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電音組合Metronomy即將在三月發行新專輯《Love Letters》,試聽同名新歌。
Read MoreBlur主唱Damon Albarn即將發行個人專輯《Everyday Robots》
Blur主唱Damon Albarn在四月將會發行首張 (!) 個人專輯《Everyday Robots》,試聽第一支單曲〈Everyday Robots〉,並欣賞他表演新歌〈Lonely Press Play〉的影片。
Read MoreSunn O)))新作《LA REH 012》開放試聽
美國Drone metal樂團Sunn O))) 新作《LA REH 012》開放全專輯試聽以及數位版下載。
Read More回想我們曾做過的夢—回顧The Walkmen的音樂
去年底的某個週末,收到夥伴的電子郵件,信上說,The Walkmen要無限期停止活動了,當下覺得難以置信。The Walkmen是兩千年後成立的樂團當中我最喜歡的,對於他們每兩年就推出一張新專輯的運作模式也感到很安心。之前傳來主唱Hamilton Leithauser要發行個人專輯的消息,心裡就有不祥的預感,但真正看到新聞報導時還是悲傷得難以言語。我一直覺得The Walkmen在以自己的方式和當今獨立樂界的主流價值對抗,如今他們遭遇了無法突破的困境。
如果說Pitchfork這類的樂評網站是建立樂團名氣的捷徑,The Walkmen這支團員來自華盛頓,被歸入紐約後龐克復興場景的樂團便是無可辯駁的反例。除了2006年的《A Hundred Miles Off》以外,他們每一張專輯都獲得樂評一致性的讚揚,然而他們的聲譽卻始終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或許因為主唱Hamilton Leithauser自然而然滄桑、飽受摧折的嗓音不容易立即讓人接受,或者他們一些沒有明顯副歌的曲子需要時間適應,這種細細品味的聆聽方式與當今的速食資訊吸收方式扞格不入。不過,一旦喜歡上The Walkmen,每次他們一發行新作,就會忍不住一聽再聽,那陣子除了該張專輯以外完對其他音樂完全提不起興趣。他們就像對你的想法瞭若指掌的知心朋友, 有些事情只能和他們討論,其他人無法理解;他們是說的比較多的一方,總是幫你梳理煩亂糾結的思緒。在The Walkmen推出專輯的這十年間,從音樂中可以聽到團員心境的變化,即使身為被動的聽眾,隨著自己生活經歷逐漸豐富,就彷彿和樂團一起成長一般。
The Walkmen早期的專輯《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2002) 和《Bows + Arrows》(2004) 非常焦躁不安,憤世嫉俗。《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捕捉到社會新鮮人的惶恐心情,工作上一些奇怪的要求經常令人困惑不解甚至嫌惡,卻不得不接受,看到朋友慢慢變成自己原先不熟悉的樣子,自己可能也在轉變中,原本適應的人際關係正在崩解,卻無能為力停止這一切,只能學著妥協。The Walkmen在第一張專輯就已經採用簡約的敘述方式,其實與日常生活相近,我們有多少辛酸是默默往肚裡吞的,沒辦法像戲劇中的主角一樣有痛快的暴怒時刻。像表達絕望的同名曲〈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並沒有填滿鼓躁、誇張的聲響,而試圖用最簡要的方式傳達情緒。兩年後的《Bows + Arrows》經常被視為The Walkmen的經典之作,主要是因為收錄了他們最受歡迎的一首單曲〈The Rat〉。〈The Rat〉以The Walkmen的標準來看算是浮誇,吉他、貝斯、鼓聲、琴鍵聲、Leithauser的歌聲都趨近瘋狂,這首歌的成功讓一些聽眾以為樂團寫的歌以幸會淋漓的搖滾歌曲為主,實際上除了更加激昂的〈Little House of Savages〉以外,《Bows + Arrows》的其他歌曲仍然在實踐他們的極簡美學。
