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ma -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by DOPM

作為一張討論生死的專輯,《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是個發人深省的標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是AI的產物。老牌音樂人Laurie Anderson邀請Loma試用以她的作品訓練的AI模型,於是Jonathan Meiburg提供了幾張相片給AI,產生兩首詩的部分詩句被使用在〈How It Starts〉和〈Affinity〉這兩首歌中,其中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 特別能捕捉到Loma團員彼此漸行漸遠的狀態,而成為專輯的標題。疫情過後,在Emily Cross的提議下,團員們在英國重聚,在她工作的臨終陪伴所克難地錄製了整張專輯,經過Dan Duszynski的製作下聲響清晰,不但納入自然界的聲音取樣,也充滿了如同在室內空間錄製的親近感。

〈Please Come In〉低微的開頭、〈Arrhythmia〉略帶焦躁的節奏以及〈Unbraiding〉和〈I Swallowed a Stone〉緩慢的曲調各以不同方式揭示悲傷的面貌。〈Unbraiding〉聽起來像是Shearwater的歌曲搭配女主唱,清透的鋼琴聲與Emily Cross平靜的聲音令人動容,曲末加入的吉他聲響、隱約的弦樂和團員的和聲實在美麗至極。Emily Cross的聲線在〈I Swallowed a Stone〉特別出色,在極簡的配樂中,她的聲音平穩不帶一絲矯情,展現出類似Low音樂的空寂神韻,以下悲痛的詞句,用平和的表達方式反而更給人情感衝擊。

我吞下淹沒摯愛的石塊
踏上道路
夜幕猛然落下
宛如冰冷湛藍的海浪

專輯從〈How It Starts〉開始開始起飛,它可說是我今年聽過最感人的歌曲,開頭華爾滋節拍的琴聲散發出前幾首歌都沒有的溫暖感受,即便歌詞帶著失落與遺憾,充滿空間感的合成器聲響和Emily Cross昂揚的歌聲都傳達出能夠更深刻認識一個人的可能性。不論這些詞句是不是AI產生,已經成功捕捉到難以言說的模糊情感。

信念是如同天氣般的韻律
能夠指名、感覺到你
遙遠的鐘聲在我心中響起
慢慢地逐漸微弱
我知道這不可避免
卻不願意相信
燒掉床鋪
揉揉眼睛
於是事情又繼續開展

〈Dark Trio〉這首純音樂間奏曲讓聽眾緊繃的情緒稍微獲得紓解,接著〈A Steady Mind〉終於不那麼沉重,躍動的合成器和積極前行的貝斯描繪出Loma最像The School of Seven Bells的時刻。〈Pink Sky〉的律動節奏撫慰了先前的無盡悲傷,感覺如果由Guy Garvey來唱這首歌也很適合。〈Broken Doorbell〉是昂揚奮起的史詩歌曲,在專輯中唯一讓我覺得Emily Cross的聲音太微弱,如果Jonathan Meiburg的聲音會更有自信地穿透陰雲密布的琴聲,獲得情緒的釋放。

如果Loma有自己標誌性的創作風格,那就展現在〈Affinity〉和〈Turnaround〉當中,前者在氣氛詭譎的合成器和吉他間,由Cross和Meiburg合唱,創造出魔幻的空間讓人沉浸其中。結尾的〈Turnaround〉主要只由木吉他和Cross樸實的聲音組成,令人想起他們前幾張專輯那些優秀的不插電歌曲。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a Body?》展示出Loma在有限曲風中的創作深度,揭示出團員處理生命開始與消亡難題時,個人私密的體驗,並用美麗優雅的方式呈現。專輯如同一本攝影集,其中的照片朦朧詩意,讓平凡的時刻因為表現手法而變得獨特。

by Debby

toe - NOW I SEE THE LIGHT

by DOPM

toe在他們專輯《NOW I SEE THE LIGHT》介紹的開頭寫下了一句話「この世界のどこかに居る、僕に似た君に送る」(獻給在這世界某處,與我相似的你),這句話中的「我」或許指的就是toe的詞曲創作者山嵜廣和,而這樣的宣告也是toe近幾年來作品風格的轉變,從緊密精細的器樂搖滾中走向融入多元風格的詞曲歌謠,在山嵜廣和的歌聲與詞曲中,我們聽到的是他內斂的情感以及享受在喧囂中的孤獨。而這次《NOW I SEE THE LIGHT》中就有四首歌由他擔任唱作人,這也是在toe以往作品中比較少見的。

