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18 The National @ NTU Stadium

by DOPM
IMAG1353_BURST002_COVER.jpg

上回在澀谷Due Music Exchange參加的High Violet Tour,是The National的首度亞洲巡迴。而這回的Trouble Will Find Me Tour,他們終於不再錯過台灣。肖想該團多年的我們,從一兩個月前便成天盼望著演唱會的到來。短短兩張專輯的時間,The National已然從小酒館裡的私房樂團,搖身一變成為頗具巨星架勢的國際樂團。不過這回巡演,Bass手Scott為了迎接新生兒誕生,並未隨團來到亞洲與澳大利亞演出,位置則由Logan Coale暫代。因此這次的演出,嚴格來說並非正宗的The National,但這絲毫未減我們對這場演唱會的期待,畢竟我們已等得太久。

然而,開場的〈Don't Swallow the Cap 〉卻是令人失望的,Matt的嗓音不夠低沉厚實,Bryce與Aaron的吉他聲線略高而銳利,音場整體聽來完全不是記憶中熟悉的聲音,加上色彩繽紛的燈光,一時之間會錯以為台上的樂團是哪組新興的Indie Folk樂隊。現場聲音表現直到〈Bloodbuzz Ohio〉才開始進入合理範圍,各組樂器的音色逐漸被調整至專輯水準。而音量與各自角色的輕重,似乎也因應場地情況而做調整。為了避免鼓的低頻在場地中引起過多的共振殘響,Bryan的鼓聲明顯不似前兩組團體大聲,這樣的改變間接導致Matt的演唱成為整場演出的主導者。

若要說這次演唱會有何意外驚喜,那便是《Trouble Will Find Me》的新歌,在現場聽來均較專輯更有渲染力。〈I Need My Girl 〉與《 Boxer》中的〈Slow Show〉 組成強大的慘白情歌組曲,而為專輯點題的〈Sea of Love〉,現場竟是三把吉他合奏的歌曲。〈Don't Swallow the Cap〉帶來的爽朗吉他擺脫了既定色彩;〈This is the Last Time〉與〈Pink Rabbit〉亦不如專輯版本般死沉,現場和聲令人無比陶醉。

而其他意料之外的發現則有:〈Afraid of Anyone〉的尾聲,Bryce彈奏出一段專輯沒有的吉他Solo,當下的他真是帥氣破表。〈Conversation 16〉的吉他聲響也較專輯來得格外清亮, 〈Squalor Victoria〉的現場更是盪氣迴腸,幾乎是演唱會中段的最高潮。〈Fake Empire〉、〈Terrible Love〉、〈Mr. November〉的好則早在預期之中,沒有太多驚奇但十分滿足。倒是個人最期待的〈Slow Show〉,意外成為當天少數有點失望的歌曲。

此外,由Beruit兩位團員Kyle Resnick與Ben Lanz組成的銅管樂組,亦是現場演出的聆聽重點之一。他們悠揚的樂聲可以是良好的陪襯,同時也能成為奪目的主秀,是積壘情緒層次不可或缺的要角。當天舞台的燈光設計,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單色系的紅、藍、紫光束輪番上陣,如同夜裡匆匆流逝的燈河, 與基調的黑在空間裡延伸交纏、相互襯托,建構出與歌曲意境足堪比擬的都市冷寂意象,也讓人重新意識到聲音視覺化的魅力。

前面已經提到這次的現場調音讓Matt成為主軸,因此,若要評斷這整場演出的聲音表現,當屬Matt時而壓抑低吟、時而歇斯底里吼叫的演唱最為出色。相較於上回於Duo Music Exchange的演出,這回的場地更為寬敞。寬闊的左右聲道間距,使歌聲的縱深表現更為理想,彷彿能將聲音的時間差具象為空間維度的數據。 想像整個場所是一浩瀚的汪洋,Matt的聲音如氣泡般上浮,包裹著深藍底蘊的憂愁。看他一如往常,西裝筆挺地站在舞台高處,儼然便是新世紀的搖滾樂救世主。

