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occupations - Preoccupations

by DOPM

來自加拿大Calgary的Preoccupations無疑是近年來記憶中命運最多舛的樂團之一,樂團前身Women的吉他手辭世,而目前陣容的前一個團名Viet Cong又因各方壓力必須改名;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再度出發的Preoccupations因禍得福獲得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用切身經歷把失敗者的歌曲演繹得絲絲入扣。和《Viet Cong》一樣是同名專輯的《Preoccupations》讓我百聽不厭,不論曲風或歌曲主題上都是今年最能打動我內心的專輯。

從開場曲也是第一支單曲〈Anxiety〉就可以聽出Preoccupations與Viet Cong的不同,雖然歌曲一樣討論負面情境,Preoccupations已經捱過了過去歇斯底里的狀態,變得沉著鎮定。聽主腦Matt Flegel用沉穩的男中音唱著毫無進展、徒勞無功的焦慮心境,在愁雲慘霧中隱隱有種堅定的態度,願意繼續拼搏下去,不時在間奏出現的粗糙吉他效果和搶耳的合成器橋段讓這首歌更加令人難以忘懷。

〈Monotony〉和〈Zodiac〉兩首相連的歌曲各有千秋。〈Monotony〉描述Matt Flegel曾在地毯工廠工作的經驗,Mike Wallace的鼓處理成帶有機械感,Flegel用「高聲調的言語模仿,墜入發狂頻率」等譬喻描述工廠內機具運轉的聲音,而他當時的生活就像被固定在輸送帶上,看不到其他可能性;但音樂上因為旋律豐富的吉他與貝斯,聽起來並不頹喪,繚繞的效果器有著Kitchens of Distinction的影子。當初不悅的生活經驗,反而給了Flegel養分讓他走上現在的創作之路。〈Zodiac〉則是《Preoccupations》當中主題最抽象的歌曲,不拖泥帶水馬上切入急促的Krautrock節拍,強勁的貝斯和琴鍵聲捕捉到人們拼命想找到某種能一體適用的生命通則,卻常常欺騙不了自己。

專輯中最長的歌曲〈Memory〉饒富深意,樂團歌詞中嘗試換位思考,描寫不被社會主流價值接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處受到排擠,每次在低迴的貝斯與吉他交錯間,聽到Matt Flegel唱的那句 "You don't have to say sorry for all the things you failed to do" 都會令我心頭一震,在低潮時最需要聽到的只有這麼一句直截了當毫無矯飾的話。歌曲後半段風格大幅轉變,請到Wolf Parade和Operators的主唱Dan Boeckner來配唱,旋律爬升的弧度宛如U2的招牌曲式,Dan Boeckner用假音唱出現代人對科技的信仰執迷,甚至到了著魔境界,兩相對照後發現所謂的普通人和邊緣人的視點各有侷限,我們實在無法不假思索地把某些人歸類為不正常。最後搭上一段重複數分的環境音效,除了讓人回想歌曲中的訊息之外,也為批判力道不減的專輯後半段暖身。

〈Degraded〉和〈Stimulation〉是全輯中最暢快淋漓的搖滾歌曲,前者宛如全盛時期的Interpol再加入鮮明的鍵盤演奏,其中自承無力反省改進的字句,與鏗鏘的吉他刷奏搭配起來顯得理直氣壯。〈Stimulation〉比〈Degraded〉氣氛更緊繃,彷彿不斷加速的音樂模擬當今資訊量快速累積的情景,我們每天被品質不一、真假難辨的新聞包圍,但科技產品已經使我們養成需要時時快速接收訊息的習慣,讓我們難有暫停喘息的空間;Flegel在歌曲中後段絕望嘶吼道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cause we're all dumb inside / All dead inside / All gonna die",吉他的Drone聲響以及詭異的鍵盤聲象徵理智已在持續的壓力脅迫下失控,不過就像《Viet Cong》時期一樣,樂團就算在情勢進逼下完全敗下陣來,也不會就此一蹶不振,因此〈Stimulation〉結尾聽來依舊戰力滿點。

最後,終曲〈Fever〉讓我對《Preoccupations》毫無懸念,這首歌算是專輯中的異數,完全以合成器為主體,逐層疊加的旋律和黑暗的氣氛讓我不禁想起Depeche Mode,第二段主歌後的合成器鳴奏更是精彩萬分,副歌的 "You're not scared / Carry your fever away from here" 即使離樂觀積極差距甚遠,已然是全輯中最正向的宣言,當Flegel的歌聲與合成器的懾人音符逐漸淡去,聽者似乎也能感受到長期盤據心頭的陰雲稍微散開,滲進一絲亮光。

