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de即將發行新專輯,試聽新歌〈Future Love〉

by DOPM
RIDE_New_Press_credit_Kalpesh_Lathigra__web_-1620x1029.jpg

Ride在2017年推出睽違21年的專輯《Weather Diaries》,在去年也推出EP《Tomorrow’s Shore》,今年他們將乘勝追擊,於八月發行新專輯《This Is Not a Safe Place》。

他們也公佈了第一首單曲〈Future Love〉,樂觀明亮的聲音宛如後輩DIIV,歌詞 “Skies are blue / And I can’t do anything / And the days seem so long / Now you’ve got me going /Yeah, you’ve got me going“ 表現出一段戀曲剛開始時的甜美。

【2017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21到30名

by DOPM

30. The xx - I See You

55fa992b.jpg

《I See You》可說是Jamie XX個人專輯《In Colour》的延續,音色依舊Hype、拍子如常Chill。持續不變的,是他們對於聲音空間的實驗。端看那些極簡留白的片段能帶你飛往何處,從而決斷個人對這張專輯的評價。先行單曲〈On Hold〉非常優秀,但專輯的其他歌曲鮮少能達到它的高度,使得整體的辨識度與耐聽度下落。好在〈Test Me〉穩當內斂地替專輯刻印完美句點,所有凡俗白噪終歸靜寂。 

(By H) 

 

 

 

29. Ride - Weather Diaries

Ride_weather_diaries_artwork_1497268096.jpg

專輯同名單曲〈Weather Diaries〉以Guitar-Ballads融合些許後搖氣味,曲式架構完整到位,是目前個人心目中最好的一首新曲。而帶著Garage Rock色彩的〈Lateral Alice〉,第一時間就讓人與來自Norwich的Shoegaze樂隊Sennen產生聯想,這無疑是Sennen典型的寫歌公式。眾所皆知Sennen的團名即因Ride早期歌曲〈Sennen〉而來,因此這巧合性確實令人莞爾,一時之間時序先後的拼貼似乎產生了動搖。〈Cali〉是另一首個人特別珍愛的曲子,開頭厚實Q彈的Bass搭以Ride招牌式響亮的吉他刷弦,那無疑就是〈Twisterella〉失散多年的孿生版本,青春洋溢得讓人忘記他們已是年近50的大叔。 

(By H) 

 

28. Vice Staples - Big Fish Theory

Vince-Staples-Big-Fish-Theory.jpeg

一個魚缸有多大裡頭的魚就只能長到多大,《Big Fish Theory》講述了美國黑人所身處的環境,那些到處存在的無形天花板以及他們身上無形的標籤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與今年其他嘻哈專輯有所不同的是,Vince Staples試圖找到另一種從未嘗試過的節拍、聲音,於是製作人Zack Sekoff前往倫敦取經,將UK garage帶入到他的音樂中,讓舞曲節拍與合成器的黑暗聲響跟專輯主題完美的融合,賦予西岸的嘻哈音樂全新的面貌。他在〈Party People〉唱到:「當那些死亡與崩壞出現在我眼前時,我怎麼能擁有這些美好時光。」這也反映了他在演出時內心的矛盾與掙扎,面對美國當今的政治現況他該沉浸在舞池裡等待末日降臨還是有所行動,他沒有任何答案。 

(By P) 

 

27. B Boys - Dada

b-boys-dada.jpg

從B Boys的音樂可以明顯聽到Fugazi、Minutemen、Minor Threat等美國八零時期的龐克樂隊們的影響,反覆單純的吉他riff,時而唸唱時而嘶吼的唱腔,快慢韻律交錯的鼓與貝斯線,不過沒有像Minutemen有著顯著的放克節奏,以及Fugazi更加生猛不經修飾硬幹到底的唱腔,他們還是維持一種布魯克林藝術青年的感覺,會在音樂中放入存活在大城市中所必須要有的幽默感。

(By P) 

 

 

 

26. Kendrick Lamar - DAMN. 

661e1a935e2eacdd45c05ef618565535e7bed2ad.jpg

《DAMN.》對我來說,是張經過精確計算製作的專輯,而出來的成果也更加 Lamar鞏固了當紅饒舌一哥的地位。只是我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喜歡,原因正是這些曲目給我的感覺像是計算精準過頭的流行嘻哈。不像上一張專輯聽起來的那麼有機,有令人驚喜的改變。這張感覺上和《Good Kid M.A.A.D City》的取向比較像,bangers after bangers, punchlines after punchlines。 

(By F) 

 

 

 

 

