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20. A Tribe Called Quest - We Got It From Here… Thank You 4 Your Service

對於A Tribe Called Quest的樂迷來說,還能在2016聽到這張新專輯,簡直是令人想要痛哭流涕的奇蹟。今年三月,樂團核心MC Phife Dwag 鬥不過久病纏身的糖尿病,才剛過世。在這之前,Phife 與Q-Tip 私人的關係也因一山不容二虎的關係讓他們漸行漸遠。所以,還能在這張專輯,聽到他們兩個MC破鏡重圓合作,還有退出多年的Jarobi強勢回歸,真的令人感動不已。唯一比較可惜的是,他們的DJ - Ali自己有配樂工作,沒辦法加入這張專輯的製作。

ATCQ身為另類嘻哈樂的元老,算是最早把爵士與搖滾樂的旋律與嘻哈的重拍做出完美結合的樂團。九零年代早期推出的專輯,張張都是嘻哈樂的經典。事隔18年後,既使他們在音效上沒有什麼大突破,但能把他們當年創新的風格融入現在這個時代,甚至交棒給下一代的嘻哈人。我想這張專輯最重要的是ATCQ以身示範了嘻哈該有的精神,透過旋律與押韻去討論社會時事與政治問題,用音樂去擁抱並尊重多元文化。

(by F)

19. Car Seat Headrest - Teens Of Denial

《Teens of Denial》之所以讓人一聽再聽,原因顯而易見,因其不論編曲、吉他聲音質地皆佈滿90年代indie傳奇樂團Pavement的氣味,甚而Will Toledo似走非走的嗓音也與Stephen Malkmus有著幾分神似。同時〈Drunk Drivers/Killer Whales〉的民謠基底,亦帶有Jeff Tweedy般的質樸色彩。那些吉他刷弦、回扣與曲勢轉折變奏,皆是再熟悉不過的章節安排,這些既視感讓人更快速地融入其建構的世界裡。而身為聽者與受眾的我們,自然是樂於回到那伴隨青春成長記憶的美好年代。

(by H)

 

 

18. Merchandise - A Corpse Wired For Sound

第一次聽《A Corpse Wired for Sound》的時候或許會覺得有點難以入耳,不知道是刻意或者成本不足,音樂製作得非常粗糙、樂器含糊不清,然而和Merchandise在4AD發行的上一張專輯《After the End》相比,《A Corpse Wired for Sound》重現了他們當初DIY、恣意惡搞又復古的魅力。專輯中有不少令人難以抗拒的金曲,如開場曲〈Flower of Sex〉就將dream pop式的朦朧吉他和揉合了愛慾與死亡意象的歌詞結合得非常出色。〈Lonesome Sound〉不論是拼貼的古怪音效,跳動的節奏和Carson Cox拖長的演唱方式都很迷人。〈Right Back to the Start〉、〈Shadow of the Truth〉、〈Silence〉等歌曲當中回授明顯的合成器以低成本的錄音呈現,宛如快要壞掉的收音機轉到八零復古金曲電台所發出的聲音,別有一番趣味。

(by D)

17. Marissa Nadler - Strangers

Marissa Nadler像是一位來自上個世紀的女子,用她脆弱易感的心靈去理解身處的世界,再把她的觀察寫成音樂,而在加入Sacred Bones廠牌後,她逐步放下矜持,讓更豐富的樂器組合搭配她的吉他刷弦與歌聲。《Strangers》比起上一張專輯《July》在編曲方面又再豐富了一些,除了寫自己的心事,她也將注意力放到友人和陌生人的生活。描寫女性友人的〈Katie I Know〉、〈Janie in Love〉、〈Shadow Show Diane〉都給了聽者唯美的畫面,想像這些人正面對的難題。〈Divers of the Dust〉、〈Skyscraper〉、〈Dissolve〉則把悲苦的情況寫得如此詩意,她的溫柔筆觸使人相信就算遇到相似的無助情境,也絕不會是遭逢厄運。

(by D)

