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終榜】DOPM今年最喜歡的專輯6到10名

by DOPM

10. Marissa Nadler - July

D: 這張專輯是慢熱型的,一開始只是覺得優美柔軟,但越聽越喜歡。年初時各家媒體都很喜歡,但年底提到的卻不多。

P: 對啊,今年好像很少有那種很引人注目的空靈女聲,但Marissa Nadler的《July》就非常特別,記得從零七年的《Songs III: Bird on the Water》就開始聽她的音樂,但到了這張專輯已經有很大的轉變,整體是比較灰暗的氛圍。有什麼歌是特別吸引妳的嗎?

D: 我很喜歡〈Dead City Emily〉,其實這首歌就可以總結我喜歡這張專輯的理由。可能因為Marissa Nadler是學藝術的,她的創作特別有文學感,這首歌裡面春光明媚的景象卻沒辦法鼓舞女主人翁,因為她的心已死,讓我想起以前讀過William Faulkner的短篇故事《A Rose for Emily》或者詩人Emily Dickinson的詩和生平。可能有人會覺得《July》的音樂為了塑造美感而讓人感到有距離,不過我覺得現在剖白內心的創作人很多(像Sharon Van Etten、Angel Olsen等等),Marissa Nadler創作含蓄的美反而特別吸引我。我也很喜歡〈Desire〉,音樂的空間感非常棒。

P: 〈Dead City Emily〉真的很好聽,我覺得光是她的歌聲配上木吉他就很令人著迷了,因為她的聲音聽起來很飄渺但又有穿透,再加上和音後聽起來更有立體感。

D: Marissa Nadler在這張專輯第一次加入廠牌Sacred Bones,還找了曾與Sunn O)))、Earth合作的製作人Randall Dunn來後製,所以音樂比她前幾張專輯聽起來更豐富。〈1923〉的木吉他演奏就很厚實,而且有另一把吉他加上回授效果,搭配她的多部和音傳達出從古到今長期延伸的時間流動。

9. Timber Timbre - Hot Dreams

D: Timber Timbre做了一張氣氛詭異的專輯,從頭到尾都給人什麼怪事快要發生的感覺。這張專輯第一首吸引我的歌自然是同名的〈Hot Dreams〉,除了聽起來很像我們都很喜歡的Lambchop和Nick Cave以外,我覺得它也符合了Nick Cave所謂的情歌的要訣

P: 的確詭異,這張專輯給我一股在看大衛林區電影的感覺,像是在夜晚緩慢走進霓虹燈區,整個人與現實分離,然後會發生一些超乎常軌的事,置身於一場詭異的幻夢之中。另外,像歌曲〈Curtains〉的MV就像希區考克的電影充滿焦慮與懸疑。

D: 像〈Run from Me〉也超怪的,一開始是緩慢的鋼琴演奏,主唱Taylor Kirk的聲音很溫柔,卻是在警告愛人快跑,不知道他會做出什麼事來... Taylor Kirk到好萊塢玩一趟,就能想像出這些歌,真的很特別。〈Grand Canyon〉應該也是他真的到那邊走一遭吧,這首歌乍聽比較正常一點,敘述他在大峽谷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想法,整首歌也有壯麗的氛圍,最後還是有點恐怖。

P: 這樣聽起來這張專輯還滿適合做電影原聲帶的,因為專輯整體帶有懷舊、懸疑、黑色幽默等氣氛,你很容易就可以在腦海中勾勒出一些鏡頭,裡頭的歌都是慢節奏的,彷彿做了虧心事的人正偷偷摸摸的逃離事發現場。

D: 就算是做虧心事,樂團的詮釋方式帶著古典美,樂器使用也很豐富,讓人受到吸引想聽下去而不至於被嚇跑。專輯中歌曲也可以讓聽者自由組合產生不同的故事,如果有機會創作懸疑小說,聽這張專輯說不定會文思泉湧。

8. Temples - Sun Structures

D: 上半年天氣很冷的時候,不停地播放這張專輯,感受春光明媚的氣息,現在冬天又來了,又可以開始聽了。

P: 真的滿適合在冷一點的天氣聽。沒想到Temples這樣年輕的樂隊可以將六、七零的搖滾樂重新詮釋的那麼好,你在倫敦的樂團裡幾乎找不到這樣特殊的氣質,而且《Sun Structures》還是他們自己錄製的,各樂器的表現是很飽滿的,而且具有在聆聽現場的感覺。

D: 嗯,像他們的出道曲〈Shelter Song〉除了很像The Beatles,還表現出非常純真的喜悅,這份純真在倫敦活動的樂團作品中很難找到。〈Move with the Season〉、〈Colours to Life〉等歌曲還帶著一種鄉野的清新氣息,我特別喜歡〈Colours to Life〉這首歌,雖然好像彈起來不難,但吉他的聲音真的讓人想起The Byrds、Simon and Garfunkel等六零年代的音樂。

P: 除了六零年代的音樂,像〈Sun Structures〉這首歌也加入了泡菜搖滾的元素進去,但他們的旋律真的很容易就朗朗上口,而且合成器與吉他的效果是很五彩繽紛的,感覺就像窺探萬花筒一般。

D: 對呀,我也很喜歡〈Sun Structures〉這首歌,一直覺得他們很像可愛版的The Horrors,〈Mesmerise〉這首歌也給人很繽紛的感覺。在〈Sand Dance〉他們又嘗試了中東風情的編曲。Temples在首張專輯使出渾身解數,期待他們未來的發展。

6. Thee Silver Mt. Zion Memorial Orchestra - Fuck Off Get Free We Pour Light on Everything

P: 今年錫安山的專輯其實沒什麼人在談,或許他們的音樂不能說是好入耳,但當中所能讓人感受到的能量才是他們最獨特的地方,以前覺得他們只是會唱歌的GY!BE,但現在已經完全改觀了。

D: 主腦Efrim Menuck的歌聲可能一開始不容易入耳,但他的確已經分別區分出GY!BE和錫安山這兩個樂團的特色。GY!BE音樂提供一些模糊的概念,而錫安山可以做更具體的批判,並且音樂更具實驗性,像〈Take Away These Early Grave Blues〉竟然有點歌仔戲的感覺 (?),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接觸過。

