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LES – Brutalism

by DOPM

當你看著社會隨著時間分崩離析,打破沉默給予政治現狀抨擊成為一種必要的反擊,英國布里斯托的龐克樂隊IDLES在這個時間點發行《Brutalism》這張作品,或許反映了英國在保守黨執政近七年來下某些中下階層的困境,即便有些中下階層覺得這樣的右派政權在保守的政策底下能讓他們保住工作,但專輯內所嘶吼出的各種有趣的觀點又彷彿超越了這段保守黨執政的時間,以龐克音樂來攻擊長期以來無所不在的階級結構。

雖然主唱Joe Talbot提到他們音樂深受Joy Division、Gang of Four、Bauhaus、Protomartyr、Ice Age等後龐克音樂以及Kanye West的《Yeezus》影響,不過有時你會感覺他們在唱腔以及節奏的表現方式上卻更為偏向硬蕊龐克,從首曲〈Heel / Heal〉就能感受到他們強力的貝斯線、吉他噪音還有主唱Joe的嘶吼腔不斷轟炸你的耳膜。

在〈Well Done〉簡單扼要的歌詞底下隱藏的是對傲慢人士的批判,Joe唱著:「為什麼你不去找份工作呢?即使是Tarquin都有一份工作呢,Mary Berry也找到了工作,為什麼你不去找一份工作呢?」這邊的工作你可以替換成任何東西,歌曲中還替換成了學位、雷鬼音樂、足球,表示當我們以這樣的口吻對他人說話時是因為自己先處於優勢處、甚至是中產、上層階級,但卻沒考慮到被質問者的環境及背景。難道我們必須要跟隨這些主流價值才能換到「幹得好!」的認可嗎?我想他們寧願割掉自己的鼻子也不想跟這樣的傲慢妥協吧。

我從來沒聽過有人寫過像〈Mother〉這樣的一首歌來紀念自己的母親,也因為適逢Joe的母親過世,這讓他想起她對他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當他一無所知只能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時,是她周而復始的辛勤工作才讓他有機會可以唸書甚至是到大學裡獲得知識的力量,歌詞也不斷的提到要跟一個保守黨員能夠平起平坐就是必須靠閱讀跟財富才能從他們手中奪回說話的權利。在曲子最後他唱著性別的暴力不只是肢體上的更是從書本上就開始,這邊也象徵在她母親的那個時代能有機會去學校就讀的還是以男性居多,有更多的時候是男性所佔有的優勢與權力奪取了女性的生活。在強勁的貝斯線與鼓擊下,對女性主義的宣揚在急促的吉他噪音下以一種不修邊幅的方式衝進你的腦門。

〈Faith in the City〉給我的感覺像是生存在一座沒有工作、社會福利制度的城市,以傳統龐克快歌的形式諷刺著在這個城市你只能乞求上帝給予你奇蹟幫你找到一份工作或是趕快治癒你的癌症以免付不出醫療費用,但你又偏偏知道沒有上帝的存在,卻又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禱告奇蹟出現的窘境。

Joe在這首重節奏的〈Divide & Conquer〉只唱了兩句歌詞,但他想說的卻遠遠超出兩句話。在他母親住院的期間,他很難想像假如在英國沒有了像NHS這樣的醫療服務系統會發生什麼事,但右派政權卻亟欲的想要縮減這方面社福制度的開銷卻完全不在乎付不出私人醫療保險的人的死活。

〈Stendhal Syndrome〉雖然這首歌名是一種受藝術作品影響而產生的過度反應,因為作品的美感而導致出的生理反應像是流淚、心跳加速以及昏厥的症狀,但在歌曲裡所闡述的是跟此症狀完全相反的反應。當你在畫廊看一幅畫看得入迷此時卻聽到有人說這副畫像是我家的四歲小孩就能畫出來的,或是這樣的作品我也做得出來,Joe對這樣傲慢的說法感到不屑,這些人對作品跟作家或許一無所知卻在那邊大放厥詞,但他們往往什麼都做不出來。藝術過往是上層階級的語言,他們只是以自己的菁英品味來看待這些被他們嗤之以鼻的作品,實際上卻一無所知。

〈Exeter〉像是把對Exeter這個城鎮的無聊感給宣洩出來。每個人等待著有什麼事會發生,但除了酒吧的打鬥外卻什麼也沒發生。當Joe最後將那些在酒吧打鬥人們的名字一個接著一個唱出來時,透露出的是一種深沉的悲哀,這些人事物不斷在眼前上演,在一層不變的生活中如同活在一攤死水。

