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James的新歌〈To My Surprise〉。
Read MoreClockenflap 2015 Part 1: Ride
自從兩個月前買票後,便滿心期待Clockenflap這為期三天的音樂節。然而直到活動即將來臨的前個周末,那即將親臨本命團現場演出的想法才開始急迫地敲打心門。愈發接近出發時刻,那感受就愈顯得超現實,直到拖著行李站在赤鱲角機場的巴士月台等車時,都還有一丁點難以置信再過數小時便將看到心中的Shoegazing英雄站上舞台。
Clockenflap此番已邁入第八個年頭,自2011年起移師西九文化區舉辦,也是從那時開始逐漸壯大,開始躋身亞洲大型音樂祭之列。雖然舞台規模尙不足與Fuji Rock、Summer Sonic相提並論,但今年陣容卡司卻已有逼人之勢。光是New Order睽違30年重返香港開唱,對我的意義就遠勝任何樂團陣容,畢竟New Order實在佔據個人太多的青春年華。即便這回少了Peter Hook,但親臨現場請他們給個交代依舊是勢在必行的。
一開始先說說這回Clockenflap的一些枝微末節:一如香港引以為豪的先進表徵,入場方式已不再需要實體票卷,輕輕滑開手機螢幕掃描QR code即可入場,甚而音樂節本身都有提供App讓你查詢相關資訊與設置專屬的Lineup提醒通知。入場前亦有安全檢查,但這當然不是要檢查你身上有無攜帶刀具、爆裂物,而是要搜出所有「非法」攜帶的飲品,以確保園內的啤酒贊助商能夠從各位樂迷身上榨出酒水錢。因此我與fuse原先說好的一口波羅油、一口絲襪奶茶的計畫尚未催生便已告終,無法藉此向冰島可樂與荷蘭炸物致敬,心中自有不小缺憾。
西九文化區本身的地理位置其實與我的故鄉高雄駁二碼頭有點相似,但腹地要再稍微大一些,園區也較為封閉。巴士下車點則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處,來往港島與油尖旺地帶皆相當便捷,毫無疑問是一個優秀的音樂祭選址。而主辦單位ticketflap所籌畫出的三天活動也絕對對得起其開出的票價,各式藝文活動接二連三地在園內搬演,飲食選擇多達二三十處,流動廁所與加水站設置亦數量無虞,足以應付周末兩天多達兩三萬人的各式需求。
好的,前言導讀暫告終結,現場心得主要先放在Ride與New Order上,其他樂團會在這之中穿插提及:
雖說這是Ride首次襲港,不過主唱Mark Gardener其實在2012年便已參與過Clockenflap演出。Ride被安排在首日主舞台壓軸時段,因此在隔壁舞台的Flying Lotus演出到一半時,我們便動身回到主舞台等候。時候尚早,人群稀落地且坐且站,輕而易舉地擠身舞台正中央的中前場。此時舞台尚是漆黑一片,但能隱約看見大鼓上的RIDE字樣,而這已足以令人腎上腺素飆升。
演出準點地在9點半登場,正當我們還在尖叫歡呼、尚未站穩之餘,四人一上場便絲毫不給喘息機會地帶來〈Leave Them All Behind〉,強勁的吉他音浪立馬襲來。而在這過程之中,我們也逐漸意識到這晚所站位置的聲音有多麼完美無瑕。這晚的Ride不是耳機裡略帶迷濛白噪的shoegazing團,他們十足就是個鏗鏘吉他領頭的Britpop樂團。
然而在親臨現場之前,我們亦不知道Laurence Colbert的鼓是如此醒目得難以忽視。雖說這晚帶領我們回味過往歲月的,必然是Mark Gardener與Andy Bell的雙吉他彈奏。但真正讓我們盡情享受演出並引領我們站上浪頭衝浪的,則理當是Laurence Colbert的鼓點,他的每個敲擊精準無誤,穩定紮實地牽引著聽者進入Ride的音樂場域。
緊接而上的是〈Twisterella〉,聽到《Going Blank Again》這經典的開場組曲重現,還有什麼理由不隨著音樂跳動?當下成了無腦鐵粉,用身體碰撞感受音樂。而既然這次巡迴名為《Nowhere 25》,接下來的曲目順理成章地連續演出一連串的《Nowhere》曲目。緩慢迷幻基調的〈Polar Bear〉讓人得以從開場的激動中稍事平復,但沒蹉跎太多時間,〈Seagull〉那段熟悉的開場bassline便已出鞘。作為Ride歌迷,你肯定不會忘記這段鋪成,畢竟那是進入《Nowhere》境地必經的閘口。演出至此進入道地shoegazing吉他噪音領域,〈Kaleidoscope〉、〈In a Different Place〉、〈Dreams Burn Down〉 一連串的抑鬱自溺曲調,將人深深地帶入回憶之中久久無法自己,直到〈Time of Her Time〉的出現才又回神,緊接著的〈Vapour Trail〉更是全場歡呼地跟著Andy Bell大合唱,看來此曲果真是Ride鐵粉心中的國歌。
