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徹斯特搖滾之旅

by DOPM

曼徹斯特或許是許多到英國的旅客不會特別造訪的城市,除非為了看足球,但對於獨立搖滾樂的愛好者來說,曼徹斯特是一個搖滾樂史上不斷被提起的地名。搖滾樂的火苗似乎是從一場表演生起:1976年Buzzcocks的團員Howard Devoto和Pete Shelley邀請Sex Pistols到曼徹斯特的Lesser Free Trade Hall現場演出,雖然當晚的觀眾屈指可數,但Factory Records和著名表演場地the Haçienda的創辦人Tony Wilson、Joy Division和New Order的團員Peter Hook及Bernard Sumner、Morrissey、製作人Martin Hannett、The Fall的Mark E Smith全都在場,在看完表演後,他們都受到啟發組了自己的樂團。

從1970年代至今,曼徹斯特的樂團不斷在搖滾樂的歷史上寫下一頁又一頁燦爛的篇章。後龐克時期的Joy Division已成經典,同樣在Factory Records的A Certain Ratio、The Durutti Column等等也都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曲風。八零年代時,旋律動聽、歌詞批判性強且表演風格強烈的The Smiths風靡一時,Joy Division崩解後浴火重生的New Order奠定了新浪潮樂風,至今仍老當益壯。雖無上述樂團的傳唱度,但個人極度喜愛的後龐克樂團The Chameleons也來自曼城,還有樂壇常青樹James與Wire。

九零年代更是曼城樂團發光發熱的時期,Madchester的搖擺曲風和寬鬆服飾以及代表樂團The Stone Roses、Happy Mondays、Inspiral Carpets、The Charlatans(雖非本地人但從這個城市發跡)已是無法抹滅的次文化印記。到了Britpop年代,曼城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樂團——Oasis在極短時間內便走紅全球,從瞪鞋轉成英搖曲風的The Verve同樣紅極一時,他們的音樂構成英搖樂迷的共同記憶。兩千年之後即使Britpop潮流式微,Doves和Elbow仍然繼續以優美旋律、陰鬱氣質和動人文采打動人心。近年來Everything Everything、Delphic、MONEY、Cabbage等新興樂團讓曼城音樂持續受到注目。

簡而言之,我完全無法想像自身的搖滾樂聆聽經驗要是少了這些來自曼城的聲音會變得多單薄。在這些樂團的歌曲中和相關的紀錄片與書籍裡,曼徹斯特往往被形容成一個工業發達但已沒落,陰雨不斷令人不快的地方,在去年的盛夏時節,我們終於有機會去比較心中想像的曼徹斯特與實際地貌是否吻合。

Piccadilly Station

回到家的那一刻

沿路經過的建築物彷彿都是我設計的

——Elbow〈Station Approach〉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iccadilly_Station_Manchester_-_geograph.org.uk_-_692981.jpg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iccadilly_Station_Manchester_-_geograph.org.uk_-_692981.jpg

從倫敦Euston開的火車會到達曼徹斯特的Picadilly Station,即使是夏天仍然可以感覺到溫度比倫敦低了不少,天空灰濛但幸好未下雨。Picadilly車站位置較高,出站時需沿著斜坡向下走,兩旁看起來是新蓋的商辦大樓和餐廳,週末前往時杳無人煙,不過平日經過應該能見到曼徹斯特商業繁榮的一面。

Factory Records

離開車站便進入曼徹斯特大學校區,我們快速通過以前往第一個景點——Factory Records的舊辦公室,沿路行人稀疏,完全感受不到週末的歡愉氣氛,眼前不少殘破的建築或橋樑讓人覺得那些對於曼城荒涼景象的描寫並未誇大。Factory Records歇業後現已改稱俱樂部FAC251,原來是一棟不大的紅磚建築,門上仍有創辦人Tony Wilson的畫像,牆上貼的近期演出名單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來欣賞。

The Ritz

從Factory Records舊總部步行不到10分鐘即可到達曼徹斯特歷史最悠久的表演場地The Ritz,這邊也是The Smiths首次演出的地點。因為我們是白天前往,感覺不出若有樂團演出時的盛況。

