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21到30名

by DOPM

30. The xx - I See You

55fa992b.jpg

《I See You》可說是Jamie XX個人專輯《In Colour》的延續,音色依舊Hype、拍子如常Chill。持續不變的,是他們對於聲音空間的實驗。端看那些極簡留白的片段能帶你飛往何處,從而決斷個人對這張專輯的評價。先行單曲〈On Hold〉非常優秀,但專輯的其他歌曲鮮少能達到它的高度,使得整體的辨識度與耐聽度下落。好在〈Test Me〉穩當內斂地替專輯刻印完美句點,所有凡俗白噪終歸靜寂。 

(By H) 

 

 

 

29. Ride - Weather Diaries

Ride_weather_diaries_artwork_1497268096.jpg

專輯同名單曲〈Weather Diaries〉以Guitar-Ballads融合些許後搖氣味,曲式架構完整到位,是目前個人心目中最好的一首新曲。而帶著Garage Rock色彩的〈Lateral Alice〉,第一時間就讓人與來自Norwich的Shoegaze樂隊Sennen產生聯想,這無疑是Sennen典型的寫歌公式。眾所皆知Sennen的團名即因Ride早期歌曲〈Sennen〉而來,因此這巧合性確實令人莞爾,一時之間時序先後的拼貼似乎產生了動搖。〈Cali〉是另一首個人特別珍愛的曲子,開頭厚實Q彈的Bass搭以Ride招牌式響亮的吉他刷弦,那無疑就是〈Twisterella〉失散多年的孿生版本,青春洋溢得讓人忘記他們已是年近50的大叔。 

(By H) 

 

28. Vice Staples - Big Fish Theory

Vince-Staples-Big-Fish-Theory.jpeg

一個魚缸有多大裡頭的魚就只能長到多大,《Big Fish Theory》講述了美國黑人所身處的環境,那些到處存在的無形天花板以及他們身上無形的標籤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與今年其他嘻哈專輯有所不同的是,Vince Staples試圖找到另一種從未嘗試過的節拍、聲音,於是製作人Zack Sekoff前往倫敦取經,將UK garage帶入到他的音樂中,讓舞曲節拍與合成器的黑暗聲響跟專輯主題完美的融合,賦予西岸的嘻哈音樂全新的面貌。他在〈Party People〉唱到:「當那些死亡與崩壞出現在我眼前時,我怎麼能擁有這些美好時光。」這也反映了他在演出時內心的矛盾與掙扎,面對美國當今的政治現況他該沉浸在舞池裡等待末日降臨還是有所行動,他沒有任何答案。 

(By P) 

 

27. B Boys - Dada

b-boys-dada.jpg

從B Boys的音樂可以明顯聽到Fugazi、Minutemen、Minor Threat等美國八零時期的龐克樂隊們的影響,反覆單純的吉他riff,時而唸唱時而嘶吼的唱腔,快慢韻律交錯的鼓與貝斯線,不過沒有像Minutemen有著顯著的放克節奏,以及Fugazi更加生猛不經修飾硬幹到底的唱腔,他們還是維持一種布魯克林藝術青年的感覺,會在音樂中放入存活在大城市中所必須要有的幽默感。

(By P) 

 

 

 

26. Kendrick Lamar - DAMN. 

661e1a935e2eacdd45c05ef618565535e7bed2ad.jpg

《DAMN.》對我來說,是張經過精確計算製作的專輯,而出來的成果也更加 Lamar鞏固了當紅饒舌一哥的地位。只是我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喜歡,原因正是這些曲目給我的感覺像是計算精準過頭的流行嘻哈。不像上一張專輯聽起來的那麼有機,有令人驚喜的改變。這張感覺上和《Good Kid M.A.A.D City》的取向比較像,bangers after bangers, punchlines after punchlines。 

(By F) 

 

 

 

 

25. 傷心欲絕 - 還是偶爾想要偉大 

large_8eedbfe3-cc91-4788-bd0c-68589887ba41.jpg

總算盼到擁有更佳錄音品質作品的傷心欲絕,雖然這或非其死忠粉絲所追尋的。傷心欲絕的歌曲依舊直撞,仍然無從閃躲。許正泰的歌詞卻也總能在一陣荒唐莽撞間,破格扔擲足供傳世的金句。〈生不沈默、長成閉嘴〉無縫接軌〈也許我見不到你了〉,是專輯中最浪漫的組曲;而〈搖滾糾察小隊長〉、〈一整個世代的宿醉〉、〈破了洞的美夢〉,則精準傳達了台北這座城市的流動氣息,是虛無世代對這荒謬人世的深刻嘲諷。某種程度而言,傷心欲絕的歌曲就是屬於台北這座城市的City-Pop。 

