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20. Priests - Nothing Feels Natural​

IMG_0051.JPG

如果龐克音樂就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那後龐克音樂就總是超乎我們的想像,然後這張專輯其實包含了一首不是那麼後龐克的歌,像是專輯裡的同名曲〈Nothing Feels Natural〉就格外的溫柔又不是堅毅的態度,透亮的吉他Riff、刷奏、噪音間歇著展開著歌曲的行進,主唱Katie從其他歌曲中的憤怒轉為唱著宏亮的旋律,她唱道:「如果我走了一百天是不是就代表我可以跟你說你不能這樣對我說話。」講述著抵抗他人仗著自己的優勢和經驗下達的言語命令以對尊重的尋求,接續唱著:「但對於在庇護所的人們我只能說你們不會被拯救。」將信仰的謊言狠狠的撕毀。沒有任何東西感覺是自然,這社會總是有些讓你覺得詭異的地方,在人跟人之間、人跟制度之間以及人跟信仰之間。

(By P) 

 

19. Froth - Outside (Briefly) 

IMG_0052.JPG

《Outside (Briefly)》中融合了Krautrock與Shoegaze可以感受到Froth在錄音、音樂製作上的成長。很巧的是這次專輯是由與發行Ride新專輯的廠牌英國獨立廠牌Wichita來發行,Froth還做了一張Ride的Playlist也得到他們的回應,表示也很欣賞他們的曲子〈Passing Thing〉,更在Ride今年的美國巡迴擔任暖場樂隊,讓人感受到世代正在交替。單曲〈Contact〉中開場的合成器與貝斯就給人濃濃的德式泡菜味,吉他噪音的殘響如同電流連竄在空氣中,偶然炸響的音牆與分散和弦搭配的完美無缺。〈Passing Thing〉則是一首典型的瞪鞋曲目,如同My Bloody Valentine音樂中的白色噪音與低吟的唱腔,但比較有趣的是它的節奏在曲子中段轉換為Motorik Beat,這樣的變化也讓他們跳脫出前人的風格,建立出他們自己的曲調。

(By P) 

 

18. 生祥樂隊 - 大佛普拉斯 

IMG_0057.JPG

《大佛普拉斯》無庸置疑的是今年看過最棒的華語電影,除了真實地呈現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無奈,更犀利的反映了台灣社會結構的多面問題。除了優秀的攝影與忠於角色的寫實劇本,林生祥為這部電影所製作的配樂更是少見到音樂與影像如此契合的作品。無論是看著Kevin董衝年輕肉體的衝浪音樂,或是充滿懸疑氣氛的謀殺配樂。特別是吃上最後一頓面會菜的旋律,只是簡單的吉他與鋼琴伴奏在加上口哨聲,卻是直擊內心深處的動人音樂。另外,就猶如林生祥在現場所介紹的,這張專輯的錄音確實相當厲害,撇開與電影的連結,就音樂作品本身也是相當棒的作品。 

(By F) 

 

17. Grandaddy - Last Place

IMG_0053.JPG

Grandaddy過去專輯的主題以詰問科技發展是否對人性造成衝擊著稱,並結合個人情感經歷,將反烏托邦場景與傷逝的畫面交疊,於是Lytle筆下角色的故事就隨著流動的合成器音符埋進聽者心底。在《Last Place》專輯誕生前,Lytle個人確實經歷了科技文明、原始生活和私人情感這些因素在他的人生中互相角力。 如果要用一首歌摘要《Last Place》這張專輯,這首歌必定是〈A Lost Machine〉,扎耳的電子音效和低微的鋼琴描繪出災難過後的場景,所有存活下來的人們茫然尋找著避難所,身邊圍繞的監視器令人惴惴不安,但老音樂與舊照片卻能帶來一點心靈慰藉。雖然曲中的每個人都是損壞的機器,對改變當下情況無能為力,但音樂弦律寫得十分優美,讓人萌生信念能夠度過難關。

(By D) 

 

16. Ryuichi Sakamoto - async

IMG_0058.JPG

《Async》的製作概念,是由一部Andrei Tarkovsky不存在的影片作為出發點,所假想製作的原聲帶。其中的〈Life, Life〉,即是由與「教授」頗有合作淵源的David Sylvian擔任朗讀者,朗讀Andrei父親Arseny Tarkovsky的詩句,《And this I dreamt, and this I dream》。作為專輯首曲,〈andata〉孤寂的旋律,很輕易讓人想起《東尼瀧谷》裡的吉光片羽。然而在此之後,需經歷一大段如迷霧叢林般的聲音歷程:有關於日常生活、自然聲響的取樣,也有自《CHASM》、《Out of Noise》一貫而來的ambient實驗。直到〈fullmoon〉的來臨,才得以重新浮出水面、稍事喘息。爾後,伴隨著Paul Bowles在《The Sheltering Sky》結尾那充滿哲思的旁述,彷彿從聲音面貌裡望見了「教授」的重生。重新回到運行軌道,忙碌辛勤、馬不停蹄地參與各項音樂製作。「教授」一如既往,持續為這世界定義著美好。 

