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mbassy - Sweet Sensation

by DOPM
the-embassy-sweet-sensation.jpg

有一篇樂評說:「在圈外晃盪八年後,The Embassy需要出一張扭轉情勢或至少佳作連連的專輯。新作《Sweet Sensation》充其量只是一張交差了事的專輯,只為了證明他們還存在。」如果是其他樂團消失很久之後發了一張不怎麼樣的專輯,以上的評論可能算是中肯,但是我想要為The Embassy辯護,因為我覺得他們與眾不同。我不是要為他們發行爛專輯開脫,只是要說,他們有自己發片的原則,不照著音樂產業走,所以他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你不夠瞭解他們想法的話,他們的新專輯可能會辜負你的期待,讓你一頭霧水。

假如你不太熟悉瑞典的電子音樂,那我來簡單介紹一下。一切都是從2000年代初期哥德堡的廠牌Service開始的。Service發行了The Embassy、The Tough Alliance、Studio的美妙流行專輯。這些樂團從Sarah Records和Factory Records得到他們的創作靈感,我覺得他們就是借用了這些廠牌的所有精髓,不論是反傳統的行銷方式、反骨的態度或是那清亮的聲響。Service 旗下的這些樂團想和主流做區隔,又同時想做出完美的流行音樂,像The Field Mice或者New Order那樣。他們將流行旋律與美好的節拍結合,創造出獨特的風格,曾經掀起短暫的風潮。不知道為什麼,這種音樂好像挾帶著舒服溫暖的微風、柔軟的沙灘和陽光,讓人能完全放鬆心情,感到愉悅。不少人把這樣的音樂歸類為Baleric-pop。

不過近年來情況有了變化。Service宣佈歇業,Studio已經解散,團員各自改為擔任協助其他音樂人的角色。The Tough Alliance已經無限期分道揚鑣,團員Eric Berglund忙著個人音樂計劃ceo,並負責廠牌Sincerely Yours的發行,而Henning Furst則是製作了其他樂團的專輯,像是Taken By Trees等。雖然還有其他樂團玩著這種樂風,例如Air France、Honeydrips、jj、Korallreven等等,然而場景的性質已經改變。如同其中一個當時場景的見證者Jens Lekman所說,他覺得許多在哥德堡的年輕樂團只是在遵照過去的傳統,而不是創造自己的新東西。考慮以上提到的背景資訊,The Embassy回鍋的意義遠超過另一張新專輯發行而已。他們自己辯解道,樂團從來都不是故意要打破傳統,他們只是去做自己覺得正確且必要的事。我還沒辦法決定要把這些話看成諷刺的回應還是誠實的回答,或許兩者都有吧。人本來就可以同時表現真誠又在半開玩笑,他們就是走這樣的路線。樂評說他們「交差了事」?對The Embassy這樣的樂團來說,這段話太過偏離事實了。他們仍然把自己看成真心誠意想做好音樂,但是不得其法的業餘人士。The Embassy出新作的意義在於他們選擇回到原點,重新學習如何創作音樂,而不是利用他們過去的名號然後不加思索地追隨潮流。他們並不妥協。

延續我以上寫的內容,The Embassy在歌曲〈Related Artists〉中取樣了一段Andy Warhol在被問到他的藝術是不是在「對大眾開玩笑」時,Warhol的回答,他說:「沒有,我只不過是在殺時間。」而這個玩笑的點在於Andy Warhol並不是在開玩笑。The Embassy的心態也是一樣,像流行藝術中的Andy Warhol一樣,The Embassy只做他們自己喜歡的音樂,不管眾人是喜歡或者不以為然,他們都無所謂。在你開始批評他們之前,他們就已經承認失敗。因此,他們真的不是想要討好別人或追求讚譽。〈Related Artists〉也對「歸類音樂」這件事開了個玩笑。玩的音樂屬於某個樂風的樂團,在使用last.fmAMG這樣的服務時,可能會在具有類似音樂概念的其他樂團頁面上顯示成「相關音樂家」。所以Fredrick以他一貫戲謔的方式唱道:「我可不可以也是相關音樂家呢?你的樂團... 還有其他的樂團,掰掰!」不過,這首歌音樂聽起來有種慵懶的韻律,要不是接近結尾的地方有類似New Order的吉他段落,可能會是一首有點無聊的歌。