The Haçienda

從The Ritz往前走約300公尺,就是過去由Tony Wilson經營的俱樂部The Haçienda舊址,諷刺的是,此處已改建成高級公寓The Haçienda Apartments,徒留門上的標示指出這裡曾是曼徹斯特的搖滾樂聖地,也是James初登場的地方。

G-Mex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anchester_Central_Arena.jpg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anchester_Central_Arena.jpg

The Haçienda附近的地區當時正在進行都市更新工程,高聳的現代建築與Oxford Road火車站周邊破落的景象形成強烈強烈對比,我們隱約可以看到G-Mex這個表演場地,Inspiral Carpets、Happy Mondays等樂團都曾這邊舉辦演唱會,而The Smiths於1986年在G-Mex的演出被收錄到現場專輯《Rank》中。

Knott Mill

我們從The Haçienda一路向東北走,大約20分鐘後到達了幾間看似工廠的建築物,其中一間——75 Mosley Street正是Joy Division拍攝〈Love Will Tear Us Apart〉MV的地點。

Salford Lads' Club

一路步行的我們想要歇歇腳,到晚上住處Check in後就搭公車前往大曼徹斯特都會區的一個市鎮Salford,為了看出現在The Smiths《The Queen Is Dead》專輯內頁中以及歌曲〈Stop Me If You've Heard This One Before〉MV中的建築物Salford Lads' Club,現已被列為市立古蹟。

1904年Salford Lads' Club成立時,曼徹斯特與Salford已經有幾個類似形質、主要供男性青少年參與的俱樂部,這些俱樂部往往由地方商人或慈善家贊助成立,鼓勵青少年從事戶外活動,避免犯罪或染上賭博習慣。

這間俱樂部在The Smiths和New Order團員的成長過程應該都扮演重要角色。Peter Hook從小到大居住的社區Ordsall estate就在Salford Lads' Club附近,他也在俱樂部創立滿一百週年時拍攝的紀錄片擔任引言人。雖然俱樂部經營者當年在The Smiths把建築物照片放進〈The Queen Is Dead〉專輯時予以譴責,認為The Smiths的歌詞傷風敗俗,但近年來經營者已經對成為The Smiths作品的圖像之一感到榮耀;同時當Salford Lads' Club建築物需要籌募修復經費時,前The Smiths主唱Morrissey也慷慨解囊。

當然我們拍下了和The Smiths團員相同角度的照片。

Source: http://www.smithsphotos.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2/02/SL.jpg

Source: http://www.smithsphotos.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2/02/SL.jpg

Central Library/Northern Quarter

Northern Quarter是曼城的文化重地,囊括曼徹斯特市立圖書館一路向北約15分鐘腳程的周圍區域。由於當天是週日,知名的獨立唱片行Piccadilly Records並未營業,也沒機會到Elbow主唱Guy Garvey年輕時常去的咖啡店Night & Day Cafe朝聖。不過圖書館附近的建築物算是漂亮,圖書館本身就是一棟很有特色的圓形建築,過街就是宏偉的市政廳,旁邊的廣場St Peters Square是藝文活動集散地。往北直行穿過商店與百貨,還能造訪國家足球博物館、古老的哥德式建築曼徹斯特大教堂以及Irwell河畔的碼頭。

隔天離開曼城前,我們回到市立圖書館感受內部空間並掃描一下館藏,驚喜地發現一樓正好陳列了曼城音樂的相關書籍。這一行感覺曼城乍看之下蕭條,但搖滾樂的蹤跡隨處可見,若居住在此地,從事創作應能獲得許多靈感。

其他景點

若有機會前往曼徹斯特,不要錯過曼徹斯特大學的主校區,不但建築美麗,還能看到《發條橘子》原著作者Anthony Burgess曾就讀的英文系系館。此外,位於市中心、隸屬曼徹斯特大學的John Rylands Library是曼城人氣最高的景點,圖書館內金碧輝煌,收藏許多古書。另外電腦程式之父Alan Turing曾因性向受到政府強行施壓,最後結束自己的生命,曼城居民為他立了一座像,鼓吹同志平權,這個小小的公園就在Oxford Road火車站附近。

