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到20名

by DOPM

20. Epic45 - You'll Only See Us When The Light Has Gone

有別於Epic45 過往環境音樂、實驗電子、後搖滾的音樂風格,《You'll Only See Us When The Light Has Gone》曲曲都有主腦Ben Holton的歌聲,唱著英國中部延綿不絕的蒼涼景色與腐鏽的廢棄建築,不同於先前他們使用鼓機來製造節拍,這次找來鼓手Mike Rowley用真實的鼓擊來替他們的音樂製造出較有生命力的現場感。

〈New Town Faded〉利用吉他的延遲效果器產生明亮溫潤的氛圍,並與電子碎拍交織出遼闊的音場與節奏。〈Passing〉的憂鬱合成器聲響讓人想起Talk Talk在《It’s My Life》時期哀愁的synth-pop歌曲,而〈The Crush〉的原音木吉他撥奏與小鼓擊打給人一種初春綠芽初開的感覺,以及雨後落在葉片上的晶透水珠反射著光澤。最後的〈Finality〉回歸他們所擅長的電子後搖滾曲式,從節奏鋪陳到展開左右聲道的音場再銜接到破音的炸響,末段emo式的唱腔與正常唱腔交疊在一起更是他們令人驚艷的新嘗試。《You'll Only See Us When The Light Has Gone》展現出他們在出了無數專輯後仍能做出新突破的勇氣,也證明了他們譜寫人聲曲式的能力。

(by G)

19. Vince Staples - Dark Times

每次Vince Staples推出新專輯都會關注,他近幾張專輯不慍不火的唸唱方式深得我心,而且說故事的能力一流。《Dark Times》如標題所示主題黑暗,但如同他的Netflix影集一樣,充滿黑色幽默和輕鬆的氣氛,之後靜下心來思考時才發現事有蹊蹺。

Staples在推出上一張專輯時提到他對於出身貧寒的經歷已經寫得夠多了,《Dark Times》聚焦在他成名後的空虛寂寞、憂鬱症和冒牌者症候群。專輯開頭的 To live is to be, like the n**a in the tree 就引發了許多討論,究竟是正面積極或是毀滅的意象呢?

〈Black&Blue〉展現Staples懶散抑鬱的唸唱和靈魂樂般的節奏,他對於憂鬱症和系統性貧困的描寫十分深刻。〈Government Cheese〉的鋼琴和West Coast搖擺風格給人一種輕鬆的假象,歌詞描寫在紛亂的世道中依然要強顏歡笑,需要在他人面前偽裝自己的主題可說是貫串《Dark Times》整張專輯,不但在〈Liars〉中收錄作家Nikki Giovanni與James Baldwin間的對話,講述非裔男性社交與私下行為模式的不同,在他的Netflix影集中也有類似的橋段。

由Lo-fi拼貼和怪異吉他組成的〈Children's Song〉、自嘲創作今非昔比的〈Étouffée〉、配樂宛如IDM電子樂的〈Little Homies〉都是優秀的歌曲,不過結尾的〈Why Won’t the Sun Come Out?〉又給人情感上重重一擊,取自Santigold與Vince Staples合作時的對話,談到創作理應帶來自由,但歌迷的崇拜無法取代真實的人與人相互交流。Vince Staples將他的自身經歷和存在焦慮透過《Dark Times》切實傳達出來,即使我的日常生活與他極為不同,還是為之動容。

(by D)

18. Mercury Rev - Born Horses

《Born Horses》絕對是今年最被低估的專輯之一,受到電影銀翼殺手與其Vangelis的電影配樂影響,Mercury Rev打造出了一張兼具復古與未來感的絕美旋律與詩篇,Jonathan Donahue多數以唸唱的方式在歌曲中念著詩句,運用合成器、小號、薩克斯風、小提琴來編奏出爵士味濃厚又迷幻的歌曲,讓聽者如同置身一處霧氣凝重的夢境,讓人分不清楚是過去還是未來。

主唱Jonathan Donahue覺得他歌唱時如同一隻鳥在低鳴著,在單曲〈A Bird Of No Address〉中他改為一般的歌唱方式,唱著他在失去一段關係後成了一隻沒有居處的鳥兒,壯闊的合成器與大鼓讓歌曲給人神聖的莊嚴感,唱著旋律的他如同在孤獨與後悔的雲層中翱翔,無法墜落。而末曲〈There's Always Been A Bird In Me〉唱的則是他藏在肋骨中的鳥兒,牠日以繼夜的唱著這世界的不公,沒有人會聽到,只有在不被看見的時候才會飛翔,只有在受傷的時候才會降落,這首有別於其他曲目的哀愁synth-pop歌曲意外的成為了《Born Horses》最完美的結尾。

(by G)

17. Shellac - To All Trains

討論《To All Trains》時很難不聯想到吉他手兼主唱Steve Albini過世的消息,但Albini本人必定不希望他個人的事情影響大家對這張專輯的觀點,畢竟Shellac連專輯發行前給媒體試聽都不願意,希望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點聽到專輯。

《To All Trains》做為開始聽Shellac的起點倒是很適合,專輯只長28分鐘,不過濃縮了樂團的特色:Albini刻薄、愛開玩笑、一本正經的歌聲和跳動的吉他、貝斯手Bob Weston相對樸實的歌聲和金屬感的貝斯聲響、以及Todd Trainer時而即興發揮的鼓擊,歌曲簡短容易消化。

Steve Albini在〈WSOD〉扭曲的吉他為專輯立下整體的調性,即不妥協、回歸原始的吉他、貝斯、鼓三件搖滾樂基本元素。〈Girl From Outside〉類似Grunge音樂的吉他回響搭配Steve Albini和Bob Weston半唸半嘶吼的口白,讓我想起Sebadoh的Jason Lowenstein會寫的歌。〈Chick New Wave〉既幽默又琅琅上口,I'm through with music from dudes / What you do isn't brave / All I care about / Is chick new wave,Albini過世前還在錄音室工作,不知道他是不是也希望能多錄一點女力新浪潮的專輯?