不過在經歷演唱會的極度亢奮情緒後,心中不免有些擔憂。眾所皆知,The National在這幾年獲得相當程度的商業成功,巡迴演出的觸角也遍佈世界各個角落。從《Boxer》開始,他們的確打造出專屬風格的音樂,但連續三張專輯的曲風過於接近,不免揣想他們的創作能量是否已碰上瓶頸,下張作品可能會是個重要分水嶺,假若仍未做出重大改變,或許如Broken Social Scene般休團充電,也是有其可能性的。所以,在這種悲劇末日發生前,只要能力所及,就趕緊趕場巡迴,把The National的現場看到飽吧!

by Headphone Youth

!DSC06772.jpg

如果要選出一個最能表達我們這個世代心聲的樂團,相信許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The National。走在奔忙的大都會街頭,一道道冷酷、壓迫的暗流立刻從四面八方湧上,讓人感到徬徨、憤懣、厭世,然而壓在肩上的擔子以及倚靠我們支撐的親友都使我們無法或不願意選擇其他型態的生活。當今可能沒有其他樂團能將中產階級茫然無措的狀態比The National傳達得更好,Matt Berninger的低沉嗓音和意象豐富的詞、AaronBryce Dessner的樂器編制、Bryan Devendorf辨識度極高的鼓在聆聽多年後依然後座力強勁。雖然隨著年齡漸長,我逐漸不喜歡沉溺在過於消沉的情緒中,對The National的手法也不再感到那麼驚奇,但去看一個音樂在我二十多歲人生中意義重大的樂團現場還是件不能錯過的事。

Hostess Club台北場第一天還邀請了冰島唱作人Ásgeir和低傳真新秀Youth Lagoon。我們進場時,Ásgeir的表演已經開始了一陣子,他的音樂算是甜美、易於消化,有些歌曲隱約有Bon IverBeirut的影子,不過並沒有特別令人驚豔之處,場地模糊的音場可能也為他的演出效果打了折扣。接下來的Youth Lagoon音樂像是旋律性降低、走調的Beach House,一些鍵盤效果處理則有點像Deerhunter,在錄音室作品中可以聽到Trevor Powers飛馳的想像力與憂鬱情緒兩者激盪,重現複雜的內心世界,可惜在現場他的鍵盤與人聲調得過於尖銳,整段表演期間耳朵被高頻聲音不斷轟炸,實在不是個舒服的體驗,不然我或許會更喜歡他的表演。每一次在台大體育館看表演,都對現場的聲音效果不甚滿意,這時就不由得擔心The National的演出會不會也受到影響...

The National
在晚上九點半過後不久出場,團員似乎現身得早了,開始演奏前播了一段The War on Drugs的〈Brothers〉,意思是團內有兄弟檔嗎?這次貝斯手Scott Devendorf(鼓手Bryan的哥哥)因為喜獲麟兒而無法參與這次澳洲與亞洲巡演,由Logan Coale暫代,老實說聽不太出有什麼差別,因為整場表演的低頻聲音都非常微弱,聽不到樂器的細節。前幾首歌各件樂器的聲音比例失衡尤其嚴重,深刻描寫出成為社會人的無奈、我們鍾愛的歌曲〈Mistaken for Strangers〉連最重要的特徵——鼓聲都非常不明顯,聽得最清楚的是Matt的歌聲,只能藉機重新品味他醇厚的嗓音。一直要到〈Bloodbuzz Ohio〉,現場的音樂才比較接近我所熟悉的The National的樣子。

然而The National的現場魅力終究戰勝了場地限制,演出期間我們在激昂時跟著Matt嘶吼,低微時默默思考歌曲的含義。新專輯的歌曲〈Sea of Love〉之前並沒有特別喜歡,但現場多把吉他夾擊的確令人感到焦慮至極,渴望最後的情緒釋放。《High Violet》的歌曲〈Afraid of Everyone〉和〈Conversation 16〉當中的恐懼及絕望都如此真切,看著台上團員演出的自信姿態,心中卻浮現一些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Squalor Victoria〉的現場版本後龐克氣味較為強烈,Aaron Dessner改彈鍵盤,舞台右方的Bryce Dessner專心造出一些迴盪的吉他效果,Matt在歌曲後面加入吼叫的表現,讓這首歌展現類似《Alligator》專輯歌曲的風貌。

