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5 草東沒有派對 @ Live Warehouse

by DOPM

草東這回的發片巡演可謂未演先轟動,北中南四場演出門票皆銷售一空,專輯初刷2千張也幾乎一片難求,這在過往的獨立音樂場景是相當罕見的,讓人不禁想親臨現場一探究竟,看看到底是何等出眾的魅力,足以讓他們造出此奇蹟般的大團崛起。

然而單以這場演出來說,個人對於草東是些許失望的,畢竟一開始寄予了相當大的期待。首先,主唱的聲音表情略顯單調,一是毫無表情的低語絮唸,另一個則是不多所保留的放聲嘶吼。其缺少中間地帶銜接的狀況,好比一組樂團失去了bass音色的潤飾般,只有0跟1切換的數位訊號終究難以乘載變化多端的心思情緒。

另一方面,歌曲的結構雖然條理完整,旋律流暢悅耳 (甚至到達洗腦的程度),然而各曲的過門變奏與間奏之間的同質性過高,加上樂手們在變奏的過程中常有掉拍狀況產生,好不容易積累的情緒會無端地被這些小狀況干擾揮散,這對於整體演出無疑是種傷害 (當然這場演出還有更糟糕的狀況發生,外場喇叭短時間內兩度失去作用)。

再者,後半段張懸 (或者應該改叫安溥) 出場時的歡呼聲大到讓人備感突兀,彷彿一整場前90分鐘的蟄伏只為等待此刻的來臨,對於樂迷喊著「安溥」這舉動更是產生些許反感,那場面讓人聯想到陳綺貞演唱會中的各種荒謬煽情。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有著如此看法,是由於沒有聽進草東歌詞要傳達的意象,沒有真切感受那股世代鬱悶無解且亟欲破除現狀的衝動,或者無法放下成見去感受音樂裡的力道與魅力。然而這些元素在獨立音樂圈並不獨有,但相反的,當前這激烈爆棚的景象卻是過往罕見的。

對於這現象人人自有其一套看法詮釋與理解,而個人的想法則認為這或多或少顯示這世代的確快悶壞,因而亟欲尋覓一足以形塑個人社群認同的音樂型態來抒發悶滯的壓力。草東便在此時來到大夥面前,形成一個世代寄予厚望的搖滾英雄。或許這篇現場心得會讓人覺得我們似乎對於草東多所批評,實際上生為相同世代的我們,心裡也深切期盼這股勢頭能讓台灣獨立音樂場景產生更多動能與吸引力,帶來前所未有的榮景。

by Headphone Youth

2016.2.17 Shearwater @ Islington Assembly Hall

by DOPM

經過歲末年初的表演淡季後,Shearwater是我們今年第一個看現場的樂團。在新專輯《Jet Plane and Oxbow》中,他們嘗試八零年代流行的華麗風格,若移師現場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所以會前就對演出非常期待。

Shearwater今年帶上同鄉的德州樂團Cross Record一起展開歐洲巡迴。作為暖場團,Cross Record的表演中規中矩,女主唱Emily Cross的嗓音有Daughter的氣質,吉他與電子元素則有點像Phantogram。表演途中,Emily Cross提到她的父親也在現場,唱完一首歌後突然問父親是否滿意,剎那間令人感到突兀又溫馨。

正式演出開始前,團員親自上台試音,並未請工作人員代勞。穿著厚外套、戴著眼鏡的主腦Jonathan Meiburg看起來平凡,沒有巨星架勢,但表演開始後,他宛如拿下眼鏡、換裝後的Clark Kent,用美妙的歌聲與樂器演奏攫住全場的注意力。

表演場地Islington Assembly Hall的陳設相當別緻,天花板上的鏡球和古典的裝潢營造出迷幻的氛圍。樂團以新專輯的開場曲〈Prime〉出場時把所有的燈光都關掉,只留下Jonathan Meiburg手心的手電筒,白色的光束與合成器聲響同時竄出,讓人目不轉睛。剛開始鍵盤手Emily Lee的合成器音質與專輯版本很相像,唱完第一個verse後,其他樂器加入,舞台上繽紛的燈飾也亮起,宛如《星際大戰》電影中的光劍,當音樂變得激昂,眼前所見的場景也令人眩惑。

