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2015年結束前,得知我們都很喜愛的音樂網站Cokemachineglow即將停止更新,心裡十分遺憾。Cokemachineglow的寫手撰寫評論長達十多年,且一直沒有營利,許多專輯我們是透過該網站介紹才會聽到,多年來受到他們啟發,心中滿懷感謝。

但我們理解為什麼Cokemachineglow無法繼續。目前DOPM的成員分散在地球兩端,大夥也有各自的事在忙,所以更新頻率明顯下降。不過只要我們還有能力,就會持續在這邊分享音樂,以下是2015年的第11到20名專輯。

 

20. My Morning Jacket - The Waterfall

《The Waterfall》不是一張令人頹喪的專輯,〈In Its Infancy (The Waterfall)〉與〈Spring (Among the Living)〉都出奇地樂觀,前者相信微小的想法能夠匯聚成遠大的概念,在爬升的迷幻搖滾橋段與美麗的民謠調子交互出現後,樂團激昂地讚頌人們的創作能量。〈Spring (Among the Living)〉慶祝著春季帶來萬物的復甦,James在看似單純的季節循環主題中,藏了一句歌詞“I didn't think I'd make it”,結尾前的呼喊迫切懾人,使得「身處在生命中」這種自然的狀態顯得得來不易,幸好他最後選擇的是光明面。

 

 

19. Ringo Deathstarr - Pure Mood

已經推出第三張專輯的Ringo Deathstarr在音樂中加入不少noise pop元素。〈Heavy Metal Suicide〉的大片吉他聽起來非常過癮,〈Stare at the Sun〉、〈Guilt〉融合了流行旋律與吵鬧噪音的衝突感。他們應該也是當代瞪鞋樂團裡面與早期的My Bloody Valentine最相像的,〈Big Booper〉、〈Never〉等曲子當中扭曲的吉他以及Alex Gehring與Elliott Frazier模糊的人聲,都充滿My Bloody Valentine在《Isn't Anything》時期的影子。要是喜歡瞪鞋音樂較具挑戰性的一面,想感受多樣化的吉他噪音在甜美旋律間竄動,《Pure Mood》是值得一聽的專輯。

(by D)

 

 

17. Destroyer - Poison Season

聽Destroyer的音樂像在解讀神秘的詩篇。上一張專輯《Kaputt》主腦Dan Bejar展示了他們音樂最悅耳、滑膩、歡愉的一面,面對《Kaputt》的成功,《Poison Season》打破了前作的風格,回到更早期Big Jazz的時代,Dan Bejar像個醉醺醺的遊人在七零年代的紐約遊蕩,並不介意讓他辨識度極高的聲音時而被盛大的樂器組合隱沒。貫串全輯、以各種變體出現的〈Time Square〉或許是娛樂工業的隱喻,他身在其中同時感到沉膩與迷惘。

(by D)

 

 

 

17. 1976 - 前王子

相較於已遠遠駛離音樂光譜的Echo來說,76的年初發行的《前王子》多少還能讓人聽見一路走來的痕跡。即使摩登少年的年紀增長是如此明顯而近乎尷尬,但歌曲仍保有獨特的青春氣味。15年過去,76依舊唱著關於台北這座城市的故事,仍然寫下琅琅上口的自溺詩句。雖然那未必是每個人眼中所認識的台北,但至少對我而言,他們的歌曲與現場演出,的確代表著個人對於台北的部分記憶,而這一切全在聆聽《前王子》這張專輯時湧上心頭。

推薦單曲:十二月、酷的選擇、平凡的早晨

(by H)

 

 

16. 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 Multi-Love

《Multi-Love》記錄了Nielson處理多元關係時的感受和遇到的難處,開場曲〈Multi-Love〉的副歌 "Multi-Love has got me on my knee/We were one, then become three" 就展現出他內心的糾結,不過歌曲寫得很搶耳,只要聽過幾遍就忍不住想跟著哼。復古合成器的聲音在許多歌曲中都可以聽到,像〈Like Acid Rain〉和〈Ur Life One Night〉,前者Nielson精神分裂的胡言亂語 "Ya ya la la yeah" 和奇異的音效像是實驗電影的配樂,〈Ur Life One Night〉鮮明的節奏反而宛如刀片,把原本完整的敘事切成令人費解的片段。

 

15. New Order - Music Complete

暌違多年推出的《Music Complete》(上一張正式專輯已經要回溯到10年前),可說是New Order自《Republic》後最具有舊日風格的作品。 〈Tutti Frutti〉、〈Peopel on the High Line〉的亮眼表現令人頗有十年磨一劍之感,〈Singularity〉則彷彿是New Order與Joy Division的綜合體 (雖然電子節拍明顯廉價許多,bassline也充斥消費之實)。〈Restless〉、〈Academic〉這類以吉他主導的歌曲,則聽得出來是由《Get Ready》《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以及 Bad Lieutenant 一脈相承而來。雖然比較起80年代那些經典專輯而言,《Music Complete》的電子節拍不再脫俗出眾,但其生為本命團的地位並不會因此而有所動搖,尤其今年我們不約而同親睹New Order without Peter Hook的演出。因此對於2015年來說,New Order的確可寫入年度大事紀的重要事件!

