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ckenflap 2015 Part 2: New Order

by DOPM

也許是第一天晚上看完Ride完美絕倫的演出,深覺此行目的已完成大半,Clockenflap 第二天的團序對我們而言顯得無足輕重,索性展開獨立書店與唱片行巡禮。

下午先到了灣仔的「Rock Gallery」晃蕩,CD藏量非常完備,幾乎所有經典的樂團這兒都找得到,但也相對難有驚奇。而後到達Clockenflap會場時,屆已錯過Swervedriver的演出,Rachael Yamagata也只聽到一兩首的。接著轉往Atum Stage看著被陽光西曬得有點尷尬的Julia Holter,其演出的音場不如預期,像蒙上一層霧似糊成一團。整場演出四處走動尋找好一點的聲音位置,但三番兩次嘗試未果後便索性放棄。Julia Holter演出結束後,因接續的時段並無非看不可的樂團,便離開會場前往位於上海街的White Noise Records,而這無疑是第二天行程中最讓人興奮的場所。

該唱片行所陳列的音樂種類與品味之廣,可說是一座小型的獨立音樂博物館。雖然價格仍維持香港的高昂物價水平,但許多冷門到壓根不見容於台港音樂場景的唱片,在這兒全都買得到。在此購得堪稱個人年度Top3的專輯 Aidan Moffat and Bill Wells –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而同行的fuse更是買到差點走不出店門。

第二天的壓軸,則是今年也同樣重組復出的The Libertines。Clockenflap 第二天晚上的人潮明顯是三天活動裡最多的,顯示許多人的確是把這音樂祭當成一個社交場合,一個週末踏青尋樂的去處,並非全然是為了進場欣賞某組心儀樂團的演出。當晚主舞台Harborflap被人潮擠得水泄不通,好似The Libertines是三天中最重要的演出團體,然而個人打從一開始即興致索然。樂隊上台後的演出更是毫無辜負我們對其的無所期待,依舊一貫的花邊小丑姿態,缺乏可供記憶的片段,彷如一場有失水準的即興肥皂劇。因此演出約略過半,我們便決定提早返回飯店,準備養精蓄銳迎接隔天的重頭戲。

第三天這晚,我們可說是寸步不離主舞台,也因此意外看到The Chic and Nile Rodgers精湛的現場演出。雖然開演時間因為樂器調整因素有了點延誤,但絲毫不影響這群硬底子樂手的發揮,他們輕而易舉地在兩首歌之內炒熱現場氣氛,時光彷彿倒回70年代。Jerry Barnes充滿Funky味的bassline緊緊抓住在場每個聽眾的耳蟲, 女主音Kimberly Davis則示範了何謂人體極致的歌唱功力,演出的後半段更是各式金曲聯袂出擊,〈Like a Virgin〉、〈Get Lucky〉、〈Let's Dance〉,主舞台瞬時成為Clockenflap大舞廳,每個人都跳得樂不可支,當下的氣氛簡直是一個完美的音樂烏托邦。

霓虹燈閃爍,他們三人就這麼走上台,一個偉大神聖的時刻。以新專輯的〈Singularity〉打頭陣,但現場吉他與貝斯的聲響卻略帶缺陷,Bernard的歌聲一出來,心底便知道年紀與身體是誠實的,Gillian的keyboard也完全不在狀況內,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投入、享受這場演出,畢竟我們已等待得太久。〈Your Silent Face〉像是一首漫長的序曲,沒有太多激情地緩慢堆砌,那宛如不列顛旅遊宣導影片的錄像循序傳送,彷彿看著一段自身的紀錄片,回首過往每個聽著New Order的時刻,一切歷歷在目。

在沈默之後緊接而上的是個人認為《Music Complete》中最有舊日風格的〈Trutti Frutti〉,但它很快地就被人們遺忘與摒棄,因其身不逢時地落於歧異三角地帶之前。當那熟悉的鼓機節拍來到眼前,還有誰的雙膝能不踉蹌一跪。30年前的合成器節拍穿梭來到2015年的現在,仍顯新潮,絲毫不落俗套,有此新浪潮巨擘進臨眼前,誰還會記得那小清新的F樂團?

