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終榜】DOPM今年最喜歡的專輯6到10名

by DOPM

公佈完21-3011-20名後,前10名照往例以聊天方式介紹。

10. Sebadoh - Defend Yourself

sebadoh-defend-yourself-album.jpg

D: Sebadoh終於在14年後又出新專輯了,雖然兩年前看過表演,推出新作品是意料中的事,不過Lou當初組Sebadoh算是有點和Dinosaur Jr.對打的態勢,現在兩團竟然可以並存甚至還開心合照),人生真的很奇妙。創作主題方面,Lou還是一樣過於誠實,他也因此吃了些苦頭,不少音樂大站的樂評都聚焦在他的私人生活。不過我想他應該不會這樣就卻步,還是會真誠地寫出自己當下的感受。〈I Will〉、〈State of Mine〉(聽完現場之後有比較喜歡了)都是率真的indie rock歌曲,〈Let It Out〉則深情款款。Jason寫的歌出乎意料之外都很棒,甚至好過Lou寫的。

P: Jason的歌還是一樣的奇怪,他的音樂比Lou還要Hardcore有力量很多,但Lou寫的歌旋律還比較好的,現代的獨立搖滾都不流行這種直率的風格了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

D: 對呀,Sebadoh的團員就是三個不修邊幅的大叔,用三件樂器表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展現出力量真的很不容易。可惜他們現在不用類比錄音了,Lou說他原本的卡帶錄音機壞了,他自己不會修理,而且成本太高。

P: 現在數位錄音反而省成本啊,當然也可以刻意製作成假Lo-Fi的效果,總之不管高低傳真,好音樂依舊還是好音樂,那這張跟《Bakesale》、《Harmacy》比較呢,會是他們從《Bakesale》之後最好的作品嗎?

D: 我覺得《Bakesale》之後的專輯各有優缺點。《Harmacy》當中Lou寫的歌是他的創作高峰,但整張專輯被鼓拖累;《The Sebadoh》製作規格比較好,但缺少一首一擊必殺的經典歌曲;《Defend Yourself》風格銜接很順,不過Lou聽起來有點累?我不知道耶,或許這些專輯都沒辦法超越《Bakesale》。但我記得Lou說過,他相信他自己最棒的作品還沒寫出來,他只要抱著這樣的信念一直創作下去就夠了。

9. The National - Trouble Will Find Me

The-National-Trouble-Will-Find-Me-608x608.jpg

D: 雖然《Trouble Will Find Me》剛發行的時候,覺得各家網站的評價有點過譽,但整年下來其實還蠻常聽的,也有一些相當不錯的歌。

P: 初聽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感覺,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單曲,可能會對〈Sea of Love〉比較有印象,不過整體聽起來並不會太糟,走的是相當平穩的路線。

F: 或許就是因為剛出的時候,都被大家捧在手心,但以我以前還算是他們的死忠歌迷聽來,實在覺得吹捧的有點過了。所以才寫出那篇貶多於褒的樂評...  但是,我想說其實因為這張是The National的專輯,才會有這樣的失落感。他們過去的專輯,把樂迷對他們的水平標準提高了許多。今天如果是一個新團,發了這樣一張專輯,我或許就會格外的刮目相看。

就像Spencer Krug提到他最近喜歡的音樂,就提到 The National 的這張專輯。說他是在朋友家幫忙油漆,無意間把整張專輯從頭到尾仔細地聽了一遍,事先並不知道是The National的專輯。聽完之後,他覺得這音樂非常簡單直接,但是歌詞卻非常能帶入情境,有時候音樂能做到這樣就已經很棒了。後來問了朋友才知道原來是The National的新專輯。有時候,要真正不帶著成見去體驗音樂帶來的感受是不太現實的,特別像我們這些時時都在注意新音樂的人。

D: 是啊,平心而論我覺得這張專輯的前半段很好聽,大概〈Graceless〉之後就有點在拖延的感覺,歌曲的型態也在重複。不過前面有幾首幾乎可以排到The National所寫過最棒歌曲的前幾名,我非常喜歡〈Demons〉和〈Fireproof〉。

P: 這張專輯還是給我一種說不出是什麼的悶,還是比較喜歡一些他們比較放得開的歌。

D: 對呀,他們的混音不知道為什麼很混濁,可能是要做出大都會的擁擠、壓迫感?應該是我想太多... 還是比較喜歡《Boxer》和更早之前比較乾淨的聲音。

8. Jenny Hval - Innocence Is Kinky

Jenny_Hval_-_Innocence_Is_Kinky.jpg

F: 這張聽下來有點像是在看禁片的感覺,如果有警告的話,上面應該要寫上:本專輯內有驚悚聲音效果和限制級內容,部分片段可能造成聽者精神不適,請聆聽者自行承擔風險。

D: Jenny應該涉獵了多樣的音樂,用獨樹一格的方式把搖滾樂、民謠、電子樂結合,再用她表情多樣的歌聲唱出內心最深處被壓抑的慾望,好像在看張力十足的劇場表演。

F: 是阿,聽起來非常有挑戰性。她自己也說了,上一張專輯偏向於民謠的風格,讓她感覺在表演的時候好像不太能放得開。所以,在創作這張專輯時,選擇了用更極端更猛烈的表現意識。所以聽起來也像是一場近似avant-garde的歌舞劇。

D: 她也說,她並不想描寫一個像套用了Instagram濾鏡的世界,而想呈現真實、扭曲的一面。我不確定她是不是有批判的意味,不過讓聽眾長大是件好事,我常常覺得現在的歌曲都在幼齡化,但社會不是那樣運作的。不管喜不喜歡,情色文化都是社會上難以忽視的一塊。

F: 是阿,像是 Miley Cyrus 或是 Lady Gaga 穿著內衣和一群裸著上身的男舞者共舞,這不就是情色文化和流行音樂文化的融合嗎?這些影片不就是要挑逗男性的慾望,並告訴女生這樣的打扮和行為才是美麗性感的?多麼幼稚天真的方式!但卻他媽的很有用!還是一堆人聽著這些音樂,因為也是一樣幼稚天真。就像專輯名稱一樣,Innocence Is Kinky (天真卻挺變態)!