推薦單曲:Tutti Frutti、People on the High Line

(by H)

 

14. Girls Names - Arms Around A Vision

愛爾蘭樂隊Girls Names今年的專輯《Arms Around a Vision》不同於他們上一張作品的冷調性格,這次則放入更多的巧思讓吉他噪音成為歌曲中的主力,主唱Cathal Cully的歌唱方式也變得更加外放且漫不經心,雖說專輯後半段聽起來有點疲軟,專輯前半段的旋律性相當足夠。他們一向擅長將Krautrock的節拍融入後龐克樂風中,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像是歌曲〈Desire Oscillations〉由鼓拍與貝斯線形塑了如同行駛公路般的速度感,合成器的點綴猶如昏暗隧道的奇異光點在眼前不斷劃過眼前,而〈Chrome Rose〉中所呈現的樂器層次相當的好,搭上主唱向空無呼喊的唱腔讓人感到一股悲憤的能量不斷向外傾倒而出。

(by P)

 

13. Kendrick Lamar - To Pimp a Butterfly

無論是嘻哈或爵士,這絕對是一張純正的黑人專輯,不僅是音樂上,就連概念和意識上流的都是黑人的血,不過我們還是先談音樂。仔細去看專輯內頁,會發現這張找來了現代爵士相當厲害的樂手,像是最近得了葛莱美獎的爵士/靈魂鋼琴手Robert Glasper,今年剛發了3CD專輯《The Epic》的薩克斯風手Kamasi Washington,和表現亮眼的小號手Ambrose Akinmusire。能夠把西岸的爵士群雄帶到錄音室一起玩音樂,忍不住讓我想到五六零年代的爵士場景。

 

 

 

11. Jenny Hval - Apocalypse, girl

每次聽挪威女唱作人Jenny Hval的音樂就像在偌大白淨的美術館欣賞一個被鏡頭所投射出的女體,一個我們所謂的裝置藝術,在上面你看到的不只是形體而是整個社會所投射出來的女體樣貌。《Apocalypse, girl》是由她自己的身體出發,所帶來的喃喃自語、觀察、感受,以一種後現代的方式將環境聲響包覆在她的語言上。她在〈That Battle Is Over〉以反諷的方式唱著我們現在更加平等、自由了,而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已經結束了,我們可以消費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了,歌曲象徵著那些左翼的觀念已過時、被取代,但是否這社會真該走向如此,是否這就是歷史的終結,這也是Jenny Hval在專輯中所要問的問題。

(by P)

 

11. Panda Bear - 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

對我來說,Noah Lennox在這張專輯中找到了一種真正在寫歌的狀態,用他自己的意識就能寫出很好的旋律,再用意識流將排山倒海的類比非類比合成器效果呈現出來,然後再將一些詞句填入,並且讓自己的聲音藉由詞句發出音韻來成為聲效外的另一種旋律。在〈Mr Noah〉中你可以聽到層次相當豐富的效果環繞交疊在一塊,然後他的含糊的歌聲在其中哼著旋律,如同服用藥物過後的暈眩狀態,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1976 - 前王子

by DOPM

坐遍了整座城市的咖啡店,吃遍街頭巷尾的小吃攤,逛過公館地下最好的二手書店,但地下最好的表演場地已消失無蹤,只能慶幸我們喜歡的樂團還在為城市寫歌;1976的音樂打開你記憶的每一個窗格,想起,有些人進入了你的生活,卻又離開,所有的青春躁動開始被中年焦慮給取代,找不到緊握的繩索,迷失在茫茫的人群中,終於在《前王子》裡還是緬懷到了所有失去以及即將失去的美好。

我們有了Kraftwerk,然後是The Smiths,下一個世代的流行音樂從此被改變,爾後1976誕生於這座城市彷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那些受前人的影響依舊在《前王子》清晰可見,從〈公館〉一曲中就定調了整張專輯的基底風格,各組樂器層次分明,明亮的Fender Telecaster電吉他聲響,適時的貝斯線鋪成,繽紛的合成器樂句以及阿凱乾乾的嗓音,歌詞描述的場景對流連公館的男男女女更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由廢墟、河流與言論批判所畫出的歷史痕跡在心中留下印記。