P: 〈Take Away These Early Grave Blues〉真的很像歌仔戲...雖然我知道他們會用一些中東民俗音樂的元素,但這次還真不知道他們是湊巧還是真的對亞洲民俗音樂有研究。

D: 除了風格特別,錫安山這張專輯的歌曲都很深刻,像開場曲〈Fuck Off Get Free (For The Island Of Montreal)〉非常急切地表達出對一個更好的社會的想望。〈Austerity Blues〉結尾的弦樂就非常哀戚,宛如輓歌一般。

P: 〈Austerity Blues〉是一首反應撙節政策下的輓歌啊,他們讓小提琴發出延綿不斷的重複音律讓人聽的相當過癮,配上吉他音牆,聲音很緊密的填滿你的耳朵,你不需要去研讀他們的歌詞就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從悲憤中緩慢升起的希望。

D: 希望錫安山歌曲中的悲憤可以感染我們去做有意義的事。

6. Iceage - Plowing into the Field of Love

P: 年尾聽到這張專輯就覺得相當不錯,但其實之前對他們的專輯沒有太大的感覺,或許這次的曲風很對我的胃口,就是走Nick Cave路線然後又是那種不想甩人的年輕氣息,又有點厭世的精神分裂,但其實骨子裡明明還滿浪漫的感覺。

D: 這次我們前十名內有兩張風格很像Nick Cave的專輯(另一張是《Hot Dreams》),我覺得Iceage的某些歌曲聽起來像年輕時的Nick Cave或Rowland S. Howard所作的音樂,像〈On My Fingers〉、〈Glassy Eyes, Dormant and Veiled〉等等,然後〈How Many〉的困惑迷惘又是屬於他們自己的,Elias Bender Rønnenfelt的歌聲也是非常有特色。

P: 最近我們才在說人老了 (其實也才快三十?) 才開始聽得懂Nick Cave,但這群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已經很熟悉這樣的風格了,他們自己也說不想做出重複的東西,所以音樂風格的轉變是必然的,但《Plowing into the Field of Love》不只是轉變,而是給我他們已經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感覺,比起其他新樂隊進步的還要快,並且不盲目的跟隨潮流。

D: 他們這麼年輕就不自我設限,很不簡單,就算受到一些知名樂團影響,甚至還有青出於藍的表現。〈Forever〉這首歌的吉他有點像R.E.M., 但R.E.M.絕對無法像Iceage這麼放浪,內心掙扎的點也不一樣。〈Simony〉隱約有Dinosaur Jr.的〈Raisins〉的影子,不過錄音品質提升許多。

P: 這麼說〈Simony〉還真的有點Dinosaur Jr.的感覺,裡面最特別的曲子我覺得是他們很少見的慢歌〈Against the Moon〉,還真的有種經過歲月洗禮的滄桑感啊,明明才二十出頭歲就那麼老成,總而言之啊,期待他們在台北的演出

【2014年終榜】DOPM今年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20. Gazelle Twin - UNFLESH

如果喜愛Elizabeth Bernholz化名為Gazelle Twin推出的上一張專輯《The Entire City》,《UNFLESH》乍聽之下可能會讓人無法適應,她之前採用的聲響雖怪,都還能構成一幅完整的末世景象,但在《UNFLESH》她甚至懷疑起裝載我們心靈的人類形體。人的身體狀況的確難以掌控,情況不佳時還會進一步阻礙思想。Gazelle Twin丟擲出許多怪異的電子音效和工業噪音,拆解我們對穩定形體的既定印象,歌曲更是毫無保留描繪出形體毀壞的恐怖血腥,〈Exorcise〉、〈Good Death〉等曲子都令人顫慄。頹敗與衰亡是每個生命都無可逃避的結果,《UNFLESH》揭露了種種死亡的方式後,最後也暗示了一絲超脫的可能性。

19. Dean Blunt - Black Metal

初看到專輯名稱及封面,還以為Dean Blunt是一位玩金屬音樂的樂手,再看看專輯曲目所出現的〈50 Cent〉、〈Punk〉以及〈Country〉還真讓人搞不清Dean Blunt再玩什麼把戲,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去定義音樂的類型,直到親耳聽到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在被文字長期的渲染下,既定的印象限制了想像力,原來指涉嘻哈的〈50 Cent〉可以這麼的像英國八零的guitar-pop,原來〈Punk〉可以這麼的饒舌,原來〈Country〉是一連串由Mac電腦按鍵聲與噪音所拼湊出的實驗篇章,那《Black Metal》到底是一張什麼樣風格的專輯?

 

18. Future Islands – Singles

Future Islands加入了英國獨立名廠4AD,在廠牌的各種資源支持下,漸漸的在眾人面前打開知名度,對一些他們的支持者來說,成軍十年的Future Islands理當被更多人給認識,畢竟Samuel T. Herring真的是一位很特別的歌手。《Singles》雖延續他們過往Synth-Pop的風格,但這次的陣容除了原本鍵盤、貝斯的配置外還加入了一位鼓手,讓在節奏上面的表現更加靈活、動感。專輯主要的歌唱旋律給人些許節奏藍調與靈魂樂的感覺,我想這也是他們歌曲所可以觸動聽眾、勾起情緒的原因之一。

17. Jimi Goodwin - Odludek

距離英國曼徹斯特樂隊Doves的上一張專輯已經五年過去了,雖然到現在沒讓樂迷等到另一張新作,但主唱兼貝斯手Jimi Goodwin卻自己完成了一張完整的專輯。Jimi Goodwin製作《Odludek》的方式像是在製作一張瘋狂的混音帶,將他所受到的音樂影響轉化為這張作品,對於喜歡聽變化多一點的樂迷來說能從《Odludek》得到許多樂趣。比起眾多樂團主唱的個人專輯,《Odludek》相較起來算是一張誠意十足的作品。

 

 

 

