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13 LEAVE NO TRACE BUT GAZE @ 小地方 / APA mini (1)

by DOPM

瞪入膏肓是一個奇異的粉絲團,主事者是一位奇異的朋友名叫瞪魔,瞪魔至今掏腰包辦過三場瞪鞋祭,小女有幸參加過第一場和第三場。第一場在the wall就沒什麼好說的,我們跟the wall一起長大,對於那裡的一切都相當熟悉,唯一不熟悉的就是原來其實很多人在聽瞪鞋嗎?那天人好多哇,而且怎麼大家年紀看起來都很小呢?大概二十出頭而已。3/13這天也是,小地方擠滿了年輕的弟弟妹妹,聽說當代主流的時尚風格是normcore,沒錯,觀眾們都穿得有點傻乎乎的、單品拆開來看都非常沒有特色,但搭配起來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態度。

TuT

https://tutofficial.bandcamp.com/

我們到的時候TuT已經開始,勉強站在門口置物櫃前,擠歸擠,聽瞪鞋的孩子都相當有禮,無意識地會和他人保持一點恰當的距離,吧台在舞台後面,想要過去換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音場出人意料地好,空間也不至於很悶,雖然外頭雨很大,小地方裡卻有一種溫暖和輕快,你可以很明顯感到除了人多而使得室內溫度提升,TuT的音樂也帶來一種夏日午後的氣氛,那年我17歲,全球暖化還沒有這麼嚴重,夏天清爽而熱情。遲到的關係,我們聽了四五首歌,TuT的節奏性掌握得不錯,鼓聲開始滴滴答答地進來,好似和外頭的雨聲互相對話,女主唱的聲音朦朦朧朧,我好像置身高中體育課的游泳池畔。

Sea of Tranquility

https://seaoftranquilityhk.bandcamp.com/

原先我就期待來自香港的Sea of Tranquility,雖然他們很年輕,據說成軍不過兩三年,但聽他們的錄音完全不會覺得這是新的瞪鞋團,《雙魚座》是首成熟的作品,和90年代的瞪鞋老團放在一起聽也不會遜色。現場則更有一種臨場感和畫面感。Sea of Tranquility的名字有點意思,是月球表第一象限的低窪處,是人類首次登月的降落處,中文的翻譯是寧靜海。Sea of Tranquility的表演就有這樣的氛圍,厚重的音牆使小地方的空間感不復存在,那擠如八點半的文湖線捷運車廂的人群突然消失了,我們好像被丟到一個非常寬廣的深海裡,大概像燈籠魚平常生活的深海裡那麼深,伸手不見五指,只有肥肥的吉他聲悠悠地帶領著我們前去更遠更深的前方。Sea of Tranquility的作品充滿了對於經典瞪鞋的致敬,你會一直被提醒那些當初你最喜歡瞪鞋的元素,除此之外,他們也擅用音效(例如海浪和飛機降落的聲響)以及人聲取樣,那種摩登感又會讓你想起現代社會裡的妥協和和解,像都市裡的公園,城裡的水族館,喧嘩而樸實。

Ether Feels

https://etherfeels.bandcamp.com/

Ether Feels的Bass音箱發生了點狀況,雖然活動有點延後,但不愧是日本人,現場的表演品質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多希望我也有這種處變不驚的人格特質?Ether Feels嫩感十足,女主唱身穿粉紅色的洋裝和鑲有寶石的高跟鞋,進場時J-POP的元素十分強烈,在你想說Ether Feels好像沒有那麼瞪的時候,沒有察覺地,你已經被他們層層堆疊的音牆給包圍,再搭配上強烈的回溯,非常過癮,Ether Feels的現場表演活力極高,渲染力十足,完全超乎錄音。在Ether Feels的音樂裡,彷彿聽見細碎而綿密的雨聲,你覺得雨聲在你體內,你感到踏實,同時有一種向上的積極性,讓你可以面對憂鬱的週一。

Forsaken Autumn

https://forsakenautumn.bandcamp.com/

整場活動漸漸進入尾聲,一團比一團使人驚喜,我們都非常期待最後一團Forsaken Autumn。果然真的真的相當的帥!尤其當你站在PA台前方,那聲音真不是開玩笑的!超級帥!因為真的很擠,我看不見也聽不太清楚,一開始不知道哪位團員說了什麼俏皮話,還想弄清楚剛剛說了什麼,就被龐雜而渾厚的音牆給嚇壞了,剎時間什麼都忘了,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除了天哪這也太帥了吧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想法,突然你感到非常安全,你已經和音樂融合在一起,眼前有一片一片的色彩,又近又遠,你感到體內的共鳴,不由自主閉上雙眼。Forsaken Autumn的表演好像是一齣驚奇連連的劇,在你沉浸在縝密的音牆之中,一個輕快的過門又把你拉回現實,然後又不知道什麼狀況,突然又出現很炸很兇的巨大聲響,我想這就是我們愛上現場的原因吧,不用搞清楚發生什麼事,已經被很帥很帥的表演震撼得失了神。

