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iott Smith的樂團朋友(下)

by DOPM
Elliott+Smith.jpg

表面上看起來,Elliott Smith的音樂生涯在他離開波特蘭後達到高峰,他在電影《心靈捕手》中的配樂〈Miss Misery〉獲得奧斯卡提名,歌曲大部分在紐約寫成的專輯《XO》是他第一張在主流廠牌DreamWorks發行的作品(雖然是因為樂團Heatmiser無法履約的關係),也獲得樂評肯定及商業上的成功,然而他的生理與情緒狀態卻日趨惡化。〈Miss Misery〉一曲所帶來的功成名就令他不知所措,從此以後再也不在現場表演這首歌。原本離開波特蘭是想改善生活受到酒精與藥物制約的情形,但是到了紐約情況反而更糟。

1999年,Elliott Smith搬到美國西岸大城洛杉磯,在居民組成多樣的Echo Park地區落腳,他在這邊結識了許多音樂人,像是Grandaddy的Jason Lytle和Earlimart的Aaron Espinoza等等,並成為當地音樂場景名義上的領袖。這些朋友曾經看到Elliott Smith受到藥物牽制,遭受兒時的創傷記憶折磨,在沉淪和康復的階段之間不斷來回擺盪,但他們也為Elliott Smith的才華驚嘆,欽佩他做音樂的認真態度,並因為他的溫暖與真誠而感動。雖然Elliott Smith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音樂人朋友延續他的精神,繼續寫著內省、私密且動人的歌曲。

下面我會介紹幾位Elliott Smith生命最後幾年中的音樂人朋友。

Lou-Barlow-6.jpg

Lou Barlow、Sebadoh、The Folk Implosion

Sebadoh和The Folk Implosion的主腦Lou Barlow在九零年代中期聽到Elliott Smith的同名專輯,並在生日那天去看了Elliott Smith的現場,表演結束後,Lou Barlow到後台跟Elliott Smith聊天,發現兩人都很喜歡對方的創作,他們惺惺相惜並結為好友,Elliott Smith也在Sebadoh為專輯《Harmacy》巡迴時擔任暖場。當時Lou Barlow和Elliott Smith正好都面臨生涯的轉捩點,Elliott Smith的樂團Heatmiser解散,Sebadoh被廠牌要求必須撤換鼓手,他們聊到改變所需要的心理調適、過程中可能傷害的人,並給對方鼓勵。在Lou Barlow要搬離家鄉波士頓到洛杉磯發展時,Elliott Smith還從紐約搭車到波士頓,在他的告別派對上表演,留下這段珍貴的影片。不久之後,Elliott Smith也搬到洛杉磯並與Lou Barlow住得很近。

Lou Barlow和Elliott Smith沒有直接音樂上的合作,不過他們曾經一起上過MTV的節目,在上面嘲諷音樂記者的不用功。目前網路上流通的Lou Barlow翻唱Elliott Smith歌曲的影像,竟然是在Elliott Smith過世之後的場合,令人不勝唏噓。Elliott Smith原本預計在2003年的All Tomorrow's Parties音樂祭上表演,沒想到他在表演日期前三週不幸去世,Lou Barlow臨時上陣,和伴奏樂團The Minders為好友完成這場生前最後一次應允的表演。

現在在Lou Barlow的網站上,還可以找到他為Elliott Smith特別留下的頁面,描寫兩人的深厚的情誼。2005年專輯《Emoh》專輯上的歌曲〈Legendary〉濃縮了他想對Elliott Smith說的話,聽起來很難讓人不感到心碎。

我知道你已經給了我你所能表達的一切
我知道終有一天我能理解已經發生的事
但在那天來臨之前,我一直嘗試解開謎團
反覆思考為什麼我沒能把你留下
url.jpg

Jason Lytle、Grandaddy

Grandaddy是一支活躍於九零年代中期到兩千年代中期的洛杉磯獨立搖滾樂團,他們的風格融合低傳真、迷幻和實驗,簡單的編曲、迷離的鍵盤聲、音樂中豐富的想像力都深受大家喜愛。2000年的專輯《The Sophtware Slump》描寫科技進步下人性的疏離,被比擬為Radiohead專輯《OK Computer》的姐妹作,不過2006年,樂團因為一直無法取得商業成功以及團員間的理念差距而解散。解散後,團員各自忙著自己的音樂計畫,主腦Jason Lytle和吉他手Jim Fairchild各推出了個人專輯,Jason Lytle和鼓手Aaron Burtch以及Earlimart的團員組成樂團Admiral Radley。去年和今年Grandaddy有以樂團名義復出表演,但目前還沒有新作推出。

