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聽瑞典女歌手Anna von Hausswolff的新歌〈Come Wander With Me/Deliverance〉。
Read More【2013年終榜】DOPM今年最喜歡的專輯6到10名
D: Sebadoh終於在14年後又出新專輯了,雖然兩年前看過表演,推出新作品是意料中的事,不過Lou當初組Sebadoh算是有點和Dinosaur Jr.對打的態勢,現在兩團竟然可以並存甚至還開心合照),人生真的很奇妙。創作主題方面,Lou還是一樣過於誠實,他也因此吃了些苦頭,不少音樂大站的樂評都聚焦在他的私人生活。不過我想他應該不會這樣就卻步,還是會真誠地寫出自己當下的感受。〈I Will〉、〈State of Mine〉(聽完現場之後有比較喜歡了)都是率真的indie rock歌曲,〈Let It Out〉則深情款款。Jason寫的歌出乎意料之外都很棒,甚至好過Lou寫的。
P: Jason的歌還是一樣的奇怪,他的音樂比Lou還要Hardcore有力量很多,但Lou寫的歌旋律還比較好的,現代的獨立搖滾都不流行這種直率的風格了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
D: 對呀,Sebadoh的團員就是三個不修邊幅的大叔,用三件樂器表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展現出力量真的很不容易。可惜他們現在不用類比錄音了,Lou說他原本的卡帶錄音機壞了,他自己不會修理,而且成本太高。
P: 現在數位錄音反而省成本啊,當然也可以刻意製作成假Lo-Fi的效果,總之不管高低傳真,好音樂依舊還是好音樂,那這張跟《Bakesale》、《Harmacy》比較呢,會是他們從《Bakesale》之後最好的作品嗎?
D: 我覺得《Bakesale》之後的專輯各有優缺點。《Harmacy》當中Lou寫的歌是他的創作高峰,但整張專輯被鼓拖累;《The Sebadoh》製作規格比較好,但缺少一首一擊必殺的經典歌曲;《Defend Yourself》風格銜接很順,不過Lou聽起來有點累?我不知道耶,或許這些專輯都沒辦法超越《Bakesale》。但我記得Lou說過,他相信他自己最棒的作品還沒寫出來,他只要抱著這樣的信念一直創作下去就夠了。
9. The National - Trouble Will Find Me
D: 雖然《Trouble Will Find Me》剛發行的時候,覺得各家網站的評價有點過譽,但整年下來其實還蠻常聽的,也有一些相當不錯的歌。
P: 初聽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感覺,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單曲,可能會對〈Sea of Love〉比較有印象,不過整體聽起來並不會太糟,走的是相當平穩的路線。
F: 或許就是因為剛出的時候,都被大家捧在手心,但以我以前還算是他們的死忠歌迷聽來,實在覺得吹捧的有點過了。所以才寫出那篇貶多於褒的樂評... 但是,我想說其實因為這張是The National的專輯,才會有這樣的失落感。他們過去的專輯,把樂迷對他們的水平標準提高了許多。今天如果是一個新團,發了這樣一張專輯,我或許就會格外的刮目相看。
就像Spencer Krug提到他最近喜歡的音樂,就提到 The National 的這張專輯。說他是在朋友家幫忙油漆,無意間把整張專輯從頭到尾仔細地聽了一遍,事先並不知道是The National的專輯。聽完之後,他覺得這音樂非常簡單直接,但是歌詞卻非常能帶入情境,有時候音樂能做到這樣就已經很棒了。後來問了朋友才知道原來是The National的新專輯。有時候,要真正不帶著成見去體驗音樂帶來的感受是不太現實的,特別像我們這些時時都在注意新音樂的人。
D: 是啊,平心而論我覺得這張專輯的前半段很好聽,大概〈Graceless〉之後就有點在拖延的感覺,歌曲的型態也在重複。不過前面有幾首幾乎可以排到The National所寫過最棒歌曲的前幾名,我非常喜歡〈Demons〉和〈Fireproof〉。
P: 這張專輯還是給我一種說不出是什麼的悶,還是比較喜歡一些他們比較放得開的歌。
D: 對呀,他們的混音不知道為什麼很混濁,可能是要做出大都會的擁擠、壓迫感?應該是我想太多... 還是比較喜歡《Boxer》和更早之前比較乾淨的聲音。
8. Jenny Hval - Innocence Is Kinky
F: 這張聽下來有點像是在看禁片的感覺,如果有警告的話,上面應該要寫上:本專輯內有驚悚聲音效果和限制級內容,部分片段可能造成聽者精神不適,請聆聽者自行承擔風險。
D: Jenny應該涉獵了多樣的音樂,用獨樹一格的方式把搖滾樂、民謠、電子樂結合,再用她表情多樣的歌聲唱出內心最深處被壓抑的慾望,好像在看張力十足的劇場表演。
F: 是阿,聽起來非常有挑戰性。她自己也說了,上一張專輯偏向於民謠的風格,讓她感覺在表演的時候好像不太能放得開。所以,在創作這張專輯時,選擇了用更極端更猛烈的表現意識。所以聽起來也像是一場近似avant-garde的歌舞劇。
D: 她也說,她並不想描寫一個像套用了Instagram濾鏡的世界,而想呈現真實、扭曲的一面。我不確定她是不是有批判的意味,不過讓聽眾長大是件好事,我常常覺得現在的歌曲都在幼齡化,但社會不是那樣運作的。不管喜不喜歡,情色文化都是社會上難以忽視的一塊。
F: 是阿,像是 Miley Cyrus 或是 Lady Gaga 穿著內衣和一群裸著上身的男舞者共舞,這不就是情色文化和流行音樂文化的融合嗎?這些影片不就是要挑逗男性的慾望,並告訴女生這樣的打扮和行為才是美麗性感的?多麼幼稚天真的方式!但卻他媽的很有用!還是一堆人聽著這些音樂,因為也是一樣幼稚天真。就像專輯名稱一樣,Innocence Is Kinky (天真卻挺變態)!