與日本場比起來,樂團已經減少了新專輯《Trouble Will Find Me》的曲目,但與舊作一併呈現,新歌不禁給人老調重彈的印象,後龐克風格較明顯的新歌〈This Is The Last Time〉與顛狂的〈Abel〉相比之下有點乏力,後者的生猛活力是我整場最喜歡的時刻之一。演出前最期待的〈Slow Show〉也沒有讓我失望,記得Matt一開始似乎抓不到音準,AB段也進行得平凡無奇,不過Bryce Dessner在進入結尾段落前的獨奏煞是好聽,Aaron Dessner的琴聲也帶來悵惘感,最後的弦樂組收得相當漂亮。在〈Pink Rabbits〉和〈Graceless〉後,〈Fake Empire〉悠揚的琴聲響起,和大家一同合唱時也不免感傷表演已經接近尾聲。

安可曲沒有意外,先是將不安惶惑轉成近乎榮耀的〈Mr. November〉。Matt在〈Terrible Love〉時跳下舞台,全場觀眾的目光迅即隨著他移動;每次聽專輯版的〈Terrible Love〉都希望錄音品質能好些,沒想到這次因為場地限制依然沒聽到清晰版本,要是還能看到The National,期待下一次能夠如願。終曲〈Vanderlyle Crybaby Geeks〉樂團要求觀眾一起合唱,Matt曾說「Vanderlyle Crybaby」是他胡謅出的角色,整首歌的歌詞也十分隱晦,但「All the very best of us / String ourselves up for love」等字句的確在不間斷的苦悶情緒蓄積後,引回一絲撫慰人心的光亮。

即使The National的歌曲老是討論受困的情境、悲哀的境地,他們還是走了這麼遠,用常人難以駕馭的優雅文字與音符寫出一般人的苦難,他們的表演渲染力強,每一張專輯都各有千秋,但這次的表演或許也標示出一個該停止將自己投射到歌曲中主角心境的時刻。只要樂團繼續活動,他們之後就需要決定要繼續用相似曲式打天下或者另創新局,而我們也該想辦法突破生命中的困境。

by Debby

Photos by Yo Charlie

野台開唱第三天(8/4)

by DOPM
1078965_434262310013035_1579322380_o.jpg

Deerhoof

今年來野台的第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來看Deerhoof的表演,他們的現場演出一直都以有趣、好玩為名,但沒有親自看到還是無法體會到到底有多有趣,所以他們在野舞台登場後,你才知道所謂有趣的表演到底是怎麼回事。

Deerhoof的現場就如同他們在專輯中所表現的那樣,日籍女主唱Satomi Matsuzaki小孩般的哼唱旋律與鼓和噪音吉他間所帶來的即興感,看似不按牌理出牌的橋段其實是千錘百鍊而出的高超默契,高大的鼓手Greg Saunier快速激烈的打著矮小鼓組,吉他手Ed Rodriguez則是隨著不規律的節拍巧妙的刷奏吉他噪音。

當你看著Satomi Matsuzaki跳著可愛絕妙的舞步,孩子般的玩心就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代表著搖滾音樂有趣的那一面,放開嚴肅反抗的情緒,在讓人摸不著頭緒節奏中跳舞,就像他們的歌〈We Do Parties〉一樣,歡迎著你來到Deerhoof的搖滾派對。

看完Deerhoof的現場,還是不知道他們的音樂到底該怎麼歸類,當然去想這個問題對並沒有什麼意義,會記得的只是他們的音樂好好玩,而且一點也不亂來。當最後一首歌結束後,心裡不由得佩服他們對於表演的專注和熱忱。

The Soft Moon

炙熱的豔陽已從山舞台右方落下,舞台後方呈現的是大台北的夜景,也為The Soft Moon的出場添加了幾分黑色的魅惑感。在The Soft Moon試音的時候就感受到他們強勁的鼓擊以及後龐克音樂中綿延的貝斯韻律,正式開場時,剛開始還不習慣這麼有重量的機械式節拍,但在吉他的噪音和合成器不斷的強襲下,很快的就被吸到節奏的黑洞當中。

鼓手在真鼓與電子鼓之間來回敲擊,製造出平穩強烈的跳舞拍數,讓觀眾沉浸在無止盡的節奏中擺動身體,但不斷重複的段落多少聽來有點麻痺之感,他們的變化性似乎被限制在節拍的迴圈中,The Soft Moon曲式也不是以完整的歌唱旋律為主,使得主唱Luis Vasquez的聲音成為眾樣樂器的一小部分,但他時而的吶喊依然能喚醒在節奏中麻痺的感覺。

