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ykjavík、Glasgow 唱片行尋訪

by DOPM

每到訪一個新的城市或國度旅行,倘若沒逛一下當地的唱片行,心底總覺不踏實,好似沒有仔細認識當地的音樂文化。因此這回的歐陸旅行,即便行程滿檔導致能逛唱片行的時間只剩下一兩天,但照慣例還是腳勤地逛了接近十家唱片行。這當中有驚喜亦有失望,挖到最多寶的當屬位於University of Glasgow大學城區域的Mixed Up Records,而最失望的大概就是曾經名列BuzzFeed "27 Breathtaking Record Stores You Have To Shop At Before You Die " 的 12 Tónar。

Reykjavík

12 Tónar

坐落於Reykjavík市區的12 Tónar,原本是個人此行最期待的唱片行之一。它本身除了是唱片行之外,同時也成立廠牌發行唱片專輯,知名音樂人Jóhann Jóhannsson即是其廠牌下的一員。加上網路消息皆指出Björk、Sigur Rós、múm 等冰島的重量級音樂人皆會來此聚會,12 Tónar毫無疑問是冰島音樂最重要的聖堂之一。

然而實際走入12 Tónar後會發現它的規模並不大,販售的唱片也以全新唱片為主,價格十足反映冰島昂貴的物價水平。全新黑膠唱片約莫3500-4500ISK不等,二手黑膠唱片存量大概不到500片,之所以失望是因為身為旅人的我對於全新CD與黑膠唱片興致缺缺,這些物件大可不用大老遠跑來冰島挖寶尋貨。不過所有唱片都提供試聽服務,若時間充裕其實可以好好地和店員聊聊音樂,或許是比較適合當地人消磨談論音樂的場所,但對於觀光客而言,大抵上還是朝聖意味居多。

Reykjavík Record Store

另一家唱片行Reykjavík Record Store距離12 Tónar不到百公尺外,然而藏量亦不多,店的大小約莫只有3-4坪,Rock/Pop的二手藏貨基本上也是台灣買得到的70s/80s主流音樂 (Doobie Brothers、Chicago、Barbara Streisand...),加上片況處理也不優,因此前後大概花不到五分鐘便走出店裡。

Lucky Records

相較於前兩家是第一天搭機到冰島的下午即造訪,Lucky Records則是在自駕環繞冰島一周後回到Reykjavík後才登門光顧的。原本逛完前述兩家唱片行後,已對冰島的唱片行感到失望,心想這座僅有三十多萬人口的島嶼果然無法期待能挖到什麼好唱片。

然而這一切都在走入Lucky Records後徹底改觀。這家店無疑是冰島藏量最豐富的二手唱片行,古典、爵士、流行/搖滾、靈魂、民謠等等的愛好者都能在此尋得歸屬,甚至在店內牆上看到Joy Division《Closer》的初版黑膠唱片,只是要價1萬冰島幣著實讓人買不下手,好在還是有用店內的試聽唱機聽一下原版《Closer》的錄音。

此外,或許由於地緣關係較近,Reykjavík這兒販賣的二手唱片除了本地的冰島版標之外,最大宗的是以英國版本居多。

總體而言,對於遊客來說,我會建議來冰島時直接把時間留給Lucky Records即可。

 

 

 

 

 

 

Glasgow

Fopp Glasgow Union

Fopp是自Glasgow本地起家的連鎖唱片行,曾在全英國有超過百家店面的經營規模。但隨著唱片業近年來的式微,如今Fopp只剩下九家實體店面。即便於2007年被HMV收購,Fopp依舊維持它原先的獨立調性,Indie Rock即是此處的主流之聲。

店內CD/LP的陳設比例與HMV相似,九成以上都是全新品,但售價遠比HMV來得低廉許多。只要不是當年度新專輯的CD,幾乎就是£5、£3的清倉大拍賣,徹徹底底是個讓人補齊唱片收藏庫的好地方。再者,即便售價雖低,但店內井然有序的分類陳列,絲毫不會讓人覺得這些唱片因廉價售出而受到忽視。依舊能感受整家店,甚而整座城市,對於音樂、實體唱片的尊重與喜好,這感覺讓我想起《Tower Records: All Things Must Pass: The Rise and Fall of Tower Records》影片尾聲,創辦人Russell Solomon踏入位於東京渋谷店的動人情景。我們當然知道這世界正在往背離實體唱片的道路走去,但只要想到還有一些人們是如此在乎著這些音樂,將其當作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心頭總是會亂感動一把的。

旅程中待在Glasgow的這一天,恰巧是Slowdive發行它們睽違22年新作《Slowdive》的發行日,當日整座城市的唱片行幾乎不間斷地輪番播著這張專輯,我也就順理成章地在Fopp買下這張讓人心醉不已的新專輯。

Missing Records

Missing Records位於距離Fopp Glasgow Union不到500公尺的鐵道路橋下,走入店內時,店內的喇叭正巧放著The Smiths的歌曲。一樓是CD區,Vinyl區則在地下室,整家唱片行就像是個音樂跳蚤市場。和大部分的英國二手唱片行相似,店內架上的CD和Vinyl都只有封套,若找到有興趣的唱片,就拿著封套到櫃檯請店員拿出唱片讓你確認品況。

Missing Records大多數的黑膠唱片品相都不太好,幾乎全是傷痕累累的受虐兒,售價自然也對應品相而相對低廉,比如說我就在此找到僅僅£1的JAMC《Darklands》 至於有沒有勇氣用自己唱機的唱針去播這張唱片,又或者只是拿回家當掛飾或黑膠時鐘,那又是另一則關於愛與勇氣的故事了。(裡頭收錄了〈Deep One Perfect Morning〉,這件事應該就不需要我多提了吧!往後就將這張唱片拿來當作鎮站之寶XD)

 

 

 

Monorail Music

Monorail Music是一個結合音樂餐廳、現場演出場地與唱片行的複合式場所,位於Glasgow市中心的東南邊,距離另一個傳奇性的Live House「Barrowland Ballroom」並不遠。店內空間寬敞明亮,文青潮味十足,與上一家店Missing Records是分處天平兩極的存在。

根據同行的另一位本站寫手Fuse表示,此店的選樂品味可能是整個Glasgow最佳的,幾乎你想得到、想不到的獨立音樂唱片這兒都找得到。從本地的樂團如Belle and Sebastian、Mogwai、Orange Juice到各式民謠、龐克、電子實驗、環境、嘻哈、世界音樂都有,幾乎都是一時之選的佳作才會出現在Monorail。也是因為有此絕佳品味,造就了其不凡的售價。店裡的黑膠與CD,大多數的藏貨皆是全新的,不過也有少部分的二手可挑。只可惜個人對於全新黑膠唱片興致缺缺,逛沒兩下就去一旁的餐廳櫃檯買啤酒喝了。

Mixed up Records

隱身於University of Glasgow學區巷弄內的Mixed up Records,是這次旅程的收穫最豐的一家店。《Scary Monsters》、《 Walk On The Wild Side - The Best Of Lou Reed》、《The Slider》、《Death of A Ladies' Man》、《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Technique》(1989年初版) 都是在Mixed up Records裡找到的,而Fuse哥甚至在這兒找到他的荒島唱片《Hats》的原版黑膠。「在Glasgow找到The Blue Nile黑膠唱片」,光用想的就覺得夢幻無比,如今還真的被我們遇上,更別說Paul Buchanan本人似乎就住在University of Glasgow附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Mixed up Records販售的二手唱片皆有先行清理過,這次買回的唱片幾乎都無須再送洗即可直接上機聆聽,這點讓人對這家店的好感度激增。若膠友們未來有機會來到Glasgow,千萬別錯過這家唱片行。