耐住性子聽完〈 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 〉與〈 Plastic〉,經歷漫長等待,終於迎來80組曲三連發。首先由心目中 New Order Top 1金曲〈The Perfect Kiss〉擔任領頭羊,合成器與鼓機的聲音一奏出,立刻失控得鬼吼鬼叫,這無疑就是呼喚內心深處靈魂的聲音,Bernard反覆彈奏的吉他solo總能將負面情緒吹得一絲不剩,即使vocal走音失準也絲毫不掃興致。而後的〈True Faith〉現場版本有著隱身藏頭的前奏鋪陳, 隨著音符逐步露出馬腳,現場情緒也隨之沸騰,全場又是拍手又是大合唱,好不歡樂。即便台上的人們已年華老去,但樂曲卻仍青春無敵。正式演出的最後一首歌則為〈Temptation〉,此時已跳得筋疲力盡,感官近乎恍惚。

安可曲毫無疑問地由〈Love Will Tear Us Apart〉開啟,這是一個必然發生的橋段,是「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的共同默契。心底雖覺得當下眼前的一切顯得矯情、毫不真誠,但當螢幕打上「Joy Division Forever」的字樣,配上那悲催的鍵盤聲響,眼角還是不爭氣地流下淚。雖然這依存的一切都是消費行為,宛如精神層面的買春。但這晚的音樂至少為原已逐漸成為一灘死水的生活注入些許動力,讓人在〈Blue Monday〉連串的鼓擊敲打中,具備量能去面對接踵而來的Blue Monday。即便過了這個夜晚,終得回到凡世重新面對問題、面對浮躁不安的內心,但藉由音符所回溯的記憶,諷刺地展現那頹圮靈魂正在散失的一吋一丁,彷彿聽到內心敲打地提醒自我曾經是如此耀眼地熱愛這些事物。
 
老實說,寫這篇回顧時,演唱會已遠遠拋開近三週,記憶與衝擊力道一點一滴地流逝,多少得藉由觀看Youtube上的影音,才能稍微想起現場演出的編曲與專輯版本的差異。雖無法牢牢記住演出過程的一個個細節,但真切地與兩大本命團站在同一個時空下所帶來的情緒衝擊與喜悅,卻是能恆久記憶且年年拿出來說嘴的,難以替代類比的人生體驗。我想我永遠會記得那個聽完New Order後,全身精疲力竭攤躺在草皮上氣喘呼呼,且想喝酒解渴卻發現攤商皆已收攤的狼狽模樣,那是一種真實體力勞動後收穫果實的扎實美好。

New Order 歌單

by Headphone Youth

Clockenflap 2015 Part 1: Ride

by DOPM

自從兩個月前買票後,便滿心期待Clockenflap這為期三天的音樂節。然而直到活動即將來臨的前個周末,那即將親臨本命團現場演出的想法才開始急迫地敲打心門。愈發接近出發時刻,那感受就愈顯得超現實,直到拖著行李站在赤鱲角機場的巴士月台等車時,都還有一丁點難以置信再過數小時便將看到心中的Shoegazing英雄站上舞台。

Clockenflap此番已邁入第八個年頭,自2011年起移師西九文化區舉辦,也是從那時開始逐漸壯大,開始躋身亞洲大型音樂祭之列。雖然舞台規模尙不足與Fuji Rock、Summer Sonic相提並論,但今年陣容卡司卻已有逼人之勢。光是New Order睽違30年重返香港開唱,對我的意義就遠勝任何樂團陣容,畢竟New Order實在佔據個人太多的青春年華。即便這回少了Peter Hook,但親臨現場請他們給個交代依舊是勢在必行的。

一開始先說說這回Clockenflap的一些枝微末節:一如香港引以為豪的先進表徵,入場方式已不再需要實體票卷,輕輕滑開手機螢幕掃描QR code即可入場,甚而音樂節本身都有提供App讓你查詢相關資訊與設置專屬的Lineup提醒通知。入場前亦有安全檢查,但這當然不是要檢查你身上有無攜帶刀具、爆裂物,而是要搜出所有「非法」攜帶的飲品,以確保園內的啤酒贊助商能夠從各位樂迷身上榨出酒水錢。因此我與fuse原先說好的一口波羅油、一口絲襪奶茶的計畫尚未催生便已告終,無法藉此向冰島可樂與荷蘭炸物致敬,心中自有不小缺憾。

