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rmm - I Don't Know

by DOPM

上半年bdrmm的《I Don't Know》專輯尚未正式發行前,單曲〈It's Just A Bit of Blood〉就令我驚豔,比起上一張專輯的青春憂傷氣息顯得更濃重一些,前奏開始不久立刻用吉他音牆轟炸聽眾的耳膜,接著歌曲採用Pixies般動靜交錯的手法,主歌抑鬱迷惘,副歌盛大壯麗,彷彿戰勝了心魔,成為更強大的自己。後來發現bdrmm從廠牌Sonic Cathedral換到Mogwai的Rock Action,並從與Mogwai巡迴的經歷獲取了不少養分,便特別期待聽到完整作品。

當受到Thom Yorke電子樂創作啟發的曲子〈Alp〉響起,立刻成功證明bdrmm成功化解了第二張專輯魔咒,歌曲誕生自樂團與Mogwai巡迴時行車經過阿爾卑斯山時,一面接收到來自家鄉英國的負面消息,絕望的感受油然而生。樂團打造的電子聲響是前作從未見過的,展現了他們成長的軌跡,比較可惜的是隨後的歌曲沒有再融入這麼多電音元素,只能看bdrmm日後的作品會不會往這個方向探索。

〈Be Careful〉也是《I Don't Know》專輯中很有記憶點的歌,貫穿全曲綿延的吉他有點像《The Bends》時期的Radiohead,主腦Ryan Smith描寫即使前幾年心理狀態不佳仍從事創作(「值得治癒的心靈 / 創造著簡單的十四行詩」),副歌的字句「自己要小心 / 為前所未見的事情做準備」主要是安慰身為音樂人的自己熬過了前幾年的艱難景況,不過聽眾也能感同身受。

〈We Fall Apart〉凸顯出bdrmm對於Krautrock的喜愛,Ryan Smith以感情關係為主題自然地寫出這首歌,後半段的口白營造出新浪潮電影的氣氛,宛如放慢版《Primary Colours》時期的The Horrors。演奏曲〈Advertisement One〉呈現一段優美的鋼琴旋律並搭配鳥鳴聲,不確定取名「廣告」是不是為了諷刺,但自然環境的聲音取樣的確能讓人感受到幸福,也回憶起十多年前後搖還盛行時,人們從旋律和編曲細節中想像出許多風景。

專輯後半段的歌曲回到本位瞪鞋風格,可以聽出Ride、My Bloody Valentine和Slowdive等經典樂團的影響,不過從點綴的電音元素和製作方式又透露出自己的理解,不僅僅是承襲前人的風格。Ryan Smith在〈A Final Movement〉的結尾唱道「看我們的世界在我眼前崩毀 / 我一行一行地寫下我活著的證據 / 我願意忘掉一切 / 如果你願意的話」,看似要放棄努力,但鼓聲轉瞬變強,淒美的弦樂和吉他音牆穿透了種種冷漠的偽裝,如此餘韻不絕的結尾,讓人難以輕易忘記bdrmm的音樂。

by Debby

【2020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20. bdrmm - Bedroom

a0166416424_10.jpg

在發表完首張EP《If Not, When?》一年後,英國樂團bdrmm乘勝追擊推出首張專輯《Bedroom》,不論是旋律或情感鋪陳方面都能聽到長足的進步。《Bedroom》由傳奇瞪鞋廠牌Sonic Cathedral發行,不但受到Ride主腦Andy Bell青睞,還被The Charlatans主唱Tim Burgess選為 Listening Party 的專輯之一,為專輯提升不少曝光度。如果要指出《Bedroom》的獨到之處,除了可以聽到大家所喜愛的經典瞪鞋樂團的影響,bdrmm筆下所描寫成長過程中感到的困窘和疫情時代如影隨形的焦慮也相當真切。

(by D)

19. Nap Eyes - Snapshot for a Beginner

a1512409580_10.jpg

回過頭聽Nap Eyes過去的專輯,他們的音樂直到上一張專輯《I'm Bad Now》才逐漸成熟,主唱Nigel Chapman的歌唱方式帶著Lou Reed唸唱詩歌般的特質,乾乾的沒有太多的修飾,如果喜歡The Velvet Underground跟Lou Reed的朋友應該會覺得《I'm Bad Now》相當的親切,而且旋律性也滿好的,但《Snapshot of a Beginner》個人覺得才是一張他們真正找到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在歌唱方式還是音樂上都有別於過往,Nigel Chapman找到讓他歌聲與旋律搭起來更圓潤的方式,樂音的疊砌也成功的把原本沒有的空間感給打造出來。

(by G)

18. Wolf Parade - Thin Mind

Thin+Mind_Wolf+Parade.jpg

今年推出的《Thin Mind》創作主題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樂評的反應大多冷淡,樂團結合草根的獨立搖滾與華麗鍵盤橋段的樂風已經名符其實變得不合時宜,不過在我心目中他們反而顯得更特立獨行且勇敢。第五張專輯《Thin Mind》錄音前貝斯手Dante DeCaro決定離團,Wolf Parade回到Spencer Krug、Dan Boeckner和Arlen Thompson的三人組合,他們的音樂並沒有因為變成三人組而簡化,倒是讓合成器扮演更吃重的角色,洋溢著七八零年代新浪潮音樂的風采。