 

 

 

 

 

Oxfam Music Shop

這是樂施會開設的二手唱片店,基本上以民眾捐贈的唱片為主,因此唱片品況可想而知。在這兒駐足大概不超過3分鐘,但仍舊用眼角餘光掃到一張£2《Paris, Texas》的電影原聲帶黑膠,品況雖糟但回台清洗之後,炒豆聲沒有預期地多,Ry Cooder的吉他演奏以及〈I Knew These People〉的電影口白依舊動人催淚。

曼徹斯特搖滾之旅

by DOPM

曼徹斯特或許是許多到英國的旅客不會特別造訪的城市,除非為了看足球,但對於獨立搖滾樂的愛好者來說,曼徹斯特是一個搖滾樂史上不斷被提起的地名。搖滾樂的火苗似乎是從一場表演生起:1976年Buzzcocks的團員Howard Devoto和Pete Shelley邀請Sex Pistols到曼徹斯特的Lesser Free Trade Hall現場演出,雖然當晚的觀眾屈指可數,但Factory Records和著名表演場地the Haçienda的創辦人Tony Wilson、Joy Division和New Order的團員Peter Hook及Bernard Sumner、Morrissey、製作人Martin Hannett、The Fall的Mark E Smith全都在場,在看完表演後,他們都受到啟發組了自己的樂團。

從1970年代至今,曼徹斯特的樂團不斷在搖滾樂的歷史上寫下一頁又一頁燦爛的篇章。後龐克時期的Joy Division已成經典,同樣在Factory Records的A Certain Ratio、The Durutti Column等等也都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曲風。八零年代時,旋律動聽、歌詞批判性強且表演風格強烈的The Smiths風靡一時,Joy Division崩解後浴火重生的New Order奠定了新浪潮樂風,至今仍老當益壯。雖無上述樂團的傳唱度,但個人極度喜愛的後龐克樂團The Chameleons也來自曼城,還有樂壇常青樹James與Wire。

九零年代更是曼城樂團發光發熱的時期,Madchester的搖擺曲風和寬鬆服飾以及代表樂團The Stone Roses、Happy Mondays、Inspiral Carpets、The Charlatans(雖非本地人但從這個城市發跡)已是無法抹滅的次文化印記。到了Britpop年代,曼城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樂團——Oasis在極短時間內便走紅全球,從瞪鞋轉成英搖曲風的The Verve同樣紅極一時,他們的音樂構成英搖樂迷的共同記憶。兩千年之後即使Britpop潮流式微,Doves和Elbow仍然繼續以優美旋律、陰鬱氣質和動人文采打動人心。近年來Everything Everything、Delphic、MONEY、Cabbage等新興樂團讓曼城音樂持續受到注目。

簡而言之,我完全無法想像自身的搖滾樂聆聽經驗要是少了這些來自曼城的聲音會變得多單薄。在這些樂團的歌曲中和相關的紀錄片與書籍裡,曼徹斯特往往被形容成一個工業發達但已沒落,陰雨不斷令人不快的地方,在去年的盛夏時節,我們終於有機會去比較心中想像的曼徹斯特與實際地貌是否吻合。

Piccadilly Station

回到家的那一刻

沿路經過的建築物彷彿都是我設計的

——Elbow〈Station Approach〉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iccadilly_Station_Manchester_-_geograph.org.uk_-_692981.jpg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iccadilly_Station_Manchester_-_geograph.org.uk_-_692981.jpg

從倫敦Euston開的火車會到達曼徹斯特的Picadilly Station,即使是夏天仍然可以感覺到溫度比倫敦低了不少,天空灰濛但幸好未下雨。Picadilly車站位置較高,出站時需沿著斜坡向下走,兩旁看起來是新蓋的商辦大樓和餐廳,週末前往時杳無人煙,不過平日經過應該能見到曼徹斯特商業繁榮的一面。

Factory Records

離開車站便進入曼徹斯特大學校區,我們快速通過以前往第一個景點——Factory Records的舊辦公室,沿路行人稀疏,完全感受不到週末的歡愉氣氛,眼前不少殘破的建築或橋樑讓人覺得那些對於曼城荒涼景象的描寫並未誇大。Factory Records歇業後現已改稱俱樂部FAC251,原來是一棟不大的紅磚建築,門上仍有創辦人Tony Wilson的畫像,牆上貼的近期演出名單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來欣賞。

The Ritz

從Factory Records舊總部步行不到10分鐘即可到達曼徹斯特歷史最悠久的表演場地The Ritz,這邊也是The Smiths首次演出的地點。因為我們是白天前往,感覺不出若有樂團演出時的盛況。

The Haçienda

從The Ritz往前走約300公尺,就是過去由Tony Wilson經營的俱樂部The Haçienda舊址,諷刺的是,此處已改建成高級公寓The Haçienda Apartments,徒留門上的標示指出這裡曾是曼徹斯特的搖滾樂聖地,也是James初登場的地方。

G-Mex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anchester_Central_Arena.jpg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anchester_Central_Arena.jpg

The Haçienda附近的地區當時正在進行都市更新工程,高聳的現代建築與Oxford Road火車站周邊破落的景象形成強烈強烈對比,我們隱約可以看到G-Mex這個表演場地,Inspiral Carpets、Happy Mondays等樂團都曾這邊舉辦演唱會,而The Smiths於1986年在G-Mex的演出被收錄到現場專輯《Rank》中。

Knott Mill

我們從The Haçienda一路向東北走,大約20分鐘後到達了幾間看似工廠的建築物,其中一間——75 Mosley Street正是Joy Division拍攝〈Love Will Tear Us Apart〉MV的地點。

Salford Lads' Club

一路步行的我們想要歇歇腳,到晚上住處Check in後就搭公車前往大曼徹斯特都會區的一個市鎮Salford,為了看出現在The Smiths《The Queen Is Dead》專輯內頁中以及歌曲〈Stop Me If You've Heard This One Before〉MV中的建築物Salford Lads' Club,現已被列為市立古蹟。

1904年Salford Lads' Club成立時,曼徹斯特與Salford已經有幾個類似形質、主要供男性青少年參與的俱樂部,這些俱樂部往往由地方商人或慈善家贊助成立,鼓勵青少年從事戶外活動,避免犯罪或染上賭博習慣。

這間俱樂部在The Smiths和New Order團員的成長過程應該都扮演重要角色。Peter Hook從小到大居住的社區Ordsall estate就在Salford Lads' Club附近,他也在俱樂部創立滿一百週年時拍攝的紀錄片擔任引言人。雖然俱樂部經營者當年在The Smiths把建築物照片放進〈The Queen Is Dead〉專輯時予以譴責,認為The Smiths的歌詞傷風敗俗,但近年來經營者已經對成為The Smiths作品的圖像之一感到榮耀;同時當Salford Lads' Club建築物需要籌募修復經費時,前The Smiths主唱Morrissey也慷慨解囊。

