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oys - Dada

by DOPM
a2635144578_10.jpg

紐約布魯克林的三人樂隊B Boys的首張專輯《Dada》無疑的為今年紐約的獨立音樂注入一股新的能量,曾與Parquet Courts一同巡迴同時也是好友的他們受到彼此的影響一同將紐約的藝術龐克再度端上檯面抓住眾人的耳朵,專輯名稱《Dada》取自貝斯手Andrew的朋友的夢境,在此專輯發行前夢到他們有一張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專輯叫做Dada,於是就用了這名稱作為專輯名稱,當然他們也不排除與達達主義的扯上關係,還有跟一間在父母老家附近的餐廳有關,誰知道呢?這個詞聽起來好玩有趣或許才是初衷,看似隨興的態度卻又同時嚴肅的看待事物也成為專輯所體現出給人的一種感覺。

從B Boys的音樂可以明顯聽到Fugazi、Minutemen、Minor Threat等美國八零時期的龐克樂隊們的影響,反覆單純的吉他riff,時而唸唱時而嘶吼的唱腔,快慢韻律交錯的鼓與貝斯線,不過沒有像Minutemen有著顯著的放克節奏,以及Fugazi更加生猛不經修飾硬幹到底的唱腔,他們還是維持一種布魯克林藝術青年的感覺,會在音樂中放入存活在大城市中所必須要有的幽默感。

專輯的歌詞是由吉他手Britton跟貝斯手Brendon兩人共同創作,而大部分的詞句都是在即興演奏的情況下產生的,包括了日常所看到一些不順眼的瑣事,還有嘗試用這些詞句想要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而在背後驅動創作的動力的則是對生存的焦慮,在紐約朝九晚五的生活,除了社交外還得顧及自己的身心找時間創作音樂,對每一日時間的不足所積蓄的焦躁。這樣焦慮的積累也成為了一股能量,透過三件式樂器給釋放出來。

一開始聽到〈Discipline〉就相當的吸引我,有著戲謔般的吉他riff,直接了當的主旋律。Brendon在歌詞中試圖去問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像是生而為人存在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還能講得頭頭是道,但又沒有一個是屬於我自己的。在延綿的吉他噪音下,他們唱道:「存在的苦痛帶給我生命!」如同一件毫無理由與意義而存在的藝術品,生命的存在又何須有任何理由呢?

在〈I〉中,嘶吼彷彿從遙遠空曠的地方傳來,快速變換的吉他旋律線不停歇將你帶入另一個世界,樂器所堆疊出的混亂聲響聽起來卻異常的順耳,就只是吉他噪音,就能將那種空無的情緒毫無遺漏的表達出來。在反覆單一的吉他噪音與groovy的貝斯下,Britton於〈Energy〉以饒舌的方式將城市中快速更迭的步調與社交焦慮給直白的唱出來。

〈Fade〉就像是Parquet Courts的〈Steady on My Mind〉,褪去了速度感的節奏,以輕淺的鼓拍與鑼響將旋律打造出來,描述自身與他人關係的轉變使人想要消逝在空間中。最後的〈Walking〉如同一首Lou Reed的歌曲,由七零年代所遺留下來的曲調,將走在紐約街上的各種理由化為一首無關緊要的曲子。

沒有宏觀的主旨,沒有精彩的故事,沒有要對抗的敵人,B Boys的《Dada》更多是生存在都市下的焦慮,在他們看似隨興的風格下,卻又無意間的潛藏哲思,並將這股焦慮轉換為創作的能量。

by pblue

評分:

德國唱片行之旅

by DOPM
dMs2pd.jpg

現在出國幾乎都少不了逛唱片行的行程,特別是在掉入黑膠的世界以後。即使這次到德國是出差,但也要想辦法把唱片行塞進行程。不過去了之後,才發現德國的唱片行真的是多的誇張。這次有機會拜訪的店家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而已。這也可見,德國聽唱片的人還是真的非常多。或許搖滾樂迷認識的德國樂團並不多,但是在電子樂世界裡,德國還真算的上是首屈一指的國家。從我所逛到的唱片行,可以感覺得出來不同城市的音樂偏好和多元性。可是我也只去了兩個城市,法蘭克福和柏林,我不知道有多少參考價值,不過你有機會去這兩個城市,還是可以看一看。


