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 Kimbie - The Sunset Violent

by DOPM

第一次聽到《The Sunset Violent》的最後一首〈Empty and Silent〉就被歌曲強烈空寂的氛圍吸引住,從來沒喜歡過King Krule個人的音樂,但每當他乾啞的嗓音配上Mount Kimbie編奏出的聲景總能從虛無中將情感解放出來,彷彿透過Mount Kimbie才能看到Krule的真實面貌,如同他們在《Love What Survives》另一首與Krule合作的〈Blue Train Lines〉就是另一個證明,即便只是一首客座的歌曲卻加深了人們對他們專輯的印象,定義出了這張專輯獨一無二的性格,這次的《The Sunset Violent》也不例外。

回過頭看Mount Kimbie過去的作品再到《The Sunset Violent》不免讓人覺得這形塑的過程跟其他樂隊、組合不太一樣,或許不能將他們當作是一般的樂隊,畢竟一開始只是Kai Campos跟Dominic Maker這兩個英國電子音樂狂熱份子的實驗場域,不像一般樂隊由搖滾的三件式樂器組合走向電子音樂的電氣化過程,Mount Kimbie感覺就像是逆著歷史軌跡行走的旅人,一直到了《The Sunset Violent》才拿起吉他製作電吉他導向的音樂,如果大家有想起來他們上一張兩人分開個別製作出的野心大作《MK 3.5: Die Cuts | City Planning》應該會對這張的製作方向更摸不著頭緒,唯一的方向大概只有他們不斷「跨界」的野心,聽了Dominic去了洛杉磯後製作的《Die Cuts》找來無數R&B、Hip-hop音樂人就知道這野心有多驚人,我甚至覺得這是一張被低估的傑作,畢竟這張專輯居然連一頁Wiki頁面都沒有。

或許我們從《Cold Spring Fault Less Youth》跟《Love What Survives》的某些歌曲就能聽出一些他們搖滾化的端倪,相較起他們第一、二張post-dubstep的曲風,《Love What Survives》這樣冷調帶有後龐克性格的曲調才真正讓他們從英國電音圈中突圍,也聽得出他們走出臥室走向更精細的製作方式,在音色的調配上也更加的細緻,讓整體聽感更加滑順,比起冷調,這次《The Sunset Violent》則是完全相反以暖調的方式來呈現整體的音感,即便Kai在當中使用了大量的電吉他噪音、音牆,你可以明顯感受到那種如暖陽般的鵝黃色色調從音色映現出來,聽另一首合Krule合作的〈Boxing〉就能感受到那種被合成器與音牆包覆的暖度(他們到底是多愛Krule),或許是他們是在加州絲蘭谷沙漠製作這張專輯的緣故,你總能感受到那股熱度,但總有些時刻又變得異常的冷調,就像沙漠氣候的溫差般。

也是鍵盤手Andrea Balency-Béarn跟鼓手Marc Pell的加入讓這張專輯相較過往更有樂隊感,Andrea的合唱與合音也成了專輯中不可或缺的要角,聽Dominic跟她在〈Shipwreck〉合唱心碎的情歌才意識到Mount Kimbie真的成為了一組樂隊,成為了一組遺落在荒漠中還不為人知的獨立搖滾樂團,但也沒有因為吉他導向的緣故而埋葬他們編曲電子節奏的能力,就像他們在〈A Figure In The Surf〉用輪迴的電子鼓點與穩沉的貝斯低音加上彈跳般的合成器聲響製作出了一首精細的電氣流行樂曲,當中電吉他音色在破音與回響效果之間的調配也是相當優異,曲子後段轉為透亮音色的吉他獨奏更是全曲最精采的部分。

如同開頭所說的專輯終曲〈Empty and Silent〉對我來說反而成了聆聽專輯的進入點,Krule呢喃唱著如他日記瑣碎般的歌詞,配上Mount Kimbie莊嚴的合成器音色與motorik beat將他的歌聲放置在空曠與速度感的維度內,完美的呈現出那種寂寥、無助的脆弱感,如同六神無主的靈魂盤旋在倫敦清晨的街道上,他們不急著用低音去填滿空白處,而是緩緩的用低音去支撐起Krule唱出的旋律中那股無助感,直到最後才用不斷的Bassline去走完歌曲的軌譜,這應該是他們繼〈Blue Train Lines〉之後最完美的一次合作。

