2018.6.5 Preoccupations @ Village Underground, London

by DOPM
DSC_7441.JPG

這次來到倫敦除了參與All Points East音樂祭,時間上正好也能看到Preoccupations的演唱會。對於親臨Preoccupations的現場我已經期待多年,一發現時間可配合,甚至連機票都還沒下訂就買了演唱會門票。不過在表演開始前樂團又遭逢厄運,他們在溫哥華和舊金山演出期間遭到洗劫,5月15日在舊金山的損失尤為慘重,巡迴的車輛、演出所需的樂器和各項設備全被一掃而空,最終不得不向樂迷募款來繼續行程。從團員開始玩音樂至今不知經歷過多少風雨,不知道他們還得再繼續承受什麼樣的苦難?

演出當天由於我們較晚進場,只聽到暖場團Black Midi的兩首歌,唯一的印象是音樂十分hardcore。等待Preoccupations時觀察Village Underground這個場地,如其名稱所述,主要的舞台和觀眾區必須稍微往下走,場地被紅磚牆包圍,在夜晚有種身處酒窖的感覺。

和前幾場表演一樣,Preoccupations以首張EP中的〈Select Your Drones〉開場,一開始聽到的聲音自然是Mike Wallace猛力敲擊的鼓聲。從第一首歌就可以發現Preoccupations在錄音室的表現和現場差異甚巨,雖然Preoccupations做的是lo-fi、後龐克音樂,但在專輯上他們依然用樸拙的方式做出歌曲的起承轉合效果;到了現場,原本歌曲的強弱變化幾乎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團員們粗獷原始的表現,奮力發出極度緊繃、趨近發狂的聲音。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樂團被搶後尚未找齊所有現場演出所需的器材,這次巡迴理應以《New Material》為主,唱的最多的卻是首張專輯《Viet Cong》的歌,〈Continental Shelf〉搶耳的前奏十分好辨認,也是《Viet Cong》較容易被人接受的歌,但Mike Wallace的鼓聲雷霆萬鈞,Matt Flegel像是要用盡氣力一般地嘶吼,讓整首歌的氣勢比錄音室版強大許多倍,當然也少了些細微的美感。

看現場前對聽到〈Disarray〉這首新歌一直感到憂喜參半,能聽到Preoccupations成團以來最悅耳的曲子很令人期待,然而日前樂團在Juan's Basement的錄影中所表演的〈Disarray〉版本實在差強人意,所幸當天Scott Munro的合成器聲音不會太刺耳,且此曲在現場多了兇暴的吉他效果,Matt Flegel始終如一用吼的,給人截然不同的聆聽感受,就歌曲主題來說更貼近原本表達的末日景象。

接下來便是《Preoccupations》與《Viet Cong》當中的曲目穿插,加上一首新曲〈Solace〉。〈Zodiac〉、〈Anxiety〉和〈Memory〉這幾首歌在現場和原本的樣貌完全不同,〈Zodiac〉少了令人興奮的合成器間奏和餘韻不絕的結尾,不過整體而言讓人血脈賁張;〈Anxiety〉的音樂嚴重扭曲,Flegel的歌聲被厚厚的音牆包裹,而主歌之間的合成器橋段則放聲大作,歌詞內描寫的焦慮直衝而來,不像專輯版或許來自遙遠的夢境。〈Memory〉的開頭讓人差點認不出來,鼓聲大到鼓膜似乎快被敲破了,而假如專輯版本對社會邊緣人抱持著同理心,樂團當天現場的表現則彷彿要召喚受到打壓的人展開革命一般,具有強烈的攻擊性。