16. Badbadnotgood - IV

在去年推出廣受好評、和Ghostface Killah合作的專輯《Sour Soul》後,今年加拿大爵士樂團Badbadnotgood乘勝追擊發行了專輯《IV》(實際上是第五張專輯)。Badbadnotgood本身演奏融合嘻哈與R&B元素的爵士樂已經很優秀,但這張專輯參與的客座樂手為他們的音樂畫龍點睛。其中由Future Islands主唱Samuel T. Herring跨刀的歌曲〈Time Moves Slow〉優雅而浪漫,是今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之一。加拿大薩克斯風手Colin Stetson的標誌聲響也在〈Confessions Pt II〉上展露無疑。接近尾聲時,加拿大歌手Charlotte Day Wilson獻聲的〈In Your Eyes〉讓人想起六七零年代的流行靈魂樂,聽起來非常順耳、適意。

(by D)

 

15. Lambchop – FLOTUS

來自美國Nashville 的Lambchop,由創作鬼才Kurt Wagner領軍,是另類音樂中一支更另類的樂團,看起來毫不起眼,乍聽之下中庸平淡,但是一旦你被他們的音樂打到了,他們音樂的韻味才會漸漸的浮現。成軍二十多年來,幾乎一貫的用傳統的民謠樂器創作,偶爾加入弦樂點綴,在今年名為《FLOTUS》的新專輯卻開始玩起電子音效,但是並不是要把音樂玩的酷炫,反倒更像是一群老孩子拿到新玩具,一邊探索一邊實驗著不同音效在他們音樂裡的可能性。對於熟悉Lambchop的樂迷來說,剛開始聽這張應該都會很不適應,但是多聽幾次,就會慢慢聽到我們熟悉的Lambchop,唯美的旋律,充滿微妙巧思的編曲,還有Kurt唱出我們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日常生活。

(by F)

14. Common - Black America Again

自嘻哈的誕生至今,已經有三四十年了,一直以來作為黑人為社會發聲的音樂。在過了這段時間,也許在音樂上征服了世界,也讓少數黑人變得更加富裕,但是大環境的社會現況不僅並沒有改變,甚至從今年的新聞來看卻是越糟。警察任意槍殺黑人,川普當選總統,種族歧視的問題越演越烈。身為嘻哈樂的中堅份子,Common一直以來都積極的參加社會運動並為黑人同胞們發聲。今年交出這一張《Black America Again》,便是一張充滿政治議題,並同時散播愛的訊息的專輯。對於Common的rap,我覺得其實沒什麼特別好說的,對於一個像他這樣穩定又有良知的饒舌歌手,你知道他交出絕對是有水準的韻詞。而我覺得讓這張專輯特別突出的部份,是Common找來合作的音樂人都是現在嘻哈與爵士界的一時之選。找來了能跨界嘻哈與爵士的製作人Karriem Riggins,鋼琴找來拿了葛萊美獎的爵士好手Robert Glasper,貝斯找了現代爵士新星Esperanza Spalding。客串獻唱的來賓有大牌的Stevie Wonder與John Legend,另外還有長期合作的靈魂歌手Bilal。然而,整張聽下來卻沒有許多嘻哈專輯的問題,那就是太多客串明星讓專輯沒有一個完整性。相反地,這整張聽下來,每個音樂人都貢獻他們的特長,使得音樂性多元卻非常的完整,要傳達的訊息非常清楚也很正向,像是一杯陳年好酒,濃郁又溫醇。

(by F)

13. James - 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自從曼城樂團James重組復出之後,就固定每幾年會推出專輯。身為他們的老樂迷,對他們一貫醞釀情緒的方式已經很熟悉,雖然常常希望他們創作的時候可以更大膽些,不要在較具實驗性的元素短暫出現後,馬上餵悅耳旋律的糖給聽者,但樂團雋永的歌曲和Tim Booth充滿靈氣的嗓音也不易令人厭膩,尤其今年看完現場更對《Gir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中的歌曲有特殊的感情。〈Bitch〉、〈To My Surprise〉吐盡市井小民看上流人士惺惺作態的怨氣,〈Waking〉批評填鴨式的學校教育。〈Nothing But Love〉大合唱的橋段十分感人,〈Dear John〉、〈Move Down South〉則像James過去撫慰人心的慢歌一般憂鬱但不頹喪。

