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th - Outside (Briefly)

by DOPM
IMG_0042.JPG

雖說今年Shoegaze老團們Slowdive、Ride以及Secret Shine都推出了他們沉寂許久的復出作品,但新一代的瞪鞋樂隊們幾近消聲匿跡,不然就是玩不出新的把戲讓人感到生膩,除了來自美國加州的獨立樂隊Froth算是其中的異數。專輯名稱取自Richard Brautigan的小說《The Abortion》中的章節名稱,小說的背景位於加州一間奇特的圖書館,館內專門收藏那些沒有正式出版的書籍,任何人都可以將他們的作品擺放在此,而主要的故事內容則是一名女子與圖書館員相戀後因為懷孕而決定展開旅程到墨西哥墮胎。但這張專輯的內容與小說的關聯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樂隊主腦Joo-Joo Ashworth說他只是剛好正在讀這本書,而且這名稱聽起來很酷就拿來當作專輯名稱了。

從他們2014年的第一張專輯《Patterns》玩著沒有任何特點的Surf Rock,到第二張《Bleak》開始玩起Shoegaze,再到《Outside (Briefly)》中融合了Krautrock與Shoegaze可以感受到他們在錄音、音樂製作上的成長。很巧的是這次專輯是由與發行Ride新專輯的廠牌英國獨立廠牌Wichita來發行,Froth還做了一張Ride的Playlist也得到他們的回應,表示也很欣賞他們的曲子〈Passing Thing〉,更在Ride今年的美國巡迴擔任暖場樂隊,讓人感受到世代正在交替。

單曲〈Contact〉中開場的合成器與貝斯就給人濃濃的德式泡菜味,吉他噪音的殘響如同電流連竄在空氣中,偶然炸響的音牆與分散和弦搭配的完美無缺。〈Passing Thing〉則是一首典型的瞪鞋曲目,如同My Bloody Valentine音樂中的白色噪音與低吟的唱腔,但比較有趣的是它的節奏在曲子中段轉換為Motorik Beat,這樣的變化也讓他們跳脫出前人的風格,建立出他們自己的曲調。〈Petals〉則是完全的夢幻民謠走向,以慢節奏緩緩將吉他一層一層的疊上,堆疊出如夢似幻的旋律。

〈Romance Distractions〉是關於一位已經離開主唱Joo-Joo的女孩,因為忘不了她所以才寫了這首歌,這首也是我覺得專輯中最美的一首歌,當曲子最後的吉他噪音隨著音響炸裂猶如心碎般的瞬間,眼角怎麼可能不泛幾滴淚。〈Sensitive Girl〉莫過於是專輯中最突兀的曲子了,沒有過多的噪音與強烈的節奏,就是一首單純的Indie-pop歌曲,多少破壞了專輯原本一致的調性。在〈New Machine〉中鼓與貝斯成為主要的要角,吉他的獨奏則是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Show A Flower A Candle And It Will Grow〉的吉他旋律聽起來也是非常的美妙,即使歌詞實在單純到不行只是簡述了點根蠟燭看著火焰燃起的過程,但三件式樂器的搭配上還是給人相當強烈的音樂性。

《Outside (Briefly)》即便掩蓋不了單調薄弱的歌詞內容,但專輯內的歌曲卻有著不輸瞪鞋老團們的音樂性以及旋律性。終於,在經過兩張專輯後Froth交出了一張Shoegaze與Krautrock聯姻的成熟作品。

by pblue

評分:

The National - Sleep Well Beast

by DOPM
IMG_0041.JPG

The National 在《Sleep Well Beast》專輯前先行發布的4首單曲(註1),在我看來都是相當不錯的歌曲。加上團員在《Trouble Will Find Me》巡迴宣傳結束後各自投入音樂計畫,因此我還蠻期待《Sleep Well Beast》能否破繭而出,畢竟樂團在上張專輯其實遇到了撞牆期。