專輯中節奏鮮明的歌曲〈Filaments〉與〈A Long Time Away〉在現場顯得更生動,由於團員異動,Shearwater的近兩張專輯的錄音室陣容與巡迴演出團員並不相同,只靠Jonathan Meiburg主掌大局,但現場版本也因此飽含新意。演出前對於看不到重心已移到Swans的鼓手Thor Harris感到有點遺憾,但Josh Halpern敲擊的鼓點與新歌的八零年代曲式搭配得恰到好處。

不過或許也因為現場有許多新成員,樂團只演奏了幾首舊歌,且也改編成目前陣容擅長的風格。《Rooks》專輯中的歌曲〈Rook〉原本澄澈美麗,但這次的現場版本貝斯強勁,變得較為陽剛,雖然聽著不太習慣,但也不失為有趣的嘗試。其他原本就強弱分明的歌曲比較沒有違和感,個人很喜愛的〈Seventy-Four, Seventy-Five〉一氣呵成、像脫線的串珠般流瀉的鋼琴與Meiburg激昂的歌聲聽起來非常過癮,同樣以鋼琴為主線的〈You As You Were〉極為流暢,最後急收的段落處理得毫無瑕疵。

Jonathan Meiburg在曲目間與觀眾分享了一些歌曲背後的創作情境。新專輯中少數的慢歌〈Backchannels〉原來是在描述內心裡相互交戰的兩種立場,身為人的我們對這種經驗應該都不陌生,而Shearwater用詩意的方式呈現出來。風格上近似八零年代大場面搖滾流行曲的〈Pale Kings〉一吐對美國最近選前荒誕戲碼的怨氣,除了無奈困惑以外,樂團同時利用創作鼓勵美國國民思考自己與國家和國內其他國民之間的關係。

表演後段的〈Radio Silence〉是另一個亮點,錄音室版本的Motorik節拍在現場更為響亮,不再受到錄音器材或聽眾端的播放設備限制,主歌結束後嘎然而止、又再度啟動的部分令我驚豔。唱最後一首歌〈Stray Light at Clouds Hill〉的時候,Jonathan Meiburg又玩起燈光效果,從掌心發出綠色光束,似乎滿足了他想成為超級英雄的渴望。

安可則是David Bowie致敬時間。《Jet Plane and Oxbow》正式發行前、Bowie尚在人世的時候,Jonathan Meiburg就已透露新專輯深受《Scary Monster》的影響,而他最喜愛的Bowie專輯則是《Lodger》,打算作一場致敬演出,這一切在Bowie逝世後都染上另一層意義。Shearwater唱了《Lodger》中的〈African Night Flight〉和〈Look Back in Anger〉,當然Meiburg的聲音質地與Bowie差異甚大,不過Bowie生前從未在現場唱過〈African Night Flight〉,這次能聽到像是獲得一份特別的禮物。

在觀眾鼓譟下,樂團現身表演最後一首歌曲〈The Snow Leopard〉,是他們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聽Meiburg唱著掙脫心靈與環境的枷鎖,擁抱野性的自我,在倫敦這個高度工業化、每個人隨時受到監控的大城市應該做不到,無論如何,能在現場與Shearwater一同想像自由的滋味還是很美妙的。

by Debby

The Anchoress - 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

by DOPM

關於The Anchoress的一切,自然要從本命團Mansun說起。開始著迷於Mansun音樂時,樂團本身已解散年餘。因此除了積極尋找各式EP、B-sides之外,殷殷切切盼望的便是樂團主腦Paul Draper能夠重起爐灶發行個人專輯。然而歲月年年飄逝,我們所等到的卻只有一再跳票的支票,以及不斷反覆取暖的樂迷連署召集令。

