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聽美國迷幻搖滾樂團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的新專輯《Revelation》。
Read MorePink Mountaintops - Get Back
加拿大獨立搖滾樂隊Pink Mountaintops一直以來都是由唱作人Stephen McBean為主要核心的樂團,Stephen McBean除了建立了這麼一座粉紅山外,也建立了另一組樂隊Black Mountain我們俗稱黑山,黑山的樂風通常會比粉紅山來的更加硬式、迷幻一些,但這次以粉紅山之名所發行的《Get Back》音量似乎並不黑山來得小,當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Stephen McBean移居到美國洛杉磯,找來了當地一些重量級的音樂人來參與專輯的製作,包括Dinosaur Jr.的J Mascis、Dead Meadow的Stephen Kille、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的 Daniel Allaire還有The Delta 72的Gregg Foreman等人,有了這些擅長迷幻、龐克、硬式搖滾的能手,《Get Back》真的是不強大也難。
整張《Get Back》圍繞在緬懷青春的主題上,這樣的青春當然是屬於Stephen McBean個人的,從第一首歌〈Ambulance City〉的城市馳騁到最後〈The Last Dance〉的舞池一吻,種種青春記憶在搖滾樂的催化下重新回到腦中,或許只是創作者的私人記憶,但那些感覺卻是你我在青春期中所能體會到的。
德國泡菜味十足的〈Ambulance City〉為專輯做了一個很好的開場,極簡的合成器節奏、鼓拍平穩快速的過門,即便Stephen McBean聽似沒有意義的呼喊著 "Station to staion…",我則想到David Bowie的專輯《Station to Station》同樣也有受到Krautrock的影響,不知這張專輯是否在年輕時期的Stephen McBean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說一九六七年的愛之夏對於嘻皮們有著重要的意義,那《The Second Summer of Love》中所唱的一九八七年則是Stephen McBean的第二個愛之夏,相隔二十年卻同樣擁有著長髮、夜晚、女孩、搖滾樂,而〈Through All the Worry〉則感嘆著青春的日子就像夢境一般總是過得特別快,當吉他獨奏開始便知道是J Mascis的傑作,你可以說它沒有新意但這樣粗重的吉他聲線已經成為他的標誌,我想〈Wheels〉將吉他演奏以可深可淺的方式表現出來會來得有意思些,歌詞講述著在高速行進時思考著一些永遠不會有解答的問題,年輕時的問題隨著時間巨輪被運載到了現今,才發現我們依舊還在追尋解答。
Stephen McBean在〈Sell Your Soul〉唱道他出賣了靈魂給了搖滾樂,媽媽告訴她要當個聰明人,爸爸總是說他不了解,但他只想活在今晚,不停的跳舞下去或是與抱著愛人直到唱片播完,從她眼中燃起心裡的一把火,聽著聽著才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聽到這麼熱情的歌了。
〈North Hollywood Microwaves〉找來Giant Drag的 Annie Hardy來饒舌了一段,可能這首歌放在專輯中有些突兀,但器樂與薩克斯風的表現也不至於脫離專輯整體的調性。想必J Mascis也在〈Shakedown〉參了一腳,只不過這次的吉他獨奏長了很多,老樣子,不過聽完這首大概可以想像Dinosaur Jr.與粉紅山的模樣,在這首歌中Stephen McBean瞧見一張經過時間洗刷過的年輕人照片躺在街上,不知道他是否還記得當初反抗的理想。
雖說《Get Back》並沒有上一張專輯《Outside Love》在歌詞上如此具有詩意以及充滿溫情的旋律,但卻是一張充滿年輕能量的專輯,整張專輯的節奏緊湊,絲毫不會令人感到鬆散,並且也對Stephen McBean個人的青春,甚至是你我的青春做了一次完整的回顧。
by pblue




The Horrors - Luminous
和朋友聊到最近幾年的英國獨立音樂,除了實驗電子樂比較有意思之外,大部分2000年代中期以後的獨立搖滾樂團做出的音樂都偏重包裝,讓我有點意興闌珊。The Horrors是少數能夠吸引我的新一代英國樂團,他們的音樂雖然不脫當下的復古潮流,但他們爬梳過許多經典音樂,並找出自己獨到的重構方式,其中可以聽到桀驁不馴的態度以及不流俗的怪異之處。不可否認地,團員個個時尚有型也是額外的優勢。
第四張專輯《Luminous》比The Horrors之前的專輯花更多時間製作,樂團似乎想撫平前幾張作品的粗糙感,提升錄音品質,並增加電音的比例讓音樂聽起來較為豐富多彩。連主唱 Faris Badwan的唱腔也改變了,他的聲音表情從喧鬧、淡漠蛻變到現在的溫柔直白,應該更符合大家對英搖團主唱的期待。
The Horrors構築各種聲響的能力還是令人驚豔,開場曲〈Chasing Shadows〉一開始的紛雜聲音元素就讓人聽得過癮,但之後樂團便走回老路子,隨後闖入的吉他音牆已經像是The Horrors的正字標記。〈First Day Of Spring〉有些C86音樂的輕快感,前半段要不是Rhys Webb肥厚的貝斯和Tom Cowan隱約的鍵盤聲漏餡,真沒想到The Horrors能夠如此清新。單曲〈So Now You Know〉是《Luminous》最棒的摘要,展現製作精良、宜古宜今、後現代的、挑逗卻也不過度在乎的形象。