從頭聽下來覺得Preoccupations掌握得最好的還是首張專輯的歌曲,他們狂暴急速的手法模糊了像〈Decompose〉這類歌曲的美感,然而快歌〈Silhouettes〉急速前行的節拍和多次轉折在現場體驗再適合不過,〈Bunker Buster〉各件樂器的互相牽引、對話團員們也練得很純熟。終曲〈Death〉若是第一次聽到必定會難以忘懷,起初快節奏的主歌就像暢快的後龐克搖滾樂,數分鐘後樂團開始偏離正軌,持續用樂器發出轟鳴、不停地Drone,到Matt Flegel的歌聲混雜在噪音中的時候,觀眾的壓力依舊沒有紓解,等到歌曲停止,也是表演結束的時刻,但情緒還沒有辦法從那混亂的聲音中抽離。

Preoccupations的音樂生涯走得跌跌撞撞,團員的人生際遇可能也不順遂,這些負面的情緒滲入了他們的音樂和演出,他們的現場表演少了一些細膩度,但其中原始的力量在許多時刻都能打動觀眾的心。

by Debby

2018.6.3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St. Vincent @ All Points East Festival 2018

by DOPM
R0017340.jpg

這次會來到位於東倫敦的Victoria Park參加All Points East音樂祭最後一天的活動純粹是為了Nick Cave & The Bad Seeds,所以接近傍晚才到達現場,在主舞台看著Patti Smith因為Allen Ginsberg生日念完他最著名的詩〈Howl〉以及唱完兩首歌後便前往第二大舞台看St. Vincent的演出。

St. Vincent在2017年專輯《Masseduction》所帶給人的視覺與聽覺效果幾乎是三百六十度的轉變,而這樣的感覺則是完全帶到了她的現場演出,我一開始對《Masseduction》並沒有太大的好感,但現場的效果實在太好以至於我對《Masseduction》完全改觀。舞台上擺著四大塊的液晶燈板,鍵盤手與鼓手帶著詭異的面具蒙著臉,St. Vincent則是穿著亮橘色的性感連身短裙,除了她外其他樂隊成員都是穿著肉色服裝更讓她的裝扮更為顯眼,另一特別之處是,一改主唱通常都站在中間的位置,她與團員在舞台上則是平行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演出歌曲絕大多數都出自《Masseduction》,從開場的〈Sugarboy〉就是一首電力四射的搖滾曲目,每一首曲子,她都會換一把顏色極為亮眼的吉他,從橘、白、藍、黃一直循環的換色下去,看〈Los Ageless〉時妳會覺得從她手上電吉他所發出的聲響是極為迷人的,不屬於陽剛卻絲毫也不軟弱,一種不疾不徐相當中性的彈奏方式。由琴鍵聲開場的〈New York〉應該是《Masseduction》最感人的一首歌,她即便不用她出色的吉他技巧也能用歌聲打動觀眾,從她口中聽到曲中的經典歌詞 "Well, you're the only motherfucker in the city who can handle me” 真的是很感人的一件事。雖然最後不少人離場去看Nick Cave,但演出結尾的〈Fear the Future〉和〈Slow Disco〉節奏一快一慢帶給臺下觀眾完美的結尾,當然比專輯裡的曲子更加有節奏感,讓大家從頭跳舞到結束。

由於這天的活動門票全數售出,所以可見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的演出會有多少樂迷在舞台下,當我們看完St. Vincent再到主舞台時已經是人山人海擠不進前面的區域。舞台上的Nick Cave一如往常的穿著黑色西裝與白襯衫,在開場帶來來自《Skeleton Tree》的兩首沉靜且悲痛的歌曲,而接著從〈Do You Love Me?〉開始又逐漸轉換為愛病態與痴狂的那個黑暗王子詮釋他過往的每一首經典歌曲,接著的〈From Her to Eternity〉可以說是最有The Birthday Party時期氣質的曲子,詭異驚悚的琴響與他幾近抓狂的喊叫加上台上的小提琴手Warren Ellis把小提琴拿來當吉他彈,很難想像這群五十幾歲的樂手還保有這麼原始的活力將這首八零年代的歌曲忠實的呈現出來。