在《Sleep Well Beast》尚未發行上架之前,網路上已流傳一版疑似黑膠唱片轉錄的mp3音檔。檔案音質相對混濁,Matt 的嗓音幾乎佔據了大半時刻。因此我在初聽《Sleep Well Beast》時,感受到The National 做了不少有別以往的嘗試,但Matt 的歌聲卻強勢地將歌曲導回熟悉的The National 樣貌型態。直到聽完CD之後,這些疑惑才都一一消除。

即使Matt的歌唱和Bryan的招牌鼓擊在新專輯中依舊強勢,仍不難察覺Dessner兄弟檔才是這回主導新編曲走向的幕後推手。即便只是點綴式的聲響效果,但戴上耳機聆聽能讓聲音細節逐步放大,更能欣賞他們在這些細節上的用心巧思。倘若對他們先前的Side-Project有點印象,不難猜出那些電子音效是出自已轉型為製作人的Aaron之手,而後現代感濃厚的古典鋼琴與弦樂編制則主要由Bryce主導。

《Sleep Well Beast》整張專輯乍聽之下與過往的作品並無二致,然而身為眾人的愛團,所能擁有的特權不外乎是重複聆聽的機會。我想只要是The National 樂迷,或多或少知道《Sleep Well Beast》這張專輯的創作理念源頭是來自 Matt Berninger 與  Carin Besser 之間的婚姻問題。

早在〈Afraid of Everyone〉我們就聽過 Matt 對於女兒即將出生的焦慮慌亂;如今他於〈I'll Still Destroy You〉書寫初為人父的不適應與自責愧疚,這多少讓我們想起《Paris, Texas》裡的Travis。曲子前半段像是一個輕聲細語、極具耐心的慈父,然而尾聲倏忽變調為風暴式的飆奏,讓人隱約感受到他試圖努力彌補修復的情感,卻又再度徒勞。

雖然樂團宣稱他們並不試圖重現《Boxer》時期的輝煌,但〈Day I Die〉開端的鼓擊僅僅一瞬即將時光倒回「骯髒的維多利亞」時代。〈The System Only Dreams In Total Darkness〉2分鐘左右激昂的吉他獨奏,伴隨背景細微的類福音和聲,再於2分45秒左右倏然切換分鏡。個人極度喜愛如此編排,幾乎可以想像現場演出時樂團會多麼投入於這個片段。

而〈Turtleneck〉短促急切、不拖泥帶水的樣貌,則重現〈Abel〉、〈Available〉裡歇斯底里的激昂。這也是繼〈Fake Empire〉隱喻批判George W. Bush後,再次將箭茅指向另一位共和黨總統Donald Trump。Matt更直白地唱到“This must be the genius we’ve been waiting years for, oh no!”,憤怒諷刺的口氣清楚表達了他們的政治立場。

大量的電子節拍loop與氛圍效果,也是《Sleep Well Beast》的風格。在〈Walk It Back〉、〈Empire Line〉都得以瞥見此一創作上的改變,這使得專輯面貌出現The National 過往少有的鬆弛輕盈。〈Walk It Back〉則取自小布希文膽Karl Rove於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的一段談話,藉以批判政府顛倒是非、混淆群眾意識。這取樣的運用不禁讓人想到深諳此道的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而在〈Empire Line〉裡,副歌不斷反覆唱著 “Can’t you find a way? You’re in this too.”。一句簡單的探問,可以廣泛套用在政治與婚姻感情,這兩者也正是此張專輯的核心(或者說是The National 的核心)。相互敵視的分化社會如同缺乏信任基礎的感情,Matt 唱出的或許是他個人在極度焦慮與偏執下的自卑與罪惡感,然而另一方面卻也透過審視自我的不足,才得以用更寬容的態度去接受他者的缺點,而這也正是我們一直以來喜愛The National 的原因之一。

專輯後半部的幾首歌則以相對抒情的方式唱出感情生活的迷惘與無助。在〈Carin At The Liquor Store〉迎來同樣熟悉的鋼琴演奏,它們一如過往的〈About Today〉、〈Start A War〉、〈Lucky You〉,讓人們得以在忙碌窒息、雜沓無章的生活軌道裡找到一絲換氣的空隙。〈Dark Side of The Gym〉的歌名更是毫不避嫌地向Leonard Cohen致敬,取自Cohen的〈Memories〉歌詞“Just dance me to the dark side of the gym”。老派浪漫的節奏再加上芭樂歌詞,聽起來像是婚禮上會放的歌,當然更像是Cohen後期專輯裡的作品。