16. Pink Mountaintops - Get Back

整張《Get Back》圍繞在緬懷青春的主題上,這樣的青春當然是屬於主腦Stephen McBean個人的,從第一首歌〈Ambulance City〉的城市馳騁到最後〈The Last Dance〉的舞池一吻,種種青春記憶在搖滾樂的催化下重新回到腦中,或許只是創作者的私人記憶,但那些感覺卻是你我在青春期中所能體會到的。雖說《Get Back》並沒有上一張專輯《Outside Love》在歌詞上如此具有詩意以及充滿溫情的旋律,但卻是一張充滿年輕能量的專輯,也對Stephen McBean個人的青春,甚至是你我的青春做了一次完整的回顧。

15. Grouper – Ruins

Grouper的音樂一貫地以氣氛為重。不斷地重複的使用同一段唯美旋律,配上些ambient/drone的音效,最後再加上Liz Harris暈沉沉卻又藉慰人心的歌聲,就這樣靜靜的刻劃出一大片朦朧如夢般的soundscape。這張專輯裡許多的背景聲效,像是蟋蟀,青蛙的叫聲,雷雨聲,甚至是微波爐「嗶」的聲音,在這裡並不會顯得突兀。反而更有一種再自然不過的臨場感,我們像是在夜裡與她同在她三年前錄音的葡萄牙小鎮上,回顧著過往情事。

14. Zammuto - Anchor

離開雙人實驗電子組合The Books之後,Nick從Zammuto完整的樂隊編制中找到一個新的方向,不光只是電子聲效與取樣,更在鼓、貝斯、吉他等傳統的搖滾樂器中截取到一種更迷人的韻律,在放客、爵士等樂風的融入下,音樂整體聽起來具有相當美妙的動態感。除了動感充沛的〈IO〉之外,《Anchor》中其他歌曲所呈現的是較為冷冽、沉穩的氣氛。如果在冬季需要一些陽光,〈Need Some Sun〉完全回應了這樣的要求,扎實的低音線醞釀著即將升起的暖陽,Nick口中低吟的旋律與晶瑩透亮的合成聲響終於帶來了一些鵝黃色的溫度。

12. Have a Nice Life - The Unnnatural World

如果首張專輯得到相當成功的評價,那第二專輯對音樂人來說一直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不過Have a Nice Life並沒有在乎那麼多,他們依舊沒有去錄音室錄音的資金,還是靠著Logic Pro等軟體以及手邊所擁有的設備和網路資源在自家錄製完專輯,所以《The Unnatural World》接著延續他們過往粗糙的低傳真風格專輯,承襲後龐克、瞪鞋音樂先鋒的特點為根源,不過他們並不完全相似上述的那些樂團,只取了其中的一點風格上的精華,但Have a Nice Life的旋律更給人一種難以形容的情緒波動,帶來的是焦慮、抑鬱以及緩慢的死亡氣息。

12. Bear in Heaven - Time Is Over One Year Old

新專輯《Time Is Over One Day Old》去除掉《I Love You It’s Cool》繁複的綴飾,雖然引人起舞的節拍還在,這些拍子不是要讓人接收環境中無所不在的刺激,而是引導人在紛雜世界找到安定自己的力量,Bear in Heaven寫的一直都是給內向個性聽眾的舞曲。《Time Is Over One Day Old》的許多歌曲將過往的音樂元素與現今的獨立音樂做了非常有趣的融合,專輯後半段更深入探討人們在繁忙現代社會中的生存恐懼,《Time Is Over One Day Old》能夠引導我們思考在科技主導的世界中個人生存的意義,是一張十分吸引人的作品。

11. The Twilight Sad - Nobody Wants to Be Here and Nobody Wants to Leave

在Paisley Abbey結束為首張專輯《Fourteen Autumns & Fifteen Winters》的最後一場巡演後,蘇格蘭樂團The Twilight Sad如獲新生,回到家鄉完成第四張專輯《Nobody Wants To Be Here And Nobody Wants To Leave》,從中可以聽出樂團已經到達成熟階段。歌曲中的每項樂器安排得恰如其分,合成器的點綴更是美妙,產生昂揚宏偉的氣氛,在流行旋律間,主唱James Graham的歌聲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主題上,《Nobody Wants To Be Here And Nobody Wants To Leave》寫出對故土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緒,聽完這張磅礡之作,或許你會對每天居住的地方所發生的事感到更困惑,或者會有更多的包容。

【2014年終榜】DOPM今年最喜歡的專輯21到30名

by DOPM

30. Aphex Twin – Syro 

Aphex Twin來說,在每一個啁啾的音符,音樂結構上的叛離經道,和把這些結合起來技術的專業技巧已不是新聞了。能夠任由音樂追尋不可預測的邏輯去變形、重組、壓縮、跳針,而自由的形成具實驗性並兼有可聽性的音樂人少數無幾,為中翹楚的莫非化名為Aphex Twin的Richard D. James。在《Syro》我們依舊聽到各式各樣奇怪的組合、樂器、人聲、噪音等錯綜交雜編織出一個只屬於Aphex Twin的超現實音樂場景,聽起來甚至比以前作品還要更隨心所欲,更有趣好玩。比起累贅的文字介紹,這張專輯更適合讓我豎起耳朵好好享受。

29. The Bug - Angels & Devils

28. Goat - Commune

英國電音製作人Kevin Martin的個人計畫The Bug繼零八年發行的《London Zoo》受到廣大讚賞後,這張《Angels & Devils》也成為今年被關注的焦點 (但並沒有Aphex Twin這麼受關注)Kevin Martin這次找來不少跨樂風的音樂人合作,從實驗、搖滾到嘻哈音樂都成為他音樂骨幹裡的靈魂,專輯前半部分帶有冷峻的氛圍,後半部分則是由嘻哈樂手們在他的dub-step編曲中大展身手,實驗嘻哈團體Death Grips也在〈Fuck A Bitch〉參了一腳。