〈Loverman〉中的鐵琴聲賜予了歌曲一種神聖莊嚴的氣質,但Nick Cave的歌聲同時又讓人感到如同與惡魔同行,使全場的人都陷入歌曲中那個神經質的情境中,在〈Red Right Hand〉後,陰暗的氛圍瞬時變得輕柔且溫暖,當〈Into My Arms〉前奏的鋼琴聲一出大家便是一陣歡呼,回應了他們對這首歌的熟識,Nick Cave在台上自彈自唱,雖是簡單的曲調但歌聲卻穿透了每個人的心,可以聽到全場都跟著大聲的跟著一起合唱。接著他叫大家跟著他一起歡迎Kylie Minogue出場,合唱〈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給了全場的樂迷一個大驚喜,也是整場中最感人的時刻。

聽Nick Cave & The Bad Seeds演出〈Jubilee Street〉是我最期待的部分之一,現場將歌曲原本的情緒張力放大了數十倍,越接近曲尾樂隊的演奏就越用力,讓全場陷入瘋狂的狀態,而〈Deanna〉全首歌從頭沸騰到尾,最後則示意要觀眾也一起跟著唱,但最瘋狂的還在後頭,他在演出〈Stagger Lee〉時讓台下的樂迷湧上舞台,讓舞台上站滿了人,讓台上台下一片瘋狂。尾聲的〈Push the Sky Away〉,Nick Cave從台上的群眾中走向舞台下的人群還順手牽起一位美女,帶著大家一起將手向前推不斷唱著 "Push the sky away",而他口中所唱的 "Some people say it's just rock and roll, Ah but it gets you right down to your soul" 難道不正是對Nick Cave的音樂以及演出最完美的寫照嗎。

今晚的演出有別於專輯巡迴,幾乎從他們的每個時期中都挑了幾首經典歌曲來唱,對樂迷來說可以說是相當有誠意,不過這次少了也想聽到的〈The Mercy Seat〉,只能期待下次再相見。

by pblue

Tohoku Youth Orchestra Concert 2018 @ Sendai with Ryuichi Sakamoto

by DOPM
IMG_0118.JPG

2013年的夏天,漫步在酷暑下的京都四條巷弄,不經意走進一家位於四條河原町的二手CD唱片行,Take-J。那是間隱身於商店街三樓的狹小店鋪,有點類似台南惟因唱碟的風格。過沒多久,她興奮地拿著張坂本龍一的精選輯《Gruppo Musicale》跑到我跟前炫耀展示,我一臉狐疑地問

「妳有聽他的音樂?」

「只知道幾首曲子而已。但學校教授曾說,別管人生當下喜不喜愛坂本龍一的音樂,看到他的專輯先買再說,未來遲早會愛上的。」

後來常常想起那段對話,因為我真的親身驗證,徹頭徹尾地成了「教授」信徒。而真正將「教授」音樂嵌進大腦皮層,要算是從〈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開始的。

那是還在新竹生活著的日子。

某天夜晚一如往常地晚餐約會後,驅車返回住處。下車前她用那招牌式的古靈精怪,笑著說宇多田光如何藉由翻唱毀掉一首經典曼妙的曲子。她接著用手機稀薄的喇叭,播放鋼琴獨奏版本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自那當下開始,個人音樂收藏櫃裡便逐步繁殖、堆累,坂本龍一各個時期的作品。

2014年7月,「教授」被診斷出罹患咽喉癌,所有工作計畫全面停擺。幸而最終他痊癒回歸,我並未因太晚接觸、認識、著迷他的作品,而錯過太多。原先在生病前策畫的音樂活動:東北青年交響樂團 (Tohoku Youth Orchestra) 共演計畫,也在去年底宣告復辦。坂本「教授」擔當演奏會的執行總監與鋼琴演奏,帶領這群歷經311東北震災的青年樂手,於東京、仙台兩地展開募款巡演。看到此演出訊息後的第一時間,立馬拜託日本友人幫忙抽票。最後幸運地,兩地皆有抽中。

