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的第五張專輯《Document》通常被視為他們政治意味最濃厚的作品。〈Finest Worksong〉第一個劃破寂靜的聲音就是Peter Buck憤怒的吉他,揭開專輯的序幕,然後Michael Stipe用前幾張專輯都聽不到的清晰咬字呼籲勞動階級的我們群起抗爭。接續的〈Welcome to the Occupation〉控訴已開發國家透過跨國企業去掠奪未開發國家的天然與人力資源。〈Exhuming McCarthy〉則批判美國在雷根/老布希時代極右派的政治風氣,歌曲中還加入一段錄音,是美國著名反共產主義的政治人物Joseph McCarthy在調查Joesph N. Welsh的軍隊是否與共產黨互通時,Welsh回批的:「我們不要再逼迫這位老兄了,參議員…你夠了沒有…你到底有沒有一點良知?」
雖然批評時事的藝術作品不僅在當代能振聾發嘳,後人回去欣賞也會對藝術家感到由衷敬佩,但是其中傳達的訊息要是不能跨越時代,多年後要受到感動可能會被時空的屏障所阻礙。R.E.M.低調深沉、時而自嘲的特色,讓《Document》的歌曲在25年後依舊耐人尋味。他們並沒有擺出一副要教導歌迷的高姿態,而是用11首動聽的歌曲隱晦地散播了一些訊息。這樣也許不夠有勇氣,不過他們不需要變成政治家。
Michael Stipe的歌詞是出了名的神秘晦澀,令樂團名氣扶搖直上的歌曲〈The One I Love〉的歌詞不管讀再多遍,都還是難以理解其中含意:「這首歌獻給我愛的人。一個我可以消磨時間的簡單工具。開火!」可能為了某種目的,火焰的意象貫串整張專輯,歌曲〈Fireplace〉充滿末日景象,但其中的敘事者在一切燃盡前卻只想好好跳一支舞,結尾曲〈Oddfellows 151〉描寫怪異的孩子在著火的房屋後方試著向智者證明自己的立場,也許火會招致毀滅,也能帶來新生。
此外,R.E.M.一向是一支具有幽默感的樂團,已經成為經典之一的〈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And I Feel Fine)〉主要是在寫Michael Stipe的奇異夢境,歡慶的氣氛將末日恐懼轉化為黑色幽默。前面提到的〈Exhuming McCarthy〉結構變化數次,整體感覺十分逗趣。翻唱自Wire的歌曲〈Strange〉也莫名地歡欣,但上一張專輯《Lifes Rich Pageant》中的翻唱曲〈Superman〉還是略勝一籌。
這次25週年的重發版本的重新混音,似乎把《Document》的銳氣削弱了一些。以前聽《Document》的時候會覺得聲音偏尖銳,這和從這張專輯開始與R.E.M.合作的製作人Scott Litt脫不了關係。他把R.E.M.過去模糊的聲響變得清晰,更容易讓主流觀眾接受,之後R.E.M.輝煌時代的專輯(從《Green》到《New Adventures in Hi-Fi》)都是由他製作。新版的《Document》的聲音較為圓融,很容易從〈Welcome to the Occupation〉、〈Disturbance at the Heron House〉等歌曲聽到他們jangle pop的出身。第二張Bonus CD則收錄他們1987年演唱會的現場錄音,老實說,錄音品質不怎麼樣,對我來說有趣的地方是可以聽到前幾張專輯的歌曲在樂團更有流行性自覺之後,在現場會如何改編。個人很喜愛的歌曲〈Driver 8〉的吉他音色變得較為陽剛,Michael Stipe的唱法也擺脫了過去的喃喃自語,每個字都唱得很用力,不過以前清新的民謠風格還是比較合我胃口。首張EP的歌〈Wolves, Lower〉原本陰鬱、低微,現場Mike Mills的和聲變得非常特出。
《Document》也是R.E.M.最後一張在獨立廠牌I.R.S. Records發行的專輯,之後他們就獲得華納唱片的合約,成為大多數人熟悉的R.E.M.樣貌。大部份的搖滾樂介紹書籍都會把R.E.M.從美國小鎮的不起眼樂隊蛻變為全球巨星的故事,寫成一篇激勵人心的章節。要刻意把R.E.M.的音樂生涯分為獨立與主流兩部份,其實也沒有必要,R.E.M.在華納唱片時期也寫了很多張優秀的專輯。只不過他們在I.R.S. Records發的前五張專輯並未獲得注目,令人有些惋惜,因為《Document》並不是他們最棒的「獨立」專輯。如果你喜歡《Document》裡面一些難以穿透的元素、或者一些溫柔的、脆弱的時刻、或者讓人不禁跳起舞來的節奏,很有機會你也會愛上他們更早期的作品。
by De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