法蘭克福

Mythos Records

Höhenstraße 20
60385 Frankfurt

rn4kOn.jpg

這是我逛的第一家唱片,熱心的老闆Christos看到一個陌生的面孔,問我哪裡來的,想要找甚麼唱片。在告訴他我來自台灣,想找泡菜搖滾 (krautrock)的唱片,便開始跟我上起泡菜搖滾的歷史課,說當初這些充滿實驗性的唱片,送人家都沒人想要聽。直到近二三十年來,人們慢慢才回頭發現這些超前衛的樂團,當時少量的原盤的價格也因此水漲船高。現在唱片幾乎看不到這些東西,大多數都是重發盤。就在老闆的推薦下買了Ash Ra Tempel、Popol Vuh、跟一張團叫做Brave New World的專輯,其實老闆總共丟了大概十幾張唱片,最後只挑了這幾張。我自己對德國七八零年代的音樂認識不多,老闆推的一張都沒聽過,但是買回來聽了之後,覺得真的是非常地ㄎ一ㄤ。七零年代就玩的這麼瘋,有迷幻、Prog-Rock、fusion、ambient,電子音效結合世界/宗教音樂的元素。但是對實驗音樂有興趣的,可以找來聽聽看。而這家店呢? 主要也是以這些老搖滾居多,其他的音樂種類也都有,但不像搖滾的那麼全面。店裡也是以二手黑膠居多,二手CD也算是有相當的量。 

Lucky Stars Records 

Heidestraße 152,

60385 Frankfurt am Main

Mythos.jpg

 因為法蘭克福的唱片行有點分散,所以我找的這幾家算是相對比較近,走路就可以到達的距離。這家的店面不大,東西也不多,但唱片品項卻相當的好,即使是二手唱片,但是播起來幾乎都沒有雜音。就以搖滾來說,這家店相當好逛,算是個重質不重量的小店。隨便翻一下就挖出了兩張二手黑膠專輯Leonard Cohen 的《I'm Your Man》和Suzanne Vega的《Solitude Standing》,兩張銘盤都是十幾歐的價格,再加上當天正好是Record Store Day 任何一張都打九折,實在是很划算。因為德國的唱片行通常都是下午五六點就關門了,所以只好速速結帳往下一家前進免得又關門了。

Memphis Records

Friedberger Landstraße 100

60312 Frankfurt am Main

b862E8.jpg

入口走進去是一家咖啡廳,在穿越過喝咖啡聊天的年輕人右轉才是進入唱片行。一進去,馬上就被掛滿牆的唱片封面和唱片擺設吸引而看得眼花撩亂。店裡的唱片是一貫的德式風格,按照曲風類型分區,再按字母的順序排列,新的與二手唱片都放在一起。黑膠在一側,CD在另外一側。這家店算是我在法蘭克福覺得最棒的唱片行,隨手一翻都是銘盤,我覺得真正好的唱片行就該這樣,不管唱片是新是舊。因為專業的唱片行賣的不是流行樂,不是為了要衝銷售量,賣的是發掘音樂的生活方式。因此貨放得越多越全面,越多元才能有機會讓客人去找各式各樣,不同世界的音樂。店裡除了有新的獨立搖滾,也有很多藍調、爵士、靈魂樂、迷幻、放克等等。而在這裡我也買到了La Dusseldorf 的《Viva》,坂本龍一的 《Neo Geo》和我自己找了挺久的The Style Council的《Café Bleu》。除了The Style Council外,其他兩張自己之前都沒聽過,聽完都非常喜歡,相當推薦。

