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草原WWWW - 盤

by DOPM
IMG_0165.JPG

會買到這張唱片,可以說算是個美好的意外。上個禮拜去唱片行送修CD播放器,遇到另一位電子音樂人,話題正好轉到落差草原WWWW的新專輯。因為老闆剛到貨,我們便拿出來播放一起欣賞。在這之前,本站曾經訪問過落差草原,因此這名字對我而言並不陌生,但是對於他們的音樂,筆者卻沒有那麼熟悉。而當喇叭流出「雨連結天與地的通道」的開頭,那急促而渾厚的bassline與呢喃的歌聲相互交錯穿插出一種邪典的詭異氣氛,接著大鼓出來時更像是某個異端的宗教儀式。我的耳朵立刻被這充滿實驗性的音樂給吸引了。當我們聆聽的時候,該音樂人也不禁讚嘆這張專輯的製作,從錄音到製作混音都可以聽得出落差草原在聲響上下了一番功夫。而我聽到第二首時,馬上就下手買了,等不及想要回家聽。雖然網路上都有發行宣傳,也有Youtube試聽,但是要不是在實體店面有機會正好聽到,而且是用比較好的音響設備聽到,我可能又會錯過這一張今年聽過最有趣的台灣專輯。

關於這張專輯《盤》,其實我覺得有幾個可以討論的面向,像是專輯概念、視覺包裝、文字意境,和最根本的音樂本身。當我在搜尋關於這張專輯的資料時,其實有點困惑。文宣裡提到《盤》是對「共生世界」的意識延伸,是將生命經驗和概念相互融合。以更宏觀的角度來觀察並記錄下在台灣這個島嶼上共生的生命與輪迴。音樂上,除了提到找來Forest主唱Jon Du處理後制錄音及混音,並送給英國Alchemy Mastering首席工程師Matt Colton做母帶後製。對於由一之、愛波、唯祥、阿龍及小白這五位落差草原WWWW的成員如何一起創作出這張專輯裡令人驚奇的音樂,幾乎都沒有提到。

自2010年組團到現在,八年的時間慢慢累積彼此的默契和生命經驗,這張專輯有點像是一種集大成之作。對於像我這樣,初次接觸他們音樂的人,也不難被這聽起來有點陌生但又有點熟悉的音樂給吸引。在〈碎花星辰〉裡,我們先聽到溪水流動的野外錄音,接著加入如部落音樂的敲擊鼓聲,最後充滿震撼感的大鼓聲也跟進,宛如大自然萬物共同進入瘋狂夢境的行進曲。這首長達近十分鐘,巧妙的融合迷幻音樂,世界音樂,與電子音樂,是首極為精彩的作品。〈渡〉更是讓人直接聯想到人過世時,變成了鬼魂走向極樂世界的那段路。樂器的編排上靈活地使用了大鐘與嗩吶,讓這些傳統樂器在樂曲中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要說到他們在音效的錄製和音場上的設計,這張專輯可以算是在我聽過台灣獨立音樂中,相當厲害的。拿〈精靈〉來說好了,曲調結構經過三四段的變化,無論是鼓聲、鑼聲、鈴聲、敲擊琴聲、實驗電子音效,甚至是吉他聲,我們都能清楚聽見這些樂器出場的位置與力道,聽著它們相互承接轉換,進而改變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場景。〈符號學〉裡更是聽到電子鼓與打擊樂器重複演奏,而其中也有些微妙的變化,搭配著長笛聲的旋律,男女合聲吟唱如符號般隱晦的字句。在曲中後半段,更是轉變成ambient/drone的音效,其浩瀚無根的程度絲毫不亞於太空電影配樂。