尾聲的〈Guilty Party〉與〈Sleep Well Beast〉則是另一個相對有趣的安排,多聽幾次不難發覺這兩首歌用的是一模一樣的拍子,差的只是重拍落點的差異。〈Guilty Party〉重拍在後,較接近傳統的4/4拍,給人一種較為沉重的反饋。即便拍子的節奏總搶在旋律之前,然而當緩慢的鋼琴與弦樂介入樂句,配上充滿懊悔情緒的歌詞,是首十足The National 風格的心碎歌曲。

而尾曲〈Sleep Well Beast〉的拍子則顯得較為輕盈,配上各種古靈精怪的音效在背景襯托,讓曲子聽來更為抽象、更加難以定義。Matt 在早前的專訪中 (註2),直接將這兩首歌比喻為一對雙胞胎。前者是人人愛的好學生,後者則是坐在教室角落,活在自已世界的人。雖然這結尾曲實驗並非具挑戰性的突破,卻像是人們進入噩夢前的催眠曲,不受既有邏輯限制的編曲充滿了想像空間。跳躍式的歌詞則像是支離破碎的線索,或是夢醒後的殘遺記憶。至於這個噩夢代表了什麼,這個「Beast」所指涉的究竟為何? 或許只有一聽再聽,我們才能慢慢解讀。這回The National 交出的作品雖未必是生涯最佳,但依舊是相當耐人尋味且後勁十足的。

[註1]
〈The System Only Dreams In Total Darkness〉、〈Day I Die〉、〈Guilty Party〉、〈Carin At The Liquor Store〉

[註2]

by Headphone Youth & fuse

評分:

The War on Drugs - A Deeper Understanding

by DOPM
IMG_0038.JPG

今年部分的專輯發行名單像是2014年的延續,如Elbow、 Future Islands、The New Pornographers、Temples等樂團在該年和今年都推出作品,只不過今年的專輯似乎略遜於前作,費城樂團The War on Drugs對我而言也落入一樣的狀況。還記得《Lost in the Dream》在2014年席捲各大音樂網站與年終榜,自己也聽得欲罷不能。The War on Drugs當時在西雅圖獨立音樂電台KEXP的現場表演得到不少關注與肯定,今年樂團在推出新作後重遊舊地,雖然KEXP的硬體升級,The War on Drugs的名氣遠勝從前,樂團的表演卻顯得無精打采,就某方面來說,那場表演展現了《A Deeper Understanding》仍然廣受歡迎但不再讓我驚豔的原因。

《Lost in the Dream》可能是許多樂迷認識The War on Drugs的第一張作品,要推出能與之媲美的作品,Adam Granduciel必定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對於《A Deeper Understanding》他採取一貫苦修的方式,殫精竭慮地要求每首歌甚至每個音符都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呈現,因此要是喜歡The War on Drugs過去復古滄桑美學的樂迷,這張專輯應該會聽得十分享受。另一方面,或許是加入主流廠牌後製作費增加,《A Deeper Understanding》中的樂器大多都聽得十分清晰,Adam Granduciel的人聲扮演了更重要的地位,而不只是朦朧的呢喃。

有點可惜的是,更飽滿的聲音在The War on Drugs的音樂上成了雙面刃。從過去以來Adam Granduciel觸及的主題不脫抑鬱、深切的挫敗感,以及如何逃脫這樣的狀況,《Slave Ambient》和《Lost in the Dream》迷噪的混音非常適切地勾勒哀愁隱約的輪廓。當這些模糊的感受在《A Deeper Understanding》中被放大處理, Adam Granduciel在創作的侷限也被揭露出來,他的歌詞若是細讀會發現並不出色,沒有明確的指出焦慮的來源,譬喻的使用也缺少創意。另外,許多《A Deeper Understanding》當中的歌曲都像是《Lost in the Dream》中曲目較不吸引人的版本,如開場曲〈Up All Night〉就有〈Under the Pressure〉的影子,但少了開頭那迷人的鼓和迴盪的吉他聲響;〈Holding On〉就是2017年版的〈Red Eyes〉;〈Strangest Thing〉和〈Knocked Down〉是新版的〈Suffering〉等等(似乎還使用一樣的和弦),沒有破格之處帶給人驚喜。