柏林 

Heisse Scheiben

Ohlauerstr. 44, Berlin
Kreuzberg

ds.jpg

當初在搜尋柏林的唱片行時,就被柏林的唱片行數量嚇到,地圖上整個密密麻麻。知道自己能逛的時間不多,再加上我只要踏進唱片行基本上都要耗上一段時間,所以選擇了有指標性唱片行,如Hard Wax的十字山區(Kreuzberg)。走進十字山東區的街頭,隨性的塗鴉爬滿整排的廉價公寓建築,路上可以看的到來自各國的移民提著購物袋與衣著時尚的hipster比肩而行。可以感覺得出來,這個住宅區雖然不富裕,但是它蘊藏的文化可能會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多,音樂就是其中大部分。我的第一站是先去自助洗衣店洗衣服,把衣服丟進去洗之後,出來亂晃走沒五十步,就看到這家唱片行。這是一家二手唱片行,有黑膠也有CD,曲風類型則是非常的雜,感覺老闆開店的想法是只要有唱片他都收。除了搖滾、電子、爵士、嘻哈,裏頭也有相當多古典和世界音樂。而我也挑了不少好貨,像是Pet Shop Boys 和 Philip Glass的專輯。

Sound Metaphor

Reichenberger Str. 152 Berlin

cTEmXK.jpg

去洗衣店拿完衣服,正要往Hard Wax 前進,路上看到這家完全沒有招牌的店,從玻璃窗裡看進去,極簡又潮的裝潢,看來是間唱片行沒錯,就直接推門進去看看。翻了一下唱片,整個被嚇傻了,我認識的唱片寥寥無幾。曲風類型的分類主要有Techno、House、Dub、Reggae、Ambient、Drum’n’Bass、World Music等等。而且在這些類型中,放的還是那些超級冷門,幾乎沒人認識的團。但是你拿著唱片去問店員,他都能跟你介紹曲風類型和音樂人的背景。這些全新或是二手唱片都是店員精挑細選出來,來挑戰聽者耳朵的音樂。而店裡都附有唱盤與耳機,所有的唱片都能試聽,讓聽者自己去發掘新音樂。我想會有這樣的店,和柏林的DJ文化電子音樂場景有相當大的關係。因為不斷地digging,音樂人和DJ才能發掘與眾不同的聲音,透過sample或是拼湊播放,才會有嶄新的音樂。

Q-Tip Records

cba3Hn.jpg

在柏林別的區,我不知道情況,但在十字山區真的到處都是唱片行。看到這家的店名,我就想說一定要去看一下,因為會命名為Q-Tip的唱片行,絕對不是因為棉花棒,而是因為A Tribe Called Quest的主腦Q-Tip,本身除了是個饒舌歌手,把搖滾爵士融入嘻哈的知名製作人,更是黑膠唱片的擁護者。位於地下室的這家唱片行放的也都是二手貨,除了有些嘻哈唱片,也不少六七零年代的靈魂樂、放克樂和八零的迪斯可這些促使嘻哈誕生的樂風。當然也有搖滾、爵士樂,只是這家店相當的小,唱片堆的到處都是,要翻也不好翻,連路都很難走,因此沒有多待太久就繼續前進到下一站。