不過身為Mansun解散後,唯一還持續從事音樂事業的團員,Paul Draper這回不再讓我們失望,在2016年初交出其擔任共同製作的首張音樂作品,也就是此篇的主角The Anchoress -《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

The Anchoress是威爾斯女唱作人Catherine Anne Davies的化名,擁有UCL文學與酷兒理論博士學位的她並非樂壇新生,在此之前即以本名發行過單曲與迷你專輯(此次專輯的開場曲〈Long Year〉以及〈Bury Me〉皆是在07年已經發表過的作品)。雖然化名為女隱士,然而《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相較於Catherine A.D. 先前的作品而言,卻是逆向而行地顯得更為入世流行。而若你也曾經是個”Mansunmania”患者,肯定也能從這張專輯中找出許多Paul所留下的斧鑿痕跡。

初聽The Anchoress,直覺會將她與PJ Harvey、Tori Amos、Kate Bush等創作人產生連結,Uncut雜誌則以唱著John Grant曲調的Karen Carpenter來形容這張debut album。專輯錄音的呈現上,將Catherine A.D.的聲線表現得極為清晰且定位靠前,喜好欣賞女聲演繹的樂迷或可從Catherine A.D.在各式風格下的華麗轉換間得到滿足。不過,與其說《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是indie sound,我反而認為其更偏向流行音樂,只是編曲結構較有90年代的風味,轉折與餘韻也較現今普遍的流行音樂來得更為豐富多樣。

〈What Goes Around〉是The Anchoress最早面世發表的作品,一聽到那如鐘聲行進的Baroque Pop節拍以及Catherine A.D.極具戲劇張力的演唱,腦中馬上響起〈No One Knows Us〉的樂句。以piano ballad為基底的〈Doesn’t Kill You〉則讓我聯想到《Little Kix》時期的Mansun,吉他迴響的聲音質地也極為類似,只可惜背後彈奏的主人翁不再是Dominic Chad。

由Paul Draper獻聲合聲的〈You and Only You〉,其淒厲的合成器琴音招喚了腦內關於Kent與Mary Onettes的記憶。〈One for Sorrow〉則替年節期間的家族聚會預作防備,極盡嘲諷的歌詞讓人會心一笑。只由鋼琴伴奏演唱的〈Bury Me〉,在整張專輯普遍華麗熱鬧的風格下,顯得格外頹美憂傷。〈Waiting the Breathe〉起始的教堂鐘聲備感熟悉,實與「灰燈籠」裡的〈You Who Do You Hate〉如出一轍。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Mixtape] Thank you, David Bowie!

by DOPM

一月十一日的早上一起床,就在Facebook上看到David Bowie去世的消息,當下覺得難以置信,因為不過幾天前才聽到他的新專輯《Blackstar》,沒想到這竟然是他告別人世前送給歌迷的禮物。

雖然人在倫敦,能夠即時聽到BBC 6Music為Bowie做的紀念專題,也有機會親炙歌迷在Brixton為他設的祭壇,但緬懷Bowie的儀式橫跨了歐亞大陸,我們在地球兩端討論關於Bowie的一切。

Bowie的肉身已經火化,但他多變的形象、傑出的藝術成就將會一直留在樂迷心裡。DOPM挑選了十五首我們喜愛的Bowie歌曲,並簡述這些歌曲對我們的意義。

YouTube:

Spotify:

Apple Music:

Apple Music

1. V2 Schneider (1977)

出自《Heroes》的〈V-2 Schneider〉據說是Bowie要向Kraftwerk團員Florian Schneider致敬的曲子,這首歌以樂器演奏為主且沒有明顯的主旋律,唯一出現的歌聲就只有Bowie隱晦的唱著曲名。受到Kraut-rock的影響,可以聽的出他這時期對環境聲響相當感興趣,曲中的薩克斯風演奏以及火箭升空般的吉他乍響更讓曲子顯得與眾不同。
(by P)

