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3 Slowdive @ The Wall

by DOPM

現在感覺就像Monster Movie的專輯名稱《Last Night Something Happened》所敘述的一樣,那一晚發生的事還是猶如夢般讓人感到不可思議,Slowdive這個在Shoegaze樂風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團來到台北演出,但他們的器材被滯留在芝加哥沒隨著他們來到台灣,遇到這樣的突發狀況,他們在表演前一晚於Facebook上發佈徵求吉他、效果器等器材的訊息,當下我馬上就發訊息給他們說我的Fender Telecaster可以借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有在用這把型號的琴,身為樂迷當然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希望可以幫到他們的忙,雖然自己的琴並沒有在那天晚上被拿出來表演,至多只有被拿來試音,心裡有點小失落,但他們能在大家的幫忙下順利完成當晚的演出才是最重要的事。

從Slowdive解散到重組巡迴演出已經隔了二十年之久,在這段期間他們的音樂從來沒離開過我們,幾組由團員們另組的樂隊陪伴著自己度過青春期,有兩位主唱Rachel和Neil的Mojave 3、鼓手Simon的Televise、還有吉他手Christian的Monster Movie,這些樂團都做出了相當出色的音樂,尤其在旋律性的部分多少延續了Slowdive的精隨,當我們分別跟Simon和Christian提到他們自己的樂團時,他們還很訝異台灣有人在聽這些音樂,想起來,我們能聽到這些低調的音樂還真得感謝那時在網路上所找到的介紹。Simon十六歲的時候就在The Charlottes打鼓,因為我也是The Charlottes的樂迷,所以一直很佩服他在那個年紀就能把鼓打的這麼有自己的風格,後來他也嘗試各種音樂風格,不管是瞪鞋、電子、環境音樂都有涉獵,能親自見到他還是覺得不可思議。重新回過頭看不光只是Slowdive的音樂對九零後的獨立音樂具有短暫的影響力,團員們後來的創作也持續影響著人們。

與另一組傳奇Shoegaze樂隊My Bloody Valentine的現場相較起來,Slowdive聽起來沒有那麼大聲,那麼有威脅性,他們吸收了MBV的養分再將噪音轉化成一種更為夢幻的旋律,你可以感受到被修飾過後的噪音包覆在耳朵上,在專輯上聽起來是由歌聲旋律來引導,到了現場,所有樂器所帶來的臨場感就變得相當豐富。能在現場聽到《Souvlaki》中的歌曲是樂迷們最期待的事,當延遲的吉他效果一出來就知道是〈Souvlaki Space Station〉,雖然現場較沒有像專輯中Rachel的聲音聽起來像是被一團霧氣圍繞一般,但整個吉他的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尤其到了〈When The Sun Hits〉是我覺得最感動的時候,因為自己的位置站在較後方,看到前方大家隨著進入副歌舉起手來歡呼跳動,感覺大家都徹底投入在一種難以形容的迷幻情境中。

或許是自己站的地方太過悶熱,在聽某些較為慢拍氛圍的曲子會有些不耐,就算流著汗還是得想辦法進到那個情境中,一邊還要期待Neil會不會換上自己的吉他,總覺得有些疲倦。這次的巡迴其實唱了不少EP的歌曲,像是〈Slowdive〉、〈Avalyn〉還有〈She Calls〉等,比較特別的是他們把〈Golden Hair〉這首翻唱自Syd Barrett的曲子放在安可前的最後一首,除了Rachel所唱的前半段,〈Golden Hair〉在後半段相當具有後搖滾的鋪陳感,將情緒的高低起伏都做的如夢似幻,更特別的是再第二次安可時又再表演了一次同一首歌,似乎是想跟台灣的樂迷致上敬意。

安可的〈40 Days〉和〈Alison〉聽起來跟我想像的又有些不一樣,或許長期聽專輯下來已經很習慣錄音室作品給我的感覺,現場總是少了些神秘感,但這橫跨二十年的聲音不可能一直保持不變,能親眼看見他們站在舞台上也沒什麼好挑剔了,很可惜沒有唱到〈Dagger〉,這時候會想,如果最後Neil能在最後拿出木吉他清唱這首歌那就更完美了,只可惜我們還無緣看到這樣的景象。