閱讀主腦Jason Lytle的訪問,會發現他和好友Elliott Smith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推崇DIY精神,對於商業成功都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相當排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很孤獨,不過Jason Lytle說道,Elliott Smith其實是個很幽默的人,總是帶給朋友歡笑,在一些歡樂的場合中沒有Elliott Smith,失落感特別強烈。Grandaddy在推出《The Sophtware Slump》時曾幫Elliott Smith暖場,Elliott Smith會先上台和Jason Lytle一起合唱歌曲〈He's Simple, He's Dumb, He's The Pilot〉,Elliott Smith離開後,有一次Jason Lytle在現場表演這首歌時,不由得崩潰哭泣。今年他和Jim Fairchild也在幾場Elliott Smith的致敬演唱會上表演。

earlimart_comp.jpg

Aaron Espinoza、Earlimart

Earlimart是一支和Grandaddy同期的加州獨立搖滾樂團,當時他們和Grandaddy還有Lou Barlow的The Folk Implosion都被歸類在洛杉磯的音樂場景「The Ship Collective」。Earlimart的主腦Aaron Espinoza原本是Elliott Smith的粉絲,某一次Earlimart在波特蘭表演時,終於見到Elliott Smith本人,兩人也成為好友。Elliott Smith給了Aaron Espinoza很多音樂上的指導,Elliott Smith對Aaron Espinoza的影響在2004年的專輯《Treble & Tremble》上特別明顯。

《Treble & Tremble》在Elliott Smith的《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發行日的前三週問世,整張專輯充斥著憂傷的氣氛,而像〈Hold on Slow Down〉、〈Heaven Adores You〉和〈It's Okay to Think About Ending〉都是關於Elliott Smith的,〈Hold on Slow Down〉歌名由來自某一天Elliott Smith到Aaron Espinoza家看看一些他遇到瓶頸的歌曲,而Elliott Smith的建議說得太快,讓Aaron Espinoza來不及抄下。Aaron Espinoza在《Treble & Tremble》低語般的歌聲、編曲中搖擺的鋼琴、層疊的吉他都非常有Elliott Smith的影子,但也讓人憶起Elliott Smith是多麼優秀的音樂人。

Earlimart仍在做音樂,Aaron Espinoza也慢慢建立了自己的風格,寫出更成熟的曲子,相信Elliott Smith如果知道應該會為他感到高興。

JonBrion2.jpg

Jon Brion

Jon Brion是一位知名的唱作人、作曲家和製作人。他和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長期合作,為電影《不羈夜》、《心靈角落》配樂,電影《王牌冤家》的配樂讓他得到葛萊美獎提名。除此之外。他製作了許多主流及非主流的專輯,例如Kanye West的《Late Registration》、Sean Lennon的《Friendly Fire》、of Montreal的《False Priest》和Best Coast的《The Only Place》等等。他持續好幾年在星期五晚上都會到洛杉磯一間叫作Largo的酒吧駐唱,經常沒有準備歌單,而是即興演唱,Aimee Mann、Michael Penn、Fiona Apple和Elliott Smith都曾現身和他一起表演。

Jon Brion在1998到2001年間曾是Elliott Smith一位重要的朋友及合作對象。他參與Elliott Smith《XO》專輯多首歌曲的製作,並在《Figure 8》專輯的〈Happiness〉上唱合音。1999年時,Jon Brion打算在MTV開一個音樂節目「The Jon Brion Show」,並請Elliott Smith擔任第一集的來賓,由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負責拍攝,可惜節目最後沒有被MTV採納,影像也從未播出。幾年前Paul Thomas Anderson終於把第一集節目放上YouTube,讓大家可以欣賞Elliott Smith和Jon Brion一起演繹歌曲〈Son of Sam〉、〈Independence Day〉、翻唱John Lennon的歌曲〈Jealous Guy〉、The Kinks的〈Waterloo Sunset〉、Big Star的〈Nighttime〉等等。

