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royer - Kaputt (2011)

by DOPM
kaputt.jpg

儘管《Kaputt》是一張無懈可擊近乎於完美的專輯,但對於熟知Destroyer過往音樂的人來說,這張專輯並不像是他們原本的模樣,而這樣的跳脫反而吸引更多原本不認識他們的人。Destroyer的音樂從過往以吉他為主的獨立搖滾過渡到以小號、薩克斯風與合成器譜出的優雅流行樂,《Kaputt》整體所帶來的慵懶感讓人可以毫無壓力的聽完整專輯,慵懶並不代表鬆散,你可以聽到精緻的樂句編排與層次,也能隨著緊密的節奏感緩緩起舞。樂隊主腦Dan Bejar常提到他對英國八零年代音樂的喜愛,尤其是New Order、Roxy Music等新浪潮樂隊在八零年代發行的作品,《Kaputt》就像是寫給那個年代的情書,但又不是照本宣科的徹頭徹尾的翻完一遍,反倒是又加入了更多爵士的樂段,讓爵士音樂的即興在歌曲中呈現出更優美的意象,但又不過多的強調技巧性的即興,而是讓其成為輔佐,歌曲的主體還是在Dan Bejar的唱作上。

專輯同名單曲〈Kaputt〉一聽就令人上癮,迷離的合成器聲奏與吉他獨奏,反覆扎實的Bassline與薩克斯風吹奏,Dan Bejar唱著他曾追逐的搖滾夢,幻想女人與藥物,登上NME、Melody Maker等英國搖滾雜誌的封面,幻想總是如此美好,會不會成功,誰知道呢?《Kaputt》的成功曾一度把他們帶到離搖滾夢很近的地方。〈Blue Eyes〉加入了不少節奏藍調的女合聲,使得歌曲充滿了復古情懷,也提到了New Order,還有不少小說電影拿來作為主題的美國的非法份子John Ashley,Dan Bejar以優雅的旋律來向這些流行文化致敬。

強烈單純的節奏感為〈Savage Night at the Opera〉帶來一種高速行駛在公路上輕盈的速度感,Dan Bejar不斷的呢喃也給人深刻的印象,他彷彿在置身在一團煙霧後面,神秘的搖晃著身影,最後的電吉他獨奏更是歌曲的神來之筆,聽來實在老派卻好不浪漫。

〈Suicide Demo for Kara Walker〉是對美國種族主義的控訴,他與藝術家Kara Walker合作譜寫了這首歌曲,Kara Walker的作品長期關注種族、性別、性傾向等議題,因此歌曲也受到她的作品所啟發,Dan Bejar說這首歌如其歌名就像是美國樂隊Suicide的Demo一樣粗糙,但實際上卻不然,聽來反而還滿細緻的,甚至在哀傷的環境音效下還有笛音的奏響。當中引用非裔美國作家Ralph Ellison的書名《Invisible Man》,來表達非裔美國人在種族主義下被視而不見的悲哀,即便經歷無數每隔四年的總統任期問題至今始終存在。曲子後段以小號與薩克斯風的精湛的交互演奏來做為淡出更為此曲賦予無盡的惆悵。

〈Song for America〉呼應〈Kaputt〉歌詞提到那首寫給美國的曲子,但其實他在寫〈Kaputt〉時根本還沒寫出這首曲子,沒想到歌曲中虛構的曲子後來真的出現了,即便你不太能知道這首寫給美國的歌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但他彷彿透過樂音告訴你只要跟著貝斯的節奏律動就好,整體氛圍就像一個人帶著墨鏡在佛羅里達豔陽高照下的海灘漫步一般輕鬆自如。

《Kaputt》當中有一個小驚喜,就是長達近二十分鐘的隱藏歌曲〈The Laziest River〉,這是只有買歐版CD或黑膠才有收錄的,歌曲少了專輯中普遍的爵士元素,更偏向在環境音樂與鋼琴、木琴聲響,Dan Bejar在當中只唱了三句歌詞,但也成為Destroyer的傑作之一,作為一首在《Kaputt》跳脫了《Kaputt》的歌曲,各種聲音象徵著河川中不斷流動的水流,平靜又緩慢的大小石塊的隙縫中穿過,你可以說這是他們最有禪意的作品之一。