(By H) 

 

 

 

24. Fever Ray - Plunge

FeverRay_Plunge_albumart.jpg

當Fever Ray推出第一張專輯時,其實可以聽得出來為什麼Karin Dreijer要另闢蹊徑,讓他那極致黑的實驗電子與The Knife做出區隔。但是今年的第二張,聽起來更像是The Knife上一張專輯《Shaking The Habitual》的延續。她的主題和視覺變得無比詭異,但是電子聲效的安排卻是更加主流,像是〈To The Moon and Back〉就是相當搶耳的單曲。專輯裡揹著左派女性主義的Karin 透過性,政治,暴力等主題顛覆了一切我們所認知的「正常」。

(By F) 

 

 

 

23. Monster Movie - Keep the Voices Distant

MI0004196664.jpg

隨著Slowdive的回歸,吉他手Christian Savill的另一個樂團Monster Movie同樣在今年發行新專輯,除了與創作夥伴Sean Hewson寫出沐浴在吉他噪音中的甜美旋律以外,也召集了Slowdive的貝斯手Nick Chaplin和Air Formation的鼓手James Harrison來壯大節奏組。有別於Slowdive新作所呈現的廣闊無垠的夢境,Monster Movie的《Keep the Voices Distant》顯得日常平實,雖然聽得出製作成本不高,但厚實的音牆掩蓋不了在陣陣噪音中仍然發光的明亮音符。同名歌曲的噪音火力全開,聽起來卻依然輕盈,〈Trapped〉和〈Don’t You Want to Love Us〉像是較為軟性的Ride,〈No More〉則有早期Slowdive的神采。比起其他老瞪鞋團復出的專輯,《Keep the Voices Distant》扭曲的吉他聲響服膺瞪鞋樂風的初衷,定能滿足許多瞪鞋迷的耳朵。 

(By D) 

 

22. Mount Kimbie - Love What Survives

lovewhatsurvives.jpg

Motorik的拍子從微弱的合成器delayed effect和looping的聲響中慢慢出現,隨著曲子漸漸地扭曲變形,如Joy Division般招牌的肥厚低音吉他跟著加入,沒多久整首曲子就淹沒在失真音效的feedback中。從這首〈Four Years and One Day〉開頭曲,Mount Kimbie直接的告訴聽眾這張專輯的主題-英國泡菜搖滾。對於熟悉他們舊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們是post-dubstep的先鋒之一,2010推出的《Crooks & Lovers》更是經典作品。做出像這張《Love What Survives》搖滾元素這麼強的專輯,真的讓人相當驚艷。

(By F) 

 

21. Mount Eerie - A Crow Looked at Me

92f1582013383cd1dfa259fa86468a10.1000x1000x1.jpg

「死亡是真實的。」在《A Crow Looked at Me》不時聽到這樣的詞句迴響在專輯中,這也是唱作人Phil Elverum最真實的感受,這張在他的妻子因癌症而死後所譜寫的作品將他在摯愛死後的生活描繪成曲,當然也包括了對她的回憶。這不是一張容易讓人一聽再聽的專輯,因為附著在死亡上的旋律太過於沉重,但也是這樣的沉重讓人可以感受到死亡的真實。即便只用了一把吉他以及極簡的節奏與音效,甚至是重複的旋律,那樣的聲音卻是不失溫度的溫暖,如同在黑夜林中所瞧見的微小火苗,微小卻持續不滅。 

(By P) 

野台開唱第三天(8/4)

by DOPM
1078965_434262310013035_1579322380_o.jpg

Deerhoof

今年來野台的第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來看Deerhoof的表演,他們的現場演出一直都以有趣、好玩為名,但沒有親自看到還是無法體會到到底有多有趣,所以他們在野舞台登場後,你才知道所謂有趣的表演到底是怎麼回事。

Deerhoof的現場就如同他們在專輯中所表現的那樣,日籍女主唱Satomi Matsuzaki小孩般的哼唱旋律與鼓和噪音吉他間所帶來的即興感,看似不按牌理出牌的橋段其實是千錘百鍊而出的高超默契,高大的鼓手Greg Saunier快速激烈的打著矮小鼓組,吉他手Ed Rodriguez則是隨著不規律的節拍巧妙的刷奏吉他噪音。