(by D)

17. Kamaal Williams – Wu Hen

a3033305661_16.jpg

《Wu Hen》是英國爵士音樂人Kamaal Williams的第二張專輯,名稱來自於他台灣的外祖母幼時稱呼他的小名。專輯開場的〈Street Dreams〉由豎琴撩撥混搭一段浪漫調情的薩克斯風吹奏,讓人不經想到《Blade Runner》裡Deckard與Rachael初次碰面時的配樂。〈One More Time〉與〈1989〉則是一鼓作氣地將Jazz、Funk、Hip Hop融為一體的組曲。〈Pigalle〉是專輯中最過癮的單曲,先是Quinn Mason大秀薩克斯風即興功力,彷彿回到咆勃爵士的全盛年代,而後換成Kammal Williams流暢滑順的鍵盤演奏,令人不禁憶起Herbie Hancock的實驗風格。

(by H)

16. Bambara - Stray

a2336052892_10.jpg

聽Bambara的音樂很難不令人想起Nick Cave,不管是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還是The Birthday Party,主唱Reid的歌唱方式以及他們音樂中時而緩慢時而躁動的後龐克風格都能聽到Nick Cave的影響,你會想說既然如此我們何必還需要Bambara的音樂,除了樂風外,歌詞中故事性所帶來強烈的影像感卻是與眾不同的,也因為他們來自美國的喬治亞州,受到南方歌德文學的影響,讓他們只是假借了音樂風格來幫助敘事的推進,即便覺得音樂風格聽起來似曾相識,但歌詞的敘事方式卻依舊讓人感到新鮮,就像在看一部時間序錯置的南方歌德電影。

(by G)

15. Caribou - Suddenly

a0092738776_10.jpg

比起前幾張專輯的派對電音舞曲,《Suddenly》的情感比較細膩,Dan Snaith用他組合多重元素的技藝捕捉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片刻,使得整張專輯聆聽時驚喜連連。在開場曲〈Sister〉中,Dan Snaith少見地展現他未經修飾的歌聲,配上極簡的電子音效,讓人想起Sufjan Stevens的憂鬱民謠。〈You and I〉偏慢的主歌和疊滿聲音取樣的熱鬧副歌產生有趣的反差。〈Home〉取樣了Gloria Barnes在1971年的〈Home〉一曲,但將原本溫馨的曲子重製後顯得十分詭異。〈Never Come Back〉的編曲可聽到New Order的影響,非常適合在舞池播放。整張專輯唯一有客座樂手(吉他手Colin Fisher)的歌曲〈Like I Loved You〉,散發爵士和R&B風味又帶點遲疑的情感,彷彿Unknown Mortal Orchestra會寫出的歌。專輯最感人的時刻在最後,在類比合成器聲響中的〈Cloud Song〉,Dan Snaith用簡單的字句請求舊情人回頭,有種覆水難收、過去無法再現的哀愁。

(by D)

14. Fleet Foxes - Shore

A1HTEjVs+XL._SL1500_.jpg

全球飽受COVID-19所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衝擊,美國民眾在夏天更經歷一系列的Black Lives Matter示威遊行。主腦Robin Pecknold目睹了封城與抗爭,突然領悟到自己原本對於專輯創作細節的憂慮十分微不足道,決定敞開心胸發表當下想要寫的歌,希望能用音樂為愁雲慘霧的世局帶來一些溫暖。雖然Fleet Foxes的歌曲之前也都由他主筆,由於封城的緣故,其他Fleet Foxes的團員幾乎沒有參與《Shore》的製作,由Robin Pecknold個人負責錄音和編曲,他也找了幾位正好地理位置相近,可以協助的音樂人,包括Grizzly Bear的Christopher Bear和Daniel Rossen、Kevin Morby、Holy Hive、銅管樂器四人組The Westerlie。

(by D)

13. Dogleg - Melee

a1003084598_10-770x770.jpg

今年如果要找一張在從頭到尾都像在演唱會衝撞般的專輯,底特律Post-hardcore樂隊Dogleg的《Melee》肯定是首選,由主腦Alex Stoitsiadis所帶來朗朗上口的旋律線與聲嘶力竭的吼喊疊構成一首首在關係間拉扯的歌曲。聽聽單曲〈Fox〉開場五秒內就包準讓你搖頭晃腦一起跟著喊,層層合聲給聽者前所未有的現場感,讓你猶如置身在他們現場演出的第一排用雙手接著在玩人體衝浪的觀眾。另一首爽快不囉嗦的〈Wrist〉用最直接旋律驅進你的心房,猛烈的吉他刷奏驅趕著你即使帶著千刀萬剮的身軀也要在路上直奔。終曲〈Ender〉讓人想起Midwest emo的名團們,像是Sunny Day Real Estate與American Football合體在一塊,在炸裂的情緒與數字搖滾的變拍中找到完美的平衡。