以美國入侵古巴的豬玀灣事件為歌名,Dan Bejar以歌曲〈Bay of Pigs (Detail)〉帶著大家回到事件發生由甘迺迪主政的六零年代,歌曲前半段讓人以為是一首以環境音樂為主的歌曲,但到了中後段的節奏卻異常的雀躍,也使用了大量的合成器聲效與電子鼓節拍使得氣氛達到最高作為《Kaputt》畫上結尾。

《Kaputt》是一張非典型的Destroyer作品,Dan Bejar突破了自己的舒適圈又創造了另一個「舒適」圈,讓人在表面悠閒的曲調下,淺嚐他對音樂、歷史、流行文化的慵懶見解。在零散的主題下,專輯的音樂性卻相當的一致,你可以不花一點力氣就把專輯給聽完,就像把所有的美夢都做過一遍,完全不想逃離在美好的假象之中,沉淪並追逐在美好的事物上又有什麼罪過可言,但我們心裡都知道這夢終究會醒。

by guan

Beach House - Bloom (2012)

by DOPM
bloom.jpg

當《Teen Dream》為Beach House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後,他們並沒有因此停下超越自我的腳步,或許《Teen Dream》已經讓他們成為兩千年後最重要的夢幻民謠樂隊,但《Bloom》才是真正讓他們成為不凡的關鍵,《Bloom》證明了他們不只能夠想出引人注目的流行曲調,還能製作出充滿空間、層次具有黑洞般深度的聲響,讓樂迷探索另一個Beach House宇宙。

缺乏貝斯的低音一直讓Beach House的樂音處在音頻較高的狀態,在《Teen Dream》階段加入現場鼓手來協助錄製後,這樣的問題得到了舒緩。除了主唱Victoria Legrand優美柔和又不失力道的歌聲、合成器與Alex Scally的電吉他旋律線外,單調的鼓機節奏替換為更具動態感的低音節奏,這樣製作方式的轉換在《Bloom》又更上一層樓,讓人覺得在整體聲音上更加的完整,不會給人還少了一點什麼的感覺。

開場的〈Myth〉就以明亮的吉他線與不斷疊加的鼓組引導聽者進入《Bloom》的世界,Victoria的嗓音由低沉轉為高亢,歌曲描繪即使人事物轉瞬間消逝,但那些美好的瞬間總會有什麼留在心底驅使你繼續往前走,讓你創造出自己的神話並朝著不斷下沉的日落追尋著永無止境的地平線。要怎麼寫出哀傷又帶有堅韌力量的歌,也許〈Wild〉給了我們答案,它不用太多鋪陳,直接陳述過去承受的傷害,又將角度切回當下正在進行公路旅行的狀態,我們眼神充滿狂野卻只是偽裝,試著不要被過去的哀傷追上,Victoria與Alex兩人用歌聲與吉他兩樣武器直接用聲音貫穿了你的身體,整首歌曲相當具有畫面感。

因為Victoria對Lazuli(某種藍寶石)這個字的喜愛,便以它來命名歌曲,歌曲〈Lazuli〉描繪了一種無可取代之美的狀態,曲中兩種合成器音色的交疊像是黑暗中閃耀的星芒,最精彩的部份是結尾的轉折,大鼓、吉他、合成器以及各種人聲合音全部匯合在一起再一一的淡出,讓人感覺曲子彷彿沒有終點。《Bloom》的前三首曲目太過精彩,導致專輯中段的曲目有點失色,但從〈Troublemaker〉開始又逐漸抓回聽者的注意力,你也開始發現專輯當中有許多使用藍色、黑色來作為情感狀態的隱喻。

〈New Year〉是專輯中另一大亮點,只要一聽就會被Victoria的旋律線給抓住,歌曲唱著當你像個小孩等待新年到來能夠許下心願,在許多年後才發現願望很難實現,到後來你會越來越能接受這個事實,發現接受事實就跟呼吸一樣簡單,歌中段落由希望轉為失落又回到希望,他們成功的用豐富的旋律層次闡述一段成長故事。〈Wishes〉延續願望的主題,將願望帶入輪子不斷旋轉的意象,表示願望不斷在你的一生中持續改變,但可能終其一生只會達成一次,Alex的吉他撥弦所產生的聲響象徵著不斷轉動的狀態,整首歌呈現出能映照主題的絕佳夢幻感。

