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Big Day Coming: Yo La Tengo And The Rise Of Indie Rock》

by DOPM

完整收錄十萬個關於 Yo La Tengo 的「你知道嗎?」

優拉糖果的故事,沒有一舉成名的處女專輯,沒有在體育館裡受著上千萬人的膜拜,沒有凱迪拉克的轎車,沒有吸毒放蕩的私生活,沒有迷失於金錢與成名的墮落。這樣的故事會搖滾嗎?會好看嗎?當然搖滾啊!因為橫跨了三十年的音樂生涯,他們還能不斷地在創作試著寫出更多的好音樂。這跟普通搖滾樂團走下坡的路線完全相反,不搖滾嗎?

音樂上,優拉糖果是一支獨一無二的樂團,他們的音樂上承襲了各門各派樂風的影響,做出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但卻又始終屬於他們的聲音。如果樂迷由優拉糖果聽的音樂回頭聽過去,可以發掘許多非常優秀但可能被忽略的音樂人。但是,我不知道樂迷是不是都會這樣去聽音樂。如果沒有也沒關係,這本書就是為了滿足那些充滿好奇心的樂迷去更了解他們,去發掘更多好音樂的機會。對我而言,優拉糖果算是可以陪我一輩子的樂團,而這樣子的樂團實在真的不多。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很耐聽。

我想作者Jesse Jarnow很清楚喜歡優拉糖果的人是那些人,通常他們不是得了重度音樂癮的人,就是獨立非主流意識強烈的人,還有另外一種人-Geeks(會在論壇裡挖掘任何瑣碎資訊的人)。我想這是相對的關係,因為優拉糖果本身就是擁抱非主流的Music Geeks,也難怪他們的粉絲亦是如此。而大致上這本書就是朝著這三個方向而寫的。

重度樂癮,可以在這本書的後面的附錄〈Selected Non-Yo La Tengo Discography〉看到那些對於優拉糖果及他們的歌迷來說特別重要的專輯,有Big Star、John Cale、The Clean、the dB's、Dinosaur Jr、The Feelies、Half Japanese、Daniel Johnston、The Kinks、Mission of Burma、NRBQ、Sun Ra、VU等。而光列出這些就可以看到低傳真、噪音、硬地搖滾、民謠、龐克、爵士、實驗等成分真的對他們影響很深。另外,Ira和James本身在成為音樂人之前也都是聽了大量音樂幫音樂雜誌寫樂評的寫手,開始玩團後音樂的收藏更是驚人。

獨立精神,不難在作者嘗試描繪出那個有地下音樂誌,有大學電台,有地下酒吧的八零年代嗅出。地下音樂誌讓這群熱愛音樂的人,透過文字用力的讚揚他們喜歡的音樂,用力地罵他們不爽的專輯。大學電台讓DJ想放甚麼就放甚麼,你要放20分鐘的實驗爵士演奏曲或是朗誦詩歌也沒人會哭邀。私人的地下酒吧讓一群連樂器都彈不好的人可以有機會上台表演。聽起來好像他們在亂搞,看起來好像也是,但其實並不是的。原因在於Integrity(品格)和Taste(品味),少了一樣,就算在自由獨立的環境,也只會像是場鬧劇。而也因為這樣的環境,醞釀出了後來所謂的獨立音樂界…,不過當時的獨立音樂界跟現在的已經差很多了,不變的是優拉糖果。獨立音樂界應該也是書中最強調的,詳細記錄了他們在音樂圈混了這麼久,幹過樂評、電台DJ、宣傳、現場PA、製作人、樂手、司機、搞廠牌,甚麼都是DIY自己來。獨立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精神,而是身體力行的原則了。

Geekdom(樂迷守則),這個你可以從作者詳細的深入調查發現一些可以知道也可以不知道關於優拉糖果的事,但既然有人幫你整理成一本書了,知道也不錯。你知道嗎?《Elect-o-Pura》名字的來源是來自墨西哥製造的一種汽水!而專輯《And Then Nothing Turned Itself Inside Out》名稱的靈感是來自於土星上的Sun Ra爵士樂團嗎? 你還知道嗎?他們在1998年曾經為經典的辛普森家族錄製過迷幻版的電視主題曲。而整本書裡幾乎都在敘述這些事,我想作者自己假設讀者都已經對優拉糖果的音樂相當熟悉了。

在他們數次踏上台灣的土地上,帶來他們扭曲的噪音,甜美的芭樂歌,已經擄獲不少台灣Indie樂迷的心。我希望,台灣已經有出版社買下這本書的版權,已經有優拉糖果的粉絲開始在翻譯這本書。也希望,台灣的歌迷們能很快就能看到這本書的中文版上市。