從颱風夜、招募器材再到現場演出,整個過程有點曲折,但熱情的大家還是幫助他們順利的完成演出,最後他們也很大方的幫大家簽名、聊天,滿足了所有死忠的樂迷。然而經過傳奇的Shoegaze樂隊接二連三的復出,剛好看到有人穿著Ride的T-Shirt從身旁走過,那我們是否也能開始期待下一個復出的樂隊就是眼前所看到的這個單詞呢。

by pblue

2014.6.7 生祥樂隊 - 《我等就來唱山歌》15週年音樂會 @ Legacy

by DOPM

畢竟是一場名為《我等就來唱山歌》15週年音樂會的演出,表演一開始自然而然照著《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曲目走。〈下淡水河寫著我等介族譜〉由月琴與生祥的獨唱緩緩道出美濃客家族群的源起,而「美濃山下」後的演奏闡明這場演出的獨特之處:完整的樂隊組合讓音樂面貌更為豐盈飽滿,適切傳遞專輯錄音之原貌,其磅礡曲勢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直讓人覺得這演唱會已然值得,但這僅僅是當晚的揭幕之曲。

伴隨著〈夜行巴士〉那如高速轉動輪子般轟隆作響的硬蕊搖滾吉他,現場大螢幕投射出當年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資料照片,那事件雖已過了20個年頭,但照片裡眾人眼神與身影卻是如此熟悉,一方面乘著影像倒流時空,一方面感嘆壓迫依舊囂張跋扈地在這社會中流轉,憶起那些不斷在抗爭場合中望見的身影,心頭不由感到心酸不捨。

緊接著許久未唱的〈我等就來唱山歌〉揭開這晚「合唱之夜」之序幕,中段以嗩吶solo作為曲勢轉折的間奏十分暢快,這場演唱會氣氛大抵是歡愉、慶功宴式的,現場合唱著「唱啊到樓屋變岌崗 (有!)/唱啊到大路變河壩 (有!)」實是無比爽快。而由鍾永豐唱頌專輯裡的旁白,無疑也是演唱會的高潮橋段,現場聽到專輯中的直爽口白,讓人很難不大聲鼓譟叫好。

再來的〈山歌唱來解心煩〉、〈課本〉與〈大地書房〉一連三首歌則是開啟這晚的器樂獨奏比拼。大竹研率先以深具藍調韻味的吉他破題,接著嗩吶手黃博裕以獲得滿場觀眾叫好的精彩吹奏作為完結。再來則是由大竹研與早川徹於〈課本〉裡帶來一組極具爵士即興色彩的solo演奏,配合觀眾打著節拍,一瞬之間真會以為自己來到了老派爵士酒吧。鼓手吳政君則在〈大地書房〉裡展現精湛的敲打技巧,藉由手指拍打手鼓的變化,製造出豐富多變的音色。

此外,這場演唱會也讓我聽到久未耳聞的〈秀仔歸來〉。對我而言,〈秀仔歸來〉所描述的歸鄉情感其實比〈風神125〉更為打動我(當然風神125也是每聽必哭),尤其喜愛其末段歌詞:故所以菅仔打花\掂菸秧介時節\秀仔歸來\歸到尷尬梆扒\感情落根介所在\謄佢歸來介問題\莊頭嚌啊到莊尾\但係秀仔歸來\就係答案。回鄉其實不需理由,因為回鄉本身就是答案,它已解釋一切。對於準備要開啟歸鄉模式的我而言,現場一口氣聽完〈秀仔歸來〉與〈風神125〉,真的是哭到自己都慌了手腳。

整場演出下來,看著台上的樂手們的自在演出,我不禁想著,如果每個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都是為了找尋、發掘最原初自然的生命狀態而活著,那或許眼前的這些人便是那已尋獲個人天命所在的人們,悠悠地擺晃身軀,陶醉於演奏音樂的姿態是如此自在無邪、不存在一絲猶疑,那堅毅的神情真真正正地感動著我,讓人更有氣力堅定前行。

by Headphone Youth

2014.5.18 Tortoise @ The Wall

by DOPM

記得以前喜歡聽後搖滾的時候,在網路上查資料總是會看見Tortoise的名字,並且將他們歸類於此樂風的經典之一,當然這樣的訊息也許只是出自樂評筆下,但自己的意識至此後已經被深植他們是經典的印象,但真要說出到底經典在哪裡可能就是後來的事了,至少在這次看完Tortoise的現場之後,我才真能感受到他們音樂真實的性格,那個經典已經不再是別人來定義的,而是靠自己耳朵所判斷來的,二十多年來,Tortoise從來沒有向任何東西妥協,從他們精彩的演奏技藝中來看,表現音樂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極其自然不過的事。

