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ns N' Roses - Appetite For Destruction (1987)

by DOPM

假使採取比較鬆散的定義,我即將進行的書寫或可視作某種「翻案」。這並不意味Guns N’ Roses在搖滾樂史上的地位真有那麼不堪;相反的,他們在行將步入「搖滾大叔」階段的樂迷心中,也許仍是難以取代的存在。既然如此,何苦翻案?實在是因為時下「小清新」當道,似乎再也容不下Guns N’ Roses的狂躁和俗艷;昔日狠狠刺痛泛道德論者的各種離經叛道,如今亦隨著原裝成員的各奔東西,化成無從追憶的恐龍傳說。

我承認我也曾恥於向人坦露自己對Guns N’ Roses的真實情感,並武斷地將對他們的喜愛比作「全天下搖滾樂迷都會犯的錯」。然而,這樣的切割終究是虛妄且經不起檢驗的。Guns N’ Roses的音樂絕非僅是一群壞胚子用來發洩情緒的暴力展演,更無法單純的歸為高中熱音社的遙遠鄉愁。簡單來說,他們值得更深的聆聽與探索。

這張發行於1987年的《Appetite For Destruction》是Guns N’ Roses的首發專輯,若說是他們最好的作品大概也不會招致太多的爭議。如果每張專輯都具有一股「氣質」,無疑地《Appetite For Destruction》與Oasis的《Definitely Maybe》確有不少神似之處。兩者一樣桀驁不馴,毫無保留地展露「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除此之外,Axl Rose與Liam Gallagher—兩組樂團的主唱兼頭號麻煩製造者—還有著類似的成長背景,各自經歷了遭父親虐待的童年、鎮日打架偷竊的少年及三不五時罷唱的樂手生涯。

毫無疑問地,性愛、酒精和藥物是Guns N’ Roses成員的靈感來源,從歌曲中亦不難瞥見這些墮落繆思的身影。〈It’s So Easy〉即是在描寫因唾手可得而日漸無感的性愛。這支單曲當年受到若干女性主義者的抨擊,認為Guns N’ Roses將女性視為被宰制的客體,詞作有物化女性的嫌疑。 試看以下這段極度政治不正確,又充斥著厭女情節的歌詞:

Ya get nothin’ for nothin’
If that’s what ya do
Turn around bitch I got a use for you
Besides you ain’t got nothin’ better to do
And I’m bored

雖然也有部分樂迷嘗試提出異議,主張此曲的真義乃是諷刺那些成天只想和搖滾樂手發生關係,以求「飛上枝頭」的骨肉皮們。不過,從Guns N’ Roses日後每每在下塌飯店召妓的「惡紀錄」觀之,前項說法似乎可信多了。

至於對藥物無可自拔的依戀則在〈Mr. Brownstone〉中得到最赤裸的見證,Axl Rose歇斯底里的低吼:

I used ta do a little
but a little wouldn’t do
So the little got more and more
I just keep trying’
ta get a little better
Said a little better than before

如此真切的自白看了真讓人捏把冷汗,不是嗎?我一向認為Guns N’ Roses散發出的危險氣質源自於他們的毫無保留—就像Bono在〈Who’s Gonna Ride Your Wild Horses〉開頭所寫的“You’re dangerous, ‘cos you’re honest. ”—  他們直接且寫實地刻畫掙扎,從不搞什麼〈Beetlebum〉和〈So Young〉般的晦澀隱喻,逼著你直視黑暗才是他們的專長。

於是,「赤誠」(而非「毀滅」)成為整張專輯的核心精神,也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我們才能清楚地理解情歌〈Sweet Child O’ Mine〉存在的意義,那象徵著Guns N’ Roses成員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無論是歌詞所描繪的童年,或是Slash經典卻略帶馬戲班童趣色彩的吉他Intro都在在指向這點。我們甚至可以說〈Sweet Child O’ Mine〉與〈Think About You〉(天哪,這歌詞的肉麻程度直逼The Beatles少女殺手時期的泡泡糖情歌)共同為《Appetite For Destruction》拖曳出一個嶄新的維度,使得整張專輯不致一路墮落,而染上一抹「矛盾」的色彩。