其實一開始在聽到這張專輯時,除了對聽到的音樂感到驚喜外,某部分的我一直在腦裡摸索這聽起來像誰,或是這聽起來像甚麼,甚至在想他們到底是在唱三小。但是,多聽幾遍這些問題就顯得越來越不重要。重點是我喜歡我耳裡所聽到的音樂,即使不懂,但我還是能聽到他們玩實驗音樂能玩得如此忘我,玩得如此精彩,並且是這樣獨一無二的。就如同他們專輯封面,由愛波和一之所製作的那盤雕塑品,你能說出那是甚麼東西嗎?你看得到它,但卻說不出來那是什麼。而他們的音樂也一樣,《盤》算是甚麼樣的音樂?我只能說它是實驗音樂,這個猶如「雕塑品」這樣籠統的概稱而已。你必須把心打開,用聽的去感受它,而且最好是用好一點的CD音響系統去體會這張專輯應有的面貌。

by fuse

Beach House - 7

by DOPM
a2791467180_10.jpg

Beach House的《7》看似簡單的用他們所發行的專輯數來命名,但這不單單只是他們的第七張專輯,也是他們至今十多年音樂生涯的轉捩點。之前對他們《Teen Dream》後的專輯一直都感到興趣缺缺,總覺得他們似乎已將自己的風格定型,不斷重複之前詮釋歌曲的方式,雖然同樣是動人夢幻的旋律卻少了某種想要突破自我的渴望,將創作禁錮在有限的邊界內,但《7》雖不能說在獨立搖滾的脈絡中有驚天動地的突破,但風格的轉換跟聲音的重塑卻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次的氛圍很黑暗,所呈現的聲響就像是在整個宇宙無邊際的黑上放上星芒,在黑暗中又不缺乏溫度。

這次找來Spaceman團員Peter Kember來擔當製作人並且由英國名製作人Alan Moulder來參與專輯的混音讓《7》在聲響的表現更為精緻但又不顯得匠氣,很多地方都聽得出在製作上的巧思,加上團員Legrand和Scally本身的創作天賦,更為他們的創造力添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從第一首〈Dark Spring〉就讓我很驚訝Beach House也能做出這麼深沉的Shoegaze的曲子又聽不出是從九零年代那些的Shoegaze名團中偷來的風格,歌曲中的合聲與飛梭於左右聲道的音效為歌曲帶來了很棒的空間感,猶如隨著隕石在宇宙不斷向黑暗中高速的墜落。〈Pay No Mind〉用緩慢的鼓擊將Legrand口中的旋律與琴鍵聲帶出,唱著:「當我看著黑暗中的你,沒有什麼能讓我感到疑惑了。」浪漫的詞句與旋律緩緩的深植在你的腦中。

在黑暗中的光芒一直是這張專輯中不變的主題,而〈Lemon Glow〉又再一次將這主題完美的呈現在聲音中,你可以聽得到過往Beach House所擅長的夢幻吉他琴響,但在人聲與合聲的處理聽來相當有層次感,電吉他聲響不斷在左右聲道輪流響起如同不斷閃爍的光芒,曲末的大鼓過門給了一個意猶未盡的句點。〈L'Inconnue〉更將人聲的堆疊用的淋漓盡致,這也是Legrand第一首有用法文來歌唱的歌曲,靈感來自一名在塞納河溺死的女子,並又在曲中對照專輯的數字7講述著七名受苦的女孩,並且對他們的遭遇感到憐憫,法文的演唱更為整首歌添加了神祕感,最後以鼓機的聲響與真實鼓拍交錯著高明的將歌曲淡出耳際。

〈Drunk in LA〉是整張專輯最重要的一首歌,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都充滿著對生命流逝的不悔,Legrand在訪問說道她很高興自己能夠變老,能夠成熟的看待事情,可以不用在乎他人眼光來做決定,她覺得變老是一件很美的事;Scally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便覺得驚為天人,幾乎是整張專輯中他最喜歡的歌曲。歌詞描述的是一位明星獨自在昏暗的LA酒吧腦中所掠過的畫面,她在黑暗中渴望著被愛,渴望著爬上艾菲爾鐵塔對著天空書寫希望它能被他人收到。開場的冰塊聲清脆的滑落斟滿酒水的水晶杯中,加上如同唱針放上唱片卻還未撥放樂音前的雜訊聲效,眾聲響細緻的將場景重現在耳旁,內心獨白婉轉緩慢的觸動你的靈魂,相當黑暗卻又優雅絕美的一首歌。

