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26 M83 @ Studio Coast, Tokyo

by DOPM

距離前一晚New Order的完美夜晚過不到24小時,又再次來到新木場車站。這晚的主角換成來自英吉利海峽彼端的另一組Electronic Rock樂團-M83。起先M83並非這次朝聖之旅的既定目標,而是在The Stone Roses確定取消日本武道館演出後才臨時購票的。

有時這種抱著姑且一看、沒有多餘期待的想法,反而更容易遇上久久難忘的演出經驗,M83這場演出即是如此。這晚的樂迷人數約莫只有前一晚的6成左右,上層座席看台亦未開放,每位樂迷平均擁有方圓1.5米的活動空間以及25公升的新鮮氧氣。相較於前一天New Order演出時的難以動彈和氧氣缺乏,M83毫無疑問地是個「適居星系」。

演出當晚距今已整整過了一個月,該忘的演出細節也早已消散離失,實則難以重憶、細述當晚情景。然而於此之後再聽M83新輯《Junk》,竟也越聽越對味,濃厚的70、80年代流行氣味正對時下胃口,總覺得有其必要記錄一下這趟旅程。因其不只是單純的Live Review,一部分也凸顯出自身因聆聽音樂習慣與音響系統的改變,進而在選擇音樂類型上有了顯著的口味改變。

關於現場演出,依稀還記得的舞台背景掛滿長條型LED燈管,藉由燈光調控呈現浩瀚星空的意象,時而點點繁星,時而流星劃破。整場演出就如同一趟宇宙航程,親身感受M83如何將其折衷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大的空間維度足以容納更繁多的聲音細節,毫不間歇地將現場氣氛持續推高,極度暢快過癮。

原以為主腦Anthony Gonzalez會是現場演出的關鍵人物,親臨現場後才知Jordan Lawlor (bassist/guitarist) 以及Joe Barry (multi-instrumentalist) 是M83現場演出的另類X因子。前者從頭到尾樂此不疲地與台下樂迷互動,一舉一動充滿令人為之傾心的致命魅力;而後者每回奏起EWI (electric wind instrument) 與Saxophone,皆能引爆新一波現場浪濤,讓演出熱潮進一步衝破天際。

連續兩天背靠背的專場演出,彷彿就像自行搭配的音樂祭行程,而Studio Coast這場地亦讓人回味再三。整體音場飽滿,層次分明準確,遊刃有餘地任由M83使展戲法。視覺影像設備一應俱全,觀眾席配置幾無視線死角。硬體設備近乎無可挑剔,是個堪稱完美的Live House場地。

也由於身處同一場所,接續觀賞兩場相隔不到24小時的演出,很輕易地便能察覺出,M83是一組創作、演出狀態皆正值顛峰的樂隊。樂手對於登台演出擁有熱情,面對各式細節處理亦充滿堅持。而這熱情很輕易地便能傳遞、轉化到現場每位觀眾的體內細胞,一不留神便已被他們逼得筋疲力竭。即便這些創作終將成為太空垃圾,仍舊全心全意地陶醉當下。

相形之下,參與New Order的專場演出較趨近於對青春時光的緬懷,求的只是一圓現場聽歌起舞、歡呼唱和的夢想。對於舞台上老人們中規中矩、力有未逮的演出,並不會加以責難 要求。畢竟強求一群年紀與自己父母相仿的樂手在舞台上載歌載舞,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不忍卒睹的殘酷要求。何況那每個小節旋律乘載的,早已不僅僅是喜好與痴迷,而是扎扎實實的二分之一人生。

by Headphone Youth

2016.6.15 Wolf Parade @ Scala

by DOPM

兩千年代中期除了大型音樂網站以外,更有許多個人部落格音樂寫手。假如部落格經營者是白人男性,Wolf Parade是他們常常提起並讚揚的樂團,首張專輯《Apologies to Queen Mary》更是被譽為神作,但我個人是因為喜歡主腦之一的Spencer Krug(Moonface、Sunset Rubdown、Swan Lake)才會聽Wolf Parade,和一般聽眾先接觸Wolf Parade再去聽成員其他樂團的經驗不同。今年適逢Wolf Parade在休團五年後重組,看完他們的表演後,我終於瞭解Wolf Parade在西方特定音樂世代聽眾心裡的地位。