D: 對呀,我想Jenny可能是希望我們對這些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立場,不要盲從流行文化。然後她應該是Swans迷喔,最後一首歌叫做〈The Seer〉。

F: 是阿,不過這張專輯和《The Seer》和《Shaking The Habitual》一樣都不是一張會讓人想要重複聆聽的專輯。

D: 哈哈,我們專喜歡選這種的,但也是一聽就不會忘記的。

7. Primal Scream - More Light

primalcov-1.jpg

P: 會選這張專輯進來的原因其實就在專輯的第一首歌〈2013〉,它提醒了我們即使到了〈2013〉還是有許多未解的問題,龐克音樂了又去,什麼都沒改變,到了2013年,對於那些覺得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們來說,是不是該認清些什麼,Bobby提到了那些退位、逝世的政治人物的政策依舊影響著整個國家,所以他從今年回顧過去,發現一些根本不會改變的事實,雖然他的結論是年輕人的革命,但我覺得就算沒辦法做到那樣的程度,現在的年輕人也必須去思考能為這個地方做些什麼,無論行動、評論、參與與社會聯結的藝術創作都好,最重要就是表現你的想法是什麼,並且與反對你的人溝通。好像有點扯遠了。

D: 很多人說搖滾樂手老了,反骨精神一定會消逝,Bobby就是這種說法最棒的反證。他以過來人的身份指導這一代的我們該怎麼做,很多場合都缺少這樣的傳承。

P: 薑還是老的辣,他們自從《XTRMNTR》之後的專輯都沒有太驚人的表現,不過《More Light》就不太一樣,爵士、藍調、另類搖滾全部兜在一塊,可聽性或許還比《XTRMNTR》來得高,地位肯定不會比《Screamadelica》來得高,但也相當接近了。Primal Scream是一組可變性相當高的樂團,大概除了重金屬之外的搖滾類型都會玩,有海綿一般超強的吸收力,聽這張專輯就可以感受到Bobby的野心(我都忘了他是玩Indie-pop出身的了)。

D: 《More Light》的曲風多變,不過聽的時候並不會覺得負擔很重,專輯很長,從頭到尾大體上都維持一致的水準,用第一支單曲〈It's Alright, It's OK〉收尾真的好勵志,Bobby永遠要當個誠實面對自我並樂於幫助他人的人。

6. Anna Von Hausswolff - Ceremony

anna-von-hausswolff-ceremony.jpg

D: Anna的專輯非常莊嚴、隆重,從第一首歌開始,就感覺自己好像走進了教堂,注視著正在上演的神聖儀式。最近創作哥德風音樂的女伶又多了起來 (Julia Holter、Chelsea Wolfe),不過Anna的作品我覺得是當中最成熟、最完整的。

F: 我也這麼覺得,哥德式的音樂有時候聽起來好像就是要讓人覺得毛骨悚然,可是Anna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套路。似乎把整個重心放在音樂上,為的不是做出甚麼嚇人的效果,而是利用傳統的教堂管風琴營造出令人敬畏的神祕感和莊重感。

D: 整張專輯都是非常用心創作的音樂,不知道北歐的音樂人為什麼常常能傳達特別深刻的情感。除了莊重以外,〈Liturgy of Light〉和〈Harmonica〉等歌曲也是很淒美,聽的時候腦海中浮現許多畫面。順便一提,〈Sova〉的音樂旋律和Shearwater的〈Hidden Lakes〉結尾非常相似,應該是巧合。

F: 挖塞,真的很像!感覺就像是拿了他們的旋律然後用 Philip Glass 式的大量重複演奏方式,作為曲子前半段的 build-up,然後我很喜歡她用高音唱些聽不懂的詞 (咒語?) 後面的那段吉他鏗鏘的激情演奏,感覺很澎湃。她用教堂管風琴和歌聲施法,讓達到高潮的情感洪流淹沒了聽眾,並帶他們進入到心靈深處那超乎想像的黑暗森林。

D: 形容得真好!每個人生命中都一定會遇到無邊的黑暗,Anna先為我們召喚了黑暗,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禮。

F: 我還真想去教堂裡聽她的現場表演,應該會很特別吧!之前在瑞典的教堂,意外地聽到他們在演奏古典歌曲,那管風琴的聲音更是幾百米外就能聽到了。坐在裡面聽應該更加震撼吧!