今晚的演出由草莓救星開場,但The Wall內的空調不知道是出了問題還是其他原因,整個場地的空氣相當悶熱,幾乎是到了無法好好專心看表演的程度,原本以為後來會有改善,但一直到Tortoise出場依舊是感受不到空氣的流通,只能靠著兩支電扇來撐完整場演出,還好毫無冷場的Tortoise讓我沒有去多想這件事,大家就算汗流浹背也要給他們最大的掌聲。

舞台上,Dan Bitney和John Herndon兩位鼓手在鼓組後面對著面,對芝加哥獨立搖滾場景貢獻至深的John McEntire位在中間彈奏合成器,左邊是貝斯手Doug McCombs,右邊是爵士底子深厚的吉他手Jeff Parker,當然這只是一開始的樂器配置,他們表演不同歌曲都會更換到不同的位置,當有三個人忽然跑去同時敲打鐵琴或是電顫琴的時候真的會讓人感覺到相當神奇,兩位鼓手的默契又搭配絕佳,讓拍子沒有多餘的縫隙,複雜又變化多端的拍奏,在酷炫的音樂之餘好像又藏了什麼東西在裡面。

很多時候想不起演出的歌名,畢竟他們的音樂有時候很實驗,旋律很分散,但總是有幾首歌特別印象深刻,像《Beacons of Ancestorship》的主打〈Prepare Your Coffin〉還有〈High Class Slim Came Floatin' In〉等,他們不像普遍的後搖滾樂團會刻意的去堆疊情緒,通常都是用直線前進的方式來玩音樂,但並不代表他們的音樂沒有畫面,只不過那個畫面通常不會是一幅風景畫,而是由不斷天外飛來的點、線、面所構成的抽象畫,甚至只是一張黑白照片。

對我來說〈I Set My Face to the Hillside〉就是一張黑白照片,六年前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就愛上了,但這首歌其實很不Tortoise,我只能用異國情調來形容Jeff Parker的吉他彈奏,猶如置身爵士之都哈瓦那,這樣講雖然有點跨張,但能親耳聽到這首愛歌只能說是三生有幸,由Jeff Parker迷人的吉他獨奏開始,接著John Herndon左手搖鈴,右手敲鼓,不急不緩,後段的變奏可能會讓有些人不解,但沒有了這段加入敲擊電顫琴的變奏,也就沒有陸龜難以捉模的性格了。

專輯《Standards》的歌也演出不少,鬼靈精怪的〈Eros〉,層次感豐富的〈Blackjack〉,咦?其實有沒有表演這首也記不太得了,實在是熱暈了,但場地再悶熱,他們還是出來安可了兩次,最後一首歌我猜可能是烏龜進行曲〈The Equator〉,整場演出就在大家的手中所製造出的節拍中結束。看完Tortoise的現場不得不敬佩他們的演奏實力,彷彿將芝加哥的音樂化為精華,自在的從每一位團員的手中展現出來。烏龜即便速度慢,但為什麼兩個十年的光景過去還是沒有後輩趕得上它,唯一的解答也許是它早就抵達終點,並啟程繼續通往下一個終點。


by pblue

2014.2.18 The National @ NTU Stadium

by DOPM
IMAG1353_BURST002_COVER.jpg

上回在澀谷Due Music Exchange參加的High Violet Tour,是The National的首度亞洲巡迴。而這回的Trouble Will Find Me Tour,他們終於不再錯過台灣。肖想該團多年的我們,從一兩個月前便成天盼望著演唱會的到來。短短兩張專輯的時間,The National已然從小酒館裡的私房樂團,搖身一變成為頗具巨星架勢的國際樂團。不過這回巡演,Bass手Scott為了迎接新生兒誕生,並未隨團來到亞洲與澳大利亞演出,位置則由Logan Coale暫代。因此這次的演出,嚴格來說並非正宗的The National,但這絲毫未減我們對這場演唱會的期待,畢竟我們已等得太久。

然而,開場的〈Don't Swallow the Cap 〉卻是令人失望的,Matt的嗓音不夠低沉厚實,Bryce與Aaron的吉他聲線略高而銳利,音場整體聽來完全不是記憶中熟悉的聲音,加上色彩繽紛的燈光,一時之間會錯以為台上的樂團是哪組新興的Indie Folk樂隊。現場聲音表現直到〈Bloodbuzz Ohio〉才開始進入合理範圍,各組樂器的音色逐漸被調整至專輯水準。而音量與各自角色的輕重,似乎也因應場地情況而做調整。為了避免鼓的低頻在場地中引起過多的共振殘響,Bryan的鼓聲明顯不似前兩組團體大聲,這樣的改變間接導致Matt的演唱成為整場演出的主導者。