《Bloom》所要傳達的並不是字面上盛開的意思,它想體現的是美好瞬間轉瞬消失後的狀態,包含了死亡與失落,當然還有隨即而產生的希望。比起《Teen Dream》的溫和色調,《Bloom》多了一些暗色調的神祕感,整體聲響所營造出的空間感也更加遼闊,並且在聲音與聲音之間給與一定的距離,使他們想傳達的意象能夠更完整的呈現在聽者前。

by guan

Women - Public Strain (2010)

by DOPM
public_strain.jpg

後龐克復興(Post-punk revival)在2000至2009年間獲得極大的成功,到了2010年許多曾經走紅的樂團,如Interpol、The Strokes、Editors、Bloc Party等等都已走下坡,一些獨立音樂的聽眾也對各種宣傳包裝手法和仕紳化的現象感到厭煩。此時來自加拿大Calgary的樂團Women為這個當時似乎已經僵化的曲風另闢蹊徑,2008年發行的首張同名專輯《Women》已經展現出他們的潛力,其中由製作人Chad VanGaalen操刀的低傳真錄音手法、納入後龐克的影響卻不完全照本宣科、偶爾出現悅耳的旋律,以及歌曲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發展,都在他們2010年的第二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Public Strain》得到最完整的發揮。

《Public Strain》乍聽之下有點難以掌握,專輯的歌感覺不太連貫,處於一種朦朧又詭異的狀態中。一開始最容易理解的歌曲其實是最後一首歌〈Eyesore〉,恰巧也是這張專輯發佈的第一支單曲,如果說前面的曲目都宛如舊照片般泛黃,〈Eyesore〉開頭由主唱Patrick Flegel和吉他手Chris Reimer的雙吉他演奏相較之下顯得清晰明亮,不過Patrick Flegel的人聲旋律寫得很曲折,可能是想表現出對另一人不懷好意的癡迷,副歌的 Give out your number now! 聽起來充滿虛弱的惡意,最後兩分鐘則變成類似R.E.M.但模糊不少的jangly吉他民謠,即使已經聽過這麼多的indie rock歌曲,〈Eyesore〉仍然顯得與眾不同。

等到適應了〈Eyesore〉,再進入《Public Strain》的其他歌曲會容易不少。以開場曲來說〈Can't You See〉算是不太容易親近,歌曲以像在打磨金屬的吉他噪音開場,接著Matt Flegel的貝斯進入,像輓歌一樣肅穆,到了歌曲後段有種迷霧中慢慢透出陽光的感覺,顯示這張專輯不是只捕捉負面的經驗。〈Heat Distraction〉的吉他和貝斯很特別又搶耳,樂團的才華讓人驚豔。〈Narrow With The Hall〉富含了加拿大獨立搖滾的性格,由餘音繚繞的吉他噪音和爬升的貝斯堆疊出宏偉的氣氛,但壯闊的聲響又被困在幽閉空間無法完全施展,聽起來歌如其名十分壓抑。

《Public Strain》也是一張歌曲若調換順序或從專輯抽出便失去意義的作品,只有環境噪音的〈Bells〉就是為了〈China Steps〉這首歌鋪陳,而重頭戲〈China Steps〉以motorik節拍為基底,Patrick Flegel和Chris Reimer走調的雙吉他使得這首歌聽起來比當下同樣受Krautrock影響的後龐克歌曲(如The Horrors的歌)還要更怪異,Patrick和Matt Flegel兄弟不和諧又不完全互斥的歌聲也是獨一無二。

〈Untogether〉則是專輯中少數比較優美的曲子,人聲不再模糊不清,吉他聲響也比較乾淨,像一首單純受到R.E.M.和Sonic Youth啟發的noise rock歌曲。〈Drag Open〉假如在現場演出,應該會引起觀眾的大動作,這種暫時充滿挑釁、但歌曲中段風格又大幅轉變的音樂日後會由Matt Flegel主導的樂團Preoccupations承繼。而〈Locust Valley〉和〈Venice Lockjaw〉相較之下悅耳的主副歌將會帶領聽眾迎向先前提及專輯中最棒的歌曲〈Eyesore〉,為專輯劃下完美的句點。