(by D)

 

12. Teleman - Brilliant Sanity

來自倫敦的四人組合Teleman在《Brilliant Sanity》中以流行的曲調抓住獨立搖滾樂迷的耳朵,專輯內以德國流行音樂重鎮〈Düsseldorf〉為曲名的單曲以極簡的合成器編曲、鼓擊以及鏗鏘的電吉他刷奏寫出節奏感極具的流行歌曲,更不用說〈Glory Hallelujah〉的副歌有多讓人琅琅上口,有點傻氣又跳耀的編曲,反倒成為他們最大的特點,簡而言之《Brilliant Sanity》是一張給聽者不帶負擔且挑動正面情緒的作品。

(by P)

 

 

 

11. Minor Victories - Minor Victories

過往眾多Supergroups雷大雨小的經驗,也同樣使人不敢多所期待,以防期待越高、失落越重。一切疑慮皆於首次聽到Minor Victories這張同名專輯後煙消雲散,其感動與衝擊遠遠超越原先期待。旋律、聲響絲毫不見老態,歌詞與曲勢的搭配也來得十足groovy,層次轉折有條不絮,恰恰符合個人心中對於Slowdive,以及其後的分支樂團Mojave 3、Monster Movie的美好記憶。

【2016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21到30名

by DOPM

30. Radiohead - A Moon Shaped Pool

聽完《A Moon Shaped Pool》很難形容對這張專輯的感覺,身邊的Radiohead樂迷已經對他們的作品不再有太大的期待,但他們近期的作品一直都是屬於慢熟型的,如果不深入去聽Thom Yorke到底想唱什麼,很多時候也只能在霧裡看花。對於近年來右派陣營的聲勢大漲,〈Burn the Witch〉將社群與媒體對特定團體與對個人的獵殺投射在歌曲中,但或許對社群崛起的原因必須更加深入探究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問題,歌曲隱晦的呈現方式,留給人給予除了善惡二分法外的解讀。

〈Glass Eyes〉與〈Identikit〉兩首意旨心碎的歌曲,讓人聯想起Thom Yorke的私人感情,或許是媒體對他結束了一段長久以來的關係大肆渲染的一番,但慘情的旋律實在叫人傷感,專輯最後一首曲子放了早已寫好的〈True Love Waits〉似乎也不是巧合。〈The Numbers〉則是對全球暖化的悲鳴,講述著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而不是在數字上。在音樂上,他們以合成器、電吉他、木吉他以及貝斯來呈現出冷調的氛圍,其實並沒有太驚豔的地方,很多表現方式在之前就已嘗試過,但〈Ful Stop〉或許是第一次他們認真想做一首Krautrock的歌曲,畢竟我們之前都只能說他們受德式泡菜搖滾影響,並不是真的有玩過完全相似的風格,應該會是彩虹裡神曲〈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後我最喜歡的Radiohead曲子。

(by P)

29. V.A. - Kei Nishikori meets Nujabes

這不是張全新的專輯,僅只是日本網球選手錦織圭挑選了他所喜愛的Nujabes歌曲集結成輯的作品。初次聽到他的作品是在香港的White Noise Records,當時店裡正在放送中村遙的《Melodica》,那是我對Nujabes這個名字首次有了印象。而今年年中自東京購回《Modal Soul》、《Spiritual State》後,幾乎是無可抑制地跌入Jazzy HipHop的領域,整個2016下半年便在不斷翻找相關曲風的音樂中度過。然而到頭來還是Nujabes的作品最迷人,任何環境狀態下皆能適用,聽了不下百次仍不厭膩。

(by H)

 

 