(By H) 

 

15. (Sandy) Alex G - Rocket

IMG_0059.JPG

《Rocket》無疑是今年最出色的一張低傳真專輯,來自美國賓州的Alexander Giannascoli再一次展現他的創作天分,從獨立自主在網路平台發行作品到加入獨立大廠Domino,他將另類鄉謠的曲調運用更加實驗的手法再度詮釋又不失旋律性,專輯不少的歌曲都充滿了他另類的爛漫情懷,不管是關於愛情、一些暴力的小故事還是一些從書裡看來的情節全都將他們全都寫進了曲子裡,即便是像〈Judge〉這樣短短兩分多鐘的歌曲,慢潛詭譎的吉他旋律仍能將對生活中不斷產生的飢餓性表現出來,批判著自己並對永遠無法滿足的自我感到罪惡感。

專輯最後的幾首歌曲的他彷如Elliott Smith再世,〈Big Fish〉中那熟悉的木吉他的打弦聲以及〈Guilty〉的搖擺爵士風情加上流行的旋律很難不讓人勾起關於那個沉溺且哀愁的靈魂。

(By P) 

 

14. Grizzly Bear - Painted Ruins

IMG_0055.JPG

《Painted Ruins》的聲音非常飽滿,歌詞依然隱晦,但與樂器演奏搭配起來呈現出的畫面能讓我感受到共鳴,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悲劇性然後因此強壯起來。Grizzly Bear和其他的獨立樂團較為不同的一點是團內並沒有明顯的主腦,至少樂團希望每位成員的意見都有同等份量,團員也分別專擅音樂製作的不同層面,在《Painted Ruins》中團員彼此的互動很值得一聽,像是〈Four Cypresses〉和〈Three Rings〉等歌曲完全是靠各件樂器在特定時間點的搭配來製造戲劇效果,鼓手Christopher Bear更是大功臣,他爵士鼓的打法在獨立音樂中十分少見,上述兩首歌要是沒有他的鼓擊所製造的景深應該會變得很呆板。專輯主題是團員對美國政治情勢的回應,他們感到焦慮不安,所以專輯中每首歌聽起來都有點悲淒,並且場景幾乎皆設定在黎明時分,他們思考著如何在未來看似一片黯淡的情況下面對每一天。

(By D) 

 

13. Oxbow - Thin Black Duke

IMG_0060.JPG

醞釀十年,舊金山實驗樂團Oxbow終於在今年發行新作《Thin Black Duke》,曲風橫跨龐克、金屬、實驗甚至交響樂,且每首歌都聽得出是精心設計反覆思量之後的成果,樂團盡其所能嘗試了鼓、吉他、貝斯和人聲所能構成的各種組合。不論聽過多少遍,都很難說自己已經參透這張專輯。主唱Eugene S. Robinson的演繹從頭到尾都令人驚嘆,他的聲音表現以吹口哨、念口白、低哼、嘶吼等方式在專輯中出現,即便是在單一歌曲中也讓人難以預測他的下一步。Oxbow藉由混亂中又有神秘秩序的音樂表達出人生的無奈和悲劇性,例如〈Cold & Well-Lit Place〉種種讓人疑惑的迂迴曲折其實是要表達到任何地方都無法融入的心情,〈Ecce Homo〉和〈Other People〉也都展現為了生存而要經歷的種種痛苦;不過在沉重的主題下,聽眾仍能感受到存在主義式的絕望和歡愉。此外,《Thin Black Duke》雖然晦澀難解,〈Cold & Well-Lit Place〉開頭的口哨聲、〈Host〉壯麗的吉他riff、〈The Upper〉突然出現的美麗弦樂等都足夠吸引人重複聆聽這張怪異的專輯。

(By D) 

 