《Preoccupations》完美結合了我最喜愛的兩種曲風:後龐克與新浪潮,但Preoccupations成功走出自己的道路,沒有太多向前人取經的痕跡,這絕對是最近幾年內最令人驚豔的後龐克專輯之一。而樂團所呈現出的現代生活難題也非常真切,只要是曾經對主流論述產生懷疑、質疑自己的能力或目標的人,都能在《Preoccupations》中找到一些慰藉。

by Debby

評分:

西雅圖音樂巡禮

by DOPM
R0016450.JPG

如果你問我這世界上有沒有一座城市是獨立搖滾樂迷此生必去一次的,我的答案不會是紐約、倫敦、柏林,而會是西雅圖這座位於美國東北部的城市。有人說西雅圖整年被雨水填滿、空氣冷冽,但對短暫在十月初待了五天的我們而言,這裡感覺是相當適合人居的城市,沒有了紐約的繁忙與燥熱,寬廣的道路與路兩旁的高聳葉林讓人覺得心曠神怡,時有陽光,時有陣雨,海港的風光盡收眼底。

當然我們不只是想當的普通的遊客逛逛派克市場,在星巴克創始店買買紀念馬克杯就結束,去探索這裡的搖滾樂場景才是最讓人興奮的部分。只要走在市中心就能看到不少街頭音樂家,他們一把吉他走天下,唱著你熟悉的熱門單曲,當耳邊傳來一首R.E.M的旋律就能讓你一整天保持好心情。

西雅圖是一座為自己的流行音樂文化感到驕傲的城市,從EMP (Experience Music Project) 博物館(現在又名Museum of POP Culture)就能感覺得到他們想要將流行、獨立音樂的概念以及體驗帶給大眾,也並不只是將一些相關文物、照片陳列在裡頭給人遠觀而已,裡面有一層樓層就是給大眾的體驗玩音樂的感覺究竟是什麼,一個一個的小隔間放著吉他、鼓、貝斯、鍵盤甚至是效果器,從來沒有碰過這些樂器也無所謂,因為你可以一邊看教學影片一邊摸索手上的樂器,而且還有團練室讓你跟朋友們當場即興演奏一番,一整套現學現組團的概念馬上就能讓毫無概念的人進入狀況中,你也不用花大錢買樂器找老師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玩這樣樂器。

他們相信每個人不分貧富種族都可以組樂團玩音樂,並且能用音樂表達自己潛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想法。

館內還有Jimi Hendrix常設展,陳列了一些他的服飾、唱片、吉他以及照片,簡述了他一路來的音樂歷程。他的音樂在紐約、倫敦得到了相當大的迴響,但他在音樂生涯的巔峰時期也只在西雅圖演出過四次,不知是否是因為他早年在西雅圖的生活過得並不開心的緣故,即便如此他的家鄉西雅圖依舊為他感到驕傲。

而Nirvana的常設展對搖滾樂迷來說應該是相當興奮的,但我覺得這個展的主題比較像是Beyond Nirvana,所要講的不只是Nirvana,而是從西雅圖的獨立音樂場景進而講到整個美國的獨立音樂史,比較像是拿Nirvana的名氣來吸引大眾來一窺這一整個場景。Nirvana早期所隸屬的獨立音樂廠牌Sub Pop已經成為西雅圖音樂界中一個重要的標誌,Sub Pop在八零年代後定義了所謂的西雅圖之聲,從早期的龐克、油漬搖滾、另類搖滾再到現在多元曲風融合的獨立搖滾,他們隨著時間而演變,在串流音樂當道的時代仍然能夠發行質量佳的實體唱片,也在西雅圖的塔科馬機場內開設了一家實體店面,但我們這次很不幸運的在要從機場離開西雅圖的時候錯過了店面的營業時間,只能在外頭看著裡頭的唱片乾瞪眼。

那西雅圖有沒有什麼好逛的二手唱片行呢?雖然這邊的唱片行真的不少,但我覺得最好逛的當屬Everyday Music這間二手唱片行,一進店裡就被店內寬敞的空間給震懾,店裡CD以及Vinyl的藏量都非常多,每張二手CD 都有塑膠殼做保護,片況也相當的好,價格也相當的合理,如果要來西雅圖挖寶,Everyday Music只能說是必經之地,能讓我們連續兩天都造訪此處,就可以知道這地方真的讓人充滿驚奇,只要五美金就能買到一張你未擁有過的經典。而位於Everyday Music對面的獨立書店The Elliott Bay Book Company對愛書人可以說是必逛之地,即使不愛書,也可以看看店內精巧挑高的木製裝潢及設計。

與Everyday Music同屬一個區塊的唱片行還有Zions Gate Records以及Wall of Sound,Zions Gate Records的藏量也是不少但價格稍貴,所以預算不夠可能會較難下手,然而Wall of Sound比較著重於實驗、環境、爵士以及後搖滾等曲風,品項較少但比較專注在特定的曲風,對於喜歡這類曲風的樂迷來說可以找到一些比較稀有的品項。