25. 傷心欲絕 - 還是偶爾想要偉大 

large_8eedbfe3-cc91-4788-bd0c-68589887ba41.jpg

總算盼到擁有更佳錄音品質作品的傷心欲絕,雖然這或非其死忠粉絲所追尋的。傷心欲絕的歌曲依舊直撞,仍然無從閃躲。許正泰的歌詞卻也總能在一陣荒唐莽撞間,破格扔擲足供傳世的金句。〈生不沈默、長成閉嘴〉無縫接軌〈也許我見不到你了〉,是專輯中最浪漫的組曲;而〈搖滾糾察小隊長〉、〈一整個世代的宿醉〉、〈破了洞的美夢〉,則精準傳達了台北這座城市的流動氣息,是虛無世代對這荒謬人世的深刻嘲諷。某種程度而言,傷心欲絕的歌曲就是屬於台北這座城市的City-Pop。 

(By H) 

 

 

 

24. Fever Ray - Plunge

FeverRay_Plunge_albumart.jpg

當Fever Ray推出第一張專輯時,其實可以聽得出來為什麼Karin Dreijer要另闢蹊徑,讓他那極致黑的實驗電子與The Knife做出區隔。但是今年的第二張,聽起來更像是The Knife上一張專輯《Shaking The Habitual》的延續。她的主題和視覺變得無比詭異,但是電子聲效的安排卻是更加主流,像是〈To The Moon and Back〉就是相當搶耳的單曲。專輯裡揹著左派女性主義的Karin 透過性,政治,暴力等主題顛覆了一切我們所認知的「正常」。

(By F) 

 

 

 

23. Monster Movie - Keep the Voices Distant

MI0004196664.jpg

隨著Slowdive的回歸,吉他手Christian Savill的另一個樂團Monster Movie同樣在今年發行新專輯,除了與創作夥伴Sean Hewson寫出沐浴在吉他噪音中的甜美旋律以外,也召集了Slowdive的貝斯手Nick Chaplin和Air Formation的鼓手James Harrison來壯大節奏組。有別於Slowdive新作所呈現的廣闊無垠的夢境,Monster Movie的《Keep the Voices Distant》顯得日常平實,雖然聽得出製作成本不高,但厚實的音牆掩蓋不了在陣陣噪音中仍然發光的明亮音符。同名歌曲的噪音火力全開,聽起來卻依然輕盈,〈Trapped〉和〈Don’t You Want to Love Us〉像是較為軟性的Ride,〈No More〉則有早期Slowdive的神采。比起其他老瞪鞋團復出的專輯,《Keep the Voices Distant》扭曲的吉他聲響服膺瞪鞋樂風的初衷,定能滿足許多瞪鞋迷的耳朵。 

(By D) 

 

22. Mount Kimbie - Love What Survives

lovewhatsurvives.jpg

Motorik的拍子從微弱的合成器delayed effect和looping的聲響中慢慢出現,隨著曲子漸漸地扭曲變形,如Joy Division般招牌的肥厚低音吉他跟著加入,沒多久整首曲子就淹沒在失真音效的feedback中。從這首〈Four Years and One Day〉開頭曲,Mount Kimbie直接的告訴聽眾這張專輯的主題-英國泡菜搖滾。對於熟悉他們舊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們是post-dubstep的先鋒之一,2010推出的《Crooks & Lovers》更是經典作品。做出像這張《Love What Survives》搖滾元素這麼強的專輯,真的讓人相當驚艷。

(By F) 

 

21. Mount Eerie - A Crow Looked at Me

92f1582013383cd1dfa259fa86468a10.1000x1000x1.jpg

「死亡是真實的。」在《A Crow Looked at Me》不時聽到這樣的詞句迴響在專輯中,這也是唱作人Phil Elverum最真實的感受,這張在他的妻子因癌症而死後所譜寫的作品將他在摯愛死後的生活描繪成曲,當然也包括了對她的回憶。這不是一張容易讓人一聽再聽的專輯,因為附著在死亡上的旋律太過於沉重,但也是這樣的沉重讓人可以感受到死亡的真實。即便只用了一把吉他以及極簡的節奏與音效,甚至是重複的旋律,那樣的聲音卻是不失溫度的溫暖,如同在黑夜林中所瞧見的微小火苗,微小卻持續不滅。 

(By P) 

Ride - Weather Diaries

by DOPM

2014年底,綠洲兄弟鬩牆後的產物Beady Eye宣告解散。對於老早就將Oasis拋諸腦後的我而言,壓根不在意這組樂隊的存亡,只曉得這解散訊息象徵Andy Bell重獲自由身。果不其然,一個多月後,心中那永恆不滅的Shoegaze英雄 - Ride,以原班人馬之姿正式宣告重組回歸。之後Ride迅速展開《Nowhere》25周年紀念的巡迴演出,身為Ride鐵粉自然也躬逢其盛地參與了他們2015年於香港Clockenflap的演出