《NOW I SEE THE LIGHT》取名自Bob Marley & The Wailers的〈Get Up Stand Up〉中的一句歌詞 "So now you see the light",只不過是把句子改成了第一人稱,意指著自己看見了希望。在確定專輯名稱前就先跟攝影師佐藤健壽講好了要使用他的照片作為專輯封面,直到確定名稱後看到封面的照片才發現照片中島嶼上的燈塔與名稱不謀而合。《NOW I SEE THE LIGHT》就好像當今音樂世界中的一座小燈塔等待被漂浮在這混亂世界般的茫茫大海上的人們發現。音樂不是解藥,但起碼能讓你看到繼續前行的路。

其實我覺得toe在2018發行的EP《Our Latest Number》是一張很優秀的作品,尤其是當中〈The Latest Number〉跟〈F_A_R〉兩首人聲作品,那時就能聽出山嵜廣和對singer-songwriters創作方向的興趣,他也提到他很喜歡Bon Iver的音樂,因此在這張EP歌曲中所結合悲傷曲調與實驗性的風格也延續到了現今,或許對喜歡精準變拍的老樂迷來說有點不夠過癮。

專輯首曲〈風と記憶〉使用了原音吉他的撥奏與透亮音色的分解和弦,給人相當輕盈明亮的感覺,各個器樂緊密的交織的在一起,他們用此曲定義了整張專輯聲音元素的組成,接著〈LONELINESS WILL SHINE〉反而是讓所有聲響在空間中被展開,鼓手柏倉隆史精密的鼓點伴隨著停頓的收與放與山嵜廣和距離感的歌聲交錯著,原音吉他的刷奏成為了要角之一,再由美濃隆章反覆的電吉他Riff聲響串起整首歌的主線條讓其他的聲音可以自由的疊加上去,山嵜廣和唱出的憂愁旋律讓人猶如感受與世隔絕的孤立感,彷彿不管他的歌聲有多大聲都沒有人能夠聽見。

以西班牙與作為歌名的〈TODO Y NADA〉將佛朗明哥吉他的彈奏手法帶入曲中,以手指快速撥奏著尼龍吉他弦來做為歌曲的樂句,我很喜歡貝斯手山根敏史在此曲中的表現,他間歇性的低音彈奏讓歌曲有一種舞動感,也讓人完全猜不到低音會在什麼時候出現。toe相當擅長將各種音樂元素的片段以一種輕巧的姿態將它們放入到自己的音樂中,但又讓人聽不出是某種特定風格。與女歌手兒玉奈央合作的〈WHO KNOWS ?〉應該是專輯中最溫馨又單純的歌曲,沒有什麼演奏炫技,只是好好在鼓機的節奏上將旋律慢慢鋪陳出來。

〈キアロスクーロ〉又回到典型的toe,由電吉他Riff作為展開歌曲聲響的核心主軸加上基數拍變奏的狂放鼓拍,這邊的吉他音色與彈奏音階的手法一直讓我想起The Police吉他Andy Summers的彈奏手法。〈サニーボーイ・ラプソディ〉是另一首專輯中的重點歌曲,這一首緩慢又哀愁的進行曲,他們以一種複雜精細的方式來編奏這首旋律聽似單純的歌曲,器樂在聲音與聲音之間交互讓位,山嵜的歌聲被拉到更前面的位置,他唱著:

 一幅令人嚮往的畫,一雙被蒙上的手 
我有著不光彩的陰影,必須背負
在某些人的心中,心的距離變得無比遙遠

這會變得怎麼樣呢?我這愚蠢的詢問
「價值觀的歧異,我們還能走在同一條路上嗎?」

一幅令人嚮往的畫,一雙被蒙上的手 
我已經碰觸到了,讓我們再見一面吧
愛的遺骸,自從我打開你心房的那一刻
我已經碰觸到了,讓我們再見一面吧

我有著不光彩的陰影,必須背負
一幅被覆蓋的畫,一雙尋求著什麼的手

山嵜抽象的歌詞,彷彿是失落,彷彿是渴望,隨著旋律給人一種在黑暗中不斷往下墜落的感覺,下墜的速度極度緩慢而且永遠不會著地的感覺。直到終曲〈NOW I SEE THE LIGHT〉他才在黑暗中看見了一點微光,並且在客座大提琴手徳澤青弦的悠長琴音為專輯畫下句點。