當然我們拍下了和The Smiths團員相同角度的照片。

Source: http://www.smithsphotos.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2/02/SL.jpg

Source: http://www.smithsphotos.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2/02/SL.jpg

Central Library/Northern Quarter

Northern Quarter是曼城的文化重地,囊括曼徹斯特市立圖書館一路向北約15分鐘腳程的周圍區域。由於當天是週日,知名的獨立唱片行Piccadilly Records並未營業,也沒機會到Elbow主唱Guy Garvey年輕時常去的咖啡店Night & Day Cafe朝聖。不過圖書館附近的建築物算是漂亮,圖書館本身就是一棟很有特色的圓形建築,過街就是宏偉的市政廳,旁邊的廣場St Peters Square是藝文活動集散地。往北直行穿過商店與百貨,還能造訪國家足球博物館、古老的哥德式建築曼徹斯特大教堂以及Irwell河畔的碼頭。

隔天離開曼城前,我們回到市立圖書館感受內部空間並掃描一下館藏,驚喜地發現一樓正好陳列了曼城音樂的相關書籍。這一行感覺曼城乍看之下蕭條,但搖滾樂的蹤跡隨處可見,若居住在此地,從事創作應能獲得許多靈感。

其他景點

若有機會前往曼徹斯特,不要錯過曼徹斯特大學的主校區,不但建築美麗,還能看到《發條橘子》原著作者Anthony Burgess曾就讀的英文系系館。此外,位於市中心、隸屬曼徹斯特大學的John Rylands Library是曼城人氣最高的景點,圖書館內金碧輝煌,收藏許多古書。另外電腦程式之父Alan Turing曾因性向受到政府強行施壓,最後結束自己的生命,曼城居民為他立了一座像,鼓吹同志平權,這個小小的公園就在Oxford Road火車站附近。

至於我們未到訪的搖滾樂相關景點,還包括Noel Gallagher曾經住過的房子47 India House,他創作《(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的地點、Elbow專輯《The Seldom Seen Kid》的靈感來源、由公共廁所改建成的酒吧The Temple of Convenience、電影《24 Hour Party People》拍攝地Dry 201等等。之前遊客可以參加由Inspiral Carpets的團員帶領的旅行團Manchester Music Tours遊歷這些景點,可惜最近旅行團似乎停辦了,希望本文能給想自行前往曼城的樂迷作參考。

以下也製作了一張曼徹斯特樂團的混音帶,希望捕捉到曼徹斯特那令人失意挫敗卻充滿創作能量的氛圍。

曲目:

  1. Wire - In Manchester
  2. The Durutti Column - The Missing Boy
  3. Joy Division - Shadowplay
  4. The Smiths - How Soon Is Now?
  5. The Fall - Victoria
  6. The Chameleons - Up the Down Escalator
  7. The Charlatans - Oh! Vanity
  8. New Order - Your Silent Face
  9. Doves - Black and White Town
  10. Elbow - Any Day Now
  11. I Am Kloot - The Same Deep Water As Me
  12. The Verve - She's a Superstar
  13. Oasis - Live Forever
  14. The Stone Roses - One Love
  15. Inspiral Carpets - Song for a Family
  16. Everything Everything - Final Form
  17. A Cerain Ratio - Lucinda
  18. Happy Mondays - Step On
  19. James - Getting Away with It (All Messed Up)
  20. MONEY - I Am the Lord

by Debby

[Mixtape] My Indie Valentine

by DOPM

情人節想聽一些應景的情歌,但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歌曲卻令人有點煩膩。這次特別選了一些清新的曲子,沒有太過濃郁的情緒,希望捕捉到戀人初相遇時心動的感覺。若是獨身主義者,也可以當成indie pop、shoegaze、singer-songwriter的混音帶來聽。祝大家情人節快樂!

曲目:

  1. Blueboy - Popkiss
  2. The Daysleepers - Stereo Honey
  3. R.E.M. - At My Most Beautiful
  4. The Album Leaf - Always For You
  5. Acid House Kings - This Love Is All We Need
  6. Kurt Vile - Baby's Arms
  7. Sharon Van Etten - For You
  8. Sebadoh - Tree
  9. Elbow - Great Expectations
  10. The Field Mice - If You Need Someone
  11. Ringo Deathstarr - So High
  12. Ride - Kaleidoscope
  13. The Charlatans - The Only One I Know
  14.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Happy When It Rains

by Debby

【2016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到10名

by DOPM

記得Primal Scream在2013那年寫了〈2013〉這首歌,其中充滿激憤,鼓勵下層階級找回文化活力,不要被賺錢和商業化的價值觀牽著鼻子走;時間到了2016年,似乎許多人的生活品質已經糟到讓他們無暇思考這麼細部的問題,只想立即改善日常生計問題,並轉向保守思維。在這令人沮喪的一年,所幸還有許多言之有物的專輯道出現今人們的生活景況,例如《Black America Again》、《Preoccupations》、《Exploded View》、《HOPELESSNESS》都很值得一聽,《Jet Plane and Oxbow》則比較偏理想主義。

另一個徘徊在2016年上空的幽靈則是死亡,Nick Cave在2015年痛失愛子,而2016年David Bowie、Glenn Frey、Phife Dwag、Leonard Cohen、George Michael相繼離世,讓樂迷痛心與不捨。《Blackstar》、《You Want It Darker》、《Skeleton Tree》這些處理自己或親人死亡的專輯能幫我們面對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而許多音樂人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作品會持續啟發後世繼續寫出感動人心的創作。

最後,我們一向很喜歡的音樂人如Spencer Krug (Moonface)、Marissa Nadler、Danny Brown、Kurt Wagner (Lambchop)、Michael Gira (Swans) 都推出了優秀的專輯,即使2016年發生不少令人難過、錯愕的事,音樂上卻很精彩。

10. The Coral - Distance Inbetween

D: 之前有聽過The Coral的音樂,但都沒留下什麼深刻印象。《Distance Inbetween》剛發的時候BBC 6Music常常播,一聽就覺得是平常喜歡的tone調,而且主唱James Skelly跟很多英國團主唱比起來算是唱得好的。

P: James Skelly唱的真的滿好的,除此之外他所寫的旋律也是相當流暢,有幾首歌其實都是非常有氣勢的,像是〈Beyond the Sun〉的大鼓行進交幟著清脆的吉他旋律聽起來很有畫面感。然後〈It’s You〉真的是有點像〈Creep〉沒錯,那個貝斯的重音實在是讓人聽得過癮,中間的變奏也是很有創意。

D: 這張專輯的編曲跟歌曲主題真的搭配得很好,像〈Miss Fortune〉描寫類似繆思女神這樣的角色,鼓的節奏、繽紛的鍵盤跟吉他riff結合起來非常貼切地傳達喜悅與傾慕的情緒。〈She Runs the River〉可能是用「她」比喻自然界,綿延的吉他模擬河水川流不息的聲音,但因為環境破壞的隱憂,歌曲聽起來又有些哀傷。

P: 〈She Runs the River〉的琴鍵聲響給歌曲帶來一種神秘的感覺,或許是跟自然有關的主題所以跟音樂相當契合,後段吉他聲一出把整個曲子的氣氛給帶起來,我們是否可以說《Distance Inbetween》就是一幅樂音交疊出的山水畫,雖然有點老派,不合時宜,不過像是〈Chasing The Tail Of A Dream〉這種搖滾歌曲現在真的滿少見的。