2013年由My Bloody Valentine起始,當年那票接續Acid House浪頭、激起Shoegaze風潮的樂團相繼重組,Jesus and Mary Chain、Slowdive先後在今年發行暌違20年頭的新作。然而兩者的誠意大不相同,JAMC新輯多為老歌新編的充數之作,而Slowdive的新作則遠遠超乎預期地美好,甚而被部分媒體列名為Slowdive生涯最佳專輯。

在Slowdive交出一張先聲奪人的重生專輯之後,個人不免對Ride有著更多期待,畢竟看著Slowdive樂迷們歡欣鼓舞地迎接主子回歸之時,身為Ride陣營的死忠鐵粉,自然而然希望本命團能夠還以顏色。然而率先發表的前兩首單曲,嚴格說起來並未符合預期。〈Charm Assault〉試圖用旋繞迴響的Jangle-Pop喚回往日榮光,然而其副歌旋律缺少破浪而出的突破口,情緒只能不上不下地抑鬱徘徊。隔日緊接釋出的〈Home Is A Feeling〉不但沒有收復失土,反而更加深了那份期待落空的失落感。直到〈All I Want〉出現後,才稍稍憶起Ride過往的些許神采,僅只如此就足以令人眼眶微微泛淚,可見心底有多麼想念這組樂隊。 

以〈Lannoy Point〉做為專輯開場曲目是再恰當不過的,它成功接下〈Seagull〉、〈Leave Them All Behind〉的火炬,延續Ride專輯首曲擲地有聲的傳統。任何一位Ride鐵粉,皆能輕易從中辨識出他們特有的音樂肌理,進而產生共鳴。其不斷層疊推昇的曲勢,令人不禁聯想起〈Leave Them All Behind〉,搭以流暢推進的副歌歌詞,體內蠢蠢欲動的躁動靈魂終得釋放。唯一可惜的是那過門的吉他和弦仍舊稍嫌保守安全了些,雖然悅耳流暢,但這樣的和弦行進我們已然聽得太多而喪失新鮮感。

專輯同名單曲〈Weather Diaries〉以Guitar-Ballads融合些許後搖氣味,曲式架構完整到位,是目前個人心目中最好的一首新曲。而帶著Garage Rock色彩的〈Lateral Alice〉,第一時間就讓人與來自Norwich的Shoegaze樂隊Sennen產生聯想,這無疑是Sennen典型的寫歌公式。眾所皆知Sennen的團名即因Ride早期歌曲〈Sennen〉而來,因此這巧合性確實令人莞爾,一時之間時序先後的拼貼似乎產生了動搖。〈Cali〉是另一首個人特別珍愛的曲子,開頭厚實Q彈的Bass搭以Ride招牌式響亮的吉他刷弦,那無疑就是〈Twisterella〉失散多年的孿生版本,青春洋溢得讓人忘記他們已是年近50的大叔。

回想Ride當年因Oasis掀起的Britpop風潮而逐漸自傳媒之間失寵,進而走向解散一途。今日卻也陰錯陽差地因Oasis解散而致獲重組契機,不免令人感嘆造化弄人。Ride此次的回歸之作《Weather Diaries》或許不如Slowdive來得出色,但對於身為Ride鐵粉的我而言,發行新專輯意味著樂團即將展開另一波世界巡迴演出。而兩個月後更是要迎接另一位遲到千年的個人英雄登場,象徵著在這個所有喜愛、珍惜的人事物都逐步凋零流失的世界裡,尚存一絲機會親臨現場瞻仰青春遺骸,而這或許就是他們復出帶給我們人生最大的意義。無論專輯新作優劣與否,我們都殷殷期盼再次進場和他們一同齊聲唱和。

by Headphone Youth

評分:

Clockenflap 2015 Part 1: Ride

by DOPM

自從兩個月前買票後,便滿心期待Clockenflap這為期三天的音樂節。然而直到活動即將來臨的前個周末,那即將親臨本命團現場演出的想法才開始急迫地敲打心門。愈發接近出發時刻,那感受就愈顯得超現實,直到拖著行李站在赤鱲角機場的巴士月台等車時,都還有一丁點難以置信再過數小時便將看到心中的Shoegazing英雄站上舞台。

Clockenflap此番已邁入第八個年頭,自2011年起移師西九文化區舉辦,也是從那時開始逐漸壯大,開始躋身亞洲大型音樂祭之列。雖然舞台規模尙不足與Fuji Rock、Summer Sonic相提並論,但今年陣容卡司卻已有逼人之勢。光是New Order睽違30年重返香港開唱,對我的意義就遠勝任何樂團陣容,畢竟New Order實在佔據個人太多的青春年華。即便這回少了Peter Hook,但親臨現場請他們給個交代依舊是勢在必行的。