自首張專輯《World Music》到《Commune》以來Goat的神祕感從來沒有消失過,他們帶上面具、穿著傳統服飾站上舞台,沒有人看過他們的真面目,而且不同於傳統西方的搖滾樂,他們音樂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將曲風融合的相當具有特色,例如由非洲鼓與爵士鼓所融和的節拍再加上迷幻的吉他獨奏,又或是只是像歌曲〈Talk To God〉中在重覆的樂段中加入一些獨特的聲響層次,還有與過往編曲不同的〈Words〉在當中加入機械感的合成器聲效,相信喜歡迷幻搖滾的樂迷能夠在《Commune》找到不少樂趣。

27. Andy Stott - Faith in Strangers

這是一張相當難消化的專輯,特別是如果你期待聽到上一張專輯 Luxury Problems的延續。那些低沉的強力重拍,在這張中幾乎都抽掉或是稀釋掉了。整張專輯的節奏與密度也與上一張差了許多。但是換成dark ambient審美角度來看,這張其實也有它發光的地方。像是緩慢的開場曲〈Time Away〉〈Violence〉Andy Stott drone/ambient 的音效營造出既優美又荒涼的感覺,後面再加上骯髒的拍子更是詭異至極。而他在高BPM〈Science And Industry〉一樣能營造出黯黑不安的氣氛。總之,這是張高完整度的工業電子作品,如果你有那胃口消化的話。

26. The New Pornographers - Brill Bruisers

The New Pornographers的最新作品《Brill Bruisers》重新營造歡樂的氣氛,開唱曲也是第一支單曲〈Brill Bruisers〉的眾人合唱、明亮奮進的調子企圖找回經典專輯《Twin Cinema》的靈光,整張《Brill Bruisers》一直保持著趣味性和朝氣,從頭到尾聽下來讓人心情愉悅。《Brill Bruisers》也修正了前兩張專輯整體性不佳的問題,除了一貫的活力,所有的歌曲都帶著七、八零年代的復古科技感,有點俗氣、笨拙,重現當時的人因為剛學會用機器編曲所以就得拼命使用的熱切。

25. Adult Jazz - Gist Is

Adult Jazz這組來自英國里茲的樂隊成功的在他們的首張作品《Gist Is》展現出驚人的才華。樂隊主唱Harry Burgess,在大學期間主修藝術,也曾參與戲劇的演出,因此從他的歌聲你可以聽出彷彿經過聲樂訓練的旋律,在真假音的轉換滑順自如。既然團名取做Adult Jazz,爵士樂風也成了他們的隱性基因,你所聽到的元素還是相當現代,只不過他們為了擺脫4/4拍搖滾樂的限制,多少將即興的感覺帶到編曲中,在同一首歌可以聽到不同的節奏在變換。

24. Shabazz Palaces – Lese Majesty

第一次聽到這張專輯的感覺就是-這就是未來的Hip-Hop,但我不是指這就是Hip-Hop的未來。在Shabazz Palaces未來主義的音樂裡,不需要毒品也不需要令人眼花繚亂的燈光秀,因為音樂與拍子本身和Ishmael Butler奇特的歌詞就足以比擬煙霧瀰漫迷幻的視覺效果;每個曲子像是都被點綴了閃耀的燦爛星光,銀河系的雲氣體環繞著,而聆聽者漂游在這毫無重力的太空,隨著極爽重拍的推進穿梭於Lese Majesty星球的奇幻之旅。這張大概是我今年聽最多遍的專輯,因為那個絢麗又超現實的世界,實在太吸引人了。

23. You Walk Through Walls - You Walk Through Walls

倫敦的瞪鞋樂團Air Formation解散的時候著實令人難過了一陣子,幸好主腦Matt Bartram與鼓手James Harrison以Air Formation的基礎又組成You Walk Through Walls,並找來貝斯手Harry Irving加入陣容。You Walk Through Walls今年的首張同名專輯保留了Air Formation音樂中的遼闊感和模糊人聲的特色,吉他效果低調不張揚,但加強了推進的力道,〈Gone In A Day〉、〈Miss So Much〉、〈How Can We Go On〉等歌曲更是在悅耳旋律與飄渺氣氛間取得極佳的平衡。即使予人孤獨幽寂的感受,整體氛圍仍是入世、積極融入當下的。

22. 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 頹圮花園

王榆鈞與時間樂隊今年的專輯《頹圮花園》收錄她橫跨八年的音樂創作,透過自身的詞作或將他人的詩作譜成曲,融入劇場舞台上豐富的想像力,王榆鈞在音樂中探問她與其他人的關係;時間樂隊的參與也使她能將概念表達得更完整,在變化多端的世界中強調自己獨一無二的存在。《頹圮花園》是台灣音樂中少見的成熟之作,在探索完專輯19首歌曲後,聽眾將會找到靈感,對周遭事物擁有新的觀點。

 

 

 

21. Woods - With Light And With Love

Woods在2013年休息一年,決定認真對待他們的最新創作《With Light and With Love》。隨著每一張專輯的推出,聽者應該能感覺到他們的音樂慢慢脫離粗糙質地,製作變得精良。另外,即使音樂聽起來古怪詼諧,Jeremy Earl的歌詞反而偏向黑暗晦澀,受到死亡陰影籠罩。但如專輯名稱所述,Woods這次用了更為光明、正面的態度來處理存在焦慮的問題,他們付出很多努力呈現一張易於消化的專輯,不但調整了歌曲長度,錄音品質也比過去作品提升許多。

美西唱片行之旅

by DOPM

這回的美西行照例逛了幾家唱片行,相較於兩年前初入黑膠世界時的懵懂,現時對黑膠唱片的瞭解雖然仍算粗淺,但大致知曉該如何挑片與觀察片況,也聽聞80s前的錄音相較後期的唱片而言來得好上許多,因而這回的唱片行大多以純粹的黑膠唱片行為優先,目標則以60、70年代的專輯為主。