〈Wednesday〉慢速的吉他Drone跨足到了Swans的領域,歌詞描寫美國男性發現自己被灌輸的價值觀是謊言,迎來悲劇的結尾,非常發人深省。〈How I Wrote How I Wrote Elastic Man (cock & bull)〉是由Bob Weston主唱的歌曲,旋律也比較優美,歌名致敬The Fall的歌曲〈How I Wrote Elastic Man〉。

專輯結尾充分展現了Albini的個性。氣氛歡快的〈Scabby the Rat〉獻給已逝的芝加哥音樂人Rob Warmonwski,他不但活躍於音樂界,也參與許多工會運動。Albini在〈I Don't Fear Hell〉中似乎預知自己的命運,但能夠如此豁達面對死亡,且不受形而上的力量吸引,實在是獨樹一格。雖然樂團並未預料會是告別作,但《To All Trains》捕捉到Shellac樂團的神采和Albini的錄音技術,為他們的生涯做了完美摘要。

(by D)

16. The Smile - Cutouts

在2024年The Smile就一口氣出了兩張專輯,但相較於《Wall of Eyes》旋律性缺乏的調性《Cutouts》顯得有趣許多,專輯主題由冷戰時期的間諜情報活動為發想延伸對現代社群媒體對於社會實質影響力的質疑。〈Instant Psalm〉單純的使用了木吉他與弦樂來製造旋律,Thom Yorke藉著旋律唱出失落卻優美的情緒。而Jonny Greenwood在〈Zero Sum〉使用了指彈的電吉他彈奏手法加上延遲效果器讓單音快速反覆的奏響聽來如同midi的聲響如電流快速的流竄,這手法成為了今年最創新的編曲方式,Thom Yorke唱著過於自信的科技產業以及科技發展對環境製造的影響,當然他也不是第一次質疑這樣當代社會的發展模式,畢竟這是他創作上不變的母題。

〈Eyes & Mouth〉是樂隊三人另一首精湛的演奏,Jonny Greenwood快速的盤繞的琴音,Thom Yorke的爵士鋼琴彈奏,Tom Skinner平穩搖擺的節拍連袂打造出一首爵士與藍調風格揉合的曲子。以貝斯低音與反覆平穩的節拍為導向的〈No Words〉搭上類比效果感的合成器琴音呈現出一種Krautrock的調性,讓歌曲聽來相當具有未來感。對與喜歡節奏感強烈與創新電吉他曲調的樂迷來說,《Cutouts》就像是一張輕量版本的《Ok Computer》,成為2024的必聽專輯之一。

(by G)

15. MONO - Oath

十一月初的時候在Zepp看了日本後搖樂團Mono的現場演出,2024年對於Mono來說有特殊意義,不但樂團成立25週年,與他們長期合作的製作人Steve Albini突然離世,使得《Oath》專輯發行和現場演出某種程度上成為向Albini致敬的作品。現場的開場三部曲〈Us, Then〉、〈Oath〉和〈Then, Us〉一氣呵成,把對Steve的思念鎔鑄在壯麗的弦樂編制和厚實的音牆中。重複聆聽錄音室作品,可以感受到Mono對電子音樂、弦樂編排和吉他的進一步探索。

〈Run On〉則像是大家過去喜愛Mono歌曲的再進化版,從簡單的吉他演奏,鼓的加入,其他樂器和聲響逐漸堆疊上來,雖然是後搖滾的基本起手式,但Mono一直企圖把這項技藝做到更完美。〈Reflection〉相較之下寧靜優美,鼓聲非常細膩幽微,勾起許多遙遠的回憶。

《Oath》的主題圍繞在信念與承諾,像〈Hear the Wind Sing〉與〈We All Shine On〉等曲子都很振奮人心,在Albini去世的背景下,這些歌曲顯得悲喜交集,象徵著樂團生涯某個階段進入尾聲。不過主腦Takaakira "Taka" Goto受訪時表示樂團在《Oath》希望擁抱「活著」這件事,感受萬物的律動、時間的流逝都是至高的幸福,祝福他們迎向音樂生涯的新篇章。

(by D)

14. The Pheromoans - Wyrd Psearch

《Wyrd Psearch》已經是英國後龐克樂團The Pheromoans的第十三張專輯,對他們先前的作品並不熟悉,但《Wyrd Psearch》捕捉到八零年代樂團像The Fall、The Wake等樂團的丰采,傳達出一種憂鬱厭世的情緒。

單曲〈Downtown〉短小精悍,吉他刷奏的力道恰到好處,讓這首歌有一定趣味性同時又帶著焦慮。〈Father Austin〉宛如The Wake的合成器和吉他喚起懷舊的情緒,〈The Inland Road〉則有點像早期的R.E.M.,連主唱Russell Walker的歌聲也同樣模糊不清。

〈Twibbon Wife〉開頭的貝斯有點像Joy Division,接著motorik的節拍出現,在這個專輯最有活力的時刻,Russell Walker的聲音卻十分慵懶,製造出微妙的衝突感。〈Faith In The Future〉開頭的吉他充滿八零年代風情,接近尾聲時貝斯似乎是即興演奏,顯得猶疑不定,表現出樂團對於未來的不確定。

專輯後半段的歌曲長度開始增加,音樂更具挑戰性。長五分半鐘的〈It’s A Little Bit Different〉充滿扭曲的吉他,配上怪異的口白取樣。〈General Mojo〉的節拍古怪,雖然合成器很搶耳,但樂團似乎又不想讓歌曲太琅琅上口,一直用不和諧的口白或器樂片段打亂一切。〈Cropped To Death〉繚繞的吉他效果使人想起The Jesus and Mary Chain,比本尊2024年發的專輯更像他們自己。結尾曲〈Pop-up Companion〉錦上添花,以Johnny Marr般的明亮吉他結束整張專輯。《Wyrd Psearch》就算不是石破天驚之作,絕對能滿足八零年代獨立音樂歌迷的胃口。

(by D)

13. Four Tet - Three

要製作出中板節奏、討喜的電子專輯並不容易,但Four Tet的Kieran Hebdan看似信手捻來毫不費力。《Three》出現在Four Tet生涯的任何時機點都不顯突兀,同時能感受到Kieran Hebdan的用心。

〈Loved〉是我今年聽到最印象深刻的開場曲之一,充滿層次感、製作精良又有美好旋律。在幾首不慍不火的IDM曲子後,〈Daydream Repeat〉開頭的迷幻音樂片段和鼓擊取樣稍微炒熱氣氛,讓人想像在音樂祭聽到現場演出,與其他觀眾一起起舞的情景。〈Skater〉以吉他演奏為主體,喜歡搖滾樂的聽眾不由得受到吸引。

〈31 Bloom〉回到純舞曲的範疇,類似類比合成器的聲音有點像早期的Depeche Mode。結尾曲〈Three Drums〉歌如其名包含三套鼓的取樣,整首歌聽起來卻非常和諧,與電氣的旋律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面,啟發新的想法與靈感。

整體而言《Three》這張專輯的聲響編排聽起來充滿生命力但不搶戲,適合作為工作或讀書時的良伴。

(by D)

12. Zazen Boys - らんど

《らんど》搶耳的放克貝斯線與吉他線互擊出強烈生猛的聲響比以往出色不少。單曲〈永遠少女〉在《らんど》中算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存在,相較於其他歌曲圍繞在東京地域的主題,〈永遠少女〉則是串起日本二戰結束後至現今世界其他各處仍持續進行的戰爭狀態,向井秀德用「永遠」來對照出「死亡」,當時因為戰爭傷亡的少女,年齡就這樣永遠停留在15歲,而現今活著的少女跟過去失去生命的少女沒有任何差別,他們同樣都應該有活著的權利。向井秀德唱著:

