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聽英國傳奇歌手David Bowie的新歌〈Sue (Or In A Season Of Crime)〉。
Read MoreTV on the Radio的新歌〈Careful You〉
試聽美國樂團TV on the Radio即將推出的新專輯《Seeds》中的歌曲〈Careful You〉。
Read MoreMoonface - City Wrecker
加拿大唱作人Spencer Krug每年都有新作,今年也不例外。起初聽到《City Wrecker》會和去年的專輯《Julia With Blue Jeans On》一樣由鋼琴曲組成的時候,心裡其實有點疑慮,因為這是Spencer Krug開始以Moonface名義發表作品以來,第一次連續推出調性相同的創作,而之前每一張Moonface的專輯風格都大相徑庭。雖然創新不一定有品質保證,但去年完全收錄鋼琴曲的專輯《Julia With Blue Jeans On》至今仍是我想聽浪漫深情音樂時的首選,新作要得以媲美應該不太容易。不過Spencer Krug的才華實在驚人,《City Wrecker》並不比《Julia With Blue Jeans On》遜色,每一首歌曲都塗上憂鬱的薄霧,讓人流連在美麗的音符間,觀看自身的怯懦與無力感。
專輯名稱《City Wrecker》是Spencer Krug用來形容他本人無法在同一個地方長居而創造出的詞語,他在廠牌Jagjaguwar網站上寫了一段真摯的內心告白,承認自己的漂泊不定不但在個人層次上破壞了對那些曾經待過地方的印象,同時傷害了身邊親近的人。我想,他能夠看出自己的這個傾向對他人的影響,就證明了他是個溫柔的人,即使我和他的個性不太一樣,也能夠理解他在歌曲中描述的困頓情況。
音樂上,《City Wrecker》比《Julia With Blue Jeans On》稍微豐富一些。第一首歌曲〈The Fog〉猶如去年專輯的開場曲〈Barbarian〉,一開始就美得令人心碎,Krug在迴盪的琴鍵聲中唱著不斷重複的悲哀情況,想離開又切不斷;或許歌詞中的男女關係、雙方的交鋒都只是隱喻式說法,但其中的「這次別把眼罩綁得那麼緊」真是神來之筆,曲末Krug引入了Q-Chord(一種簡易電子琴)的演奏,設計出既悲傷又華美的結尾。
〈City Wrecker〉和〈Running in Place with Everyone〉聽起來都很吻合各自描摹的狀況,情緒是遲疑的,帶著一點懊悔。〈City Wrecker〉開頭行進得較為緩慢,敘述幾年前因為不成熟而造成別人傷痛,接著琴聲隨著他認知到當下的狀況,以及他願意為目前所愛的人做的調整,而逐漸穩定下來。〈Running in Place with Everyone〉場景設定在告別派對,當下亟欲真心表達對所有朋友的感謝,說出來的話卻不知怎麼聽起來都是陳腔濫調,在曲末流動直到隱沒的鋼琴段落中,彷彿可以看到主角在派對上四處交談但局促不安,想要偷偷溜走,只是當所有人離去後,迎面襲來的落寞又令他難以承受。
喜歡Krug歷年音樂的人應該都驚歎於他串接不同音樂片段的能力,在Moonface的前兩張專輯他刻意收起光芒,避免歌曲變得太天馬行空,這次很開心在EP的最後兩首歌〈Helsinki Winter 2013〉和〈Daughter of a Dove〉中聽到他又玩起長篇的意識流創作。〈Helsinki Winter 2013〉採用他過去歌詞中常出現的意象,像是宮殿、鏡子、馬等等,不論流浪到何處,他依然需要一點熟悉的事物,並且無論他認為自己多麼不堪,總是有個人願意繼續守護他,所以歌曲後半段幽微的鋼琴獨奏似乎道出所有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情感。這段演奏非常流暢地接到〈Daughter of a Dove〉,可以說是2014年版的〈Dragon’s Lair〉,Krug在歌曲中用詩意的語言討論在希望與恐懼間的掙扎,該如何度過未來的人生,前半段幾種相似的懾人旋律不斷輪迴,然後歌曲隨著他釐清理路的進程而轉為激昂,在全曲十分鐘內,我們都進入了Krug設定的時空,和他走完一次心靈探索旅程。