最後演出在〈Mouse Trap〉的吉他聲中告結,場下觀眾雖癡心賣力喊著安可,然而此時燈光漸漸亮起,一場回溯朦朧幻夢的歷程倏然紓醒。即便是當晚的最後一團,我們依舊無法享有與專場演出相同的待遇,得帶著些許怨懟與〈Chelsea Girl〉與〈OX4〉擦身而過。
雖然緩步走出會場時,我們仍對沒有安可演出感到難以置信,然而親臨Ride現場是過去10年不曾妄想過的場景,如今美夢成真且音場完美,讓我們在抱怨後的下一秒鐘便直呼不虛此行、值回票價,而這一切的副作用便是我們對於第二天的團序興致缺缺,彷彿此趟只為Ride與New Order而來。
by Headphone Youth
2015.11.17 New Order @ O2 Academy Brixton
踏上大不列顛島前,在台灣便先購入了New Order演唱會的票,購票的過程沒有像另一支新浪潮傳奇樂隊Depeche Mode那麼曲折,但能夠親身見證New Order的演出依舊感到很幸運,他們的許多歌曲已經融入一幕幕的回憶片段;另一方面,也很好奇少了貝斯手Peter Hook的New Order究竟有什麼變化。表演前一週得知暖場團是The Horrors更是感到興奮異常,即使沒有特別喜愛去年的《Luminous》專輯,仍然很期待聽到他們會怎麼呈現較為甜美的新風格。
演出當天和倫敦的朋友一起前往,到現場前第一次拜訪英國人的家,一切都很新鮮。和看Ride的時候觀察到的相同,看表演對一般非重度樂迷的英國人來說,最重要的目的是放鬆和社交,音樂現場讓他們拋開平時的拘謹,開懷飲酒、談笑甚至衝撞。
到場時The Horrors的表演已經開始,正好聽到〈In and Out of Sight〉的前奏,這首歌為這個夜晚定了調——整晚將充滿使人愉悅的舞曲。緊接著的〈Sea Within a Sea〉鍵盤的份量加重並添加額外旋律,如果專輯版本是灰階色調,現場版就上了色。雖然The Horrors的音樂少了些神秘感,友人注意到團員依舊隱身在舞台燈光之後,和上次台北的表演一樣,觀眾只能看到團員的動作而不是臉部表情。
〈Still Life〉的合成器片段響亮而復古,給人時空錯置之感,主唱Faris Badwan的酷勁與歌曲中的深情所產生的衝突,讓這首歌的訊息深印心底。結尾的〈I See You〉可說是整晚高潮,前半部的流行曲風讓同行友人紛紛問起這首歌是不是樂團傳唱最廣的歌,最後各件樂器結合的奏鳴非常壯麗,令人難忘。
New Order的部分開始前,友人提議大夥移到舞台前方,我們越過一排排的觀眾到Brixton Academy的左前方位置,開唱前觀眾的情緒已經十分高昂,等到〈Singularity〉一響起,前方的觀眾馬上陷入瘋狂,摩肩接踵地跑跳起來。我已經習慣在演唱會中把注意力放在聲音,但對一些觀眾來說,他們會用整個身體來體驗一場演唱會,在台灣看到他人用這種方式感受音樂會感到很有趣,但在異國就必須注意自身安全,我們稍微後退了幾排,離開「搖滾區」。
可能因為站的位置不是音場最佳的地方,經典歌曲〈Ceremony〉理應令人感動,但低音顯得不足。〈Crystal〉聆聽經驗較佳,Bernard Sumner的吉他與演唱皆有到位,流暢的音符注入耳道,幸福感油然而生。〈586〉、新歌〈Restless〉、〈Lonesome Tonight〉成功維繫著現場的歡樂氣氛,當下最重要的事就是什麼都不要想,跟著音樂移動身體。全場最精彩的歌曲對我來說是〈Your Silent Face〉,Gillian Gilbert彈奏的合成器聽起來飽滿、充滿故事性,就算在喧鬧的現場仍然能聽到歌曲中的疏離與孤寂。
在女歌手Elly Jackson上台和Bernard Sumner合唱〈Tutti Frutti〉和〈People on the High Line〉之後,不知道是因為空氣稀薄,音場欠佳,或者每首歌的節奏都十分類似,我的注意力開始渙散。〈Bizarre Love Triangle〉、〈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甚至平時極為喜愛的〈True Faith〉都沒有引起太大的情緒波動,直到聽到〈Temptation〉我才有大夢初醒之感,可惜低頻部份過於模糊,與記憶中的版本有不小的差距。迷茫間,我反而受到現場的投影影像吸引,這些畫面經過精心策劃,有紀錄片片段、幾何圖形動畫、高科技產品的運作和各種移動的場景,就算因為個頭嬌小而看不到團員,也能享受視覺饗宴。