2. Sound and Vision (1977)

如果要說我最喜歡哪一張David Bowie的專輯,答案肯定是他柏林三部曲中的《Low》,當中的第四首歌〈Sound and Vision〉不管是吉他編曲還是主旋律都給人一種俏皮的感覺,但Bowie的唱腔卻是略帶憂鬱的,他描述他所處的房間充滿了藍色調,他待在那裡無所事事,沉浸在孤獨之中,等待聲音與視覺所能帶來的喚醒。
(by P)

3. Sweet Thing/Candidate/Sweet Thing (Reprise) (1974)

《Diamond Dogs》當中相連的三首歌可說總結了David Bowie音樂生涯的重要成就,他是個出色的表演者,並且極度擅長將怪異難懂的內容用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像〈Sweet Thing〉這首歌描繪類似George Orwell《1984》一書中的反烏托邦世界,當中的人們進行挑戰禁忌但疏離的性關係,但Bowie在字裡行間留下許多謎團,古怪的樂器編制、他誇張的聲音表情,接續的〈Candidate〉和〈Sweet Thing (Reprise)〉更加深歌曲的神秘色彩。或許他和愛爾蘭作家James Joyce一樣企圖在創作中佈滿迷陣,讓我們這些後輩能花上許多時間去解謎。
(by D)

4. Heroes (1977)

猶記第一次聽到Heroes的時候,像是被音樂電到一樣。每次聽到開場那飄渺的電吉他,加上Bowie嘶吼地唱著 “We could be heroes, just for one day” ;儘管不能永恆,但透過音樂感覺已經相當接近,像是Bowie替我們唱出了追求超越現實生活的願望。
(by F)

5. Space Oddity (1969)

這首曲子也許是除了〈Heroes〉 之外,最常在電影片段裡出現的Bowie歌曲。雖已無從記憶首次聽到這曲子是何時,但很清楚記得被〈Space Oddity〉深深撞擊是從Exitmusic翻唱的版本開始。那是所聽過翻唱版本中最哀傷孤寂的,完全沒有之後電影〈白日夢冒險王〉所賦予的,對於冒險壯遊的致敬崇拜,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向世界、親人告別的單純感傷。不過Bowie最原始的版本並未如此煽情,迎向無垠未知的孤寂的同時,似乎也唱出Major Tom對世事雲淡風輕的超脫,然而那句" Tell my wife I love her very much, she knows" 還是讓人聽得心碎不已。
(by H)

6. Modern Love (1983)

法國導演Leos Carax在他的電影〈Mauvais Sang〉中穿插了這首〈Modern Love〉,這首歌與影像一直在我心中難以磨滅,他的歌聲完美的將為愛瘋狂的感覺表現出來,電影中橫向的鏡頭抓準了Denis Lavant在街上奔跑的畫面,這一幕實在太古怪了,不印象深刻也很困難。然而在另一部電影〈Frances Ha〉也用了同樣的歌曲在女主角於紐約街頭奔跑的畫面上,想必也是向Carax以及Bowie致敬,此後當我們在街上奔跑都會想起這首歌。
(by P)

7. Absolute Beginners (1986)

〈Absolute Beginners〉是Bowie出演電影的同名主題曲,個人非常遺憾還沒有看過電影,但因為Shearwater的主唱Jonathan Meiburg澄淨的翻唱版本而注意到這首歌。原曲的旋律及編曲都不脫八零年代流行樂的常見風格,不過看似普通的情歌還是寫得很有深度,相愛的人一起度過的每一天當中都宛如新手,因為每天都有不同的困境需要面對。令人琅琅上口的副歌充滿正面能量,結尾的弦樂也收得漂亮。
(by D)

8. The Next Day (2013)

睽違樂壇十年後所發行的專輯,雖然封面用上的是《Heroes》改編版本,但對我來說它更像是對於《Scary Monsters》闊別30多年後的遙相呼應,電吉他編曲同樣生猛有力,歌詞對現世的批判更是精準到位,像是左右連拳般不斷敲響醒鐘,一出場便讓人明白薑還是老的辣。
(by H)