12. IDLES - Brutalism

IMG_0056.JPG

當你看著社會隨著時間分崩離析,打破沉默給予政治現狀抨擊成為一種必要的反擊,英國布里斯托的龐克樂隊IDLES在這個時間點發行《Brutalism》這張作品,或許反映了英國在保守黨執政近七年來下某些中下階層的困境,即便有些中下階層覺得這樣的右派政權在保守的政策底下能讓他們保住工作,但專輯內所嘶吼出的各種有趣的觀點又彷彿超越了這段保守黨執政的時間,以龐克音樂來攻擊長期以來無所不在的階級結構。

雖然主唱Joe Talbot提到他們音樂深受Joy Division、Gang of Four、Bauhaus、Protomartyr、Ice Age等後龐克音樂以及Kanye West的《Yeezus》影響,不過有時你會感覺他們在唱腔以及節奏的表現方式上卻更為偏向硬蕊龐克,從首曲〈Heel / Heal〉就能感受到他們強力的貝斯線、吉他噪音還有主唱Joe的嘶吼腔不斷轟炸你的耳膜。

(By P)

 

11. Thundercat - Drunk 

IMG_0061.JPG

Thundercat 真的是一個怪咖,真的很好奇他的腦袋到底裝了甚麼東西。他的雙手可以彈出不可思議的貝斯獨奏,寫的歌詞卻是動漫宅內心小宇宙爆發的幻想與獨白。聽著這二十三首曲子就像是潛入他獨特的腦袋,沉浸在他那既慵懶又迷幻的音樂中。我想真的少有音樂人能這麼自在地做自己,還做的這麼又怪又酷。 

(By F) 

2014.6.7 生祥樂隊 - 《我等就來唱山歌》15週年音樂會 @ Legacy

by DOPM

畢竟是一場名為《我等就來唱山歌》15週年音樂會的演出,表演一開始自然而然照著《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曲目走。〈下淡水河寫著我等介族譜〉由月琴與生祥的獨唱緩緩道出美濃客家族群的源起,而「美濃山下」後的演奏闡明這場演出的獨特之處:完整的樂隊組合讓音樂面貌更為豐盈飽滿,適切傳遞專輯錄音之原貌,其磅礡曲勢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直讓人覺得這演唱會已然值得,但這僅僅是當晚的揭幕之曲。

伴隨著〈夜行巴士〉那如高速轉動輪子般轟隆作響的硬蕊搖滾吉他,現場大螢幕投射出當年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資料照片,那事件雖已過了20個年頭,但照片裡眾人眼神與身影卻是如此熟悉,一方面乘著影像倒流時空,一方面感嘆壓迫依舊囂張跋扈地在這社會中流轉,憶起那些不斷在抗爭場合中望見的身影,心頭不由感到心酸不捨。

緊接著許久未唱的〈我等就來唱山歌〉揭開這晚「合唱之夜」之序幕,中段以嗩吶solo作為曲勢轉折的間奏十分暢快,這場演唱會氣氛大抵是歡愉、慶功宴式的,現場合唱著「唱啊到樓屋變岌崗 (有!)/唱啊到大路變河壩 (有!)」實是無比爽快。而由鍾永豐唱頌專輯裡的旁白,無疑也是演唱會的高潮橋段,現場聽到專輯中的直爽口白,讓人很難不大聲鼓譟叫好。

再來的〈山歌唱來解心煩〉、〈課本〉與〈大地書房〉一連三首歌則是開啟這晚的器樂獨奏比拼。大竹研率先以深具藍調韻味的吉他破題,接著嗩吶手黃博裕以獲得滿場觀眾叫好的精彩吹奏作為完結。再來則是由大竹研與早川徹於〈課本〉裡帶來一組極具爵士即興色彩的solo演奏,配合觀眾打著節拍,一瞬之間真會以為自己來到了老派爵士酒吧。鼓手吳政君則在〈大地書房〉裡展現精湛的敲打技巧,藉由手指拍打手鼓的變化,製造出豐富多變的音色。

此外,這場演唱會也讓我聽到久未耳聞的〈秀仔歸來〉。對我而言,〈秀仔歸來〉所描述的歸鄉情感其實比〈風神125〉更為打動我(當然風神125也是每聽必哭),尤其喜愛其末段歌詞:故所以菅仔打花\掂菸秧介時節\秀仔歸來\歸到尷尬梆扒\感情落根介所在\謄佢歸來介問題\莊頭嚌啊到莊尾\但係秀仔歸來\就係答案。回鄉其實不需理由,因為回鄉本身就是答案,它已解釋一切。對於準備要開啟歸鄉模式的我而言,現場一口氣聽完〈秀仔歸來〉與〈風神125〉,真的是哭到自己都慌了手腳。