安可曲New Order表演了前身Joy Division的歌曲〈Atmosphere〉和〈Love Will Tear Us Apart〉,看到Ian Curtis蒼白的臉出現在布幕上,當下只覺得違和。無論喜不喜歡目前New Order陣容所唱出的版本,當時年輕的Bernard Sumner、Stephen Morris和Peter Hook在痛失團員的情況下繼續做音樂,轉換風格並達成極高的藝術成就,對我來說這才是Joy Division/New Order的歷史最難能可貴的面向。用〈Blue Monday〉結束更是適合不過,這首歌寫得奇怪至極,機械化的演繹方式完全傳達出工作日的煩躁,不管經過多少物換星移,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首歌。就算不完美,還是很感激New Order今年帶來的新作品與表演,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by Debby
德州Shoegaze樂隊Ringo Deathstarr發行專輯《Pure Mood》
德州Shoegaze樂隊Ringo Deathstarr發行專輯《Pure Mood》
Read MoreCalexico - Edge of the Sun
開始聽Calexico的音樂之前,對美國的亞利桑那州並沒有太豐富的想像,只知道與墨西哥接壤,處於沙漠地區。以土桑市為家的Calexico樂團多年來在創作中描繪了在這個文化組合多元、乾旱且炎熱地區生活的情景;此外,團員熱愛旅行,時常到異地製作專輯以汲取靈感,這次他們選擇到墨西哥城錄製新專輯《Edge of the Sun》的部分歌曲,演奏曲〈Coyoacán〉呈現樂團在聯邦區的歷史古城Coyoacán短暫停留時快意的心境。
《Edge of the Sun》延續Calexico過去專輯的主題,討論遷徙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邊界,主腦Joey Burns長期關心移民問題,他的筆觸溫柔且深具同理心。在〈Bullets and Rocks〉一曲,Burns以他一貫冷靜的歌聲唱道「流放的命運已定/未來建立在子彈與石塊上」,背景細緻的電吉他和喇叭演奏襯托出危機四伏的氣氛,最後與Iron & Wine的Sam Beam合唱的「你殷殷期盼的未來」既美麗又傷感。鄉村歌姬Neko Case在〈Tapping on the Line〉跨刀,描寫流亡在外的人們通訊遭第三方竊聽,基底的Krautrock節奏象徵機器無所不在追蹤著所有人的一言一行,在個人隱私備受侵犯的年代,這首歌非常貼近現況。單曲〈Cumbia de Donde〉氣氛熱鬧,邀請西班牙歌手Amparo Sánchez參與,一來一往對話「我的家鄉不在這邊」、「也不在那邊」、「現在我要前往何處?」,歌曲中的角色沒有固定的家,以開放的心胸互相交流,也許真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到這樣的自由。開場曲〈Falling from the Sky〉同樣提及「失根」的狀態,而樂團相信音樂創作可以讓人找到心靈的依歸。
有時候,Calexico回到自己居住地的視角來觀看外界,例如〈Miles from the Sea〉就從美國內陸居民的角度想像遙遠的海濱,沙漠區如此乾熱,一流汗就馬上蒸發,所以敘事者嚮往到海裡游泳。雖然專輯對是否需要有心靈故鄉並沒有定論,不過結尾曲〈Follow the River〉描述強烈的尋根意念,溫煦的吉他撥弦和手風琴片段讓這首歌聽起來分外溫暖。
《Edge of the Sun》促成Calexico與許多不同的音樂人合作,除了先前提到的Neko Case、Sam Beam、Band of Horses的主腦Ben Bridwell等等,〈World Undone〉一曲找來希臘樂團Tikam的團員,營造出懸疑的氣氛,而〈Moon Never Rises〉嘗試Calexico從未涉及的雷鬼曲風,請到墨西哥新星Carla Morrison與Joey Burns合唱,聽起來十分新奇。
整體而言,《Edge of the Sun》與Calexico的前兩張作品比起來較沒有突出的單曲,但團員對文化現象的觀察更加深入,旋律也譜寫得親切容易入耳,另類鄉謠的樂迷不妨找來一聽。
by Deb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