D: 〈Chasing the Tail of a Dream〉真的是一首很帥的單曲。總之《Distance Inbetween》整張專輯聽起來很舒服沒什麼負擔,在任何情況下播都蠻適合的。

9.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 Skeleton Tree

F: 聽這張專輯的時候,馬上就可以感覺的到這是Nick Cave 為他去年剛過世的兒子所做出的哀悼專輯。從封面黑到音樂裡去,沉重的悲傷,讓我馬上想到他之前的《The Boatman's Call》 。只是這張感覺又更加的真實且深刻。

H:開場曲〈Jesus Alone〉曲勢一下,便明白黑暗幽迴的氣息將會盤旋纏繞整張作品,〈Girl In Amber〉更是哀悽得令人難受。我還記得首次點開收聽這張專輯是在上班通勤時段,聽完一首曲子後立即切換,因為擔心它會讓我一整天的心情沉悶陰鬱。

P: 這張的確不太適合在通勤和工作的時候聆聽啊,因為太容易使人鬱悶了,但或許〈Jesus Alone〉是張治喪的作品,所以Nick Cave的唱腔是很哀愁且低沉的,少了以往那種強烈的韻律,歌沒有完全的能夠唱出來,或許這是讓我覺得這張專輯有些單調的原因,但情感層面來講這是一張讓人動容的作品。

F: 我完全可以理解你所說的單調,因為就以Nick Cave 過往的專輯作品來說,幾乎都是有快有慢的,有強硬搖滾,也有抒情慢歌的。但這張完全沒有這樣的變化,只是一片散不開的憂鬱和悲傷。唯一的變化應該是最後一首歌〈Skeleton Tree〉在曲調情緒上有稍微的轉為更正向一點。不過,專輯中的另一個亮點,是請來了丹麥女高音 Else Torp 合唱的〈Distant Sky〉,在流行音樂中聽到這麼清澈的歌聲,更顯得格外莊重。

D: 我也很喜歡〈Distant Sky〉和〈Skeleton Tree〉。失去至親確實是生命中極大的打擊,倘若我聆聽這張專輯前沒有作好心裡準備,也會覺得沉重不已。不過Nick Cave探討兒子過世的詞句中也融入他的生命經歷和對信仰的態度(好像基督教文化下藝術家必定會觸及到這點),所以歌曲除了治喪外也很發人深省。聽《Skeleton Tree》另外也讓我思考如果有機會描寫已逝去的親友,要用什麼方式談論,怎麼樣傳達對方豐富但脆弱的生命和身旁的人面對事件的感受。

8. Tindersticks - The Waiting Room

D: 《The Waiting Room》已經是Tindersticks的第11張專輯,不過他們還是那麼會營造氣氛。這張專輯在年初發行,記得在倫敦的冬天看到樹木光禿一片,冷風吹來,自己又前途茫茫,聽這種內斂的音樂再適合不過了。

P: 對阿,主唱 Stuart Staples的中低嗓音一直給人滄桑的感覺搭著冬天的景象相當合適,他們即使是慢板的歌也令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像是〈Second Chance Man〉和〈We Are Dreamers!〉等歌,但〈Were We Once Lovers?〉或〈Help Yourself〉卻又可以這麼充滿韻律感,後曲的貝斯、小號以及吉他讓歌曲的層次分明,曲子彷彿可以永無止盡的演奏下去

D: 對呀,像〈Second Chance Man〉雖然是慢歌,但樂器編排很有意思,而且貝斯和鼓堆疊情緒的手法真是出神入化。〈Hey Lucinda〉與已逝的女歌手Lhasa de Sela對唱,歌曲後半段加入的弦樂和手風琴像老電影一樣優雅。演奏曲〈Follow Me〉和〈This Year of Emptiness〉也都令人驚豔,不會有filler的感覺。

P: 而且第一首〈Follow Me〉還是專輯中最後一首錄製的歌曲,並且從電影Mutiny on the Bounty的原聲帶中借來旋律,Stuart Staples覺得在〈Second Chance Man〉之前須有留有一段空間來醞釀,所以才把〈Follow Me〉放在第一首。〈Second Chance Man〉和〈Help Youself〉也是這次他們與爵士薩克斯風手Julian Siegel合作所帶來的成果,所以相較於其他歌曲更有爵士味。

7. David Bowie - Blackstar

H: Bowie離世那天恰好是公司尾牙,一大群人擠在體育館內聽著舞台上流行歌手演唱,大聲唱和歡呼。當下我真覺得是平行時空,這世界走了一位如此偉大的藝術家,而同個空間裡的人們卻絲毫不感到悲痛,直到回家打開音響聽著Bowie的唱片才鬆了口氣,有種總算逃離鬼地方的解脫感。

P: 他的離世真的是震驚了整個世界,我們這些樂迷才正開始聽他的這張新專輯他人就這麼走了,看到大家前往他在倫敦老家的致敬壁畫獻花,向他哀悼的感覺更強烈。他在2013的回歸專輯《The Next Day》就是一張很完整的作品,到了《Blackstar》可以聽出他的音樂從沒停止進化,從當代的音樂獲得靈感,再將它們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不管是從嘻哈組合Kendrick Lamar、Death Grips還是實驗電子組合Boards of Canada等音樂所得到的啟發,他都能將他們徹底的吸收。不知道大家最喜歡這張專輯的哪首歌?我想我最喜歡的是〈'Tis a Pity She Was a Whore〉和〈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D: 我最喜歡的是〈Lazarus〉和〈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Bowie在〈Lazarus〉想像自己過世後,在天堂回想自己一生經歷,歌曲中的薩克斯風哀戚彷彿輓歌一般,但他還是無畏地面對另一種可能更自由的存在方式。〈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既然是《Blackstar》的最後一首歌,也可以解讀為Bowie最後要對歌迷說的話,”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以有限的生命來看當然十分遺憾,他沒辦法將更多作品呈現給大家,不過他唱 “Away~” 的方式又讓人覺得「離開」不全然是負面的事。

H: 〈'Tis a Pity She Was a Whore〉和〈Blackstar〉是此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曲子,前者的大塊節拍如同《The Next Day》的延續,由Donny McCaslin吹奏的薩克斯風更是無懈可擊;〈Blackstar〉則像是一首有著三部曲的長篇史詩,整首曲子像是老少Bowie的跨時空交會,中段轉折後的曲調有點類似〈Life On Mars〉時期的舊日重現,令我驚喜連連。老實說在這張專輯出來之前,壓根沒想到Bowie會選擇與爵士樂手合作作為其生涯的最後篇章,但看到他再次完成一精彩的跨界音樂合作,當下作為樂迷的我真的為此激動不已。

6. Parquet Courts - Human Performance

P: 我想我喜歡這張專輯的原因是他們吸收了紐約龐克/獨立搖滾最精華的部分,可以說從Velevt Underground、Sonic Youth以及Talking Heads等團的音樂中萃取養分再融入他們自己的音樂裡,你可以說他們音樂似曾相識但又有自己的個性在裏頭,那種由D.I.Y精神才能產出的惡搞氣氛,然後他們的吉他和貝斯實在太Groovy了。