如果曾經覺得The Horrors的音樂太肅穆,樂團用〈In And Out Of Sight〉證明了他們的音樂也適合在舞池播放,團員不再一直紋風不動、高不可攀。隨後的〈Jealous Sun〉和〈Falling Star〉撇除掉那些張狂的吉他與電子音效,實際上都是可愛無害的情歌,聽到這邊已經開始期待一點不一樣的氣氛。一聽到〈I See You〉,完全能夠理解為什麼要選擇它作為第一支公佈的歌曲;The Horrors一向對於長篇歌曲都掌握得比簡短歌曲要好,即使歌曲前半部份的主副歌結構沒有特殊之處,後半段合成器與吉他的爬升橋段絕對是《Luminous》最令人心醉神馳的幾分鐘,在此之後的歌曲都無法再激起同樣程度的情緒反應。或許將〈I See You〉移到專輯最後,〈Mine and Yours〉美妙的吉他效果和〈Sleepwalk〉有如The Depreciation Guild般電玩感的合成器配上白色噪音的組合,想要達成的效果能發揮得更好。
《Luminous》在製作上沒有什麼可挑剔之處,不過精緻化之後反而讓Faris Badwan略顯空洞的詞作更難以掩飾。即使沒有特別糟糕的曲目,專輯中缺少一首歌能像〈Endless Blue〉那般突然轉換的結構一樣給我無盡的驚奇,也沒有歌曲能像〈Sea Within the Sea〉當中跌撞前行的訊息那般溫暖我的心。在他們思考寫出更順耳曲子的同時,也損失了獨特性。
無論如何,The Horrors還是一流的造音高手。身為一支不斷求新求變的樂團,他們的下一張專輯必定又會發生變化。無論當初讓他們寫出那些優異歌曲的機緣是什麼,願他們能再次遇到,或者發現更完美的配方,我依舊佩服The Horrors改變的勇氣,並期待聽到他們未來的作品。
by Debby



試聽Darkside團員Dave Harrington所發行的EP《Before This There Was One Heart But a Thousand Thoughts》
試聽Darkside團員Dave Harrington所發行的EP《Before This There Was One Heart But a Thousand Thoughts》
Read MoreCloud Nothings - Here and Nowhere Else
上張專輯《Attack On Memory》為 Cloud Nothings 迎來前所未有的人氣,也由於《Attack On Memory》受到諸多好評與廣大迴響,致使樂團主要創作者Dylan Baldi在創作《Here and Nowhere Else》時顯得格外自信。《Attack On Memory》的成功讓他理解到過去一直埋頭苦幹的作品不是垃圾,不是白費心力,加上專輯創作於《Attack On Memory》巡演期間,嶄新的人生經歷讓樂團成員陶醉在吸收新鮮事物的喜悅之中,因而《Here and Nowhere Else》雖然仍舊聚焦於對生命事物的悔恨、憤怒與不滿,但如〈Wasted Day〉所呈現出的昏暗消沉早已煙消雲散,整張專輯聽來格外明亮耀眼,宛如新生。
然而《Attack On Memory》的成功,自然也使得這張新出爐的專輯受到眾人的放大檢視。或許有人會認為《Here and Nowhere Else》的歌曲同質性太高[1],沒有預留情緒折衝的空間,一股腦地風馳電掣,聽起來就像高中校園裡的無腦龐克。但我認為它抓住了搖滾樂最初的元素,赤裸裸地呈現音樂最原初的情緒[2],毫無裝模作樣的假掰姿態,無數朗朗上口的小節,不但讓人確信Dylan Baldi是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亦讓人想起過去每個被搖滾樂感動的片刻。
有些音樂是因為優美的旋律與演奏而讓人感到愉悅或倍感療癒,但對我而言《Here and Nowhere Else》並非如此,它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其有著很直接的溫度,聲音的力道自然而然和交感神經發生作用。這感覺有點像第一次聽到四分衛的《起來》、透明雜誌的《我們的靈魂樂》或者爆轟的《生存的才能》,可能是某個刷弦的方式,或者某個橋段的和弦行進,抑或吉他音色的呈現,讓人很直覺地跟著某個節奏做出反射性動作,揮起雙手順著節拍舞動,一瞬間他們的音樂和你的靈魂、身體產生共鳴,為麻木乾涸的雙耳帶來久違的感動,《Here and Nowhere Else》毫無疑問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個人最喜愛的唱片。
聽著Dylan Baldi 聲嘶力竭的嘶吼,Jayson Gerycz 的硬蕊鼓擊,TJ Duke 速度感十足的貝斯破音,彷彿五臟六腑都要噴發而出,在專輯裡的某些片段,Cloud Nothings 真的會讓人以為那個傳奇性的三人樂團重出江湖,並不是音樂的呈現或編曲方式相近,而是那傳遞出的情感是如此雷同。你或許不清楚他們的人生經歷,不甚理解他們為何而吼、為何賣力彈奏,也無法參透其憤怒從何而來,但每個人肯定都有著想大聲吼出來的話語,尤其現在的台灣又處於這狗屁倒灶的現狀,憤怒仿若天性,音樂只是觸媒,臨門一腳、輕輕一碰便為情緒找到出路:Fuck the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violence.
最後,很抱歉這次沒有寫出逐曲感想,因為我認為這張專輯的歌曲不適合單獨拆開來談,而且整張專輯也就只有先行單曲〈I'm Not Part Of Me〉稍弱,其餘作品皆頗具後勁,第一次聆聽跟多次聆聽後會有不同感受,或許會發現在這些暴躁歌曲的背後,其實有著類似民謠歌曲的旋律底韻,也希望上述的介紹能讓更多人喜歡這張把我感動得亂七八糟的專輯。
by Headphone You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