「你在想,這個世界是沒有希望的。

你已經放棄了,所有大人都說著謊言。

你錯了,人性本該就是如此。」

他用黑暗的語彙跟對這世界感到失望的年輕人說,我們必須認清事實持續的跟人性對抗,持續的透過自身去尋找答案。

首曲〈DANBIRA〉向井秀德藉由反覆刷奏他的Fender Telecaster,用放克的節奏讓人如同搖擺的行走在東京街頭上,試圖嘗試解放那股在新宿街頭被壓抑的躁動感,他又唱著那句「諸行無常,死灰復燃的性衝動。」將東京變幻多端的生命力轉換成高低的音譜,黃昏下東京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他一首首歌曲中的種種景象。城市生活的孤寂幻化為〈バラクーダ〉跟〈八方美人〉,被愛的渴望反覆從字字句句中流瀉出來,貝斯手MIYA彈奏著如同機關槍的貝斯線交織在高頻響亮的吉他單音中,〈チャイコフスキーでよろしく〉或許是專輯中旋律性最好的歌曲,鼓手松下敦快板連環的鼓擊節奏加上貝斯、節奏吉他、主奏吉他交疊出的聲景可以說是完美搭配的演出,彷彿將團員間的演奏默契的發揮推到無人能及的極致。

11.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 "No Title as of 13 February 2024 28,340 Dead"

正如同專輯名稱《"No Title as of 13 February 2024 28,340 Dead"》所描述的,因為累計至2024/2/13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攻擊死了28,340無辜的人,其中包括女人跟小孩,由於這個因素這張專輯沒有標題,GY!BE以這樣的方式來控訴這樣屠殺式的攻擊行為,雖然他們不是第一次控訴戰爭,但將死傷直接寫在標題上表示憤怒倒是頭一次。〈Babys in a Thundercloud〉延綿不絕的破音與悠揚的提琴聲譜奏出悲愴的旋律,描繪出彈雨般的轟炸與戰火間歇的片刻,末段的壯闊的吉他噪音炸響與急促的提琴聲成為整張專輯最精彩的段落。

〈Raindrops Cast in Lead〉中由女聲所唸出的西班牙詩篇描繪了炸彈轟炸當下的殘酷場景,炸彈從豔陽的藍天落下,無差別的滅絕以及掩埋,不斷加速的節拍與不斷疊加上的噪音越漸大聲如同一台呼嘯而過的戰機。戰爭後的末日毀滅場景由〈Pale Spectator Takes Photographs〉中的聲響被完整的描繪出來,如同一首末日電影的配樂將那股危及的氛圍以大鼓、噪音殘響及小提琴所營造。

或許光聽這張專輯的內容或許還不足以體會到GY!BE樂音的震撼,當聆聽到專輯曲目的現場版本後才真正將他們的樂音從錄製的版本中解放出來。我們以為我們不會在人間看到地獄之火,沒想到真實的戰場就猶如煉獄般,而GY!BE則將人間的地獄之火完整透過耳朵傳入到我們的大腦。

(by G)

10. DIIV - Frog in Boiling Water

DIIV的第四張專輯《Frog in Boiling Water》對於瞪鞋控來說可說是囊括了所有該有的元素:結合了My Bloody Valentine的實驗性、Swervedriver的噪音、Slowdive的夢幻音牆和indie twee的甜美氣息。不過他們這次也做了大膽的嘗試,以瞪鞋音樂探討政治議題。專輯名稱便揭示了人類正逐漸走向毀滅,開場曲〈In Amber〉對照目前的洛杉磯野火令人心有戚戚焉。

〈Raining On Your Pillow〉描寫美國的帝國主義,歌詞以一個軍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為何而戰,背景的吉他loop和隱約的類比合成器營造出詭譎的氛圍,結尾卻又有朦朧的希望。

團員對於〈Everyone Out〉各自有不同的解讀,可以視為放棄理想、逃離一切,或是人類固有的想要冒險的慾望,但無論如何這首歌都批判了目前人類社會過度發展、追求進步的意識形態,歌曲悅耳的旋律和令人不安的聲響譜出既舒適又不安的聆聽感受。

雖然DIIV在受訪時透露樂團在製作《Frog in Boiling Water》期間差點解散,但整張專輯中板的節奏、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的風格顯示出團員成功化解了彼此的歧異,完成一張完整的作品。他們的政治評論十分精準,某種程度上又消融在模糊的人聲和吉他效果中,這也描繪出現代人的命運,即便苦於資本主義帶來的種種沉痾,卻只能發出破碎的批評,並天真地想象能有轉圜餘地。

(by D)

9. Nilüfer Yanya - My Method Actor

英國女創作人Nilüfer Yanya在上張專輯《Painless》就展露出了驚人的寫歌與歌唱能力,與製作人Will Archer連手打造了以電子節拍、原音木吉他與Grunge音色的吉他Riff為主軸的歌曲,而這次《My Method Actor》延續了同樣的編曲基調,並且讓旋律的編排上聽來更加細膩,歌曲製作上,在她的女中音與器樂聲響之間有很好的平衡,從單曲〈Method Actor〉就能聽出製作的細膩度,琴鍵與貝斯低音的鋪陳都留給了她的嗓音延展的空間,再到Grunge味的電吉他破音刷奏也絲毫不會壓過她的歌聲。

專輯主題圍繞在「方法演技」中,一個透過自己過往親身經歷來詮釋角色的技法,Nilüfer Yanya在表演歌曲時也常會需要重新找回創作當初的回憶來重現在演出上,這讓她在舞台上自己扮演著自己,整張專輯可以說是她飾演自己的過程,如果一首心碎的歌曲是她的親身經歷,她每演奏一次都要重返那個心碎的過程,畢竟她扮演著她自己。

〈Ready for Sun (touch)〉是我覺得專輯中最優美的曲調,沒有過於花俏的編曲,只有她淺淺唱著悠長的旋律,唱著從破碎的關係的陰影中重新走到陽光下,渴望再被碰觸、再度感受事物、情感。整體來說《My Method Actor》有股哀傷卻又帶著堅強,猶如一種由冬季轉向春季的過程,憑藉著她不流俗的歌唱方式與細膩的編曲,這張專輯讓我認為Nilüfer Yanya是當今最優秀獨立女創作人之一。

(by G)

8. Elbow - Audio Vertigo

雖然主腦Guy Garvey是鎂光燈焦點和Elbow的靈魂人物,造就《Audio Vertigo》的重大功臣可說是鼓手Alex Reeves和貝斯手Peter Turner。在前鼓手Richard Jupp離團後加入的Alex Reeves終於成為Elbow的正式團員,首次參與創作,他在開場曲〈Things I’ve Been Telling Myself For Years〉的細膩鼓聲的細膩鼓聲達成精彩的開局,另外在單曲〈Balu〉充滿異國風情的敲擊使這首歌立刻捉住聽眾的注意力。貝斯手Peter Turner在上一張專輯的〈Six Words〉等歌曲就已經扮演關鍵的角色,而他在〈Lover’s Leap〉、〈Balu〉、〈From the River〉中搶耳的貝斯都為歌曲增添了神秘氣息。《Audio Vertigo》節奏組的強化有時候讓我感覺像在聽Doves的專輯,表現出曼徹斯特樂團善於結合奮進的節拍、廣袤的音場和私人感情的特色。

Elbow音樂中的豐富元素和發人深省的詞句還是他們的音樂最大的魅力所在。〈Things I’ve Been Telling Myself For Years〉在放克和華麗搖滾元素中,Guy Garvey敘述他回憶年少輕狂時的歲月,「當然我要活到96歲,重建福利國家」或許仍然是他的夢想?