或許由於前兩張專輯都很壓抑,The Walkmen的第三張《A Hundred Miles Off》請來曾製作多張Fugazi專輯的製作人Don Zientara,因此聽起來狂放不羈,還有點過度了,許多歌曲聽起來都像在團員喝茫狀態下錄的,歌詞滿是囈語。不過生命中有可能出現那樣特殊的時刻,讓 人突然聽懂了《A Hundred Miles Off》,在慶祝的場合或者朋友聚會中,大家酒酣耳熱之際,你知道某些重要的東西很快就會逝去,你想瘋狂叫嚷、胡言亂語,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在推出 《A Hundred Miles Off》後不久,樂團又發了一張翻唱專輯《"Pussy Cats" Starring the Walkmen》,重新詮釋1974年由John Lennon製作,Harry Nilsson的專輯《Pussy Cats》,也是一張在酒精藥物迷霧中完成的作品。The Walkmen想錄下最後一絲閃耀的青春火焰,發完這兩張專輯後不久,樂團便結束同住一個城市的生活,吉他手Paul Maroon搬到紐奧良,鼓手Matt Barrick和貝斯手Pete Bauer搬到費城,只剩Hamilton Leithauser和貝斯手/鍵盤手Walter Martin留在紐約。主要創作者Leithauser、Maroon和Martin必須借助網路科技來共同創作。
團員間的實際距離反而造就他們接下來三張優異的專輯《You & Me》(2008)、《Lisbon》(2010)、《Heaven》(2012),在我心目中每一張都是經典。The Walkmen的音樂變得異常遼闊,聆聽時腦海中便開始播放公路電影的畫面,每一件樂器的聲音聽起來都相當精緻,Paul Maroon的吉他意境深遠、鍵盤聲晶瑩剔透、號角聲給人莊嚴的感受、Matt Barrick常常打在反拍上的鼓更顯獨特,Leithauser的歌唱技巧也進步不少。只要有過戀愛經驗,就很難不受《You & Me》感動, 開場曲〈Dónde está la playa〉即表明敘事者正在談一段註定失敗的戀情,可是他不由自主還是深深陷進去了。《You & Me》完整記錄了愛情萌芽時的不安、熱戀的甜蜜、無法割捨舊情而自我放逐、失戀的痛楚。每一次聽到Leithauser在〈On the Water〉當中唱的「You know I'd never leave you no matter how hard I try. You know I'd never leave you, and that's just how it is」,心都會揪在一起;而〈The Blue Route〉像是一個人在公路上一面開車一面痛哭,哀悼逝去的感情。雖然《You & Me》沒有超自然的元素出現,但聆聽這張專輯心靈總是能獲得滌淨。《Lisbon》則是非常乾淨,樂團去了一趟葡萄牙,最終在美國快速錄完的專輯完整保存 了南歐的空氣。〈Juveniles〉、〈Blue As Your Blood〉、〈While I Shovel the Snow〉、〈Lisbon〉等歌曲組成都很簡單,但卻那樣精巧讓人豎起耳朵去傾聽每個小細節。〈While I Shovel the Snow〉中有一句歌詞唱道「There's no life like slow life」,對每天生活步調都很快的我來說,這句話真是我永遠都達不到的境界。
《Heaven》剛推出時聽得有些不習慣,The Walkmen的音樂從未如此溫暖過,經過時光淬煉,團員已經達到可以與生命中的遺憾與挫敗和平共處的階段,而且身邊也有生命緊緊牽繫的家人,大家互相依存生活。記得我們當時欣喜討論The Walkmen的音樂變成熟後一樣迷人,他們並沒有放棄理想,一開始在〈We Can't Be Beat〉就唱道「Give me a life that needs correction」,但不再時時刻刻劍拔弩張。沒想到,這張美麗的專輯竟然是生涯終點。細讀同名曲〈Heaven〉的歌詞,作為告別的宣言餘韻久久不 絕。
Don't leave me now
You're my best friend
All of my life
You've always been
Remember, remember
All we fight for
The Walkmen確實反抗了很多,他們始終沒有走向電氣化的道路,留下許多質感極佳的作品,要是他們回頭看曾經完成的專輯,應該能夠感到心滿意足吧。這些專輯所記錄的人生軌跡我還需要好幾年來慢慢沈澱,我永遠都會記得曾和The Walkmen一起做過的夢。幸好樂團宣佈的是暫時停止活動而不是解散,也許他們幾年後會回心轉意,在那之前,他們絕對不會真正離開我的生命。
by Debby
試聽電子音樂製作人Holly Herndon新曲〈Chorus〉
試聽電子音樂製作人Holly Herndon新曲〈Choru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