西九文化區本身的地理位置其實與我的故鄉高雄駁二碼頭有點相似,但腹地要再稍微大一些,園區也較為封閉。巴士下車點則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處,來往港島與油尖旺地帶皆相當便捷,毫無疑問是一個優秀的音樂祭選址。而主辦單位ticketflap所籌畫出的三天活動也絕對對得起其開出的票價,各式藝文活動接二連三地在園內搬演,飲食選擇多達二三十處,流動廁所與加水站設置亦數量無虞,足以應付周末兩天多達兩三萬人的各式需求。

好的,前言導讀暫告終結,現場心得主要先放在Ride與New Order上,其他樂團會在這之中穿插提及:

雖說這是Ride首次襲港,不過主唱Mark Gardener其實在2012年便已參與過Clockenflap演出。Ride被安排在首日主舞台壓軸時段,因此在隔壁舞台的Flying Lotus演出到一半時,我們便動身回到主舞台等候。時候尚早,人群稀落地且坐且站,輕而易舉地擠身舞台正中央的中前場。此時舞台尚是漆黑一片,但能隱約看見大鼓上的RIDE字樣,而這已足以令人腎上腺素飆升。

演出準點地在9點半登場,正當我們還在尖叫歡呼、尚未站穩之餘,四人一上場便絲毫不給喘息機會地帶來〈Leave Them All Behind〉,強勁的吉他音浪立馬襲來。而在這過程之中,我們也逐漸意識到這晚所站位置的聲音有多麼完美無瑕。這晚的Ride不是耳機裡略帶迷濛白噪的shoegazing團,他們十足就是個鏗鏘吉他領頭的Britpop樂團。

然而在親臨現場之前,我們亦不知道Laurence Colbert的鼓是如此醒目得難以忽視。雖說這晚帶領我們回味過往歲月的,必然是Mark Gardener與Andy Bell的雙吉他彈奏。但真正讓我們盡情享受演出並引領我們站上浪頭衝浪的,則理當是Laurence Colbert的鼓點,他的每個敲擊精準無誤,穩定紮實地牽引著聽者進入Ride的音樂場域。

緊接而上的是〈Twisterella〉,聽到《Going Blank Again》這經典的開場組曲重現,還有什麼理由不隨著音樂跳動?當下成了無腦鐵粉,用身體碰撞感受音樂。而既然這次巡迴名為《Nowhere 25》,接下來的曲目順理成章地連續演出一連串的《Nowhere》曲目。緩慢迷幻基調的〈Polar Bear〉讓人得以從開場的激動中稍事平復,但沒蹉跎太多時間,〈Seagull〉那段熟悉的開場bassline便已出鞘。作為Ride歌迷,你肯定不會忘記這段鋪成,畢竟那是進入《Nowhere》境地必經的閘口。演出至此進入道地shoegazing吉他噪音領域,〈Kaleidoscope〉、〈In a Different Place〉、〈Dreams Burn Down〉 一連串的抑鬱自溺曲調,將人深深地帶入回憶之中久久無法自己,直到〈Time of Her Time〉的出現才又回神,緊接著的〈Vapour Trail〉更是全場歡呼地跟著Andy Bell大合唱,看來此曲果真是Ride鐵粉心中的國歌。

最後演出在〈Mouse Trap〉的吉他聲中告結,場下觀眾雖癡心賣力喊著安可,然而此時燈光漸漸亮起,一場回溯朦朧幻夢的歷程倏然紓醒。即便是當晚的最後一團,我們依舊無法享有與專場演出相同的待遇,得帶著些許怨懟與〈Chelsea Girl〉與〈OX4〉擦身而過。

雖然緩步走出會場時,我們仍對沒有安可演出感到難以置信,然而親臨Ride現場是過去10年不曾妄想過的場景,如今美夢成真且音場完美,讓我們在抱怨後的下一秒鐘便直呼不虛此行、值回票價,而這一切的副作用便是我們對於第二天的團序興致缺缺,彷彿此趟只為Ride與New Order而來。

by Headphone Youth

2015.11.17 New Order @ O2 Academy Brixton

by DOPM

踏上大不列顛島前,在台灣便先購入了New Order演唱會的票,購票的過程沒有像另一支新浪潮傳奇樂隊Depeche Mode那麼曲折,但能夠親身見證New Order的演出依舊感到很幸運,他們的許多歌曲已經融入一幕幕的回憶片段;另一方面,也很好奇少了貝斯手Peter Hook的New Order究竟有什麼變化。表演前一週得知暖場團是The Horrors更是感到興奮異常,即使沒有特別喜愛去年的《Luminous》專輯,仍然很期待聽到他們會怎麼呈現較為甜美的新風格。