【2013年終榜】DOPM今年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接續21-30名,下面是我們今年最愛的專輯第11到20名。

20. Friendzone - DX

a3763606103_10.jpg

當初《DX》原本的計畫是要作為一整beats的選集給饒舌歌手用,像是 Kendrick Lamar。然而他們覺得這些拍子太實驗了,不適合他們的胃口。不過也是,這些拍子本身就是超級豐富熱鬧,根本不需要饒舌歌手來參一腳。對Aphex Twin致敬的〈RETAILXTAL〉,大展他們玩拍子的功力。〈Poly〉也同樣的融入了大量不同的音樂旋律和效果音。〈YR TOUCH YR BLISS〉中間一段電子弦樂聽起來像是取樣了 Air France 的〈No Excuses〉。而〈HISLO〉像是日本某個很夢幻又很swag的動漫遊戲配樂,感覺要開著飛機射哥吉拉,過關了可以飛外太空射幽浮。

19. 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 - English Electric

20130716-2219-0-english-electric.jpg

繼《History of Modern》這張睽違十四年的回歸作品後,OMD再次讓人感受到八零電子流行音樂還未死去,尤其今年的《English Electric》依舊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比起上張專輯的那份沉靜感,《English Electric》的節拍更為躍動,披上現代科技旋律,模擬著愉悅的假象,實際上也透露未來生活的悲哀以及核電所摧毀的美好一切,當中一曲〈Kissing the Machine〉也與Kraftwerk團員Karl Bartos合作,不禁讓人會想如果機械人的時代到來,連愛情都可以沒有破綻的程式化,你會願意親吻一台機器嗎。

18. Johnny Marr - The Messenger

Johnny_Marr_-_The_Messenger.jpg

《The Messenger》聽起來比較像是受到Johnny Marr之前待過樂隊的影響,偏向一點Modest Mouse和The Cribs,但又不失自己的風格,在粗曠的氣慨中包含著紳士風度,整張專輯的聽覺重點都放在他與吉他身上。這張專輯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Marr還找來了他的兒女一起合作,像是〈European Me〉、〈New Town Velocity〉的合聲就是她的女兒Sonny Marr,吉他的一部分則是他兒子Nile Marr所彈奏。Marr的歌聲或許不是那麼有特色,但他很清楚知道什麼樣的音樂才適合他的聲音,專輯發行後,看來又會聽到不少Morrissey和Marr缺一不可的論調,但Marr似乎根本不在乎那麼多,他只想做好自己的音樂。

17. Danny Brown - Old

danny-brown-old-tracklist1.jpg

自從上一張《XXX》認識他之後,就一直在期待他的新作品。《XXX》是我近幾年聽來最爽的饒舌專輯,讓饒舌樂多了一個更尖銳更諷刺更滑稽的聲音。雖然他有時笑料都很猥穢低級,但其實他是個有才有品味的語言藝術家。這張《Old》如黑膠唱片般的分成了 Side A 和 Side B。Side A 的 Danny Brown 聽起來很認真很私人。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仔細地描繪著他一路走來身旁周遭所看到的底特律,描繪著低層階級和那些社會邊緣人的掙扎和悲劇。Side B 裡我們聽到的是另一個Danny,那個浸淫於嗑藥、派對和性的小丑。這樣極端的兩面在他身上並不是對立的特質,而是互造互補的,有了 Side A 的他才會造成 Side B 的他,反之亦然。這兩面都是同一個Danny,獨一無二的Danny。

16. 林生祥 - 我庄

wo_zhuang_feng_mian__ok.jpg

《我庄》是一張格局超越東西方音樂的作品,從編曲到歌詞幾乎很難讓人找到挑剔的地方,從樂器演奏就可以聽得出生祥以及其他團員深厚的音樂底子,在傳統音樂中找到非傳統的表現方式,而鍾永豐的詞則是生趣的描繪鄉土文化並且反思追求功名利祿而忘本的現代人,如果你是鄉下長大並且來到都市的孩子聽了會想起那塊你自小所深愛的各種熟悉的自然氣味。「有空回鄉下看一看吧」我想這張專輯不斷的呼喚著人們做這樣的事,也提醒著我們因為生活的便利性所失去的東西,當現代人失去自給自足的能力,生活只剩下無盡的買入賣出而不是真誠的交換分享。

15. Jessy Lanza - Pull My Hair Back

Jessy-Lanza-Pull-My-Hair-Back.jpg

Jessy Lanza在Hyperdub發行的第一張專輯《Pull My Hair Back》初聽給人的感覺彷彿產自英國,但後來查知她其實是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哈密爾頓。雖然她擁有爵士演奏與鋼琴的學位,不過對R&B (節奏藍調) 更是情有獨鍾,所以她在專輯裡依仿著節奏藍調的唱腔來表現歌曲,然而對電子音樂的興趣則是來自她曾在音響公司工作的父親,父親在她年輕時便去世,留下了一些合成器與鼓機,這份遺留下的禮物成為她探究電子音樂的起點。比起軟體的合成聲效,她更喜歡類比合成器由電壓震盪帶來的音色,於是在《Pull My Hair Back》聽到的聲音都是具有彈性和廣度的。

14. Bill Callahan - Dream River

ee265778.jpg

自從改用本名發行專輯後,Bill Callahan的每張專輯都在展現他用簡約的文字、深具磁性的男中音、精巧的編曲和鄉搖的草根氣息說故事的能力,而他今年的作品《Dream River》又更上一層樓。歌曲的主題悲喜交集,但他的文字多了一種平實的溫暖,減少一部分以前讓人難以親近的距離感。長期合作的吉他手Matt Kinsey的吉他非常細膩,在適當之處成為主線,引領聽者觀看他們幽深的內心世界,想起那些與人相聚以及一個人獨處的時刻。專輯中的歌曲橫跨一整年的時間,但Bill Callahan並沒有給他音樂中的季節下武斷的定義,留下許多空白,不論任何時節,都很適合聆聽《Dream River》並沉思他說出的和未說的生命片段。