整場演出下來,看著台上的樂手們的自在演出,我不禁想著,如果每個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都是為了找尋、發掘最原初自然的生命狀態而活著,那或許眼前的這些人便是那已尋獲個人天命所在的人們,悠悠地擺晃身軀,陶醉於演奏音樂的姿態是如此自在無邪、不存在一絲猶疑,那堅毅的神情真真正正地感動著我,讓人更有氣力堅定前行。

by Headphone Youth

【2013年終榜】DOPM今年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接續21-30名,下面是我們今年最愛的專輯第11到20名。

20. Friendzone - DX

a3763606103_10.jpg

當初《DX》原本的計畫是要作為一整beats的選集給饒舌歌手用,像是 Kendrick Lamar。然而他們覺得這些拍子太實驗了,不適合他們的胃口。不過也是,這些拍子本身就是超級豐富熱鬧,根本不需要饒舌歌手來參一腳。對Aphex Twin致敬的〈RETAILXTAL〉,大展他們玩拍子的功力。〈Poly〉也同樣的融入了大量不同的音樂旋律和效果音。〈YR TOUCH YR BLISS〉中間一段電子弦樂聽起來像是取樣了 Air France 的〈No Excuses〉。而〈HISLO〉像是日本某個很夢幻又很swag的動漫遊戲配樂,感覺要開著飛機射哥吉拉,過關了可以飛外太空射幽浮。

19. 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 - English Electric

20130716-2219-0-english-electric.jpg

繼《History of Modern》這張睽違十四年的回歸作品後,OMD再次讓人感受到八零電子流行音樂還未死去,尤其今年的《English Electric》依舊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比起上張專輯的那份沉靜感,《English Electric》的節拍更為躍動,披上現代科技旋律,模擬著愉悅的假象,實際上也透露未來生活的悲哀以及核電所摧毀的美好一切,當中一曲〈Kissing the Machine〉也與Kraftwerk團員Karl Bartos合作,不禁讓人會想如果機械人的時代到來,連愛情都可以沒有破綻的程式化,你會願意親吻一台機器嗎。

18. Johnny Marr - The Messenger

Johnny_Marr_-_The_Messenger.jpg

《The Messenger》聽起來比較像是受到Johnny Marr之前待過樂隊的影響,偏向一點Modest Mouse和The Cribs,但又不失自己的風格,在粗曠的氣慨中包含著紳士風度,整張專輯的聽覺重點都放在他與吉他身上。這張專輯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Marr還找來了他的兒女一起合作,像是〈European Me〉、〈New Town Velocity〉的合聲就是她的女兒Sonny Marr,吉他的一部分則是他兒子Nile Marr所彈奏。Marr的歌聲或許不是那麼有特色,但他很清楚知道什麼樣的音樂才適合他的聲音,專輯發行後,看來又會聽到不少Morrissey和Marr缺一不可的論調,但Marr似乎根本不在乎那麼多,他只想做好自己的音樂。

17. Danny Brown - Old

danny-brown-old-tracklist1.jpg

自從上一張《XXX》認識他之後,就一直在期待他的新作品。《XXX》是我近幾年聽來最爽的饒舌專輯,讓饒舌樂多了一個更尖銳更諷刺更滑稽的聲音。雖然他有時笑料都很猥穢低級,但其實他是個有才有品味的語言藝術家。這張《Old》如黑膠唱片般的分成了 Side A 和 Side B。Side A 的 Danny Brown 聽起來很認真很私人。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仔細地描繪著他一路走來身旁周遭所看到的底特律,描繪著低層階級和那些社會邊緣人的掙扎和悲劇。Side B 裡我們聽到的是另一個Danny,那個浸淫於嗑藥、派對和性的小丑。這樣極端的兩面在他身上並不是對立的特質,而是互造互補的,有了 Side A 的他才會造成 Side B 的他,反之亦然。這兩面都是同一個Danny,獨一無二的Danny。

16. 林生祥 - 我庄

wo_zhuang_feng_mian__ok.jpg

《我庄》是一張格局超越東西方音樂的作品,從編曲到歌詞幾乎很難讓人找到挑剔的地方,從樂器演奏就可以聽得出生祥以及其他團員深厚的音樂底子,在傳統音樂中找到非傳統的表現方式,而鍾永豐的詞則是生趣的描繪鄉土文化並且反思追求功名利祿而忘本的現代人,如果你是鄉下長大並且來到都市的孩子聽了會想起那塊你自小所深愛的各種熟悉的自然氣味。「有空回鄉下看一看吧」我想這張專輯不斷的呼喚著人們做這樣的事,也提醒著我們因為生活的便利性所失去的東西,當現代人失去自給自足的能力,生活只剩下無盡的買入賣出而不是真誠的交換分享。