D: 對呀,我想Jenny可能是希望我們對這些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立場,不要盲從流行文化。然後她應該是Swans迷喔,最後一首歌叫做〈The Seer〉。
F: 是阿,不過這張專輯和《The Seer》和《Shaking The Habitual》一樣都不是一張會讓人想要重複聆聽的專輯。
D: 哈哈,我們專喜歡選這種的,但也是一聽就不會忘記的。
7. Primal Scream - More Light
P: 會選這張專輯進來的原因其實就在專輯的第一首歌〈2013〉,它提醒了我們即使到了〈2013〉還是有許多未解的問題,龐克音樂了又去,什麼都沒改變,到了2013年,對於那些覺得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們來說,是不是該認清些什麼,Bobby提到了那些退位、逝世的政治人物的政策依舊影響著整個國家,所以他從今年回顧過去,發現一些根本不會改變的事實,雖然他的結論是年輕人的革命,但我覺得就算沒辦法做到那樣的程度,現在的年輕人也必須去思考能為這個地方做些什麼,無論行動、評論、參與與社會聯結的藝術創作都好,最重要就是表現你的想法是什麼,並且與反對你的人溝通。好像有點扯遠了。
D: 很多人說搖滾樂手老了,反骨精神一定會消逝,Bobby就是這種說法最棒的反證。他以過來人的身份指導這一代的我們該怎麼做,很多場合都缺少這樣的傳承。
P: 薑還是老的辣,他們自從《XTRMNTR》之後的專輯都沒有太驚人的表現,不過《More Light》就不太一樣,爵士、藍調、另類搖滾全部兜在一塊,可聽性或許還比《XTRMNTR》來得高,地位肯定不會比《Screamadelica》來得高,但也相當接近了。Primal Scream是一組可變性相當高的樂團,大概除了重金屬之外的搖滾類型都會玩,有海綿一般超強的吸收力,聽這張專輯就可以感受到Bobby的野心(我都忘了他是玩Indie-pop出身的了)。
D: 《More Light》的曲風多變,不過聽的時候並不會覺得負擔很重,專輯很長,從頭到尾大體上都維持一致的水準,用第一支單曲〈It's Alright, It's OK〉收尾真的好勵志,Bobby永遠要當個誠實面對自我並樂於幫助他人的人。
6. Anna Von Hausswolff - Ceremony
D: Anna的專輯非常莊嚴、隆重,從第一首歌開始,就感覺自己好像走進了教堂,注視著正在上演的神聖儀式。最近創作哥德風音樂的女伶又多了起來 (Julia Holter、Chelsea Wolfe),不過Anna的作品我覺得是當中最成熟、最完整的。
F: 我也這麼覺得,哥德式的音樂有時候聽起來好像就是要讓人覺得毛骨悚然,可是Anna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套路。似乎把整個重心放在音樂上,為的不是做出甚麼嚇人的效果,而是利用傳統的教堂管風琴營造出令人敬畏的神祕感和莊重感。
D: 整張專輯都是非常用心創作的音樂,不知道北歐的音樂人為什麼常常能傳達特別深刻的情感。除了莊重以外,〈Liturgy of Light〉和〈Harmonica〉等歌曲也是很淒美,聽的時候腦海中浮現許多畫面。順便一提,〈Sova〉的音樂旋律和Shearwater的〈Hidden Lakes〉結尾非常相似,應該是巧合。
F: 挖塞,真的很像!感覺就像是拿了他們的旋律然後用 Philip Glass 式的大量重複演奏方式,作為曲子前半段的 build-up,然後我很喜歡她用高音唱些聽不懂的詞 (咒語?) 後面的那段吉他鏗鏘的激情演奏,感覺很澎湃。她用教堂管風琴和歌聲施法,讓達到高潮的情感洪流淹沒了聽眾,並帶他們進入到心靈深處那超乎想像的黑暗森林。
D: 形容得真好!每個人生命中都一定會遇到無邊的黑暗,Anna先為我們召喚了黑暗,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禮。
F: 我還真想去教堂裡聽她的現場表演,應該會很特別吧!之前在瑞典的教堂,意外地聽到他們在演奏古典歌曲,那管風琴的聲音更是幾百米外就能聽到了。坐在裡面聽應該更加震撼吧!