13. David Bowie - The Next Day

david-bowies-the-next-day-001-1361815326.jpg

當消聲匿跡多年的David Bowie再度發行新作時,對許多樂迷來說是相當值得雀躍的事,尤其在聽完《The Next Day》後,你不得不對已經六十六歲高齡的他肅然起敬,整張專輯除了充滿不流俗的搖滾樂能量更多是David Bowie對自我以及各種不同角色的沉思。《The Next Day》的封面挪用一九七七年的經典專輯《Heroes》,突兀的將套有The Next Day字樣的白色正方框置放在《Heroes》的封面上,上方的Heroes字樣也被畫掉改為David Bowie,這樣的作法像是Bowie在與過去的經典印象做區隔,他想要顛覆自己,將自己從過去被解放出來。

12. Kurt Vile - Wakin On A Pretty Daze

Kurt-Vile-Waking-On-A-Pretty-Daze.jpg

《Wakin on a Pretty Daze》是張非常適合夏日早晨聽的專輯。第一首歌曲〈Wakin on a Pretty Day〉彷彿挾帶美麗的晨光,Kurt Vile以慣常的慢速度開始新的一天,一切都顯得那麼從容不迫。身為自學的音樂人,Kurt Vile追隨著自己所喜愛音樂人的步伐,像是美國搖滾巨擘Neil Young、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以及低傳真大將Pavement、Smog以及廠牌Drag City的其他樂團,在音樂的路上一路摸索前進。他對於音樂知識的廣泛涉獵在他的創作中一覽無疑,例如他的吉他聲響實在像極了《Nebraska》專輯中的Bruce Springsteen,而他不斷延展、蔓生的長篇歌曲彷彿得到Neil Young的真傳。

11. My Bloody Valentine - m b v

my-bloody-valentine-mbv-608x605.jpg

當樂隊主腦Kevin Shields公佈新專輯《m b v》發行的消息前,從沒想過他們會發行第三張專輯,與《Loveless》相隔二十二年,一向完美主義的Kevin Shields終於完成了這張九零年代中期未錄製完成的作品,真的很為他感到高興。《m b v》雖然有別於前兩張專輯所呈現出的感覺,但在吉他噪音的部份還是一貫的My Bloody Valentine,使用大量的搖桿顫音讓電吉他音牆變得彎曲、彈性,類比的錄音效果聽起來自然卻粗裂,像是一大面漆上藍色的牆面有著無數的細小裂縫。音樂上的情感也隨著專輯封面由紅色轉變為藍色調的憂鬱,如果說上一張是缺乏愛的表徵,那這一張就是渴望溝通的鬱鬱寡歡,聽起來淺薄的旋律實質上帶有很深的情緒。

【2013年終榜】DOPM今年最喜歡的專輯21到30名

by DOPM

30. Nine Inch Nails - Hesitation Marks

tumblr_mq37xlokw41s726nxo2_1280.jpg

參與製作這張專輯的陣容龐大,也讓你可以聽得出這是一張別出心裁的作品,但《Hesitation Marks》到底是關於什麼?撥開層層的製作、聲效,從歌詞中可以讀得出這是一張滿私人的作品,充滿了Trent Reznor的自我懷疑與回顧過往。雖然大部份的人表面看似有所不同,但實際上卻依照著某種特定的規則在過著人生,〈Copy of A〉表達著一種人生軌跡以及角色的可複製性,他在經過婚姻、小孩的出世後感觸尤其深刻。

29. Melt-Banana - Fetch

meltbanana_fetch_print-1024x1024.jpg

暌違了六年,日本噪音搖滾樂隊Melt-Banana終於發行了這張新專輯《Fetch》,在耳膜經過幾次《Fetch》的震撼教育之後,會發現這可是一張比今年一半以上歐美搖滾專輯還有趣的作品。不同以往粗製的錄音風格,他們想讓《Fetch》聽起來高傳真一點,所以每一道音軌都異常的清晰,在曲風上也變得流行一些,將節拍慢下一點變得可以讓人跳舞,像是〈Infection Defective〉就是他們以前沒嘗試過的曲式。

28. Colin Stetson - New History Warfare Vol. 3: To See More Light

cst092cover_hires.jpg

Colin Stetson本身擔任Arcade Fire和Bon Iver的伴奏薩克斯風樂手,不過他自己也獨當一面推出個人專輯,這張《New History Warfare Vol. 3: To See More Light》是他戰爭三部曲的最終章。以往薩克斯風出現在搖滾歌曲中通常給人一種(不見得不好的)俗氣感,但Colin Stetson打壞傳統歌曲結構,把薩克斯風當成吉他在drone,譜出的音樂就像無法預測的瘋狗浪一樣不知道會把你帶向何處,不變的是某種無可抗拒的強大力量。Justin Vernon在多首歌曲中獻唱,他的聲音有時如幽魂般詭異,有時又像暴風雨當中安定人心的燈塔。聆聽這張專輯的時候令人喘不過氣,但結束後又會覺得相當過癮。

27. Kitchens of Distinction - Folly

kitchens of distinction folly 2.jpg

Kitchens of Distinction不顧大家預期與否,在十七年後推出新專輯《Folly》。如同過去大膽描寫同性情慾甚至公然詛咒柴契爾夫人一 樣,Patrick Fitzgerald再次把赤裸的情感、爭議性和頹美帶入瞪鞋音樂,讓它不只是漂亮且輕飄飄的呢喃。以年齡增長和他過去幾年間生過的一場重病等個人經歷為靈感,新專輯的主題圍繞著衰老與死亡,以及在這樣絕望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生活中的美好與喜悅。Patrick的語言有如詩般的韻律,充滿文學引用,Julian Swales用他仍舊絢麗的吉他聲響纏繞著這些字句。