至於我們未到訪的搖滾樂相關景點,還包括Noel Gallagher曾經住過的房子47 India House,他創作《(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的地點、Elbow專輯《The Seldom Seen Kid》的靈感來源、由公共廁所改建成的酒吧The Temple of Convenience、電影《24 Hour Party People》拍攝地Dry 201等等。之前遊客可以參加由Inspiral Carpets的團員帶領的旅行團Manchester Music Tours遊歷這些景點,可惜最近旅行團似乎停辦了,希望本文能給想自行前往曼城的樂迷作參考。

以下也製作了一張曼徹斯特樂團的混音帶,希望捕捉到曼徹斯特那令人失意挫敗卻充滿創作能量的氛圍。

曲目:

  1. Wire - In Manchester
  2. The Durutti Column - The Missing Boy
  3. Joy Division - Shadowplay
  4. The Smiths - How Soon Is Now?
  5. The Fall - Victoria
  6. The Chameleons - Up the Down Escalator
  7. The Charlatans - Oh! Vanity
  8. New Order - Your Silent Face
  9. Doves - Black and White Town
  10. Elbow - Any Day Now
  11. I Am Kloot - The Same Deep Water As Me
  12. The Verve - She's a Superstar
  13. Oasis - Live Forever
  14. The Stone Roses - One Love
  15. Inspiral Carpets - Song for a Family
  16. Everything Everything - Final Form
  17. A Cerain Ratio - Lucinda
  18. Happy Mondays - Step On
  19. James - Getting Away with It (All Messed Up)
  20. MONEY - I Am the Lord

by Debby

試聽Fleet Foxes睽違六年的新歌〈Third Of May / Ōdaigahara〉

by DOPM
IMG_0007.JPG

西雅圖樂團Fleet Foxes在2011年推出專輯《Helplessness Blues》之後就默默休息了六年,昨天他們終於宣布即將在六月發行新專輯 《Crack Up》,專輯名稱靈感來自F. Scott Fitzgerald的一篇文章。新專輯的十一首歌都是主腦Robin Pecknold的創作,當然包括新歌〈Third of May / Ōdaigahara〉,這首歌近九分鐘長,歌詞也相當感人。

Protomartyr - The Agent Intellect (2015)

by DOPM
IMG_0004.JPG

最近回想起來,美國底特律後龐克樂隊Protomartyr的這張《The Agent Intellect》或許是我在2015年專輯排行榜上最大的遺珠之憾,當時雖然有注意到他們但卻又隨即遺忘了,現在回過頭來聽真的覺得這是一張相當優異的作品,不管是在歌詞還是音樂上,都承襲了過去後龐克音樂、甚至是後龐克音樂復興的精華,並且不只是在曲風的定義上,在內裡的精神上更是勝過2000年後一票的後龐克復興的樂隊,《The Agent Intellect》完美的將人由內在而出或由外力而致的焦慮不安詮釋出來。

主唱Joe Casey從小生活在底特律,年輕時期想成為一位像James Joyce的作家,並且像他一樣遠離自己的家鄉都柏林想離開底特律,但卻因為種種決定以及因素,像是照顧家人而選擇待在底特律,做著幾份無聊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他在Protomartyr成軍前在戲院門口擔任收票員,也因此有機會認識了一群小他十歲的樂隊成員,樂隊的成立填補了原本空洞的生活,也藉此機會再度激發他作家特質的潛力,三十歲末班的他與樂隊以Protomartyr發行了兩張專輯之後,第三張專輯《The Agent Intellect》可以說是他們至今最成熟的作品。

專輯名稱由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主動理智〉所獲得靈感,Joe Casey覺得他有許多的歌曲都是關於心智如何運作以及他們如何容易受到內在或外在的攻擊,所以這理論與他的曲子有不謀而合的地方,另外還有一點是這名稱聽起來滿酷的,也相當符合專輯的調性。