《Brutalism》是一張在這樣的英國現況底下必定會出現的龐克音樂,以歌曲裡面有趣直白的敘事方式將憤怒指向執政者,即使活在困頓的時代也還是能保持頭腦清醒,我想,比唱出魯蛇世代心聲更重要的是知道敵人在何方,他們根本沒空理會你的怒吼,直到你親自找上門來。

by pblue

評分:

Ride - Weather Diaries

by DOPM

2014年底,綠洲兄弟鬩牆後的產物Beady Eye宣告解散。對於老早就將Oasis拋諸腦後的我而言,壓根不在意這組樂隊的存亡,只曉得這解散訊息象徵Andy Bell重獲自由身。果不其然,一個多月後,心中那永恆不滅的Shoegaze英雄 - Ride,以原班人馬之姿正式宣告重組回歸。之後Ride迅速展開《Nowhere》25周年紀念的巡迴演出,身為Ride鐵粉自然也躬逢其盛地參與了他們2015年於香港Clockenflap的演出

2013年由My Bloody Valentine起始,當年那票接續Acid House浪頭、激起Shoegaze風潮的樂團相繼重組,Jesus and Mary Chain、Slowdive先後在今年發行暌違20年頭的新作。然而兩者的誠意大不相同,JAMC新輯多為老歌新編的充數之作,而Slowdive的新作則遠遠超乎預期地美好,甚而被部分媒體列名為Slowdive生涯最佳專輯。

在Slowdive交出一張先聲奪人的重生專輯之後,個人不免對Ride有著更多期待,畢竟看著Slowdive樂迷們歡欣鼓舞地迎接主子回歸之時,身為Ride陣營的死忠鐵粉,自然而然希望本命團能夠還以顏色。然而率先發表的前兩首單曲,嚴格說起來並未符合預期。〈Charm Assault〉試圖用旋繞迴響的Jangle-Pop喚回往日榮光,然而其副歌旋律缺少破浪而出的突破口,情緒只能不上不下地抑鬱徘徊。隔日緊接釋出的〈Home Is A Feeling〉不但沒有收復失土,反而更加深了那份期待落空的失落感。直到〈All I Want〉出現後,才稍稍憶起Ride過往的些許神采,僅只如此就足以令人眼眶微微泛淚,可見心底有多麼想念這組樂隊。 

以〈Lannoy Point〉做為專輯開場曲目是再恰當不過的,它成功接下〈Seagull〉、〈Leave Them All Behind〉的火炬,延續Ride專輯首曲擲地有聲的傳統。任何一位Ride鐵粉,皆能輕易從中辨識出他們特有的音樂肌理,進而產生共鳴。其不斷層疊推昇的曲勢,令人不禁聯想起〈Leave Them All Behind〉,搭以流暢推進的副歌歌詞,體內蠢蠢欲動的躁動靈魂終得釋放。唯一可惜的是那過門的吉他和弦仍舊稍嫌保守安全了些,雖然悅耳流暢,但這樣的和弦行進我們已然聽得太多而喪失新鮮感。

專輯同名單曲〈Weather Diaries〉以Guitar-Ballads融合些許後搖氣味,曲式架構完整到位,是目前個人心目中最好的一首新曲。而帶著Garage Rock色彩的〈Lateral Alice〉,第一時間就讓人與來自Norwich的Shoegaze樂隊Sennen產生聯想,這無疑是Sennen典型的寫歌公式。眾所皆知Sennen的團名即因Ride早期歌曲〈Sennen〉而來,因此這巧合性確實令人莞爾,一時之間時序先後的拼貼似乎產生了動搖。〈Cali〉是另一首個人特別珍愛的曲子,開頭厚實Q彈的Bass搭以Ride招牌式響亮的吉他刷弦,那無疑就是〈Twisterella〉失散多年的孿生版本,青春洋溢得讓人忘記他們已是年近50的大叔。

