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遍了整座城市的咖啡店,吃遍街頭巷尾的小吃攤,逛過公館地下最好的二手書店,但地下最好的表演場地已消失無蹤,只能慶幸我們喜歡的樂團還在為城市寫歌;1976的音樂打開你記憶的每一個窗格,想起,有些人進入了你的生活,卻又離開,所有的青春躁動開始被中年焦慮給取代,找不到緊握的繩索,迷失在茫茫的人群中,終於在《前王子》裡還是緬懷到了所有失去以及即將失去的美好。
我們有了Kraftwerk,然後是The Smiths,下一個世代的流行音樂從此被改變,爾後1976誕生於這座城市彷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那些受前人的影響依舊在《前王子》清晰可見,從〈公館〉一曲中就定調了整張專輯的基底風格,各組樂器層次分明,明亮的Fender Telecaster電吉他聲響,適時的貝斯線鋪成,繽紛的合成器樂句以及阿凱乾乾的嗓音,歌詞描述的場景對流連公館的男男女女更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由廢墟、河流與言論批判所畫出的歷史痕跡在心中留下印記。
〈十二月〉中的場景有些令人失意,看著散落一地傳單,舞台上的抗爭英雄走進人群的數落聲中,我們崇拜一個人對抗世界的畫面,卻沒有人知道彼此真正的悲傷,大麻的吉他獨奏聽起來相當違反常規,他並不想用和諧的連音為曲子留下一個妥協的註腳,在〈指向遺忘的愛情〉裡也有這樣的表現方式。
由朦朧的合成器聲響為〈平凡的早晨〉鋪上薄霧般的氛圍,清脆的吉它刷奏與光亮的單音階穿越整首曲子,編曲相當漂亮,歌曲中的她與他之間留在彼此身上的美好只剩下一人所擁有,從夢境中醒來又是一個平凡的早晨。在〈酷的選擇〉裡阿凱唱著:「放下眼前的爭吵,難題永遠解不開,我在生活中尋找是否有我的答案,或者有酷的選擇。」這描述是不少非凡人們心中的自白,但我們有了酷的選擇之後呢,在派對上還是那個不會跳舞的人,我想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不過就像電影《成名在望》的William Miller一樣,我們不酷,卻一直做酷的選擇。
跟你的偶像告別吧,過去相信的人與事都已經改變,在〈再見偶像〉中我們終究認清了事實,那些曾經的崇拜,在後來的成人世界裡,都成為了能記憶起的青春美好。同名歌曲〈前王子〉則是另一首令人陷在回憶中的曲子,自我的感傷從字裡行間流瀉出來,在陰暗雨天的台北,一個人獨自蠶食記憶的碎片。
儘管阿凱的嗓音不矯飾的令人有些尷尬,但我喜歡《前王子》的編曲,三件式樂器的搭配都很完美毫不遜色當下歐美的樂隊,尤其是大麻在專輯中的吉他技藝成功定義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這是一張陷入在過去的作品,或許《不合時宜》中描述、批判的方式,還存有一點積極與樂觀會更吸引我,不過相較起來《前王子》的編曲比起過去是更令人驚艷的。
by pblue
距離在唱片行架上拿起水晶出版的《方向感》CD那天,至今已過了整整15個年頭,這其中經歷水晶時期的狂喜熱愛,而後熱情褪去的旁觀遠望,直至《不合時宜》恰何時宜地激起漣漪,故而明白此間存在一些命定似的心靈共鳴。
關於這張專輯,喜愛早期76抑鬱文青風格的樂迷,肯定能在《前王子》裡找到過往的頻率聲響。三拍子的〈時間旅行〉直指那個失控的維也納瘋子,而〈街頭之星〉的前段讓人憶起「總在惡夢中醒來、在憂慮中等待」的日子。〈十二月〉則有著宛如76招牌般的悅耳旋律,「他說 我見過真正的悲傷 我是說真正的悲傷」肯定又將成為縈繞心頭的樂句。
〈平凡的早晨〉清亮的吉他音色勾起在信義誠品屋頂上聽見〈科學怪人玫瑰〉的驚喜,而〈再見偶像〉與〈指向遺忘的愛情〉則有點像是〈努特〉、〈壯遊前夕〉時期的模樣。相較〈All is for Love〉裡滿溢至近乎白噪音牆的電子聲效,〈酷的選擇〉僅以簡約的摩登電子增添近期少有的疏離感,後半段的結尾則有著類似於〈不合時宜〉的無限浪漫。
對我而言,前王子是一張往回看的專輯,一字一句地寫下回望過往的想法與反思。起先聆聽這張睽違五年的新專輯,很難不去注意那明顯變得低沉滄桑的嗓音,彷彿摩登少年也歷經時間洗禮,甚而逐步成為原先筆下那個正準備接受對抗的大人。而這變化除了以一種日常隱晦的方式將時間赤裸攤在眼前之外,另一方面也使得《前王子》顯得不單是一張新專輯,進而更像是總結這十多年的紀錄片,間接促使樂迷回望這一路走來的變化,關於樂團、關於獨立音樂、關於社會、關於場域以及我們自身等等,一切無可迴避的變化。(好比那些我們曾經以為是打破壁壘疆界的人們,如今卻也建立了它們自己的圍城。)
樂團歌唱著屬於他們的光陰印記,而聽著歌曲的我們呢?這些年又是怎麼度過的?聽著專輯的同時,無可避免地陷入回憶思緒。當熟悉的音符響起,總能勾起當時心境,既使淺薄但依舊是獨有的生命領會。那些曾經重要的音符、畫面、文字與人群,如今在心中還剩多少、還值多少?是否有了新的夥伴、新的刺激?還喜歡音樂嗎?還是一樣會整個禮拜只聽同首歌?耳際還需要一整天不斷地有音樂陪伴?也許不會,也許不那麼需要了,但我想我會想念的。
by Headphone Y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