若要說這次演唱會有何意外驚喜,那便是《Trouble Will Find Me》的新歌,在現場聽來均較專輯更有渲染力。〈I Need My Girl 〉與《 Boxer》中的〈Slow Show〉 組成強大的慘白情歌組曲,而為專輯點題的〈Sea of Love〉,現場竟是三把吉他合奏的歌曲。〈Don't Swallow the Cap〉帶來的爽朗吉他擺脫了既定色彩;〈This is the Last Time〉與〈Pink Rabbit〉亦不如專輯版本般死沉,現場和聲令人無比陶醉。

而其他意料之外的發現則有:〈Afraid of Anyone〉的尾聲,Bryce彈奏出一段專輯沒有的吉他Solo,當下的他真是帥氣破表。〈Conversation 16〉的吉他聲響也較專輯來得格外清亮, 〈Squalor Victoria〉的現場更是盪氣迴腸,幾乎是演唱會中段的最高潮。〈Fake Empire〉、〈Terrible Love〉、〈Mr. November〉的好則早在預期之中,沒有太多驚奇但十分滿足。倒是個人最期待的〈Slow Show〉,意外成為當天少數有點失望的歌曲。

此外,由Beruit兩位團員Kyle Resnick與Ben Lanz組成的銅管樂組,亦是現場演出的聆聽重點之一。他們悠揚的樂聲可以是良好的陪襯,同時也能成為奪目的主秀,是積壘情緒層次不可或缺的要角。當天舞台的燈光設計,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單色系的紅、藍、紫光束輪番上陣,如同夜裡匆匆流逝的燈河, 與基調的黑在空間裡延伸交纏、相互襯托,建構出與歌曲意境足堪比擬的都市冷寂意象,也讓人重新意識到聲音視覺化的魅力。

前面已經提到這次的現場調音讓Matt成為主軸,因此,若要評斷這整場演出的聲音表現,當屬Matt時而壓抑低吟、時而歇斯底里吼叫的演唱最為出色。相較於上回於Duo Music Exchange的演出,這回的場地更為寬敞。寬闊的左右聲道間距,使歌聲的縱深表現更為理想,彷彿能將聲音的時間差具象為空間維度的數據。 想像整個場所是一浩瀚的汪洋,Matt的聲音如氣泡般上浮,包裹著深藍底蘊的憂愁。看他一如往常,西裝筆挺地站在舞台高處,儼然便是新世紀的搖滾樂救世主。

不過在經歷演唱會的極度亢奮情緒後,心中不免有些擔憂。眾所皆知,The National在這幾年獲得相當程度的商業成功,巡迴演出的觸角也遍佈世界各個角落。從《Boxer》開始,他們的確打造出專屬風格的音樂,但連續三張專輯的曲風過於接近,不免揣想他們的創作能量是否已碰上瓶頸,下張作品可能會是個重要分水嶺,假若仍未做出重大改變,或許如Broken Social Scene般休團充電,也是有其可能性的。所以,在這種悲劇末日發生前,只要能力所及,就趕緊趕場巡迴,把The National的現場看到飽吧!

by Headphone Youth

!DSC06772.jpg

如果要選出一個最能表達我們這個世代心聲的樂團,相信許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The National。走在奔忙的大都會街頭,一道道冷酷、壓迫的暗流立刻從四面八方湧上,讓人感到徬徨、憤懣、厭世,然而壓在肩上的擔子以及倚靠我們支撐的親友都使我們無法或不願意選擇其他型態的生活。當今可能沒有其他樂團能將中產階級茫然無措的狀態比The National傳達得更好,Matt Berninger的低沉嗓音和意象豐富的詞、AaronBryce Dessner的樂器編制、Bryan Devendorf辨識度極高的鼓在聆聽多年後依然後座力強勁。雖然隨著年齡漸長,我逐漸不喜歡沉溺在過於消沉的情緒中,對The National的手法也不再感到那麼驚奇,但去看一個音樂在我二十多歲人生中意義重大的樂團現場還是件不能錯過的事。