3月31日當日下午,演奏會場地「Tokyo Electron Hall 宮城」外排滿長長的人龍。此場演出一如預期地完售,觀眾清一色以60歲以上的年長群眾為主,這讓我們身處其中顯得有些特出。演出準時在下午3點左右拉開序幕,依序介紹各個樂器部組的參與學員。Tohoku Youth Orchestra的成員年紀分布遍及國小到大學區段,是個多達六、七十人的大型交響樂團。不難想像要匯集這一群學員排練演出,是件多麼大費周章的事。紀錄片《坂本龍一の700日》與《Tsunami Piano》,皆有收錄到相關片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觀看。

IMG_0119.JPG

一如記憶中的模樣,「教授」穿著一身優雅俐落的西裝登場。極其幸運地抽到前十排的位子,且座位正巧直面「教授」彈奏鋼琴的位置。直到演出開始前,仍然難以置信竟然真的親臨了「教授」的演奏會。

首登場的曲目是YMO的名曲-〈Behind The Mask〉。有別於原版合成器音符跳躍的輕盈感,在大型樂隊的演奏下,〈Behind The Mask〉呈現出聞所未聞的磅礡氣勢,十足令人上癮。

然則,也因現場演出是以器樂原音為主,未經由喇叭重新放音。「教授」在此曲子的鋼琴彈奏聲響,全然被協奏的絃樂組力壓而過。而這似乎也為此場演奏會定了調:即便我們是為「教授」而來,但這演奏會無疑是以Tohoku Youth Orchestra為主軸。某種層面而言,這亦存有一股世代傳承的意味。

緊接在〈Behind The Mask〉後的,即是眾所期盼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即便這首曲子在他的生涯已彈奏了無數次,但這當下他依舊帶著初心,謹慎、全神貫注地敲開曲勢大門。聽著在生命中迴盪多年的清脆琴鍵聲響緩緩流瀉而出,看著「教授」優雅地流轉於琴鍵之間,即便置身其中,仍難以置信這一切已是真實。小心翼翼地調整呼吸節奏,深怕一不留意即讓情緒潰堤。

在那些身心俱疲的夜晚與焦慮失眠的薄晨,總是儀式性地讓身體陷入喇叭間的縫隙,將曲目跳轉到《1996》的第六軌,經歷那近五分鐘的旅程。即便反覆聆聽上百遍,依舊如處子般,屏息以待那優雅從容的轉場。而它,從未令人失望。

三部曲的尾聲是〈The Last Emperor〉。交響樂團的full band 演奏,將此曲的恢弘氣度展露無遺。每回聆聽此曲,都猶如重新看了遍《末代皇帝》。感受溥儀那無知剛愎的年少時代、眷戀權力的滿州國日子,以及受盡風霜、折落羽翼的晚年。現場演奏的感染力度,自是遠勝唱碟重放。曲畢後久久不能自己,掌聲不絕於耳,彷彿我們都再度經歷溥儀起落無常的命運交響曲,同時也重新爬梳了自個兒的人生。

演奏會的上半場,最後以三首東北地方民謠作結。這是整場曲目中除了教授作品外,最讓我感到驚艷的部分。我記不得樂手們如何運用其他器樂,模擬出類似三味線的聲響,但那段演出充滿日本傳統風采與西方器樂的撞擊性,彷彿能感受到他們沾染了一絲海潮與泥土的氣味,演奏著屬於大地的聲響。