我向來認為音樂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也曾經不太喜歡去公開場合跟一群人塞在一起分享那些我單方面自我感覺理當只有我跟樂手會知道的人生秘密。後來我遇見了一群朋友,好啦其實就是DOPM的編輯們,我才發現,哇,原來找到音樂品味跟你相仿的朋友是一件這麼棒的事,我們開始一起去看表演,還做了一些應該只有韓流迷妹才會做的瘋狂舉動。3/13的《Leave No Trace But Gaze》讓我再次感受到對於現場表演的熱愛,和喜歡的朋友一起去聽我們都很喜歡的音樂,一起天花亂墜討論關於音樂的話題,分享彼此的想法,講一些屁話,認識同樣喜歡音樂的新朋友,被很棒的音樂炸一炸。雖然那天雨好大哇,可是我心裡出大太陽。

by Pheebs

Photos by 漢堡

延伸閱讀:2016.3.13 LEAVE NO TRACE BUT GAZE @ 小地方 / APA mini (2)

歡迎關注漢堡的粉絲頁

[Mixtape] Thank you, David Bowie!

by DOPM

一月十一日的早上一起床,就在Facebook上看到David Bowie去世的消息,當下覺得難以置信,因為不過幾天前才聽到他的新專輯《Blackstar》,沒想到這竟然是他告別人世前送給歌迷的禮物。

雖然人在倫敦,能夠即時聽到BBC 6Music為Bowie做的紀念專題,也有機會親炙歌迷在Brixton為他設的祭壇,但緬懷Bowie的儀式橫跨了歐亞大陸,我們在地球兩端討論關於Bowie的一切。

Bowie的肉身已經火化,但他多變的形象、傑出的藝術成就將會一直留在樂迷心裡。DOPM挑選了十五首我們喜愛的Bowie歌曲,並簡述這些歌曲對我們的意義。

YouTube:

Spotify:

Apple Music:

Apple Music

1. V2 Schneider (1977)

出自《Heroes》的〈V-2 Schneider〉據說是Bowie要向Kraftwerk團員Florian Schneider致敬的曲子,這首歌以樂器演奏為主且沒有明顯的主旋律,唯一出現的歌聲就只有Bowie隱晦的唱著曲名。受到Kraut-rock的影響,可以聽的出他這時期對環境聲響相當感興趣,曲中的薩克斯風演奏以及火箭升空般的吉他乍響更讓曲子顯得與眾不同。
(by P)

2. Sound and Vision (1977)

如果要說我最喜歡哪一張David Bowie的專輯,答案肯定是他柏林三部曲中的《Low》,當中的第四首歌〈Sound and Vision〉不管是吉他編曲還是主旋律都給人一種俏皮的感覺,但Bowie的唱腔卻是略帶憂鬱的,他描述他所處的房間充滿了藍色調,他待在那裡無所事事,沉浸在孤獨之中,等待聲音與視覺所能帶來的喚醒。
(by P)

3. Sweet Thing/Candidate/Sweet Thing (Reprise) (1974)

《Diamond Dogs》當中相連的三首歌可說總結了David Bowie音樂生涯的重要成就,他是個出色的表演者,並且極度擅長將怪異難懂的內容用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像〈Sweet Thing〉這首歌描繪類似George Orwell《1984》一書中的反烏托邦世界,當中的人們進行挑戰禁忌但疏離的性關係,但Bowie在字裡行間留下許多謎團,古怪的樂器編制、他誇張的聲音表情,接續的〈Candidate〉和〈Sweet Thing (Reprise)〉更加深歌曲的神秘色彩。或許他和愛爾蘭作家James Joyce一樣企圖在創作中佈滿迷陣,讓我們這些後輩能花上許多時間去解謎。
(by D)

4. Heroes (1977)

猶記第一次聽到Heroes的時候,像是被音樂電到一樣。每次聽到開場那飄渺的電吉他,加上Bowie嘶吼地唱著 “We could be heroes, just for one day” ;儘管不能永恆,但透過音樂感覺已經相當接近,像是Bowie替我們唱出了追求超越現實生活的願望。
(by F)

5. Space Oddity (1969)

這首曲子也許是除了〈Heroes〉 之外,最常在電影片段裡出現的Bowie歌曲。雖已無從記憶首次聽到這曲子是何時,但很清楚記得被〈Space Oddity〉深深撞擊是從Exitmusic翻唱的版本開始。那是所聽過翻唱版本中最哀傷孤寂的,完全沒有之後電影〈白日夢冒險王〉所賦予的,對於冒險壯遊的致敬崇拜,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向世界、親人告別的單純感傷。不過Bowie最原始的版本並未如此煽情,迎向無垠未知的孤寂的同時,似乎也唱出Major Tom對世事雲淡風輕的超脫,然而那句" Tell my wife I love her very much, she knows" 還是讓人聽得心碎不已。
(by H)

6. Modern Love (1983)

法國導演Leos Carax在他的電影〈Mauvais Sang〉中穿插了這首〈Modern Love〉,這首歌與影像一直在我心中難以磨滅,他的歌聲完美的將為愛瘋狂的感覺表現出來,電影中橫向的鏡頭抓準了Denis Lavant在街上奔跑的畫面,這一幕實在太古怪了,不印象深刻也很困難。然而在另一部電影〈Frances Ha〉也用了同樣的歌曲在女主角於紐約街頭奔跑的畫面上,想必也是向Carax以及Bowie致敬,此後當我們在街上奔跑都會想起這首歌。
(by P)

7. Absolute Beginners (1986)

〈Absolute Beginners〉是Bowie出演電影的同名主題曲,個人非常遺憾還沒有看過電影,但因為Shearwater的主唱Jonathan Meiburg澄淨的翻唱版本而注意到這首歌。原曲的旋律及編曲都不脫八零年代流行樂的常見風格,不過看似普通的情歌還是寫得很有深度,相愛的人一起度過的每一天當中都宛如新手,因為每天都有不同的困境需要面對。令人琅琅上口的副歌充滿正面能量,結尾的弦樂也收得漂亮。
(by D)