或許更顯著的例子是壓軸之作〈Rocket Queen〉。這首與〈Paradise City〉同樣超過六分鐘的曲子,有著絲毫不遜於前者的起承轉合;此外,他更罕見地(至少在這張專輯中)以慓悍的節奏組開場,凸顯了Duff McKagan與Steve Adler身為樂團骨脈的重要性。然而,全曲的「亮點」卻是摻在Bridge裡頭的女子叫床聲,其益發高拔的呻吟非但沒有令人臉紅心跳,反而使人肝膽俱裂—原來這一切都是「玩真的」!正當你為樂團淋漓盡致的惡感到可怖時,旋即迎來的卻又是這樣的呼喊:

Don’t ever leave me
Say you’ll always be there
All I ever wanted
Was for you
To Know that I care

你可能會問,一張喚做《Appetite For Destruction》的專輯以如斯心折的方式收尾,不會太「娘炮」嗎?我的回答是:完全不會。簡言之,〈Rocket Queen〉不僅具體而微地凝縮了前所述及的「矛盾」特質,更暗示了樂團的衝突性格,充分彰顯了(暴戾的)槍與(華麗的)玫瑰的名號,試問還有哪首歌比他更適合作為終曲呢?

〈Nightrain〉則是這張專輯中我最鍾愛的曲子,他有著Izzy Stradlin飽含旋律性的吉他riff(不得不說,他的出走對Guns N’ Roses的傷害甚巨)、Slash令人血脈噴張的獨奏,以及Axl Rose生猛的vocal演繹,outro亦完美地勾勒出喝茫後宛如搭上一班夜車駛向永無止盡的昏暗的意象。我向來不很喜歡fade out,總認為那太過草率隨便,然而〈Nightrain〉採用此法收尾,我相信的確是有意象上的考量的。

如果你厭倦了那些迂迴曲折的歌曲,急切地想重回那有血有肉、體感豐厚的搖滾的擁抱,那就試試看《Appetite For Destruction》吧。小心!他會使你胃口大開的!

by Faun

2016.5.4 James @ O2 Forum Kentish Town

by DOPM

James的音樂不知不覺也陪伴了我十年。當初認識James的時候他們已經解散,加上他們在亞洲名氣不大,所以聽他們的音樂彷彿在挖掘珍稀的寶藏。聽了James不到一年後就看到樂團重組,令我興奮不已,當時在新竹求學的我,某一次上台北參加活動時,在北車的佳佳購入《Hey Ma!》,是我的收藏中第一張有圓角外殼的CD,不少人生經歷都揉合了Tim Booth俊逸的歌聲和Larry Gott昂揚的吉他。

這次James的表演是在O2 Kentish Town舉辦,和日前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同一個場地,也和上次一樣有相當糟糕的暖場團。撐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演出後,現場連番播放The Verve和Doves的專輯,即使重頭戲還沒開始,內心已經因為重溫了英搖經典而感到滿足。

幾乎播完整張Doves的《Some Cities》專輯之後,燈光終於暗下,James以新專輯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Move Down South〉開場,繚繞不絕的旋律與豐富的樂器編置使我迷眩,主唱Tim Booth說,希望大家已經聽熟新專輯,因為整場表演將囊括大多數新專輯的曲目。直到看到James的現場,我才發現他們在英國比我想像中的要受歡迎,現場觀眾幾乎都是四十歲以上的男性,大口喝著酒、恣意擺動身體,完全陶醉在音樂中,不論表演的歌曲是新歌或舊歌,現的反應都一樣熱烈,且對歌詞倒背如流。

James連續唱了五首新歌。在唱完單曲〈To My Surprise〉炒熱氣氛後,Tim Booth在第三首歌〈Catapult〉就玩起了stage diving,很少見到在表演剛開始不久就如此賣力的主唱。新專輯《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整體來說悅耳但沒有太多驚喜,雖然O2 Kentish Town的音場並不是特別好,無法辨清兩把吉他和各件樂器的聲音,〈Alvin〉和〈Waking〉等歌曲與原先版本相比還是如獲新生。當天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新歌是〈Dear John〉,前奏鮮明的合成器非常有八零年代的特色,由於主題是關於一場告別,歌曲的結構跳脫主副歌框架,緩緩鋪陳隨時間不斷延伸的思念,要是新專輯有更多像這首歌這樣的電音歌曲,應該會讓聆聽經驗更豐富。