Elliott Smith原本打算請Jon Brion製作他的專輯《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但在專輯製作期間,兩人卻因為Elliott Smith的毒癮發生爭執,終致完全決裂。聆聽他和Jon Brion完成的《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部份只會勾起令人難過的回憶,因此Elliott Smith在朋友介紹下找了下一段要介紹的David McConnell合作。

Pic source: https://secure.flickr.com/photos/smailtronic/1350993017/sizes/m/in/photostream/

Pic source: https://secure.flickr.com/photos/smailtronic/1350993017/sizes/m/in/photostream/

David McConnell, Goldenboy

和Jon Brion的合作失敗後,朋友介紹David McConnell經營的錄音室「Sattellite Park Studio」給Elliott Smith,該錄音室位於山坡上一間房子的地下室,專輯《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也因此得名,接下來的兩年間,Elliott Smith陸陸續續在這邊和David McConnell完成了《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的片段,David McConnell也成為他生命最後階段生活的重要支柱。

David McConnell當時是洛杉磯樂團Goldenboy的團員,私下也開設錄音室。他不輕易評斷別人,冷靜地聽Elliott Smith談起他的惡夢與恐懼。他也說服Elliott Smith應該投資自己的錄音室而不是把錢都花在藥物上,因此Elliott Smith買下New Monkey Studio並添購了許多器材,Heatmiser的前團員Neil Gust、前Sebadoh鼓手Russ Pollard的樂團Everest都曾到這邊錄音。

根據Elliott Smith的構想,《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原本可能是雙CD的專輯,收錄30首歌,風格粗糙、原始,David McConnell表示,Elliott Smith想做出他生涯中的《The White Album》。Elliott Smith過世後,他的家人決定讓《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問世,原本David McConnell也有參與製作,但因為Elliott Smith的家人對他的老製作人Rob Schnapf和前女友Joanna Bolme比較熟悉,David McConnell只好知難而退。《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發行時,他經常感嘆專輯最終沒有以Elliott Smith想要的方式呈現。不過Elliott Smith和David McConnell畢竟沒能夠完成《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所以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確知Elliott Smith決定發行怎麼樣的專輯。

除了《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以外,David McConnell曾製作The Folk Implosion的最後一張專輯,目前他轉向從事聲音藝術的創作。

Elliott Smith的音樂人好友還包括民謠歌手Mary Lou Lord、低傳真唱作人Beck、洛杉磯獨立搖滾樂團Rilo Kiley等。然而,在Elliott Smith的傳記《Elliott Smith and the Big Nothing》作者Benjamin Nugent揭露了一些Ellliott Smith的私人問題和死亡疑雲後,他的朋友不約而同打算不再對媒體討論Elliott Smith的私事。Elliott Smith經歷了太多的悲傷痛苦,但他曾經創作許多美麗的音樂,也影響了許多音樂人。好音樂不需要媒體吹捧、商業包裝,最重要的是真實表達自己並堅持自己想要的方向。

by Debby

Elliott Smith翻唱了誰?

by DOPM
Elliott_Smith.jpg

繼上次談到翻唱過Elliott Smith歌曲的音樂人,這次來聊聊Elliott Smith自己翻唱過哪些音樂人的歌曲,便且從他所翻唱的歌曲中找出影響他音樂創作的軌跡。雖然Elliott Smith從小父母就離異並且因為繼父度過不開心的童年,但青少年時期又重新與生父團聚一塊生活。父親曾教他彈奏Bob Dylan的〈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他也因此喜歡上Bob Dylan的音樂以及歌詞,另一個啟發他音樂創作的樂團則是The Beatles,他曾提到《The White Album》是一張使他成為音樂人的專輯,這兩個六零年代的搖滾音樂神話深刻的為Elliott Smith的音樂創作打下基礎。