如同Krug自述,他目前創作還處於「悲傷鋼琴手」的階段。當然他以前的瘋狂實驗還是令我難以忘懷,引起的情感共鳴較為立即且強烈,但他現在寫的音樂如此成熟且美麗,同樣值得細細品味。Krug曾在Sunset Rubdown的〈Silver Moons〉說,他希望能優雅地變老,而他真的做到了。
by Debby





Swans即將重發過去作品,首打1983年的《Filth》
Swans即將重發過去30年的作品集,第一張問世的就是1983年的首張專輯《Filth》。
Read MoreEsben and the Witch - A New Nature
對於英國布萊頓三人樂隊Esben and the Witch來說,《A New Nature》就像是一個新的開端,即便到了第三張專輯也絲毫沒有疲軟的姿態,反而轉換了方向,開闢了新的途徑,完成了這張成熟的作品。無論知名製作人Steve Albini為《A New Nature》的聲音帶來了多少革新,Esben and the Witch的樂器編製與編曲與以往有相當不同的地方。
將過去鼓機所創造出的節拍放到一邊,團員Daniel Copeman搬來一整套的真實鼓組,為編曲添上了極具力道的節奏。而吉他的聲響在Thomas Fisher的手上變得更為渾厚,從單曲〈No Dog〉中便可以聽到黑暗色調的吉他噪音成為相當重要的角色。在經過Steve Albini的製作後,成功的將他們現場演出所能表現的張力帶到專輯中,讓《A New Nature》成為一張保有動與靜的後龐克作品。
如果有聽過前兩張作品,你很難不被Rachel Davies深邃黑暗的嗓音吸引,就算單單只有她的歌聲也能為整個聆聽氣氛帶來極大的變化,原本以為《A New Nature》搶耳的樂器動態會搶走Rachel的光彩,但聽到〈Dig Your Fingers In〉後這項疑慮隨即就消失了,那樣的聲音彷彿從荒野的深處傳來,不斷的在心頭上挖掘出你的恐懼。
在《野性的呼喚》一書中,作家傑克倫敦將狗人性化,描寫主角巴克如何經歷生存的掙扎從一隻受到良好教養的狗回復野性成為狼群的領袖,受到此書的啟發歌曲〈No Dog〉所呈現的就是這樣回復野性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也隱喻人類社會化後的結果,為了生存,我們開始學會不擇手段,屆時道德與人性將不復存在,Rachel唱著:「我不是人,但我活著,但我亦不是狗,我是一隻狼。」就是如此我們才能在自然的法則下生存。
專輯中長達十四分鐘的歌曲〈The Jungle〉是他們從未有過的嘗試,尖銳的吉他聲轟然的在耳旁巨響,隨著重度的鼓擊此起彼落,而小號聲又好似從遙遠的方向傳來,如同哀悼的輓歌,叢林是戰場,同樣也是墳場。〈Those Dreadful Hammers〉接續〈The Jungle〉氣勢凌人的結尾,持續以高分貝的吉他噪音重擊著你的耳膜。
《A New Nature》的後半段變得較為沉靜,Rachel在〈Wooden Star〉再度展現她嗓音的魅力,器樂的部分較為減弱,當你以為〈Blood Teachings〉同樣也讓人聲來主導時,節奏突如的加快,不斷加重的噪音,給人難以喘息的空間。但或許是上半部的幾首歌太出色,後半部就稍嫌平淡了些,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
不過整張《A New Nature》所給人的調性是相當一致的,如同行走在霧氣瀰漫的叢林峽谷中。他們拋開了鼓機、合成器等電子聲效來營造氛圍,他們回歸到傳統搖滾樂的三件式樂器,將自己原始的野性逼發出來,孤獨的在荒野生存。
by pbl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