無論如何,來看James或多或少依然期待聽到經典歌曲,第一首出現的是〈Ring the Bells〉,前奏堆疊了多件樂器,像正午的太陽一樣光芒萬丈,歌曲的後半段加上Tim Booth九零年代時常採用的呼喊式唱腔,讓我彷彿看到陽光下綿延的海岸,再滯悶的心境看到寬闊海域都會得到紓解。接下來的〈Sometimes〉與記憶中一樣美麗,當全場合唱 "Sometimes when I look deep in your eyes, I swear I can see your soul" 時,每個人都看到身邊的人性格最美好的一面。

其他有表演的經典歌曲包括動感的電音歌曲〈Come Home〉,讓原本就已經很享受表演的大家再度陷入瘋狂,另外連發的幾首慢歌〈One of the Three〉、〈She's a Star〉、〈Just Like Fred Astaire〉都展現出James寫甜卻不膩情歌的功力。在主秀即將結束之前,James唱了我事先最期待的曲子〈Sound〉,和〈Ring the Bells〉同樣描述絕處逢生的心境,現場聽到吉他、小號與各件樂器交錯,Tim Booth一邊起舞一邊唱著 "Come, dip on in. Leave your bones, leave your skin. Leave your past, leave your craft. Leave your suffering heart.",勾起我對生命中所有經歷過苦難的回憶,想到不知不覺也跌跌撞撞撐了到現在,不由得淚流滿面。

安可首發便是招牌歌曲之一〈Say Something〉。Tim Booth自在地巡邏全場,他所到的每一處都引起騷動,雖然我偏好這首歌專輯版的恬靜氣質,不過歌詞意境用在現場鼓舞所有觀眾敞開心胸真是再適合不過了。〈Nothing But Love〉現場聽起來非常催情,這種末日與愛的主題始終歷久彌新。最終James唱了上一張專輯紀念Tim Booth母親的歌曲〈Moving On〉,歌詞哀傷但曲調歡快,人生便是如此充滿一幕幕矛盾、悲喜交集的畫面。

據表演後公布的歌單來看,James理應表演〈Tomorrow〉但卻沒有唱,大概是因為除了我們當晚看的表演外,樂團在倫敦還有緊接兩場售罄的演出,而且許多觀眾都會看一場以上,所以要留到之後。沒有聽到〈Tomorrow〉當然很可惜,不過James的經典歌曲繁多,他們也場場換歌單,下次要是機會看現場,或許他們又帶來新的作品,繼續把我們從絕望中拯救出來。

by Debby

Concha Buika and Chucho Valdés - El Último Trago (2009)

by DOPM

Flamenco,既是舞蹈也是音樂。幾年前走訪西班牙時,一位本地人朋友發現剛好有個國寶級Flamenco舞者要公演,於是觀光客也去湊熱鬧。舞台遼闊,可以擺下整組管絃樂隊。上半場由兩至三對舞者主演;壓軸前,工作人員又在舞台上搭了一個小舞台,以及一張椅子。我當下有點疑惑,莫非國寶要獨腳戲,舞台不會太空嗎?結果國寶女舞者確實solo,而且連背景音樂都時有時無,但那二十分鐘到半小時的演出,令人差點連呼吸都忘記。這讓我深刻了解,Flamenco是種將內在情緒張力擴張至極限的藝術形式。

Concha Buika來自西班牙屬的地中海島嶼,父母是赤道幾內亞的移民;陽光與熱情構築了她的靈魂,略帶沙啞的嗓音,在狂放或哀傷之間收放自如,變化萬千。她的曲風綜合了拉丁爵士與Flamenco,即興又真摯。Buika大部分的作品只有簡單鋼琴或吉他伴奏,琴聲沒有什麼華麗的技巧,甚至只有簡單的節拍,其餘的空白則滿溢著Buika的情感;那飽滿的情感,即使完全不懂西班牙文也能沾染,側耳傾聽。從千禧年出道的Buika,音樂形式上沒有醒目的革新,如果跟完全不認識她的人介紹是留聲機時代的作品重製,大概完全不突兀。但她歌聲中的愛之悲喜,也是亙古不變的主題,隱約跳脫任何特定時代。