如果看過電影《美國心玫瑰情》,應該會聽過Elliott Smith翻唱The Beatles的〈Because〉,Elliott Smith純粹的歌聲在歌曲的開頭就相當震懾人心,即使沒有樂器伴奏,他憂鬱厚實的歌聲就足以改變了一切,他在這首翻唱中給人一種穿透人心的感覺,比原唱還令我喜歡。他翻唱過的披頭四曲目還不只這首,還有〈Revolution〉、〈Blackbird〉、〈I'll Be Back〉、〈For No One〉等,也包括了團員John Lennon的〈Jealous Guy〉和George Harrison的〈Isn't it a Pity〉,其中不少曲目只有在他現場演出才會翻唱。Elliott Smith歌為什麼會如此扣人心弦,我想他從披頭四的音樂中學到相當多的東西,將他們漂亮的吉他和弦行進、撥弦方式、流行的旋律都吸收為用,如果說披頭四和狄倫是六零年代最會寫歌的樂團與歌曲創作者,那Elliott Smith或許是九零年代配得上和他們擁有同樣稱號的人之一,他曾說他的音樂比起民謠音樂更具有流行音樂的本質,這也表達他創作歌曲的優先要素是擁有好聽的旋律。

他在現場以Bob Dylan的唱法唱著〈Ballad Of A Thin Man〉,是我認為他所翻唱過的狄倫歌曲中最好聽的一首,整體歌曲的神韻都有抓到,還有〈When I Paint My Masterpiece〉也相當不錯,狄倫戲劇化的粗嗓始終是別人無法模仿的特色,但聽到後來不得不承認Elliott Smith的歌聲比狄倫來得好聽。他的翻唱清單上還有Neil Young的〈Harvest Moon〉和〈Out On The Weekend〉,不過比原曲的節奏稍微快了一些,從這些歌曲可以瞧見在他心中這種懷舊的浪漫情懷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提到浪漫,怎麼能不聽他翻唱The Kinks的〈Waterloo Sunset〉。打開窗戶,只要看著滑鐵盧車站的黃昏就能看見天堂,描述美好瞬間的這首歌從Elliott Smith口中唱出的是日落前殘留餘溫般的溫暖,好似他的生命轉瞬就消逝,但溫暖的感覺卻永遠刻記在心上。

另一首令人感動的翻唱是他重新詮釋Big Star的〈Thirteen〉,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單純的覺得很感人,可能這首歌本身就具有一種回顧青春的動人之處,歌詞可能寫的就是你的青春期,當時的整個世界就是搖滾樂與女孩,當唱到” Rock 'n Roll is here to stay , Come inside where it's okay”眼眶都會有點濕潤。

其他翻唱還有Nico的〈Chelsea Girls〉、Zombies的〈Care Of Cell 44〉、Blue Öyster Cult的〈Don't Fear the Reaper〉、Built To Spill的〈Car〉和早期鄉村歌手Hank Williams Sr.以及Willie Nelson的一些曲子,比較特別的是他還翻唱過Oasis的〈Supersonic〉,算是所有翻唱歌曲裡面年代最與他相近的。

聽完這些翻唱,好像又重新複習了一遍搖滾樂簡史,想跟Elliott Smith一樣會寫歌,想必他所做過的功課都得做過一遍。在這個寫好一首歌都很困難的年代,回去聽聽,彈彈些老東西總有些靈感,繼續將搖滾樂的傳承性發揮下去。當我們翻唱Elliott Smith在某種意義上也把他的歷史繼續傳遞下去,就如同他所翻唱過的這些曲子一般,深入去發現音樂與音樂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你可以在連結中下載到Elliott Smith在現場翻唱過的歌曲。 

by pblue

Elliott Smith的樂團朋友(上)

by DOPM
elliott_smith.jpg

Elliott Smith的歌曲中充滿了哀傷、寂寞與疏離,或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是個獨來獨往的人。實際上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他擁有許多好朋友,這些好朋友有些見證了他人生中的黑暗時刻,卻也與他分享更多美好的回憶。在他們的口中,Elliott Smith是個善良、溫暖、風趣的人,而我們也可以從Elliott Smith和朋友合作的音樂以及他的朋友組成的樂團,來拼湊出Elliott Smith生命的樣貌。

