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ational - Sleep Well Beast

by DOPM
IMG_0041.JPG

The National 在《Sleep Well Beast》專輯前先行發布的4首單曲(註1),在我看來都是相當不錯的歌曲。加上團員在《Trouble Will Find Me》巡迴宣傳結束後各自投入音樂計畫,因此我還蠻期待《Sleep Well Beast》能否破繭而出,畢竟樂團在上張專輯其實遇到了撞牆期。

在《Sleep Well Beast》尚未發行上架之前,網路上已流傳一版疑似黑膠唱片轉錄的mp3音檔。檔案音質相對混濁,Matt 的嗓音幾乎佔據了大半時刻。因此我在初聽《Sleep Well Beast》時,感受到The National 做了不少有別以往的嘗試,但Matt 的歌聲卻強勢地將歌曲導回熟悉的The National 樣貌型態。直到聽完CD之後,這些疑惑才都一一消除。

即使Matt的歌唱和Bryan的招牌鼓擊在新專輯中依舊強勢,仍不難察覺Dessner兄弟檔才是這回主導新編曲走向的幕後推手。即便只是點綴式的聲響效果,但戴上耳機聆聽能讓聲音細節逐步放大,更能欣賞他們在這些細節上的用心巧思。倘若對他們先前的Side-Project有點印象,不難猜出那些電子音效是出自已轉型為製作人的Aaron之手,而後現代感濃厚的古典鋼琴與弦樂編制則主要由Bryce主導。

《Sleep Well Beast》整張專輯乍聽之下與過往的作品並無二致,然而身為眾人的愛團,所能擁有的特權不外乎是重複聆聽的機會。我想只要是The National 樂迷,或多或少知道《Sleep Well Beast》這張專輯的創作理念源頭是來自 Matt Berninger 與  Carin Besser 之間的婚姻問題。

早在〈Afraid of Everyone〉我們就聽過 Matt 對於女兒即將出生的焦慮慌亂;如今他於〈I'll Still Destroy You〉書寫初為人父的不適應與自責愧疚,這多少讓我們想起《Paris, Texas》裡的Travis。曲子前半段像是一個輕聲細語、極具耐心的慈父,然而尾聲倏忽變調為風暴式的飆奏,讓人隱約感受到他試圖努力彌補修復的情感,卻又再度徒勞。

雖然樂團宣稱他們並不試圖重現《Boxer》時期的輝煌,但〈Day I Die〉開端的鼓擊僅僅一瞬即將時光倒回「骯髒的維多利亞」時代。〈The System Only Dreams In Total Darkness〉2分鐘左右激昂的吉他獨奏,伴隨背景細微的類福音和聲,再於2分45秒左右倏然切換分鏡。個人極度喜愛如此編排,幾乎可以想像現場演出時樂團會多麼投入於這個片段。

而〈Turtleneck〉短促急切、不拖泥帶水的樣貌,則重現〈Abel〉、〈Available〉裡歇斯底里的激昂。這也是繼〈Fake Empire〉隱喻批判George W. Bush後,再次將箭茅指向另一位共和黨總統Donald Trump。Matt更直白地唱到“This must be the genius we’ve been waiting years for, oh no!”,憤怒諷刺的口氣清楚表達了他們的政治立場。

大量的電子節拍loop與氛圍效果,也是《Sleep Well Beast》的風格。在〈Walk It Back〉、〈Empire Line〉都得以瞥見此一創作上的改變,這使得專輯面貌出現The National 過往少有的鬆弛輕盈。〈Walk It Back〉則取自小布希文膽Karl Rove於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的一段談話,藉以批判政府顛倒是非、混淆群眾意識。這取樣的運用不禁讓人想到深諳此道的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而在〈Empire Line〉裡,副歌不斷反覆唱著 “Can’t you find a way? You’re in this too.”。一句簡單的探問,可以廣泛套用在政治與婚姻感情,這兩者也正是此張專輯的核心(或者說是The National 的核心)。相互敵視的分化社會如同缺乏信任基礎的感情,Matt 唱出的或許是他個人在極度焦慮與偏執下的自卑與罪惡感,然而另一方面卻也透過審視自我的不足,才得以用更寬容的態度去接受他者的缺點,而這也正是我們一直以來喜愛The National 的原因之一。