28. 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 - Third World Pyramid

從九零年代以來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一直都是一個多產的新迷幻搖滾樂隊,不管樂團曾經有過多少的衝突,重組過多少次,也沒辦法阻止主腦Anton Newcombe的創作慾。雖然《Third World Pyramid》是一張中規中矩的迷幻搖滾作品,但整體的旋律性相當的多元,可以聽到夢幻民謠風格的〈Assignment Song〉,異國曲調的演奏曲〈Oh Bother〉,再到快節奏專輯同名曲〈Third World Pyramid〉等曲子都能滿足喜歡那種漫步在太空的迷幻樂迷。

(by P)

 

 

27. The Anchoress - 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 

初聽The Anchoress,直覺會將她與PJ Harvey、Tori Amos、Kate Bush等創作人產生連結,Uncut雜誌則以唱著John Grant曲調的Karen Carpenter來形容這張debut album。專輯錄音的呈現上,將Catherine A.D.的聲線表現得極為清晰且定位靠前,喜好欣賞女聲演繹的樂迷或可從Catherine A.D.在各式風格下的華麗轉換間得到滿足。不過,與其說《Confessions Of A Romance Novelist》是indie sound,我反而認為其更偏向流行音樂,只是編曲結構較有90年代的風味,轉折與餘韻也較現今普遍的流行音樂來得更為豐富多樣。

 

 

26. Swans - The Glowing Man

Swans主腦Michael Gira宣稱《The Glowing Man》將會是他們繼2009年重組以來最後一張作品,對於Swans來說他們的作品一直都是很有野心的,那樣的企圖心也讓他們每一次都很難超越自己,即便不能超越自己,他們還是在《The Glowing Man》用盡全力想要挑戰樂迷的耳朵,或許是長達兩小時的專輯長度,一般人很難有時間能一次聽完,加上每一首歌的醞釀期比起前幾張專輯還要長,也提高了聆聽的難度,不過當你真的全心花時間轉大喇叭音量去聆聽就會是一種相當獨特的體驗。

 〈The World Looks Red / The World Looks Black〉是Michael Gira將他在八零年代曾在Sonic Youth歌曲〈The World Looks Red〉的作詞重新在這張專輯重新翻唱。〈When Will I Return?〉是寫給Gira的老婆Jennifer Gira並由她來獻唱,獻給她從傷痛中站重新起來的勇氣。〈Frankie M〉是獻給世界上每一個受傷的靈魂,而〈Finally, Peace〉則是以描述末日的景象向大家告別,當一切消逝殆盡,他們的榮耀將會是永恆。

(by P)

25. Michael Kiwanuka - Love & Hate

《Love and Hate》發行之初無特意關注,直至某日夜晚在Apple Music上點開了〈Cold Little Heart〉的MV,那一刻徹底地被震懾住(上一回有此相同感受的音樂,是坂本龍一於Avatar Studio現場演奏的影片)。長達五分鐘的前奏鋪陳,有著媲美〈While My Guitar Gently Whips〉的滑絃吉他獨奏,低迴幽美的氛圍更宛如Pink Floyd經典再現。爾後節拍漸起,Michael Kiwanuka厚實穩定的人聲湧入,拉開序幕後的場景彷彿Terry Callier搭上Wilco的旋律線,加上帶點Motown風格的顫抖琴弦,那毫無疑問是一觸及靈魂的聲音。

 

24. ANOHNI - HOPELESSNESS

如同專輯名稱《HOPELESSNESS》,Antony化名為ANOHNI將一些當今的議題以絕望的心情寫進這張專輯裡,有趣的是歌詞的視角並不是以批評的角度來書寫,而是以反諷的方式來呈現,或讓他自己成為每一個事件、環境中的受害者,他可以是在中東被無人機轟炸的小女孩、成為看著動物因全球暖化而死去的那個人,成為那個被政府以國家安全為名無時無刻監視的人、成為在世界各地被執行死刑的人等。即便音樂上以電子節拍為基底,Antony極具張力的歌聲始終能帶來將情緒渲染到每首歌,每個主題上。為什麼要這麼殘酷的將我與地球隔絕呢?化身為每一個受害者的Antony在《HOPELESSNESS》中用他的歌聲問著世上的每一個人。