一開始先說說這回Clockenflap的一些枝微末節:一如香港引以為豪的先進表徵,入場方式已不再需要實體票卷,輕輕滑開手機螢幕掃描QR code即可入場,甚而音樂節本身都有提供App讓你查詢相關資訊與設置專屬的Lineup提醒通知。入場前亦有安全檢查,但這當然不是要檢查你身上有無攜帶刀具、爆裂物,而是要搜出所有「非法」攜帶的飲品,以確保園內的啤酒贊助商能夠從各位樂迷身上榨出酒水錢。因此我與fuse原先說好的一口波羅油、一口絲襪奶茶的計畫尚未催生便已告終,無法藉此向冰島可樂與荷蘭炸物致敬,心中自有不小缺憾。

西九文化區本身的地理位置其實與我的故鄉高雄駁二碼頭有點相似,但腹地要再稍微大一些,園區也較為封閉。巴士下車點則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處,來往港島與油尖旺地帶皆相當便捷,毫無疑問是一個優秀的音樂祭選址。而主辦單位ticketflap所籌畫出的三天活動也絕對對得起其開出的票價,各式藝文活動接二連三地在園內搬演,飲食選擇多達二三十處,流動廁所與加水站設置亦數量無虞,足以應付周末兩天多達兩三萬人的各式需求。

好的,前言導讀暫告終結,現場心得主要先放在Ride與New Order上,其他樂團會在這之中穿插提及:

雖說這是Ride首次襲港,不過主唱Mark Gardener其實在2012年便已參與過Clockenflap演出。Ride被安排在首日主舞台壓軸時段,因此在隔壁舞台的Flying Lotus演出到一半時,我們便動身回到主舞台等候。時候尚早,人群稀落地且坐且站,輕而易舉地擠身舞台正中央的中前場。此時舞台尚是漆黑一片,但能隱約看見大鼓上的RIDE字樣,而這已足以令人腎上腺素飆升。

演出準點地在9點半登場,正當我們還在尖叫歡呼、尚未站穩之餘,四人一上場便絲毫不給喘息機會地帶來〈Leave Them All Behind〉,強勁的吉他音浪立馬襲來。而在這過程之中,我們也逐漸意識到這晚所站位置的聲音有多麼完美無瑕。這晚的Ride不是耳機裡略帶迷濛白噪的shoegazing團,他們十足就是個鏗鏘吉他領頭的Britpop樂團。

然而在親臨現場之前,我們亦不知道Laurence Colbert的鼓是如此醒目得難以忽視。雖說這晚帶領我們回味過往歲月的,必然是Mark Gardener與Andy Bell的雙吉他彈奏。但真正讓我們盡情享受演出並引領我們站上浪頭衝浪的,則理當是Laurence Colbert的鼓點,他的每個敲擊精準無誤,穩定紮實地牽引著聽者進入Ride的音樂場域。

緊接而上的是〈Twisterella〉,聽到《Going Blank Again》這經典的開場組曲重現,還有什麼理由不隨著音樂跳動?當下成了無腦鐵粉,用身體碰撞感受音樂。而既然這次巡迴名為《Nowhere 25》,接下來的曲目順理成章地連續演出一連串的《Nowhere》曲目。緩慢迷幻基調的〈Polar Bear〉讓人得以從開場的激動中稍事平復,但沒蹉跎太多時間,〈Seagull〉那段熟悉的開場bassline便已出鞘。作為Ride歌迷,你肯定不會忘記這段鋪成,畢竟那是進入《Nowhere》境地必經的閘口。演出至此進入道地shoegazing吉他噪音領域,〈Kaleidoscope〉、〈In a Different Place〉、〈Dreams Burn Down〉 一連串的抑鬱自溺曲調,將人深深地帶入回憶之中久久無法自己,直到〈Time of Her Time〉的出現才又回神,緊接著的〈Vapour Trail〉更是全場歡呼地跟著Andy Bell大合唱,看來此曲果真是Ride鐵粉心中的國歌。

最後演出在〈Mouse Trap〉的吉他聲中告結,場下觀眾雖癡心賣力喊著安可,然而此時燈光漸漸亮起,一場回溯朦朧幻夢的歷程倏然紓醒。即便是當晚的最後一團,我們依舊無法享有與專場演出相同的待遇,得帶著些許怨懟與〈Chelsea Girl〉與〈OX4〉擦身而過。

雖然緩步走出會場時,我們仍對沒有安可演出感到難以置信,然而親臨Ride現場是過去10年不曾妄想過的場景,如今美夢成真且音場完美,讓我們在抱怨後的下一秒鐘便直呼不虛此行、值回票價,而這一切的副作用便是我們對於第二天的團序興致缺缺,彷彿此趟只為Ride與New Order而來。

by Headphone Youth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