8. The Next Day (2013)

睽違樂壇十年後所發行的專輯,雖然封面用上的是《Heroes》改編版本,但對我來說它更像是對於《Scary Monsters》闊別30多年後的遙相呼應,電吉他編曲同樣生猛有力,歌詞對現世的批判更是精準到位,像是左右連拳般不斷敲響醒鐘,一出場便讓人明白薑還是老的辣。
(by H)

9. Warszawa (1977)

《Low》應該是我個人最愛的Bowie專輯。而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它的B-side,放了四首類似配樂般的組曲。整個氣氛冷峻陰森,可是旋律卻又是優美神秘。與Brian Eno聯手下譜出了搖滾樂裡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專輯B-side。但是,我卻對它愛不釋手。
(by F)

10. Ashes to Ashes (1980)

Major Tom二度現身,也讓世人對於〈Space Oddity〉有了另一層的解釋:或許Major Tom不是位航向太空的壯烈英雄,而是個嗑藥嗑昏頭、嗑掛了的癮君子。充滿funky氣味的bass線條深深吸引著我,而《Scary Monsters》或許也是David Bowie眾多專輯中,電吉他聽來最生猛的一張專輯。同時也覺得在這張專輯之後,David Bowie的音樂生涯便開始走下高峰,即便〈Let's Dance〉帶來其生涯最成功的商業成就。
(by H)

11.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1970)

Bowie有許多歌曲的主題都涉及到個人的身分認同,過往覺得不被世界理解,不被同儕接納時,總會循著Bowie的歌找尋情緒出口,〈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也是其中之一。為依附這個世界的法則而不斷改變自己,直到最後真我站在面前時,卻已再也不認得他了。
(by H)

12. Oh! You Pretty Things (1971)

David Bowie喜愛閱讀,歌曲中常可以看出文學或哲學的影響〈Oh! You Pretty Things〉引用了尼采的「超人」學說,但Bowie使用了較為隱晦的 "homo superior" 一詞。超人對世俗價值觀抱持懷疑的態度、甚至鄙視,他能夠在虛無的生命中找到自我的價值觀,並且依自己的意義創造人生。Bowie在這首歌中描寫守舊勢力的失勢、由年輕世代主宰的新時代已到來,此刻正值他挑戰性別與性傾向疆界的時期,他在副歌激昂的聲音聽得出他對更自由、提倡解放的世界充滿自信。
(by D)

13. Letter to Hermione (1969)

〈Letter to Hermione〉是David Bowie寫給初戀女友的歌曲,同樣收錄在《Space Oddity》專輯的歌曲〈An Occasional Dream〉也是以她為主角。雖然這個時期的David Bowie已經在創作中注入他無限延伸的想像力,但首次戀愛刻骨銘心的記憶讓Bowie在這些歌曲中展現出他脆弱易感的一面。細膩的吉他撥弦和Bowie輕聲的吟唱就像我們腦海中所留下逝去戀曲的畫面:遙遠、泛黃但美麗,當他唱起"But did you ever call my name just by mistake?"的那一刻最令人心碎。
(by D)

14. Stay (1975)

〈Stay〉是《Station to Station》中的第五首曲子,這首曲子的編曲相當具有層次感,帶有放克的節奏,但又含括了Bowie獨有的憂鬱感。選這首歌,也只是因為我們想請他不要離開他的歌迷與親朋好友,留在這個世界繼續帶給大家令人驚艷的作品,但最後又有誰能真的永遠留下呢。
(by P)

15. Lazarus (2016)

Bowie傳奇的一生可以算是全都掌握在他自己的手裡。他創造多個角色 (包括電影裡),決定他們的個性與造型,唱出他們的故事,演出他們的靈魂,最後甚至結束他們的生命。在知道終點將要到來,Bowie也要為自己/樂迷們精心策劃他的謝幕場景,推出《Blackstar》作為他告別人生與音樂舞台前的最後輓歌。特別選〈Lazarus〉這首歌,不只是因為和他的過去因緣際會的關係,而是這真的是很棒的一首歌。充滿悲劇性的薩克斯風、破音的吉他刷弦,加上Bowie哀傷的唱腔唱著為自己的死亡所寫的墓誌銘。R.I.P David Bowie.
(by F)

【2015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到10名

by DOPM

10. Kamasi Washington - The Epic

雖說這只是Kamasi Washington的首張專輯,但整張專輯絲毫不見生澀之情。畢竟他早已是洛城音樂圈裡頗有名號的人物,在實驗電子鬼才Flying Lotus與近期西岸嘻哈當紅炸子雞Kendrick Lamar的專輯裡都能聽見他的身影。要簡介《The Epic》其實有點困難,接近3小時的專輯長度早已遠遠超越一般人對一張專輯聲音的記憶長度。但要簡而言之也很容易,整張專輯幾乎就是爵士樂的縮影,它為這個擁有過往榮光但近來逐漸凋零的樂種找到出路 (或說再次激起波濤),重新開啟另一波的聲音探索實驗,專輯名為《The Epic》可謂名符其實。

(by H)

 

 