首先,來看Wolf Parade表演的觀眾比我們前幾次去的表演中的都要年輕許多,一進到場地就感受到周遭觀眾興奮不已的情緒,迫不及待要看到樂團,但這已經是加場的演出,和前一晚一樣都完售。

當暖場團F-X-R晦暗狂躁的殘響隱沒後,Wolf Parade的吉他手/主唱Dan Boeckner、貝斯手Dante DeCaro和鍵盤手/主唱Spencer Krug短暫現身試了一下音,又回到後台。最後在眾人看似已經不耐到無法再等待的那一刻,樂團正巧出場,以《Expo 86》專輯的開場曲〈Cloud Shadow on the Mountain〉揭開序幕。Spencer Krug激情的嗓音從胸臆湧出,加上貝斯和吉他的強力催化,感覺自己瞬間看到indie rock最鼓舞人心的面貌。

接下來輪到Dan Boeckner的歌曲〈Soldier’s Grin〉,全場他和Spencer Krug擔任主唱的歌曲各占一半,在Wolf Parade的專輯中可以明顯聽出他們二人創作手法的差異,而現場觀眾對他們歌曲的回應也有些微不同。Dan Boeckner(Handsome Furs、Divine Fits、Operators)寫的歌流行元素較多,充滿攫住眾人耳朵的亮點,整體行進非常順暢,讓聽眾沐浴在明亮的光輝中隨著音樂跳舞,他略微沙啞的歌聲符合大家一般對搖滾歌手的印象。Spencer Krug的歌聲渾厚、情感豐沛,他寫的歌不合常理但迷人。Wolf Parade幾首最受歡迎的歌成功地把Krug的怪異元素以熱血率性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Dear Sons and Daughters of Hungry Ghosts〉就是表演前半段的高潮之一,觀眾(以不影響旁人的角度)揮舞著拳頭,和Krug一起唱著「啦啦啦啦啦」,嘲諷的同時慶賀我們這個對所有事情都感到厭煩、都無法滿足的一代人。

表演場地Scala雖然有空調,但團員演出賣力,還有舞台上燈光照射讓他們揮汗如雨,Spencer Krug和Dan Boeckner不時互開玩笑。另一個有趣的點是,就算Spencer Krug表演相當放得開,他的行為舉止仍然透露出他是個內向的人,觀眾從頭到尾不時鼓譟喊出 “Spencer! Spencer!”,讓他更顯尷尬。

Wolf Parade的現場另外的看頭便是感受兩位主腦Spencer Krug和Dan Boeckner在音樂上如何互補;Dan Boeckner的〈Modern World〉因為Spencer Krug在末尾的哼唱橋段而變得特別,而Spencer Krug在Wolf Parade後兩張專輯的創作刻意趨近Dan Boeckner的風格,雖然觀眾反應不如首張專輯的熱烈,但〈What Did My Lover Say? (It Always Had to Go This Way)〉依然是一首很棒的indie rock歌曲,吉他與鍵盤此起彼落的對話很精彩。

這次Wolf Parade重組帶來了新的作品《EP 4》,該晚聽到三首新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utomatic〉,Dan Boeckner急促的歌聲與收緊的吉他聚積的張力在最後的 “Automatic, automatic…” 舒展,達到樂團過去的水平。〈C’est La Vie Way〉無縫銜接到〈Floating World〉也不差,個人最喜歡的新歌〈Mr. Startup〉倒是沒有唱。

表演後半部就是一連串的金曲發送。〈Grounds for Divorce〉、〈This Heart’s On Fire〉等歌曲都讓眾人陷入瘋狂。〈California Dreamer〉本身是較長的歌曲,現場不像錄音室版本受到回授效果遮蔽,鋪陳的橋段細節更多,迸發的副歌光彩熠熠令人難以抵擋。最後用可說是他們最紅的一首歌〈I’ll Believe in Anything〉結尾,或許便能解釋Wolf Parade究竟捕捉到什麼生命經驗,讓他們獲得廣大認同,Spencer Krug的聲音滿溢著被逼出的勇氣,明知道所做的一切都徒勞無功,現代科技將我們的生活帶往令人懼怕的方向,要說自欺欺人也好,許多人依舊沒有放棄奮鬥的意志。