演出當天和倫敦的朋友一起前往,到現場前第一次拜訪英國人的家,一切都很新鮮。和看Ride的時候觀察到的相同,看表演對一般非重度樂迷的英國人來說,最重要的目的是放鬆和社交,音樂現場讓他們拋開平時的拘謹,開懷飲酒、談笑甚至衝撞。

到場時The Horrors的表演已經開始,正好聽到〈In and Out of Sight〉的前奏,這首歌為這個夜晚定了調——整晚將充滿使人愉悅的舞曲。緊接著的〈Sea Within a Sea〉鍵盤的份量加重並添加額外旋律,如果專輯版本是灰階色調,現場版就上了色。雖然The Horrors的音樂少了些神秘感,友人注意到團員依舊隱身在舞台燈光之後,和上次台北的表演一樣,觀眾只能看到團員的動作而不是臉部表情。

〈Still Life〉的合成器片段響亮而復古,給人時空錯置之感,主唱Faris Badwan的酷勁與歌曲中的深情所產生的衝突,讓這首歌的訊息深印心底。結尾的〈I See You〉可說是整晚高潮,前半部的流行曲風讓同行友人紛紛問起這首歌是不是樂團傳唱最廣的歌,最後各件樂器結合的奏鳴非常壯麗,令人難忘。

New Order的部分開始前,友人提議大夥移到舞台前方,我們越過一排排的觀眾到Brixton Academy的左前方位置,開唱前觀眾的情緒已經十分高昂,等到〈Singularity〉一響起,前方的觀眾馬上陷入瘋狂,摩肩接踵地跑跳起來。我已經習慣在演唱會中把注意力放在聲音,但對一些觀眾來說,他們會用整個身體來體驗一場演唱會,在台灣看到他人用這種方式感受音樂會感到很有趣,但在異國就必須注意自身安全,我們稍微後退了幾排,離開「搖滾區」。

可能因為站的位置不是音場最佳的地方,經典歌曲〈Ceremony〉理應令人感動,但低音顯得不足。〈Crystal〉聆聽經驗較佳,Bernard Sumner的吉他與演唱皆有到位,流暢的音符注入耳道,幸福感油然而生。〈586〉、新歌〈Restless〉、〈Lonesome Tonight〉成功維繫著現場的歡樂氣氛,當下最重要的事就是什麼都不要想,跟著音樂移動身體。全場最精彩的歌曲對我來說是〈Your Silent Face〉,Gillian Gilbert彈奏的合成器聽起來飽滿、充滿故事性,就算在喧鬧的現場仍然能聽到歌曲中的疏離與孤寂。

在女歌手Elly Jackson上台和Bernard Sumner合唱〈Tutti Frutti〉和〈People on the High Line〉之後,不知道是因為空氣稀薄,音場欠佳,或者每首歌的節奏都十分類似,我的注意力開始渙散。〈Bizarre Love Triangle〉、〈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甚至平時極為喜愛的〈True Faith〉都沒有引起太大的情緒波動,直到聽到〈Temptation〉我才有大夢初醒之感,可惜低頻部份過於模糊,與記憶中的版本有不小的差距。迷茫間,我反而受到現場的投影影像吸引,這些畫面經過精心策劃,有紀錄片片段、幾何圖形動畫、高科技產品的運作和各種移動的場景,就算因為個頭嬌小而看不到團員,也能享受視覺饗宴。

安可曲New Order表演了前身Joy Division的歌曲〈Atmosphere〉和〈Love Will Tear Us Apart〉,看到Ian Curtis蒼白的臉出現在布幕上,當下只覺得違和。無論喜不喜歡目前New Order陣容所唱出的版本,當時年輕的Bernard Sumner、Stephen Morris和Peter Hook在痛失團員的情況下繼續做音樂,轉換風格並達成極高的藝術成就,對我來說這才是Joy Division/New Order的歷史最難能可貴的面向。用〈Blue Monday〉結束更是適合不過,這首歌寫得奇怪至極,機械化的演繹方式完全傳達出工作日的煩躁,不管經過多少物換星移,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首歌。就算不完美,還是很感激New Order今年帶來的新作品與表演,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by Debby