9. Warszawa (1977)

《Low》應該是我個人最愛的Bowie專輯。而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它的B-side,放了四首類似配樂般的組曲。整個氣氛冷峻陰森,可是旋律卻又是優美神秘。與Brian Eno聯手下譜出了搖滾樂裡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專輯B-side。但是,我卻對它愛不釋手。
(by F)

10. Ashes to Ashes (1980)

Major Tom二度現身,也讓世人對於〈Space Oddity〉有了另一層的解釋:或許Major Tom不是位航向太空的壯烈英雄,而是個嗑藥嗑昏頭、嗑掛了的癮君子。充滿funky氣味的bass線條深深吸引著我,而《Scary Monsters》或許也是David Bowie眾多專輯中,電吉他聽來最生猛的一張專輯。同時也覺得在這張專輯之後,David Bowie的音樂生涯便開始走下高峰,即便〈Let's Dance〉帶來其生涯最成功的商業成就。
(by H)

11.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1970)

Bowie有許多歌曲的主題都涉及到個人的身分認同,過往覺得不被世界理解,不被同儕接納時,總會循著Bowie的歌找尋情緒出口,〈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也是其中之一。為依附這個世界的法則而不斷改變自己,直到最後真我站在面前時,卻已再也不認得他了。
(by H)

12. Oh! You Pretty Things (1971)

David Bowie喜愛閱讀,歌曲中常可以看出文學或哲學的影響〈Oh! You Pretty Things〉引用了尼采的「超人」學說,但Bowie使用了較為隱晦的 "homo superior" 一詞。超人對世俗價值觀抱持懷疑的態度、甚至鄙視,他能夠在虛無的生命中找到自我的價值觀,並且依自己的意義創造人生。Bowie在這首歌中描寫守舊勢力的失勢、由年輕世代主宰的新時代已到來,此刻正值他挑戰性別與性傾向疆界的時期,他在副歌激昂的聲音聽得出他對更自由、提倡解放的世界充滿自信。
(by D)

13. Letter to Hermione (1969)

〈Letter to Hermione〉是David Bowie寫給初戀女友的歌曲,同樣收錄在《Space Oddity》專輯的歌曲〈An Occasional Dream〉也是以她為主角。雖然這個時期的David Bowie已經在創作中注入他無限延伸的想像力,但首次戀愛刻骨銘心的記憶讓Bowie在這些歌曲中展現出他脆弱易感的一面。細膩的吉他撥弦和Bowie輕聲的吟唱就像我們腦海中所留下逝去戀曲的畫面:遙遠、泛黃但美麗,當他唱起"But did you ever call my name just by mistake?"的那一刻最令人心碎。
(by D)

14. Stay (1975)

〈Stay〉是《Station to Station》中的第五首曲子,這首曲子的編曲相當具有層次感,帶有放克的節奏,但又含括了Bowie獨有的憂鬱感。選這首歌,也只是因為我們想請他不要離開他的歌迷與親朋好友,留在這個世界繼續帶給大家令人驚艷的作品,但最後又有誰能真的永遠留下呢。
(by P)

15. Lazarus (2016)

Bowie傳奇的一生可以算是全都掌握在他自己的手裡。他創造多個角色 (包括電影裡),決定他們的個性與造型,唱出他們的故事,演出他們的靈魂,最後甚至結束他們的生命。在知道終點將要到來,Bowie也要為自己/樂迷們精心策劃他的謝幕場景,推出《Blackstar》作為他告別人生與音樂舞台前的最後輓歌。特別選〈Lazarus〉這首歌,不只是因為和他的過去因緣際會的關係,而是這真的是很棒的一首歌。充滿悲劇性的薩克斯風、破音的吉他刷弦,加上Bowie哀傷的唱腔唱著為自己的死亡所寫的墓誌銘。R.I.P David Bowie.
(by F)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