Tucson - Zia Record Exchange

Zia Record Exchange

Tucson 是位於 Arizona 州南方的一座沙漠城市,Zia Record Exchange 在此有兩家分店,規模相似,藏量的質比 Las Vegas 的分店來得好,可說是 Tucson 主要的音樂交流場所。Zia Record Exchange雖然表面上是以二手CD的販售為主,但其黑膠藏量也有相當規模,仍能在其中找到不少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專輯,加上二手老片的價格非常平易近人,標價僅$2.99的好片比比皆是。雖然片況好壞不一,偶有刮痕、髒汙與指紋痕跡殘留,但大多皆是稍微清洗整理後便可去除的,如此一來該唱片無疑又是好漢一枚,唱針一下,瞬時就帶你回到那個擁有美好錄音的時代。

Las Vegas - Zia Record Exchange、Moondog、Record City

Zia Record Exchange

Las Vegas 的 Zia Record Exchange 營業時間是驚人的10:00-24:00,因而可將搜刮唱片的行程排在夜深人靜之後(雖說這時間點對 Las Vegas 的夜晚而言還算年輕)。兩家分店分別座落於 The Strip 與 UNLV 附近,店內商品的配置則與前述的 Tucson 分店類似,價格訂定方式也無差異,在此不再詳述。

Moondog

座落於UNLV 外一不起眼的兩層樓建築,然而店內整體環境十分慵懶舒適,是個會讓人想消磨一下午的場所。除 了經營黑膠唱片之外,也買賣些二手樂器與音響器材,單片價格約落於$10~$20之間,經典老片與首壓盤的比率相當高,店家亦將唱片年份、標籤標記得十分清楚,價格隨著其稀有度而有著顯著差異,例如 The Doors 的《Strange Days》首壓盤就來到60美金。此外,店內亦提供唱盤讓樂友試聽唱片,邊挑片邊聽其他人播放其挑選的唱片,我想這也是逛此類唱片行的另類趣味。

Record City

全美有三家分店,其中兩間位於 Las Vegas,另一間則處於加州南部的 San Diego。這次由於時間較為緊迫,只逛了 East Sahara Ave 上的分店,該店收藏亦以黑膠為主,CD藏量極為稀少。樂風分類以主流的 Pop、Rock、Jazz 為主,新片與二手片兼賣但分區擺設,因此找片上並無困難,可以快速鎖定自己想要的區域搜找。此外,二手片部分店家皆做了簡易的清洗整理,內部封套也換上全新紙套,這點十分貼心。當日買滿五片以上,每片可多折價$1。當天逛唱片時,店內的收音機恰好放著 REO Speedwegan 的〈Take it on the run〉,老闆娘也就在店裡隨性地哼唱起,該景象十足地Old School。

Los Angeles - Amoeba Music、Record Parlour、Record Surplus

Amoeba Music

此處應當無須多做介紹,身為全世界最大的獨立唱片行,Amoeba Music 已不僅是家唱片行,某種程度而言,已然是個品牌亦或精神象徵,是愛樂者來到美國西岸不可錯過的必遊景點,尤其 Hollywood 分店又是三家分店中最具星光氣息的地標,不時會有名人到店裡參觀與拍攝,網站上亦有一個 What's in my bag 的系列影片介紹歌手明星們的音樂品味。

雖名為獨立,但其規模之龐大超越了人們的預想認知,而這是優勢卻也是負擔。首先,Amoeba Music 的黑膠價格並不友善,品項陳列以新片為主,多採市場定價的方式販售。再者,此處顧客川流不息,要在這兒撿到超值好盤的機會其實不高 (好片早被挑走,哪輪得到遊客來挑)。相較之下,CD方面將二手與新盤分區擺設,樂風廣泛且藏量與價格俱優,版別優劣對音質的影響也比黑膠來得小,因而個人是建議到 Amoeba Music Hollywood 可專注於CD的挑選即可,黑膠唱片還是另尋他處購買。

Record Parlour

只距離 Amoeba Music Hollywood 一個街區,卻是個截然不同的存在,絕除 Sunset Blvd 的熱鬧喧囂,如同其他黑膠個體戶一般,店內的氛圍呈現其對於類比聲響的情有獨鍾與堅持。店裏頭察覺不到黑膠復興的盛況,只會讓人覺得它好像數十年如一日般 地在當地存在著,儘管外頭物換星移,它們仍以33.5轉的速度運轉著,而那些霉味彷彿就是歲月該有的味道,強烈建議到LA一定要到此走一趟,店內陳設的老 東西真的會讓人看得興奮不已。

Record Surplus 

位於West LA接近Santa Monica的區域,1985年開業以來就是以黑膠專賣為主,樂風同樣非常廣泛,Rock、Jazz、Soul、Classic、Folk、Blues、Reggae 應有盡有。店內同樣也提供試聽設備,只是播放設備是以耳機為主,個人覺得這很難聽出黑膠的高傳真特色,頂多只能拿來測試片況如何。當天因為稍晚還有NBA賽事要觀看,因此並未在店裡逗留太久,也就沒細看藏貨集中於那些部分。

經過這回尋訪之後,大抵可看出目前的黑膠二手市場的貨源確實是集中在80s之前的唱片,要搜尋到80後的獨立搖滾專輯難度頗高,猜想是由於卡帶和CD80後成為新形式的音樂載體,間接導致黑膠銷量下降,而原始版別的產量自然直接影響二手唱片市場的藏量多寡。

另一方面,由於80後的唱片在市場流通的貨源稀少,因此即便現蹤,其單價亦高得令人難以下手。或許有人會說為何不收藏複刻版的唱片就好,何苦汲汲營營地找尋原版唱片?難就難在現今複刻片的品質不一,單片定價又因黑膠復興之緣故水漲船高,片商也以180g黑膠片的噱頭到處招搖撞騙,時常花了20多美金買了張複刻唱片,結果唱針一放下,那衰聲難聽之致,足以摧毀任何聽歌的雅興,專輯封面彷彿在嘲笑你買了張昂貴的版畫。