9. Jamie xx - In Colour

想念The XX的人,多少能在這張《In Colour》中尋得所需,〈Sleep Sound〉〈Seesaw〉〈Loud Places〉都是帶有濃厚The XX影子的曲子,但其餘歌曲在風格上卻有頗大差異。或許很難想像〈Gosh〉 〈I Know There's Gonna Be (Good Time)〉這些歌曲,怎麼會和前述歌曲被擺放在同一張專輯裡。然而就如同pblue所言,此張專輯展示的是倫敦生活日常生活中,在街頭上所會聽到的音樂類型。而隨著閱聽經驗的累積,我們也逐步發現,一張好的作品並不取決與它將畫面塞得多麼飽滿,而是懂得在何時該適度的留白,《In Colour》便是深諳此道的一張作品。

推薦單曲:Loud Places, Seesaw, Obvs

 

(by H)

 

8. Swervedriver - I Wasn’t Born to Lose You

要是喜歡瞪鞋樂風而且想嘗試新音樂,《I Wasn’t Born to Lose You》是一張無可挑剔的作品,Swervedriver團員早已步入中年,歲月撫平了年少時的急躁,《I Wasn’t Born to Lose You》的每首歌都讓人感覺到樂團對歌曲創作和樂器編排的駕輕就熟,即使高速疾駛,乘客也能夠安心仰賴樂團的技術,Adam Franklin和Jimmy Hartridge的吉他分開出現在左右聲道,整體的空間感極佳。《I Wasn’t Born to Lose You》中表現出許多類型的情感,以瞪鞋專輯來說非常難得。雖然原本喜歡Swevedriver爆衝風格的樂迷可能會認為新作聽起來不夠過癮,但他們新展現出的細膩手法我很喜愛。

 

 

7. 雷光夏 - 不想忘記的聲音

當今年雷光夏新專輯出來的那一段時間,這張專輯幾乎不曾離開我的耳朵。我記得那時候,正是夏天的尾聲,而每天也幾乎都是雨天。而我正準備著要告別,回首檢視著逝去的日子進入人生的下個階段。也就這樣,雷光夏的音樂、潮濕的雨季與時間的流逝交織出屬於我個人關於雷光夏的回憶。我想對於別人應該也是如此的,在她的音樂裡,我們聽者不只是被動吸取旋律和歌詞的美好直到它無味,而是要主動地將我們個人的經驗與感悟投射到音樂作品中,使歌曲內容更加豐富也更為私人。也因此,雷光夏的音樂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溫暖的家、一個理性又感性的旅伴、一個用回憶譜曲的音樂盒。就如高涌泉教授在〈遠方的鼓聲〉MV 裡提到的時間的死亡與過去的不存在,我們只能在記憶中留下極少的人生片段。

 

雷光夏的音樂或許不能幫我們保留回憶,但在時光持續流逝下,她的音樂總是溫柔地告訴我們「不要畏懼失去,因為有失去,我們才有回憶,也才會不想忘記」。

(by F)

 

6. The Charlatans - Modern Nature

《Modern Nature》的第一支單曲〈Talking in Tones〉就展現出樂團創作技巧的精進,由貝斯、鼓和Tony Rogers彈奏的鍵盤組成的律動前奏很有他們一貫的特色,主歌刻意放輕,平實呈現戀人或好友間日常溝通的傳訊,當伴隨著絢麗鍵盤與吉他的副歌進入時,自己彷彿跟主唱Tim Burgess一樣”feel strengthened”,感受到力量。另一支單曲〈So Oh〉同樣有討喜的鍵盤與吉他橋段,重複著歌名兩個單音節單字的副歌讓人無法抗拒跟著哼。描述親近自然的歌曲〈In the Tall Grass〉鼓和貝斯的節奏組非常迷人,銜接歌曲各部分的鍵盤段落設計得很巧妙,中間一段獨奏雖不長卻切實傳達了自由自在的心境。

 

 

5. Algiers - Algiers

Algiers的第一張同名專輯絕對是今年最令人驚艷的作品之一,他們的音樂融合了福音、後龐克、非洲節拍、工業及電子等樂風,即便將多種樂風集於一身卻毫無讓人感到違和,主唱Franklin James Fisher具有力量的嗓音更為他們的音樂帶來前所未有的張力,他們不畏言他們的音樂是政治的,受非裔美國人的激進抗爭事件影響,他們的音樂反抗殖民主義,在當今獨立音樂瀰漫逃離主義的氛圍中找到一條不妥協的道路,將非裔美國人的傳統音樂注入當代獨立音樂以宣示他們的抗爭還未結束。

(by P)

 

 

4. Sufjan Stevens - Carrie & Lowell

我想是特別這幾年在聽音樂,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聽的音樂是怎樣的,因此對於市面上越來越多的新音樂,反而沒有那麼大的興趣。記得看過文章,有人說我們聆聽音樂的習慣隨著網路串流,漸漸地在改變。以前可能會照著專輯的曲目排序每首聽,現在有了iTunes 和 Spotify,只要輸入心情或曲風馬上就會跳出一堆歌單,而且還能常常發掘新音樂。那專輯的意義還在嗎? 我不知道,我雖然偶爾也會聽歌單去發掘新音樂,但我對聆聽整張專輯還是有一定的執著。我希望聽一張專輯,那音樂是能完全的包圍我的mood,讓我無處可逃。一首又一首的歌不再只是歌,而是一個故事的不同章節。