15. Jessy Lanza - Pull My Hair Back

Jessy-Lanza-Pull-My-Hair-Back.jpg

Jessy Lanza在Hyperdub發行的第一張專輯《Pull My Hair Back》初聽給人的感覺彷彿產自英國,但後來查知她其實是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哈密爾頓。雖然她擁有爵士演奏與鋼琴的學位,不過對R&B (節奏藍調) 更是情有獨鍾,所以她在專輯裡依仿著節奏藍調的唱腔來表現歌曲,然而對電子音樂的興趣則是來自她曾在音響公司工作的父親,父親在她年輕時便去世,留下了一些合成器與鼓機,這份遺留下的禮物成為她探究電子音樂的起點。比起軟體的合成聲效,她更喜歡類比合成器由電壓震盪帶來的音色,於是在《Pull My Hair Back》聽到的聲音都是具有彈性和廣度的。

14. Bill Callahan - Dream River

ee265778.jpg

自從改用本名發行專輯後,Bill Callahan的每張專輯都在展現他用簡約的文字、深具磁性的男中音、精巧的編曲和鄉搖的草根氣息說故事的能力,而他今年的作品《Dream River》又更上一層樓。歌曲的主題悲喜交集,但他的文字多了一種平實的溫暖,減少一部分以前讓人難以親近的距離感。長期合作的吉他手Matt Kinsey的吉他非常細膩,在適當之處成為主線,引領聽者觀看他們幽深的內心世界,想起那些與人相聚以及一個人獨處的時刻。專輯中的歌曲橫跨一整年的時間,但Bill Callahan並沒有給他音樂中的季節下武斷的定義,留下許多空白,不論任何時節,都很適合聆聽《Dream River》並沉思他說出的和未說的生命片段。

13. David Bowie - The Next Day

david-bowies-the-next-day-001-1361815326.jpg

當消聲匿跡多年的David Bowie再度發行新作時,對許多樂迷來說是相當值得雀躍的事,尤其在聽完《The Next Day》後,你不得不對已經六十六歲高齡的他肅然起敬,整張專輯除了充滿不流俗的搖滾樂能量更多是David Bowie對自我以及各種不同角色的沉思。《The Next Day》的封面挪用一九七七年的經典專輯《Heroes》,突兀的將套有The Next Day字樣的白色正方框置放在《Heroes》的封面上,上方的Heroes字樣也被畫掉改為David Bowie,這樣的作法像是Bowie在與過去的經典印象做區隔,他想要顛覆自己,將自己從過去被解放出來。

12. Kurt Vile - Wakin On A Pretty Daze

Kurt-Vile-Waking-On-A-Pretty-Daze.jpg

《Wakin on a Pretty Daze》是張非常適合夏日早晨聽的專輯。第一首歌曲〈Wakin on a Pretty Day〉彷彿挾帶美麗的晨光,Kurt Vile以慣常的慢速度開始新的一天,一切都顯得那麼從容不迫。身為自學的音樂人,Kurt Vile追隨著自己所喜愛音樂人的步伐,像是美國搖滾巨擘Neil Young、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以及低傳真大將Pavement、Smog以及廠牌Drag City的其他樂團,在音樂的路上一路摸索前進。他對於音樂知識的廣泛涉獵在他的創作中一覽無疑,例如他的吉他聲響實在像極了《Nebraska》專輯中的Bruce Springsteen,而他不斷延展、蔓生的長篇歌曲彷彿得到Neil Young的真傳。

11. My Bloody Valentine - m b v

my-bloody-valentine-mbv-608x605.jpg

當樂隊主腦Kevin Shields公佈新專輯《m b v》發行的消息前,從沒想過他們會發行第三張專輯,與《Loveless》相隔二十二年,一向完美主義的Kevin Shields終於完成了這張九零年代中期未錄製完成的作品,真的很為他感到高興。《m b v》雖然有別於前兩張專輯所呈現出的感覺,但在吉他噪音的部份還是一貫的My Bloody Valentine,使用大量的搖桿顫音讓電吉他音牆變得彎曲、彈性,類比的錄音效果聽起來自然卻粗裂,像是一大面漆上藍色的牆面有著無數的細小裂縫。音樂上的情感也隨著專輯封面由紅色轉變為藍色調的憂鬱,如果說上一張是缺乏愛的表徵,那這一張就是渴望溝通的鬱鬱寡歡,聽起來淺薄的旋律實質上帶有很深的情緒。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