專輯後半部的幾首歌則以相對抒情的方式唱出感情生活的迷惘與無助。在〈Carin At The Liquor Store〉迎來同樣熟悉的鋼琴演奏,它們一如過往的〈About Today〉、〈Start A War〉、〈Lucky You〉,讓人們得以在忙碌窒息、雜沓無章的生活軌道裡找到一絲換氣的空隙。〈Dark Side of The Gym〉的歌名更是毫不避嫌地向Leonard Cohen致敬,取自Cohen的〈Memories〉歌詞“Just dance me to the dark side of the gym”。老派浪漫的節奏再加上芭樂歌詞,聽起來像是婚禮上會放的歌,當然更像是Cohen後期專輯裡的作品。

尾聲的〈Guilty Party〉與〈Sleep Well Beast〉則是另一個相對有趣的安排,多聽幾次不難發覺這兩首歌用的是一模一樣的拍子,差的只是重拍落點的差異。〈Guilty Party〉重拍在後,較接近傳統的4/4拍,給人一種較為沉重的反饋。即便拍子的節奏總搶在旋律之前,然而當緩慢的鋼琴與弦樂介入樂句,配上充滿懊悔情緒的歌詞,是首十足The National 風格的心碎歌曲。

而尾曲〈Sleep Well Beast〉的拍子則顯得較為輕盈,配上各種古靈精怪的音效在背景襯托,讓曲子聽來更為抽象、更加難以定義。Matt 在早前的專訪中 (註2),直接將這兩首歌比喻為一對雙胞胎。前者是人人愛的好學生,後者則是坐在教室角落,活在自已世界的人。雖然這結尾曲實驗並非具挑戰性的突破,卻像是人們進入噩夢前的催眠曲,不受既有邏輯限制的編曲充滿了想像空間。跳躍式的歌詞則像是支離破碎的線索,或是夢醒後的殘遺記憶。至於這個噩夢代表了什麼,這個「Beast」所指涉的究竟為何? 或許只有一聽再聽,我們才能慢慢解讀。這回The National 交出的作品雖未必是生涯最佳,但依舊是相當耐人尋味且後勁十足的。

[註1]
〈The System Only Dreams In Total Darkness〉、〈Day I Die〉、〈Guilty Party〉、〈Carin At The Liquor Store〉

[註2]

by Headphone Youth & fuse

評分:

Paul Draper - Spooky Action

by DOPM
IMG_0035.JPG

先前於Ride復出專輯《Weather Diaries》的review裡提到,在今年夏日炎炎之際將有另一位遲到千年的個人英雄發行新作,而這所指涉的即是Mansun樂團的主唱Paul Draper。已不記得他開始放話要復出樂壇的確切日期,但總之等了又等,五六個年頭業已晃過,Paul才總算在去年發行個人名義的首張單曲,繼而於8月11日帶來他個人首張大碟《Spooky Action》。

作為一組於90年代Brit-Pop盛世後期出道的Cult Band,Mansun在發行《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Six》、《Little Kix》三張專輯後,於2003年無聲無息地宣布解散,當時正在籌備錄音的第四張專輯也宣告無疾而終,直到2004年9月Paul Draper才在樂迷的聲聲呼喚下重新發行《Kleptomania》。爾後,Paul Draper原計劃於2006年製作發行個人首張單飛作品,卻於此同時診斷出其左手中指罹患惡性腫瘤,致使他有一長段時間無法演奏樂器,專輯發行計畫也只得無奈暫緩。

時至今日,Mansun解散的死結依然是Paul心中一只揮之不去、糾纏多年的幽靈。主吉他手Dominic Chad於《Little Kix》錄音製作期間,試圖為樂團新增一位團員來擔任主唱工作,顯示其對於Paul長期主導樂團運作已心生厭膩,而當時這一連串的言行使得Paul本人十分受傷。《Spooky Action》裏頭有許多Paul藉以抒發當年情緒的作品,從〈Friends Make The Worst Enemies〉、〈You Don't Really Know Someone, Til You Fall Out With Them〉、〈Jealousy Is A Powerful Emotion〉等曲目,不難感受到Paul內心深藏多年的負能量,或許這樣的創作歷程能夠讓他重新檢視當時情緒,繼而作為一自我治療、寬慰原諒的過程。