他們也在〈Black Car〉中嘗試了電子元素將冷冽的聲響帶進歌曲中,這首歌以譬喻的方式影射著我們所處的世界,即使我們所處的地方如同寒冷的墓穴但至少還有值得牽掛的事物支撐著我們繼續走下去,這是否也反映著美國現在的政治氣候。當他們被問到這是不是一張政治專輯,他們覺得聽者願意它可以是一張政治專輯,畢竟每個人對政治專輯的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認為專輯不變的主軸還是愛與憐憫。〈Girl of the Year〉受到Andy Warhol旗下女明星Edie Sedgwick的啟發,向從閃耀到殞落的她致敬。還記得The Velvet Underground跟Nico也曾在〈Femme Fatale〉中向Edie Sedgwick致敬,而〈Last Ride〉則反過來向女歌手Nico致敬,歌名也影射了Nico因在Ibiza渡假騎車時因心臟病摔倒所導致的意外死亡,Beach House這次以兩位曾經耀眼的女明星作為專輯的結束,也體現了整張專輯中對女性的敬意。

《7》雖然黑暗但卻是一張充滿亮點的作品,每一首歌從起頭到結束都絲毫不含糊,在製作上也充滿了巧思,將專輯中想要塑造的氛圍完整的帶給聽者。即使在風格上有顯著的轉變但還是將他們自身原本的夢幻旋律完美的轉換到另一個黑色空間讓這張作品成為了他們音樂生涯上的另一個里程碑。


by guan

評分:

Loma - Loma

by DOPM
a0997779065_10.jpg

前年在倫敦看過德州樂團Cross Record與Shearwater的演唱會,身為Shearwater數年的樂迷,注意力都放在主場上,不過聽暖場團Cross Record時覺得音樂十分美麗。今年初得知Shearwater的主腦Jonathan Meiburg與Cross Record合組了新團Loma倒也不感到驚訝,因為Jonathan Meiburg先前已經有許多提攜後輩的事蹟(Sharon van Etten曾是Shearwater的經紀人)。仔細聆聽Cross Record的上一張專輯《Wabi-Sabi》並閱讀資料,發現Shearwater當時還出借了鼓手Thor Harris給Cross Record,所以這兩團在音樂上原本就有很多交集。

Loma這個計畫結合了Cross Record幽微細緻的特質和Shearwater近年來比較戲劇化且外放的風格,從曲子中的轉折和旋律的流動可以聽到Jonathan Meiburg的手筆。為了與Shearwater作區別,Loma由Cross Record的Emily Cross擔任主唱,她的歌聲不屬於受過訓練專業歌者的類型,反而像身邊的友人那般樸實無華,同時又似乎與外界隔了一層膜,散發出孤獨的氛圍。錄製《Loma》時,Cross Record中原本是夫妻的Dan Duszynski和Emily Cross決定結束婚姻關係,雖然專輯並非刻意在描寫感情事件,但游離的心境還是滲入了專輯中的每一首歌。

開場曲〈Who Is Speaking〉細瑣的吉他撥弦帶出沉思的心境,Emily Cross扮演的角色正處於生命中過渡不明的階段,她疑惑地探問晝夜運行的現象,或許因為她找不到自身在世界中的定位。歌曲無縫連接到〈Dark Oscillations〉,鼓手和製作人Dan Duszynski的鼓聲一敲下,聽者彷彿進入了還看不到出口的隧道,在幽閉的空間中迷走,這首歌背景詭異的音效讓人想起Massive Attack,仔細聽也可以聽到Jonathan Meiburg高亢的和聲像鬼魅一樣跟隨著Emily Cross。連續經過兩首黑暗的歌曲,〈Joy〉顧名思義帶來一些光彩,主歌到副歌的樂器堆砌與Shearwater的上一張專輯有些相似,一分半鐘左右出現的優雅吉他破音可說是Jonathan Meiburg的正字標記。

〈I Don't Want Children〉聽著令人心碎,感情生變後,要是孕育了下一代便會一直看到前任伴侶的影子,鍵琴與時而出現的吉他搭配Emily Cross脆弱的歌聲為逝去的愛情留下絢麗的剪影。即便是專輯裡最琅琅上口的歌,且有節奏明快的合成器,〈Relay Runner〉氣氛上仍然顯得淡漠,在專輯的這個時刻敘事者尚未戰勝低潮,想繼續沉溺在回憶裡。