對我這個熱愛他們前兩張專輯《Futile Crimes》和 《Tacking》的樂迷來說,我自然會比較喜歡《Sweet Sensation》的後半部份,呈現The Embassy直率的流行風格。專輯的上半部份有〈Roundkick〉和〈International〉這樣趨向House和Techno的歌曲,製作方式比較先進前衛,但歌卻不見得比較好聽。〈Livin' Is Easy〉和〈Nightshift〉有The Smiths式的搖擺風加上八零年代的Disco合成器。這些歌可以邊聽邊跳舞,但我懷疑要是有人真的跟著跳的話,舞步應該會綁手綁腳的。開頭鼓聲聽起來猶如Fleetwood Mac的〈Brown Eyes〉的歌曲〈I-D〉表現出The Embassy多愁善感的一面,當主唱/吉他手Fredrik Lindson用脆弱易感的聲音唱道:「Better die on your feet / Than live on your knees」,正是這首歌最動人的時候。

下半部份的話,〈It's Always A New Thing〉和〈Everything I Ever Wanted〉表面上都是延續他們過去專輯風格、平淡無奇但輕鬆悅耳的流行歌曲,但我想假設The Embassy其實透過這些歌釋出了某種座右銘還是宣言。對The Embassy來說,〈It's Always A New Thing〉就像一個時時提醒他們要向前看,找到新視野的座右銘。雖然人生可能就是一個不斷在重複的循環,但是找到新視野並不是一定要去嘗試新的東西,而是用新的態度去看事物,這樣才能我們對待事物才能保有源源不絕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接在後面的插曲〈U〉,就像是用別人的話來為他們剛唱完的歌做註釋,這些話正是節錄自他們的偶像Marine Girls在1983接受BBC訪問的內容。裡面她們談到了如何對音樂維持一定的興趣和熱情,和她們為什麼並不想當職業的音樂人,但是,如果你問The Embassy他們節錄這段訪問是不是表示認同,他們會回說:「我們純粹喜歡她們講話的聲音。要當職業的音樂人是OK的,但對我們來說很難,我們喜歡不合邏輯的東西,虛幻模擬和在商店裡行竊。」

而〈Everything I Ever Wanted〉這首則是在講珍惜目前已經擁有的東西,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你其實都已經擁有了。這些原則固然都很難達成,不過The Embassy正以他們笨拙的方式在付諸實踐。不然的話,何必自找麻煩成立自己的廠牌International而不是和別人簽約?他們為什麼不認真巡迴?為什麼他們還要做全職工作而不專心做音樂?因為這就是The Embassy的處事風格。話說到底,新專輯真的吸引我的不是他們的音樂,而是他們那半開玩笑的笨拙自嘲態度,但卻堅持做自己,而不是變成你我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

Written by fuse

Translated by Debby

The Embassy - Related Artist New album Sweet Sensation released Feb 26 on International.

Video by Thomas Hämén http://www.thomashamen.com From the album Sweet Sensation http://www.theembassy.info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he-Embassy/140794362641180 https://itunes.apple.com/us/album/livin-is-easy-single/id596055614 http://open.spotify.com/artist/2oyNl6Ds6rY648mcUFhVgT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Darklands (1987)

by DOPM
tumblr_led9fyOEYb1qd25nbo1_500.jpg

你心目中的荒島專輯是怎麼樣的?對我來說,其中一張應該聽起來就像是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Darklands》這樣吧。《Darklands》在我出生的前一年 (1987) 發行,同年間也發行了為數不少的經典專輯,像是Sonic Youth的《Sister》、Dinosaur Jr.的《You're Living All Over Me》還有Depeche Mode的《Music for the Masses》甚至是R.E.M.的《Document》,瞬間,我們有了最棒的噪音/另類搖滾、電子流行樂,而《Darklands》呢?它像是一座獨特的孤島,專門收容喜愛躲藏在黑暗處的孤獨靈魂。