安可的兩首歌反差極大。〈Shine a Light〉算Boeckner式歌曲的高峰,流暢、節奏鮮明,不意外地讓大家都從地面跳起。不常出現在歌單的〈Dinner Bells〉,據Spencer Krug表示是某位觀眾特別指定要聽的,是首哀傷的輓歌,悲戚的旋律與Krug的另一個計畫Moonface有幾分相似,將大家從前面暈陶陶的聆聽經驗喚醒,看到生命悲劇性的一面。

看完Wolf Parade,我彷彿理解了他們重組的理由。即便團員各自有音樂計畫,而帶進Wolf Parade的並不一定是最佳作品,但和能出生入死的夥伴一起玩音樂的經驗應該無可取代。Krug在最近的訪問裡也說,就某種意義上,能分享創作的朋友關係是所有關係裡最親密的,因為給對方看自己未經修飾的作品,而不用擔心蒙受誤解與批評,需要先建立高度的信任。歡迎回來,Wolf Parade的好友們。

by Debby

2016.6.12 Television @ Electric Brixton

by DOPM

來自紐約七零年代龐克音樂場景的Television這次在倫敦的Electric Brixton演出,身為他們第一張專輯《Marquee Moon》的死忠樂迷當然不能錯過這次朝聖的機會,我們總是很誇張的說,這張搖滾樂史上最棒的首發專輯啟發了無數的獨立搖滾樂隊後輩 (另一張則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同名專輯)。

這次的演出陣容除了原本樂隊的吉他手Richard Lloyd替換為Jimmy Rip外,其他原始的樂隊成員都沒有缺席,對他們的印象普遍都停留在四十年前的樂團照片,如今他們也都年近七十,但每個人的狀態看起來都很好,即便主唱Tom Verlaine的嗓音變得蒼老許多,沒有了專輯中那股慵懶的龐克氣息,但他的吉他彈奏技巧可一點都沒有衰退,跟Jimmy Rip的吉他搭配的天衣無縫,兩人都用Fender Stratocaster搭配Vox的音箱來演奏每一首曲子,獨奏與節奏的部份在兩人之間不斷互換,這樣的演奏方式在一般樂隊編制上非常少見。

他們幾乎唱了整張的《Marquee Moon》,從〈Prove It〉開始,兩把吉他所發出的明亮吉他音色開始貫串整場演出。接著的〈Torn Curtain〉,當聽到團員和聲唱著 "Tears, tears" 而Tom Verlaine唱著 "Rolling back the years" 頓時讓人覺得感動,他們怎們有辦法在四十年前就寫出這樣飽受風霜之苦的音樂,這樣的音樂幾乎不會受到時代更迭而有所變動,這樣悲傷的曲調幾乎是可以被帶進棺材的,後段的吉他獨奏則把整首曲子帶到另一個層次。

〈Venus〉是我最喜歡的他們的曲子之一,除了旋律一流,你根本毫無頭緒他們怎麼編出這麼好聽的吉他和貝斯,整首歌的每一處轉折都充滿驚喜,沒有任何一處是多餘的,相較起來現場的版本聽來過於乾淨了一些,但Tom Verlaine彈奏吉他顫音真的很好聽,這是在專輯版本中聽不到的。

而〈See No Evil〉可能不像原本版本那麼有活力,但聽到那個節奏及和聲還是會讓你心裡為之一震。中場的〈Persia〉則是一首Jamming的曲目,以厚重的貝斯節奏為開場,接著則是Tom Verlaine與Jimmy Rip兩把吉他之間的對話,由最微弱的吉他聲響到刷奏出的噪音,起承轉合的過程幾乎天衣無縫,相當實驗性質的一首曲子。

全場的重頭戲當然是經典曲目〈Marquee Moon〉,當開頭的吉他與貝斯一出來馬上就讓人跪拜在地,整個樂隊的內力都在這首曲子中嶄露出來,鼓、吉他、貝斯每項樂器都是這首完美曲目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們的演奏讓這首歌曲呈現出絕妙的層次,最後漂亮的轉折更為曲子畫下完美的句點。