D: 這張專輯真的很有紐約龐克搖滾樂的神韻。像〈Dust〉和〈Berlin Got Blurry〉不但本身很catchy,歌詞也寫得很巧妙,帶著一些批判的訊息卻又用迂迴的方式表達。

P: 我真的很喜歡〈Berlin Got Blurry〉,因為聽起來很無厘頭,歌詞一開始看起來也不知道在唱什麼,講著一些在城市裡無聊的生活經驗,打著公共電話覺得電話費很便宜,吃著薯條、熱狗加番茄醬,慶幸這邊的人英文都講得很不錯,然後在柏林突然想起某個人突然感傷了起來,視線因為淚水開始變得模糊,但其實講的就是在異鄉的孤獨。

F: 聽起來是你們2016在異鄉進修,特別的有所感觸…

D: 對啊。他們其他歌曲主要還是在寫紐約這樣大城市裡面,每天不論是環境或心境上混亂的狀況。這類主題讓我不禁想起The National,但The National看待都會生活的角度比較像知識份子那樣抽離自己,Parquet Courts寫的就是置身其中的狀況。〈Human Performance〉寫失戀後,租屋處亂成一團、自己靠菸酒麻痺自己的情景還蠻真實的,〈I Was Just There〉提到和前女友常去的中餐館歇業了,〈Two Dead Cops〉是描寫2014年底紐約警察Wenjian Liu與Rafael Ramos被殺事件,因為事情就發生在當時主唱Andrew Savage所住的布魯克林社區,他覺得需要寫點什麼來記錄自己對這件事的感受。

P: 當時在紐約聽這張專輯真的特別有感覺,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個性,落差也相當的大,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在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塊空間。這張專輯還有很重要的第一點就是用他們的角度來看城市到底是什麼,像是〈One Man No City〉除了音樂上在向VU致敬外,也講述主角住在一個稱不上是城市的地方,所以他說:「只要有一個人感到孤獨這地方就稱不上城市...沒有感覺,沒有想法,稱不上是城市。沒有你只有我,稱不上是城市。沒有可以回去的家,稱不上是城市。沒有憐憫,稱不上是城市。沒有理解,也稱不上是城市」基於這些立論我想,世上沒有一座城市可以稱之為城市了,理想中的城市永遠是孤獨所產生的想像。

5. Iggy Pop - Post Pop Depression

P: 《Post Pop Depression》是一張很扎實的搖滾專輯,會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參與張專輯的樂手在演奏方面很到位,不只是Iggy Pop一人在前頭唱著,每一樣樂器的表現都能完美的撐起他的曲子,後來才發現Queens of the Stone Age團員和 Arctic Monkeys的鼓手都有參與其中,雖然個人沒有特別喜歡Queens of the Stone Age (可能比較喜歡Kyuss),但不可否認他們的主唱/吉他手Josh Homme和貝斯手Dean Fertita是相當厲害的搖滾樂手

H: 這張現場專輯的風格有許多Bowie的影子,恰巧又在今年發行,會有種它其實是Iggy弔念好友的致敬專輯的錯覺,但實際上這計畫是在2015年的1月便開始的。

D: 專輯中的歌曲〈German Days〉專指Iggy和Bowie在德國度過的時光,要是說這首歌出自《Blackstar》似乎也不違和,不過我猜他們兩人看柏林的角度應該不太一樣,Iggy記憶中的柏林有許多聰明人,但生活方式很紙醉金迷。主打歌〈Gardenia〉第一次聽到的時候還真的以為是David Bowie的歌曲。仔細讀歌詞,發現Iggy就算老了還是極度反骨...

P: 反骨而且惆悵,我覺得過往Iggy渡過了太多糟糕的日子,聽〈American Valhalla〉就感覺他這輩子就是活在戰場上,現實的殘酷讓他成為一個世故的人,他再也回不到初生般的單純,他知道他死後什麼都不會擁有,只會帶著他的名字離開這裡。

D: 但Iggy某些方面還是沒變,至少專輯中某些歌曲讓我覺得他和電影《Gimme Danger》拍攝的The Stooges時期的他沒太大差別,還是一個外表滑稽卻頭腦清醒,想搖撼世界的魯蛇。比如說開場曲〈Break Into Your Heart〉就是要鬧到別人有回應為止,〈Chocolate Drops〉描寫過底層生活時阿Q、自娛娛人的心態,〈Paraguay〉髒話連篇亂罵一陣,讓人邊聽邊笑到不行。

P: 然後〈Sundays〉講的是星期日下午的心情,對於過著平日朝九晚五生活的人,除了週六的玩樂,周日比較像是可以放空並且屬於自己的時間,Iggy唱著:「回去那裡,照著他們的命令行事,就照著他們所說的做吧,直到每個周日,直到我沮喪又憂鬱吧,我還能做什麼呢?」,如果是上班族聽起來就很有感覺,但Iggy應該不是過這樣生活的人,不知道這首歌的靈感是從哪裡來的。

4. Shearwater - Jet Plane and Oxbow

P: 其實我對Shearwater之前的作品並不是那麼熟悉,但《Jet Plane and Oxbow》應該是我年初聽最多遍的專輯,常常是在寒風刺骨的東倫敦街上往返學校和家裡的配樂,這是一張憤怒但卻能給人力量的專輯,曲風上可以明顯聽到David Bowie的影響,旋律的起伏相當戲劇性,〈A Long Time Away〉唱著:「在光芒的照射下這裡從未黑暗,在火焰的燃燒下我們從未感到寒冷」相當激勵人心。

D: 我算是從上一張《Animal Joy》認識Shearwater,然後回去聽之前的專輯,《Animal Joy》對我來說非常勵志,現在還是時常會聽。參與《Jet Plane and Oxbow》的成員除了主腦Jonathan Meiburg之外全部換過一輪,成果和他們前幾張專輯聽起來很不一樣。我年初常常在搭地鐵的時候聽《Jet Plane and Oxbow》,第一首歌〈Prime〉響亮的合成器傳進耳朵跟行進的列車聲搭配起來,讓我切身感受自己處在現代大都會,尤其歌詞又提及物質欲望的流動。

P:〈Prime〉這首歌拿來當作開場曲再適合不過了,接到〈Quiet Americans〉毫無違和感,Jonathan Meiburg在這首歌唱的格外的用力,極簡的電子節拍打在耳膜上,合成器營造出暗與光的衝突感,這張專輯宣稱是一張抗議專輯,但其實主題不是那麼的明確,彷彿你在黑暗中跟本不知道敵人在哪裡。每次聽〈Filaments〉都會想到他們在現場演奏這首歌時節奏感比專輯更加強烈,聽到這樣的貝斯線是在相當過癮,而且他們還用了一種特別的樂器製造出彈簧般的聲響真的很特別。

D: 對呀,雖然樂團陣容更迭,但Shearwater在敲擊類的聲響方面還是保有自己的特色,像〈A Long Time Away〉不時出現類似木琴的四個音符讓我一聽就知道是他們。作為抗議專輯,《Jet Plane and Oxbow》推出的時機很有趣,這張專輯深受David Bowie的《Scary Monsters》影響,《Scary Monster》也是抗議專輯但沒有像U2之類的樂團直接點名要反抗的對象。《Jet Plane and Oxbow》在一月發行時,Trump還沒當選,但美國的保守主義風氣已經滋長,〈Pale Kings〉副歌唱的 “Sometimes I'm so tired of this country!” 隨著2016的情勢發展應該已經變成很多美國人的心聲。

3. Moonface and Siinai - My Best Human Face 

H: 〈Ugly Flower Pretty Vase〉是我今年的最佳單曲,整首歌無論曲勢鋪陳、音場氛圍以及Spencer Krug那充滿神經質的配唱,全數命中個人紅心,整首曲子充滿情緒張力,讓人一頭栽進、難以自拔,它完全就是我心中理想的搖滾歌曲模樣。

P: 對啊,這首歌的每一樣樂器都有到位,我個人覺得Bass相當好聽,雖然Spencer Krug是主腦,但Siinai的功勞也是不小,不知道Moonface下一次以樂團形式演出會是什麼時候 。不知道大家喜歡這張專輯版本的〈City Wrecker〉還是EP的?