26. Disclosure - Settle

disclosure-settle-1500x1500-1370291426.jpg

這張專輯聽得越多,我更確信這根本不是甚麼電子浩室音樂,而是非常歡樂的流行舞曲。然而這些流行舞曲並不是只為了服務那些去夜店玩的人,他們用行雲流水的華麗製作搭上琅琅上口的流行曲,征服了像我這樣喜歡好的流行音樂,但不愛腦殘排行榜音樂的人。《Settle》除了有三首金榜單曲,我還特別喜歡〈Defeated No More〉和〈Help Me Lose My Mind〉,雖然節奏慢了點,但絕對是強大的流行歌。反倒是我喜歡的Jamie Woon和 Jessie Ware 客串的曲子表現平平。反正呢,他們的音樂就是這樣,往往會不自覺地放來聽,不用大腦思考就會跟著唱,一種心情好的感覺就會包圍著我,像興奮劑那樣。這其實沒甚麼不好,我聽 Pet Shop Boys 和 The Tough Alliance 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好的舞曲音樂都是這樣的,只是曲風稍微不同罷了。

25. Weekend - Jinx

weekend-jinx-1373910191.jpg

《Jinx》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樂團在風格上的變化,Weekend 拋開首張專輯大部分震耳欲聾的噪音,改為重現八零年代後龐克音樂的莊嚴肅穆,還有在九零年代的一些瞪鞋音樂中可以聽到的稍縱即逝的靈光。開場曲 〈Mirror〉低迷的氣氛宛如風暴壓境,厚實的貝斯(應該是新加入的Bass手Nick Ray 的功勞)和混音成像鼓機,實際上是真鼓的聲音,讓人想起《Disintegration》時期的The Cure,他們主、副歌間轉換時的漂亮吉他,又有Pale Saints的味道。接下來的〈July〉雖然有個夏天的歌名,但聽起來卻相當冰冷,或許和樂團離開溫暖的加州時的感受有關。

24. Arcade Fire - Reflektor

ARCADE-FIRE-REFLEKTOR2.jpg

主唱Win Butler陪同妻子Régine Chassagne回到她的故鄉海地,受到當地的音樂以及巴西電影《Black Orpheus》的影響,專輯封面為電影所參考的兩位希臘神話人物;奧菲斯和尤麗狄絲的雕像,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這則關於他們的悲劇故事。原本以為整張專輯的主題會圍繞在這個悲劇上,但好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專輯名稱取作《Reflektor》是受到哲學家齊克果在《The Present Age》中對現代提出的概念所影響,同名歌曲〈Reflektor〉中的歌詞 "In the reflective age" 對應《The Present Age》中的一則寓言,說明現代人熱情的喪失以及擅於冷嘲熱諷。《Reflektor》是需要花一點時間才能慢慢進入的專輯。

23. Ty Segall – Sleeper

ty-segall-sleeper.jpg

這幾年Ty Segall幾乎成了最會出專輯的獨立音樂人,有每一年至少兩張專輯發行的驚人產量,會唱歌、打鼓、彈吉他、年輕又充滿幹勁,對迷幻音樂、車庫搖滾有相當敏銳的創作力,不過這張《Sleeper》與他的其他作品不太一樣,他用空心木吉它取代了電吉他躁動,聽起來有種自錄的低傳真感,專輯的歌曲是在他父親罹癌去世後所寫的,除了感傷也宣洩對母親的不滿,這或許是Ty Segall最深沉、黑暗的作品,如果全世界都跟他作對,他會用驚人的創作能量來反抗,無論發生什麼事,搖滾樂都是他通往出口的最佳方式。

22. Dan Friel - Total Folklore

tumblr_mhwwzkAivY1qzbbe2o1_1280.jpg

Cokemachineglow的樂評說,Dan Friel的專輯可以用來吵討厭的鄰居,確實很難想出比這更棒的形容方式了。原本在獨立搖滾樂團Parts & Labor負責合成器與唱歌Dan Friel,在個人專輯中完全不開口,只專注在探索合成器聲響的各種扭曲、吵鬧方式,連音量關小依然會覺得吵。如果沒聽過他的專輯,從來沒想過合成器可以這麼惡搞、暢快、歡愉。某些部份讓人回想起小時候打電動一關破過一關時源源不絕的新奇感與快感,有些地方讓人想關掉電腦、衝出房間到街上亂叫亂跳,最重要的是,《Total Folklore》讓人發現能生活在當下真的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21. 洪申豪 - Light Coral

0020173754.jpg

透明雜誌的主唱洪申豪完全自費出版個人專輯《Light Coral》,所有樂器都自己包辦,帶著低傳真的樸拙感。洪申豪可愛的個性完全展露在他的創作中,在中板搖滾歌曲〈Night Cruising〉中邀請友伴一起探索神秘的夜晚、在〈Light Coral〉和〈生活的答案〉中尋找生命的意義與慰藉,在〈一起吃鍋的朋友〉中呼朋引友一起聚會。歌曲〈在山中〉的編曲特別巧妙,中後段的電吉他逐漸揭露出山林之美,終曲〈睡眠的品質〉電氣化的處理很飄渺迷離,但美麗的旋律又像溫暖的被窩般包覆聽者的心。洪申豪證明了只要有決心,很多人都能做創作符合自己心意又引人入勝的作品,而不必受到出資者的牽制。

