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21到30名

by DOPM

30. Radiohead - A Moon Shaped Pool

聽完《A Moon Shaped Pool》很難形容對這張專輯的感覺,身邊的Radiohead樂迷已經對他們的作品不再有太大的期待,但他們近期的作品一直都是屬於慢熟型的,如果不深入去聽Thom Yorke到底想唱什麼,很多時候也只能在霧裡看花。對於近年來右派陣營的聲勢大漲,〈Burn the Witch〉將社群與媒體對特定團體與對個人的獵殺投射在歌曲中,但或許對社群崛起的原因必須更加深入探究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問題,歌曲隱晦的呈現方式,留給人給予除了善惡二分法外的解讀。

〈Glass Eyes〉與〈Identikit〉兩首意旨心碎的歌曲,讓人聯想起Thom Yorke的私人感情,或許是媒體對他結束了一段長久以來的關係大肆渲染的一番,但慘情的旋律實在叫人傷感,專輯最後一首曲子放了早已寫好的〈True Love Waits〉似乎也不是巧合。〈The Numbers〉則是對全球暖化的悲鳴,講述著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而不是在數字上。在音樂上,他們以合成器、電吉他、木吉他以及貝斯來呈現出冷調的氛圍,其實並沒有太驚豔的地方,很多表現方式在之前就已嘗試過,但〈Ful Stop〉或許是第一次他們認真想做一首Krautrock的歌曲,畢竟我們之前都只能說他們受德式泡菜搖滾影響,並不是真的有玩過完全相似的風格,應該會是彩虹裡神曲〈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後我最喜歡的Radiohead曲子。

(by P)

29. V.A. - Kei Nishikori meets Nujabes

這不是張全新的專輯,僅只是日本網球選手錦織圭挑選了他所喜愛的Nujabes歌曲集結成輯的作品。初次聽到他的作品是在香港的White Noise Records,當時店裡正在放送中村遙的《Melodica》,那是我對Nujabes這個名字首次有了印象。而今年年中自東京購回《Modal Soul》、《Spiritual State》後,幾乎是無可抑制地跌入Jazzy HipHop的領域,整個2016下半年便在不斷翻找相關曲風的音樂中度過。然而到頭來還是Nujabes的作品最迷人,任何環境狀態下皆能適用,聽了不下百次仍不厭膩。

(by H)

 

 

28. 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 - Third World Pyramid

從九零年代以來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一直都是一個多產的新迷幻搖滾樂隊,不管樂團曾經有過多少的衝突,重組過多少次,也沒辦法阻止主腦Anton Newcombe的創作慾。雖然《Third World Pyramid》是一張中規中矩的迷幻搖滾作品,但整體的旋律性相當的多元,可以聽到夢幻民謠風格的〈Assignment Song〉,異國曲調的演奏曲〈Oh Bother〉,再到快節奏專輯同名曲〈Third World Pyramid〉等曲子都能滿足喜歡那種漫步在太空的迷幻樂迷。

(by P)

 

 

27. The Anchoress - 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 

初聽The Anchoress,直覺會將她與PJ Harvey、Tori Amos、Kate Bush等創作人產生連結,Uncut雜誌則以唱著John Grant曲調的Karen Carpenter來形容這張debut album。專輯錄音的呈現上,將Catherine A.D.的聲線表現得極為清晰且定位靠前,喜好欣賞女聲演繹的樂迷或可從Catherine A.D.在各式風格下的華麗轉換間得到滿足。不過,與其說《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是indie sound,我反而認為其更偏向流行音樂,只是編曲結構較有90年代的風味,轉折與餘韻也較現今普遍的流行音樂來得更為豐富多樣。

 

 

26. Swans - The Glowing Man

Swans主腦Michael Gira宣稱《The Glowing Man》將會是他們繼2009年重組以來最後一張作品,對於Swans來說他們的作品一直都是很有野心的,那樣的企圖心也讓他們每一次都很難超越自己,即便不能超越自己,他們還是在《The Glowing Man》用盡全力想要挑戰樂迷的耳朵,或許是長達兩小時的專輯長度,一般人很難有時間能一次聽完,加上每一首歌的醞釀期比起前幾張專輯還要長,也提高了聆聽的難度,不過當你真的全心花時間轉大喇叭音量去聆聽就會是一種相當獨特的體驗。