7. toe - Now I See the Light

專輯首曲〈風と記憶〉使用了原音吉他的撥奏與透亮音色的分解和弦,給人相當輕盈明亮的感覺,各個器樂緊密的交織的在一起,他們用此曲定義了整張專輯聲音元素的組成,接著〈LONELINESS WILL SHINE〉反而是讓所有聲響在空間中被展開,鼓手柏倉隆史精密的鼓點伴隨著停頓的收與放與山嵜廣和距離感的歌聲交錯著,原音吉他的刷奏成為了要角之一,再由美濃隆章反覆的電吉他Riff聲響串起整首歌的主線條讓其他的聲音可以自由的疊加上去,山嵜廣和唱出的憂愁旋律讓人猶如感受與世隔絕的孤立感,彷彿不管他的歌聲有多大聲都沒有人能夠聽見。

以西班牙與作為歌名的〈TODO Y NADA〉將佛朗明哥吉他的彈奏手法帶入曲中,以手指快速撥奏著尼龍吉他弦來做為歌曲的樂句,我很喜歡貝斯手山根敏史在此曲中的表現,他間歇性的低音彈奏讓歌曲有一種舞動感,也讓人完全猜不到低音會在什麼時候出現。toe相當擅長將各種音樂元素的片段以一種輕巧的姿態將它們放入到自己的音樂中,但又讓人聽不出是某種特定風格。與女歌手兒玉奈央合作的〈WHO KNOWS ?〉應該是專輯中最溫馨又單純的歌曲,沒有什麼演奏炫技,只是好好在鼓機的節奏上將旋律慢慢鋪陳出來。

6. Friko -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Go From Here

不管Friko這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獨立搖滾樂隊說他們受到什麼樂隊影響,他們的音樂總是讓我想起早期的Wolf Parade,連主唱Niko Kapetan的表演方式也跟Wolf Parade的主唱Spencer Krug如出一轍,聽了〈Crimson to Chrome〉後你大概會知道我講的是什麼,忽慢忽促的激昂嗓音與刷疊出的爽快破音吉他讓人回到兩千年初期獨立搖滾百花齊放的全盛時期,到了〈Crashing Through〉用了九零另類搖滾所擅長的在靜與吵之間輪換的編曲手法再加上可讓人大合唱的副歌橋段,成為宣洩情感的完美單曲,正當你以為他們已經宣洩完所有能量時才發現〈Chemical〉其實才是他們在整張專輯裡最激進的曲子,瘋狂爆裂的破音吉他與反饋不斷一層一層的堆疊上去實在是給人相當痛快的一擊。

他們在中慢板的歌曲上也有不俗的表現,如〈Statues〉以及以鋼琴為主奏的〈Until I'm With You Again〉,證明了他們除去器樂聲效外所能展現出的扎實寫歌功力,如同那些讓你想大聲唱出的Wolf Parade歌曲一般,他們的〈Get Numb To It!〉可以說是另一首讓人可以大合唱的金曲,唱出當代年輕人對生活揮之不去的麻木感,歌曲錄製出強烈的現場感如同置身他們的演出一般讓人體驗他們樂音所帶來的能量。《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Go From Here》作為他們的首張專輯,有著當代新樂隊少有的超水準表現,無論是曲風的駕馭程度與高張力的演奏能量都讓人驚艷,這張作品無疑是2024最佳的獨立搖滾專輯。

(by G)

5. Loma -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作為一張討論生死的專輯,《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是個發人深省的標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是AI的產物。老牌音樂人Laurie Anderson邀請Loma試用以她的作品訓練的AI模型,於是Jonathan Meiburg提供了幾張相片給AI,產生兩首詩的部分詩句被使用在〈How It Starts〉和〈Affinity〉這兩首歌中,其中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特別能捕捉到Loma團員彼此漸行漸遠的狀態,而成為專輯的標題。疫情過後,在Emily Cross的提議下,團員們在英國重聚,在她工作的臨終陪伴所克難地錄製了整張專輯,經過Dan Duszynski的製作下聲響清晰,不但納入自然界的聲音取樣,也充滿了如同在室內空間錄製的親近感。

〈Please Come In〉低微的開頭、〈Arrhythmia〉略帶焦躁的節奏以及〈Unbraiding〉和〈I Swallowed a Stone〉緩慢的曲調各以不同方式揭示悲傷的面貌。

4. Mount Kimbie - The Sunset Violent

相較起他們第一、二張post-dubstep的曲風,《Love What Survives》這樣冷調帶有後龐克性格的曲調才真正讓他們從英國電音圈中突圍,也聽得出他們走出臥室走向更精細的製作方式,在音色的調配上也更加的細緻,讓整體聽感更加滑順,比起冷調,這次《The Sunset Violent》則是完全相反以暖調的方式來呈現整體的音感,即便Kai在當中使用了大量的電吉他噪音、音牆,你可以明顯感受到那種如暖陽般的鵝黃色色調從音色映現出來,聽另一首合Krule合作的〈Boxing〉就能感受到那種被合成器與音牆包覆的暖度(他們到底是多愛Krule),或許是他們是在加州絲蘭谷沙漠製作這張專輯的緣故,你總能感受到那股熱度,但總有些時刻又變得異常的冷調,就像沙漠氣候的溫差般。

也是鍵盤手Andrea Balency-Béarn跟鼓手Marc Pell的加入讓這張專輯相較過往更有樂隊感,Andrea的合唱與合音也成了專輯中不可或缺的要角,聽Dominic跟她在〈Shipwreck〉合唱心碎的情歌才意識到Mount Kimbie真的成為了一組樂隊,成為了一組遺落在荒漠中還不為人知的獨立搖滾樂團,但也沒有因為吉他導向的緣故而埋葬他們編曲電子節奏的能力,就像他們在〈A Figure In The Surf〉用輪迴的電子鼓點與穩沉的貝斯低音加上彈跳般的合成器聲響製作出了一首精細的電氣流行樂曲,當中電吉他音色在破音與回響效果之間的調配也是相當優異,曲子後段轉為透亮音色的吉他獨奏更是全曲最精采的部分。

3. Bill Ryder-Jones - Iechyd Da

《Iechyd Da》或許是英國搖滾樂隊The Coral的前吉他手Bill Ryder-Jones生涯以來的最佳作品,即便他先前已經出過不少張個人專輯,《Iechyd Da》可以說是他積累出來的精華之作,譜寫出曲曲皆動人的旋律,相較過往作品較為憂鬱氛圍的情緒,這張作品的情緒起伏更為顯著,整體聽起來更加暖調,相當適合在冬季聆聽,除了他使用原音吉他與鋼琴為基底外還另外加入弦樂讓歌曲旋律更加優雅。