回想Ride當年因Oasis掀起的Britpop風潮而逐漸自傳媒之間失寵,進而走向解散一途。今日卻也陰錯陽差地因Oasis解散而致獲重組契機,不免令人感嘆造化弄人。Ride此次的回歸之作《Weather Diaries》或許不如Slowdive來得出色,但對於身為Ride鐵粉的我而言,發行新專輯意味著樂團即將展開另一波世界巡迴演出。而兩個月後更是要迎接另一位遲到千年的個人英雄登場,象徵著在這個所有喜愛、珍惜的人事物都逐步凋零流失的世界裡,尚存一絲機會親臨現場瞻仰青春遺骸,而這或許就是他們復出帶給我們人生最大的意義。無論專輯新作優劣與否,我們都殷殷期盼再次進場和他們一同齊聲唱和。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King Creosote & Jon Hopkins - Diamond Mine (Jubilee Edition) (2011)

by DOPM

現在再回去看2011自己的年度榜單,發現其實一直以來都是跟著各大排行榜單在聽音樂的。換而言之,就是那些曝光率高的獨立音樂人。這張迷你專輯Diamond Mine在當年也有一些的曝光率,在當年英國的水星音樂獎上提名「年度最佳專輯」,最後輸給了PJ Harvey強勁回歸的《Let England Shake》。不過,在各大網站的年度榜單也幾乎看不到他。

直到今年,因為逛唱片行時亂買了Jon Hopkins 的《Immunity》,聽完之後當下覺得驚為天人,怎麼有這麼爽的電音節拍和那麼療癒的鋼琴聲。特別是有人聲的最後一首〈Immunity〉,趕緊翻了一下內頁看到演唱人是 King Creosote,儘管不認識但在他 sotto voce 的吟唱聲中,可以聽得出是個很舒服很溫暖的歌聲。後來上網查資料,發現他們兩個人還曾經合作過一張專輯,網站上有多加了六首歌的 Jubilee Edition,立馬就下單買回來聽。雖然事先有做好心理準備,知道和Immunity是截然不同的風格,是一張民謠專輯,但完全沒有預料到電子音效能和民謠的元素融合如此流暢,音樂和故事能如此之美。

把CD放進去唱機,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就是那充滿蘇格蘭腔的對話和後面杯盤的聲音,配上Jon Hopkins 細膩的鋼琴彈奏。只是簡單的field recording和鋼琴,我們已經宛如置身在蘇格蘭小鎮裡的一家咖啡店或餐館,用這樣的方式開場,你知道這將是一個特別的旅程。畫面一轉,我們聽到了海鷗的叫聲,King Creosote刷起吉他,開始唱起「我喜歡在海邊的公園看海」,望著海上出海的船隻,想像著在那船上工作的人在海上的夜裡,是如何面對年輕理想的破滅,如何幻想著在岸上的女子,他哀嘆道「For once, I’d much rather be me」。

在聽了這張專輯之後,我非常欣賞King Creosote的寫歌方式,除了旋律流暢很美外,他可以不用太多文字,就能夠精準地表達出他想要的情緒,描繪出一個故事的輪廓,並留下很多空白讓我們聽者自己去填空。另外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就是原本專輯的最後一首〈Your Young Voice〉,歌詞只有一句話:「是妳年輕的聲音,讓我繼續活著這無味的人生」。這無疑是父親對子兒的內心話,但是經歷過了多少的失敗與挫折才會對生活其他的一切都失去希望,而把最後剩下的愛留給自己的兒女,就是讓聆聽者自己去腦補了。

他寫歌的方式結合Jon Hopkins 的音樂,也不斷地讓我想到詩。以我對詩的理解,是用有限的文字,寫出無限的可能。賦予現實生活的素材,新的觀點和不同的體驗。而他們的音樂也是充滿了詩意的,專輯場景或許是設定在蘇格蘭的一個小鎮,描繪的人物或許都是失敗者。但是透過King Creosote溫和優美的歌聲,唱出的這些故事,除了讓人感受故事的淒美,聽起來也格外的療癒動人。音樂本身聽起來也很美很浪漫,雖然總是帶著淡淡的哀傷。

而Jon Hopkins應該是整張專輯聽起來如此詩意、浪漫的最大功臣。除了彈了一手好鋼琴,他在電子音效和環境音效上的琢磨更是能讓這張在眾多電子民謠專輯中獨樹一格的原因。號稱耗時七年的時間製作(這七年的時間,他同時也有很多project,像是幫Brian Eno、Coldplay彈琴,做原聲帶,出專輯)頭一次聽還真的聽不出來,因為歌聲特別的突出明顯,後面的配樂都是稀疏點綴的,聽起來相對簡單。但是認真地多聽幾次後,會漸漸發現不同聲音的細節,不同曲子為何會用特定的樂器,開始認出背景音效是甚麼,對於編曲製作的高品質管控,如何在我們完全沒注意的形況下利用環境噪音作為歌曲間的承接,能讓整張專輯撥下來如此流暢。甚至再多加了兩張EP的歌,也毫無違和感或是充數曲目,反倒像是一張更完整的專輯。或是說這是一部song cycle也不為過。