演唱會尾聲,全體Tohoku Youth Orchestra成員在舞台前接受群眾掌聲。依稀看得出,他們的眼眶裡,有淚在打轉。七年前的此時,那場地震與海嘯重創了家園,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卻也因此意外地與「教授」相遇。這段人生的奇幻之旅,在這天過後,要暫時告個段落。或許身上的音樂才華不足以使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發光發熱,甚而讓生命陷入迷惘。但願這青年時期的旅程,能在未來成為一種救贖。至少在人生旅途的某一段落章節裡,他們曾經如此靠近人類生命最純粹無瑕的美好。

by Headphone Youth

2018.1.3 Fujiya & Miyagi @ The Wall, Taipei

by DOPM
DSC_0853.JPG

2018年用英國Brighton樂團Fujiya & Miyagi的表演來開始再適合不過,因為這不但是樂團今年第一場演出,應該也是許多現場樂迷今年第一次看的演唱會。正式表演開始前,知名DJ及部落客貓王帶來一段混音,開頭Spiritualized的〈I Think I’m in Love〉正好與最後一首安可曲〈Impossible Objects of Desire〉的 I’m in love / I’m in love / I think I’m in love 遙相呼應,現在想起來饒富趣味。

由於Fujiya & Miyagi剛於去年底重發《Transparent Things》這張十年前奠定他們Krautrock風格的專輯,當晚表演的曲目以該張專輯以及去年同名專輯《Fujiya & Miyagi》中的歌曲為主。開場的 〈Ankle Injuries〉motorik的節拍立刻讓觀眾跳離地面,David Best以他有點戲謔、半唸半唱的方式重複著樂團的名字 Fujiya, Miyagi, Fujiya, Miyagi 令人發噱。而樂團既然取了日本風的團名,〈Collarbone〉一曲的英文歌詞在David Best的唸唱下聽起來宛如日文一般,充分表現出樂團拼貼各種元素的玩心。

幾首《Fujiya & Miyagi》中的歌曲都十分出彩,如〈Solitare〉的旋律線較為明顯,凸顯了鍵盤手Steve Lewis製造的合成器聲響,而〈Freudian Slips〉迷幻的氛圍和短促的鍵盤聲讓人想起Bear in Heaven所做的神經質舞曲。出自《Artificial Sweetness》的純演奏曲〈Rayleigh Scattering〉乍聽之下就像The Horrors會做的曲子,不過歌曲後半段開始偏向電音舞曲,接續到合成器漸強的〈Flaws〉將觀眾的情緒維持在高點。

許多需要掌握時機,在特定時間點切換效果的歌,樂團都做得很到位。進行中莫名中斷數次的〈Uh〉就令我印象深刻,歌詞和音樂中笨拙慌亂的感受在舞台上製造出喜劇效果。〈Sucker Punch〉可以聽到Massive Attack的影響,但一樣多了Fujiya & Miyagi獨有的惡搞趣味性。而〈Extended Dance Mix〉用唸口白的方式自嘲樂團自己做的音樂不合時宜、又老又病又有社交障礙,David Best在一片迷幻感的演奏下突然打舌,以淘氣的態度面對這不斷變動的世界。

Fujiya and Miyagi從頭到尾不多話,主場結束後迅即現身演出安可曲目,都屬於即使沒聽過也會覺得似曾相識的歌曲。〈Knickerbocker〉羅列的冰淇淋口味雖然是生活瑣事,但也無疑為許多人帶來愉悅。〈Serotonin Rushes〉副歌的 Keep on pulling, pulling / Keep on pushing, pushing 和〈Impossible Objects of Desire〉的 I’m in love / I’m in love / I think I’m in love 都明顯設計要在觀眾腦海裡停留數天(David Best不也唱道 I can’t get it out of my system),即使幾天過去,我仍被洗腦中,同時也清楚記得當晚的歡樂,感謝Fujiya & Miyagi讓我們度過愉快的夜晚。

by Debby

2017.9.15 DIIV @ The Wall, Taipei

by DOPM
DSC_0651.JPG

原本以為DIIV第一次在台灣的演出會受到颱風的影響而取消,但還好颱風在登陸前來了個大轉彎,這場演出得以順利舉行,DIIV主唱Zachary Cole Smith在演出時也提到了颱風,可見他原本也預期強勁的風雨會是表演時場外的景象,不過實際的情況卻是間歇性的小雨,可能讓他有點期望落空。DIIV在首張專輯《Oshin》的聲景一直給人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以Motorik節拍加上流暢Jangly的吉他旋律如同形塑出洋流般不斷規律波動的意象,這也是我覺得他們音樂中美妙的地方,來到現場中,他們的音樂在透過擴大機增幅,同樣的感覺更是被放大了好幾倍。