Women團員在錄製《Public Strain》時就已經不合,巡演時Patrick Flegel和Matt Flegel兄弟一度上演全武行,因此只推出了兩張專輯就宣告解散。即便Flegel兄弟言歸於好,吉他手Chris Reimer於2012年睡夢中猝死,讓Women永遠無法以原組合重組。對我而言,個人喜愛貝斯手Matt Flegel和鼓手Mike Wallace後來組的樂團Preoccupations所發行作品其實更勝過Women,他們譜寫更美妙的旋律,歌曲也變得更生猛而不減創新,不過沒有Patrick Flegel(後來以Cindy Lee的名號推出專輯)的投入,Preoccupations的音樂便純然散發陽剛氣息,少了Patrick Flegel帶來的陰柔和曖昧氣質。《Public Strain》記錄了Women當年的內部衝突和心理健康惡化的情景,很感謝他們當年在困厄的情況下,仍然完成了這一張傳頌久遠的專輯,供聽眾檢視自己內心的黑暗思緒並與其共存。

by Debby

Flying Lotus - Cosmogramma (2010)

by DOPM
91KVuR4tctL._SL1500_.jpg

化名為Flying Lotus的洛杉磯電子音樂製作人Steven Ellison在經過上張專輯《Los Angeles》的成功後並沒有因此停下探索未知領域的腳步,然而家中的變故也深刻的影響到這張《Cosmogramma》的成形。受到他母親以及家族長輩著名的爵士音樂家Alice Coltrane(John Coltrane的妻子)逝世影響,《Cosmogramma》表達了他在面對悲痛時的孤獨,想像Alice Coltrane曾所提及的存在於在眼前所見物質世界外的另一處空間Cosmic Drama,不過Steven當時卻誤聽成Cosmo Gramma也意外成為此張專輯名稱的由來。

與《Los Angeles》巧妙運用嘻哈節奏相比《Cosmogramma》聽起來更有爵士味,也可以說是融入Alice Coltrane音樂中豎琴、琴鍵、弦樂等元素,並且帶有相同迷幻與形而上的氛圍,但IDM的電子節拍,各式聲響取樣卻讓整張專輯聽起來相當的現代,聽起來像是把Alice Coltrane的音樂放到建構出的虛擬世界讓它自由自在的繁衍出各種聲響,讓人在聽似毫無邏輯的樂句編排上找到宇宙的規律。

先是8-bit電玩聲響接著晶瑩剔透的豎琴聲,第一曲〈Clock Catcher〉聽起來就是這麼的衝突不存在和諧,而〈Pickled!〉則是高速的貝斯韻律與火車啟程般的聲效並行,聒噪的電流聲在背後流竄,正當你以為這已經夠瘋狂時〈Nose Art〉又更加的狂躁,不斷的彈跳的聲波彷如讓你置身機器人的夢境一般。

〈Intro//A Cosmic Drama〉的豎琴聲與弦樂將你引入如仙境般的世界,但又瞬間讓你察覺到不對勁的地方,那些微的電流聲是怎麼回事,這仙境居然有種人造的機械感。〈Computer Face//Pure Being〉又巧妙的將8-bit聲響融入到它的狂想中,與Thom Yorke首次合作的〈...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無縫的緊接在後,雖然他只唱了幾句歌詞,卻也反映出Steven當時的孤立狀態,他說:「當你笑的時候,這個世界跟著你一起笑;當你哭的時候,卻是獨自一個哭。」人們在經歷你最難熬的時候並沒有在你身旁,也沒有真的在乎過你。

聽〈Arkestry〉時好似是運用時光機將一組爵士樂隊傳送到當下,然後聽這組爵士樂隊的現場演出,有種說不出的詭異。〈MmmHmm〉開啟了與貝斯手Thundercat的合作關係,在Flying Lotus往後的專輯中,他都成為不可或缺的客座樂手,連綿不斷的Bassline與空間系的琴鍵聲,構建出一處讓人可以短暫休憩的空間,聽到這邊你可能已經發現到,有些歌曲的結尾根本早已接到另外一首歌。〈Do the Astral Plane〉也算是專輯中難得的嘻哈舞曲,層次隨著歌曲行進疊加,即便是舞曲也充滿著複雜的層次感,好似某種空間穿越儀式的進行曲,聽過之後整個人都被轉換到另外一個世界。

其實〈Dance of the Pseudo Nymph〉也滿像跟Thundercat合作的歌曲,糾纏的貝斯韻律與拍手聲,越來越快的節奏猶如遊戲中的人物正在快速的趕路穿過一張又一張的地圖,接著〈Drips//Auntie's Harp〉又用電玩聲效向Alice Coltrane的豎琴致敬。有聽過用乒乓球聲譜寫出的歌曲嗎?Steven在〈Table Tennis〉中使用取樣的乒乓球打擊聲,外加上Laura Darlington寂寥的歌聲,聽起來的衝突感也意外成為曲子的一部分。