雖說黑膠市場似乎對於我們這些聽著80年代之後搖滾與獨立音樂的樂迷不甚友善,然而換個方式思考,或許也可能因為市場導向,而驅使我們去聆聽原先較不熟悉的領域,這亦不失為一個幫助我們探索未知領域的好機會,說不定就因此聽過去被塵封忽略的好聲音,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型態的音樂交流。

by Headphone Youth

香港的White Noise唱片行專訪

by DOPM

DOPM最近有機會到香港,訪問了White Noise唱片行的負責人Gary。White Noise已經開業十年,Gary和其他兩位夥伴以他們獨特的音樂涉獵,在香港打造了一座供獨立音樂愛好者尋寶的園地。除了賣唱片之外,White Noise的業務範圍也包括舉辦音樂表演,並幫自己喜愛的樂團宣傳。能有這份決心毅力經營志業,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訪問中,我們可以感覺到Gary是一個堅持理念的人,即便經營唱片行,他並不在意當下的流行趨勢,完全針對自己的喜好與信念推廣喜歡的音樂,他對於網站、刊物以及目前進行中的佔中活動所做的回應都令人相當敬佩。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如何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而不受其他因素左右。最後,他也推薦給我們他今年喜歡的專輯,文末我們將會附上試聽連結。

非常感謝White Noise的Gary接受我們的訪問。

1. 今年是White Noise Records的十周年,可否跟我們聊聊這十年來White Noise Records的變化以及心路歷程?

Gary: 先說我們的店吧,一開始我們是在銅鑼灣,跟現在差不多大的地方,在鵝頂橋的一個舊樓裡面,我們在那邊做了五年左右。你們可能不知道香港租金比較貴,而且每兩年都會漲房租。五年多後,因為租金太高,我們做不下去,所以我們找了一個地方,跟原本的店隔兩條街,在商業大廈裡面。

那幾年香港經濟挺好的(租金貴),最後只能找小的地方,第一間店的面積跟現在差不多,但是搬到商業大廈後就小了三分之二,租金還是一樣的。但是沒辦法,我們那時候覺得銅鑼灣可能有比較多遊客,我們也還想在那邊繼續做下去。我們繼續做了大概兩年多,地方真的很小,我們放的東西又多,最後自己也不想待在那邊,但是我們還是留在那個地方,因為覺得地方小,不做也很可惜,所以我們先保留實力,暫時在小的地方,看看有沒有機會搬回面積比較大的。

在上一年的六月份左右吧,我有一個朋友說,在九龍看到一個地方挺好的,但是是在九龍區,他不知道我們有沒有興趣搬去九龍。他也告訴我租金大概是多少。那時候我只覺得不可能吧,怎麼會那麼便宜,在全部地方看起來算一般般的金額。所以我們就來看了,看完立刻打電話給業主,談得很順利,我們就把它租下來。我們是上一年的十月份搬過來的,希望以後不用再搬了,但也無法確定,就先做兩年看看。

其他的情況在這十年的變化,就是買唱片的人已經慢慢變少了,但是我們的路線還有我們大部份的客人都是遊客,本地人也有,不過大部份也是外國人。這幾年變化蠻多的,有變越來越難經營,租金也越來越貴。現在像我們這樣還可以生存下來的店,都會兼做一些演出,有時候也不一定賺錢,也會花很多時間去幫樂團宣傳,但對我來說,做唱片店也不一定只要專注在唱片上,獨立音樂方面,我也想了一些其他做法。比如說,我們做某一個樂團,範圍不是只有在香港,我們現在涵括的是東南亞地區,有時候也帶團去台灣、菲律賓,這些演出有賺有賠。但我的重心還是放在店裡,帶團、做演出那些我覺得也是在幫我們公司做宣傳。

2. White Noise Records除了是一間唱片行,也辦表演,作為一個香港最重要的獨立音樂據點,將世界各地的獨立音樂帶到香港,就你觀察,這是否為當地的獨立音樂環境帶來變化?

Gary: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我自己是很希望我帶來的樂團還有音樂可以影響到本地人聽歌的方向,還有樂團玩音樂的方向。我觀察到,香港聽獨立音樂的人,大部份都是聽外國音樂,比如說,很多香港人喜歡看Pitchfork,聽最多的是那邊流行的。

但我自己來看的話,我們店一開始做的就是另類的另類,一開始我們店裡賣的音樂,有四成都是CD-R的noise、experimental的東西,那時候賣的東西很瘋,網路上的人都說,這間店不知道在做什麼,賣的那些碟可能全球只有出50張。我們當時的心態也不是要賺錢,我和兩個拍檔開店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時候想找喜歡聽的東西,但在香港都買不到。另外我在香港做唱片這一行那個時候也七、八年了,我自己做得很悶,就只是一份工作,也不是非常喜歡,所以就問我兩個朋友說有沒有興趣開店,他們聽了投資的金額也覺得不是很高,就開始經營了。那時候賣的都是我們三人喜歡的東西,而且我們三人聽的東西都不一樣,有人聽實驗、jazz,但是我那時候聽techno跟post-rock,我另一個朋友又聽一些其他的,我們三個聽的方向都不一樣,對店來說也蠻好的。

前半年因為賣的東西太偏門了,太先鋒了,所以生意一直不是很好。因為那時租金不是太貴,租約又打一兩年,我們就撐下去了。慢慢我們店也有改變,noise的東西真的沒有人聽,都是自己買,買完以後還有很多沒有賣出去,所以我們覺得應該要去外國唱片店網站去看看mail order的東西,看要怎麼合作。

過了幾年後,我們也想做一些改變,代理一些我們喜歡的國外樂團,一開始主要是歐美的,但我覺得我們簽下來最重要的團是toe。因為我們一直都有跟他們廠牌拿碟來賣,也賣得很好,但賣得好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滿足感,因為只不過是買賣。

後來我記得在2007年左右,那時候還流行用MySpace,我自己就在MySpace的Messages裡面發電郵給他們,我也不記得過了多久,其中一個團員有回覆我們。那時候我是問他們,有沒有興趣讓我們做local press,幫忙壓碟,他們回答說有興趣,我那時很大膽的說,可以到日本跟他們碰面談談,他們也答應了。到日本後,我也告訴他們很希望能幫他們做演出,做亞洲的表演;原本只有想在香港辦,因為那時候沒有經驗到其他地方辦,但算一算,這樣indie的團,場地就算當天爆滿,我們還是會虧錢,因為成本很高,再想遠一點,要成功的話,我們可能需要找一些亞洲的promoter來巡迴。這也促成我們跟toe的合作,第一次巡迴有台灣、馬來西亞、香港。簽下他們後,我們也很幸運獲得很好的反應,我沒有記錯的話,每一場都是爆滿的。往後我們就開始跟他們合作,我也跟拍擋說,這可能是我們將來發展的方向。

之後我們就是慢慢這樣做,我們每年都做很多演出,有實驗的、indie的,但很難不虧錢,大部分只要做實驗的,我們都是會虧錢的。

3. 比較現在港人買唱片的比率是否會跟去看現場演出的比率有些落差?

