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Uncut雜誌Ultimate Music Guide的R.E.M特輯,聊聊我們對他們每一張專輯的看法。
西雅圖音樂巡禮
如果你問我這世界上有沒有一座城市是獨立搖滾樂迷此生必去一次的,我的答案不會是紐約、倫敦、柏林,而會是西雅圖這座位於美國東北部的城市。有人說西雅圖整年被雨水填滿、空氣冷冽,但對短暫在十月初待了五天的我們而言,這裡感覺是相當適合人居的城市,沒有了紐約的繁忙與燥熱,寬廣的道路與路兩旁的高聳葉林讓人覺得心曠神怡,時有陽光,時有陣雨,海港的風光盡收眼底。
當然我們不只是想當的普通的遊客逛逛派克市場,在星巴克創始店買買紀念馬克杯就結束,去探索這裡的搖滾樂場景才是最讓人興奮的部分。只要走在市中心就能看到不少街頭音樂家,他們一把吉他走天下,唱著你熟悉的熱門單曲,當耳邊傳來一首R.E.M的旋律就能讓你一整天保持好心情。
西雅圖是一座為自己的流行音樂文化感到驕傲的城市,從EMP (Experience Music Project) 博物館(現在又名Museum of POP Culture)就能感覺得到他們想要將流行、獨立音樂的概念以及體驗帶給大眾,也並不只是將一些相關文物、照片陳列在裡頭給人遠觀而已,裡面有一層樓層就是給大眾的體驗玩音樂的感覺究竟是什麼,一個一個的小隔間放著吉他、鼓、貝斯、鍵盤甚至是效果器,從來沒有碰過這些樂器也無所謂,因為你可以一邊看教學影片一邊摸索手上的樂器,而且還有團練室讓你跟朋友們當場即興演奏一番,一整套現學現組團的概念馬上就能讓毫無概念的人進入狀況中,你也不用花大錢買樂器找老師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玩這樣樂器。
他們相信每個人不分貧富種族都可以組樂團玩音樂,並且能用音樂表達自己潛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想法。
館內還有Jimi Hendrix常設展,陳列了一些他的服飾、唱片、吉他以及照片,簡述了他一路來的音樂歷程。他的音樂在紐約、倫敦得到了相當大的迴響,但他在音樂生涯的巔峰時期也只在西雅圖演出過四次,不知是否是因為他早年在西雅圖的生活過得並不開心的緣故,即便如此他的家鄉西雅圖依舊為他感到驕傲。
而Nirvana的常設展對搖滾樂迷來說應該是相當興奮的,但我覺得這個展的主題比較像是Beyond Nirvana,所要講的不只是Nirvana,而是從西雅圖的獨立音樂場景進而講到整個美國的獨立音樂史,比較像是拿Nirvana的名氣來吸引大眾來一窺這一整個場景。Nirvana早期所隸屬的獨立音樂廠牌Sub Pop已經成為西雅圖音樂界中一個重要的標誌,Sub Pop在八零年代後定義了所謂的西雅圖之聲,從早期的龐克、油漬搖滾、另類搖滾再到現在多元曲風融合的獨立搖滾,他們隨著時間而演變,在串流音樂當道的時代仍然能夠發行質量佳的實體唱片,也在西雅圖的塔科馬機場內開設了一家實體店面,但我們這次很不幸運的在要從機場離開西雅圖的時候錯過了店面的營業時間,只能在外頭看著裡頭的唱片乾瞪眼。
那西雅圖有沒有什麼好逛的二手唱片行呢?雖然這邊的唱片行真的不少,但我覺得最好逛的當屬Everyday Music這間二手唱片行,一進店裡就被店內寬敞的空間給震懾,店裡CD以及Vinyl的藏量都非常多,每張二手CD 都有塑膠殼做保護,片況也相當的好,價格也相當的合理,如果要來西雅圖挖寶,Everyday Music只能說是必經之地,能讓我們連續兩天都造訪此處,就可以知道這地方真的讓人充滿驚奇,只要五美金就能買到一張你未擁有過的經典。而位於Everyday Music對面的獨立書店The Elliott Bay Book Company對愛書人可以說是必逛之地,即使不愛書,也可以看看店內精巧挑高的木製裝潢及設計。