整張專輯傳達出他在疫情期間所感受的孤立感與情人分離後的苦痛與童年時期目睹哥哥跌落懸崖喪失至親延續至今的傷痛,單曲〈This Can’t Go On〉寫下了與情人爭執後當下的低落情緒,從聽了整夜Echo & the Bunnymen的〈The Killing Moon〉來渡過低潮,再到他如何重新振作起來,又如何渴望與正常人一樣過著正常又辛福的生活,弦樂、合聲以及木吉他的刷奏,高亢的唱腔宛如Mercury Rev與Bill Callahan合作出的歌曲。《Iechyd Da》每首都以單曲為目標的製作與錄製方式是使它從2024眾多專輯脫穎而出的原因,Bill Ryder-Jones把人生的失落與美好都濃縮進了整張《Iechyd Da》中。

(by G)

2. Fontaines D.C. - Romance

一開始聽到Fontaines D.C.釋出《Romance》中的兩首歌曲〈Favourite〉以及〈Starburster〉時頓時不知道這兩首歌要怎麼樣並存在同一張專輯當中,一首樂觀明朗另一首黑暗又憤怒,外加上樂隊霓虹風格的著裝令人對《Romance》的音樂調性完全摸不著頭緒,當專輯一發行後才對專輯中音樂風格的多樣性驚嘆不已,他們不只嘗試風格上的改變,而是透過各種八零、九零年代的經典音樂風格來建構出自己的音樂宇宙,對我來說那不只是一種致敬與懷舊情懷反倒是他們讓模糊未來與過去的方式,如同反烏托邦電影《銀翼殺手》或是日本動畫《阿基拉》中同是描繪未來又因科技的高度發展而產生高度落差的毀滅光景。

這次找來James Ford來擔任製作人,相較之前製作人Dan Carey讓器樂與人聲較為原始與平衡的音像輸出,James Ford讓Grian Chatten的聲音更為靠前,並且採用更多合成器與弦樂的堆疊來製作出電影配樂般的音像。這也是Grian第一次對他自己的歌聲感到滿意,畢竟這次他真的把他自己的聲音從心底給唱出來了。

1. The Cure - Songs of a Lost World

在2024的十一月前我還不認為自己是The Cure的死忠粉絲,不過《Songs of a Lost World》改變了一切。記得〈Alone〉的MV公佈時,看著MV畫面裡轉動的雕像、莊嚴的電子琴與貝斯的結合,讓我立刻認出是The Cure的歌曲。等到專輯終於問世的十一月一日,隨即迎來兩場BBC的現場和倫敦Troxy的專輯首發演出,使我陷入了The Cure的世界至今無法自拔。

即便是生涯後期的作品,《Songs of a Lost World》依然挑戰現況,從〈Alone〉開始就引介了超乎常理的前奏長度,主腦Robert Smith受到Ernest Dowson的詩句啟發,討論生命的短暫易逝,人們無法擺脫孤獨的命運。〈And Nothing Is Forever〉與〈I Can Never Say Goodbye〉都描寫身邊重要的人過世的情景,音樂肅穆但動聽。〈A Fragile Thing〉或許是The Cure自《Wish》專輯以來最優秀的單曲,沉穩的貝斯和悅耳的吉他旋律帶出一段伴侶的對話,討論愛可能瞬間消亡。

〈Warsong〉與〈Drone:Nodrone〉是The Cure從未在專輯發行前表演過的歌曲,算是「真正」的新歌,雖然個人不太喜歡有點混濁刺耳的混音,但這些歌曲展現樂團目前的新方向,在大多數曲目都極度悲傷的專輯中也帶來一些必要的變化。

〈All I Ever Am〉探討自我與超我之間的拉鋸,以及個人記憶的不可靠性,在綿長的演奏和突如其來的節奏變化間,我們和樂團一同思考自我認知的普世問題。〈Endsong〉的前奏長到讓人幾乎以為是純演奏曲,各件樂器如乘載哀愁的海浪一波波襲來,歌詞即使悲嘆一切事物隨著死亡都將消逝,但相信The Cure的音樂必定能穿越時空藩籬永留聽眾心中。

如果搖滾樂習於歌頌青春,《Songs of a Lost World》帶來成熟年紀的觀點也令人折服,隨著年齡漸長,樂團所觸及的主題對於自己而言也會越來越切身體會。

(by D)

Top 20 專輯文字版:

  1. The Cure - Songs of a Lost World

  2. Fontaines D.C. - Romance

  3. Bill Ryder-Jones - Iechyd Da

  4. Mount Kimbie - The Sunset Violent

  5. Loma -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6. Friko -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Go From Here

  7. toe - Now I See the Light

  8. Elbow - Audio Vertigo

  9. Nilüfer Yanya - My Method Actor

  10. DIIV - Frog in Boiling Water

  11.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 "No Title as of 13 February 2024 28,340 Dead"

  12. Zazen Boys - らんど

  13. Four Tet - Three

  14. The Pheromoans - Wyrd Psearch

  15. MONO - Oath

  16. The Smile - Cutouts

  17. Shellac - To All Trains

  18. Mercury Rev - Born Horses

  19. Vince Staples - Dark Times

  20. Epic45 - You'll Only See Us When The Light Has Gone

Staff Lists:

G:

  1. Fontaines D.C. - Romance

  2. The Cure - Songs of a Lost World

  3. Bill Ryder-Jones - Iechyd Da

  4. Nilüfer Yanya - My Method Actor

  5. Friko -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Go From Here

  6. Zazen Boys - らんど

  7. Loma -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8. Elbow - Audio Vertigo

  9. DIIV - Frog in Boiling Water

  10.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 "No Title as of 13 February 2024 28,340 Dead"

  11. toe - Now I See the Light

  12. Mount Kimbie - The Sunset Violent

  13. Mercury Rev - Born Horses

  14. The Pheromoans - Wyrd Psearch

  15. Kamasi Washington - Fearless Movement

  16. The Smile - Cutouts

  17. Epic45 - You'll Only See Us When The Light Has Gone

  18. Shellac - To All Trains

  19. MONO - Oath

  20. Vince Staples - Dark Times

D:

  1. The Cure - Songs of a Lost World

  2. Loma - How Could I Live Without a Body

  3. Bill Ryder-Jones - Iechyd Da

  4. Fontaines D. C. - Romance

  5. Elbow - Audio Vertigo

  6. Friko -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Go From Here

  7. Mount Kimbie - The Sunset Violet

  8. Mono - Oath

  9. DIIV - Frog in Boiling Water

  10.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 "No Title as of 13 February 2024 28,340 Dead"

  11. toe - NOW I SEE THE LIGHT

  12. The Pheromoans - Wyrd Psearch

  13. Shellac - To All Trains

  14. Four Tet - Three

  15. The Smile - Cutouts

  16. Vince Staples - Dark Times

  17. Zazen Boys - らんど

  18. Nilüfer Yanya - My Method Actor

  19. Mercury Rev - Born Horses

  20. The Decemberists - As It Ever Was, So It Will Be Again

F:

  • BADBADNOTGOOD - Mid Spiral

  • Beth Gibbons - Lives Outgrown

  • Cassandra Jenkins – My Light, My Destroyer

  • Elbow - AUDIO VERTIGO

  • Ezra Collective - Dance, No One's Watching

  • Floating Points - Cascade 

  • Fout Tet - Three

  • Jamie xx – In Waves

  • Jessica Pratt – Here in the Pitch

  • Kelly Lee Owens - Dreamstate

  • Kendrick Lamar - GNX

  • Laura Marling – Patterns in Repeat

  • Mount Kimbie - The Sunset Violent

  •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 Wild God

  • Nilüfer Yanya – My Method Actor

  • Shabaka - Perceive its Beauty, Acknowledge its Grace

  • Soela - Dark Portrait

  • The Cure – Songs of a Lost World

  • toe - NOWISEE THE LIGHT

  • Uyama Hiroto - Breath of Love

The Cure - Wish (1992)

by DOPM

自從《Songs of a Lost World》發行後,除了新專輯以外也開始補聽The Cure的舊作,大概因為最近迷上討論90年代音樂的podcast的關係,聽最多的是The Cure九零年代(可能也是生涯至此)最受歡迎的專輯《Wish》。另外爬文看到不少人認為當時The Cure的Robert Smith、Simon Gallup、Boris Williams、Porl Thompson、Perry Bamonte是史上最佳陣容,所以連兩張現場專輯《Show》和《Paris》也一併聽了。

除了混音精選輯《Mixed Up》以外,《Wish》是The Cure九零年代的第一張專輯,當下勢必受到Grunge和Shoegaze風格衝擊,另外鍵盤手Roger O'Donnell離團,加上剛成為團員的Perry Bamonte團內共有三位吉他手,不少歌曲吉他地位吃重也是自然而然的發展方向。

相較於同期一樣面對要從八零年代轉型到九零年代的樂團U2、Depeche Mode、R.E.M.等等,對我來說《Wish》前半部分甚至勝於《Actung Baby》、《Songs of Faith and Devotion》和《Monster》。前四首歌曲的組合是The Cure專輯中數一數二優秀的,〈Open〉、〈High〉、〈Apart〉、〈From the Edge of the Deep Green Sea〉我覺得都能排上The Cure最佳歌曲榜單。

〈Open〉開頭的貝斯強而有力,引領多把吉他的轟鳴傳入耳道,宣示這是The Cure到目前為止專輯作品中最近似瞪鞋風格的,Robert Smith描述在派對中感到格格不入,因為酒精的催化漸漸失去理智,隨著吉他層次增厚,敘事者越來越接近崩潰邊緣,引用自Sylvia Plath日記的詞句 And the way the rain comes down hard / That's how I feel inside 為歌曲做了完美的摘要。〈High〉是一首帶著八零年代餘韻的甜美曲子,The Cure招牌的六弦Bass、美麗的旋律和不落俗套的詞句讓這首歌成為我最喜歡的The Cure單曲之一。

〈Apart〉的貝斯旋律營造出陰鬱的氛圍,Robert Smith低語及歌聲的雙聲道聽起來非常詭異,但不得不說這套編曲栩栩如生描繪出一段溝通不良的感情關係。〈From the Edge of the Deep Green Sea〉感覺不出有七分多鐘之久,一推出後立即成為The Cure日後現場演出的必唱曲,開頭重複的鍵琴聲和鼓擊幾乎有點U2的味道,之後吉他的瘋狂刷擊聽起來興會淋漓,Robert Smith也是少數能唱著虐戀的詞句而卻依然真實不做作的主唱。

比較可惜的是從〈Wendy Time〉開始專輯的氣氛突然大轉變,〈Wendy Time〉和〈Doing the Unstuck〉都不是太正經的歌,導致前面累積的情緒有點被破壞,2022年的《Wish》30週年重發版有收錄〈Wendy Time〉的Demo,其實它原本的樣貌遠勝於專輯版。大家最耳熟能詳的〈Friday I’m in Love〉比起前述的〈High〉就過於往商業化靠攏,在專輯中顯得格格不入,但長年與The Cure合作的Tim Pope所拍的MV就很有創意。

到了〈Trust〉專輯又回歸前半部的憂鬱情緒,深情的〈A Letter to Elise〉應該會被純愛小說大量引用,Pitchfork曾將其選為90年代最優秀歌曲之一,只是對我來說還是太甜膩了。專輯中情緒最激烈的歌曲〈Cut〉據說是關於創始成員Lol Tolhurst因為酒精成癮以及音樂上無貢獻,而在《Disintegration》時期被逐出樂團一事,雖然歌迷對〈Cut〉當中The Cure如此外放的表現評價兩極,但個人認為也算是個不錯的嘗試。

〈To Wish Impossible Things〉讓我想到Moose或Blind Mr. Jones的慢板情歌,當然Robert Smith的歌聲比起瞪鞋團主唱更令人難以忘懷。最後一首歌〈End〉就演奏來說有點像Pale Saints的歌曲,Robert Smith唱著成名帶來的迷失、痛苦,就算是搖滾明星常遭遇的課題,他唱的 Please stop loving me. I’m none of these things 特別讓人心痛。

整體來說《Wish》因為單曲過於流行,專輯中間風格驟變,就算銷量極佳現今也不是大家最推薦聆賞的The Cure專輯首選,但其中還是有不少好歌,且捕捉到九零年代初期的時代精神。當年乘勝追擊發行的兩張現場專輯《Show》和《Paris》也值得一聽,前者能彌補《Disintegration》錄音室版本吉他較少、鼓機感太重的缺憾,後者有幾首《Seventeen Seconds》的歌曲都能替代原本有點空蕩的專輯版。《Show》另外還有影像紀錄,像Depeche Mode的《101》一樣鏡頭捕捉到當年歌迷的模樣,非常有趣。表演本身可以看出樂團這種燃燒生命的表演方式已經到了極限,預示了《Wish》結束後,樂團又會經過一次陣容大換血,難以再次完成偉大作品,直到今年的《Songs of a Lost World》。

by Debby

Fontaines D.C. - Romance

by DOPM

一開始聽到Fontaines D.C.釋出《Romance》中的兩首歌曲〈Favourite〉以及〈Starburster〉時頓時不知道這兩首歌要怎麼樣並存在同一張專輯當中,一首樂觀明朗另一首黑暗又憤怒,外加上樂隊霓虹風格的著裝令人對《Romance》的音樂調性完全摸不著頭緒,當專輯一發行後才對專輯中音樂風格的多樣性驚嘆不已,他們不只嘗試風格上的改變,而是透過各種八零、九零年代的經典音樂風格來建構出自己的音樂宇宙,對我來說那不只是一種致敬與懷舊情懷反倒是他們讓模糊未來與過去的方式,如同反烏托邦電影《銀翼殺手》或是日本動畫《阿基拉》中同是描繪未來又因科技的高度發展而產生高度落差的毀滅光景。