Anna Von Hausswolff - Ceremony
你知道音樂可以是商業產品,也可以是種藝術的表現形態。對我來說,Neutral Milk Hotel 的《In The Aeroplane Over The Sea》,或是 My Bloody Valentine 的 《Loveless》都可以算是音樂藝術作品。至於怎樣的音樂作品才能算是藝術?我想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 但就對我而言,藝術作品應該要能夠在離開創作者仍舊能夠有自己的生命力,也就是說藝術作品不應該是靠藝術家名氣來凸顯它的價值。而作品本身應該是創作者心靈狀態的寫照。而最重要的,就是創作人必須自己摸索屬於他們自己表現藝術的型態,同時並不妥協於外在的影響。Jeff Mangum 在看過 Anne Frank 的日記後,受了莫大的震撼,並嘗試用他那低傳真的表達方式,加上超現實的歌詞,寫出了這張聽了會想要捶心肝的專輯,震撼度不亞於安妮的日記。
而最近我還蠻喜歡這張來自瑞典的 Anna Von Hausswolff 發行的第二張專輯《Ceremony》,我覺得是近年來少數算是完整的音樂藝術作品。
在這張專輯之前,我並沒有聽過她的名字或是她的音樂,但當我放這張專輯來聽,馬上就被開頭曲〈Epitaph of Theodor〉那哥德式的管風琴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猶如其專輯名稱,開頭聽起來就像是某種儀式的配樂,當鼓聲也一起加入時,腦袋裡不自覺地就浮現死亡的行軍儀式。這音樂聽起來既莊嚴,又嚴肅,而且黑暗的氣氛無所不在。自然而然地也想到了 Joy Division,但不是 JD 的〈Ceremony〉 (這首歌聽起來至少還是有希望的),不,我想到的是 Anton Corbijn 為〈Atmosphere〉所拍攝的影像。緊接在後的是長達八分多鐘〈Deathbed〉,我甚至不想介紹這首曲,我只想說,這就像是一部從來沒有人拍過的哥德恐怖片中,我最愛片段的配樂。從聽覺,到從聽覺去想像的視覺,遠遠超過我能在這裡打的幾個句子。
在〈Mountains Crave〉,Anna 譜寫的其實就是一首流行上口的曲子,只是她那慷慨激昂的演唱方式,聽起來像是哥德式的《真善美》歌曲。另外一首這種哥德式真善美歌曲應該就是〈Harmonica〉,開頭由簡單的拍手聲,鏡頭慢慢的往後拉,不是綠油油的草原,而是黑暗一片的荒蕪。〈Ocean〉聽起来就像是一波接著一波的海浪,在後面 "Woah~oah~Woah~" 時,那高音唱起來和 Kate Bush 實在是像得不得了。
〈Sova〉的前奏下去,我馬上想到的是 Philip Glass 為電影《Koyaanisqatsi》所譜寫的配樂,特別是影片裡那段快轉重複動作,配上重複音符的旋律。其實,專輯裡有不少片段聽起來都像是 Philip Glass 為那一系列電影的配樂。同時也有極具實驗性的 Drone 音效,像是放在專輯中間的〈No Body〉。而最後的一首歌〈Sun Rise〉,在這首漸漸離開黑不見底的世界,飄渺緩緩上升的曲子中,仍舊帶著黑暗唯美樂團 This Mortal Coil 的影子。
文章開頭提到那些完美的音樂藝術作品,並不是要把這張也捧上與那些專輯相提並論。而是,我覺得 Anna Von Hausswolff 在這張專輯,藉由教堂的管風琴為主幹,摸索到了屬於她自己表現音樂的形式。她的態度是莊嚴的,神聖的,且充滿神祕感的。而這張作品所呈現的多少也反應了創作人的心靈狀態,關於死亡,關於心靈的黑暗面。儘管它仍舊算是一張流行的音樂作品,但光剛剛提到的這幾點就足以另眼看待這張主題可能不是很討喜的專輯。
by f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