專輯後半段到尾聲前的歌曲都很細膩,戴著耳機聽能捕捉到許多精巧的音效,畢竟樂團錄音時對於細節處理下了苦心,例如〈White Glass〉就收尾地很漂亮。〈Sundogs〉和〈Shadow Relief〉都是情感豐富但低傳真製作的歌曲,前者還能聽到樂團在德州鄉下錄音時,周遭的鳥類和小狗活動的聲音,不過調性上與Shearwater的慢歌極為接近,甚至讓人覺得只是換了主唱。

終曲〈Black Willow〉最能展現出Loma與樂團成員其他計畫的不同之處,也是專輯的首支單曲。音樂聽起來極簡且詭異,但同時歌唱的樂團成員們彷彿亦步亦趨相互扶持,企圖找到新方向,終於脫離整張專輯一直滯留的臨界區域。Loma這個計畫理當沒有取得商業性成功,今年中Jonathan Meiburg還需要向外界募款來支付巡迴的費用和樂手的薪酬,然而在製作專輯的過程中,團員的合作也協助了彼此度過生命中的難關。不論以後成員們還會不會以Loma名義發行專輯,他們澄淨脫俗的音樂會繼續為平凡的事物賦予詩意。

by Debby

評分:

2018.8.9 Tamaryn @ The Wall, Taipei

by DOPM
DSC_7660.jpg

Dreampop女歌手Tamaryn暌違五年後再度來台,上次她的演出是在最後一次的野台開唱,當時因為沒有購買那一天的票而錯過了她的表演。Tamaryn最近發行的專輯是2015年的《Cranekiss》,其中融合Dream pop、Shoegaze和電子音樂的風格十分吸引人,Tamaryn的歌聲也獨具魅力,由於她的新作預計將在2019年推出,事前猜想此次的表演應會以《Cranekiss》當中的歌曲為主。除了Tamaryn本人以外,原本也很期待看到與她一起製作專輯、紐約樂團Weekend的鼓手Shaun Durkan。後來的演出與原先預期的不太一樣,但因此也有些意外的驚喜。

首先,Tamaryn實際表演的時間大概只有50分鐘左右。前兩個暖場團雷擎和脆弱少女各自都占三分之一的時間,兩團音樂的風格與Tamaryn差距不小,不過也藉機認識了有趣的新樂團。當Tamaryn出現時,她只帶了一名吉他手與一名貝斯手,而在《Cranekiss》中比例吃重的合成器和鼓都用預錄的帶子代替,這樣的編制凸顯了她的歌聲和吉他效果,音樂呈現上比起錄音室版本更貼近哥德風和八零年代4AD廠牌會發行的作品,正好她當晚穿著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T恤,視覺聽覺上都散發既性感又復古的韻味。

一開始播放預錄的帶子還是讓我覺得有點疏離,雖然音樂是自己喜歡的類型,但聽〈I Won’t Be Found〉和〈Hands All Over Me〉有種在看八零年代節目錄影,樂手半現場半對嘴演奏歌曲的感覺,幸好後來Tamaryn的舞台魅力戰勝了一切。〈Last〉一曲的音階變化劇烈,而Tamaryn能夠毫不費力地駕馭這首歌,副歌時的吉他音牆猛力加劇,聽起來很過癮。〈Sugarfix〉和〈Cranekiss〉都是點綴了電子音效和吉他殘響的流行歌曲,現場聽Tamaryn的樂團演奏起來充滿能量,當下她的面貌就是一個下定決心不達到目標不罷休的現代女性。〈Softcore〉是整場聽下來最令人享受的歌曲,Krautrock的節拍和後龐克的吉他刷奏聽起來極似The Horrors的歌曲, 讓人不由得隨著音樂律動。

最後幾首歌曲應能滿足現場不少的瞪鞋迷,〈Fade Away Snow〉給了吉他手和貝斯手許多表現空間。緊接著的新歌〈Path to Love〉不知道是否預示了新專輯的風格,既有大片音牆又彰顯她的個人特質。作為表演結尾的〈Intruder (Waking You Up)〉的夢幻吉他漩渦和舞曲節拍使人想起Chapterhouse的神采,聽完還意猶未盡。

Tamaryn從頭到尾不發一語,只用音樂發聲,她的確不需多言就能擄獲全場觀眾的心。希望明年新作發行後。她有辦法集結完整的編制帶來更豐富的演出。

by Debby

荷蘭唱片行之旅

by DOPM

最近到荷蘭只造訪了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兩個大城市,且因為行程安排的關係,只有在阿姆斯特丹有時間逛唱片行,以下清單必定有疏漏,但若要前往阿姆斯特丹的朋友還是可以參考並造訪。