 〈The World Looks Red / The World Looks Black〉是Michael Gira將他在八零年代曾在Sonic Youth歌曲〈The World Looks Red〉的作詞重新在這張專輯重新翻唱。〈When Will I Return?〉是寫給Gira的老婆Jennifer Gira並由她來獻唱,獻給她從傷痛中站重新起來的勇氣。〈Frankie M〉是獻給世界上每一個受傷的靈魂,而〈Finally, Peace〉則是以描述末日的景象向大家告別,當一切消逝殆盡,他們的榮耀將會是永恆。

(by P)

25. Michael Kiwanuka - Love & Hate

《Love and Hate》發行之初無特意關注,直至某日夜晚在Apple Music上點開了〈Cold Little Heart〉的MV,那一刻徹底地被震懾住(上一回有此相同感受的音樂,是坂本龍一於Avatar Studio現場演奏的影片)。長達五分鐘的前奏鋪陳,有著媲美〈While My Guitar Gently Whips〉的滑絃吉他獨奏,低迴幽美的氛圍更宛如Pink Floyd經典再現。爾後節拍漸起,Michael Kiwanuka厚實穩定的人聲湧入,拉開序幕後的場景彷彿Terry Callier搭上Wilco的旋律線,加上帶點Motown風格的顫抖琴弦,那毫無疑問是一觸及靈魂的聲音。

 

24. ANOHNI - HOPELESSNESS

如同專輯名稱《HOPELESSNESS》,Antony化名為ANOHNI將一些當今的議題以絕望的心情寫進這張專輯裡,有趣的是歌詞的視角並不是以批評的角度來書寫,而是以反諷的方式來呈現,或讓他自己成為每一個事件、環境中的受害者,他可以是在中東被無人機轟炸的小女孩、成為看著動物因全球暖化而死去的那個人,成為那個被政府以國家安全為名無時無刻監視的人、成為在世界各地被執行死刑的人等。即便音樂上以電子節拍為基底,Antony極具張力的歌聲始終能帶來將情緒渲染到每首歌,每個主題上。為什麼要這麼殘酷的將我與地球隔絕呢?化身為每一個受害者的Antony在《HOPELESSNESS》中用他的歌聲問著世上的每一個人。

(by P)

 

23. Exploded View - Exploded View

德裔英國唱作人與政治記者Annika Henderson過去以Anika的名義發行過獨具個人風格的翻唱專輯,她冷靜、超然中帶著一絲瘋狂的聲線令人想起Nico。在墨西哥表演時,她結識了製作人Martin Thulin、Hugo Quezada及Hector Melgarejo並組成了Exploded View,練團一陣子後,他們以極快的速度錄下首張專輯《Exploded View》。Anika政治報導的背景在這張專輯上得到有力的發揮,例如〈One Too Many〉提及許多過著自毀性生活的人,〈No More Parties In The Attic〉講述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無法避免的疏離感、〈Lark Descending〉詰問不同人參與社運的投入程度。音樂上展現了來自後龐克、七零年代的前衛音樂等影響。單曲〈Orlando〉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冷冽的鍵琴和律動的貝斯雖然衝突,描摹我們隨時接觸來自不同時空與情境的日常生活卻意外地貼切。

(by D)

22. M83 - Junk

相較於前兩張作品敏銳的潮流嗅覺,M83於今年發行的新輯《Junk》充斥復古氣味。藉由返還70、80年代的音樂風格,追悼那被人們拋棄遺忘的過時流行產物。即便作品樣貌與前作有著幅度不小的改變,但Anthony Gonzalez仍將一卡車的復古曲風玩得有聲有色。《Junk》構築的音樂堡壘觸及了模糊隱約的年幼記憶,令我想起那個還用著VHS倒帶機和磁頭清洗帶的緩慢時光,感官慾望曾經如此單純且容易滿足。

(by H)

 

 

 

 

21. Danny Brown - Atrocity Exhibition

我想Danny Brown應該是唯一一個會拿Joy Division的歌名〈Atrocity Exhibition〉來當專輯名稱的饒舌歌手。但是整張專輯就如其名一樣,Danny用歌詞描繪出現代社會以及他自己生活中的各種atrocities。像是看一部Danny 自導自演的超現實恐怖cult片,裡面的畫面充滿了酒精、毒品、性、槍枝、暴力,有時令人不敢直視,因為它既殘酷又寫實。但是會讓Danny與其他饒舌歌手與眾不同的是,雖然他活在這喧囂的墮落馬戲團當中,卻不曾忽視他自己真正的感受,也因此他能從內心挖出屬於他私密的脆弱的那一面,甚至是懷疑他的成功並正視他自己的惡魔。另外也許是加入Warp廠牌的關係,他在拍子的選擇上拋棄了主流的嘻哈節拍,反而挑了很多怪異又實驗的音效,讓整張專輯的氣氛與層次的堆疊更加豐富也更有挑戰性。