D: 單就〈City Wrecker〉這首歌我比較喜歡EP版本,因為是Spencer個人的懺悔,用簡單的鋼琴和人聲表達就很真摯。不過Spencer個人的Moonface計畫可以固定和Siinai合作我覺得非常驚喜,他某些作品還是要透過樂團編制呈現才會有最棒的效果,像〈They Call Themselves Old Punks〉搭上合成器、背景合音、鼓,討論起假龐克、假文青現象變得超級催情,聽起來很過癮。

H: 我也較喜歡原先獨奏版本的〈City Wrecker〉多一些,但對於新版本同樣感到驚喜。新版本有著free-jam的即興色彩,例如扭曲電吉他與迷濛合成器聲響的搭配,對我而言是十分反差的配對,讓〈City Wrecker〉跳脫原先一貫到底的悲淒意象,而我很陶醉於這種心境快速切換的聽覺享受。

D: 我猜〈City Wrecker〉的兩種不同風格也跟Spencer當下的不同心境有關,做鋼琴版本的時候,他對那段逝去的感情和離開Montreal的記憶還是以悲傷為主,等到和Siinai合作的時候已經沉澱了一段時間,聽起來情感的層次更豐富。另外,Spencer寫的情歌一貫都很感人,〈Prairie Boy〉是關於和愛人度過嚴酷的冬天,從Siinai的演奏可以聽出寒冷的溫度和焦急無助的心境。〈Risto's Riff〉和〈The Queen of Both Darkness and Light〉則像是Spencer對自己創作生涯的期許,雖然可能永遠無法獲得商業成功,但他寧可寫一些深刻的東西也不譁眾取寵。

2. Leonard Cohen - You Want It Darker 

P: 一直都很喜歡柯恩寫的詞,即便這是他最後的作品,歌詞還是寫得非常好,很喜歡他詩意歌詞裡的譬喻手法,如同專輯封面的風格,我覺得這張專輯是有點黑暗且感傷的。對照Nick Cave對逝去生命的悲傷與緬懷,柯恩彷彿是看著眼前就是生命的終點,然後依自己的步調走進那樣的黑暗裡,對它(神)說:「你想要黑暗,那我們就把火熄滅吧」換句話說就是:「你要來取走我的性命那就來吧」從專輯的開場就是這麼瀟灑。

H:我想在未來幾年後回顧2016這一年時,我們無可避免地會將David Bowie與Leonard Cohen的臨別專輯作一比較。他們不但皆選擇以最後一張音樂作品與世人告別(雖然Cohen的離世相較Bowie來得意外了些),同時晚年的創作生涯也有著幾分相似,皆在千禧年後休息了大段時間才又產出新作。而我本身會投給Leonard Cohen的《You Want It Darker》一票,這張專輯應當是他晚年三部曲中最棒的,是夜晚啜飲威士忌的不二選項,Cohen濃厚低沈的嗓音彷彿能讓酒質的煙燻氣味更加瀰漫迴盪,尤其〈It Seemed the Better Way 〉那段淒美的小提琴拉奏令人無比陶醉。

P: 〈It Seemed the Better Way 〉穿插的小提琴真的很迷人,有時候你不會覺得他是在唱歌,他比較像是一個在吟詠詩的詩人,我個人也很喜歡〈Traveling Light〉有種輝煌一晃眼就消逝的感覺。

F: 作為他的最後一張作品,他的最後一首曲子〈String Reprise/ Treaty 〉是首弦樂協奏曲,音階緩緩地由低爬高,優美的旋律宛如他為自己的最後一程所譜寫的安魂曲。亦如要告別近五十年的音樂/文學創作生涯,他仍舊走的如此優雅,如此紳士。

D: 〈String Reprise/ Treaty 〉是〈Treaty〉的延伸之作,我覺得〈Treaty〉也很棒,背景的鋼琴聲相當動人,Cohen提到放棄塵世之愛、他自身對信仰的質疑;Cohen曾出家,一生中思索了這麼多有關造物者的事情,他的人生閱歷又超乎常人的豐富,寫起這類主題特別深刻。

1. Preoccupations - Preoccupations

D: 大概第二次聽到〈Fever〉就知道《Preoccupations》會是我今年第一了,不誇張。

P: 他們延續了在Viet Cong時期低傳真的錄音風格 (經費不足?),但在風格上已經有不一樣的轉變,我還是不覺得他們有改名的必要啊,看看Joy Division/New Order人家團名用了半甲子也面不改色,歷史傷痕也不會因為這樣不再提起就不存在啊。倒是這張比起上一張來說是比較有溫度的,不知道你們覺得?

D: 對,這一張比起上一張比較沒有那麼絕望了,但對挫敗的情況還是描寫得非常深刻。

H: 或許是因為低傳真錄音的緣故,起初用音響系統聽這張專輯彷彿自虐行為,直到轉用耳機聆聽後才開始感受到它的魅力,畢竟要讓喇叭音量暴力到足以包覆整個空間,耳朵很難承受得住,完全聽不久。這張作品比起Viet Cong時期來得平易近人些,〈Zodiac〉、〈Stimulation〉、〈Degraded〉幾曲讓我想起早期的Interpol,〈Zodiac〉尾聲的鼓擊甚至完全是Joy Division的翻版,〈Memory〉的復古聲響與轉奏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那股躁動、壓抑、蓄勢待發的能量永遠能抓住我的耳朵。

P: 這張的確是比Viet Cong的歌來得平易近人沒錯,也可以說是比較有旋律性,一開始聽到〈Memory〉中間的轉折還想說主唱Matt Flegel的唱法也改變太大了吧,結果才發現是請Wolf Parade的Dan Boeckner來助唱真是出乎意料阿。雖然這張張專輯很粗製,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他們在聲響上營造是相當的好,像是〈Anxiety〉的開頭、〈Memory〉結尾的部分,然後〈Degraded〉的開頭。

D: 〈Anxiety〉粗糙的吉他從環境聲響傳出那刻真的很有力量,〈Degraded〉詭異的合成器開頭讓人感到危機慢慢迫近,這些小細節讓人想要一聽再聽 。〈Fever〉的開頭也非常棒,中間合成器的聲音好像從四面八方而來,所以副歌的 “You're not scared” 情感張力很強。