要瞭解Elliott Smith,就不能不提到他和許多音樂人好友發跡的城市波特蘭,這個美國奧勒岡州的城市和其他美國西北部地區一樣,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式微,居民較其他地區的民眾熱愛閱讀與思考,不過也是各種非主流教派的發源地,另外,藥物與酒精濫用的情形也很普遍。Elliott Smith待在波特蘭的時間並不算長,只有高中和大學畢業後到二十歲後半的時間,之後他就搬到紐約和洛杉磯,不過在波特蘭的日子可以說是他人生中的黃金階段,他在這邊除了完成個人前三張專輯《Roman Candle》、《Elliott Smith》和《Either/Or》以外,同樣重要的是,他和大學同學Neil Gust組了他第一個認真經營的樂團Heatmiser,並帶動了波特蘭在九零年代的音樂場景。以下我將會介紹Heatmiser和相關樂團,以及Elliott Smith住在波特蘭時的音樂人好友和他們的創作。

 

Heatmiser.jpg

Neil Gust、Heatmiser、No. 2

Elliott Smith和Neil Gust是麻州Hampshire College的同學,他們從1987年認識以後就開始玩團,但是要到1991年兩人畢業並回到波特蘭,他們才比較認真看待Heatmiser這個樂團。深受鄰近城市西雅圖的Grunge場景影響,Heatmiser前兩張專輯《Dead Air》和《Cop and Speeder》玩的都是Grunge音樂,雖然沒有明顯特色,但他們誇飾的情感和聰明的編曲已經獲得一些肯定,Elliott Smith和Neil Gust兩人都有寫歌並且負責主唱。後來因為Elliott Smith個人專輯的受歡迎程度超過Heatmiser,樂團在推出第三張專輯《Mic City Sons》(1996) 之前便宣告解散。即使是告別作,《Mic City Sons》是Heatmiser的專輯當中最值得一聽的,團員跳出原本的框架,降低吉他聲響的失真程度和音量,但仍不減搖滾力道,所以歌曲聽起來有著軟性一點的Grunge風格。Elliott Smith的創作〈Get Lucky〉、〈Plainclothes Man〉等曲子都有漂亮的旋律,讓人琅琅上口,而Neil Gust的〈Cruel Reminder〉則焦躁、慍怒卻又有種古怪的趣味。

 

Heatmiser解散之後,Elliott Smith和Neil Gust似乎並沒有交惡,兩人經常在對方的專輯上跨刀,Neil Gust在Elliott Smith同名專輯的歌曲〈Single File〉上彈吉他,還設計了《Elliott Smith》和《Either/Or》的專輯封面。Elliott Smith則製作了Neil Gust新團No. 2的首張專輯《No Memory》,並在〈Critical Mass〉和〈So Long〉這兩首歌上唱合音。一直到Elliott Smith過世當年(2003年),兩人都還有音樂上的合作,No. 2樂團在Elliott Smith的洛杉磯錄音室錄了一首歌曲〈Who's Behind The Door?〉。

 

No. 2的音樂延續了Heatmiser最後一張專輯《Mic City Sons》的風格,寫出許多精巧的indie rock歌曲,可惜他們始終沒有走紅。Neil Gust最終放棄了音樂事業,改為從事設計,去年他在個人的Soundcloud頁面發表了三首新歌,不知道是不是有意願重回樂壇。

 

Quasi、Sam Coomes

 

Quasi是這篇文章介紹的波特蘭樂團當中最常青的一支,由Heatmiser後期的貝斯手Sam Coomes和他的前妻Janet Weiss組成,從1993年成立開始,樂團已經活動了二十年,最近Quasi正好推出新專輯《Mole City》

quasi.jpg

 

生涯大部分的時間中Quasi都是雙人組合,不過他們的創作元素很豐富,音樂旋律性高,Janet Weiss的鼓活力充沛,Sam Coomes的鍵盤活潑靈動,他的聲線介於Built to Spill的Doug Martsch和The Flaming Lips的Wayne Coyne之間,彷彿青春永駐,近年來Quasi也玩一些Drone式噪音。

Elliott Smith在1998、1999年為《XO》巡迴時,Quasi是他的暖場團,有時候Elliott Smith會上台幫忙彈Bass,這個影片可以看到他們當時巡迴的幕後花絮。Quasi也和Elliott Smith一起加入其他樂團的專輯製作行列,例如The Go-Betweens的專輯《The Friends Of Rachel Worth》和前隊友Neil Gust的樂團No. 2的專輯。