Gary: 就我自己來看,我有另外的想法,我的意見不一樣,就是買唱片跟聽音樂會的人是分開的。我看到的是說,買唱片的大概只有兩三成會去看演出,在香港這是兩幫人,我不知道在台灣是不是這樣。在香港,看表演的人不太買碟,但他們會在網路上下載,或聽Spotify那種串流服務,但他們會聽很多很多音樂;他們可能不太買碟,然後拿那些錢儘量去看演出。如果有十團過來,他們會去看個六、七團。

但如果分開來說,之前買碟的人很多,因為香港以前演出不是很多,大概這兩三年越來越多樂團會辦香港場演出,之前大部份的人應該都是買碟,沒有很多機會看到現場表演。現在的話,買碟的人很少,但演出的話有機會都會儘量去看。

4. 就你觀察,近年線上音樂串流服務是否影響了大家來購買唱片的意願,還是反而增長了大家來買唱片的意願?

Gary: 我們十年前剛開店的時候,應該還是流行翻版唱片,下載有一些,但當時有新碟,大家還有去買的觀念。但Spotify這種串流服務,我記得好像是去年還是前年推出的,真的改變很多。推出後前半年,銷量大概跌了一半,之前要是網路上盜版或非法下載的話,聽的人可能會有一部分覺得自己在做不好的事,可能真的有一些人會選擇買碟,買少一點,但他還會買。但是Spotify的出現就好像說,只要給一個很小很小的月費,或不給的接受放廣告,你就很像用正版的途徑去聽歌,這是合法的,所以很多人都很願意這樣做,這合法與否的分別很重要,造成銷量跌得很厲害。

另外一方面,現在比起之前,每年出版的唱片都很多很多,越來越多藝人推出音樂,你買不完的。之前可能少一點,現在錄音器材也便宜,可以自己錄音來推出,所以現在多了很多碟。人都是貪心的,想聽完全部的,他們可能就會選擇Spotify那種串流服務,儘量聽多一點。

5. White Noise未來還有什麼想達成的目標?

Gary: 說真的,我們現在真的沒有想達成什麼目標,不管是之前或現在,我們都做了一些之前沒有想過的事,比如說剛剛講的簽一些外國團,之後出香港版,帶他們去演出,跟亞洲其他合作等等。上一年我們也簽了一隊我們自己的團叫tfvsjs,這些我們之前真的都沒想過,都是機會來了別人找我們談,不是之前想了很久之後再去安排的,我們沒有想到那麼遠。

如果硬要問想達成的目標的話,我覺得我們做獨立的都希望大家在一個公平的環境競爭,不論是我們簽的團或其他的,都是公平競爭,沒有壟斷的狀況,只是要推薦我們喜歡的東西給一些人。真的要講的話,應該是介紹一些我們喜歡的東西,給我們沒有想過的人吧。

我們說獨立,indie,有時候我覺得這個詞也用得不好。Indie音樂的有些聽起來對我來說,其實跟主流也差不多,只差在沒有大的公司,幫他們去宣傳,但是我們都在自己能做的範圍內幫他們宣傳。香港一些電台或公司,不管你promote的音樂有多棒,他們就覺得你是小公司,不會放你的歌,我希望他們有機會改變這種想法,也希望他們支持一下獨立的廠牌。

6. 你覺得現在經營唱片行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如果要開業,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Gary: 對我來說,之前不是挑戰的東西,現在都已經變成挑戰了,例如每個月都要想這個月是不是要虧錢,現在的人要怎麼樣才會想來我們店買東西,這類的。每一天都是挑戰吧,每一天我們的熟客都會流失,但同一天有一些新的人進來,我們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麼東西,所以進貨的時候有困難。有時候我們自己喜歡聽,但不知道外面流行什麼東西。訂貨的時候,我覺得有難度,因為我們店裡賣的東西大部份都是代理,不可能買一張兩張,所以我們要在之前想好,聽過覺得怎麼樣,再去下訂單。

有時候訂回來真的沒有人喜歡,最搞笑的就是,有時候我們三個拍檔都很喜歡一張碟,我們就覺得是難得的機會,進很多,但是每次都沒有人買。我們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我一個人喜歡的,賣得還OK,但當我們三個人喜歡,拿多一點後通常都賣不出去。

DOPM: 可以問是什麼團嗎?

Gary: 很多的。我另外兩個拍檔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開店、辦演出都是我一個人在做,但是每個人都有遇到自己聽的東西賣不出去的情況。因為我們三個人聽的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三個都喜歡的,外面的人應該也會喜歡吧,但原來不是這樣子。我舉不出什麼團,因為真的很多這種時候,所以我們現在有默契,只要你喜歡、他也喜歡的東西,我們就不訂了。

還有,我真的想告訴一些朋友,如果他們真的有興趣要開店,他們需要有個原因可以持續吧。因為現在不管是不是年輕人,他們想開店都很勇敢,他們的想法都是很偉大的,所以我很尊敬他們。現在開店一定比我們以前難度要高,我們開了十年了,現在喜歡聽獨立音樂的,覺得我們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我們做起來比剛開店的會稍微容易一點。當年當然不容易,但是現在人家聽過我們,也了解我們大概是賣什麼東西,聽這種音樂的人,他們就會過來,所以宣傳方面不需要做太多。如果是新的唱片店,別人想法會不一樣,想說進來看看,我不知道對生意方面有沒有影響,但我猜新公司開始應該比較困難。

7. 有在追蹤什麼音樂網站或音樂刊物嗎?