(by F)

西雅圖音樂巡禮

by DOPM
R0016450.JPG

如果你問我這世界上有沒有一座城市是獨立搖滾樂迷此生必去一次的,我的答案不會是紐約、倫敦、柏林,而會是西雅圖這座位於美國東北部的城市。有人說西雅圖整年被雨水填滿、空氣冷冽,但對短暫在十月初待了五天的我們而言,這裡感覺是相當適合人居的城市,沒有了紐約的繁忙與燥熱,寬廣的道路與路兩旁的高聳葉林讓人覺得心曠神怡,時有陽光,時有陣雨,海港的風光盡收眼底。

當然我們不只是想當的普通的遊客逛逛派克市場,在星巴克創始店買買紀念馬克杯就結束,去探索這裡的搖滾樂場景才是最讓人興奮的部分。只要走在市中心就能看到不少街頭音樂家,他們一把吉他走天下,唱著你熟悉的熱門單曲,當耳邊傳來一首R.E.M的旋律就能讓你一整天保持好心情。

西雅圖是一座為自己的流行音樂文化感到驕傲的城市,從EMP (Experience Music Project) 博物館(現在又名Museum of POP Culture)就能感覺得到他們想要將流行、獨立音樂的概念以及體驗帶給大眾,也並不只是將一些相關文物、照片陳列在裡頭給人遠觀而已,裡面有一層樓層就是給大眾的體驗玩音樂的感覺究竟是什麼,一個一個的小隔間放著吉他、鼓、貝斯、鍵盤甚至是效果器,從來沒有碰過這些樂器也無所謂,因為你可以一邊看教學影片一邊摸索手上的樂器,而且還有團練室讓你跟朋友們當場即興演奏一番,一整套現學現組團的概念馬上就能讓毫無概念的人進入狀況中,你也不用花大錢買樂器找老師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玩這樣樂器。

他們相信每個人不分貧富種族都可以組樂團玩音樂,並且能用音樂表達自己潛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想法。

館內還有Jimi Hendrix常設展,陳列了一些他的服飾、唱片、吉他以及照片,簡述了他一路來的音樂歷程。他的音樂在紐約、倫敦得到了相當大的迴響,但他在音樂生涯的巔峰時期也只在西雅圖演出過四次,不知是否是因為他早年在西雅圖的生活過得並不開心的緣故,即便如此他的家鄉西雅圖依舊為他感到驕傲。

而Nirvana的常設展對搖滾樂迷來說應該是相當興奮的,但我覺得這個展的主題比較像是Beyond Nirvana,所要講的不只是Nirvana,而是從西雅圖的獨立音樂場景進而講到整個美國的獨立音樂史,比較像是拿Nirvana的名氣來吸引大眾來一窺這一整個場景。Nirvana早期所隸屬的獨立音樂廠牌Sub Pop已經成為西雅圖音樂界中一個重要的標誌,Sub Pop在八零年代後定義了所謂的西雅圖之聲,從早期的龐克、油漬搖滾、另類搖滾再到現在多元曲風融合的獨立搖滾,他們隨著時間而演變,在串流音樂當道的時代仍然能夠發行質量佳的實體唱片,也在西雅圖的塔科馬機場內開設了一家實體店面,但我們這次很不幸運的在要從機場離開西雅圖的時候錯過了店面的營業時間,只能在外頭看著裡頭的唱片乾瞪眼。

那西雅圖有沒有什麼好逛的二手唱片行呢?雖然這邊的唱片行真的不少,但我覺得最好逛的當屬Everyday Music這間二手唱片行,一進店裡就被店內寬敞的空間給震懾,店裡CD以及Vinyl的藏量都非常多,每張二手CD 都有塑膠殼做保護,片況也相當的好,價格也相當的合理,如果要來西雅圖挖寶,Everyday Music只能說是必經之地,能讓我們連續兩天都造訪此處,就可以知道這地方真的讓人充滿驚奇,只要五美金就能買到一張你未擁有過的經典。而位於Everyday Music對面的獨立書店The Elliott Bay Book Company對愛書人可以說是必逛之地,即使不愛書,也可以看看店內精巧挑高的木製裝潢及設計。