他們最後以安可曲〈I'm Gonna Find You〉作為演出的終曲。這次雖然抱著朝聖的心態也沒有過多的期待,但他們的現場還是帶來了不少驚喜,覺得自己很幸運的還能在《Marquee Moon》發行的近四十年後聽到他們的現場。

by pblue

2016.5.4 James @ O2 Forum Kentish Town

by DOPM

James的音樂不知不覺也陪伴了我十年。當初認識James的時候他們已經解散,加上他們在亞洲名氣不大,所以聽他們的音樂彷彿在挖掘珍稀的寶藏。聽了James不到一年後就看到樂團重組,令我興奮不已,當時在新竹求學的我,某一次上台北參加活動時,在北車的佳佳購入《Hey Ma!》,是我的收藏中第一張有圓角外殼的CD,不少人生經歷都揉合了Tim Booth俊逸的歌聲和Larry Gott昂揚的吉他。

這次James的表演是在O2 Kentish Town舉辦,和日前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同一個場地,也和上次一樣有相當糟糕的暖場團。撐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演出後,現場連番播放The Verve和Doves的專輯,即使重頭戲還沒開始,內心已經因為重溫了英搖經典而感到滿足。

幾乎播完整張Doves的《Some Cities》專輯之後,燈光終於暗下,James以新專輯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Move Down South〉開場,繚繞不絕的旋律與豐富的樂器編置使我迷眩,主唱Tim Booth說,希望大家已經聽熟新專輯,因為整場表演將囊括大多數新專輯的曲目。直到看到James的現場,我才發現他們在英國比我想像中的要受歡迎,現場觀眾幾乎都是四十歲以上的男性,大口喝著酒、恣意擺動身體,完全陶醉在音樂中,不論表演的歌曲是新歌或舊歌,現的反應都一樣熱烈,且對歌詞倒背如流。

James連續唱了五首新歌。在唱完單曲〈To My Surprise〉炒熱氣氛後,Tim Booth在第三首歌〈Catapult〉就玩起了stage diving,很少見到在表演剛開始不久就如此賣力的主唱。新專輯《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整體來說悅耳但沒有太多驚喜,雖然O2 Kentish Town的音場並不是特別好,無法辨清兩把吉他和各件樂器的聲音,〈Alvin〉和〈Waking〉等歌曲與原先版本相比還是如獲新生。當天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新歌是〈Dear John〉,前奏鮮明的合成器非常有八零年代的特色,由於主題是關於一場告別,歌曲的結構跳脫主副歌框架,緩緩鋪陳隨時間不斷延伸的思念,要是新專輯有更多像這首歌這樣的電音歌曲,應該會讓聆聽經驗更豐富。

無論如何,來看James或多或少依然期待聽到經典歌曲,第一首出現的是〈Ring the Bells〉,前奏堆疊了多件樂器,像正午的太陽一樣光芒萬丈,歌曲的後半段加上Tim Booth九零年代時常採用的呼喊式唱腔,讓我彷彿看到陽光下綿延的海岸,再滯悶的心境看到寬闊海域都會得到紓解。接下來的〈Sometimes〉與記憶中一樣美麗,當全場合唱 "Sometimes when I look deep in your eyes, I swear I can see your soul" 時,每個人都看到身邊的人性格最美好的一面。

其他有表演的經典歌曲包括動感的電音歌曲〈Come Home〉,讓原本就已經很享受表演的大家再度陷入瘋狂,另外連發的幾首慢歌〈One of the Three〉、〈She's a Star〉、〈Just Like Fred Astaire〉都展現出James寫甜卻不膩情歌的功力。在主秀即將結束之前,James唱了我事先最期待的曲子〈Sound〉,和〈Ring the Bells〉同樣描述絕處逢生的心境,現場聽到吉他、小號與各件樂器交錯,Tim Booth一邊起舞一邊唱著 "Come, dip on in. Leave your bones, leave your skin. Leave your past, leave your craft. Leave your suffering heart.",勾起我對生命中所有經歷過苦難的回憶,想到不知不覺也跌跌撞撞撐了到現在,不由得淚流滿面。