在《Carrie & Lowell》裡說的是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逝去母親的悲傷,生存者的罪惡感,絕望的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自溺的活在過往回憶,每首歌都瀰漫著一種無以挽回的哀愁,因為一切都失去的無以挽回,所以哀愁;一種已經心寒的絕望禱告,因為已經絕望,所以只好轉向上帝祈禱。即便他也清楚的知道這麼做只是精神的自慰,然而還有哪些選擇呢?當然還有,把這些情感寫成一首首優美的輓歌送到另一個世界,就算他們可能也聽不到。但是我們聽到了,那憂鬱絕望的心境,正是讓我聽的無處可逃,也不願意逃的專輯。

(by F)

 

3. Bill Wells & Aidan Moffat -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

有些歌曲得要到達某種年紀或人生體會,才能沉下心來將它聽個透徹,《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便是這樣的一張專輯,這或許是一整年下來總體累積聆聽時數最長的一張專輯。充滿中年男子的煙燻酒氣,同時瀰漫婚姻失敗、性生活乏味單調、失業危機、髮量警報、過時的幽默感,以及二手中古車在深夜快速道路上拋錨的水逆氣味。安全是回家唯一的道路,但回家卻不盡然是保證安全的道路。不知何故,如今這樣低迴幽隱的聲響與歌詞,卻能使我無比安心地置身其中。

推薦單曲:On The Motorway、The Eleven Year Glitch、Far From You

(by H)

 

 

2. Low - Ones and Sixes

用「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來形容Low的音樂真是適合不過,他們的音樂沒有任何贅飾。開場曲〈Gentle〉如此的純粹沉靜令人感到肅穆敬畏,宛如John Berger形容觀看法揚肖像 (The Fayum Portraits) 時的感受。而當Alan Sparkhawk粗嗄的嗓音與Mimi Parker撫慰人心的哼唱結合,那莊嚴的美感至今任何其他樂團都超越不了。此外,Alan Sparkhawk的吉他音色也是一絕,〈No Comprenede〉的刷奏、〈Kid in the Corner〉不安的氣氛、〈Landslide〉的drone式噪音、〈DJ〉清亮的回音聽著都十分享受。《Ones and Sixes》記錄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痛苦摩擦,以及寬恕與超脫的可能性。

(by D)

 

1. Viet Cong - Viet Cong

實際去聽Viet Cong的音樂,就會發現他們是在虛無世代成長的青年,非常深刻認知到凡事都已失去意義,親眼目睹同樣的錯誤不斷重複,如同活在尼采描述的永劫回歸中。他們用尼采式的狂熱激情去擁抱虛無,在音樂的神聖早已喪失的年代奮力延續音樂生涯,《Viet Cong》是在巡迴的惡夢間錄成,記錄了樂團的斑斑血淚。結尾曲〈Death〉幾乎占專輯三分之一的分量,開頭像一般的後龐克歌曲一樣以吉他、貝斯和鼓挑動觀眾心中的黑暗面,歌曲中間突然出現Krautrock的節拍,以為歌曲要結束時,音樂又繼續下去而且變得更猛烈。死亡代表結束,但Viet Cong好像就是硬著頭皮要跟死神繼續耗下去,就算只是短暫的對抗,結果勝負已定,他們也不願意不戰而降。

 

Top 20專輯文字版:

1. Viet Cong - Viet Cong
2. Low - Ones and Sixes
3. Bill Wells & Aidan Moffat -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
4. Sufjan Stevens - Carrie & Lowell
5. Algiers - Algiers
6. The Charlatans - Modern Nature
7. 雷光夏 - 不想忘記的聲音
8. Swervedriver – I Wasn’t Born to Lose You
9. Jamie xx - In Colour
10. Kamasi Washington - The Epic
11. Panda Bear - 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
11. Jenny Hval - Apocalypse, girl
13. Kendrick Lamar - To Pimp a Butterfly
14. Girls Names - Arms Around A Vision
15. New Order - Music Complete
16. 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 Multi-Love
17. 1976 - 前王子
17. Destroyer - Poison Season
19. Ringo Deathstarr - Pure Mood
20. My Morning Jacket - The Waterfall

 

Staff Lists:

P:

  1. Viet Cong - Viet Cong
  2. Sufjan Stevens - Carrie & Lowell
  3. Algiers - Algiers
  4. Low - Ones and Sixes
  5. Ought - Sun Coming Down
  6. Jim O'Rourke - Simple Songs
  7. The Charlatans - Modern Nature
  8. Girls Names - Arms Around a Vision
  9. Jenny Hval - Apocalypse, girl
  10. Panda Bear - 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
  11. Colin Stetson & Sarah Neufeld - Never Were the Way She Was
  12. Young Fathers - White Men Are Black Men Too
  13. Mount Eerie - Sauna
  14. Jamie xx – In Colour
  15. New Order - Music Complete
  16. Destroyer - Poison Season
  17. 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 Multi-Love
  18. 1976 - 前王子
  19. Ringo Deathstarr - Pure Mood
  20. My Morning Jacket - The Waterfall

D:

  1. Viet Cong - Viet Cong
  2. Low - Ones and Sixes
  3. The Charlatans – Modern Nature
  4. Majical Cloudz - Are You Alone?
  5. Sufjan Stevens - Carrie & Lowell
  6. Bill Wells & Aidan Moffat -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
  7. Swervedriver - I Wasn’t Born to Lose You
  8. 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 Multi-Love
  9. Algiers - Algiers
  10. Julia Holter - Have You In My Wilderness
  11. Jamie xx - In Colour
  12. Panda Bear - 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
  13. Jenny Hval - Apocalypse, girl
  14. Destroyer - Poison Season
  15. Girls Names - Arms Around A Vision
  16. 橙草 - 烏鴉
  17. 1976 - 前王子
  18. New Order - Music Complete
  19. Ringo Deathstarr - Pure Mood
  20. My Morning Jacket - The Waterfall