 

Sam Coomes和Janet Weiss在獨立音樂界都非常活躍,Sam Coomes曾加入Built to Spill,而Janet Weiss是樂界公認最厲害的鼓手之一,她曾是Sleater-Kinney和前Pavement主唱Stephen Malkmus個人專輯的伴奏樂團The Jicks的成員,她最新的Quasi以外的計畫是獨立樂團Wild Flag,相信之後還會聽到很多Elliott Smith這兩位好友的作品。

 

 

tumblr_lm09guQXnz1qhsywno1_500.jpg

Joanna Bolme、The Minders、The Spinanes

Elliott Smith住在波特蘭時,曾和Joanna Bolme交往,據說和她分手還有Heatmiser樂團的解散,最終促使了Elliott Smith離開波特蘭這個傷心地,Elliott Smith的一些歌曲實際描寫了這段關係,例如〈Say Yes〉、〈Happiness〉,兩人在分手還維持朋友關係。在Elliott Smith過世之後,Joanna Bolme和他長期合作的製作人Rob Schnapf協助將他生前未發表的作品整理成2004年的專輯《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

 

Joanna Bolme參與過許多樂團,曾加入The Minders、The Spinanes和Stephen Malkmus and the Jicks,其中獨立樂團The Minders特別受到Elliott Smith的喜愛,The Minders過去是Elephant 6 Collective的一員,曾經幫Elliott Smith暖場,Elliott Smith也翻唱過一首他們的歌曲〈Hooray for Tuesday〉。

 

另一個Joanna Bolme曾經待過的樂團The Spinanes和Elliott Smith的關係也很密切,該樂團的主唱Rebecca Gates在Elliott Smith的歌曲〈St. Ides Heaven〉上擔任合音,同樣地,Elliott Smith也在The Spinanes的第二張專輯《Strand》上唱合音。

 

 

 

Pete Krebs、Hazel

 

波特蘭最著名的唱作人如果是Elliott Smith,那排第二的大概就是他的好友Pete Krebs。Pete Krebs和Elliott Smith住在波特蘭時,有時候會一起到工地工作來賺取生活費。兩人在1994年的時候,還在Quasi鼓手Janet Weiss家的地下室錄了一張雙面單曲〈Shytown / No Confidence Man〉,即使是玩票性質的作品,在Elliott Smith的歌曲〈No Confidence Man〉上,我們彷彿可以聽到即將盤據Elliott Smith生命的黑暗已經成形。

 

Hazel.jpg

Pete Krebs在九零年代到兩千年初期出了幾張個人專輯,其中由Elliott Smith製作的《Western Electric》(1998) 最受到肯定,整張專輯只有Pete Krebs的歌聲和吉他,描寫了幽微的悲傷情感卻沒有陷入全然的絕望。喜歡Elliott Smith的音樂的朋友,應該也會喜愛Pete Krebs的作品。

 

Pete Krebs曾領軍的樂團Hazel和他的個人作品大相逕庭,他和鼓手Jody Bleyle擔任雙主唱,玩著挑釁的noise rock,他們還找了Fred Nemo這位比團員都大二十歲的現代舞者入團,當團員演奏音樂時,Nemo就在台上翻騰、爬上音箱或丟擲東西。Hazel的每個決定都希望能讓樂團在搖滾史上留名,最後即使他們只在九零年代中期於獨立廠牌Sub Pop發行兩張專輯《Toreador of Love》、《Are You Going to Eat That》和一些EP便停止活動,至少他們當初所作的事是另類且與眾不同的。

 

ToElliott_FromPortland.JPG

Sean Croghan

Sean Croghan和Elliott Smith及Pete Krebs齊名,也是波特蘭知名的唱作人。他是Elliott Smith住在波特蘭時的室友,他說過:「即使Elliott Smith正在經歷生命中的美好時光,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最可怕的地獄。」在Elliott Smith的波特蘭好友當中,他是比較願意受訪的一個,並參與了2009年側寫Elliott Smith的紀錄片《Searching For Elliott Smith》。他和Joanna Bolme也籌劃了2006年的Elliott Smith致敬專輯《To: Elliott, From: Portland》。