Hard Wax

Paul-Lincke-Ufer 44A, 10999 Berlin

SLE4aj.jpg

被The Vinyl Factory稱作電子音樂的「麥加聖地」(註一),當然要來這裡朝聖一番。設於貌似廢棄的建築物,你必須穿越畫滿塗鴉貼滿海報貼紙的樓梯,爬到樓頂才進入Hard Wax的殿堂。走進店裡,充滿極簡粗曠工業風格的裝潢,牆上掛滿了唱片。放唱片的地方,除了有讓客人翻閱唱片的區塊,後面堆了一箱又一箱的唱片紙箱,都是等著樂迷來掃貨的全新黑膠唱片。在往後面走一點,有一個區域放了六七台唱機,每台都坐滿了戴著耳機的人,詳讀著唱片內容,或是閉著眼睛聆聽音樂。店裡還有許多人不斷地進進出出,因為這裡就是真的就是電子樂的Rough Trade,雖然唱片量可能不算驚人,但質量卻是高到不行。先是用美英和歐陸劃分出兩塊,接著再用獨立電子廠牌來分類,其他的才是用電子音樂的各種subgenre來排序,如balearic、ambient-drone、deep house等等。還有一區是來自非洲和南美等地的雷鬼、斯卡和世界音樂。我想只要是電子音樂的愛好者或是DJ,來這裡肯定都有一堆寶可以挖。而我也買了這家店創辦人之一的Mark Ernestus,同時也是知名House音樂製作人的一張12吋單曲。

OYE Records

Oderberger Str. 4, 10435 Berlin and Friedelstraße 49, 12047 Berlin

0DOmxp.jpg

因為禮拜天唱片行都不開,所以我在柏林逛唱片行的時間只有禮拜六一天,扣掉洗衣服基本上只有一個下午,OYE Records便是我在柏林逛的最後一間。而且是我私心覺得柏林最棒的一家唱片行。當然還有The Record Loft、Melting Point、Space Hall這幾家名氣也非常大的唱片行,可惜時間不夠,沒辦法一一拜訪。不過對於像我這樣音樂雜食性的樂迷來說,OYE 真的能完全滿足我了。除了有相當深的電子音樂唱片選擇,獨立搖滾、爵士和嘻哈都進了相當厲害的唱片。許多我喜歡的音樂廠牌相當重要的專輯都有放貨,如Warp、Ninja Tune、Stones Throw、kompakt、!k7, 翻著一張又一張自己喜歡的專輯,讓我馬上就愛上了這家唱片行。牆上還有掛有許多音樂人來店的照片與簽名,畢竟甚麼音樂都放,而且都還是放最好音樂的唱片行,怎能叫人不愛。裏頭多數都是新的唱片,但是也有另外一區二手唱片,CD不是沒有,但是感覺得出來黑膠仍舊是這裡主流的音樂形式。最後我很控制地只買了四張黑膠,包括Arthur Russell、Lambchop、Ravi Shankar和Moderat。或許時間不多也是好事,不然柏林的唱片行這麼好逛,根本會買到沒完沒了。走出店後,彎過幾條街又看到一籃一籃的二手黑膠放在路邊,怎麼能走到哪裡都有唱片行可以逛?不過,經歷一整天的巡禮也累了,於是提著沉重的包袱,一心只想趕快坐上電車回飯店休息。

by fuse

 

Fuji Rock Festival 2017

by DOPM
--We're floating in an indigo dream.

從Fuji Rock回來台灣將近一個禮拜了,心好像還是丟在苗場。趁我這魚腦一般的記性尚未消退,趕緊寫下一些這次單獨旅行的感想。

大致分做三部分記錄這次的旅行,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

(一)Fuji Rock生存指南

在出發前一個月才開始認真準備行李,在網路上瘋狂搜尋各類參戰心得,這才驚覺自己在七月底原來是要去日本山上健行順便聽團,只好認命踏進登山用品店。懶人如我今年直接向旅行社報名自由行,若是之後要露營可就更麻煩了。

行李清單絕對不能遺忘的是防水裝備,其他衣著簡便舒適即可。聽說過去三年Fuji Rock降雨極少,需要帶上墨鏡、防曬乳,今年卻一次把過去的雨水全都補足了,我整整穿了兩天半的雨衣雨鞋,特地帶去的底片機也只在第一天派上用場。

山裡的天氣變化莫測,手機防水袋、雨衣一定要放在隨身包包裡。會場門口雖然有大型商店,但突來的雨勢會讓人措手不及。雨衣可以挑選透氣功能好一點的,才不至於在跳舞的時候覺得悶熱。兼顧防曬防水功能的帽子也非常實用,不怕驟雨濺濕頭髮。