Mount Kimbie以九零年代的吉他音樂再次證明他們的「跨界」能力,以人聲與吉他為主導的流行音樂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難事,即便這不是他們的強項,在傳統樂器上的編曲也不見得有比其他樂隊突出,但他們對節奏的敏銳度與客座樂手的契合還是相當出色,當你聽第一首〈The Trail〉以為只是一首千篇一律Shoegaze曲風的仿效,一直到那個鼓機般的節奏與短小不斷回響的琴鍵聲才發現這聲音遠不止於此,《The Sunset Violent》的聽感如同感受沙漠上夕陽西沉的過程,捕捉了溫暖轉化為冰冷的那個瞬間。

by guan

Mount Kimbie - Love What Survives

by DOPM
mount-kimbie-new-album-1200x1200.jpg

Motorik的拍子從微弱的合成器delayed effect和looping的聲響中慢慢出現,隨著曲子漸漸地扭曲變形,如Joy Division般招牌的肥厚低音吉他跟著加入,沒多久整首曲子就淹沒在失真音效的feedback中。從這首〈Four Years and One Day〉開頭曲,Mount Kimbie直接的告訴聽眾這張專輯的主題-英國泡菜搖滾。對於熟悉他們舊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們是post-dubstep的先鋒之一,2010推出的《Crooks & Lovers》更是經典作品。做出像這張《Love What Survives》搖滾元素這麼強的專輯,真的讓人相當驚艷。

由多次合作的King Krule 獻唱的〈Blue Train Lines〉是專輯裡最搶耳的作品。King Krule 英式腔調與歇斯底里的說唱,搭配著不斷重複的4/4拍子,更凸顯出曲子的情緒張力。雖然個人還是不喜歡King Krule的唱腔,也聽不懂他在唸甚麼,但是曲子聽起來覺得還是蠻搭的。除了他,這張專輯也找來其他藝人來獻唱,像是James Blake就跨刀了兩首,結尾曲〈How We Got By〉和〈We Go Home Together〉。在後者,James Blake彈著風琴,充滿靈魂騷氣的唱腔與嚴肅莊重的感覺宛如是教會的gospel音樂。

與Micachu合作的〈Marilyn〉更是專輯裡最美麗的作品,優美的旋律與精巧細膩的樂器演奏反覆地的迴盪在不變的拍子上,搭上男女對唱著 ”I’m looking up at you, yeah”,簡直夢幻。〈You Look Certain (I'm Not So Sure) 〉,也是另外一首相當棒的曲子,破音的吉他搭配著post-punk音色的貝斯與鼓,獻唱的Andrea Balency迷幻的歌聲讓曲子聽起來像是某個八零年代被埋沒的indie團 。

而在每一首客串演出後,都接著一首演奏曲。而這些演奏曲除了是銜接曲子的連結,本身也都有相當有趣的實驗與結構,絲毫不遜色於四十年前的德國泡菜先鋒。像是〈SP12 Beat〉與〈Delta〉都有融合post-punk與krautrock的元素,讓這個如馬達般的拍子漸漸加速,同時也加入不同效果器的音效。隨著相同節拍的推進,音色卻是在潛移默運的。〈Poison〉裡的鋼琴更像是丟進了時空膠囊,被扭曲的聲音。

而讓我特別欣賞的是,Kai Campos 與Dom Maker兩人都是以電子音樂人著稱的,能把「真」的樂器玩得如此純熟。在傳統樂器的音色添加變化與創意,這些細微音色上的轉變與銜接是真的樂器難以演奏出來的,而必須經過電腦處理過的。另外,也聽得出來他們在寫曲方面的進步,改善了不少他們上一張專輯的缺失。可能自己也是最近特別喜歡泡菜搖滾的關係,聽到自己喜歡的團做出這樣水準之上的作品,真的相當推薦!

by fus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