隔了九年才發行的《NOW I SEE THE LIGHT》讓我們聽見了不太一樣的toe,但也因為這樣自己才能重新喜歡上toe的音樂,畢竟自己過去從來就不是toe的音樂的愛好者,如果只是純粹技巧性的數學搖滾並不足以吸引我一聽再聽,不過我想也是因為這次山嵜放入了很多個人情緒在專輯當中,聽者也能深刻的感受到了他想要表達的情感。《NOW I SEE THE LIGHT》最厲害的地方是他們在單純詞曲創作的旋律性上又精細的將一些演奏的巧思給放了進去,在重複的樂句中在添加了一些微小聲響與節奏的變化,讓歌曲每一次都因其中多變的層次而感到意猶未盡。

by guan

名古屋唱片行速刷

by DOPM

原本以為名古屋跟東京比起來應該不會有太多的二手唱片行,想說既然時間有限可以就此略過,但仔細研究一下才發現,不對,從榮到大須一帶居然有為數不少的唱片行,特此安排幾個小時來速刷一下幾間唱片行,所以這次挑了六間唱片行要來挑戰在四個小時內逛完,因為個人主攻八零年代二手的獨立搖滾唱片,所以應該是可以順利達成完成挑戰。

disk union

日本〒460-0008 Aichi, Nagoya, Naka Ward, Sakae, 4 Chome−2−7, Sakae East Bld., 2F

主要安排的速刷路線會從榮為起點一直逛到大須商店街一帶的唱片行,第一間可以從disk union名古屋店開始,離榮地鐵站不遠的disk union可以說是盛夏避暑的好去處,因為它夠冷的空調讓人能夠馬上從熱暈爆汗的狀態馬上冷卻速乾讓頭腦可以專心進入到挑選唱片的模式,唱片風格從搖滾、前衛、爵士、龐克、藍調、嘻哈等曲風應有盡有,算是雜食系的disk union風格來者不拒,這樣的態度從店外牆上的專輯封面牆上就能略知一二。一進店門,看到八零年代專區,很快的就鎖定目標,挑了兩張非重發的八零唱片,The Smiths的《Meat is Murder》以及Depech Mode的《Some Great Reward》,比起其他地方看到的The Smiths非重發盤那個難以入手的價格,這次雖然也不算便宜但好像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就先入手看看。

Face Records

日本〒460-0008 Aichi, Nagoya, Naka Ward, Sakae, 4 Chome−1−1 中日ビル 2F

隨即前往下一個目標,位於disk union不遠處的Face Records,唱片行位於中日大廈二樓,一上電扶梯就能找到一個充滿黑膠唱片在架上的開放式空間,跟disk union一樣也是充滿各種音樂風格的唱片,但品項沒有disk union這麼豐富,但感覺也是經過精心挑選,整間店木質調性的現代裝潢整個融入到百貨商場內,在獨立搖滾二手黑膠專區,發現The Wake的《Here Comes Everybody》而且是英國Factory唱片在八零年代的發行品,當然先緊緊抱在懷中,然後是Hüsker Dü在八零年代由SST唱片發行的《Flip Your Wig》又包緊在懷中一次,一次發現兩張稀有唱片心滿意足,而且神奇的是,他們沒有標註唱片片況的等級,實際內容物也都維持著相當好的片況,而且唱片清潔的程度比disk union好很多。

Banana Record

3 Chome-22-32 Osu, Naka Ward, Nagoya, Aichi 460-0011 日本

逛完Face Records後前往大須一代的Banana Record,搭名城線地鐵到上前津站,穿越過大須商店街廣場就能找到Banana Record,店外有非常顯眼的黃色裝潢,外牆上掛著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黃色大香蕉,店內一樓以二手老搖滾黑膠唱片以及二手西洋CD為主,想要找二手西洋CD的朋友推薦可以來這裡逛逛,因為價格非常的便宜,大概都在幾百元日幣,二手黑膠唱片個人覺得品項沒有到非常多,二樓主要是電子、嘻哈、實驗曲風的二手黑膠唱片。

RECORDSHOP ZOO

日本〒460-0011 Aichi, Nagoya, Naka Ward, Osu, 2 Chome−30−19 ミズノ第2ビル2F

接著沿著本町通往南方走前往RECORDSHOP ZOO,唱片行位在本町通的巷子內一棟看起來像是停車場的建築大樓二樓,有一點不好找,但本町通上會有一個立標指示店是在哪一個巷子,店內有大量的新舊黑膠唱片以及CD,也有販售一些日本獨立樂團的唱片,個人覺得它的分類上並沒有那麼好找,如果想要找到想要的東西會花上不少時間,所以對我來說最快的方式是直接詢問店員,店員會幫你把唱片一張一張找出來,但你會發現它擺放方式似乎沒有什麼邏輯,所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會比較有效率一點。