Gary: 沒有,沒有什麼在看。Pitchfork那些,不是很喜歡。

我有在看一些blog,不是每更新一篇就會去看,有時候是廠牌發新碟,引用某個blogger說了什麼,我就會連進去看一下,沒有一個固定的blogger我們很喜歡看。但是雜誌那些我們真的沒有在看,如果是Pitchfork,我覺得他的review有時候跟那張碟沒有什麼關係,都是廢話。

而且有時候一些大公司,現在的人說是indie label,但意思很模糊。你說Domino是indie label嗎?它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唱片公司,他們做法都是大公司做法。所以如果是這種大公司,他們有能力、有資源做很多東西,所以雜誌的內容有時候都是一種promotion。

我們就是用自己的方法找,而且我自己很喜歡聽一些六七零年代搖滾跟電子的東西。偶爾有客人問我怎麼聽這麼多東西,是看什麼知道的,其實我覺得如果你對某種音樂有興趣,你可以在網路上查這個團,通常樂團都會說他們喜歡聽什麼東西、他們的influences,就去這樣聽,我覺得這是最有效、最好的方法,也不需要看雜誌介紹。因為,通常你喜歡某個團,他會說他喜歡什麼,我們這樣聽下去的話,就是一個family tree,聽不完的,我覺得風格是這樣聽下來吧。有時候雜誌給9分,我就去進來賣,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我們不是賣數字,都是賣自己喜歡聽的東西。所以雜誌那些,抱歉,受不了。

8. 今年最喜歡的專輯有哪些?

Gary:

Artist: Dawn Of Midi
Title: Dysnomia
Label: Thirsty Ear
(released in 2013)

Artist: Hildur Guðnadóttir
Title: Saman
Label: Touch

Artist: The Observatory
Title: Oscilla
Label: The Observatory (Self-Relased)

Artist: Bohren & Der Club Of Gore
Title: Piano Night
Label: Ipecac Recordings

Artist: 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Yujun Wang & TIMEr
Title: 頹圮花園 Abandoned Garden
Label: 二拍子音樂工作室

Artist: Sunny Day Service
Title: Sunny
Label: Rose Records

Artist: Vampillia
Title: my beautiful twisted nightmares in aurora rainbow darkness
Label: Virgin Babylon Records

Artist: Tape
Title: Casino
Label: Häpna

9. 對台灣音樂人的印象?

Gary: 我人生裡面第一個聽台灣的音樂可能是張信哲,就是那個年代吧。開店以後讓我留下頗深印象的應該就是王榆鈞。她的音樂很有自己的個性,也是她引起我聽更多台灣獨立音樂的興趣。她新一張專輯《頹圮花園》出的時候,我有一個高雄的朋友過來香港,拿專輯到我店裡給我聽,說這個女生創作多好什麼的,我一開始感覺頗不錯,很感興趣就是她也很專注在小型劇場裡面玩音樂。她之前的《凹》EP 和《沙灘上的腳印》概念專輯也十分精彩。

我是沒有聽台灣主流,但憑印象我覺得台灣indie的宣傳手法,香港人應該多多學習。比如說,我可以說他們很有規模嗎?不管是多大的indie團,比如說大象體操我們有做他們香港的表演,我看幾個年輕人,他們應該沒有讀過音樂行業的東西,但他們出來做一個方案真的很成熟,我真的很驚訝,你們年輕人都有這樣的能力,那我們香港可能有些方面可以去學習。

對我來說,出了一張碟之後,不是什麼都不用管了。店或廠牌的做法不一樣,但是現在有些團,他們會自己出專輯,然後辦一場演出,之後就什麼也不管了。因為這樣子的話,在網路上發的就算了,一般的你有興趣出一張碟,為什麼不花多一點時間去讓更多人認識你的音樂,這樣我覺得很浪費,寧可把它做好、做完,再去想下一張怎麼做,我覺得這很重要。還有對每一件事都要認真看待,你不要說,我們不做這些賺錢的事,這樣太明顯了什麼的,那你出碟要做什麼呢?每一個媒體,不管人家有沒有興趣,都可以去問問能不能做訪問,看有沒有機會去表演。因為人家不是要你改變音樂風格,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團,應該去說給人家聽,我們團是怎麼樣的,人家才會選擇你的音樂好與不好。不是先封一個閘,說我這個不要、那個不要,我覺得香港團的想法應該要慢慢改變。我印象就是台灣獨立的樂手的做法,和香港比起來,我挺喜歡台灣的。

10. 國外的佔領行動會有一些音樂人支持,香港這邊的佔中活動有音樂人表態,或有音樂表演嗎?

Gary: 香港有看媒體的話,出名的話有黃耀明,其他可能只有三四個說支持這個運動,但我有去幾個地方去看我們佔中的運動,玩indie music的樂手很多很多。我覺得應該在每個地方比例都是一樣的,主流的要考慮的太多了,比如說他支持佔中,他的廣告商不會贊同等等,我了解,但音樂人、designer、independent artist都會支持這種運動。我也不是說這種人比較有想法,但是independent artist不會太顧慮其他東西。

現在我們在佔中的運動爭取的,對我們自己也有影響。大部份的人不會去了解這個運動,他們只有看主流的媒體,但主流的媒體已經不是報真的東西,所以他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都大多都是假的。他們會以為我們這區很危險,但是對我來說,太子、旺角這些地方雖然少了客人,但也不會為了做生意就不支持。我不知道這個運動要多久才會完結,但是我覺得就算待個半年一年,我們人生都有幾十年,一年的時間對我來說沒問題,該支持的就要支持下去,支持和生意之間不需要去衡量。我只知道這個運動要是什麼都改不了就結束的話,我們以後的日子還要再難過一點,所以一定支持。還有學生這次給我們的感覺很不一樣,我們作為上一代人,應該給他們多一點支持。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