比起The Fall,他們的音樂更多受到一間獨立廠牌Hyped To Death所發行一系列英國在七零年代末到八零年代初期的後龐克音樂合輯 (Messthetics),每一張合輯包含了由三十個樂團呈現的三十首歌曲,即便他們被歸類在同一種曲風底下,每一首曲子聽起來都如此不同,別具獨特性,這樣也讓我們在《The Agent Intellect》裡聽到不同於「他們聽起來很像誰…」的論調,因為他們每一首歌都具由自己的觀點與個性。

開場的〈The Devil in His Youth〉由騁馳反覆的電吉他刷奏揭開一位住在郊區的白人男孩,他過著優渥的生活,被父親所寵愛著,但卻無法控制心中邪惡的緩慢滋長,在經歷成長的過程中,被異性、同僚、不同文化的族群所排斥,他心中無意的恨意伴隨他的社經地位滲入到體制中,全都來自當初那個潛藏在青少年時期的微小惡意。

〈Cowards Starve〉是另一首我覺得專輯中相當精采的曲子,相比用吉他和弦一路刷奏到底,這裡間歇的吉他與俐落的鼓擊表現比較像是為主唱的所唱出的詞句做出情緒的反饋,Joe Casey唱著:

存在你身上的社會壓力啊
如果你無時無刻想著它們
你終會發現你的頭被鑿了一個大洞
這樣的人生也只能硬幹下去了吧

在那些反覆失眠的夜晚,他獨自對抗那樣的壓力,然後穿著西裝奪門而出,彷彿那樣的壓力不曾存在,懦弱飢餓的存在著。

關於被監控的焦慮,很少有歌能寫得像〈Boyce or Boice〉這麼好,他以惡魔比喻被利用無所不在的電子設備所產生的監控行為,歌曲最後戲劇性的以拆毀那些線路作結,嘶吼著,叫人離那些暗藏在各個角落的眼睛們遠一點。 

相較於〈Pontiac 87〉以空間系的吉他riff以及極具節奏感的bassline緊湊貫串整曲,〈Uncle Mother's〉雖延續了這樣的bassline,但在聲響上聽起來如同金屬的不斷碰撞,在你的耳膜上不斷的迴旋聒噪著。專輯中段的〈Dope Cloud〉成了有趣的轉折點,這首歌反倒帶著幽默感,講述著一種被困住的感覺,不管你做任何事或是所有理智的質疑都沒有辦法拯救你。

到了〈Clandestine Time〉整個專輯的情緒又逐漸地向下沉入焦慮中,我們身為巨大機器中的齒輪,消費者與客戶看不見我們存在,即便我們今天就消失在此也不會有任何人察覺到,唯一能證明我們存在的方式就是他們吸入我們所留下的塵埃,唯一能證明我們與他們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那樣優渥的生活方式。即使這首歌只有短短的三分鐘,卻帶著沉痛的道出在資本主義下的無奈與悲哀。

專輯中最經典的歌曲非〈Why Does It Shake?〉莫屬,這首歌在整張作品有著獨樹一幟的呈現方式,以自我意識產生的過程來貫串整首歌曲,整個城鎮街道上的電力網絡,磚屋、鐵皮屋以及其他所有關聯的事物在腦中展開,他意識到他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他尖銳的思想以及青春彷彿在此刻是永恆且不會死去的,即便死去他也不會放棄主宰自己的權利,不時乍響在耳際的吉他噪音強調著他堅定的態度,最後問了一個哲學命題「為什麼我的身體正在晃動與移動?」,他唱著:「晃動是因為我的身體,但移動卻是因為我自身的恐懼。」 

〈Ellen〉是Joe Casey寫給他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面對她不斷消失的記憶與自我,他依舊會帶著他們記憶活下去,在這邊等待那個真正的「她」回來,並且願意為她從天上摘下一顆彗星給她。

《The Agent Intellect》是一張緊湊且具思辨性的作品,沒有一首歌在專輯中是多餘的。我們一直所說的後龐克精神到底是什麼,那不光只是一種可識別的音樂形式的集合,而是如同《The Agent Intellect》這般,充滿著對自我與事物的質疑、焦慮以及反抗。那它能像《Unknown Pleasures》一樣被世人所記住嗎?或許,我是這樣希望的。

by pblu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