聽The Soft Moon現場像是在體驗一種穿越黑洞的感覺,讓人在工業廠房中的輸送帶上跳舞,當傳統的跳舞音樂已使人疲乏,他們就是新時代的跳舞音樂,在日落後伺機而動。演出後會覺得專輯沒辦法將他們音樂的節奏感完整表現出來,只有在現場的強大音量下才能讓感官被狠狠衝擊一次。

Lama

現在對於野台官網沒有Lama這支樂團的簡介,還是想為他們抱不平,不過就算介紹了,或許仍然改變不了他們成為壓軸團群聚效應下的受害者。在台灣聽英搖的朋友應該對Supercar這支日本另類搖滾樂團不陌生,他們早期的音樂具有瞪鞋的迷幻氣氛,當時年輕的吉他手兼主唱中村弘二與貝斯手兼主唱谷川美季的聲音依舊稚嫩,在白色噪音的包覆下闖出一股無法忽視的青春力量,然而他們不僅僅停留於此。從生涯中期開始,創作主腦中村弘二吸收了多樣的音樂元素,在Supercar的音樂中加入電子節拍與合成器旋律,聽他們的音樂就像在現代都市中漫遊,感受著城市的脈動,聽見在其中活動所經歷的寂寞、疏離、喜悅與希望。他們的音樂從來都不冰冷,樂團歌曲中的合成器異常溫暖,同時搖滾樂的血液持續不斷地在他們的音樂中流動。即使Supercar已經解散多年,他們的音樂始終留在我的心中,所以看到Supercar的中村弘二和谷川美季、Number Girl的前吉他手田渕ひさ子還有agraph的牛尾憲輔組成新團Lama,便持續關注他們的消息,Lama幾乎可以算是我在野台開唱最期待看到的樂團。

夜晚的山舞台暑氣稍微消散,Lama花了一些時間試音,所以比預期時刻晚了一點出場。一開始他們表演了新專輯《Modanica》的一、二首歌〈For You, For Me〉和〈White Out〉,現場聽起來和專輯上一模一樣,連谷川美季的聲音也加上一樣的扭曲效果,雖然佩服他們的嚴謹,但是在現場還是希望聽到與專輯略有不同的版本。

隨著越來越多人離去前去看壓軸團,Lama的演出反而漸入佳境,〈Spell〉、〈Know Your Rights〉、〈Cupid (So Far...ver)〉這些比較直率的搖滾歌曲十分激勵人心,大家紛紛開始跳動。類似警報音的電子音效貫穿〈D.B.A.〉這首歌,間或加入田渕ひさ子的吉他,讓人憶起Supercar後期的實驗作品,而〈Dear〉、〈And Mone〉也表現出樂團在歡樂之餘細膩的一面。終曲〈Dreamin’〉各式聲音慢慢堆疊,蓄積能量後優雅地爆發,為表演畫下一個迷幻又充滿希望的句點。

The xx

看完Lama後趕到野舞台,The xx已經唱完大概三分之一的歌,沒有聽到Jamie xx的個人作品〈Far Nearer〉算是小小的遺憾,因為對我來說,Jamie xx的編曲才華是The xx最大的魅力所在,他們音樂中的其他部份我都沒有特別喜歡。

由於之前看過Coachella的現場直播,The xx的現場和預期的差距不大,不過除了人聲有點過於突出以外,當天的音場其他方面都十分完美,完全表現出The xx音樂簡約但魅惑的特質,例如〈Night Time〉的開頭因為安靜低迷,中間的吉他間奏就像墨黑天幕上突然迸發的小型煙火,令人凝神細聽。吉他手Romy和貝斯手Oliver演繹那些描寫現代人愛情的歌曲時,若即若離的動作為音樂增添了畫面。

當晚演出的亮點還是加長版的〈Intro〉,他們其他歌曲似乎都沒有抓到這樣微妙的平衡,凡事似乎進入休息狀態的夜,卻能夠無限延伸、充滿各種可能性。冷調的〈Angels〉可能也是結束燥熱野台盛會的不二選擇,遇到了很多朋友、看完許多樂團表演後,回家靜靜消化關於這天的回憶。

by pblue & Debby

Photos by Yo Charlie

野台開唱第二天(8/3)

by DOPM

Photos by Yo Charli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