我們一直在等待的那個男人

by DOPM
lou-reed.jpg

一早起來看到Lou Reed過世的消息,起先是愣了一下,後來才慢慢回過神,在上班的途中不斷想著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音樂,帶著感傷的情緒進辦公室,我已經知道這一天不會是完美的一天,但仔細回想又有哪些日子是呢,就另一方面來說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音樂也是為了世上所有的不完美而存在的。

我一直沒有很深入的去聽Lou Reed的每一張個人專輯,對他的了解大多是網路上的資訊,沒有親眼看過他,親耳聽他唱過歌,跟他最強韌的連結是聽了無數次他的前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四張專輯。可能跟大部份的人一樣,一開始對搖滾樂產生好奇都會去依照前人所說的經典去聽或是依照媒體的必聽榜單從第一名開始找來聽,而VU的第一張專輯一直都在前幾名,「這張專輯真的有這麼屌嗎?」還在讀高中的我不信邪的在網路上找來聽,印象中好像聽到前面幾首就關掉了,心想:「好奇怪的音樂啊,只有第一首是正常的吧。」接著就找別的專輯來聽了,那根香蕉還沒被我剝開就這樣先被拋棄了。但奇怪的是,隨著音樂越聽越多,我還是不時會回過頭去聽VU的音樂。當整個搖滾樂的概史在腦中系統的建立起來後,每次聽VU都會找到一些樂團向他們學習的地方,並且會發現前一次沒聽到的細節。隨著年齡數字的增長,聽VU的音樂一直能讓我體驗到其他樂團所不能帶來的東西。

比起其他六零年代的樂團,VU的音樂走得很前面,在現在聽起來他依舊不像是屬於某個年代,但又跟他們自己的年代以及紐約這座城市相互連結。對我來說VU的意義在那時早已經超過一個樂團,在Andy Warhol的製作下它更像是一個藝術計畫,以及工廠工作室裡那些人們的一場前衛演出,我現在不會用一個偉大的樂團來形容VU,我比較喜歡稱它為一個偉大的計畫,因為他包含的是那群人們的記憶,Lou Reed和Nico的合作、〈Femme Fatale〉中美麗頹廢的Edie Sedgwick、〈Candy Says〉裡被禁錮在男人身體的Candy Darling,當然Lou後來在他自己的歌曲〈Walk on the Wild Side〉中也向工廠的明星們再次的致敬。

把香蕉剝開,Lou的歌詞描寫的大多是關於藥物、性慾、性別認同、暴力以及不存在道德的故事,但很有趣的是他在寫情歌時會讓我覺得「愛」是他唯一的道德,即使他的歌曲如此放蕩、變態、扭曲、充滿噪音,但所能感受的都是同一個命題,在生命的虛無之中是否還有支撐人所活下去的意義,是否還有一點「可能」,我猜想Lou在晚年抓到了那一點「可能」,心想,如果還存在那就奮戰下去吧,也許他早就不是當初的那個男人,他選擇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就像〈The Black Angel's Death Song〉這首不具意義的歌詞所寫:

The myriad choices of his fate
Set themselves out upon a plate
For him to choose
What had he to lose

Lou在〈Venus In Furs〉歌詞中所表現出那種變態的詩意,我想很難被後人給超越,這首歌也是VU音樂的精華,Lou緩慢敘事的唱法,特殊調音的吉他刷奏、John Cale持續嗡鳴的小提琴聲、Maureen Tucker陰沉的大鼓敲擊,閃亮的皮靴、鞭打的鞭子,將性虐待化為一首詩歌。當中最美的一段莫過於是:

I am tired, I am weary
I could sleep for a thousand years
A thousand dreams that would awake me
Different colors made of tears

每當疲憊時,我總會想起這段歌詞,幻想著沉睡千年又被千個夢給喚醒,悲傷的流著各種顏色的眼淚,這首歌像是一個人類最深層的幻覺,即使是幻覺但聽起來卻如此真實,一種在愛欲底下的犧牲之美。

當人們不斷說著,聽了VU的人都會組起樂團,沒有VU就沒有現在的搖滾樂等等的,彷彿聽VU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酷」的象徵,但VU的音樂對我來說是很悲傷的,因為裡面所包含的是在那個時代下的靈魂們所做出的掙扎以及無所適從。在當時對比愛與和平的反戰嬉皮們的確是特立獨行、象徵著紐約骯髒的角落,但我不會用「骯髒」這個詞,因為這個骯髒很多時候都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用這些表面的形容詞並無法足以去概括一群靈魂。

Lou Reed一直都是搖滾樂在等待的那個男人,也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那個男人,如同等待藥頭的到來,給我們打上強力的一針,即使他走了,這個藥效並不會消失,它將會持續千年,化為一個真實無比的繽紛幻覺。

by pblue

Elliott Smith的樂團朋友(下)

by DOPM
Elliott+Smith.jpg

表面上看起來,Elliott Smith的音樂生涯在他離開波特蘭後達到高峰,他在電影《心靈捕手》中的配樂〈Miss Misery〉獲得奧斯卡提名,歌曲大部分在紐約寫成的專輯《XO》是他第一張在主流廠牌DreamWorks發行的作品(雖然是因為樂團Heatmiser無法履約的關係),也獲得樂評肯定及商業上的成功,然而他的生理與情緒狀態卻日趨惡化。〈Miss Misery〉一曲所帶來的功成名就令他不知所措,從此以後再也不在現場表演這首歌。原本離開波特蘭是想改善生活受到酒精與藥物制約的情形,但是到了紐約情況反而更糟。