與Everyday Music同屬一個區塊的唱片行還有Zions Gate Records以及Wall of Sound,Zions Gate Records的藏量也是不少但價格稍貴,所以預算不夠可能會較難下手,然而Wall of Sound比較著重於實驗、環境、爵士以及後搖滾等曲風,品項較少但比較專注在特定的曲風,對於喜歡這類曲風的樂迷來說可以找到一些比較稀有的品項。
位於華盛頓大學附近的二手唱片行Neptune Music也是相當推薦的,此店藏於一處地下室內,即使店內空間已算寬大但唱片還是多到無法全部放到架上,尤其是CD就只能一箱箱疊在紙箱內,雖然不好翻找,但品項只能說非常地齊全,店員也會相當的熱心幫你查找你想買的唱片。店員看到我們買R.E.M的《Fables of the Reconstruction》就跟我們小聊一會,說這是張很好的唱片,他那時候還有去看他們跟Minutemen的巡迴演出,但Minutemen的主唱在巡迴後就因車禍去世了,樂團也因此而解散,這件事似乎對他來說一直記憶猶新,畢竟也是他很喜歡的樂團吧。
走過The Showbox這處西雅圖著名的表演場地,上頭列著Dinosaur Jr.,剛好他們即將在這邊演出,雖然在這邊看的感覺應該很不一樣,但因為之前在台北已經看過了,又加上預算的緣故就沒前往,只是感覺即使Nirvana早已不在,但另類搖滾的大叔們依然繼續玩著音樂,繼續在西雅圖的音樂電台KEXP上演出給全世界的人聽。既然講到KEXP,如果想去參觀這世界最酷的音樂電台之一,你可以在參加KEXP的導覽,但我們這次去的時間剛好錯過,建議先查一下導覽的時間,不過就算錯過還是可以在他們外面的咖啡店品嘗一下,順便看看電台直播。
去遍這世界上幾個著名的搖滾城市,沒有一座城市像西雅圖如此在乎音樂,那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呈列架上的商品,而是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一部分。他們不用刻意去宣示什麼,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音樂就足夠證明了一切。
by pblue
欣賞R.E.M.歌曲〈Losing My Religion〉的純人聲版
欣賞R.E.M.最有名的歌曲〈Losing My Religion〉的純人聲版。
Read More觀賞Ben Gibbard、Colin Meloy和R.E.M.吉他手Peter Buck演出R.E.M.的歌曲
觀賞Death Cab for Cutie的主唱Ben Gibbard、The Decemberists的主唱Colin Meloy和R.E.M.吉他手Peter Buck演出R.E.M.的歌曲〈You Are the Everything〉。
Read MoreR.E.M. - Document (1987)
奮起的時刻已經確立
你最好開始改變態度
- R.E.M. 〈Finest Worksong〉
R.E.M.的第五張專輯《Document》通常被視為他們政治意味最濃厚的作品。〈Finest Worksong〉第一個劃破寂靜的聲音就是Peter Buck憤怒的吉他,揭開專輯的序幕,然後Michael Stipe用前幾張專輯都聽不到的清晰咬字呼籲勞動階級的我們群起抗爭。接續的〈Welcome to the Occupation〉控訴已開發國家透過跨國企業去掠奪未開發國家的天然與人力資源。〈Exhuming McCarthy〉則批判美國在雷根/老布希時代極右派的政治風氣,歌曲中還加入一段錄音,是美國著名反共產主義的政治人物Joseph McCarthy在調查Joesph N. Welsh的軍隊是否與共產黨互通時,Welsh回批的:「我們不要再逼迫這位老兄了,參議員…你夠了沒有…你到底有沒有一點良知?」