2015.10.10 Low @ Roundhouse

by DOPM

剛到倫敦的時候為了應付生活所需,沒有機會看表演,當時心裡最念念不忘的就是一定要買到Low在Roundhouse表演的門票。Low的音樂或許不算容易入耳,但這幾年他們已經成為我最喜愛的樂團之一,Alan Sparhawk的吉他乍聽之下簡約卻飽含了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受,而他和Mimi Parker的歌聲結合時的美更是無可匹敵。Low今年的專輯《Ones and Sixes》跳脫出前兩張作品的優美和諧,平緩的旋律壓制不住檯面下緊繃焦慮的情緒,很期待Alan Sparhawk在現場會怎麼讓這些狂亂元素脫繮。

暖場團Two Gallants在Low的表演開始前先打頭陣,原來他們今年也有發片。主唱Adam Stephens和鼓手Tyson Vogel分別擅長多件樂器,竭盡所能地呈現多樣化、飽滿的聲音,歌曲種類從常見的indie rock到接近另類鄉謠的風格皆有。不過如同Alan Sparhawk最近受訪時所說的,聽眾很容易聽出歌者是使用自然的聲音在演唱,或是刻意使用歌唱技巧把聲音變成另一種樣貌,對我來說Adam Stephens的聲音比較像後者,即使Two Gallants表演得賣力,我還是沒有找到能產生共鳴的地方。

過了晚上九點,Low的表演終於要開始,舞台上的布幕投射出倒數計時的數字,不知道是不是樂團自己設計的概念,原本以為像他們這樣內斂的樂團不會適合營造眾所期待的氣氛,但當下卻很適切。接著〈Gentle〉空寂的吉他響起,背景開始播放電子節拍,剎那間心中的所有雜訊都靜止,專注在樂團彈奏的音符上。下一首歌同樣是新專輯的歌曲〈No Comprende〉,記得Alan Sparhawk說過是他這次巡迴時最喜歡表演的曲目,現場的吉他聽起來更銳利,一聲聲剝除原本穩固的安全感。到了〈Kid in the Corner〉,吉他音色變得輕脆甜美,但Alan Sparhawk和Mimi Parker的和聲中含有隱約的不安。〈The Innocents〉由Mimi Parker主唱,仍少不了來自Alan Sparhawk放輕的歌聲,他們在不同歌曲間互相搭配的默契令我印象深刻。

貝斯手Steve Garrington在慢歌時會彈奏鋼琴,接下來兩首出自上一張專輯《The Invisible Way》的歌曲都是由鋼琴主導。〈Plastic Cup〉旋律優美、節奏輕快,不過就像其他Low的歌曲一樣少不了幽暗元素。而〈On My Own〉前半段是中速的民謠,到了中段風格一轉,壯麗的吉他噪音充滿全場,雖然樂迷在討論吉他音樂時,Low不會是常出現的名字,但我非常鍾愛Alan Sparhawk的吉他聲響,他的Drone在挑戰聽眾耐力的同時又蘊含著美麗。

歌單上的幾首舊歌都令人享受,Mimi Parker主唱的〈Point of Disgust〉非常化外脫俗。樂團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Monkey〉錄音室版本製作得相當嘈雜,現場聽起來較溫和,使得旋律與人聲更特出。〈Pissing〉作為樂迷最愛的歌之一實則當之無愧,從開頭醞釀情緒到後段的吉他放聲大作都讓人凝神細聽。〈Will the Night〉在接近結尾的時候出現,輕緩如搖籃曲般縈繞耳際。安可曲〈Sunflower〉和〈When I Go Deaf〉是精彩表演後令人愉悅的點綴。

重頭戲還是在《Ones and Sixes》的歌曲。〈Lies〉聽起來迫切,Alan Sparhawk唱到“Lies, lies, lies...”時情感滿溢,彷彿承受了所有接收到謊言時的痛楚。〈Spanish Translation〉用不甚和諧的旋律描摹出語言差異這道人類始終無法完全跨越的障礙。〈What Part of Me〉影射親密關係,由Sparhawk和Parker這對夫妻演唱特別具說服力,在一段穩定的關係背後仍有許多的爭執拉距,如何區分彼此隨著時日延長或許變得更加困難。〈DJ〉與〈Landslide〉這兩首歌最不可思議。〈DJ〉唯美的吉他與貝斯已經十分吸引人,當Sparhawk與Parker的聲音在副歌結合時,某種神聖的氣氛瞬間降臨,就算週末晚上Roundhouse的觀眾有些喧鬧也不影響音樂的魔力。正式表演結束前的〈Landslide〉起初只有樂團早期風格的簡約吉他,然後慢慢加強力道,末尾的人聲交融與吉他音牆帶給我前所未有的聽覺體驗。