1999年,Elliott Smith搬到美國西岸大城洛杉磯,在居民組成多樣的Echo Park地區落腳,他在這邊結識了許多音樂人,像是Grandaddy的Jason Lytle和Earlimart的Aaron Espinoza等等,並成為當地音樂場景名義上的領袖。這些朋友曾經看到Elliott Smith受到藥物牽制,遭受兒時的創傷記憶折磨,在沉淪和康復的階段之間不斷來回擺盪,但他們也為Elliott Smith的才華驚嘆,欽佩他做音樂的認真態度,並因為他的溫暖與真誠而感動。雖然Elliott Smith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音樂人朋友延續他的精神,繼續寫著內省、私密且動人的歌曲。

下面我會介紹幾位Elliott Smith生命最後幾年中的音樂人朋友。

Lou-Barlow-6.jpg

Lou Barlow、Sebadoh、The Folk Implosion

Sebadoh和The Folk Implosion的主腦Lou Barlow在九零年代中期聽到Elliott Smith的同名專輯,並在生日那天去看了Elliott Smith的現場,表演結束後,Lou Barlow到後台跟Elliott Smith聊天,發現兩人都很喜歡對方的創作,他們惺惺相惜並結為好友,Elliott Smith也在Sebadoh為專輯《Harmacy》巡迴時擔任暖場。當時Lou Barlow和Elliott Smith正好都面臨生涯的轉捩點,Elliott Smith的樂團Heatmiser解散,Sebadoh被廠牌要求必須撤換鼓手,他們聊到改變所需要的心理調適、過程中可能傷害的人,並給對方鼓勵。在Lou Barlow要搬離家鄉波士頓到洛杉磯發展時,Elliott Smith還從紐約搭車到波士頓,在他的告別派對上表演,留下這段珍貴的影片。不久之後,Elliott Smith也搬到洛杉磯並與Lou Barlow住得很近。

Lou Barlow和Elliott Smith沒有直接音樂上的合作,不過他們曾經一起上過MTV的節目,在上面嘲諷音樂記者的不用功。目前網路上流通的Lou Barlow翻唱Elliott Smith歌曲的影像,竟然是在Elliott Smith過世之後的場合,令人不勝唏噓。Elliott Smith原本預計在2003年的All Tomorrow's Parties音樂祭上表演,沒想到他在表演日期前三週不幸去世,Lou Barlow臨時上陣,和伴奏樂團The Minders為好友完成這場生前最後一次應允的表演。

現在在Lou Barlow的網站上,還可以找到他為Elliott Smith特別留下的頁面,描寫兩人的深厚的情誼。2005年專輯《Emoh》專輯上的歌曲〈Legendary〉濃縮了他想對Elliott Smith說的話,聽起來很難讓人不感到心碎。

我知道你已經給了我你所能表達的一切
我知道終有一天我能理解已經發生的事
但在那天來臨之前,我一直嘗試解開謎團
反覆思考為什麼我沒能把你留下
url.jpg

Jason Lytle、Grandaddy

Grandaddy是一支活躍於九零年代中期到兩千年代中期的洛杉磯獨立搖滾樂團,他們的風格融合低傳真、迷幻和實驗,簡單的編曲、迷離的鍵盤聲、音樂中豐富的想像力都深受大家喜愛。2000年的專輯《The Sophtware Slump》描寫科技進步下人性的疏離,被比擬為Radiohead專輯《OK Computer》的姐妹作,不過2006年,樂團因為一直無法取得商業成功以及團員間的理念差距而解散。解散後,團員各自忙著自己的音樂計畫,主腦Jason Lytle和吉他手Jim Fairchild各推出了個人專輯,Jason Lytle和鼓手Aaron Burtch以及Earlimart的團員組成樂團Admiral Radley。去年和今年Grandaddy有以樂團名義復出表演,但目前還沒有新作推出。

閱讀主腦Jason Lytle的訪問,會發現他和好友Elliott Smith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推崇DIY精神,對於商業成功都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相當排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很孤獨,不過Jason Lytle說道,Elliott Smith其實是個很幽默的人,總是帶給朋友歡笑,在一些歡樂的場合中沒有Elliott Smith,失落感特別強烈。Grandaddy在推出《The Sophtware Slump》時曾幫Elliott Smith暖場,Elliott Smith會先上台和Jason Lytle一起合唱歌曲〈He's Simple, He's Dumb, He's The Pilot〉,Elliott Smith離開後,有一次Jason Lytle在現場表演這首歌時,不由得崩潰哭泣。今年他和Jim Fairchild也在幾場Elliott Smith的致敬演唱會上表演。

earlimart_comp.jpg

Aaron Espinoza、Earlimart

Earlimart是一支和Grandaddy同期的加州獨立搖滾樂團,當時他們和Grandaddy還有Lou Barlow的The Folk Implosion都被歸類在洛杉磯的音樂場景「The Ship Collective」。Earlimart的主腦Aaron Espinoza原本是Elliott Smith的粉絲,某一次Earlimart在波特蘭表演時,終於見到Elliott Smith本人,兩人也成為好友。Elliott Smith給了Aaron Espinoza很多音樂上的指導,Elliott Smith對Aaron Espinoza的影響在2004年的專輯《Treble & Tremble》上特別明顯。

