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唱片業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全球最大的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環球音樂)以19億美元併購EMI廠牌的訴求已經由歐盟審核通過,但為緩和市場壟斷疑慮,EMI的子廠牌Parlophone(旗下藝人包括Coldplay、Blur、Gorillaz、Kylie Minogue、David Bowie、Pink Floyd等,但The Beatles重發不在此限)、Chrysalis(包括Spandau Ballet等藝人,但Robbie Williams的專輯不在此限)、Mute(旗下藝人包括Depeche Mode及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等)、EMI Classics、《Now: That's What I Call Music》合輯的半數股權以及環球的Sanctuary與Co-op Music等品牌都必須向外出售。
歐盟的競爭事務執委Joaquin Almunia在聲明中表示,環球音樂集團作出了一項重要承諾,將要出售的EMI子廠牌涵蓋了EMI在歐洲區接近三分之二的收益來源,因此併購不會為音樂競爭性帶來威脅。
然而,這項併購仍然會使Universal Music在音樂工業的市占率從32%提升到40%,讓它更有權力左右音樂銷售的遊戲規則。根據過去的紀錄,Universal Music等大廠對於線上音樂銷售以及數位音樂服務都極度不友善。
iTunes Store
第一套P2P軟體Napster的問世開展了數位音樂革命,當時這套讓使用者不需付費即可交換音樂檔案的軟體迅速暴紅,但也成為各大音樂廠牌的眾矢之的。2002年Napster被法院強制關站,最終雖然贏得官司,iTunes在數位音樂市場卻已經遙遙領先。
iTunes Store會崛起的原因,除了Steve Jobs的鐵腕,也是因為大廠牌的幫襯。Warner Music(華納音樂)憂心數位時代的衝擊,正好Apple推出的iPod產品大受歡迎,便提出和Apple合作銷售音樂。Warner Music原先不同意Steve Jobs把每首歌都定價0.99美元的銷售模式,不過最終被說服,是第一個加入iTunes Store的主流廠牌;Universal、EMI隨即跟進,Sony原本因為自家的Walkmen產品和iPod打對台而興趣缺缺,最終由於怕失去競爭力而加入。
在iTunes Store的音樂銷售收益的70%會歸給音樂廠牌,創造了廠牌與Apple的雙贏局面,去年全球音樂總銷量自1999年後首度止跌回升。如今合併後的UMG-EMI大廠挾帶巨大影響力,是否會改變iTunes Store、Amazon等服務的音樂銷售模式,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Pandora、Spotify與大廠牌之間的不平等條約
不同於廣播電台,要在網路上合法播送音樂,都必須支付版權費。像Apple這樣的大企業有充足的資金與名氣和大廠牌談合作條件,但龐大的版權費用足以壓垮新創的音樂串流服務。
音樂串流服務始於1999年由Rob Reid創立的Listen.com(Rhapsody的前身),Reid的理想是建立網路上最大的音樂資料庫,但沒有任何主流廠牌願意授予他版權,經過三年的斡旋,Reid確立了目前音樂串流服務和廠牌之間的協定模式。簡單來說,串流服務公司會預付給廠牌一筆錢,如果之後公司獲利沒有超過這筆預付款,廠牌仍可保留原始金額。服務要付給廠牌的獲利計算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每次播放一首歌大約一分錢,或是廠牌從公司總獲利中收取固定比例。
根據Reid的說法,串流服務的獲利很少超過先付給廠牌的版權費,而這些費用就已經佔去公司總收入的半數以上,甚至讓公司無利可圖,例如網路電台Pandora和串流服務Spotify去年就分別賠了1600萬和5500萬美金。
更糟糕的是,因為主流廠牌市占率太高,分掉了串流服務的大部份收益,小規模的獨立廠牌幾乎無法從中得到任何財務資助,因此去年才會發生200多個獨立廠牌要求Spotify將其發行音樂從服務撤下的事件。
落難的Grooveshark
2007年成立的Grooveshark像其他串流服務一樣,積極想和音樂廠牌討論合作細節,但不斷吃閉門羹,目前EMI是唯一一間和Grooveshark談妥合作條件的廠牌。相反地,併購EMI的Universal Music則企圖對Grooveshark趕盡殺絕。
Grooveshark期許成為音樂界的YouTube,允許使用者自由上傳音樂,根據《千禧年數位著作權決議》的法條依據,如果收到侵權檢舉,會立即將內容移除。該服務上的音樂內容五花八門,Universal Music抓住1972年以前出版的音樂不受聯邦法律約束的把柄,控告Grooveshark侵權,並要求170億的賠償金(接近併購EMI金額的8.5倍),Grooveshark日前雖然贏得訴訟,又遭到EMI反咬其支付的版權金額不足,雙方正在纏訟中。現在Universal Music和EMI即將合併,Grooveshark的處境只會更加岌岌可危。
獨立廠牌及歌手對於併購事件的回應
獨立音樂廠牌的負責人當然也不樂見Universal Music併購EMI一事。全球最大的獨立廠牌聯盟Beggars Group的執行長Martin Mills就憂心主流廠牌的權力過大,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就輕而易舉地摧毀了獨立廠牌,創作冷門音樂的樂手因為不被主流廠牌認同,可能更難有出頭機會。Bella Union的負責人Simon Raymonde曾是Cocteau Twins的團員,主流和獨立廠牌都有待過的他,認為主流廠牌不斷企圖擴大市占率的方向是錯誤的,小廠牌實際接觸值得發掘的樂團,並真心誠意發行優秀的作品,才有助於創新。
即將被Universal Music出售的Parlophone廠牌旗下歌手,也由Blur帶頭發起了「罷工」行動。Blur的鼓手Dave Rowntree說:「歌手在這次事件中完全沒有置喙餘地,令人非常遺憾。廠牌的員工如果對於組織變動有不滿就可以辭職,但歌手卻沒有這項權利。」身為藝術工作者聯盟(Featured Artists Coalition,FAC)的創始成員之一,他正積極在音樂工作者與Parlophone之間居中協調。
結語
不論合併後的UMG-EMI之後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獨立廠牌在目前的數位時代依舊處處受到傾軋,有些不得不歇業。如果喜歡聽獨立音樂,請多加向獨立廠牌購買商品,這樣有趣的音樂才有更大的機會能夠存在。
參考資料:
Universal given the nod to buy EMI
Universal-EMI Merger Could Yield New Mega-Label To Threaten The Future Of Music
Digital Notes: Grooveshark Wins a Battle, But Can It Win the War?
Why More Than 200 Indie Record Labels Just Bailed on Spotify for Cannibalizing Their Money
Universal's Purchase Of EMI Gets Thumbs Up In U.S. And Europe
Bella Union founder warns against Universal/EMI merger
Strike? There's no other way: Blur lead pop protest over sale of label
by De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