從《Psychocandy》到《Darklands》,他們在音樂上的轉變就像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從《White Light/White Heat》轉變到同名專輯一樣,不再使用大量的吉他噪音、反饋,轉而注重在歌曲的旋律上。前鼓手Bobby不再幫他們打鼓了,但Jim和William不在乎,他們拿起電吉他,把鼓機設定好就來寫歌,漂亮滑順的和弦行進,歌曲節奏從慢、中、快都有,整體以黑暗的歌唱旋律為中心,不停的旋轉、盤旋在心中,讓人猶如站在世界的邊緣,搖晃欲墬。

不得不說《Psychocandy》是一張很酷的專輯,也和他們在世人面前所擺出的酷的模樣相符合,蓬蓬頭、深黑墨鏡、皮衣,玩著大聲的噪音搖滾,連龐克/後龐克音樂都不放在眼裡,甚至挑釁著台下觀眾幹起架來,他們毫不在意,因為這個世界就是屬於他們的。但我喜歡《Darklands》甚過於《Psychocandy》,它讓你感覺到他們卸下了墨鏡,開始要與你對話,穿過那些暴力的表象之下體會到的是他們黑色的浪漫情懷,兩兄弟好像在說,我們不只很酷,也可以很浪漫。

Darklands_(song).jpg

整張專輯沒有一首歌是配角,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一首是不好聽的。從〈Darklands〉的前奏開始就相當引人入勝,歌詞中所透露出的是一個混亂的靈魂緩緩走向沮喪的過程,他在夢中走向黑暗之地,在死亡邊緣掙扎,他想要逃離卻又深陷其中,經歷了一場混亂又美好的惡夢。

Happy_When_It_Rains_(single).jpg

而〈Deep One Perfect Morning〉則驅散了惡夢的陰霾,當太陽照在頭上,他再次感覺到世界的運轉,感受到真實的溫度,一種煥然而新的感覺。〈Happy When It Rains〉呈現的是在兩人關係間所產生的狂喜,你可以說這狂喜是病態的,當對方猶如陰雲在頭上下起傾盆大雨,被雨淋濕的自己所感受到的居然是超然的喜悅,這是一股偏執的愛意,包容著痛苦,享受關係拉扯間的痛楚,但只要再度一吻所有痛苦又將煙消雲散。

Jim在二十五歲的時候製作了這張專輯,正巧也是我今年的歲數,其實〈Down On Me〉是一首關於二十五歲的歌,這首歌的節奏比起其他首來得快些,聽起來像在衝浪一般,他覺得就算偽裝了自己,這世界還是瞧不起他,他對此感到不滿,他討厭這樣的感覺,二十五歲時你有這樣的感覺嗎,如果這是段黑暗的日子,何時才能看見曙光呢,沒有人能告訴你,你必須要靠自己走下去。

April_Skies_(single).jpg

在那些搖晃欲墬的日子裡,根本數不清聽了幾遍的〈April Skies〉,這首歌是他們最棒的單曲之一,當你失戀時,這首歌會激勵著你。在四月的天空和太陽之下,分離就像是命中註定的事,一種死亡的感覺由內心而生,在天空變黑、太陽失溫之後,你必須熬過這段無比艱難的日子。

《Darklands》中的眾多意像包含了黑暗、陽光、天空、雨水、牆等,這些瑣碎的生活要素成為對比感情的物件,這不光僅僅是一張黑暗的專輯,你也可以說他很陽光,這些負面思考透過音樂所呈現的是一股反向的力量,我會說是黑暗的旋律可以撫平黑暗的心靈。這是一張私人的專輯,它折射著你的感情,你的過去,在你最深層的黑暗時代。

by pblue

Watch the official video for 'Darklands' by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Darklands" is the second album by Scottish alternative rock band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The album mark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band's music, going from the savage noise-pop of Psychocandy, to a more melodic indie/alternative sound.

Watch the official video for 'Happy When It Rains' by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Happy When It Rains" is a song by the Scottish alternative rock group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and the second single from the group's album Darklands.

Watch the official video for 'April Skies' by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The video features the band performing the song in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are a Scottish alternative rock band formed in East Kilbride, Scotland in 1983.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