與Everyday Music同屬一個區塊的唱片行還有Zions Gate Records以及Wall of Sound,Zions Gate Records的藏量也是不少但價格稍貴,所以預算不夠可能會較難下手,然而Wall of Sound比較著重於實驗、環境、爵士以及後搖滾等曲風,品項較少但比較專注在特定的曲風,對於喜歡這類曲風的樂迷來說可以找到一些比較稀有的品項。

位於華盛頓大學附近的二手唱片行Neptune Music也是相當推薦的,此店藏於一處地下室內,即使店內空間已算寬大但唱片還是多到無法全部放到架上,尤其是CD就只能一箱箱疊在紙箱內,雖然不好翻找,但品項只能說非常地齊全,店員也會相當的熱心幫你查找你想買的唱片。店員看到我們買R.E.M的《Fables of the Reconstruction》就跟我們小聊一會,說這是張很好的唱片,他那時候還有去看他們跟Minutemen的巡迴演出,但Minutemen的主唱在巡迴後就因車禍去世了,樂團也因此而解散,這件事似乎對他來說一直記憶猶新,畢竟也是他很喜歡的樂團吧。

走過The Showbox這處西雅圖著名的表演場地,上頭列著Dinosaur Jr.,剛好他們即將在這邊演出,雖然在這邊看的感覺應該很不一樣,但因為之前在台北已經看過了,又加上預算的緣故就沒前往,只是感覺即使Nirvana早已不在,但另類搖滾的大叔們依然繼續玩著音樂,繼續在西雅圖的音樂電台KEXP上演出給全世界的人聽。既然講到KEXP,如果想去參觀這世界最酷的音樂電台之一,你可以在參加KEXP的導覽,但我們這次去的時間剛好錯過,建議先查一下導覽的時間,不過就算錯過還是可以在他們外面的咖啡店品嘗一下,順便看看電台直播。

去遍這世界上幾個著名的搖滾城市,沒有一座城市像西雅圖如此在乎音樂,那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呈列架上的商品,而是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一部分。他們不用刻意去宣示什麼,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音樂就足夠證明了一切。

by pblue

[Mixtape] Climb High, Run Wild

by DOPM
Credits: here and here

Credits: here and here

在都市叢林住久了,令人心情鬱悶。在台灣要找到較少人為開發的地方,最直覺的去處就是山上了。到一般的登山步道踏青總是使人心胸開闊,另外也可以選擇到森林遊樂區住幾天欣賞美景,更進一步便是啟程前往高海拔山區。都會生活已經馴化了我們的生物本能,所以攀登高山變成一項挑戰自我的活動。在不斷邁步前行、消耗體能的過程中,特別能感受身上每一處感官、每一個細胞與自然界的互動,體會到自己和外界依然有某種連結,從來不是獨自的存在。

而音樂對我們來說,也是這樣的一種存在。讓我們感到自己在音樂裡中是巨大的,而在山林中我們可以深深的體會自己的渺小。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到山中,遠離塵囂了就應該享受大自然的協奏曲。但是,如果有喜歡的音樂陪伴我們這個時而艱苦、時而快樂的過程,那都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選了Eddie Vedder 為戶外經典片《Into The Wild》所譜的序曲最為開頭,對我來說,似乎沒有更適合的選擇。還有節奏性強的搖滾大合唱,像是Arcade Fire、Of Monsters and Men、Sigur Ros等情緒澎湃的曲子,讓人聽了腎上腺素直接向上衝。除了搖滾樂外,也有些民謠曲讓人喘口氣,如 Ben Howard、Fleet Foxes、Beirut 等。他們的音樂節奏輕快,但總讓人想到大自然或是旅途上的美好風景。這個 mixtape 並不一定是要去爬山才聽的音樂,而是用音樂去想像爬山這件事。當然每個人喜歡的音樂不一樣,去爬山時想聽的東西自然不同,選了這些和爬山有關的曲子,希望大家聽了都會有想要往戶外跑的衝動。

最後聲明一下,在戶外請尊重他人感受,不要隨便用手機或是喇叭放音樂。如果真的想聽,請戴上耳機,以免妨礙到別人。

by fuse

Spotify:

Apple Music:

Apple Music (缺少最後一首歌)

YouTube:

曲目:

  1. Eddie Vedder - Setting Forth
  2. Arcade Fire - Wake Up
  3. Of Monsters and Men - Mountain Sound
  4. Shearwater - You As You Were
  5. Ben Howard - Keep Your Head Up
  6. Sigur Rós - Inní Mér Syngur Vitleysingur
  7. Tame Impala - Solitude Is Bliss
  8. Neil Finn - Take A Walk (with Eddie Vedder)
  9. Moby - The Perfect Life (with Wayne Coyne)
  10.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 Everest
  11. Big Star - Watch The Sunrise
  12. Beirut - Postcards from Italy
  13. The Apples In Stereo - Stream Running Over
  14. Fleet Foxes - Ragged Wood
  15. Windsor for the Derby - Melody of a Fallen Tree

探索Depeche Mode的開端:Basildon半日遊

by DOPM
不斷紛陳、流轉的新生活
不斷運作、增生的新生活
—Depeche Mode〈New Life〉

〈New Life〉 (1981)

來倫敦後一直躊躇要不要去三四十分鐘車程就到得了的Basildon,除了作為Depeche Mode家鄉以外,小鎮本身並沒有什麼可看之處,發完首張專輯《Speak & Spell》和第二張專輯《A Broken Frame》之後,Depeche Mode實際上便告別了此地。現在因為我們離開英國之日在即,稍微規劃一下便選了一個晴朗週六造訪。

Basildon地方政府其實沒有針對Depeche Mode設下任何紀念地標,但這並沒有阻礙世界各地的DM歌迷到小鎮朝聖。創團成員Vince Clarke(發完首張專輯就離團改組Yazoo,後來又和Andy Bell組成Erasure)的前女友Deb Danahay近年來就規劃了一個私人行程,帶樂迷造訪團員的老家、Martin、Fletch、Vince曾一起就讀的高中,樂團第一次表演的場地(學校體育館),各個樂團早期宣傳照的拍攝地點等等。而另一個Depeche Mode的老朋友Steve Burton也有自己的行程,可說是各據山頭。

由於阮囊羞澀,我們只有徒步經過幾個DM宣傳照拍攝地而沒有參加導覽,以下將介紹一些我們去過的地方讓大家參考。不過還是要先打個預防針,造訪Basildon以及其他DOPM之後會再刊出的城市,都是基於一種想像:不論時空背景差異,前往某個音樂場景興盛或某個樂團發跡的地方,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創作內涵;親自到了現場,往往會發現腦海中將音樂與地點畫出的連結,在實際地貌上是很難見到的,一切只限於想像的範疇。

2016年的Basildon車站。

2016年的Basildon車站。

Depeche Mode在Basildon站前合影。

Depeche Mode在Basildon站前合影。

Basildon火車站

Depeche Mode曾在他們故鄉通往倫敦的車站合影。Basildon與倫敦的距離比我原先想像的近許多,從辦公區Liverpool Street搭車到東邊的Basildon只需半小時左右,到了Basildon依然能聽到倫敦地鐵運行狀況的廣播。不過Basildon車站規模極小,沒有任何連鎖商店,只有一間食品雜貨店,月台內的咖啡鋪也早早休息。經過Basildon的火車只有開往倫敦和海邊的路線,不知道Depeche Mode的團員少年時會不會每逢週末就跑倫敦?

Eastgate Shooping Centre附近景象。

Eastgate Shooping Centre附近景象。

站前商店街

Basildon有個小小的市中心,方正建築物、寬闊的廣場和從平地突起的尖塔看起來與德國有點類似。因為Basild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社會主義影響力仍大的時代,英國政府為紓解倫敦人口壓力,1946年根據〈New Towns Act〉為80000到140000位居民新造的鎮,所以鎮上沒有任何古蹟,眼前所見的建築都是二十世紀中期後建造的。當初的新潮設計現今看來已經有點陳舊,小鎮散發出懶洋洋的氣息,不過在Depeche Mode成長的年代,或許這一切都還很新穎?在家鄉的生活經驗或許讓Martin Gore容易適應1983到1986年旅居柏林的生活?

2016年的The Ball Clock。

2016年的The Ball Clock。

The Ball Clock

The Ball Clock是Basildon的重要地標,一座塔狀的時鐘,時針分針已經停止轉動。幾年前損壞時,地方政府將之移除,但應居民要求又將其重新矗立在St Martin Square。Depeche Mode和The Ball Clock的合影讓人以為它規模龐大,實際上大概只有十來公尺高。

The Gore

Basildon有一條路叫The Gore,從市中心徒步前往約十五到二十分鐘,路途上經過許多如方塊般的民宅。乍看其名以為這條路是為了紀念Martin Gore,實際上路名和Martin沒有任何關係,Gore是某個曾經住在此地的家族姓氏,如此巧合讓它變成Depeche Mode之旅的地標之一並不為過。