F:

  • Anna von Hausswolff - The Miraculous
  • Beach House – Depression Cherry
  • Bill Wells & Aidan Moffat -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
  • Björk – Vulnicura
  • Floating Points - Elaenia
  • Grimes - Art Angels
  • Jamie xx - In Colour
  • Jenny Hval - Apocalypse, girl
  • Kamasi Washington – The Epic
  • Kendrick Lamar - To Pimp a Butterfly
  • Levon Vincent - Levon Vincent
  • Max Ritcher - Sleep/From Sleep
  • New Order - Music Complete
  • Oneohtrix Point Never - Garden of Delete
  • Rachel Grimes – The Clearing
  • Richard Hawley - Hollow Meadows
  • Sufjan Stevens - Carrie & Lowell
  • Tame Impala - Currents
  • The Weather Station - Loyalty
  • 雷光夏 - 不想忘記的聲音

H:

  1. Bill Wells & Aidan Moffat -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
  2. Low - Ones and Sixes (2015)
  3. Kamasi Washington - The Epic
  4. New Order - Music Complete
  5. EL VY - Return to the Moon
  6. 雷光夏 - 不想忘記的聲音
  7. Jamie xx - In Colour
  8. Sufjan Stevens - Carrie & Lowell
  9. The Charlatans - Modern Nature
  10.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 The Race for Space
  11. 1976 - 前王子
  12. Swervedriver – I Wasn't Born to Lose You
  13. Tame Impala – Currents
  14. Spangle Call Lilli Line - Ghost Is Dead
  15. Lanterns On The Lake – Beings

【2015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2015年結束前,得知我們都很喜愛的音樂網站Cokemachineglow即將停止更新,心裡十分遺憾。Cokemachineglow的寫手撰寫評論長達十多年,且一直沒有營利,許多專輯我們是透過該網站介紹才會聽到,多年來受到他們啟發,心中滿懷感謝。

但我們理解為什麼Cokemachineglow無法繼續。目前DOPM的成員分散在地球兩端,大夥也有各自的事在忙,所以更新頻率明顯下降。不過只要我們還有能力,就會持續在這邊分享音樂,以下是2015年的第11到20名專輯。

 

20. My Morning Jacket - The Waterfall

《The Waterfall》不是一張令人頹喪的專輯,〈In Its Infancy (The Waterfall)〉與〈Spring (Among the Living)〉都出奇地樂觀,前者相信微小的想法能夠匯聚成遠大的概念,在爬升的迷幻搖滾橋段與美麗的民謠調子交互出現後,樂團激昂地讚頌人們的創作能量。〈Spring (Among the Living)〉慶祝著春季帶來萬物的復甦,James在看似單純的季節循環主題中,藏了一句歌詞“I didn't think I'd make it”,結尾前的呼喊迫切懾人,使得「身處在生命中」這種自然的狀態顯得得來不易,幸好他最後選擇的是光明面。

 

 

19. Ringo Deathstarr - Pure Mood

已經推出第三張專輯的Ringo Deathstarr在音樂中加入不少noise pop元素。〈Heavy Metal Suicide〉的大片吉他聽起來非常過癮,〈Stare at the Sun〉、〈Guilt〉融合了流行旋律與吵鬧噪音的衝突感。他們應該也是當代瞪鞋樂團裡面與早期的My Bloody Valentine最相像的,〈Big Booper〉、〈Never〉等曲子當中扭曲的吉他以及Alex Gehring與Elliott Frazier模糊的人聲,都充滿My Bloody Valentine在《Isn't Anything》時期的影子。要是喜歡瞪鞋音樂較具挑戰性的一面,想感受多樣化的吉他噪音在甜美旋律間竄動,《Pure Mood》是值得一聽的專輯。

(by D)

 

 

17. Destroyer - Poison Season

聽Destroyer的音樂像在解讀神秘的詩篇。上一張專輯《Kaputt》主腦Dan Bejar展示了他們音樂最悅耳、滑膩、歡愉的一面,面對《Kaputt》的成功,《Poison Season》打破了前作的風格,回到更早期Big Jazz的時代,Dan Bejar像個醉醺醺的遊人在七零年代的紐約遊蕩,並不介意讓他辨識度極高的聲音時而被盛大的樂器組合隱沒。貫串全輯、以各種變體出現的〈Time Square〉或許是娛樂工業的隱喻,他身在其中同時感到沉膩與迷惘。

(by D)

 

 

 

17. 1976 - 前王子

相較於已遠遠駛離音樂光譜的Echo來說,76的年初發行的《前王子》多少還能讓人聽見一路走來的痕跡。即使摩登少年的年紀增長是如此明顯而近乎尷尬,但歌曲仍保有獨特的青春氣味。15年過去,76依舊唱著關於台北這座城市的故事,仍然寫下琅琅上口的自溺詩句。雖然那未必是每個人眼中所認識的台北,但至少對我而言,他們的歌曲與現場演出,的確代表著個人對於台北的部分記憶,而這一切全在聆聽《前王子》這張專輯時湧上心頭。

推薦單曲:十二月、酷的選擇、平凡的早晨

(by H)

 

 