此張專輯以慢歌居多,但〈Strangest Thing〉或〈Thinking of a Place〉等歌曲都少了一點可以打動我的東西。〈Strangest Thing〉前奏空蕩的合成器聲響對於營造氛圍來說算是成功,這幾句歌詞 “Am I just living in the space between / the beauty and the pain” 可能是我整張專輯裡最喜歡的Adam Granduciel聲音表現,不過歌曲後半段吉他獨奏與合成器鳴放的橋段實在不是很細緻,若縮短一些也許能稍微降低突兀感。〈Thinking of a Place〉長達11分鐘,在這段期間內給聽眾的東西不多,不否認這首歌的確捕捉到思考的感覺,但樂團實際操作上手法則與前幾首歌並無二致,包括以合成器開場、綿長的吉他獨奏、憂傷的場景。

《A Deeper Understanding》仍然有一些我認為比較出色的曲子。〈Nothing to Find〉雖然聽起來很像是Bruce Springsteen的快歌,但已經是專輯中最具活力的時刻,吉他聲響明亮、鼓手Charlie Hall打的Motorik節拍十分振奮人心、歌曲末端的口琴與鍵盤合奏也很精彩。〈In Chains〉碰巧也是Krautrock影響較為明顯的歌曲,在鋼琴、吉他效果和合成器互動的細節營造聽得出用心,混音並未凸顯Adam Granduciel的歌聲,讓這首歌聽起來比較像樂團共同合作呈現的結果。結尾曲〈You Don’t Have to Go〉前半段近似〈The Strangest Thing〉,然而這首歌並沒有明顯副歌,在綿密的吉他撥弦間,敘事者最後接受愛人離去的釋懷情感表現得很真摯,合成器與隱隱的吉他噪音讓專輯結束在找到救贖的時刻。

總而言之,《A Deeper Understanding》因為一些因素讓人感覺不到樂團已體悟更深的洞見,但很高興見到The War on Drugs獲得目前的音樂成就。目前獨立樂團中像他們如此專擅老派搖滾的也不常見,希望Adam Granduciel和團員能嘗試一些較具實驗性的元素而不只是繼續套用成功的公式,期待聽到他們的新作品。

by Debby

評分:

Hüsker Dü的創始團員Grant Hart逝世

by DOPM
IMG_0302.JPG

八零年代的美國獨立搖滾樂團Hüsker Dü由Bob Mould、Grant Hart和Greg Norton組成,他們的專輯一開始由著名獨立廠牌SST發行,接著於1986年加入華納唱片。Hüsker Dü的音樂跨足龐克音樂與另類音樂,對日後的獨立搖滾樂影響深遠,歌曲中Bob Mould較低沉的嗓音和Grant Hart高亢的聲音形成絕妙的平衡。在Hüsker Dü解散後,Bob Mould和Grant Hart都組了新樂團(Sugar和Nova Mob),也在各自樂團解散後展開個人音樂計劃。Mould和Hart在Hüsker Dü解散後呈現亦敵亦友的關係,偶爾會透過媒體互相放話,也曾一起合作過。今年的9月13日Grant Hart因為癌症過世,他生前最後發行的個人專輯是2013年的《The Argument》。雖然Grant Hart離開了我們,幸好他留下許多歌曲能讓我們永遠記得他。下方可以欣賞Hüsker Dü的〈The Girl Who Lives on Heaven Hil〉、Nova Mob的〈Admiral of the Sea〉及Grant Hart個人專輯的〈Morningstar〉。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