Gloucester Park園內山丘。

Gloucester Park園內山丘。

1981年Depeche Mode在Gloucester Park曾有的人工湖划船。

1981年Depeche Mode在Gloucester Park曾有的人工湖划船。

Gloucester Park

The Gore走到底,在Ghyllgrove左轉直走就會到達Basildon的大型公園Gloucester Park,園內有高過我膝蓋的野草和一座略陡的山丘。園內曾有一座人工湖,1981年Anton Corbjin為Depeche Mode拍下這張照片。

Gloucester Park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設立,而在那邊第一場舉行的大型活動就是1978年的The Rock Festival,曾和Vince Clarke組成Yazoo的Alison Moyet在表演陣容內,隔年Martin Gore當時的樂團Norman and the Worms也在音樂祭表演。近年來當地居民發起的Basfest還是選擇在Gloucester Park舉行。

〈Leave in Silence〉 (1982)

遺珠(?)地點

即使身為Depeche Mode的死忠粉絲,造訪完這些地點我覺得已經足夠了。如果還想看到更多樂團活動過的地點,下面是一些建議:

  • Lee Chapel North:Basildon的一區,Fletch的老家位置。
Dave舊照。

Dave舊照。

  • Bonnygate:Dave的老家街道。
  • James Hornsby School:前身為Basildon Nicholas Comprehensive School,Fletch和Martin就讀的高中,Depeche Mode的第一場表演在這邊舉行。

[Mixtape] 2016年上半年回顧

by DOPM

回顧2016上半年,首先憶起的肯定是David Bowie的離去。雖悵然失落,但想到他在生命的最後盡頭依舊賣力展演人生,將離開人世(或者說離開地球)這件事創造為最後一項藝術作品,內心確實震驚感動得難以言喻。

Radiohead亦在5月發行了睽違5年的新作《A Moon Shaped Pool》,身為當今搖滾樂神主牌的他們,新專輯一如既往地引起評論熱潮。然而,6月中甫揭曉的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卻也為獨立音樂市場投下諸多不定因素。最直接的影響即是樂團們在歐陸巡演的費用開支將倍增,只能期盼這不會成為壓垮當前孱弱音樂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外,在歷經長達半年的版權協商之後,Apple Music總算於2月上旬登陸台灣市場,這多少牽動了台灣數位串流音樂市場的版圖。不過就如同先前所提,DOPM的我們依然守舊地固守於「完整專輯」領域,對於音樂串流服務所提供的精選播放清單與廣播並未投入太多熱誠。但在這各式誘惑充斥的年代,只要還有人願意聽音樂、熱愛音樂便是件好事,形式之爭或許無須過於拘泥。

而在私領域部分,2016上半年還有件事值得記錄,即Mansun主唱Paul Draper總算履行承諾發行個人首張作品《EP ONE》。期盼內心那渺小但癡望已久的追星夢想,能在不久將來畫上「成就達成」的符號。

以下的mixtape收錄我們上半年熱愛的專輯曲目,希望能藉由這些傑出的音樂作品,為這不太平靜、氣氛低迷的環境帶來些許溫度。除了期待下半年有更多好作品可聽之外,也盼望世界別再往保守氛圍的方向走去。

Spotify: 

Apple Music (缺少四首歌):

Apple Music

YouTube(缺少一首歌,部分歌曲為現場):

曲目:

  1. Postiljonen - Blood Flow
  2. M83 feat. Mai Lan - Bibi The Dog
  3. Kevin Morby - I Have Been to the Mountain
  4. Parquet Courts - Berlin Got Blurry
  5. Teleman - Düsseldorf
  6. Woods - Can't See At All
  7. 生祥樂隊 - 動身
  8. PJ Harvey - The Wheel
  9. Shearwater - Backchannels
  10. Radiohead - Ful Stop
  11. Swans - The World Looks Red / The World Looks Black
  12. Lush - Out of Control
  13. Marissa Nadler - Katie I Know
  14. Yndi Halda - Helena
  15. James - Move Down South
  16. Minor Victories - Breaking My Light
  17. Moonface and Siinai - Prairie Boy
  18. ANOHNI - Drone Bomb Me
  19. Massive Attack feat. Tricky - Take It There
  20. Iggy Pop - Gardenia
  21. Car Seat Headrest - Drunk Drivers / Killer Whales
  22. Eagulls - Euphoria
  23. The Coral - Chasing the Tale of a Dream
  24. Paul Draper - Feeling My Heart Run Slow
  25. David Bowie -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