《Cosmogramma》的概念與實驗性也讓Steven Ellison成為兩千年後最優異的電子音樂製作人之一,傳承了Alice Coltrane的實驗爵士風格,並且融合各種模擬聲響元素,建構獨樹一幟的世界觀,卻也為他自己樹立了難以超越的標竿,而對世人來說這張專輯也證明了一個人孤獨時的想像力可以沒有極限,體現了一個人即是一個宇宙的絕佳範本。

by guan

Hum - Downward Is Heavenward

by DOPM
dih.jpeg

美國伊利諾州樂團Hum今年推出睽違22年之後的新專輯《Inlet》,藉此機會我一併溫習了他們在九零年代的幾張專輯。雖然《You'd Prefer An Astronaut》是他們最受歡迎的作品,也產生了樂團唯一一首傳唱金曲〈Stars〉,而《Downward Is Heavenward》在商業成績上的慘敗讓他們丟掉了RCA的唱片約,但這張專輯無疑地是Hum的最佳作品。其中歌曲將多種indie rock風格以獨樹一格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在多變的風格間維持一致的是主唱Matt Talbott漫不經心的唱腔和對科幻主題的執迷,形成一種獨特的美學,直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聽起來依然新奇。

開場曲〈Isle of the Cheetah〉可能是我最愛的Hum歌曲,由溫柔的木吉他開啟整首歌,接著強勁的電吉他和貝斯加入,隨著每次主副歌的行進,整首歌也變得更加猛烈,Matt Talbott在洶湧的音浪波動間唱著炙熱的年少戀曲,浪漫的詞句搖撼我的心。

《Downward Is Heavenward》美妙之處當然不僅在開頭,同樣描寫年輕的戀情並融入偵探片主題的〈Comin' Home〉是當時的首發單曲,歌曲的輕重緩急掌握得很到位,簡練而甜美,至今我仍無法理解為什麼沒有像〈Stars〉一樣受歡迎。此外,〈If You Are to Bloom〉、〈Green to Me〉和〈Dreamboat〉也都有作為單曲發行的條件。〈If You Are to Bloom〉的旋律和吉他噪音的編排方式有點像Swervedriver,但後半段的口白和Emo風格的橋段讓Hum的音樂更顯得有個性。〈Green to Me〉將金屬風的吉他音色、另類搖滾的唱腔和space rock的元素搭配在一起,但聽起來依舊非常流暢,這樣的組合在今年Nothing的專輯《The Great Dismal》中也可以聽到。〈Dreamboat〉像是更兇猛、更實驗的〈Green to Me〉,開頭與間奏的大片吉他刷奏聽起來令人血脈賁張,後半段還有一段金屬樂間奏,Matt Talbott帶點鼻音的唱腔讓這首歌能夠被不習慣金屬樂的聽眾接受。

專輯中有幾首歌曲只能用「奇怪」來形容,在一張以吉他噪音為主線的專輯中竟然出現明顯受R.E.M.影響的〈Ms. Lazarus〉,Jangly的吉他遍布整首歌曲,然而數次的噪音轟炸也把這首歌帶到R.E.M.不會觸及到的疆域。〈Afternoon With the Axolotls〉是專輯中最貼近瞪鞋風格的曲子,神秘的專輯名稱 "downward is heavenward" 就是出自其中的一句歌詞,在氣氛迷離的吉他音牆間忽然出現類似American Football、彷彿在思索的吉他演奏,拼出一個美麗的音樂謎團。

如果喜歡像《登月先鋒》或是《星際救援》這樣把個人心靈探索與太空冒險相互呼應的電影,〈Apollo〉就像是這類電影的配樂,除了歌詞套入《登月先鋒》極為合適以外,迴盪而極簡的吉他也創造出空間感和孤寂的感受。樂團挑〈The Scientists〉作為結尾曲是個很特別的選擇,扭曲失真的的吉他聲響和優美流暢的旋律並沒有收尾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專輯可以繼續播放下去;Matt Talbott藉由這首歌描述自己和妻子分別投身於不同領域工作的情景,副歌的 Too much, you're too late. 餘韻不絕,若我在當年聽到,可能很難想像在之後22年間這會是Hum給樂迷的最後一首歌。

如前所述,Hum今年發了新專輯《Inlet》,即使我也十分喜歡《Inlet》,不過它整體而言比較厚重,沒有《Downward Is Heavenward》沉重與輕盈並存的氣質。如果你是九零年代吉他搖滾或另類音樂的愛好者,喜歡有創意的作品,《Downward Is Heavenward》是不能錯過的一張專輯。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