安可首發便是招牌歌曲之一〈Say Something〉。Tim Booth自在地巡邏全場,他所到的每一處都引起騷動,雖然我偏好這首歌專輯版的恬靜氣質,不過歌詞意境用在現場鼓舞所有觀眾敞開心胸真是再適合不過了。〈Nothing But Love〉現場聽起來非常催情,這種末日與愛的主題始終歷久彌新。最終James唱了上一張專輯紀念Tim Booth母親的歌曲〈Moving On〉,歌詞哀傷但曲調歡快,人生便是如此充滿一幕幕矛盾、悲喜交集的畫面。

據表演後公布的歌單來看,James理應表演〈Tomorrow〉但卻沒有唱,大概是因為除了我們當晚看的表演外,樂團在倫敦還有緊接兩場售罄的演出,而且許多觀眾都會看一場以上,所以要留到之後。沒有聽到〈Tomorrow〉當然很可惜,不過James的經典歌曲繁多,他們也場場換歌單,下次要是機會看現場,或許他們又帶來新的作品,繼續把我們從絕望中拯救出來。

by Debby

2016.5.7 Lush @ Roundhouse

by DOPM

Lush給我的印象一直都是活在那幾張由英國獨立廠牌4AD發行的專輯裡,自從他們的鼓手Chris Acland在九六年離世後樂團就再也沒有現場演出也沒有新作品,這讓兩千年後才接觸到他們音樂的我覺得他們就這樣活在4AD眾傳奇樂隊的百科全書裡,但去年樂隊宣布復出的消息卻讓人相當驚喜,不敢相信我們還是有機會看到Lush的現場演出,這次的復出陣容除了主唱Miki、吉他手Emma以及《Split》時期加入的貝斯手Phil等原班人馬外還找來Elastica的鼓手Justin,不過對於他們的現場會帶來怎樣的感覺卻是一點概念都沒有,這個疑問的答案一直到今天才正式揭曉。

這次的表演場地在接近倫敦著名另類景點之一Camden Town附近的Roundhouse,由於之前已經來這場地看過幾次演出所以大概可以預期音場並不會太差,不過當Lush開始演出後整體感覺卻還是出乎意料的好,可以說比預期的好上取多,每一樣樂器的表現都相當層次分明,Miki用吉他製造出的噪音音牆加上Emma彈奏的明亮吉他旋律與Phil深厚的貝斯線為歌曲打造出完美的底基,即便臺上的Miki已經沒有一頭紅髮,Phil則頂著一頭白髮,表現出來的聲音還是如同年輕時期的他們一樣。

Phil穿著有Shoegazer字樣的黑色T-Shirt,回想著這幾年多少復出演出的Shoegaze樂隊,感覺彷彿他們一起說好等老了小孩都長大了再一起回來玩團,Miki問臺下的觀眾不到四十歲以上的舉手,還不到三十歲的小弟如我像是意外般的出現在這觀眾群,但也不少小孩被父母一起帶來看表演。比起其他Shoegaze樂隊Lush並不是靠大音量來取勝,歌曲中美好的旋律以及夢幻的氛圍才是他們的武器,聽到像〈Kiss Chase〉、〈For Love〉等歌曲真的滿感動的,他們更是唱了不少專輯《Split》裡的曲子,因為自己最喜歡的專輯是Split所以聽起來格外熟悉,除了〈Light From a Dead Star〉這樣慢板的優美曲調,他們唱起快歌〈Hypocrite〉還是相當有力道。

整場演出最經典的莫過於是〈Desire Lines〉,可以說是他們最憂傷的一首歌曲,Emma的吉他獨奏隨著節奏緩緩不斷的傳入你的耳內,曲子中段的轉折更把氛圍轉換到另一個層次,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他們早期的歌曲〈Etheriel〉裡稚氣的感覺讓我想到英國八零年代的獨立音樂場景,他們的音樂不只是Shoegaze、Dream-Pop也隱藏著Indie-Pop的基因,然後還有受到龐克音樂影響的〈Downer〉、〈Ladykillers〉等曲子都讓人聽得相當爽快。

在第兩次的安可中他們以〈Monochrome〉做為結尾,滿足了這些等待二十年的樂迷們,這兩個十年如同流星般一縱即逝。很感謝他們所帶來的演出,也為這一年所看過的Shoegaze樂隊演出留下一個美好的註腳。有時候你會忘記自已為何身在此處,但這些音樂總會給你最好的答案。

by pblue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