至於鞋子,帶雙雨鞋備用為佳,或是乾脆穿雙登山鞋。第一天穿了KEEN的水陸兩用涼鞋,心想就算下點小雨也萬無一失,但卻忽略了這鞋根本無法抵擋爛泥......晚上只能痛苦地一路走回民宿。幸好在前夜祭就購入了一雙野鳥協會的雨鞋,第二天換上鞋子走路的瞬間自覺是世界之王(不誇張)。但這家雨鞋的鞋底較薄,再鋪上一層鞋墊會舒適許多。

另外,苗場在冬天是滑雪勝地,夏天入夜之後比想像中還冷。裡面穿件防風外套、外面罩上雨衣可以稍微抵擋涼意,或直接去攤位點杯燒酌暖暖身體。酒精是音樂祭必備,現場許多攤位都有販售啤酒或清酒,也可以自己偷渡一點上山。

椅子則是另一個聽團必備好物,在山裡淋雨走上一天真的、真的很累。現場隨處可見各樣花色繽紛的折疊椅,有些人會帶上兩張椅子,一張隨身攜帶、方便在會場各處休息,另一張導演椅則用來在舞台前佔位。

不過,Fuji Rock畢竟是一個到處可以用Suica買到生啤的音樂節。或許美麗的會場帶點Woodstock的嬉皮氣氛,但這終究是個適合讓東京上班族、小家庭歡樂度過週末的布爾喬亞場合(?),臨時採買裝備其實並不困難。真要遺漏什麼還是可以在現場買齊,只是需要排上好長的隊伍。

打理好基本裝備之後,在山上聽團一切隨遇而安。我在第一天還為了沒有盡頭的雨勢感到頹喪,但後兩天就習慣踏在泥濘和雨水裡跳舞的感覺了。人類的生存韌性大概就是如此。難得可以從台北的繁忙工作中喘息片刻,不妨悠哉看待現場的各種驚喜吧。

(二)2017在苗場都聽了什麼

臨行前下載了官方的app,方便排程。發現今年想聽的團多半集中在第三天,簡單排了每天兩三個必聽的大團,心想聽團節奏就保持寬鬆吧、隨機發現一些新音樂也不錯。後來印證這樣的策略十分正確,因為舞台之間的距離遠到讓人想哭。想在白舞台、綠舞台的擁擠人潮之間趕場,可能會落得兩頭空 [註1]

Fuji Rock的音場極好,沒有什麼特別可挑剔的。我熟悉衝到舞台正前方、和樂迷擠在一起搖擺的聽團風格,此行卻也有不少時候是在離舞台較遠的地方靜靜聆聽,好似整片山林都是環繞音響,特別是在全場最大的綠舞台。
第一天先買票搭了長長的纜車,來到此行最喜歡的舞台Day Dreaming,這也是三天來唯一天氣尚稱晴朗的時候。現場有彈吉他和小朋友說話的動物人偶,裡面大概是一個努力和外界熱烈互動的大叔吧,挺有趣的。再往山坡上走個幾步,就能看到有人在帳篷裡放歌。當時遇上的DJ是 JUZU aka Moochy,第一次在山裡聽電音感覺奇妙。

晚上聽The xx,新認識的朋友在綠舞台後方山坡佔了好位置。接連聽到〈Intro〉、〈Crystalised」兩首老歌,整個人就融化了。新專輯聽的不熟,但〈I Dare You〉這首現場十分迷人,連旁邊小孩也跟著音樂扭動。附帶一提,Romy Madley Croft說話的聲音超級性感,內容就算有點敷衍樂迷也沒關係。

Gorillaz滿厲害的,現場只能用霸氣形容。看到偶像Damon Albarn現身雖然興奮,但對整場演出仍然沒留下特別驚艷的印象,可能因為第一天實在太疲憊的緣故......還是默默希望之後會邀來Blur啦,拜託。