《El Último Trago》,最後一杯酒,2009年出版的專輯。同名歌曲〈El Último Trago〉描述與情人的最後一杯酒,雖然是分手前夕,歌聲卻帶著點自嘲;歲月從未教導我什麼,我依然犯下相同的錯誤,帶給陌生人相同的悲傷。〈Las cuidades〉是首分手的絕情歌,遠在城市情人終於來到眼前,但再也擦不出任何火花,只能痛苦地說再見與勿忘我。〈Cruz de olvido〉,遺忘,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描述不得不離開愛人的惆悵;低音大提琴緩慢的撥弦彷彿海潮,將乘坐著不情願的旅人的小船推進了遺忘的十字路口;中段千迴百轉的鋼琴琶音非常有畫龍點睛的效果。〈Un mundo raro〉,奇怪的世界;你若問起我的過去,我必須用謊言編造一個世界,在哪裡我不曾因為你的離去而哭泣。〈Se me hizo fácil〉,我發現那很簡單,這首的主題是負氣;我發現那是很簡單的事,要把那個使我哭泣的情人忘記,我會找尋下一個真愛,並把辜負我的人忘掉,但整首歌情緒最高漲的地方就在那句「我要捨棄」,怎麼可能簡單捨棄呢?

《El Último Trago》這張專輯中許多作品都是西班牙文經典老歌新編,宛若老歌世紀精選。但重編曲的過程,成功的把不同時期與風格的曲子都統合在Buika個人藍調中。播放《El Último Trago》可以從任一首歌開始,也令人不自覺就重複一輪又一輪。

by Derderboy

2016.5.7 Lush @ Roundhouse

by DOPM

Lush給我的印象一直都是活在那幾張由英國獨立廠牌4AD發行的專輯裡,自從他們的鼓手Chris Acland在九六年離世後樂團就再也沒有現場演出也沒有新作品,這讓兩千年後才接觸到他們音樂的我覺得他們就這樣活在4AD眾傳奇樂隊的百科全書裡,但去年樂隊宣布復出的消息卻讓人相當驚喜,不敢相信我們還是有機會看到Lush的現場演出,這次的復出陣容除了主唱Miki、吉他手Emma以及《Split》時期加入的貝斯手Phil等原班人馬外還找來Elastica的鼓手Justin,不過對於他們的現場會帶來怎樣的感覺卻是一點概念都沒有,這個疑問的答案一直到今天才正式揭曉。

這次的表演場地在接近倫敦著名另類景點之一Camden Town附近的Roundhouse,由於之前已經來這場地看過幾次演出所以大概可以預期音場並不會太差,不過當Lush開始演出後整體感覺卻還是出乎意料的好,可以說比預期的好上取多,每一樣樂器的表現都相當層次分明,Miki用吉他製造出的噪音音牆加上Emma彈奏的明亮吉他旋律與Phil深厚的貝斯線為歌曲打造出完美的底基,即便臺上的Miki已經沒有一頭紅髮,Phil則頂著一頭白髮,表現出來的聲音還是如同年輕時期的他們一樣。

Phil穿著有Shoegazer字樣的黑色T-Shirt,回想著這幾年多少復出演出的Shoegaze樂隊,感覺彷彿他們一起說好等老了小孩都長大了再一起回來玩團,Miki問臺下的觀眾不到四十歲以上的舉手,還不到三十歲的小弟如我像是意外般的出現在這觀眾群,但也不少小孩被父母一起帶來看表演。比起其他Shoegaze樂隊Lush並不是靠大音量來取勝,歌曲中美好的旋律以及夢幻的氛圍才是他們的武器,聽到像〈Kiss Chase〉、〈For Love〉等歌曲真的滿感動的,他們更是唱了不少專輯《Split》裡的曲子,因為自己最喜歡的專輯是Split所以聽起來格外熟悉,除了〈Light From a Dead Star〉這樣慢板的優美曲調,他們唱起快歌〈Hypocrite〉還是相當有力道。

整場演出最經典的莫過於是〈Desire Lines〉,可以說是他們最憂傷的一首歌曲,Emma的吉他獨奏隨著節奏緩緩不斷的傳入你的耳內,曲子中段的轉折更把氛圍轉換到另一個層次,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他們早期的歌曲〈Etheriel〉裡稚氣的感覺讓我想到英國八零年代的獨立音樂場景,他們的音樂不只是Shoegaze、Dream-Pop也隱藏著Indie-Pop的基因,然後還有受到龐克音樂影響的〈Downer〉、〈Ladykillers〉等曲子都讓人聽得相當爽快。

在第兩次的安可中他們以〈Monochrome〉做為結尾,滿足了這些等待二十年的樂迷們,這兩個十年如同流星般一縱即逝。很感謝他們所帶來的演出,也為這一年所看過的Shoegaze樂隊演出留下一個美好的註腳。有時候你會忘記自已為何身在此處,但這些音樂總會給你最好的答案。

by pblu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