(by P)

 

23. Exploded View - Exploded View

德裔英國唱作人與政治記者Annika Henderson過去以Anika的名義發行過獨具個人風格的翻唱專輯,她冷靜、超然中帶著一絲瘋狂的聲線令人想起Nico。在墨西哥表演時,她結識了製作人Martin Thulin、Hugo Quezada及Hector Melgarejo並組成了Exploded View,練團一陣子後,他們以極快的速度錄下首張專輯《Exploded View》。Anika政治報導的背景在這張專輯上得到有力的發揮,例如〈One Too Many〉提及許多過著自毀性生活的人,〈No More Parties In The Attic〉講述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無法避免的疏離感、〈Lark Descending〉詰問不同人參與社運的投入程度。音樂上展現了來自後龐克、七零年代的前衛音樂等影響。單曲〈Orlando〉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冷冽的鍵琴和律動的貝斯雖然衝突,描摹我們隨時接觸來自不同時空與情境的日常生活卻意外地貼切。

(by D)

22. M83 - Junk

相較於前兩張作品敏銳的潮流嗅覺,M83於今年發行的新輯《Junk》充斥復古氣味。藉由返還70、80年代的音樂風格,追悼那被人們拋棄遺忘的過時流行產物。即便作品樣貌與前作有著幅度不小的改變,但Anthony Gonzalez仍將一卡車的復古曲風玩得有聲有色。《Junk》構築的音樂堡壘觸及了模糊隱約的年幼記憶,令我想起那個還用著VHS倒帶機和磁頭清洗帶的緩慢時光,感官慾望曾經如此單純且容易滿足。

(by H)

 

 

 

 

21. Danny Brown - Atrocity Exhibition

我想Danny Brown應該是唯一一個會拿Joy Division的歌名〈Atrocity Exhibition〉來當專輯名稱的饒舌歌手。但是整張專輯就如其名一樣,Danny用歌詞描繪出現代社會以及他自己生活中的各種atrocities。像是看一部Danny 自導自演的超現實恐怖cult片,裡面的畫面充滿了酒精、毒品、性、槍枝、暴力,有時令人不敢直視,因為它既殘酷又寫實。但是會讓Danny與其他饒舌歌手與眾不同的是,雖然他活在這喧囂的墮落馬戲團當中,卻不曾忽視他自己真正的感受,也因此他能從內心挖出屬於他私密的脆弱的那一面,甚至是懷疑他的成功並正視他自己的惡魔。另外也許是加入Warp廠牌的關係,他在拍子的選擇上拋棄了主流的嘻哈節拍,反而挑了很多怪異又實驗的音效,讓整張專輯的氣氛與層次的堆疊更加豐富也更有挑戰性。

(by F)

The Kinks - Something Else By the Kinks (1967)

by DOPM
Untitled.png

在搖滾樂不算太長的發展歷史中,悲劇似乎佔據了不少篇幅。若真有所謂「不幸中的大幸」,那麼,「幾乎所有『第一波英倫入侵』(以下簡稱『英倫入侵』)的樂團樂手在二戰期間都仍在襁褓階段且幸運地存活下來」將會是其中之一。試想,如果John Lennon、Mick Jagger、Pete Townshend等人提早個二十幾年出生,他們或許就會在尚不知搖滾樂為何物的狀態下被送上戰場,悲慘一點的話,像Roger Waters的老爸為國捐軀亦不無可能—果真如此,搖滾史便要徹底改寫了!