Hostess Club台北場第一天還邀請了冰島唱作人Ásgeir和低傳真新秀Youth Lagoon。我們進場時,Ásgeir的表演已經開始了一陣子,他的音樂算是甜美、易於消化,有些歌曲隱約有Bon IverBeirut的影子,不過並沒有特別令人驚豔之處,場地模糊的音場可能也為他的演出效果打了折扣。接下來的Youth Lagoon音樂像是旋律性降低、走調的Beach House,一些鍵盤效果處理則有點像Deerhunter,在錄音室作品中可以聽到Trevor Powers飛馳的想像力與憂鬱情緒兩者激盪,重現複雜的內心世界,可惜在現場他的鍵盤與人聲調得過於尖銳,整段表演期間耳朵被高頻聲音不斷轟炸,實在不是個舒服的體驗,不然我或許會更喜歡他的表演。每一次在台大體育館看表演,都對現場的聲音效果不甚滿意,這時就不由得擔心The National的演出會不會也受到影響...

The National
在晚上九點半過後不久出場,團員似乎現身得早了,開始演奏前播了一段The War on Drugs的〈Brothers〉,意思是團內有兄弟檔嗎?這次貝斯手Scott Devendorf(鼓手Bryan的哥哥)因為喜獲麟兒而無法參與這次澳洲與亞洲巡演,由Logan Coale暫代,老實說聽不太出有什麼差別,因為整場表演的低頻聲音都非常微弱,聽不到樂器的細節。前幾首歌各件樂器的聲音比例失衡尤其嚴重,深刻描寫出成為社會人的無奈、我們鍾愛的歌曲〈Mistaken for Strangers〉連最重要的特徵——鼓聲都非常不明顯,聽得最清楚的是Matt的歌聲,只能藉機重新品味他醇厚的嗓音。一直要到〈Bloodbuzz Ohio〉,現場的音樂才比較接近我所熟悉的The National的樣子。

然而The National的現場魅力終究戰勝了場地限制,演出期間我們在激昂時跟著Matt嘶吼,低微時默默思考歌曲的含義。新專輯的歌曲〈Sea of Love〉之前並沒有特別喜歡,但現場多把吉他夾擊的確令人感到焦慮至極,渴望最後的情緒釋放。《High Violet》的歌曲〈Afraid of Everyone〉和〈Conversation 16〉當中的恐懼及絕望都如此真切,看著台上團員演出的自信姿態,心中卻浮現一些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Squalor Victoria〉的現場版本後龐克氣味較為強烈,Aaron Dessner改彈鍵盤,舞台右方的Bryce Dessner專心造出一些迴盪的吉他效果,Matt在歌曲後面加入吼叫的表現,讓這首歌展現類似《Alligator》專輯歌曲的風貌。

與日本場比起來,樂團已經減少了新專輯《Trouble Will Find Me》的曲目,但與舊作一併呈現,新歌不禁給人老調重彈的印象,後龐克風格較明顯的新歌〈This Is The Last Time〉與顛狂的〈Abel〉相比之下有點乏力,後者的生猛活力是我整場最喜歡的時刻之一。演出前最期待的〈Slow Show〉也沒有讓我失望,記得Matt一開始似乎抓不到音準,AB段也進行得平凡無奇,不過Bryce Dessner在進入結尾段落前的獨奏煞是好聽,Aaron Dessner的琴聲也帶來悵惘感,最後的弦樂組收得相當漂亮。在〈Pink Rabbits〉和〈Graceless〉後,〈Fake Empire〉悠揚的琴聲響起,和大家一同合唱時也不免感傷表演已經接近尾聲。

安可曲沒有意外,先是將不安惶惑轉成近乎榮耀的〈Mr. November〉。Matt在〈Terrible Love〉時跳下舞台,全場觀眾的目光迅即隨著他移動;每次聽專輯版的〈Terrible Love〉都希望錄音品質能好些,沒想到這次因為場地限制依然沒聽到清晰版本,要是還能看到The National,期待下一次能夠如願。終曲〈Vanderlyle Crybaby Geeks〉樂團要求觀眾一起合唱,Matt曾說「Vanderlyle Crybaby」是他胡謅出的角色,整首歌的歌詞也十分隱晦,但「All the very best of us / String ourselves up for love」等字句的確在不間斷的苦悶情緒蓄積後,引回一絲撫慰人心的光亮。