File Under

2 Chome-28-14 Osu, Naka Ward, Nagoya, Aichi 460-0011日本

離RECORDSHOP ZOO不遠的File Under是一間小唱片行,大部份專賣全新的日本、西洋獨立搖滾唱片,牆上擺放了不少Numero Group唱片重發的品項,像是我很喜歡的Karate跟Codeine這兩團的重發盤,但如果是找二手唱片可能就比較沒有那麼好尋寶,總之很適合只想要找全新獨立搖滾唱片的朋友來逛,雖然逛一逛什麼都沒買,但覺得老闆的品味非常好。

Greatest Hits

2 Chome-27-26 Osu, Naka Ward, Nagoya, Aichi 460-0011日本

再往大須通的路上有一間Greatest Hits,這間店藏有大量的二手黑膠,不管是日本或西洋的搖滾、爵士、藍調、靈魂等樂風都有,店內也一再強調他們有裝電子防盜系統,所以不要做壞事哦。因為已經快到四小時的時間限制了,所以就沒有太仔細的在這邊繼續挖掘唱片,這次的名古屋唱片行速刷就在Greatest Hits劃下句點,當然在這兩區域還有一些遺珠之憾,期待下次有更充裕的時間能夠一探究竟。

by guan

[Mixtape] 2024年上半年歌單

by DOPM

Portishead的主場Beth Gibbons在淡出鎂光燈多年後在今年推出個人專輯,讓她下定決心復出的原因是因為認識的人開始死去,St Vincent和Julia Holter的專輯也不約而同地探討新生命與死亡互相循環的主題。雖然新冠疫情風暴已逐漸遠去,不過今年一開始就無法忽視死亡的陰影。對我來說樂團攝影作品不遜於Anton Corbijn的Brian Griffin於年初辭世,接著我們送走了美國小說家Paul Auster,最震撼的是作為獨立搖滾重要推手的Steve Albin離開了我們,能夠聽到Albini生前和Shellac樂團的最後一張專輯《To All Trains》,以及他為日本後搖團Mono製作的新專輯,真的非常幸運。透過他們的作品,Auster和Albini的生命都成為了無限。

這次的歌單也選了一些樂壇常青樹,Zazen Boys在睽違12年後又推出專輯,Beak>突然無預警有新作,令人十分驚喜,Arab Strap、The Jesus and Mary Chain、Elbow、DIIV、Grandaddy都是品質保證。六月左右又迎來一波優秀專輯高峰,這就等下半年的歌單再收錄了。

Track list:

  1. Four Tet - Loved

  2. DIIV - Frog in Boiling Water

  3. Elbow - Lover's Leap

  4. Julia Holter - Spinning

  5. Mount Kimbie ft. King Krule - Empty and Silent

  6. Beth Gibbons - Reaching Out

  7. Kamasi Washington, Andre 3000 - Dream State

  8. Sam Morton, Alabaster DePlume - Let's Walk in the Night

  9.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Silver Strings

  10. Shellac - How I Wrote How I Write Elastic Man (cock and bull)

  11. ZAZEN BOYS - チャイコフスキーでよろしく 

  12. Boeckner - Euphoria

  13. Friko - Crimson to Chrome

  14. Ducks Ltd. - Train Full of Gasoline

  15. Beak> - Hungry Are We

  16. The Smile - Friend of Mine

  17. Itasca - Tears on Sky Mountain

  18. Shabaka, Moses Sumney - Insecurities

  19. Jane Weaver - Emotional Components

  20. Arab Strap - Bliss

  21. Yard Act - We Make Hits

  22. St. Vincent - Big Time Nothing

  23. Epic45 - The Crush

  24. Grandaddy - Long as I'm Not the One

  25. Mono - Run On

  26. Kiasmos, Ólafur Arnalds, Janus Rasmussen - Sailed

Zazen Boys - らんど

by DOPM

在相隔了12年後Zazen Boys終於發行了他們的第六張專輯《らんど》,這也是他們的新貝斯手MIYA加入後的第一張作品,而這樣的轉變也為樂隊本身帶來更強烈的韻律感,相較於上一張《すとーりーず》由合成器譜奏出的機械性節奏,《らんど》在聲響上聽來更加的紮實,每一項音色都被低音節奏緊扣在一起,聽來就如同在他們現場聆聽般的緊湊刺激,但不可否認《すとーりーず》前半部的歌曲有著更加誘人的旋律性。