雖然批評時事的藝術作品不僅在當代能振聾發嘳,後人回去欣賞也會對藝術家感到由衷敬佩,但是其中傳達的訊息要是不能跨越時代,多年後要受到感動可能會被時空的屏障所阻礙。R.E.M.低調深沉、時而自嘲的特色,讓《Document》的歌曲在25年後依舊耐人尋味。他們並沒有擺出一副要教導歌迷的高姿態,而是用11首動聽的歌曲隱晦地散播了一些訊息。這樣也許不夠有勇氣,不過他們不需要變成政治家。
Michael Stipe的歌詞是出了名的神秘晦澀,令樂團名氣扶搖直上的歌曲〈The One I Love〉的歌詞不管讀再多遍,都還是難以理解其中含意:「這首歌獻給我愛的人。一個我可以消磨時間的簡單工具。開火!」可能為了某種目的,火焰的意象貫串整張專輯,歌曲〈Fireplace〉充滿末日景象,但其中的敘事者在一切燃盡前卻只想好好跳一支舞,結尾曲〈Oddfellows 151〉描寫怪異的孩子在著火的房屋後方試著向智者證明自己的立場,也許火會招致毀滅,也能帶來新生。
此外,R.E.M.一向是一支具有幽默感的樂團,已經成為經典之一的〈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And I Feel Fine)〉主要是在寫Michael Stipe的奇異夢境,歡慶的氣氛將末日恐懼轉化為黑色幽默。前面提到的〈Exhuming McCarthy〉結構變化數次,整體感覺十分逗趣。翻唱自Wire的歌曲〈Strange〉也莫名地歡欣,但上一張專輯《Lifes Rich Pageant》中的翻唱曲〈Superman〉還是略勝一籌。
這次25週年的重發版本的重新混音,似乎把《Document》的銳氣削弱了一些。以前聽《Document》的時候會覺得聲音偏尖銳,這和從這張專輯開始與R.E.M.合作的製作人Scott Litt脫不了關係。他把R.E.M.過去模糊的聲響變得清晰,更容易讓主流觀眾接受,之後R.E.M.輝煌時代的專輯(從《Green》到《New Adventures in Hi-Fi》)都是由他製作。新版的《Document》的聲音較為圓融,很容易從〈Welcome to the Occupation〉、〈Disturbance at the Heron House〉等歌曲聽到他們jangle pop的出身。第二張Bonus CD則收錄他們1987年演唱會的現場錄音,老實說,錄音品質不怎麼樣,對我來說有趣的地方是可以聽到前幾張專輯的歌曲在樂團更有流行性自覺之後,在現場會如何改編。個人很喜愛的歌曲〈Driver 8〉的吉他音色變得較為陽剛,Michael Stipe的唱法也擺脫了過去的喃喃自語,每個字都唱得很用力,不過以前清新的民謠風格還是比較合我胃口。首張EP的歌〈Wolves, Lower〉原本陰鬱、低微,現場Mike Mills的和聲變得非常特出。
《Document》也是R.E.M.最後一張在獨立廠牌I.R.S. Records發行的專輯,之後他們就獲得華納唱片的合約,成為大多數人熟悉的R.E.M.樣貌。大部份的搖滾樂介紹書籍都會把R.E.M.從美國小鎮的不起眼樂隊蛻變為全球巨星的故事,寫成一篇激勵人心的章節。要刻意把R.E.M.的音樂生涯分為獨立與主流兩部份,其實也沒有必要,R.E.M.在華納唱片時期也寫了很多張優秀的專輯。只不過他們在I.R.S. Records發的前五張專輯並未獲得注目,令人有些惋惜,因為《Document》並不是他們最棒的「獨立」專輯。如果你喜歡《Document》裡面一些難以穿透的元素、或者一些溫柔的、脆弱的時刻、或者讓人不禁跳起舞來的節奏,很有機會你也會愛上他們更早期的作品。
by De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