化名為King Creosote的蘇格蘭歌手本名叫Kenny Anderson,曾說過:「對我來說,我做的每一張專輯都是為了能做得出接近Talk Talk的《Spirit of Eden》的作品。我知道我不可能做得到,但是我覺得Jon在這張專輯裡已經抓到了一些東西。當我聽到完成的作品時,我告訴他我真的不知道我之後要做甚麼了,某方面來說我已經到達我的頂點了。」對於一個在13年內發行了40張專輯的人來說,我不知道要不要相信他的話,或許我還會去找他的其他專輯來聽,但我想這張專輯應該還會在我player好一陣子。

by fuse

Reykjavík、Glasgow 唱片行尋訪

by DOPM

每到訪一個新的城市或國度旅行,倘若沒逛一下當地的唱片行,心底總覺不踏實,好似沒有仔細認識當地的音樂文化。因此這回的歐陸旅行,即便行程滿檔導致能逛唱片行的時間只剩下一兩天,但照慣例還是腳勤地逛了接近十家唱片行。這當中有驚喜亦有失望,挖到最多寶的當屬位於University of Glasgow大學城區域的Mixed Up Records,而最失望的大概就是曾經名列BuzzFeed "27 Breathtaking Record Stores You Have To Shop At Before You Die " 的 12 Tónar。

Reykjavík

12 Tónar

坐落於Reykjavík市區的12 Tónar,原本是個人此行最期待的唱片行之一。它本身除了是唱片行之外,同時也成立廠牌發行唱片專輯,知名音樂人Jóhann Jóhannsson即是其廠牌下的一員。加上網路消息皆指出Björk、Sigur Rós、múm 等冰島的重量級音樂人皆會來此聚會,12 Tónar毫無疑問是冰島音樂最重要的聖堂之一。

然而實際走入12 Tónar後會發現它的規模並不大,販售的唱片也以全新唱片為主,價格十足反映冰島昂貴的物價水平。全新黑膠唱片約莫3500-4500ISK不等,二手黑膠唱片存量大概不到500片,之所以失望是因為身為旅人的我對於全新CD與黑膠唱片興致缺缺,這些物件大可不用大老遠跑來冰島挖寶尋貨。不過所有唱片都提供試聽服務,若時間充裕其實可以好好地和店員聊聊音樂,或許是比較適合當地人消磨談論音樂的場所,但對於觀光客而言,大抵上還是朝聖意味居多。

Reykjavík Record Store

另一家唱片行Reykjavík Record Store距離12 Tónar不到百公尺外,然而藏量亦不多,店的大小約莫只有3-4坪,Rock/Pop的二手藏貨基本上也是台灣買得到的70s/80s主流音樂 (Doobie Brothers、Chicago、Barbara Streisand...),加上片況處理也不優,因此前後大概花不到五分鐘便走出店裡。

Lucky Records

相較於前兩家是第一天搭機到冰島的下午即造訪,Lucky Records則是在自駕環繞冰島一周後回到Reykjavík後才登門光顧的。原本逛完前述兩家唱片行後,已對冰島的唱片行感到失望,心想這座僅有三十多萬人口的島嶼果然無法期待能挖到什麼好唱片。

然而這一切都在走入Lucky Records後徹底改觀。這家店無疑是冰島藏量最豐富的二手唱片行,古典、爵士、流行/搖滾、靈魂、民謠等等的愛好者都能在此尋得歸屬,甚至在店內牆上看到Joy Division《Closer》的初版黑膠唱片,只是要價1萬冰島幣著實讓人買不下手,好在還是有用店內的試聽唱機聽一下原版《Closer》的錄音。

此外,或許由於地緣關係較近,Reykjavík這兒販賣的二手唱片除了本地的冰島版標之外,最大宗的是以英國版本居多。

總體而言,對於遊客來說,我會建議來冰島時直接把時間留給Lucky Records即可。

 

 

 

 

 

 

Glasgow

Fopp Glasgow Union

Fopp是自Glasgow本地起家的連鎖唱片行,曾在全英國有超過百家店面的經營規模。但隨著唱片業近年來的式微,如今Fopp只剩下九家實體店面。即便於2007年被HMV收購,Fopp依舊維持它原先的獨立調性,Indie Rock即是此處的主流之聲。