團員們也述說電影、影集以及這些影像的原聲帶對《Romance》的影響其實是大於音樂的,這次找來James Ford來擔任製作人,相較之前製作人Dan Carey讓器樂與人聲較為原始與平衡的音像輸出,James Ford讓Grian Chatten的聲音更為靠前,並且採用更多合成器與弦樂的堆疊來製作出電影配樂般的音像。這也是Grian第一次對他自己的歌聲感到滿意,畢竟這次他真的把他自己的聲音從心底給唱出來了,這張專輯無疑展現出他毫無修飾又個性化的歌聲,他的歌聲並不特別優美或富有技巧性,但是他能夠讓人感受到他真誠的嗓音就已足夠。

《Romance》的概念就像是在說人如何在末世的情境下依舊能夠墜入愛河,找到自己能夠繼續能夠珍惜所愛之人事物的地方,如同專輯同名歌曲唱到的 "Maybe romance is a place" ,第一次聽到〈Romance〉這場開場曲,心想這唱法、歌曲旋律跟合成器也太像Depeche Mode了吧,James Ford先前也的確製作過Depeche Mode的專輯。嘻哈節奏加上合成器與鋼琴的〈Starburster〉讓你想到以前最愛的那些嘻哈歌曲,又外掛上Nu-Metal黑暗的吉他刷奏與Grian饒舌與斷句中「呃~」的喊聲聽來都讓人倒抽一口氣,整首歌就像是恐慌症發作的過程,副歌後Grian突然改變唱法,猶如撥雲見日般的輕柔的唱著旋律,與主副歌中的憤恨呈現出完全的衝突,這一表現也呈現出他們在此張專輯中光與暗同時並存的意象。

〈Here's the Thing〉中骯髒的吉他痛調讓我想起Suede吉他手Bernard Butler所彈奏的手法與音色,只可惜貝斯的音線不夠突出,只讓Grian的歌聲與吉他成為亮點,歌曲像是對電影中的人物對話般,宛如一種對角色產生同理的過程。Grian在〈Desire〉唱著人是被慾望驅使的動物,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永遠都想要更多,讓我想到《阿基拉》被慾望吞噬的鐵雄,當人掌握力量後便以為自己成為了神能夠無所不能,孰不知這一切都只是通往自我毀滅的道路上,他的聲線如同漩渦般將人捲入灰濛的霧氣中,這首歌的琴鍵聲與唱法讓人想起Radiohead在《A Moon Shaped Pool》中所營造出的深層的灰色調氛圍。

不管是洛杉磯還是東京,從這些城市的逃離成為了〈In The Modern World〉這首歌,也為了逃離了名氣所帶來的關注與紛擾來重獲自由,這首歌在旋律、弦樂的編排上都無疑受到Lana Del Rey影響,但從Grian口中唱出來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聽感,我想這首歌動人的地方在於告訴世人逃離喧囂不是一種罪過,你永遠都能在這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藏身之處,歌曲在合音的搭配也相當絕妙,如同一張重複曝光的照片,兩個孤寂的靈魂默契般的重疊在一起。

〈Bug〉的節奏與和弦行進讓我想起The Church的〈Under the Milky Way〉,配上歌詞的韻腳讓這首歌更有詩韻,如同念出拿著鉛筆在筆記本上隨手寫下的詩詞。吉他手Conor Curley作為〈Sundowner〉難得在歌曲中擔任主唱,由於他本身就是Shoegaze音樂的愛好者,所以這首歌帶有夢幻般的旋律與重度回響效果的吉他噪音,他的歌聲與貝斯手Connor Deegan III的合聲搭配起來也呈現出與其他歌曲不同的聽感。而〈Death Kink〉中扭曲骯髒的尖銳吉他聲響則是聽起來相當的The Pixies,但也說不上是一首能與The Pixies經典歌曲媲美的曲子。

也因為他們將〈Favourite〉放在專輯的尾端,《Romance》成為了一張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專輯,爽快的電木吉他刷奏著大調和弦行進,宛如The Cure的〈Just Like Heaven〉,歌曲直接了當的表達人跟人之間對彼此之間的友誼或是情誼,然而聽完〈Favourite〉又彷彿給人一種專輯還未結束又要重頭開始的感覺,成為一個帶給人希望的結尾。

《Romance》就像是一張八、九零年代另類音樂的合輯,卻又不流於俗的在經典的曲風之中加入當代流行音樂的元素,展現出他們不斷突破自我的態度,雖然犧牲了先前幾張專輯中出色的低音節奏,但在製作上將器樂的編制擴大,在大編制中營造出可以讓Grian Chatten發揮嗓音的空間,讓人沉浸在Fontaines D.C.所打造出的玻璃雪球中,Grian是這樣形容《Romance》如同玻璃雪球:「雪球中美麗平靜的景象在下一秒可能就被暴雪所籠罩成為混亂。」

by guan

Loma -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by DOPM

作為一張討論生死的專輯,《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是個發人深省的標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是AI的產物。老牌音樂人Laurie Anderson邀請Loma試用以她的作品訓練的AI模型,於是Jonathan Meiburg提供了幾張相片給AI,產生兩首詩的部分詩句被使用在〈How It Starts〉和〈Affinity〉這兩首歌中,其中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特別能捕捉到Loma團員彼此漸行漸遠的狀態,而成為專輯的標題。疫情過後,在Emily Cross的提議下,團員們在英國重聚,在她工作的臨終陪伴所克難地錄製了整張專輯,經過Dan Duszynski的製作下聲響清晰,不但納入自然界的聲音取樣,也充滿了如同在室內空間錄製的親近感。

〈Please Come In〉低微的開頭、〈Arrhythmia〉略帶焦躁的節奏以及〈Unbraiding〉和〈I Swallowed a Stone〉緩慢的曲調各以不同方式揭示悲傷的面貌。〈Unbraiding〉聽起來像是Shearwater的歌曲搭配女主唱,清透的鋼琴聲與Emily Cross平靜的聲音令人動容,曲末加入的吉他聲響、隱約的弦樂和團員的和聲實在美麗至極。Emily Cross的聲線在〈I Swallowed a Stone〉特別出色,在極簡的配樂中,她的聲音平穩不帶一絲矯情,展現出類似Low音樂的空寂神韻,以下悲痛的詞句,用平和的表達方式反而更給人情感衝擊。

我吞下淹沒摯愛的石塊
踏上道路
夜幕猛然落下
宛如冰冷湛藍的海浪

專輯從〈How It Starts〉開始開始起飛,它可說是我今年聽過最感人的歌曲,開頭華爾滋節拍的琴聲散發出前幾首歌都沒有的溫暖感受,即便歌詞帶著失落與遺憾,充滿空間感的合成器聲響和Emily Cross昂揚的歌聲都傳達出能夠更深刻認識一個人的可能性。不論這些詞句是不是AI產生,已經成功捕捉到難以言說的模糊情感。