第二天嘗試走完東邊的舞台,跑到NGO Village、Field of Heaven閒晃。路過白舞台聽了幾首10-FEET,雖然是完全陌生的樂團,但自然就被會場氣氛感染跳了起來。

回到綠舞台、擠到前三排聽The Avalanches,在現場跳得很開心。嘻哈、電子、各種音樂元素交融在一起,配上剪得極好的老畫面影片,是非常完整的演出。聽了現場只想回頭好好重聽他們十七年前發的《Since I Left You》。

最讓我驚喜的一場是Cornelius。本來只知道Flipper's Guitar,沒想到小山田圭吾的音樂這麼有趣,是前衛又聽來順耳的電氣。可惜沒聽到小沢健二,無法與之比較。之後可以再繼續研究日本大叔這幾年的新作。

好久沒碰迷幻搖滾了,紅舞台的Temples音樂挺對胃口的,聽來特別懷舊。但為了趕場沒能聽完。

臨時決定專心聽綠舞台的壓軸Aphex Twin,放棄在遠方的LCD Soundsystem。這是場互動性很強的演出,看著聽眾的臉映照在舞台上非常有趣。雨勢在音樂正高潮的時候突然變大,突來的雨水把頭髮都濺濕了,自己卻還是踏著泥濘開心跳舞,真是滿難得的經驗。當時心裡只閃過ㄧ個念頭,「人生畢竟還是挺好玩的」,真是謝謝Fuji Rock。

第三天早上先去泡溫泉,因而錯過了Real Estate。和買午餐認識的日本朋友一起聽了Shugo Tokumaru,充滿各種樂器聲響的曲子頗有童心,叫人忍不住微笑。樂器公司的社長是特別嘉賓,帶著神奇樣貌的樂器上台。白舞台似乎有種日本主場的感覺,聽眾特別熱情呢。

接著是紅舞台的Slowdive,此行最為期待的樂團。幾乎是一聽到Souvlaki裡的歌就淚流滿面了,那是大學時期反覆聽著的專輯呀。滿場都是奇異的藍色光線,像是搭上〈Souvlaki Space Station〉的列車,經歷一趟把身心都交付給音樂的太空旅行。這次的歌單雖然沒有大家都愛的Alison,但有〈When the Sun Hits〉和〈Crazy for You〉,已為此感到心滿意足。

跑到白舞台聽Bonobo,現場好聽到嚇人(電音形容詞貧乏)。之前只是把專輯當作寫稿和做家事的良伴,沒想到full band實力如此堅強。如果說Tycho現場有種色彩繽紛的流動感,聽Bonobo大概就能感覺曲子的碎拍在血液裡竄動,無法抵擋只能隨之起舞。

下一場移動到綠舞台聽Lorde。不怎麼熟悉她的音樂,但現場實在挺不錯的。本想在椅子上稍微休息一下,結果還是跟著曲子跳了好久。Lorde和觀眾說了非常多感性的話,還說 "I'm always obsessed with someone"(哈哈),是個真性情的女孩呀。

抱著朝聖心情去看Björk。不過連跳了一天實在太累,舞台投影又開始播鳥類的畫面,閉上眼睛一下就睡著了......大概睡了二十分鐘。睡過這麼一回,終於可以同理為什麼會場到處有人一邊淋雨聽團一邊打瞌睡了。醒來之後發現Björk的風格轉為sci-fi,才開始看得興味盎然。必須專心接收現場音樂和影像,將其視為一個敘事龐大的完整作品,才能稍稍理解她的前衛之處吧。