寫這篇本來就不是閱讀心得報告,而只是提醒你記得要看這本書,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愛優拉糖果。

by fuse

2012.11.21 Sigur Rós @ Taiwan University Stadium (台大體育館)

by DOPM
sigur.jpg

自從在大螢幕上看過Sigur Rós的紀錄片《Heima》後,不禁會對Sigur Rós的現場演出有美好的想像,尤其是想像自己能在深山或是海邊聆聽到他們真實的聲響,感覺那樣的靈氣就是與大自然源於同處,如同他們家鄉冰島壯闊的自然 景色一般,脫俗於世。不過這次來到台灣演出雖然舉辦在室內場地,和自己腦中的美好畫面有所不同,但還是很高興他們遠渡重洋來到這塊土地上為大家帶來這場演出,畢竟這次終於不用再聽他人述說他們的現場有多驚人,因為我們即將親耳體驗到這世界上最動人的聲音。

不知是否坐在B區位子的緣故, 一開場的聲音聽起來有點焦糊,弦樂組和主唱Jónsi的聲音特別嚴重,和印象中他們音樂裡所呈現出的透澈度有點小落差,不過這也阻擋不了Sigur Rós表現他們優異的現場功力。我最喜歡的Sigur Rós專輯是《Ágætis byrjun》和《( )》,所以當聽到這兩專輯的曲目總是特別有感覺,像是《( )》裡的〈Vaka〉有一段日子一直是我進入睡眠的前奏曲,而現場的〈Vaka〉聽起來特別動人,平靜卻深沉,如同一條連接現實與夢境的橋梁。而夢境的這端是〈Glosoli〉,這是一首不斷累積情緒的曲子,後頭的巨型螢幕撥放著MV的片段,如果你還記得,就是有一群孩子奔向懸崖邊的畫面,鼓手Orri Páll Dýrason踩著大鼓,整個聲音炸裂開,孩子們在奔向懸崖後都飛了起來,強烈的閃光之下,全場歡聲雷動。

接著的 〈Svefn-g-englar〉,舞臺上隨著聲波明滅著點點微光,效果非常精巧,Josi用他獨特的嗓音唱著:「啾~啾~」,最特別的一幕是他拿起吉他,將聲音唱入拾音器的位置,與之產生共鳴。聽到〈Viðrar Vel Til Loftárása〉時,螢幕上出現兩個娃娃的畫面,想起來這首歌MV中兩個男孩的故事,腦海中他們擁抱的鏡頭還是很美,這時Jónsi和全團停止了聲 音,全場突然鴉雀無聲,那一刻時間彷彿就這樣停滯住,後來聲音才又開始動了起來,或許說的有點浮誇,但我確實以為世界在那幾秒內是停止不動的。

聽到〈Hoppipolla〉前奏,大家都歡呼了起來,澎派的弦樂聲響起,不少觀眾衝向舞台前方,聽到這麼振奮人心的旋律,真的是不激動也難。如同 〈Glosoli〉的情緒累積,〈Festival〉將整場演出帶向另一個高點,以歡度節慶的演奏方式,將弦樂、音牆、大鼓、小鼓積累爆發出來。綠光四 射、電氣感十足的新歌〈Brennisteinn〉或許揭示了Sigur Rós音樂的新方向,不知為何讓我想起幾個月前Radiohead的現場,Jónsi唱風一變,宛如Thom Yorke上身,老實說〈Brennisteinn〉聽起來還頗像《Hail To The Thief》時期的曲子,帶有陰沉的跳舞感。

《( )》專輯裡的最後一首曲子〈Popplagið〉無疑是最棒的終曲。除了「震撼」兩個字我還能多說什麼呢,Jónsi以弦拉奏電吉他所創造的環境音牆,可 以說是近代搖滾樂中最特別的聲音,在〈Popplagið〉中更表現出此聲音的極致,也是Sigur Rós音樂中兩種衝突概念共存的體現,重生與毀滅,缺一不可。

演出結束後,大家絡繹不絕的掌聲給了他們最好的肯定,他們也肩搭肩出來謝幕了兩次,真的相當可愛。如同專輯名稱《Takk...》,感謝一直是他們音樂的初衷,我們也懷著感激之情,感謝Sigur Rós,感謝這個美好的夜晚。

by pblue

Calexico - Algiers

by DOPM
Calexico-Algiers.jpeg

Calexico的音樂有不少迷人的特點,像是豐富的樂器組合、時而靜謐時而熱鬧的氛圍、還有Joey Burns溫暖、樸實的歌聲。在其他另類鄉搖團大多往曲風進化或加入怪誕元素的方向發展的同時,他們選擇表現美國本土多民族一同生活的特徵,和西語系的樂手合作,在創作中融入拉丁、非洲或爵士風情。此外,主要團員Joey Burns和John Convertino住在亞利桑那州,他們的作品因此沾上不少來自荒漠的沙塵,豪放、兼容並蓄,但和目前流行形式優美的音樂型態還是有些差距。以上種種因素讓Calexico的能見度比較低,只是上一張專輯《Carried to Dust》令我著迷不已,期待新專輯也能帶給我一樣的驚奇。