回到專輯本身,《Spooky Action》一開場的〈Don’t Poke the Bear〉有著漫長前奏鋪陳,對於一位已睽違樂壇十多年的音樂人來說,如此之開場無疑是場冒險。然而對於長期死忠的Mansun迷而言,這步棋並不陌生。每回重溫《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我們都勢必得穿越〈The Chad Who Loved Me〉那幽深絕美的弦樂隧道,才得以到達光的彼端。

而作為《Spooky Action》第二首先行單曲,〈Things People Want〉潛藏的Glam Rock肌理,提醒著我過往癡迷於Mansun的緣由,Paul 雌雄難辨的嗓音總是如此令人傾心。〈Who Is Wearing The Trousers〉由Post Punk式的吉他刷奏起始,搭上靈動活脫的電子節拍音效,是首全然為80's kids量身打造的歌曲。〈Jealously is a Powerful Emotion〉開頭沉重冷冽的鍵盤聲響,有那麼一點讓我想起《Black Celebration》時期的Depeche Mode,然而Paul Draper很快地將之轉化為深具個人特色的Progressive Rock歌曲。

整張專輯的負面能量,則在〈Friends Make the Worst Enemies〉來到頂點。藉由"keep your enemies close because your friends can hurt you the most"這段歌詞,不難想見當時在音樂生涯仍想有所作為的Paul,面臨團員的分崩離析與背叛有多麼身心受創。雖然長期關注Paul Draper的粉絲專頁,心底偶爾還是會覺得他真是個成天討拍的玻璃心大叔,但或也因為他如此細膩善感,我們才得以從其音樂裡獲得那些被現實世界刺痛後的微小慰藉。

尾聲的〈Can’t Get Fairer than That〉、〈Feel Like I Wanna Stay〉兩首曲子則宛如回到Mansun巔峰時期的模樣,尤其看到〈Feel Like I Wanna Stay〉創作人同時掛上Paul和Chad的名字,不禁讓人懷念起這對曾經的黃金組合。一如〈Flourella〉、〈Moronica〉般的躍動節拍,每每令人想隨之起舞。流暢順耳的旋律也一再地提醒著我,即便十多年光陰匆匆而過,Paul 對於流行音樂的敏銳嗅覺卻從未退化。光是這點就足以讓老Mansun迷感動莫名,Paul Draper始終沒讓我們失望。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Ride - Weather Diaries

by DOPM

2014年底,綠洲兄弟鬩牆後的產物Beady Eye宣告解散。對於老早就將Oasis拋諸腦後的我而言,壓根不在意這組樂隊的存亡,只曉得這解散訊息象徵Andy Bell重獲自由身。果不其然,一個多月後,心中那永恆不滅的Shoegaze英雄 - Ride,以原班人馬之姿正式宣告重組回歸。之後Ride迅速展開《Nowhere》25周年紀念的巡迴演出,身為Ride鐵粉自然也躬逢其盛地參與了他們2015年於香港Clockenflap的演出

2013年由My Bloody Valentine起始,當年那票接續Acid House浪頭、激起Shoegaze風潮的樂團相繼重組,Jesus and Mary Chain、Slowdive先後在今年發行暌違20年頭的新作。然而兩者的誠意大不相同,JAMC新輯多為老歌新編的充數之作,而Slowdive的新作則遠遠超乎預期地美好,甚而被部分媒體列名為Slowdive生涯最佳專輯。

在Slowdive交出一張先聲奪人的重生專輯之後,個人不免對Ride有著更多期待,畢竟看著Slowdive樂迷們歡欣鼓舞地迎接主子回歸之時,身為Ride陣營的死忠鐵粉,自然而然希望本命團能夠還以顏色。然而率先發表的前兩首單曲,嚴格說起來並未符合預期。〈Charm Assault〉試圖用旋繞迴響的Jangle-Pop喚回往日榮光,然而其副歌旋律缺少破浪而出的突破口,情緒只能不上不下地抑鬱徘徊。隔日緊接釋出的〈Home Is A Feeling〉不但沒有收復失土,反而更加深了那份期待落空的失落感。直到〈All I Want〉出現後,才稍稍憶起Ride過往的些許神采,僅只如此就足以令人眼眶微微泛淚,可見心底有多麼想念這組樂隊。 