《Treble & Tremble》在Elliott Smith的《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發行日的前三週問世,整張專輯充斥著憂傷的氣氛,而像〈Hold on Slow Down〉、〈Heaven Adores You〉和〈It's Okay to Think About Ending〉都是關於Elliott Smith的,〈Hold on Slow Down〉歌名由來自某一天Elliott Smith到Aaron Espinoza家看看一些他遇到瓶頸的歌曲,而Elliott Smith的建議說得太快,讓Aaron Espinoza來不及抄下。Aaron Espinoza在《Treble & Tremble》低語般的歌聲、編曲中搖擺的鋼琴、層疊的吉他都非常有Elliott Smith的影子,但也讓人憶起Elliott Smith是多麼優秀的音樂人。

Earlimart仍在做音樂,Aaron Espinoza也慢慢建立了自己的風格,寫出更成熟的曲子,相信Elliott Smith如果知道應該會為他感到高興。

JonBrion2.jpg

Jon Brion

Jon Brion是一位知名的唱作人、作曲家和製作人。他和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長期合作,為電影《不羈夜》、《心靈角落》配樂,電影《王牌冤家》的配樂讓他得到葛萊美獎提名。除此之外。他製作了許多主流及非主流的專輯,例如Kanye West的《Late Registration》、Sean Lennon的《Friendly Fire》、of Montreal的《False Priest》和Best Coast的《The Only Place》等等。他持續好幾年在星期五晚上都會到洛杉磯一間叫作Largo的酒吧駐唱,經常沒有準備歌單,而是即興演唱,Aimee Mann、Michael Penn、Fiona Apple和Elliott Smith都曾現身和他一起表演。

Jon Brion在1998到2001年間曾是Elliott Smith一位重要的朋友及合作對象。他參與Elliott Smith《XO》專輯多首歌曲的製作,並在《Figure 8》專輯的〈Happiness〉上唱合音。1999年時,Jon Brion打算在MTV開一個音樂節目「The Jon Brion Show」,並請Elliott Smith擔任第一集的來賓,由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負責拍攝,可惜節目最後沒有被MTV採納,影像也從未播出。幾年前Paul Thomas Anderson終於把第一集節目放上YouTube,讓大家可以欣賞Elliott Smith和Jon Brion一起演繹歌曲〈Son of Sam〉、〈Independence Day〉、翻唱John Lennon的歌曲〈Jealous Guy〉、The Kinks的〈Waterloo Sunset〉、Big Star的〈Nighttime〉等等。

Elliott Smith原本打算請Jon Brion製作他的專輯《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但在專輯製作期間,兩人卻因為Elliott Smith的毒癮發生爭執,終致完全決裂。聆聽他和Jon Brion完成的《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部份只會勾起令人難過的回憶,因此Elliott Smith在朋友介紹下找了下一段要介紹的David McConnell合作。

Pic source: https://secure.flickr.com/photos/smailtronic/1350993017/sizes/m/in/photostream/

Pic source: https://secure.flickr.com/photos/smailtronic/1350993017/sizes/m/in/photostream/

David McConnell, Goldenboy

和Jon Brion的合作失敗後,朋友介紹David McConnell經營的錄音室「Sattellite Park Studio」給Elliott Smith,該錄音室位於山坡上一間房子的地下室,專輯《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也因此得名,接下來的兩年間,Elliott Smith陸陸續續在這邊和David McConnell完成了《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的片段,David McConnell也成為他生命最後階段生活的重要支柱。

David McConnell當時是洛杉磯樂團Goldenboy的團員,私下也開設錄音室。他不輕易評斷別人,冷靜地聽Elliott Smith談起他的惡夢與恐懼。他也說服Elliott Smith應該投資自己的錄音室而不是把錢都花在藥物上,因此Elliott Smith買下New Monkey Studio並添購了許多器材,Heatmiser的前團員Neil Gust、前Sebadoh鼓手Russ Pollard的樂團Everest都曾到這邊錄音。

根據Elliott Smith的構想,《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原本可能是雙CD的專輯,收錄30首歌,風格粗糙、原始,David McConnell表示,Elliott Smith想做出他生涯中的《The White Album》。Elliott Smith過世後,他的家人決定讓《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問世,原本David McConnell也有參與製作,但因為Elliott Smith的家人對他的老製作人Rob Schnapf和前女友Joanna Bolme比較熟悉,David McConnell只好知難而退。《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發行時,他經常感嘆專輯最終沒有以Elliott Smith想要的方式呈現。不過Elliott Smith和David McConnell畢竟沒能夠完成《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所以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確知Elliott Smith決定發行怎麼樣的專輯。

除了《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以外,David McConnell曾製作The Folk Implosion的最後一張專輯,目前他轉向從事聲音藝術的創作。

Elliott Smith的音樂人好友還包括民謠歌手Mary Lou Lord、低傳真唱作人Beck、洛杉磯獨立搖滾樂團Rilo Kiley等。然而,在Elliott Smith的傳記《Elliott Smith and the Big Nothing》作者Benjamin Nugent揭露了一些Ellliott Smith的私人問題和死亡疑雲後,他的朋友不約而同打算不再對媒體討論Elliott Smith的私事。Elliott Smith經歷了太多的悲傷痛苦,但他曾經創作許多美麗的音樂,也影響了許多音樂人。好音樂不需要媒體吹捧、商業包裝,最重要的是真實表達自己並堅持自己想要的方向。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