(三)一些無法歸類而好玩的事

在Fuji Rock可以做的事,絕對不只有聽音樂而已。

會場食物攤位非常多,「今天要吃什麼?」是樂迷每天必須經歷的生活大哉問。三天來吃到的食物大都味道不錯,心中排行第一是在聽Björk之前買的飯糰和豬肉味噌湯,簡單但樸實的美味,新潟的米飯實在好好吃啊。朝霧食堂賣的牛奶加燒酌(名字忘了)是此行最喜歡的飲料,Day Dreaming舞台餐廳裡的冰淇淋則是最佳甜點。對咖哩飯有執念的人必吃大排長龍的森咖哩飯。Oka民宿到會場之間有個攤位,賣的味噌醬小黃瓜和香蕉,適合作為早餐。

Fuji Rock每天早上都有瑜珈課程。出發前一直吵嚷著要在會場做瑜珈的我,其實並沒有成功抵達Pyramid Garden。第一天不小心迷了路、錯過時間,後兩天天氣又實在太糟,只好留待下次完成夢想。NGO Village 也有一些有趣的體驗活動。第二天在某個攤位揮汗鋸下一小段木頭,印上戳記就是一個可愛的杯墊,這似乎是往年都有的免費紀念品。

離開會場走一段十分鐘路程,就能在苗場的主要街道好好洗個溫泉、舒緩三天聽團的疲勞。在路邊的超商可以拿到無限使用的折價券。第三天泡完溫泉,整個人特別放鬆,雖然身體累到不行,但一整天都笑瞇瞇的。

至於購物,我對周邊沒有什麼非買不可的執念,看到需要排上三個小時的官方商品就退縮了。其實各個舞台附近都有一些攤位販售特色商品,如果只是想要印上Fuji Rock字樣的毛巾或衣服,真的不必堅持要排上這麼久的隊。

(一不小心寫到凌晨三點,不知道該怎麼收尾......)希望下次再前往苗場的時候,能以充沛體力應戰,在小舞台多挖掘一些日本在地的好音樂。Fuji Rock後會有期!
---

[註1]
清大學長提供的一秒必懂Fuji 量測距離方法:左邊側舞台到右側舞台距離,大概是清大前門到後門的1.5倍。周邊民宿到大門,大概是清大正門到人社院這麼遠。假如你想看最深的那個舞台,就是要走清大2.5倍的距離(實際走在苗場還真忍不住懷念起母校的山坡......)

[註3] 深夜寫稿的背景音樂仍然是Slowdive:

by Erh

The Charlatans - Different Days

by DOPM
IMG_0032.JPG

今年的五月二十二日晚上,Manchester Arena當中的群眾正在欣賞美國歌手Ariana Grande的演唱會,沒想到離場時竟遇上自殺攻擊事件,出口處被放置了一枚自製炸彈,共造成23人喪生。這場事件對曼徹斯特的市民造成不小的心理衝擊,而曼城的許多樂團試圖透過音樂撫慰人們心中的傷痛,包括當時即將發行新作、Madchester樂風始祖之一的The Charlatans。The Charlatans和同樣來自曼城的The Courteeners、Blossoms、Cabbage等樂團在事件發生後第一場舉辦的演唱會同台演出,而隔天原訂為《Different Days》宣傳而在Oldham Street的遊行活動也被賦予另一層意義,成為曼城市民集結一同緬懷逝者並勇敢面對未來的場域。

樂團當然不可能預測意外事件,但他們的第13張專輯不論是參與陣容或曲風都展現出曼城在搖滾音樂上引以為傲的資產,讓市民能獲得力量從悲傷中復原。《Different Days》的客座樂手眾星雲集,包括前The Smiths吉他手Johnny Marr、New Order的Stephen Morris和Gillian Gilbert、Paul Weller、小說家Ian Rankin以及曾與主唱Tim Burgess合作個人專輯的美國樂團Lambchop主唱Kurt Wagner等等,音樂在哀愁中流露出溫暖,講述人性與科技之間的拉鋸戰和時光的流逝。