P:〈Fever〉真的是很棒的結尾,就像有一種好歌都會有一個完美的Fade Out,這首歌就是這整張專輯的完美句點,雖然平常說他們有多麼的虛無,但這張專輯其實還滿勵志的,尤其是在你生活實在糟透的時候聽反而很有感覺,他們將憤怒、無奈、失落都寫了進去。

Top 30專輯文字版:

  1. Preoccupations - Preoccupations
  2. Leonard Cohen - You Want It Darker
  3. Moonface and Siinai - My Best Human Face
  4. Shearwater - Jet Plane and Oxbow
  5. Iggy Pop - Post Pop Depression
  6. Parquet Courts - Human Performance
  7. David Bowie - Blackstar
  8. Tindersticks - The Waiting Room
  9.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 Skeleton Tree
  10. The Coral - Distance Inbetween
  11. Minor Victories - Minor Victories
  12. Teleman - Brilliant Sanity
  13. James - 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14. Common - Black America Again 
  15. Lambchop – Flotus
  16. Badbadnotgood - IV
  17. Marissa Nadler - Strangers
  18. Merchandise - A Corpse Wired For Sound
  19. Car Seat Headrest - Teens Of Denial
  20. A Tribe Called Quest - We Got It From Here… Thank You 4 Your Service 
  21. Danny Brown - Atrocity Exhibition
  22. M83 - Junk
  23. Exploded View - Exploded View
  24. ANOHNI - Hopelessness
  25. Michael Kiwanuka - Love & Hate
  26. Swans - The Glowing Man 
  27. The Anchoress - 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
  28. 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 - Third World Pyramid
  29. V.A. - Kei Nishikori meets Nujabes
  30. Radiohead - A Moon Shaped Pool

Staff Lists: 

F: 

  • A Tribe Called Quest - We Got It From Here… Thank You 4 Your Service
  • Angel Olsen – My Woman
  • Blood Orange – Freetown Sound
  • Common - Black America Again
  • Danny Brown - Atrocity Exhibition
  • David Bowie – Black Star
  • De La Soul - and the Anonymous Nobody...
  • Frank Ocean – Blonde
  • Kendrick Lamar - untitled unmastered.
  • Lambchop – Flotus
  • Leonard Cohen - You Want It Darker
  • Miles Davis & Robert Glasper - Everything's Beautiful
  • Minor Victories - Minor Victories
  • Moonface and Siinai - My Best Human Face
  •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 Skeleton Tree
  • Preoccupations – Preoccupations
  • Southern Shores – Loja
  • The Avalanches – Wildflower
  • The Radio Dept. - Running Out Of Love
  • 生祥樂隊 - 圍庄

P:

1.       Preoccupations - Preoccupations
2.       Parquet Courts - Human Performance
3.       Leonard Cohen - You Want it Darker
4.       Moonface and Siinai - My Best Human Face
5.       Iggy Pop - Post Pop Depression
6.       David Bowie – Blackstar
7.       Shearwater - Jet Plane and Oxbow
8.       ANOHNI - Hopelessness
9.       Teleman - Brilliant Sanity
10.    James - 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11.    Tindersticks - The Waiting Room
12.    Swans - The Glowing Man
13.    The Coral - Distance Inbetween
14.    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 - Third World Pyramid
15.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 Skeleton Tree
16.    Radiohead - A Moon Shaped Pool
17.    Minor Victories - Minor Victories
18.    Marissa Nadler – Strangers
19.    Merchandise - A Corpse Wired For Sound
20.    Car Seat Headrest - Teens of Denial

H:

  1. Moonface and Siinai - My Best Human Face  
  2. Leonard Cohen - You Want It Darker  
  3.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 Skeleton Tree  
  4. Preoccupations - Preoccupations
  5. M83 - Junk
  6. David Bowie - Blackstar
  7. Minor Victories - Minor Victories
  8. Badbadnotgood - IV
  9. Michael Kiwanuka - Love & Hate
  10. Blood Orange - Freetown Sound
  11. Common - Black America Again
  12. Car Seat Headrest - Teens Of Denial  
  13. The Anchoress - 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
  14. V.A - Kei Nishikori meets Nujabes
  15. Teleman - Brilliant Sanity
  16. iri - Groove It
  17. The Radio Dept. - Running Out Of Love
  18. Solange - A Seat at the Table
  19. Kenichiro Nishihara - Sincerely…
  20. Marissa Nadler - Strangers

D:

1. Preoccupations - Preoccupations
2. Shearwater - Jet Plane and Oxbow
3. Moonface and Siinai - My Best Human Face
4. Leonard Cohen - You Want it Darker
5. Iggy Pop - Post Pop Depression
6. Exploded View - Exploded View
7. Tindersticks - The Waiting Room
8. Marissa Nadler - Strangers
9. David Bowie - Blackstar
10. The Coral - Distance Inbetween
11. Parquet Courts - Human Performance
12.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 Skeleton Tree
13. Merchandise - A Corpse Wired For Sound
14. Teleman - Brilliant Sanity
15. James - 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16. Woods - City Sun Eater in the River of Light
17. Lambchop - FLOTUS
18. Common - Black America Again
19. The Early Years - II
20. Badbadnotgood - IV

【2016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20. A Tribe Called Quest - We Got It From Here… Thank You 4 Your Service

對於A Tribe Called Quest的樂迷來說,還能在2016聽到這張新專輯,簡直是令人想要痛哭流涕的奇蹟。今年三月,樂團核心MC Phife Dwag 鬥不過久病纏身的糖尿病,才剛過世。在這之前,Phife 與Q-Tip 私人的關係也因一山不容二虎的關係讓他們漸行漸遠。所以,還能在這張專輯,聽到他們兩個MC破鏡重圓合作,還有退出多年的Jarobi強勢回歸,真的令人感動不已。唯一比較可惜的是,他們的DJ - Ali自己有配樂工作,沒辦法加入這張專輯的製作。

ATCQ身為另類嘻哈樂的元老,算是最早把爵士與搖滾樂的旋律與嘻哈的重拍做出完美結合的樂團。九零年代早期推出的專輯,張張都是嘻哈樂的經典。事隔18年後,既使他們在音效上沒有什麼大突破,但能把他們當年創新的風格融入現在這個時代,甚至交棒給下一代的嘻哈人。我想這張專輯最重要的是ATCQ以身示範了嘻哈該有的精神,透過旋律與押韻去討論社會時事與政治問題,用音樂去擁抱並尊重多元文化。

(by F)

19. Car Seat Headrest - Teens Of Denial

《Teens of Denial》之所以讓人一聽再聽,原因顯而易見,因其不論編曲、吉他聲音質地皆佈滿90年代indie傳奇樂團Pavement的氣味,甚而Will Toledo似走非走的嗓音也與Stephen Malkmus有著幾分神似。同時〈Drunk Drivers/Killer Whales〉的民謠基底,亦帶有Jeff Tweedy般的質樸色彩。那些吉他刷弦、回扣與曲勢轉折變奏,皆是再熟悉不過的章節安排,這些既視感讓人更快速地融入其建構的世界裡。而身為聽者與受眾的我們,自然是樂於回到那伴隨青春成長記憶的美好年代。

(by H)

 

 