16. 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 Multi-Love

《Multi-Love》記錄了Nielson處理多元關係時的感受和遇到的難處,開場曲〈Multi-Love〉的副歌 "Multi-Love has got me on my knee/We were one, then become three" 就展現出他內心的糾結,不過歌曲寫得很搶耳,只要聽過幾遍就忍不住想跟著哼。復古合成器的聲音在許多歌曲中都可以聽到,像〈Like Acid Rain〉和〈Ur Life One Night〉,前者Nielson精神分裂的胡言亂語 "Ya ya la la yeah" 和奇異的音效像是實驗電影的配樂,〈Ur Life One Night〉鮮明的節奏反而宛如刀片,把原本完整的敘事切成令人費解的片段。

 

15. New Order - Music Complete

暌違多年推出的《Music Complete》(上一張正式專輯已經要回溯到10年前),可說是New Order自《Republic》後最具有舊日風格的作品。 〈Tutti Frutti〉、〈Peopel on the High Line〉的亮眼表現令人頗有十年磨一劍之感,〈Singularity〉則彷彿是New Order與Joy Division的綜合體 (雖然電子節拍明顯廉價許多,bassline也充斥消費之實)。〈Restless〉、〈Academic〉這類以吉他主導的歌曲,則聽得出來是由《Get Ready》《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以及 Bad Lieutenant 一脈相承而來。雖然比較起80年代那些經典專輯而言,《Music Complete》的電子節拍不再脫俗出眾,但其生為本命團的地位並不會因此而有所動搖,尤其今年我們不約而同親睹New Order without Peter Hook的演出。因此對於2015年來說,New Order的確可寫入年度大事紀的重要事件!

推薦單曲:Tutti Frutti、People on the High Line

(by H)

 

14. Girls Names - Arms Around A Vision

愛爾蘭樂隊Girls Names今年的專輯《Arms Around a Vision》不同於他們上一張作品的冷調性格,這次則放入更多的巧思讓吉他噪音成為歌曲中的主力,主唱Cathal Cully的歌唱方式也變得更加外放且漫不經心,雖說專輯後半段聽起來有點疲軟,專輯前半段的旋律性相當足夠。他們一向擅長將Krautrock的節拍融入後龐克樂風中,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像是歌曲〈Desire Oscillations〉由鼓拍與貝斯線形塑了如同行駛公路般的速度感,合成器的點綴猶如昏暗隧道的奇異光點在眼前不斷劃過眼前,而〈Chrome Rose〉中所呈現的樂器層次相當的好,搭上主唱向空無呼喊的唱腔讓人感到一股悲憤的能量不斷向外傾倒而出。

(by P)

 

13. Kendrick Lamar - To Pimp a Butterfly

無論是嘻哈或爵士,這絕對是一張純正的黑人專輯,不僅是音樂上,就連概念和意識上流的都是黑人的血,不過我們還是先談音樂。仔細去看專輯內頁,會發現這張找來了現代爵士相當厲害的樂手,像是最近得了葛莱美獎的爵士/靈魂鋼琴手Robert Glasper,今年剛發了3CD專輯《The Epic》的薩克斯風手Kamasi Washington,和表現亮眼的小號手Ambrose Akinmusire。能夠把西岸的爵士群雄帶到錄音室一起玩音樂,忍不住讓我想到五六零年代的爵士場景。

 

 

 

11. Jenny Hval - Apocalypse, girl

每次聽挪威女唱作人Jenny Hval的音樂就像在偌大白淨的美術館欣賞一個被鏡頭所投射出的女體,一個我們所謂的裝置藝術,在上面你看到的不只是形體而是整個社會所投射出來的女體樣貌。《Apocalypse, girl》是由她自己的身體出發,所帶來的喃喃自語、觀察、感受,以一種後現代的方式將環境聲響包覆在她的語言上。她在〈That Battle Is Over〉以反諷的方式唱著我們現在更加平等、自由了,而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已經結束了,我們可以消費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了,歌曲象徵著那些左翼的觀念已過時、被取代,但是否這社會真該走向如此,是否這就是歷史的終結,這也是Jenny Hval在專輯中所要問的問題。

(by P)

 

11. Panda Bear - Panda Bear Meets the Grim Reaper

對我來說,Noah Lennox在這張專輯中找到了一種真正在寫歌的狀態,用他自己的意識就能寫出很好的旋律,再用意識流將排山倒海的類比非類比合成器效果呈現出來,然後再將一些詞句填入,並且讓自己的聲音藉由詞句發出音韻來成為聲效外的另一種旋律。在〈Mr Noah〉中你可以聽到層次相當豐富的效果環繞交疊在一塊,然後他的含糊的歌聲在其中哼著旋律,如同服用藥物過後的暈眩狀態,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三牲獻藝專訪

by DOPM

DOPM這次很榮幸有機會訪問由FISH、音速死馬小各和柯智豪組成的音樂計劃三牲獻藝,同名專輯《三牲獻藝》已經在今年三月發行,這是一張結合廟會慶典音樂與電子音樂的有趣作品,他們也在訪問中透露專輯的製作過程還有背後的故事。

1. 專輯主題有分陸海空三個領域,其中歌曲由三位創作者各自寫成,當初是創作者分別挑選要負責的領域,還是之後才決定的呢?