《Different Days》前半段整體感極佳,每首歌都緊貼著在機器與時間夾擊間尋找生命出路的主題。開場曲〈Hey Sunrise〉幽微的鍵盤和吉他刷奏就帶出和上一張專輯《Modern Nature》迥異的氣氛,等待天明的猶疑取代了徹頭徹尾的療癒暖心,輕柔的吉他撥弦與溫厚的貝斯與鍵琴慢慢堆砌對晨光的期盼,副歌的鍵盤聲彷彿太陽升起綻出光芒,展現早晨的新氣象。接續的〈Solutions〉算是典型的The Charlatans中速歌曲,鍵盤與貝斯推進著渴望改變現況的決心。同名歌曲〈Different Days〉特別有種日本電子音樂的輕巧感,開頭便是一串日文口白,靈動的鍵盤聲引入Tim Burgess和鍵盤手Tony Rogers的歌聲,他們即使年已半百聽起來仍然純真,副歌後的吉他間奏雖不張狂但仍能成功牽動聽者的情緒。

歌曲〈Different Days〉毫無停頓地接到由Ian Rankins擔任口白的〈Future Tense〉,此後四首歌曲隨著敘事者發現自己逃離不了外在勢力的掌握而變得較為黑暗。〈Future Tense〉描述敘事者受到名為「機械」和「騎馬者」兩方勢力的追殺,然而為了與愛人重逢並想像更美好的未來,他必須逃離庇護所。在前一首的背景敘述下,〈Plastic Machinery〉當中的故事顯得更完整。但抽出來單獨作為單曲,〈Plastic Machinery〉本身便是一首漂亮的流行歌,除了有Johnny Marr跨刀彈奏吉他,歌詞訊息也相當發人深省,講述在反烏托邦環境下,依舊不放棄在心中努力脫離殘敗的現況。Kurt Wagner口述的〈The Forgotten One〉搭配〈Not Forgotten〉的組合比起前一組合氣氛更憤懣不平,〈Not Forgotten〉讓人想起其他曼城樂團過去一系列揭露在缺乏人性溫暖的環境下內心苦悶的音樂,只不過The Charlatans加入了亮麗的鍵琴、流暢的吉他(感謝Johnny Marr)使得歌曲非常容易入耳。

很可惜專輯進入後半段,歌曲品質開始下降。〈There Will Be Chances〉訊息正向卻缺少亮點,〈Over Again〉和〈Let's Go Together〉則是The Charlatans招牌的Madchester舞曲,不過和先前曲目相比略顯平庸。最令人疑惑的歌曲是〈The Same House〉,找來New Order的Stephen Morris和Gillian Gilbert參與,但與《Different Days》其他歌曲擺在一起有些格格不入,也無法理解 "We all live in the same house / We all wear imagined shoes" 這幾句歌詞的重要性。幸運的是專輯在最後一首歌〈Spinning Out〉扳回一城,柔情悵惘的氣氛以及靈魂樂的影響與上一張專輯的風格較為接近,最後還能聽到共同創作者Paul Weller的合音。

The Guardian評論《Different Days》是The Charlatans近二十年來最佳的專輯,但實際聆聽後,我認為或許只有專輯前半部分適用。雖然後半部分令人有些失望,The Charlatans對於概念專輯的嘗試還是很值得肯定的;其他的Madchester樂團大多已停止活動或只能仰賴過去榮光,他們仍創作不輟,且音樂中也不顯老態。在政經情勢動盪的當下,很高興可以繼續聽到The Charlatans的音樂,在其中我們可以繼續做夢繼續互相關懷。

by Debby

評分: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即將發行新專輯《Luciferian Towers》

by DOPM
IMG_0031.JPG

加拿大後搖團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即將 發行新專輯《Luciferian Towers》,和上一張專輯《Asunder, Sweet and Other Distress》一樣有四首歌。這張專輯希望傳達的概念是打倒資本家的權力結構、資產流動、對天然資源的掠奪、跨國剝削等狀況,並讓所有的人都能獲得醫療服務、住所以及乾淨的食物和水源,也獻給所有思考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

下方可以欣賞專輯預告短片。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