〈十二月〉中的場景有些令人失意,看著散落一地傳單,舞台上的抗爭英雄走進人群的數落聲中,我們崇拜一個人對抗世界的畫面,卻沒有人知道彼此真正的悲傷,大麻的吉他獨奏聽起來相當違反常規,他並不想用和諧的連音為曲子留下一個妥協的註腳,在〈指向遺忘的愛情〉裡也有這樣的表現方式。

由朦朧的合成器聲響為〈平凡的早晨〉鋪上薄霧般的氛圍,清脆的吉它刷奏與光亮的單音階穿越整首曲子,編曲相當漂亮,歌曲中的她與他之間留在彼此身上的美好只剩下一人所擁有,從夢境中醒來又是一個平凡的早晨。在〈酷的選擇〉裡阿凱唱著:「放下眼前的爭吵,難題永遠解不開,我在生活中尋找是否有我的答案,或者有酷的選擇。」這描述是不少非凡人們心中的自白,但我們有了酷的選擇之後呢,在派對上還是那個不會跳舞的人,我想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不過就像電影《成名在望》的William Miller一樣,我們不酷,卻一直做酷的選擇。

跟你的偶像告別吧,過去相信的人與事都已經改變,在〈再見偶像〉中我們終究認清了事實,那些曾經的崇拜,在後來的成人世界裡,都成為了能記憶起的青春美好。同名歌曲〈前王子〉則是另一首令人陷在回憶中的曲子,自我的感傷從字裡行間流瀉出來,在陰暗雨天的台北,一個人獨自蠶食記憶的碎片。

儘管阿凱的嗓音不矯飾的令人有些尷尬,但我喜歡《前王子》的編曲,三件式樂器的搭配都很完美毫不遜色當下歐美的樂隊,尤其是大麻在專輯中的吉他技藝成功定義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這是一張陷入在過去的作品,或許《不合時宜》中描述、批判的方式,還存有一點積極與樂觀會更吸引我,不過相較起來《前王子》的編曲比起過去是更令人驚艷的。

by pblue

評分:

距離在唱片行架上拿起水晶出版的《方向感》CD那天,至今已過了整整15個年頭,這其中經歷水晶時期的狂喜熱愛,而後熱情褪去的旁觀遠望,直至《不合時宜》恰何時宜地激起漣漪,故而明白此間存在一些命定似的心靈共鳴。

關於這張專輯,喜愛早期76抑鬱文青風格的樂迷,肯定能在《前王子》裡找到過往的頻率聲響。三拍子的〈時間旅行〉直指那個失控的維也納瘋子,而〈街頭之星〉的前段讓人憶起「總在惡夢中醒來、在憂慮中等待」的日子。〈十二月〉則有著宛如76招牌般的悅耳旋律,「他說 我見過真正的悲傷 我是說真正的悲傷」肯定又將成為縈繞心頭的樂句。

〈平凡的早晨〉清亮的吉他音色勾起在信義誠品屋頂上聽見〈科學怪人玫瑰〉的驚喜,而〈再見偶像〉與〈指向遺忘的愛情〉則有點像是〈努特〉、〈壯遊前夕〉時期的模樣。相較〈All is for Love〉裡滿溢至近乎白噪音牆的電子聲效,〈酷的選擇〉僅以簡約的摩登電子增添近期少有的疏離感,後半段的結尾則有著類似於〈不合時宜〉的無限浪漫。

對我而言,前王子是一張往回看的專輯,一字一句地寫下回望過往的想法與反思。起先聆聽這張睽違五年的新專輯,很難不去注意那明顯變得低沉滄桑的嗓音,彷彿摩登少年也歷經時間洗禮,甚而逐步成為原先筆下那個正準備接受對抗的大人。而這變化除了以一種日常隱晦的方式將時間赤裸攤在眼前之外,另一方面也使得《前王子》顯得不單是一張新專輯,進而更像是總結這十多年的紀錄片,間接促使樂迷回望這一路走來的變化,關於樂團、關於獨立音樂、關於社會、關於場域以及我們自身等等,一切無可迴避的變化。(好比那些我們曾經以為是打破壁壘疆界的人們,如今卻也建立了它們自己的圍城。)

樂團歌唱著屬於他們的光陰印記,而聽著歌曲的我們呢?這些年又是怎麼度過的?聽著專輯的同時,無可避免地陷入回憶思緒。當熟悉的音符響起,總能勾起當時心境,既使淺薄但依舊是獨有的生命領會。那些曾經重要的音符、畫面、文字與人群,如今在心中還剩多少、還值多少?是否有了新的夥伴、新的刺激?還喜歡音樂嗎?還是一樣會整個禮拜只聽同首歌?耳際還需要一整天不斷地有音樂陪伴?也許不會,也許不那麼需要了,但我想我會想念的。

by Headphone Youth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