18. Merchandise - A Corpse Wired For Sound

第一次聽《A Corpse Wired for Sound》的時候或許會覺得有點難以入耳,不知道是刻意或者成本不足,音樂製作得非常粗糙、樂器含糊不清,然而和Merchandise在4AD發行的上一張專輯《After the End》相比,《A Corpse Wired for Sound》重現了他們當初DIY、恣意惡搞又復古的魅力。專輯中有不少令人難以抗拒的金曲,如開場曲〈Flower of Sex〉就將dream pop式的朦朧吉他和揉合了愛慾與死亡意象的歌詞結合得非常出色。〈Lonesome Sound〉不論是拼貼的古怪音效,跳動的節奏和Carson Cox拖長的演唱方式都很迷人。〈Right Back to the Start〉、〈Shadow of the Truth〉、〈Silence〉等歌曲當中回授明顯的合成器以低成本的錄音呈現,宛如快要壞掉的收音機轉到八零復古金曲電台所發出的聲音,別有一番趣味。

(by D)

17. Marissa Nadler - Strangers

Marissa Nadler像是一位來自上個世紀的女子,用她脆弱易感的心靈去理解身處的世界,再把她的觀察寫成音樂,而在加入Sacred Bones廠牌後,她逐步放下矜持,讓更豐富的樂器組合搭配她的吉他刷弦與歌聲。《Strangers》比起上一張專輯《July》在編曲方面又再豐富了一些,除了寫自己的心事,她也將注意力放到友人和陌生人的生活。描寫女性友人的〈Katie I Know〉、〈Janie in Love〉、〈Shadow Show Diane〉都給了聽者唯美的畫面,想像這些人正面對的難題。〈Divers of the Dust〉、〈Skyscraper〉、〈Dissolve〉則把悲苦的情況寫得如此詩意,她的溫柔筆觸使人相信就算遇到相似的無助情境,也絕不會是遭逢厄運。

(by D)

16. Badbadnotgood - IV

在去年推出廣受好評、和Ghostface Killah合作的專輯《Sour Soul》後,今年加拿大爵士樂團Badbadnotgood乘勝追擊發行了專輯《IV》(實際上是第五張專輯)。Badbadnotgood本身演奏融合嘻哈與R&B元素的爵士樂已經很優秀,但這張專輯參與的客座樂手為他們的音樂畫龍點睛。其中由Future Islands主唱Samuel T. Herring跨刀的歌曲〈Time Moves Slow〉優雅而浪漫,是今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之一。加拿大薩克斯風手Colin Stetson的標誌聲響也在〈Confessions Pt II〉上展露無疑。接近尾聲時,加拿大歌手Charlotte Day Wilson獻聲的〈In Your Eyes〉讓人想起六七零年代的流行靈魂樂,聽起來非常順耳、適意。

(by D)

 

15. Lambchop – FLOTUS

來自美國Nashville 的Lambchop,由創作鬼才Kurt Wagner領軍,是另類音樂中一支更另類的樂團,看起來毫不起眼,乍聽之下中庸平淡,但是一旦你被他們的音樂打到了,他們音樂的韻味才會漸漸的浮現。成軍二十多年來,幾乎一貫的用傳統的民謠樂器創作,偶爾加入弦樂點綴,在今年名為《FLOTUS》的新專輯卻開始玩起電子音效,但是並不是要把音樂玩的酷炫,反倒更像是一群老孩子拿到新玩具,一邊探索一邊實驗著不同音效在他們音樂裡的可能性。對於熟悉Lambchop的樂迷來說,剛開始聽這張應該都會很不適應,但是多聽幾次,就會慢慢聽到我們熟悉的Lambchop,唯美的旋律,充滿微妙巧思的編曲,還有Kurt唱出我們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日常生活。

(by F)

14. Common - Black America Again

自嘻哈的誕生至今,已經有三四十年了,一直以來作為黑人為社會發聲的音樂。在過了這段時間,也許在音樂上征服了世界,也讓少數黑人變得更加富裕,但是大環境的社會現況不僅並沒有改變,甚至從今年的新聞來看卻是越糟。警察任意槍殺黑人,川普當選總統,種族歧視的問題越演越烈。身為嘻哈樂的中堅份子,Common一直以來都積極的參加社會運動並為黑人同胞們發聲。今年交出這一張《Black America Again》,便是一張充滿政治議題,並同時散播愛的訊息的專輯。對於Common的rap,我覺得其實沒什麼特別好說的,對於一個像他這樣穩定又有良知的饒舌歌手,你知道他交出絕對是有水準的韻詞。而我覺得讓這張專輯特別突出的部份,是Common找來合作的音樂人都是現在嘻哈與爵士界的一時之選。找來了能跨界嘻哈與爵士的製作人Karriem Riggins,鋼琴找來拿了葛萊美獎的爵士好手Robert Glasper,貝斯找了現代爵士新星Esperanza Spalding。客串獻唱的來賓有大牌的Stevie Wonder與John Legend,另外還有長期合作的靈魂歌手Bilal。然而,整張聽下來卻沒有許多嘻哈專輯的問題,那就是太多客串明星讓專輯沒有一個完整性。相反地,這整張聽下來,每個音樂人都貢獻他們的特長,使得音樂性多元卻非常的完整,要傳達的訊息非常清楚也很正向,像是一杯陳年好酒,濃郁又溫醇。

(by F)

13. James - 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自從曼城樂團James重組復出之後,就固定每幾年會推出專輯。身為他們的老樂迷,對他們一貫醞釀情緒的方式已經很熟悉,雖然常常希望他們創作的時候可以更大膽些,不要在較具實驗性的元素短暫出現後,馬上餵悅耳旋律的糖給聽者,但樂團雋永的歌曲和Tim Booth充滿靈氣的嗓音也不易令人厭膩,尤其今年看完現場更對《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中的歌曲有特殊的感情。〈Bitch〉、〈To My Surprise〉吐盡市井小民看上流人士惺惺作態的怨氣,〈Waking〉批評填鴨式的學校教育。〈Nothing But Love〉大合唱的橋段十分感人,〈Dear John〉、〈Move Down South〉則像James過去撫慰人心的慢歌一般憂鬱但不頹喪。

(by D)

 

12. Teleman - Brilliant Sanity

來自倫敦的四人組合Teleman在《Brilliant Sanity》中以流行的曲調抓住獨立搖滾樂迷的耳朵,專輯內以德國流行音樂重鎮〈Düsseldorf〉為曲名的單曲以極簡的合成器編曲、鼓擊以及鏗鏘的電吉他刷奏寫出節奏感極具的流行歌曲,更不用說〈Glory Hallelujah〉的副歌有多讓人琅琅上口,有點傻氣又跳耀的編曲,反倒成為他們最大的特點,簡而言之《Brilliant Sanity》是一張給聽者不帶負擔且挑動正面情緒的作品。

(by P)

 

 

 

11. Minor Victories - Minor Victories

過往眾多Supergroups雷大雨小的經驗,也同樣使人不敢多所期待,以防期待越高、失落越重。一切疑慮皆於首次聽到Minor Victories這張同名專輯後煙消雲散,其感動與衝擊遠遠超越原先期待。旋律、聲響絲毫不見老態,歌詞與曲勢的搭配也來得十足groovy,層次轉折有條不絮,恰恰符合個人心中對於Slowdive,以及其後的分支樂團Mojave 3、Monster Movie的美好記憶。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