(by G)

12. Crack Cloud - Pain Olympics

a2315308106_10.jpg

在聽了Crack Cloud的音樂與所製作的音樂影像後,他們給我的感覺並不像一組固定編制的樂團,比較像是一同參與同一個計劃的社群,由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眾人集思廣益在這個計畫中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你可能永遠都搞不清楚參與其中的人有哪些,只知道這個組織的發起人是主唱兼鼓手的Zach Choy。他們的第一張專輯《Pain Olympics》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分鐘,卻很扎實的把他們所想要表達的理念與創意以混搭的曲風表現出來,即便你在Crack Cloud前兩張EP所聽到的是不加修飾的低傳真後龐克,到了《Pain Olympics》則更加入放克、爵士、嘻哈、八零年代的新浪潮音樂。

(by G)

11. Shabaka and the Ancestors - We Are Sent Here By History

91SZG2h9DnL._SL1400_.jpg

倫敦薩克斯風手Shabaka Hutchings找來南非樂手們所組成的Shabaka and the Ancestors這次所帶來的《We Are Sent Here By History》結合了爵士音樂、非洲鼓節奏、詩歌宣示著對於自身歷史與未來命運的思考,給人帶來一種即便承襲傳統依舊具有未來感的苦澀韻律,聽著〈Go My Heart, Go to Heaven〉中兩把薩克斯風吹奏與低音提琴精彩的交互應和具有即興感又能圍繞在旋律主幹上給人相當深刻的印象。而〈The Coming of the Strange Ones〉又是另一曲由精湛演奏所譜出的驚人之作,延綿不斷的低音提琴樂句與高低薩克斯風旋律翻開一頁頁歷史篇章,將過去受壓迫的人們從樂音中解放出來。《We Are Sent Here By History》向那些因西方霸權、白人至上主義與資本主義結構下犧牲的人至上最高的敬意,也宣告著我們必須先毀滅現有的不公平制度才有新生的可能,否則通往末日之路的大門依然敞開。

(by G)

bdrmm - Bedroom

by DOPM
a0166416424_10.jpg

在發表完首張EP《If Not, When?》一年後,英國Hull/Leeds樂團bdrmm於今年乘勝追擊推出首張專輯《Bedroom》,不論是旋律或情感鋪陳方面都能聽到長足的進步。《Bedroom》由傳奇瞪鞋廠牌Sonic Cathedral發行,不但受到Ride主腦Andy Bell青睞,幫他們混音了〈A Reason to Celebrate〉一曲,還被The Charlatans主唱Tim Burgess選為Listening Party的專輯之一,為專輯提升不少曝光度。如果要指出《Bedroom》的獨到之處,除了可以聽到大家所喜愛的經典瞪鞋樂團的影響,bdrmm筆下所描寫成長過程中感到的困窘和疫情時代如影隨形的焦慮也相當真切。

純音樂開場曲〈Momo〉陰鬱的氣氛中劃入搶耳的合成器,無縫接到〈Push/Pull〉一曲,冷調的環境聲響可以聽到Pale Saints和The Cure的影響,歌詞提到對邂逅對象的矛盾情愫,內心既期待又抗拒,整首歌隨著情緒波動營造出高潮起伏。〈A Reason to Celebrate〉吉他音牆的轟鳴方式很像Ride,融入一些讓人幾乎可以起舞的節拍,慶祝年少時擁有夢想的初心和看著它幻滅的哀愁。

〈Gush〉和〈Happy〉如水流律動的吉他很像《Oshin》時期的DIIV,流行討喜的旋律彷彿得到The Cure的真傳,歌詞中沒有深刻的大道理,描述淡淡的遺憾,希望自己當初可以付出更多努力,沒有做出這麼多的妥協。

簡短美麗的〈(The Silence)〉扮演的角色就如同《Souvlaki》專輯中的〈Here She Comes〉,捕捉到某個瞬間短暫的感受,不過漂浮的電子音聽起來像是出自Deerhunter或著Panda Bear專輯中的作品,接續的〈(Un)Happy〉像是將Slowdive的歌曲去掉人聲,並混音成更符合太空旅行的主題,在必須減少外出的日子,音樂替我們構築了壯闊浩瀚的景象。

〈If....〉的靈感出自1968年的邪典電影《If....》,拍攝幾個學生在英國公立學校展開革命,但相對於電影的離經叛道,bdrmm表達反而是未能展開行動的無力感。當〈Is That What You Wanted to Hear?〉如夢魘般襲來的吉他噪音令人感到十分鬱悶,終曲〈Forget the Credits〉未能完全驅散不安,拖慢的節奏、優美的吉他聲響和主唱Ryan Smith模糊不清的歌聲像是看到一部電影的開放式結局。

作為首張專輯《Bedroom》有不少讓人讚賞的地方,然而也稱不上是石破天驚的巨作。在世界情勢仍充滿不確定之際,《Bedroom》讓聽者審視內心,也為瞪鞋、後龐克和後搖曲風做了不錯的整理,適合宅在家時聆聽。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