樂團從頭到尾幾乎沒說什麼話,單純用音樂(以及螢幕上投影的公路、山川、溝壑)傳達訊息。整場演出幾乎唱遍了新專輯《Ones and Sixes》的歌,不論我聽專輯時接受到了什麼,現場的感受便放大了許多倍,令我深刻體會到用文字形容音樂以及聽音樂的感覺確實困難重重,現在記下的只是實際經驗的拙劣模仿,然而這些記錄仍是我留存當下經驗的唯一依據。

by Debby

2015.10.21 萬能青年旅店「河北墨麒麟」 @Live Warehouse 高雄

by DOPM

還記得三年前的三月八日,我們首次在The Wall欣賞萬青的現場演出。當時他們在台上怯生生的,彷彿對於彎彎們的熱情有點慌了手腳,演出不若專輯穩健,無法隨心地將專輯中堪稱完美的錄音表現帶上舞台搬演。其中差異最顯而易辨的便是史立的小號,現場時有落拍入曲的狀況。

這場「河北墨麒麟」的高雄巡迴,也是個人在 Live Warehouse「大庫」聽團的初體驗。先前只到過「小庫」,其音場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並無任何驚艷之處。而這回的「大庫」不但沒讓人失望,甚而遠遠超出期待。各別樂器力度、層次平衡分明。鼓聲立體飽滿圓潤,bassline清晰可辨,主音echo恰如其分,中高頻的三個主秀樂器亦未相互干擾,各自精彩。一個適切的場所,加上樂隊本身現場功力的自在成熟,注定這將是場令人不再缺憾的出演。

身為一組並不多產的樂隊,萬青這場演出毫無意外地由〈不萬能的喜劇〉開場,原先的大提琴前奏改由薩克斯風入替,薩克斯風手李增輝像個粗獷的河北大漢,吹起樂器生猛有力、遊刃有餘,獨奏時略帶即興的吹奏掘出深埋灰裡的煙燻泥煤,適時即刻救援也達到替小號藏拙的效果。(不過這麼說對史立有些不公平,他這回的演出其實已比三年前優秀許多,雖偶有入曲拍點沒抓準的情況,但就和董亞千的vocal失準一樣,整體來說是瑕不掩瑜的。)

緊接著的〈大石碎胸口 〉,除了是演出的首個高潮之外,同時也是觀察場地音場與萬青現場演出是否有所精進的查核點。上回他們表演此曲時,小號明顯及不上錄音室版本出色。這回原先的小號獨奏被拆成兩個片段:由薩克斯風先行,小號隨後,山不轉路轉的小聰明完滿了整首曲子。而來到〈秦皇島 〉時,樂隊整體的演出總算熱機完成,董亞千的歌唱與吉他演奏爬升至絕佳狀態,那望著海的無助絕望彷若近臨眼前。

而三首新歌當中,尤以〈烏雲典當記〉最平易近人,曼陀林的聲響帶來萬青過往少有的明澈清透。〈河北墨麒麟〉雖然主旋律依舊老得可以,但鼓的節拍有點math rock的味道,是萬青少數聽來些許「現代化」的歌曲。

倘若要提到當晚最佳現場演出歌曲,我會將票投給〈在這個行星所有的酒館〉。除了意外發現中段的bassline有點搖擺舞棍節奏外,在經歷前半部神似Pink Floyd的迷幻獨奏後,後半玩起一長段噪音實驗讓人大為滿足,絲毫沒意料到董亞千能將噪音吉他玩得如此暢快淋漓。

最後,〈殺死那個石家庄人〉一如既往成為謝幕曲目,畢竟能夠拿來現場演出的僅僅九首之多。雖意猶未盡,卻也無計可施,再長再響的安可聲,也只能換來董二千上台說了則忘詞兒的「揪心玩笑」,但這絲毫無損當晚演出的精彩程度,這場演唱會仍舊是今年數一數二的一場表演,讓人更加期盼能早日聽到萬青的新作。

by Headphone Youth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