年初聽完《らんど》後才在東京神保町買了幾張Zazen Boys的二手專輯,赫然發現《ZAZEN BOYS 4》的封底跟歌詞本上主唱向井秀德(也無法確定就是他)帶著帽子用效果器遮住臉的照片就是《らんど》封面上的圖樣,這讓我想到超現實主義畫家Rene Magritte的名畫《The Son of Man》,而無論效果器後面的臉是誰,這也象徵著他們音樂上的變化莫測、無法預期。雖說《ZAZEN BOYS 4》是我最愛他們的一張專輯,因為整體電氣化的氛圍真的很對自己的偏好,而這次的《らんど》目前在我心中還無法超越此張,不過《らんど》搶耳的放克貝斯線與吉他線互擊出強烈生猛的聲響還是比以往出色不少。

單曲〈永遠少女〉在《らんど》中算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存在,相較於其他歌曲圍繞在東京地域的主題,〈永遠少女〉則是串起日本二戰結束後至現今世界其他各處仍持續進行的戰爭狀態,向井秀德用「永遠」來對照出「死亡」,當時因為戰爭傷亡的少女,年齡就這樣永遠停留在15歲,而現今活著的少女跟過去失去生命的少女沒有任何差別,他們同樣都應該有活著的權利。向井秀德唱著:

「你在想,這個世界是沒有希望的。

你已經放棄了,所有大人都說著謊言。

你錯了,人性本該就是如此。」

他用黑暗的語彙跟對這世界感到失望的年輕人說,我們必須認清事實持續的跟人性對抗,持續的透過自身去尋找答案。

首曲〈DANBIRA〉向井秀德藉由反覆刷奏他的Fender Telecaster,用放克的節奏讓人如同搖擺的行走在東京街頭上,試圖嘗試解放那股在新宿街頭被壓抑的躁動感,他又唱著那句「諸行無常,死灰復燃的性衝動。」將東京變幻多端的生命力轉換成高低的音譜,黃昏下東京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他一首首歌曲中的種種景象。城市生活的孤寂幻化為〈バラクーダ〉跟〈八方美人〉,被愛的渴望反覆從字字句句中流瀉出來,貝斯手MIYA彈奏著如同機關槍的貝斯線交織在高頻響亮的吉他單音中,〈チャイコフスキーでよろしく〉或許是專輯中旋律性最好的歌曲,鼓手松下敦快板連環的鼓擊節奏加上貝斯、節奏吉他、主奏吉他交疊出的聲景可以說是完美搭配的演出,彷彿將團員間的演奏默契的發揮推到無人能及的極致。

〈ブルーサンダー〉響亮又騁馳在鼓典上的電吉他刷奏,一直讓我想到Number Girl那一大片一大片不斷回響的吉他噪音,向井秀德唱著對過往夏日的回憶,那些無法消逝的記憶成為一幅幅的殘像存在在他的腦海中,那個藍色閃電成為一個記憶中的印記,錯置在各個年代時空中。專輯中最長的歌曲〈公園には誰もいない〉描繪了東京黃昏下公園的景色,慢板的曲調與藍調吉他的彈奏,呈現出一股緩慢又惆悵的感覺,面對眼前的景象他就像是一個透明的旁觀者。

必須要說〈ブッカツ帰りのハイスクールボーイ〉的吉他實在是太The Smiths了,向井秀德彷彿被The Smiths的吉他首Johnny Marr附身,行雲流水的用Reverb以及Chorus的效果來彈奏,然而吉他手吉兼聰的獨奏又像是劃破天際的一顆流星,讓大音量的破音吉他硬生生的在你耳朵在炸開就像The Replacement在歌曲〈Bastard of Young〉的結尾那般,他們將高中生下課的日常景象轉化為一首復古浪漫又據爆點的歌曲。

《らんど》又是一次Zazen Boys精彩的回歸,無論他們花了多久時間製作一張專輯,無論他們出了幾次新專輯,每一次的反覆都證明了他們無常變化的能力,你永遠猜不到他們會玩出什麼無法預期的節奏與變拍,在向井秀德的宇宙裡彷彿存在著無限的可能,他精準的掌控著節奏,又在字裡行間將那種恍惚不定的心情以非預期的方式表現出來,而這樣特立獨行的風格也證明了他們在當代另類音樂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by guan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