當你看著Satomi Matsuzaki跳著可愛絕妙的舞步,孩子般的玩心就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代表著搖滾音樂有趣的那一面,放開嚴肅反抗的情緒,在讓人摸不著頭緒節奏中跳舞,就像他們的歌〈We Do Parties〉一樣,歡迎著你來到Deerhoof的搖滾派對。

看完Deerhoof的現場,還是不知道他們的音樂到底該怎麼歸類,當然去想這個問題對並沒有什麼意義,會記得的只是他們的音樂好好玩,而且一點也不亂來。當最後一首歌結束後,心裡不由得佩服他們對於表演的專注和熱忱。

The Soft Moon

炙熱的豔陽已從山舞台右方落下,舞台後方呈現的是大台北的夜景,也為The Soft Moon的出場添加了幾分黑色的魅惑感。在The Soft Moon試音的時候就感受到他們強勁的鼓擊以及後龐克音樂中綿延的貝斯韻律,正式開場時,剛開始還不習慣這麼有重量的機械式節拍,但在吉他的噪音和合成器不斷的強襲下,很快的就被吸到節奏的黑洞當中。

鼓手在真鼓與電子鼓之間來回敲擊,製造出平穩強烈的跳舞拍數,讓觀眾沉浸在無止盡的節奏中擺動身體,但不斷重複的段落多少聽來有點麻痺之感,他們的變化性似乎被限制在節拍的迴圈中,The Soft Moon曲式也不是以完整的歌唱旋律為主,使得主唱Luis Vasquez的聲音成為眾樣樂器的一小部分,但他時而的吶喊依然能喚醒在節奏中麻痺的感覺。

聽The Soft Moon現場像是在體驗一種穿越黑洞的感覺,讓人在工業廠房中的輸送帶上跳舞,當傳統的跳舞音樂已使人疲乏,他們就是新時代的跳舞音樂,在日落後伺機而動。演出後會覺得專輯沒辦法將他們音樂的節奏感完整表現出來,只有在現場的強大音量下才能讓感官被狠狠衝擊一次。

Lama

現在對於野台官網沒有Lama這支樂團的簡介,還是想為他們抱不平,不過就算介紹了,或許仍然改變不了他們成為壓軸團群聚效應下的受害者。在台灣聽英搖的朋友應該對Supercar這支日本另類搖滾樂團不陌生,他們早期的音樂具有瞪鞋的迷幻氣氛,當時年輕的吉他手兼主唱中村弘二與貝斯手兼主唱谷川美季的聲音依舊稚嫩,在白色噪音的包覆下闖出一股無法忽視的青春力量,然而他們不僅僅停留於此。從生涯中期開始,創作主腦中村弘二吸收了多樣的音樂元素,在Supercar的音樂中加入電子節拍與合成器旋律,聽他們的音樂就像在現代都市中漫遊,感受著城市的脈動,聽見在其中活動所經歷的寂寞、疏離、喜悅與希望。他們的音樂從來都不冰冷,樂團歌曲中的合成器異常溫暖,同時搖滾樂的血液持續不斷地在他們的音樂中流動。即使Supercar已經解散多年,他們的音樂始終留在我的心中,所以看到Supercar的中村弘二和谷川美季、Number Girl的前吉他手田渕ひさ子還有agraph的牛尾憲輔組成新團Lama,便持續關注他們的消息,Lama幾乎可以算是我在野台開唱最期待看到的樂團。

夜晚的山舞台暑氣稍微消散,Lama花了一些時間試音,所以比預期時刻晚了一點出場。一開始他們表演了新專輯《Modanica》的一、二首歌〈For You, For Me〉和〈White Out〉,現場聽起來和專輯上一模一樣,連谷川美季的聲音也加上一樣的扭曲效果,雖然佩服他們的嚴謹,但是在現場還是希望聽到與專輯略有不同的版本。

隨著越來越多人離去前去看壓軸團,Lama的演出反而漸入佳境,〈Spell〉、〈Know Your Rights〉、〈Cupid (So Far...ver)〉這些比較直率的搖滾歌曲十分激勵人心,大家紛紛開始跳動。類似警報音的電子音效貫穿〈D.B.A.〉這首歌,間或加入田渕ひさ子的吉他,讓人憶起Supercar後期的實驗作品,而〈Dear〉、〈And Mone〉也表現出樂團在歡樂之餘細膩的一面。終曲〈Dreamin’〉各式聲音慢慢堆疊,蓄積能量後優雅地爆發,為表演畫下一個迷幻又充滿希望的句點。