看到投射在舞台布幕上斗大的米老鼠圖案馬上就噴笑出來,這DIIV還真的是童心未泯啊,當布幕一揭開隨即可見此次的演出陣容,主唱Smith不意外的穿著寬大的T-shirt,吉他手Andrew Bailey頂著紅帽子,吉他兼鍵盤手Colin Caulfield穿著棒球衣,貝斯手Devin Ruben Perez一如往常的全身黑色裝扮,可惜這次鼓手Ben Newman因病不克前來參與巡迴演出所以找來Tommy Gardner來代打。開場曲〈(Druun, Part II)〉是一首不折不扣的Krautrock曲目,迴響效果的吉他聲響跟著Motorik節奏滑行在眾人的耳膜上,此節拍毫無違和銜接著第二張專輯的同名歌曲〈Is The Is Are〉轉換為一種更為灰暗情緒,迷幻程度速升,Smith低吟著詞句彷彿快要墜落到夢的深處。

〈Follow〉前奏的旋律性太強,所以一聽到馬上就勾起了對此旋律的記憶,雖沒有明顯的主副歌但即使歌曲的旋律很單純情緒卻很深。吉他手Colin在歌曲間不時用剛學會的台語來搞笑,還不斷講著”Taiwan numberone”、「哪裡有大麻?」,而Smith則是模仿美國警察逮捕人時舉槍的動作,對眾人喊著”Freeze”,幽默的表象與跟他們的歌曲呈現一種反差感。相信〈How Long Have You Known?〉應該是大家最熟悉他們的一首曲子,單純的旋律只要聽過一遍就能琅琅上口,當旋律一出整個場子全都熱絡了起來,畢竟這不是一首太過悲傷的曲子。

在演奏〈Dopamine〉前,Smith問大家”Do you like drugs?”然後又隨即說”My answer is no.”,〈Dopamine〉是一首關於Smith上癮海洛英的曲子,現場漩渦般的吉他音牆具現了整個人在藥物影響下後陷入無底洞的感覺。「你是個悲傷的人嗎?」Smith又問了臺下的大家,從〈Oshin (Subsume)〉中你彷彿聽到他獨自陷落在悲傷的情緒其中,他無時無刻都在等待洪流將他沖刷進海洋中,對這個世界毫無眷戀。

〈Mire (Grant's Song)〉算是DIIV歌曲中其中一首比較後龐克走向的曲子,一種藥物使用過後情緒上的戒斷症狀,一種由高潮結束到失落而轉化成的憤怒透過間斷的吉他巨響來找尋出口。對於表演下半場的曲目的印象比較沒有這麼深刻,只能說感覺就像微風般沒有像上半場有不少情緒比較深的歌曲,一直等到他們的名曲〈Doused〉出現,曲子由貝斯線領頭後加上緊湊的鼓拍與明亮的吉他旋律,全場都跳躍在這樣扎實無法喘息的節奏上。

安可曲翻唱了低傳真音樂人(Sandy) Alex G的〈Judge〉,鼓手Tommy瞬間成為薩克斯風手與Colin互換位置,算是意外的驚喜,因為完全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組合。整場演出以〈Wait〉來做為尾聲,在等待颱風卻沒有颱風的夜晚為DIIV在台灣的首次演出劃下句點。

如同〈Oshin (Subsume)〉開頭那一句”Uh fuck the world”也正是他們的態度,不管這世界有多爛多讓人沮喪,我們還是能從吉他音樂得到救贖。當你正覺得這世界爛透的時候在經過一個多小時DIIV的搞笑外加噪音轟炸下,接下來人生的路好像還可以繼續走下去,走下去。

by pblu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