以〈Lannoy Point〉做為專輯開場曲目是再恰當不過的,它成功接下〈Seagull〉、〈Leave Them All Behind〉的火炬,延續Ride專輯首曲擲地有聲的傳統。任何一位Ride鐵粉,皆能輕易從中辨識出他們特有的音樂肌理,進而產生共鳴。其不斷層疊推昇的曲勢,令人不禁聯想起〈Leave Them All Behind〉,搭以流暢推進的副歌歌詞,體內蠢蠢欲動的躁動靈魂終得釋放。唯一可惜的是那過門的吉他和弦仍舊稍嫌保守安全了些,雖然悅耳流暢,但這樣的和弦行進我們已然聽得太多而喪失新鮮感。

專輯同名單曲〈Weather Diaries〉以Guitar-Ballads融合些許後搖氣味,曲式架構完整到位,是目前個人心目中最好的一首新曲。而帶著Garage Rock色彩的〈Lateral Alice〉,第一時間就讓人與來自Norwich的Shoegaze樂隊Sennen產生聯想,這無疑是Sennen典型的寫歌公式。眾所皆知Sennen的團名即因Ride早期歌曲〈Sennen〉而來,因此這巧合性確實令人莞爾,一時之間時序先後的拼貼似乎產生了動搖。〈Cali〉是另一首個人特別珍愛的曲子,開頭厚實Q彈的Bass搭以Ride招牌式響亮的吉他刷弦,那無疑就是〈Twisterella〉失散多年的孿生版本,青春洋溢得讓人忘記他們已是年近50的大叔。

回想Ride當年因Oasis掀起的Britpop風潮而逐漸自傳媒之間失寵,進而走向解散一途。今日卻也陰錯陽差地因Oasis解散而致獲重組契機,不免令人感嘆造化弄人。Ride此次的回歸之作《Weather Diaries》或許不如Slowdive來得出色,但對於身為Ride鐵粉的我而言,發行新專輯意味著樂團即將展開另一波世界巡迴演出。而兩個月後更是要迎接另一位遲到千年的個人英雄登場,象徵著在這個所有喜愛、珍惜的人事物都逐步凋零流失的世界裡,尚存一絲機會親臨現場瞻仰青春遺骸,而這或許就是他們復出帶給我們人生最大的意義。無論專輯新作優劣與否,我們都殷殷期盼再次進場和他們一同齊聲唱和。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Michael Kiwanuka - Love and Hate

by DOPM

出道EP《Tell Me A Tale》獲得諸多讚譽,人們將Michael Kiwanuka美譽為Bill Withers、Curtis Mayfield、Otis Redding等靈魂樂大師的接班人。然而隨後發行的首張專輯《Home Again》,雖仍依循著《Tell Me A Tale》原真質樸的音樂特性,但整體策略明顯趨於保守。當下並未將他的聲音牢記在心,只隱約記得《Home Again》讓他拿下BBC Sound of 2012的殊榮。

《Love and Hate》發行之初亦無特意關注,直至某日夜晚在Apple Music上點開了〈Cold Little Heart〉的MV,那一刻徹底地被震懾住(上一回有此相同感受的音樂,是坂本龍一於Avatar Studio現場演奏的影片)。長達五分鐘的前奏鋪陳,有著媲美〈While My Guitar Gently Whips〉的滑絃吉他獨奏,低迴幽美的氛圍更宛如Pink Floyd經典再現。爾後節拍漸起,Michael Kiwanuka厚實穩定的人聲湧入,拉開序幕後的場景彷彿Terry Callier搭上Wilco的旋律線,加上帶點Motown風格的顫抖琴弦,那毫無疑問是一觸及靈魂的聲音。

