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 Talk:起源

by DOPM
64de33d2ef7b1c6eb60bf62e12368d19.1000x1000x1.jpg

前Talk Talk主唱Mark Hollis自從在1998年推出個人同名專輯後,便完全消失在鎂光燈前。即便樂迷們始終盼望再次聽到他的創作,除了一些零星的計畫,他已徹底淡出音樂圈。沒想到今年二月底捎來的消息,竟然是他已告別人世。在Mark Hollis沒有推出作品的這20年間,我們陸陸續續在Elbow、Doves、Shearwater等樂團的音樂中聽見他的影響,雖然商業上的成功始終與Talk Talk擦身而過,但如此多的樂團受到Talk Talk啟發,可說是對音樂人而言最大的讚美。

Talk Talk最為人稱道的作品是從1986年以降推出的三張專輯,尤其是《Spirit of Eden》和《Laughing Stock》獨創、空寂、深邃的音樂以及其前所未有的製作方式已然成為搖滾樂界的神話;相較之下Talk Talk的前兩張專輯目前已經少有人關注,以合成器為主的編曲聽來也略顯過時,不過《Talk Talk》和《It's My Life》仍然有不少可取之處,倘若喜歡Talk Talk後期的創作,那麼也不要錯過他們早期對於平衡原創性和商業成就的嘗試。

在Talk Talk發行首張同名專輯《Talk Talk》的1982年,貝斯手Paul Webb和鼓手Lee Harris是從摧生了Depeche Mode的英國Essex電音場景發跡,即便主腦Mark Hollis懷抱宏大的音樂野心,但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他們很自然地選擇用合成器作為主要樂器。由於和同樣採用合成器的當紅樂團Duran Duran屬於相同的音樂廠牌、使用同一位製作人Colin Thurston並一起巡迴,音樂媒體經常把Duran Duran和Talk Talk放在一起比較。Mark Hollis本人對此感到十分厭煩,因為這兩團只有乍聽之下風格類似,但Duran Duran的音樂散發出青春活力、紙醉金迷的氣息,而Talk Talk的創作則圍繞在個人身份認同、不安的社會情勢等較為黑暗的主題。

樂團在錄製《Talk Talk》時經驗不足,所以不少曲目都像是在套公式一樣把合成器、鼓、人聲、貝斯等擺上去,導致專輯整體聽起來有點單調生硬,需把較優秀的歌曲單獨抽出來欣賞。開場曲〈Talk Talk〉比起Mark Hollis和他的舊樂團The Reaction所詮釋的版本有了大幅度的進步,舊版的歌詞把指控的對象設定為滿口謊言的政客,快速的節奏和漫不經心的唱法讓人懷疑敘事者是否只是在開玩笑,Talk Talk的版本中的合成器和貝斯都很搶耳,Mark Hollis唱得用心許多,歌詞改得模糊隱晦給人更多想像空間。〈Today〉則是一首典型的八零年代流行曲,有著旋律鮮明的主副歌,歌詞糾結於現實與虛幻、信仰與知識的界限。

對我來說其他專輯中的亮點還有同名歌曲〈The Party's Over〉和結尾曲〈Candy〉。〈The Party's Over〉絢麗的合成器伴奏令我想起Erasure,歌詞對於失去愛人的懊悔和青春不再的悲嘆非常具有古典美,最近剛讀完Jane Austen的《Persuasion》聽起來特別有感觸。〈Candy〉可以明顯聽出爵士樂的影響,編曲風格雖然老派,那陰鬱的迷霧馬上將聽者包圍。

在1983年推出單曲〈My Foolish Friend〉之後,鍵盤手Simon Brenner離團,Talk Talk便不再堅持「非合成器不用」的原則,新客座樂手和被視為非正式團員的製作人Tim Friese-Greene將使Talk Talk脫胎換骨。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