位於華盛頓大學附近的二手唱片行Neptune Music也是相當推薦的,此店藏於一處地下室內,即使店內空間已算寬大但唱片還是多到無法全部放到架上,尤其是CD就只能一箱箱疊在紙箱內,雖然不好翻找,但品項只能說非常地齊全,店員也會相當的熱心幫你查找你想買的唱片。店員看到我們買R.E.M的《Fables of the Reconstruction》就跟我們小聊一會,說這是張很好的唱片,他那時候還有去看他們跟Minutemen的巡迴演出,但Minutemen的主唱在巡迴後就因車禍去世了,樂團也因此而解散,這件事似乎對他來說一直記憶猶新,畢竟也是他很喜歡的樂團吧。

走過The Showbox這處西雅圖著名的表演場地,上頭列著Dinosaur Jr.,剛好他們即將在這邊演出,雖然在這邊看的感覺應該很不一樣,但因為之前在台北已經看過了,又加上預算的緣故就沒前往,只是感覺即使Nirvana早已不在,但另類搖滾的大叔們依然繼續玩著音樂,繼續在西雅圖的音樂電台KEXP上演出給全世界的人聽。既然講到KEXP,如果想去參觀這世界最酷的音樂電台之一,你可以在參加KEXP的導覽,但我們這次去的時間剛好錯過,建議先查一下導覽的時間,不過就算錯過還是可以在他們外面的咖啡店品嘗一下,順便看看電台直播。

去遍這世界上幾個著名的搖滾城市,沒有一座城市像西雅圖如此在乎音樂,那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呈列架上的商品,而是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一部分。他們不用刻意去宣示什麼,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音樂就足夠證明了一切。

by pblue

[Mixtape] Climb High, Run Wild

by DOPM
Credits: here and here

Credits: here and here

在都市叢林住久了,令人心情鬱悶。在台灣要找到較少人為開發的地方,最直覺的去處就是山上了。到一般的登山步道踏青總是使人心胸開闊,另外也可以選擇到森林遊樂區住幾天欣賞美景,更進一步便是啟程前往高海拔山區。都會生活已經馴化了我們的生物本能,所以攀登高山變成一項挑戰自我的活動。在不斷邁步前行、消耗體能的過程中,特別能感受身上每一處感官、每一個細胞與自然界的互動,體會到自己和外界依然有某種連結,從來不是獨自的存在。

而音樂對我們來說,也是這樣的一種存在。讓我們感到自己在音樂裡中是巨大的,而在山林中我們可以深深的體會自己的渺小。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到山中,遠離塵囂了就應該享受大自然的協奏曲。但是,如果有喜歡的音樂陪伴我們這個時而艱苦、時而快樂的過程,那都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選了Eddie Vedder 為戶外經典片《Into The Wild》所譜的序曲最為開頭,對我來說,似乎沒有更適合的選擇。還有節奏性強的搖滾大合唱,像是Arcade Fire、Of Monsters and Men、Sigur Ros等情緒澎湃的曲子,讓人聽了腎上腺素直接向上衝。除了搖滾樂外,也有些民謠曲讓人喘口氣,如 Ben Howard、Fleet Foxes、Beirut 等。他們的音樂節奏輕快,但總讓人想到大自然或是旅途上的美好風景。這個 mixtape 並不一定是要去爬山才聽的音樂,而是用音樂去想像爬山這件事。當然每個人喜歡的音樂不一樣,去爬山時想聽的東西自然不同,選了這些和爬山有關的曲子,希望大家聽了都會有想要往戶外跑的衝動。

最後聲明一下,在戶外請尊重他人感受,不要隨便用手機或是喇叭放音樂。如果真的想聽,請戴上耳機,以免妨礙到別人。

by fuse

Spotify:

Apple Music:

Apple Music (缺少最後一首歌)

YouTube:

曲目:

  1. Eddie Vedder - Setting Forth
  2. Arcade Fire - Wake Up
  3. Of Monsters and Men - Mountain Sound
  4. Shearwater - You As You Were
  5. Ben Howard - Keep Your Head Up
  6. Sigur Rós - Inní Mér Syngur Vitleysingur
  7. Tame Impala - Solitude Is Bliss
  8. Neil Finn - Take A Walk (with Eddie Vedder)
  9. Moby - The Perfect Life (with Wayne Coyne)
  10.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 Everest
  11. Big Star - Watch The Sunrise
  12. Beirut - Postcards from Italy
  13. The Apples In Stereo - Stream Running Over
  14. Fleet Foxes - Ragged Wood
  15. Windsor for the Derby - Melody of a Fallen Tre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