The xx

看完Lama後趕到野舞台,The xx已經唱完大概三分之一的歌,沒有聽到Jamie xx的個人作品〈Far Nearer〉算是小小的遺憾,因為對我來說,Jamie xx的編曲才華是The xx最大的魅力所在,他們音樂中的其他部份我都沒有特別喜歡。

由於之前看過Coachella的現場直播,The xx的現場和預期的差距不大,不過除了人聲有點過於突出以外,當天的音場其他方面都十分完美,完全表現出The xx音樂簡約但魅惑的特質,例如〈Night Time〉的開頭因為安靜低迷,中間的吉他間奏就像墨黑天幕上突然迸發的小型煙火,令人凝神細聽。吉他手Romy和貝斯手Oliver演繹那些描寫現代人愛情的歌曲時,若即若離的動作為音樂增添了畫面。

當晚演出的亮點還是加長版的〈Intro〉,他們其他歌曲似乎都沒有抓到這樣微妙的平衡,凡事似乎進入休息狀態的夜,卻能夠無限延伸、充滿各種可能性。冷調的〈Angels〉可能也是結束燥熱野台盛會的不二選擇,遇到了很多朋友、看完許多樂團表演後,回家靜靜消化關於這天的回憶。

by pblue & Debby

Photos by Yo Charlie

The xx - Coexist

by DOPM
xx.jpg

經過首張同名專輯的成功後,The xx的第二張專輯勢必會遭受樂迷們放大檢視,不過他們似乎也不妥協於過往的成功模式,來複製出一首首簡約的流行樂來討好大眾。《Coexist》聽來似乎更加沉穩內斂,像是將一段感情結束後的依戀與內心話語融入到曲子裡,你可以在歌詞中找到那樣傷感的詞句,或許不是他們的親身經歷,但在Romy Madley Croft與Oliver Sim的對唱下,當中的情感並不存有任何真摯的假象。

我最欣賞The xx的一點仍是他們的音樂製作,二十初歲的年輕製作人Jamie Smith除了掌握樂隊當中所有鼓機節拍,還是一名音樂口味涉獵廣泛的DJ,舉凡嘻哈、R&B、靈魂、實驗電音都在他的撥放清單中,所以讓The xx聽來並不是一組單一樂種取向的組合,他們有著節奏藍調的旋律、外加透亮的電吉他單音、韻律有致的低音線還有Jamie Smith的創意鼓點,在同名專輯中可以聽到所有的樂器表現都有各自的亮點。

正當期待Jamie Smith會用怎樣有趣的方式來製作《Coexist》時,則沒料想到他選擇用更低沉的方式來營造出整張專輯婉約的黑色調氛圍,也收回了他那精湛的擊鼓技巧。不少曲子聽來像是取用電子樂手Burial灰暗的dubstep節拍,讓曲子在黑暗的夜色中得以行進;如〈Chained〉使用緩慢的兩拍節奏,將那種兩人之間的枷鎖感顯現出來,即使彼此感情已逝,心中的思緒還是徘徊在是否給予對方自由與鍊鎖之間。

〈Reunion〉中詭幻的音效、殘響的慢拍,在月光的暈亮下等待與戀人重聚,隨著加重節拍的留白,只留下等待落空的結局。〈Sunset〉由低音與鼓拍展開日落的場景,描繪出戀人分離又再度巧遇的疏離感,詞裡字字句句的感嘆,也讓〈Sunset〉成為《Coexist》中最傷感的曲目。

當Oliver在〈Missing〉唱著〈My heart is beating〉時低沉的節拍也猶如心跳般打在耳膜上,不得不佩服這項製作上的巧思,此時,空幻的吉他聲響也畫過了腦中一幅幅思念的畫面。〈Swept Away〉則用了相當舞曲的節奏,但依舊是抑鬱且低沉。

雖然《Coexist》選擇了不流俗的方向,但卻仍舊帶不回首張專輯給人的驚艷感,旋律性也流於相似與平淡,不過無庸置疑的是,《Coexist》在情感與整體的氣氛上都輕易的讓人浸入他們對感情分崩離析的黑色詮釋中。

by pblue​

評分:

I saw you again, it felt like we had never met It's like the sun set in your eyes and never wanted to rise And what have you done with the one I lov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