Fish:〈威鎮邪魔〉在電子節奏上用取樣重彈加上初音語音合成,〈三牲獻藝〉用舞曲混音方式大段錄音搭配重電音,〈獻魚〉用 Minimal 鋼琴曲重編我的廟會感受。

音速死馬小各:其實並沒有特別的分,而是剛好三個人擅長的類型與樂風本來就有差異。

柯智豪:三個人的名字剛好跟陸海空的獸類有關,很巧。音樂類型來說,我們原本就差異很大,但也都對彼此的音樂類型充滿興趣。

2. 專輯的開場〈威鎮邪魔〉中將機械化的口語「三牲獻藝」混入音樂中,但到了〈三牲獻藝〉中並沒有這樣明顯的聲音標注,是否曲名跟音樂沒有絕對的關聯,如果有又是怎樣的一個關聯?

Fish:〈威鎮邪魔〉除了用 Vocaloid 合成三牲獻藝這幾個字,還有用到「霞海祥光輝,瑞駕瀛島喚世民;城隍普照耀,永鎮稻江度眾生」其中兩句。〈威鎮邪魔〉靈感來自霞海城隍廟匾額:

庚戌(1970)立春,敬祝謝范二將軍開光壹佰週年建醮紀念,位在正殿前大楣上方中央(朝內)
圖片來源:霞海城隍廟官網:http://tpecitygod.org/hot-news.html

圖片來源:霞海城隍廟官網:http://tpecitygod.org/hot-news.html

3. 融入傳統的廟會聲響到電子音樂中,在東西文化同時並存的情況中,三位創作者怎樣去處理個放元素在創作中的比重,亦或者是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點?

Fish:我沒有預定傳統音樂的比重,有些聲音像嗩吶,鞭炮聲... 出來一小段就到位了。至於重編傳統樂曲,我做得不好。每次看小各和柯老師演出,我都會用心比較,會加把我的版本改到更有趣。

音速死馬小各:我也是沒有去想到東西文化之類的東西,只是想把廟會取樣的聲響加進這幾年嘗試的新類型,並讓他成為曲式的基底。對我來說「聲響」是比較純粹的,當然符號的選擇也會讓它跟自身生長的土地有脈絡上的連結。

柯智豪:我自己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傳統音樂形式的吸收,比方儀式音樂的莊嚴穩重性來自於節拍形態的穩定性,一個是儀式結構的吸收,比方小法團如同展開一個儀式的開場,依照這個邏輯去製作蘇仙故事中身分消長的階段性質。

4. 歌曲〈頂下郊拚〉取名自艋舺的分類械鬥事件,如何將歷史事件的想像投射在音樂上,是否也間接表達出對此事件的看法或情緒呢?

音速死馬小各:其實這是我做好的第一首曲子,做的時候並沒有設定標題,後來不知道如何取名就開始去Google霞海城隍廟的歷史,才知道有同安人逃到大稻埕(而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完全沒有教到有頂下拚泉漳械鬥這種東西),而這個敗逃過程跟我歌曲裡緊繃碎裂的結構似乎埋蠻搭的,於是就請教我們的民俗顧問許泰英,他點頭以後才決定用這個標題。

5. 〈荒煙古吹〉在各種聲音元素的拼貼上處理的相當流暢,可以聽到旋律的主線在曲子中延伸有種開啓古今通道之感,背後各種聲音的取樣有什麼樣的故事?

音速死馬小各:其實我三首曲子取樣的元素都是一樣的,只是其他兩首的結構跟聲響合聲曲式比較複雜碎裂,於是就想說這首就做比較melo-idm,也是我以前比較擅長的類型。

6. 專輯歌曲順序是怎麼安排的,才能呈現完整概念?

柯智豪:海陸空是其一概念, 我的部分因為有故事性,原本在寫音樂的時候就有他的順序了。

7. 除了開場曲〈威鎮邪魔〉以外,好像沒有看到三位有共同創作。專輯製作期間三位彼此之間常討論或交換意見嗎?

Fish:〈威鎮邪魔〉是 Fish 做的。製作期間有不斷討論、開會。例如:威鎮邪魔嗩吶取樣錄音,在柯老師錄音室,三牲、民俗顧問、阿超都在。

音速死馬小各:除了取樣是一起去之外,並沒有對對方的歌曲有交換意見...

柯智豪:各種環節的討論一直都有,邏輯、形式、傳統的引用、技術等等,而個別作品的呈現我們都很尊重,當第一次聽到其他二位的成品時,我自己是非常欣賞且興奮的。

8. 在三牲獻藝這個計畫的現場演出中是否會想嘗試與傳統樂器演奏者一同演出?

Fish:有想嘗試,不過需要更多時間和預算。

音速死馬小各:音速死馬偶爾會和古琴及二胡合作,不過在三牲獻藝裡頭我會直接用吉他彈出取樣的嗩吶及其他音色。

柯智豪:我的工作和樂團中一直有傳統音樂,去年和國光劇校做完兒童京劇,當傳藝金曲獎音樂製作,今年國家劇院的工作內容也有豫劇,陳明章老師月琴民謠節, 客家四平戲的紀錄片等等。和傳統器樂一起工作並不難,但處理不好有時候就變成異國情調或香料的角色,這不是不好,而是我需要思考多一點才會計畫。

9.「天語公社」在計畫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柯智豪:這次三牲獻藝計畫的強力後盾。

10. 有計劃推出下一張專輯嗎?可能的主題是什麼呢?

Fish:有計畫,主題未定。

音速死馬小各:有計畫,目前還沒確定主題...

柯智豪:明天要開會了,我想要合體一部分,更解體的一部分,所以應該會有兩個有趣的計畫。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