店內CD/LP的陳設比例與HMV相似,九成以上都是全新品,但售價遠比HMV來得低廉許多。只要不是當年度新專輯的CD,幾乎就是£5、£3的清倉大拍賣,徹徹底底是個讓人補齊唱片收藏庫的好地方。再者,即便售價雖低,但店內井然有序的分類陳列,絲毫不會讓人覺得這些唱片因廉價售出而受到忽視。依舊能感受整家店,甚而整座城市,對於音樂、實體唱片的尊重與喜好,這感覺讓我想起《Tower Records: All Things Must Pass: The Rise and Fall of Tower Records》影片尾聲,創辦人Russell Solomon踏入位於東京渋谷店的動人情景。我們當然知道這世界正在往背離實體唱片的道路走去,但只要想到還有一些人們是如此在乎著這些音樂,將其當作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心頭總是會亂感動一把的。

旅程中待在Glasgow的這一天,恰巧是Slowdive發行它們睽違22年新作《Slowdive》的發行日,當日整座城市的唱片行幾乎不間斷地輪番播著這張專輯,我也就順理成章地在Fopp買下這張讓人心醉不已的新專輯。

Missing Records

Missing Records位於距離Fopp Glasgow Union不到500公尺的鐵道路橋下,走入店內時,店內的喇叭正巧放著The Smiths的歌曲。一樓是CD區,Vinyl區則在地下室,整家唱片行就像是個音樂跳蚤市場。和大部分的英國二手唱片行相似,店內架上的CD和Vinyl都只有封套,若找到有興趣的唱片,就拿著封套到櫃檯請店員拿出唱片讓你確認品況。

Missing Records大多數的黑膠唱片品相都不太好,幾乎全是傷痕累累的受虐兒,售價自然也對應品相而相對低廉,比如說我就在此找到僅僅£1的JAMC《Darklands》 至於有沒有勇氣用自己唱機的唱針去播這張唱片,又或者只是拿回家當掛飾或黑膠時鐘,那又是另一則關於愛與勇氣的故事了。(裡頭收錄了〈Deep One Perfect Morning〉,這件事應該就不需要我多提了吧!往後就將這張唱片拿來當作鎮站之寶XD)

 

 

 

Monorail Music

Monorail Music是一個結合音樂餐廳、現場演出場地與唱片行的複合式場所,位於Glasgow市中心的東南邊,距離另一個傳奇性的Live House「Barrowland Ballroom」並不遠。店內空間寬敞明亮,文青潮味十足,與上一家店Missing Records是分處天平兩極的存在。

根據同行的另一位本站寫手Fuse表示,此店的選樂品味可能是整個Glasgow最佳的,幾乎你想得到、想不到的獨立音樂唱片這兒都找得到。從本地的樂團如Belle and Sebastian、Mogwai、Orange Juice到各式民謠、龐克、電子實驗、環境、嘻哈、世界音樂都有,幾乎都是一時之選的佳作才會出現在Monorail。也是因為有此絕佳品味,造就了其不凡的售價。店裡的黑膠與CD,大多數的藏貨皆是全新的,不過也有少部分的二手可挑。只可惜個人對於全新黑膠唱片興致缺缺,逛沒兩下就去一旁的餐廳櫃檯買啤酒喝了。

Mixed up Records

隱身於University of Glasgow學區巷弄內的Mixed up Records,是這次旅程的收穫最豐的一家店。《Scary Monsters》、《 Walk On The Wild Side - The Best Of Lou Reed》、《The Slider》、《Death of A Ladies' Man》、《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Technique》(1989年初版) 都是在Mixed up Records裡找到的,而Fuse哥甚至在這兒找到他的荒島唱片《Hats》的原版黑膠。「在Glasgow找到The Blue Nile黑膠唱片」,光用想的就覺得夢幻無比,如今還真的被我們遇上,更別說Paul Buchanan本人似乎就住在University of Glasgow附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Mixed up Records販售的二手唱片皆有先行清理過,這次買回的唱片幾乎都無須再送洗即可直接上機聆聽,這點讓人對這家店的好感度激增。若膠友們未來有機會來到Glasgow,千萬別錯過這家唱片行。

 

 

 

 

 

Oxfam Music Shop

這是樂施會開設的二手唱片店,基本上以民眾捐贈的唱片為主,因此唱片品況可想而知。在這兒駐足大概不超過3分鐘,但仍舊用眼角餘光掃到一張£2《Paris, Texas》的電影原聲帶黑膠,品況雖糟但回台清洗之後,炒豆聲沒有預期地多,Ry Cooder的吉他演奏以及〈I Knew These People〉的電影口白依舊動人催淚。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