雖然〈Cold Little Heart〉顯得難以超越,但整張專輯並不僅止此一佳作:專輯同名歌曲〈Love and Hate〉同樣坐擁絕佳編曲架構,長達七分鐘的曲子毫無冷場,將靈魂樂、弦樂與節奏藍調完美融合,尾段的吉他solo令人回味再三。〈Father's Child〉在曲子中段有著類似〈Bitter Sweet Symphony〉般爽朗大器的弦樂配置,此一反差更顯尾聲爵士鋼琴獨語的哀戚惆悵。

或許有些音樂類型過了一段時日後,便逐步遠離喜好光譜。但偶然聽到類似作品時,內心仍會掀起一番漣漪,位處專輯尾聲的〈The Final Frame〉即是如此,它喚醒腦海深處那逐漸散失的關於Damien Rice的一切。〈I'll Never Love〉則重述了每一個脆弱掙扎的片刻,淒美旋律如泣如訴。即使無法如願地完美落地,卻仍傾心於那如同〈Think You Can Wait〉般優雅的抑鬱情懷。

總歸而言,《Love and Hate》幾乎滿足了我心中對於Soul/Jazz的音樂想像(或許有些淺薄),同時也宣告著Michael Kiwanuka的破繭而出。其超齡成熟並直觸靈魂本質的聲音,以及極具感染力且毫無保留的演繹,皆讓人想起去年此時的《To Pimp a Butterfly》(Kendrick Lamar) 與《The Epic》(Kamasi Washington)。這些創作者彷彿用它們的作品提醒著我,在已逝過往的音樂國度裡,還有眾多瑰麗豐富的脈礦尚待開採,無論如何都要讓唱機的鑽頭不間斷地轉動下去。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Minor Victories - Minor Victories

by DOPM

光是將Slowdive/Mojave 3、Mogwai、Editors等樂團名號攤在眼前,便足以顯見Minor Victories此張專輯會是何等受人期待。然而過往眾多Supergroups雷大雨小的經驗,也同樣使人不敢多所期待,以防期待越高、失落越重。好在一切疑慮皆於首次聽到Minor Victories這張同名專輯後煙消雲散,其感動與衝擊遠遠超越原先期待。旋律、聲響絲毫不見老態,歌詞與曲勢的搭配也來得十足groovy,層次轉折有條不絮,恰恰符合個人心中對於Slowdive,以及其後的分支樂團Mojave 3、Monster Movie的美好記憶。

〈A Hundred Hopes〉的起手式輕易地收服了我,鼓點間隱忍著風雨欲來的躁動靈魂更是對上個人胃口;〈Breaking My Light〉裡的哀淒弦樂與迷濛游離女聲,勾勒出Blonde Redhead在《23》時期的迷人意象。即使青春不再永駐,心中依然依戀那每日皆有新鮮事的拓荒時代。〈Folk Arp〉空靈迷離得如同湖上燈籠,將環境音效轉入史詩歌劇般的機巧橋段,更顯後搖巨擘Stuart Braithwaite的鋪陳功力,是整張專輯最棒的部分之一;〈Cogs〉的緊湊節奏與扭曲吉他聲響,則令人想起初出茅廬的The Joy Formidable。那激猛如少的狂躁,讓人一時之間又迷失於時間老人的迷宮之中。

而找來James Graham (The Twilight Sad) 插刀助拳的〈Scattered Ashes (Song for Richard)〉則宛如Monster Movie的復辟之作,偶一回首便撞見歲月遺漏的陳跡。美絕動人的噪音音牆,即便滿坑滿谷亦不嫌多。除此之外,樂團也邀來Mark Kozelek (Sun Kil Moon) 合唱一曲,然而相較於〈Scattered Ashes (Song for Richard)〉的完美契合,〈For You Always〉在整張作品裡顯得突兀尷尬了些,也再次驗證 Mark Kozelek 坐擁將所有歌曲皆唱成個人特色曲調的特殊能力。

專輯尾聲兩首曲子亦毫不遜色:〈The Thief〉在輕盈(Chamber Pop)與沉重(Post-Punk)間交織出嶄新色彩;而〈Higher Hopes〉則以印象派琴鍵帶出古典美學,佐以極簡電子聲響點綴。結尾再以Mogwai招牌式的後搖噪音破牆而出,倍增孤絕疏離感受。曲閉靜默之際,已然心碎滿地。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