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LES - 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

by DOPM
a2336397456_16.jpg

"Fear leads to panic, panic leads to pain,
pain leads to anger, anger leads to hate." - IDLES, “Danny Nedelko”

英國龐克樂隊IDLES在他們的第二張專輯《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裡的單曲〈Danny Nedelko〉以簡明了當的詞句直指那些右翼份子和Brexit(英國脫歐)的支持者對移民的恨意根源來自於恐懼,主唱Joe Talbot認為Brexit將會是英國歷史上所發生最糟糕的一件事,但他也無意咒罵那些持相反意見的人,他認為這樣對事情並不會有任何幫助,暴力跟咒罵都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他能做的只是開啟一個對話的窗口及可能性。而在〈Danny Nedelko〉裡他則提到移名對英國的貢獻,曲名取自Bristol樂隊Heavy Lungs的團員同時也是他好友的一名烏克蘭裔移民,歌曲強調著大家必須不分你我團結在一起,也定調了整張專輯冀望大家站在一起的精神。

《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比起他們憤怒的首張專輯《Brutalism》來得更加樂觀正向,尤其是主唱Joe將他的悲傷和脆弱的一面都攤開在專輯裡,並透過詞曲來治療他心中的傷痕,並且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像他在〈Samaritans〉所唱的,要脫下所謂男性自尊、男子氣概所製造出的面具,要了解身為一位男性在他人面前哭泣,或喜歡同性並親吻彼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他也在訪問中提到戴上這個面具長久壓抑的後果是自殺與暴力的產生。

以〈Colossus〉作為專輯的開場是再適合不過,歌曲分為兩部分,首先以鼓與貝斯來醞釀情緒再用大鼓與急促的吉他噪音將情緒逐漸釋放出來,Joe將自己的過去與自認的罪過嘶吼出來,在歌曲的第二段彷彿搖身一變從自己的過去掙脫出來,將自己化為一名摔角選手準備在競技台上奮力一搏。〈Never Fight A Man With A Perm〉中如同警鈴般的吉他Riff與厚重Bassline是整張專輯我很喜歡的部分,歌曲同樣在挖掘他不光彩的過去,相當緊實有重量的一首歌,尤其是聽到他不斷唱著 ”Concrete and leather” 就猶如他想把自己的過往給一一碾碎。

Joe在〈I'm Scum〉中則以自嘲的方式表明自己是社會上的渣人(對保守黨來說),住在公共住宅、領著基本薪資、還要對法西斯份子唱著歌直到頭顱掉下來,又是右翼份子口中用來形容愛抗議年輕左派的snowflake generation(雪花世代)的一員,但當雪花片的數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可是會造成雪崩的,他在歌中唱著。〈Love Song〉是他們少見的情歌,但它聽來還是相當的怪異,他們用黑暗的氛圍壟罩著整首歌曲但聽起來卻又相當的幽默且不正經,你可以說那股愛意是病態卻又充滿能量的。

接著Joe將對他未能出生的女兒的傷痛寫成了〈June〉,並引用了海明威的六字故事 "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 簡短的六個字卻給人非常哀傷的意境,唯有這樣將悲傷化為藝術才能將他從悲傷中解放出來。〈Television〉告訴世人他們要驕傲的做自己不要被媒體給輕易左右,尤其是不要將媒體的審美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強迫自己去改變外表,甚至不要被他們所製造出的鱷魚眼淚給欺騙,他在副歌唱著:「當我走出門外,我感到異常的自由,因為我把鏡子跟電視都砸爛了。」

以Jungle樂風的Bassline作為歌曲主要基底的〈Great〉將Brexit的原因娓娓道來,希望右翼份子放下成見跟他們再度站在一起,放下讓自己國家再度偉大一次的想像,當保守黨說著他們會跟人民站在一起的同時也別忘了他們所在的階級,如同雖在同一條船上艙位還是有所分別是一樣的道理。他們也翻唱了美國靈魂歌手Solomon Burke的〈Cry to Me〉並用後龐克樂風重新編曲,Joe的喊唱將它唱的像是一首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的曲子。

終曲〈Rottweiler〉淋漓盡致的將他們對英國小報的憤怒表達出來,並用各種兇猛的動物來形容這些小報的惡毒,結尾就像The Replacements的〈Bastards Of Young〉的結尾用混亂的噪音欲將眼前的一切摧毀。

《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雖然充滿了私人的成分卻又與英國當前社會局勢的脈動緊密的接連在一起,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個人的宣言,但這個宣言同時也是呼籲大眾團結的,專輯的每一首歌都有它必須存在的理由,並且讓你感到他們精神的無堅不摧,而且幾乎是無法被撼動的。我想,IDLES的《Joy as an Act of Resistance》跟Parquet Courts的《Wide Awake!》都可並列當年英美最好的龐克專輯。

by Guan

評分:

IDLES – Brutalism

by DOPM

當你看著社會隨著時間分崩離析,打破沉默給予政治現狀抨擊成為一種必要的反擊,英國布里斯托的龐克樂隊IDLES在這個時間點發行《Brutalism》這張作品,或許反映了英國在保守黨執政近七年來下某些中下階層的困境,即便有些中下階層覺得這樣的右派政權在保守的政策底下能讓他們保住工作,但專輯內所嘶吼出的各種有趣的觀點又彷彿超越了這段保守黨執政的時間,以龐克音樂來攻擊長期以來無所不在的階級結構。

雖然主唱Joe Talbot提到他們音樂深受Joy Division、Gang of Four、Bauhaus、Protomartyr、Ice Age等後龐克音樂以及Kanye West的《Yeezus》影響,不過有時你會感覺他們在唱腔以及節奏的表現方式上卻更為偏向硬蕊龐克,從首曲〈Heel / Heal〉就能感受到他們強力的貝斯線、吉他噪音還有主唱Joe的嘶吼腔不斷轟炸你的耳膜。

在〈Well Done〉簡單扼要的歌詞底下隱藏的是對傲慢人士的批判,Joe唱著:「為什麼你不去找份工作呢?即使是Tarquin都有一份工作呢,Mary Berry也找到了工作,為什麼你不去找一份工作呢?」這邊的工作你可以替換成任何東西,歌曲中還替換成了學位、雷鬼音樂、足球,表示當我們以這樣的口吻對他人說話時是因為自己先處於優勢處、甚至是中產、上層階級,但卻沒考慮到被質問者的環境及背景。難道我們必須要跟隨這些主流價值才能換到「幹得好!」的認可嗎?我想他們寧願割掉自己的鼻子也不想跟這樣的傲慢妥協吧。

我從來沒聽過有人寫過像〈Mother〉這樣的一首歌來紀念自己的母親,也因為適逢Joe的母親過世,這讓他想起她對他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當他一無所知只能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時,是她周而復始的辛勤工作才讓他有機會可以唸書甚至是到大學裡獲得知識的力量,歌詞也不斷的提到要跟一個保守黨員能夠平起平坐就是必須靠閱讀跟財富才能從他們手中奪回說話的權利。在曲子最後他唱著性別的暴力不只是肢體上的更是從書本上就開始,這邊也象徵在她母親的那個時代能有機會去學校就讀的還是以男性居多,有更多的時候是男性所佔有的優勢與權力奪取了女性的生活。在強勁的貝斯線與鼓擊下,對女性主義的宣揚在急促的吉他噪音下以一種不修邊幅的方式衝進你的腦門。

〈Faith in the City〉給我的感覺像是生存在一座沒有工作、社會福利制度的城市,以傳統龐克快歌的形式諷刺著在這個城市你只能乞求上帝給予你奇蹟幫你找到一份工作或是趕快治癒你的癌症以免付不出醫療費用,但你又偏偏知道沒有上帝的存在,卻又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禱告奇蹟出現的窘境。

Joe在這首重節奏的〈Divide & Conquer〉只唱了兩句歌詞,但他想說的卻遠遠超出兩句話。在他母親住院的期間,他很難想像假如在英國沒有了像NHS這樣的醫療服務系統會發生什麼事,但右派政權卻亟欲的想要縮減這方面社福制度的開銷卻完全不在乎付不出私人醫療保險的人的死活。

〈Stendhal Syndrome〉雖然這首歌名是一種受藝術作品影響而產生的過度反應,因為作品的美感而導致出的生理反應像是流淚、心跳加速以及昏厥的症狀,但在歌曲裡所闡述的是跟此症狀完全相反的反應。當你在畫廊看一幅畫看得入迷此時卻聽到有人說這副畫像是我家的四歲小孩就能畫出來的,或是這樣的作品我也做得出來,Joe對這樣傲慢的說法感到不屑,這些人對作品跟作家或許一無所知卻在那邊大放厥詞,但他們往往什麼都做不出來。藝術過往是上層階級的語言,他們只是以自己的菁英品味來看待這些被他們嗤之以鼻的作品,實際上卻一無所知。

〈Exeter〉像是把對Exeter這個城鎮的無聊感給宣洩出來。每個人等待著有什麼事會發生,但除了酒吧的打鬥外卻什麼也沒發生。當Joe最後將那些在酒吧打鬥人們的名字一個接著一個唱出來時,透露出的是一種深沉的悲哀,這些人事物不斷在眼前上演,在一層不變的生活中如同活在一攤死水。

《Brutalism》是一張在這樣的英國現況底下必定會出現的龐克音樂,以歌曲裡面有趣直白的敘事方式將憤怒指向執政者,即使活在困頓的時代也還是能保持頭腦清醒,我想,比唱出魯蛇世代心聲更重要的是知道敵人在何方,他們根本沒空理會你的怒吼,直到你親自找上門來。

by pblue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