在音樂界打滾多年,Sean Croghan只出過一張專輯《From Burnt Orange to Midnight Blue》 (2001),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如果從他翻唱Elliott Smith的歌曲〈High Times〉可以聽出任何端倪的話,Sean Croghan的歌聲與吉他演奏帶給人一種壓迫的感覺,背景的噪音更是令人坐立難安。

 

 

by Debby

誰翻唱了Elliott Smith?:傳唱Elliott Smith的音樂人

by DOPM
U996P28T3D827651F358DT20050901121801.jpg

美國民謠歌手Elliott Smith雖然已經逝世十年,但在每一個樂迷心中仍然站有一席之地,無論這十年我們擁有多少的新音樂,依然無法阻止去想念他當初的歌聲以及憂傷的旋律,於是大家不光只是聆聽,也將他的音樂繼續傳唱下去,不少知名的音樂人在受到他的啟發之於,更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Elliott Smith的音樂,以此緬懷向他致敬,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抒發一種悲傷的共鳴,彷彿他的聲音也是屬於自己靈魂內的聲音。

收錄在專輯《Either/Or》的名曲〈Between The Bars〉是最多被音樂人們翻唱的歌曲,如Chris Garneau、Metric、Agnes Obel、Madeleine Peyroux、Jason Lytle等以他們的方式重新表現這首歌曲。民謠歌手Chris Garneau以鋼琴取代原本的吉他伴奏,加上抑揚的嗓音透露出柔弱易碎的情緒。加拿大樂隊Metric相仿原曲以原音木吉他的方式來彈奏,主唱Emily Haines也因為這首曲子表現出少有的哀傷聲嗓。丹麥女歌手Agnes Obel善用她極具穿透力的嗓音來翻唱〈Between The Bars〉,讓這首歌的空寂感更加顯著。而爵士女歌手Madeleine Peyroux則將此曲化為較為個人色彩的歌曲,在編曲上有所變化,多了幾分現代爵士的味道。

傳奇獨立搖滾樂隊Grandaddy主唱Jason Lytle以木吉他刷奏所翻唱的〈Between The Bars〉是樸實且誠摯的,甚至還翻唱過他的另一首曲子〈Oh Well, Okay〉,可見他對Elliott Smith音樂的喜愛。聽到Bright Eyes主唱Conor Oberst用顫抖的嗓音在現場演出翻唱Elliott Smith〈The Bigiest Lie〉,一股無力又脆弱的感覺又再度湧上心頭,面對困境所說出的謊言也包護不了兩人關係已瀕臨盡頭,似乎可以想像寫這首歌時他沮喪的情緒。

所有翻唱之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是Mikaela Davis以豎琴所翻唱的〈Twilight〉,水晶質感般的豎琴彈奏配上Elliott Smith的旋律彷彿渾然天成,賦予他歌曲全新的面貌,在聽完之後不由得讓人讚賞。而洛杉磯電子樂隊Goldroom所翻唱的〈St. Ides Heaven〉翻轉了Elliott Smith歌曲原本憂傷的情緒,讓它變得擁有夏日舞曲的韻律,使你可以隨著節拍擺動身軀,或許有點偏離原曲,但也是相當有意思的翻唱方式,不禁使人想像,如果Elliott Smith還在世,他會玩起電子音樂嗎?

除了單曲的翻唱外,也有致敬專輯的發行,像是鋼琴家Christopher O'Riley的《Home to Oblivion: An Elliott Smith Tribute》以鋼琴重新彈奏他的曲子。來自他家鄉的音樂人們也合力發行一張《To: Elliott From: Portland》,而《Remote Memory: A Tribute to Elliott Smith》是以澳洲雪梨音樂人為主的翻唱致敬專輯。《The String Quartet Tribute to Elliott Smith》甚至是由管弦樂隊來演奏Elliott Smith的作品,翻唱的人來自世界各地並且手法都不盡相同,再一次證明Elliott Smith優異的寫歌能力,更重要的是那股貼近現代人心的旋律,即使他只有一把吉他以及一顆破碎的心,卻貫串了所有音樂人的靈魂。

by pblu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