《Algiers》和《Carried to Dust》之間相隔四年,期間Joey Burns和John Convertino周遭的事物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樂團之前長期合作的廠牌Touch and Go進入半歇業狀態,不再發行新專輯,只維持過去發行品的供貨,讓Calexico不得不另覓新公司,不過他們還是在Touch and Go完成了電影原聲帶《Circo》和精選集《Selections From Road Atlas 1998-2011 》。前幾張專輯的製作人Craig Schumacher罹患癌症,幸好治療後成功康復,可以繼續和Calexico在錄音室工作。Burns和Convertino先後當上父親,除了感受到迎接新生命的喜悅,肩頭的擔子也加重了,在家鄉沒辦法專心做音樂。他們因此決定到居住地Tucson以外的地方錄製新專輯,最終來到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市的Algiers,這也成為專輯名稱。Algiers接近墨西哥灣,度過海域向下就是墨西哥,往西南則是古巴,Burns和Convertino正好2010年曾到古巴幫女歌手Amparo Sanchez製作專輯,他們也把在古巴的所見所聞寫進歌曲。

專輯的前半部份有許多精彩的時刻。開場曲〈Epic〉和諧的各部人聲和拉丁風吉他構築出閒適的異國場景,突然增強的鼓聲和電吉他像是行前喝采,為接下來的歌曲暖身。〈Splitter〉開頭的鍵琴讓人以為在聽聖誕歌曲,中段的鋼琴與法國號交相呼應,催促著旅人上路。〈Sinner in the Sea〉是此輯情感最直接的一首歌,寫出古巴人民不計一切想逃到美國的情景,Calexico擅長運用各種微妙的樂器橋段讓故事線更生動,當Burns唱道「對我喊一句話吧,姊妹!噢,我看到妳的手在空中揮舞,我看到妳在另一側——被海水吞沒」,彷彿可以切身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迫切。Convertino從Burns接下填詞工作的〈Para〉是第一首公佈的歌曲,節奏緩慢,但充滿緊張不安的情緒,似乎有某種事物存在令人無處可逃,將追隨著你直到水面之下,這邊也指涉紐奧良被水域環繞的景象。

和專輯同名的歌曲〈Algiers〉是一首演奏曲,其實Calexico一開始出道的時候就是純演奏的樂團,即使到現今,Joey Burns還是對自己的歌聲沒什麼信心。〈Algiers〉證明了Calexico就算不唱歌,團員們出色的演奏技巧依然能描繪世界上任何城鎮的風情畫。

有時候,樂團這四年來遭遇的波折好像就反映在錄音室作品裡,而且他們聽起來有點疲憊。Burns和女歌手Pieta Brown共同創作的〈Fortune Teller〉意境美麗,但缺乏了點特色,專輯中後段幾首慢歌的辨識度也不高。Salsa風情的〈Puerto〉和點綴了手風琴和喇叭的〈No Te Vayas〉再度找來長期合作的西班牙歌手Jairo Zavala獻唱,為稍嫌沉悶的歌曲行列帶來一些生命力。〈Hush〉如同其名,是一首安靜美麗的小品,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聽起來非常像Elbow去年專輯中的〈Jesus Is a Rochdale Girl〉。最後的〈The Vanishing Mind〉大概是專輯中最悲悽動人的時刻,取材自Burns和Convertino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親人的自身經歷,不管歷經多少努力、足跡踏遍世界上多少個角落,回到家中,在親人身上發生的事最令人心碎、手足無措。

限量發行的2CD特別版還收錄了一張現場專輯《Spiritoso》,我想,Calexico的能量來源應該來自巡迴演出。即使是專輯上不甚突出的歌,在現場立刻生動不少。如果不容易找到《Spiritoso》,Calexico上個月在NPR Music "World Cafe"的演出也非常值得一聽。

希望Calexico在路上充電之後,又有更多新奇、深刻、哀傷、甜美的故事可以寫進音樂中。他們對一些美國與鄰近國家人民間的複雜問題雖然是點到為止,但是音樂總是相互理解的一種良好途徑,特別是,他們的音樂是寬宏、謙沖自省的。

by Debby

評分:

"Para" by Calexico from the new album 'Algiers,' out September 11th! N. America/AUS/NZ Pre-Order at http://www.anti.com/store Europe Pre-Order at http://calexico.frocksteady.com/music.html

"Splitter", from new Calexico record 'Algiers', out 10th September 2012 on City Slang. Preorder the album direct: http://calexico.frocksteady.com on iTunes: http://glnk.it/19l or via Amazon: http://glnk.it/19m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