然而,上帝彷彿賜給了祂這群世居在英倫三島的子民格外豐盛的好運,他們不僅順利逃過戰火的波及,還有著驚人的音樂天賦;除此之外,戰後歐洲諸國普遍呈現的百廢待舉之勢,更為他們帶來一個沒有包袱的創作環境,使得這批未來的「搖滾傳奇」能恣意揮灑其才情。每一個「英倫入侵」的搖滾樂手皆可視為「時勢造英雄」的完美體現,他們不單單是活下來了,而且還注定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大眾文化寵兒。

於是,打破既定框架及對「新」的無盡追尋構成六零年代的時代精神。在這片廣袤的實驗樂土上,The Beatles展開了一連串聲響探索,致力於前衛音色的開發;The Rolling Stones以挑釁的舞台風格演繹其益發張狂的墮落頌歌;The Who則企圖將歌劇的恢宏格局帶入搖滾樂中,打造跌宕起伏的概念專輯。正當「同梯」邁開步伐向前走時,來自北倫敦Muswell Hill的Davies兄弟檔—Ray Davies與Dave Davies—卻反其道而行,使得他們組建的樂團The Kinks洋溢著一股濃濃的懷舊風情。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The Kinks音樂中的鄉愁韻味呢?Davies兄弟(特別是哥哥Ray)多元的個人品味固然是一大原因,樂團在1965年被美國列為「拒絕往來戶」,被迫留在歐洲本土市場也許才是更決定性的客觀環境因素。簡言之,「美國經驗」的匱乏使得The Kinks不得不回歸傳統英式文化,並從中汲取靈感與養份。而這張喚作《Something Else By the Kinks》(或有樂迷簡稱《Something Else》)的專輯,會否因此在名稱上玩弄自嘲的英式幽默也就變得十足地耐人尋味。

《Something Else By the Kinks》以〈David Watts〉揭開序幕,此曲不僅點出瀰漫於整個英國的階級矛盾,更對同儕間的比較及隨之產生的羨妒心理有著生動的刻畫,試看以下這段歌詞:

And when I lie on my pillow at night
I dream I could fight like David Watts
Lead the school team to victory
And take my exams and pass the lot

我不禁揣想,這位匿名的敘事者與David Watts的關係是否正如美國校園小說《A Separate Peace》中的Gene和Finny般,前者在對後者既愛又恨之餘,仍默默企盼自己能夠成為如後者般的存在,渴望以心中的理想人格置換那被自我所厭棄的部分?

緊接而來的〈Death Of A Clown〉則是弟弟Dave Davis的作品,也是專輯的第二支單曲。向來浪蕩不羈,宛如現代酒神的Dave曾在2015年的訪談中提及這首歌的創作動機是來自一次派對的疏離經驗—在眾聲喧嘩之中,他突然感覺自己像是水族館的海獅,日復一日地重複著相同的表演。Dave的詞作較重個人經驗的敘寫,專輯中的〈Love Me Till The Sun Shines〉與〈Funny Face〉亦出自其手筆,一般咸認這兩首歌寫的是他與學生時期的女友Sue Sheehan的一段情—小倆口因女方懷孕和雙方家長的反對而被迫分手。此一書寫方向無疑地與哥哥Ray的「類人類學」式觀照有所不同,前述的〈David Watts〉即是Ray的典型筆觸;另外,像〈Two Sisters〉、〈Situation Vacant〉也都屬於此類作品。當然,最為人稱頌的還是壓軸曲〈Waterloo Sunset〉。

〈Waterloo Sunset〉無疑地展現了高度的「英國性」(Englishness),「日落」的意象反向映照出「日不落」的逝去;敘事者犬儒疏離的姿態、自我安慰的口吻及孤芳自賞的緬懷心理皆是對往日榮光最後的致意。然而,當複雜幽微的情緒碰上眼前這幅百無聊賴的城市浮世繪,也只能凝成一聲輕嘆“Waterloo sunset's fine”。

The Kinks在台灣搖滾樂迷間的普及度似乎老差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與The Who那麼一截;平心而論,The Kinks在曲式結構上的確少有破格之作,但Davies兄弟檔以寥寥數筆寫意勾勒的英式風情絕對值得人們一再探尋造訪,無怪乎Pete Townshend要稱Ray Davies為「搖滾桂冠詩人」了。

by Faun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