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PM這次很榮幸有機會訪問由FISH、音速死馬小各和柯智豪組成的音樂計劃三牲獻藝,同名專輯《三牲獻藝》已經在今年三月發行,這是一張結合廟會慶典音樂與電子音樂的有趣作品,他們也在訪問中透露專輯的製作過程還有背後的故事。
1. 專輯主題有分陸海空三個領域,其中歌曲由三位創作者各自寫成,當初是創作者分別挑選要負責的領域,還是之後才決定的呢?
Fish:〈威鎮邪魔〉在電子節奏上用取樣重彈加上初音語音合成,〈三牲獻藝〉用舞曲混音方式大段錄音搭配重電音,〈獻魚〉用 Minimal 鋼琴曲重編我的廟會感受。
音速死馬小各:其實並沒有特別的分,而是剛好三個人擅長的類型與樂風本來就有差異。
柯智豪:三個人的名字剛好跟陸海空的獸類有關,很巧。音樂類型來說,我們原本就差異很大,但也都對彼此的音樂類型充滿興趣。
2. 專輯的開場〈威鎮邪魔〉中將機械化的口語「三牲獻藝」混入音樂中,但到了〈三牲獻藝〉中並沒有這樣明顯的聲音標注,是否曲名跟音樂沒有絕對的關聯,如果有又是怎樣的一個關聯?
Fish:〈威鎮邪魔〉除了用 Vocaloid 合成三牲獻藝這幾個字,還有用到「霞海祥光輝,瑞駕瀛島喚世民;城隍普照耀,永鎮稻江度眾生」其中兩句。〈威鎮邪魔〉靈感來自霞海城隍廟匾額:
庚戌(1970)立春,敬祝謝范二將軍開光壹佰週年建醮紀念,位在正殿前大楣上方中央(朝內)
3. 融入傳統的廟會聲響到電子音樂中,在東西文化同時並存的情況中,三位創作者怎樣去處理個放元素在創作中的比重,亦或者是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點?
Fish:我沒有預定傳統音樂的比重,有些聲音像嗩吶,鞭炮聲... 出來一小段就到位了。至於重編傳統樂曲,我做得不好。每次看小各和柯老師演出,我都會用心比較,會加把我的版本改到更有趣。
音速死馬小各:我也是沒有去想到東西文化之類的東西,只是想把廟會取樣的聲響加進這幾年嘗試的新類型,並讓他成為曲式的基底。對我來說「聲響」是比較純粹的,當然符號的選擇也會讓它跟自身生長的土地有脈絡上的連結。
柯智豪:我自己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傳統音樂形式的吸收,比方儀式音樂的莊嚴穩重性來自於節拍形態的穩定性,一個是儀式結構的吸收,比方小法團如同展開一個儀式的開場,依照這個邏輯去製作蘇仙故事中身分消長的階段性質。
4. 歌曲〈頂下郊拚〉取名自艋舺的分類械鬥事件,如何將歷史事件的想像投射在音樂上,是否也間接表達出對此事件的看法或情緒呢?
音速死馬小各:其實這是我做好的第一首曲子,做的時候並沒有設定標題,後來不知道如何取名就開始去Google霞海城隍廟的歷史,才知道有同安人逃到大稻埕(而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完全沒有教到有頂下郊拚泉漳械鬥這種東西),而這個敗逃過程跟我歌曲裡緊繃碎裂的結構似乎埋蠻搭的,於是就請教我們的民俗顧問許泰英,他點頭以後才決定用這個標題。
5. 〈荒煙古吹〉在各種聲音元素的拼貼上處理的相當流暢,可以聽到旋律的主線在曲子中延伸有種開啓古今通道之感,背後各種聲音的取樣有什麼樣的故事?
音速死馬小各:其實我三首曲子取樣的元素都是一樣的,只是其他兩首的結構跟聲響合聲曲式比較複雜碎裂,於是就想說這首就做比較melo-idm,也是我以前比較擅長的類型。
6. 專輯歌曲順序是怎麼安排的,才能呈現完整概念?
柯智豪:海陸空是其一概念, 我的部分因為有故事性,原本在寫音樂的時候就有他的順序了。
7. 除了開場曲〈威鎮邪魔〉以外,好像沒有看到三位有共同創作。專輯製作期間三位彼此之間常討論或交換意見嗎?
Fish:〈威鎮邪魔〉是 Fish 做的。製作期間有不斷討論、開會。例如:威鎮邪魔嗩吶取樣錄音,在柯老師錄音室,三牲、民俗顧問、阿超都在。
音速死馬小各:除了取樣是一起去之外,並沒有對對方的歌曲有交換意見...
柯智豪:各種環節的討論一直都有,邏輯、形式、傳統的引用、技術等等,而個別作品的呈現我們都很尊重,當第一次聽到其他二位的成品時,我自己是非常欣賞且興奮的。
8. 在三牲獻藝這個計畫的現場演出中是否會想嘗試與傳統樂器演奏者一同演出?
Fish:有想嘗試,不過需要更多時間和預算。
音速死馬小各:音速死馬偶爾會和古琴及二胡合作,不過在三牲獻藝裡頭我會直接用吉他彈出取樣的嗩吶及其他音色。
柯智豪:我的工作和樂團中一直有傳統音樂,去年和國光劇校做完兒童京劇,當傳藝金曲獎音樂製作,今年國家劇院的工作內容也有豫劇,陳明章老師月琴民謠節, 客家四平戲的紀錄片等等。和傳統器樂一起工作並不難,但處理不好有時候就變成異國情調或香料的角色,這不是不好,而是我需要思考多一點才會計畫。
9.「天語公社」在計畫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柯智豪:這次三牲獻藝計畫的強力後盾。
10. 有計劃推出下一張專輯嗎?可能的主題是什麼呢?
Fish:有計畫,主題未定。
音速死馬小各:有計畫,目前還沒確定主題...
柯智豪:明天要開會了,我想要合體一部分,更解體的一部分,所以應該會有兩個有趣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