即使The National的歌曲老是討論受困的情境、悲哀的境地,他們還是走了這麼遠,用常人難以駕馭的優雅文字與音符寫出一般人的苦難,他們的表演渲染力強,每一張專輯都各有千秋,但這次的表演或許也標示出一個該停止將自己投射到歌曲中主角心境的時刻。只要樂團繼續活動,他們之後就需要決定要繼續用相似曲式打天下或者另創新局,而我們也該想辦法突破生命中的困境。

by Debby

Photos by Yo Charlie

2014.1.23 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 The Wall

by DOPM
DSC_0159.jpg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接觸到Unknown Mortal Orchestra音樂的時候,都是在慶賀的時節,而我並沒有真正感染到歡慶心情。從公司的慶典匆匆離開,拋開那些虛假作態,我想聽到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UMO) 為我們這樣的平凡小人物演奏的「交響樂」。看表演前曾看過YouTube影片,大概知道他們歌曲的錄音室版本和現場差異甚大,很期待那些內斂的歌曲在演唱會時展露更奔放的一面,也很壞地偷偷猜想主唱Ruban Nielson會不會破音。

表演在週間夜晚,觀眾稀稀落落,但看得出來有來到現場的人都是死忠粉絲。當舞台的布幕掀起,樂團現身,大家便忘情歡呼。樂團以《II》的〈The Opposite Of Afternoon〉開場,整場表演看下來,開場曲大概是和專輯版本最接近的,不過他們現場的貝斯韻律感極佳,和Ruban Nielson彈奏的吉他結合出趣味的風格。Unknown Mortal Orchestra的怪異元素在表演進行間逐漸顯露出來,Ruban Nielson吊著嗓子的唱法現場聽來常常令人捏把冷汗,但他從頭到尾都沒有出錯。彈著吉他,Nielson在歌曲的段落間或者結尾jamming時不時做出古怪的動作,我沒辦法把那形容成跳舞,因為他有時蹲下,有時像抽筋一樣甩動手腳,找不出規則可以預測他下一刻的動靜。他和貝斯手Jake Portrait全場不時踩著效果器,他們手上外型也很奇特的樂器變換出各種不同的音色。

前兩首歌〈The Opposite Of Afternoon〉和〈Thought Ballune〉的鼓都設計得很簡單,我原本以為當UMO的鼓手還算輕鬆,結果鼓手Riley Geare在〈Thought Ballune〉的結尾就來了一段幾分鐘的獨奏,後來吉他和貝斯加入,做出一道濃重的噪音迷霧。的確要親自看到UMO,我才深刻體會Ruban Nielson的歌聲只是UMO眾多吸引人特質的其中一項而已。

樂團連續唱了幾首第一張專輯的歌,像奇趣的〈How Can You Luv Me〉、〈Strangers Are Strange〉、〈Jello And Juggernauts〉、〈Little Blu House〉,都比專輯版本長上不少,變得更活潑、逗趣。正當我好奇怎麼都沒有唱《II》的歌,神經質的〈Monki〉便響起,後段奇妙的吉他聲響將觀眾引入神秘的境地。之前看Nielson的訪問,他目前的心理狀態已經不像剛創作《II》專輯時那樣抑鬱,〈From the Sun〉那絕望的詞在現場聽起來反而有種自嘲感,而且因為這首歌太搶耳,不論內容多麼黑暗,大家還是忍不住跟著唱「Isolation can put a gun in your hand...」

〈No Need For A Leader〉應該是當天最棒的歌曲。歌曲節奏較專輯版要快,每件樂器緊密地咬合在一起,製造出一種緊張氣氛,理智彷彿就要斷線。Jake Portrait的貝斯聲線特別搶耳,這首歌結束後,我身後的外國人對他的演奏讚不絕口,讓他臉上出現一絲羞赧的笑容。唱完〈So Good At Being In Trouble〉後,樂團短暫離開舞台,進入安可時間。

安可也非常精彩。Nielson一開始獨自演奏不插電版本的〈Swim and Sleep  (Like A Shark)〉,在房間裡靜靜聽這首歌時那種貼近的感受又湧上心頭。接著他們的出道歌曲〈FFunny FFrends〉想令人不注意也難,重複的曲調、復古的聲響、Nielson的歌聲在表演結束後幾天都還在我腦海中徘徊不去。最後樂團以迷幻指數滿點的 〈Boy Witch〉結束這個美妙的夜晚。

作為低傳真樂團,Unknown Mortal Orchestra的現場遠遠超出我的預期,他們整場聲音都調得非常溫暖、好聽,即使觀眾人數少,演出氣氛也讓人感到很舒服,感覺上他們正處於即將起飛的階段,未來會有更精彩的東西呈現出來,但願他們很快就能得到應有的賞識,到時Nielson也能保有他的嬉皮氣質。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