DSC_1142.JPG

Rush Hour Records

Rush Hour Records離水壩廣場僅隔步行約五分鐘的距離,還沒到達就能聽見店內高聲播放的電子樂,厚重的貝斯讓人想跟著打節拍。唱片行夾在數間 "coffee shop" 之間,可見到附近的人有多種方式可以放鬆心情。

店內以販售黑膠為主,大多為全新,且店內幾乎清一色賣電音曲風的專輯,很明顯是老闆或店員精心挑選的。電音不是我的守備領域,所以只稍微看看便空手而出。若喜歡聽Techno或House音樂,Rush Hour Records是一座寶庫,除了賣唱片,Rush Hour也經營獨立廠牌,發行國內外藝人的作品,從他們的網站能發掘許多有趣的專輯。

地址:Spuistraat 116, 1012 VA Amsterdam
網站:http://www.rushhour.nl/store.php

DSC_1145.JPG

Redlight Records

Redlight Records顧名思義位於紅燈區,開在過去是女郎櫥窗的位置。按地圖索冀找到唱片行時還以為自己跑錯了地方,不小心來到不對外開放的組織(Google 地圖上顯示Redlight Records也是個電台)。從鎖住的鐵門往內看,三凍矮建築環繞著一個小小的中庭。此時兩個似乎熟門熟路的人也要進入,組織內的工作人員開啟了鐵門,我們也順勢走進去。跟著前方兩人,我們進到像是錄音室的地方,有幾個人坐在沙發上聊天,詢問之後才知道唱片位於對面另一棟建築中。

跨過院子,發現唱片行內已經有幾個人在挑選,背景播著神祕的民俗風音樂。店內陳列也是以黑膠為主,曲風涵蓋Funk、Disco和Ambient等等,當下沒有看到什麼想購入的專輯,再度空手而歸。

地址:Oudekerksplein 22, 1012 GZ Amsterdam
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redlightrecordsamsterdam/

DSC_1155.JPG

Velvet Music

連續去兩間唱片行都沒有添購唱片不免感到有點失落。正好晚上預約了Anne Frank House的Guided Tour,於是便前往鄰近的Velvet Music。

一進到Velvet Music馬上就能感覺到店內販售的唱片是符合自己聆聽口味的;整間店是一處狹長的空間,CD和黑膠的存量約三比二,前方陳列全新的唱片,後方則是二手片。全新唱片有一些特價優惠,包括David Bowie、The Stooges、Leonard Cohen等經典樂手的唱片,順手就拿了幾片。店內的二手和全新唱片不算特別便宜,但仔細找也有不少好碟,若到西教堂、Anne Frank House、Jordaan區附近旅遊,很推薦來Velvet Music逛逛。

地址:Rozengracht 40, 1016 NC Amsterdam
網站:https://velvetmusic.nl/languages/change/eng

DSC_1174.JPG

Concerto Records

因為F大力推薦來到Concerto Records,位於林布蘭廣場附近。從林布蘭廣場方向前往時先到了賣二手CD的區域,樓上是咖啡廳。光是這邊就已經令人驚豔,能想到的獨立樂團大概有八成都能找到,甚至還發現從未在其他地方看過的Lou Barlow選輯《Winning Losers: A Collection of Home Recordings》,認真找的話有挖不完的寶藏。

原本以為賣二手CD這區已經是整間店的規模,沒想到隔壁四棟都屬於Concerto Records,販售爵士和古典樂CD、全新CD和電影、二手黑膠和全新黑膠,讓人看得目不暇給。找到自己要買的品項後,我們趕緊結帳,深怕再細看下去預算不知道要爆表多少。

Concerto Records真是不可思議的唱片行,若來阿姆斯特丹必定要來一遊。順道一提,Concerto製作的托特包只要2歐,比起倫敦Rough Trade托特包的售價非常划算,加購來裝剛買完的唱片完全不會心痛。

地址:Utrechtsestraat 52-60, 1017 VP Amsterdam
網站:https://concerto.amsterdam/en/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