信念是如同天氣般的韻律
能夠指名、感覺到你
遙遠的鐘聲在我心中響起
慢慢地逐漸微弱
我知道這不可避免
卻不願意相信
燒掉床鋪
揉揉眼睛
於是事情又繼續開展

〈Dark Trio〉這首純音樂間奏曲讓聽眾緊繃的情緒稍微獲得紓解,接著〈A Steady Mind〉終於不那麼沉重,躍動的合成器和積極前行的貝斯描繪出Loma最像The School of Seven Bells的時刻。〈Pink Sky〉的律動節奏撫慰了先前的無盡悲傷,感覺如果由Guy Garvey來唱這首歌也很適合。〈Broken Doorbell〉是昂揚奮起的史詩歌曲,在專輯中唯一讓我覺得Emily Cross的聲音太微弱,如果Jonathan Meiburg的聲音會更有自信地穿透陰雲密布的琴聲,獲得情緒的釋放。

如果Loma有自己標誌性的創作風格,那就展現在〈Affinity〉和〈Turnaround〉當中,前者在氣氛詭譎的合成器和吉他間,由Cross和Meiburg合唱,創造出魔幻的空間讓人沉浸其中。結尾的〈Turnaround〉主要只由木吉他和Cross樸實的聲音組成,令人想起他們前幾張專輯那些優秀的不插電歌曲。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展示出Loma在有限曲風中的創作深度,揭示出團員處理生命開始與消亡難題時,個人私密的體驗,並用美麗優雅的方式呈現。專輯如同一本攝影集,其中的照片朦朧詩意,讓平凡的時刻因為表現手法而變得獨特。

by Debby

toe - NOW I SEE THE LIGHT

by DOPM

toe在他們專輯《NOW I SEE THE LIGHT》介紹的開頭寫下了一句話「この世界のどこかに居る、僕に似た君に送る」(獻給在這世界某處,與我相似的你),這句話中的「我」或許指的就是toe的詞曲創作者山嵜廣和,而這樣的宣告也是toe近幾年來作品風格的轉變,從緊密精細的器樂搖滾中走向融入多元風格的詞曲歌謠,在山嵜廣和的歌聲與詞曲中,我們聽到的是他內斂的情感以及享受在喧囂中的孤獨。而這次《NOW I SEE THE LIGHT》中就有四首歌由他擔任唱作人,這也是在toe以往作品中比較少見的。

《NOW I SEE THE LIGHT》取名自Bob Marley & The Wailers的〈Get Up Stand Up〉中的一句歌詞 "So now you see the light",只不過是把句子改成了第一人稱,意指著自己看見了希望。在確定專輯名稱前就先跟攝影師佐藤健壽講好了要使用他的照片作為專輯封面,直到確定名稱後看到封面的照片才發現照片中島嶼上的燈塔與名稱不謀而合。《NOW I SEE THE LIGHT》就好像當今音樂世界中的一座小燈塔等待被漂浮在這混亂世界般的茫茫大海上的人們發現。音樂不是解藥,但起碼能讓你看到繼續前行的路。

其實我覺得toe在2018發行的EP《Our Latest Number》是一張很優秀的作品,尤其是當中〈The Latest Number〉跟〈F_A_R〉兩首人聲作品,那時就能聽出山嵜廣和對singer-songwriters創作方向的興趣,他也提到他很喜歡Bon Iver的音樂,因此在這張EP歌曲中所結合悲傷曲調與實驗性的風格也延續到了現今,或許對喜歡精準變拍的老樂迷來說有點不夠過癮。

專輯首曲〈風と記憶〉使用了原音吉他的撥奏與透亮音色的分解和弦,給人相當輕盈明亮的感覺,各個器樂緊密的交織的在一起,他們用此曲定義了整張專輯聲音元素的組成,接著〈LONELINESS WILL SHINE〉反而是讓所有聲響在空間中被展開,鼓手柏倉隆史精密的鼓點伴隨著停頓的收與放與山嵜廣和距離感的歌聲交錯著,原音吉他的刷奏成為了要角之一,再由美濃隆章反覆的電吉他Riff聲響串起整首歌的主線條讓其他的聲音可以自由的疊加上去,山嵜廣和唱出的憂愁旋律讓人猶如感受與世隔絕的孤立感,彷彿不管他的歌聲有多大聲都沒有人能夠聽見。

以西班牙與作為歌名的〈TODO Y NADA〉將佛朗明哥吉他的彈奏手法帶入曲中,以手指快速撥奏著尼龍吉他弦來做為歌曲的樂句,我很喜歡貝斯手山根敏史在此曲中的表現,他間歇性的低音彈奏讓歌曲有一種舞動感,也讓人完全猜不到低音會在什麼時候出現。toe相當擅長將各種音樂元素的片段以一種輕巧的姿態將它們放入到自己的音樂中,但又讓人聽不出是某種特定風格。與女歌手兒玉奈央合作的〈WHO KNOWS ?〉應該是專輯中最溫馨又單純的歌曲,沒有什麼演奏炫技,只是好好在鼓機的節奏上將旋律慢慢鋪陳出來。

〈キアロスクーロ〉又回到典型的toe,由電吉他Riff作為展開歌曲聲響的核心主軸加上基數拍變奏的狂放鼓拍,這邊的吉他音色與彈奏音階的手法一直讓我想起The Police吉他Andy Summers的彈奏手法。〈サニーボーイ・ラプソディ〉是另一首專輯中的重點歌曲,這一首緩慢又哀愁的進行曲,他們以一種複雜精細的方式來編奏這首旋律聽似單純的歌曲,器樂在聲音與聲音之間交互讓位,山嵜的歌聲被拉到更前面的位置,他唱著:

 一幅令人嚮往的畫,一雙被蒙上的手 
我有著不光彩的陰影,必須背負
在某些人的心中,心的距離變得無比遙遠

這會變得怎麼樣呢?我這愚蠢的詢問
「價值觀的歧異,我們還能走在同一條路上嗎?」

一幅令人嚮往的畫,一雙被蒙上的手 
我已經碰觸到了,讓我們再見一面吧
愛的遺骸,自從我打開你心房的那一刻
我已經碰觸到了,讓我們再見一面吧

我有著不光彩的陰影,必須背負
一幅被覆蓋的畫,一雙尋求著什麼的手

山嵜抽象的歌詞,彷彿是失落,彷彿是渴望,隨著旋律給人一種在黑暗中不斷往下墜落的感覺,下墜的速度極度緩慢而且永遠不會著地的感覺。直到終曲〈NOW I SEE THE LIGHT〉他才在黑暗中看見了一點微光,並且在客座大提琴手徳澤青弦的悠長琴音為專輯畫下句點。

隔了九年才發行的《NOW I SEE THE LIGHT》讓我們聽見了不太一樣的toe,但也因為這樣自己才能重新喜歡上toe的音樂,畢竟自己過去從來就不是toe的音樂的愛好者,如果只是純粹技巧性的數學搖滾並不足以吸引我一聽再聽,不過我想也是因為這次山嵜放入了很多個人情緒在專輯當中,聽者也能深刻的感受到了他想要表達的情感。《NOW I SEE THE LIGHT》最厲害的地方是他們在單純詞曲創作的旋律性上又精細的將一些演奏的巧思給放了進去,在重複的樂句中在添加了一些微小聲響與節奏的變化,讓歌曲每一次都因其中多變的層次而感到意猶未盡。

by guan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