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rmm - Bedroom

by DOPM
a0166416424_10.jpg

在發表完首張EP《If Not, When?》一年後,英國Hull/Leeds樂團bdrmm於今年乘勝追擊推出首張專輯《Bedroom》,不論是旋律或情感鋪陳方面都能聽到長足的進步。《Bedroom》由傳奇瞪鞋廠牌Sonic Cathedral發行,不但受到Ride主腦Andy Bell青睞,幫他們混音了〈A Reason to Celebrate〉一曲,還被The Charlatans主唱Tim Burgess選為Listening Party的專輯之一,為專輯提升不少曝光度。如果要指出《Bedroom》的獨到之處,除了可以聽到大家所喜愛的經典瞪鞋樂團的影響,bdrmm筆下所描寫成長過程中感到的困窘和疫情時代如影隨形的焦慮也相當真切。

純音樂開場曲〈Momo〉陰鬱的氣氛中劃入搶耳的合成器,無縫接到〈Push/Pull〉一曲,冷調的環境聲響可以聽到Pale Saints和The Cure的影響,歌詞提到對邂逅對象的矛盾情愫,內心既期待又抗拒,整首歌隨著情緒波動營造出高潮起伏。〈A Reason to Celebrate〉吉他音牆的轟鳴方式很像Ride,融入一些讓人幾乎可以起舞的節拍,慶祝年少時擁有夢想的初心和看著它幻滅的哀愁。

〈Gush〉和〈Happy〉如水流律動的吉他很像《Oshin》時期的DIIV,流行討喜的旋律彷彿得到The Cure的真傳,歌詞中沒有深刻的大道理,描述淡淡的遺憾,希望自己當初可以付出更多努力,沒有做出這麼多的妥協。

簡短美麗的〈(The Silence)〉扮演的角色就如同《Souvlaki》專輯中的〈Here She Comes〉,捕捉到某個瞬間短暫的感受,不過漂浮的電子音聽起來像是出自Deerhunter或著Panda Bear專輯中的作品,接續的〈(Un)Happy〉像是將Slowdive的歌曲去掉人聲,並混音成更符合太空旅行的主題,在必須減少外出的日子,音樂替我們構築了壯闊浩瀚的景象。

〈If....〉的靈感出自1968年的邪典電影《If....》,拍攝幾個學生在英國公立學校展開革命,但相對於電影的離經叛道,bdrmm表達反而是未能展開行動的無力感。當〈Is That What You Wanted to Hear?〉如夢魘般襲來的吉他噪音令人感到十分鬱悶,終曲〈Forget the Credits〉未能完全驅散不安,拖慢的節奏、優美的吉他聲響和主唱Ryan Smith模糊不清的歌聲像是看到一部電影的開放式結局。

作為首張專輯《Bedroom》有不少讓人讚賞的地方,然而也稱不上是石破天驚的巨作。在世界情勢仍充滿不確定之際,《Bedroom》讓聽者審視內心,也為瞪鞋、後龐克和後搖曲風做了不錯的整理,適合宅在家時聆聽。

by Debby

Fontaines D.C. - A Hero's Death

by DOPM
a3772806156_10.jpg

Fontaines D.C.繼去年首張專輯《Dogrel》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今年發行了《A Hero's Death》,對一組第一張專輯就受到廣大迴響的樂隊來說,第二張專輯往往是一場艱難的考驗,但他們也絲毫不想複製過往的成功,即使可能會喪失掉喜歡第一張專輯的樂迷也要做現在自己這個狀態底下想做的音樂。《A Hero's Death》像是他們對第一張專輯發行後的反思,從對愛爾蘭現狀不滿的階段進入到一種跟自我對話的內省階段,即便如此,在專輯各處還是有來自愛爾蘭的影響只是變得更加隱晦,專輯名稱來自愛爾蘭作家Brendan Behan的劇作《The Hostage》當中的一段話:「每個人都在追尋英雄式的死亡。」劇情描述一位年輕的IRA (愛爾蘭共和軍) 軍人因為被控訴殺害北愛爾蘭的警察而被囚禁在貝爾法斯特,而一位英國軍人被IRA挾持要求釋放軍人的故事,但專輯本身其實並沒有對北愛爾蘭問題有太多的著墨。

同名曲〈A Hero’s Death〉對他們來說反而異常讓人感到正向,主唱Grian不斷唱著:「生命並不總是全然的虛無。」就像是大眾運輸工具上不斷出現的商品廣告上頭常會出現的勵志小語,要你更快樂積極的面對人生,對自己好一點,Grian這樣告訴他人也告訴自己。正向思考像是麻藥但卻很有用,讓每個人都重視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不分貴賤的邁向英雄式的死亡。音樂上,〈A Hero’s Death〉聽起來基本上就如同上一張專輯的曲子一樣直接,搖滾節拍跟破音吉他,沒有用太多炫技來跟聽眾對話,反而〈Televised Mind〉對我來說比較新鮮一些,舞曲般延綿厚重的電貝斯彷彿受The Prodigy的影響,用低音把電波的感覺給重現出來,但電吉他的部分還是用迷幻噪音的手法來製造整體的空間感,將人從社群網站時代下被控制的心靈中解放出來,螢幕上的一切讓人分心,你更應該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用有點慵懶的〈I Don't Belong〉作為首曲,彷彿先放下了《Dogrel》所帶來的成功與名氣,也是Grian在面對與他人關係時所害怕的一件事,害怕失去自我,所以他用唱著:「我不屬於任何人」來堅定自己的意志,在保有和失去自我之間角力,因為他厭惡那個在他人面前言不由衷的自己。他在〈Love Is the Main Thing〉的唱腔就像是在雨天下徘迴在長廊的鬼魂,相當黑暗的吉他噪音與鼓擊不停的在呢喃中穿越,雖說他們不在乎後龐克的標籤,但樂音還是又將人帶回到那塊時間緩慢又與現實疏離的黑暗之地。

〈A Lucid Dream〉原本叫做〈A Lucid Dream Of 1916〉,其中的年份1916代表著Easter Rising(復活節起義)發生的時空是愛爾蘭獨立運動中最知名的事件之一,Grian做了一個事件發生當下的清醒夢,如同他在那個時空當下活過。他們用狂亂的噪音將當時起義對抗英國的場景還原,夢境中用手碰觸那些牆上的彈痕竟是如此真實。慢歌〈You Said〉及〈Oh Such A Spring〉使用清透的電吉他弦音來回憶過往,但那個過往就如同夢境一般離真實還有一段距離。

專輯到了後半也絲毫沒有疲軟的現象,靈感來自James Brown紀錄片的〈Living in America〉聽起來十分令人興奮,即使沒有使用貝斯還是製作出了一股低頻噪音在背景作為替代,如同上一張的〈Too Real〉讓吉他噪音與聲響在歌曲中迴旋,但這次所製作出來的空間感更好,人聲的氣音,遠方突如其來的噪音也讓人驚喜,在雜亂的聲響編排中又帶著工整,Grian從極低沉的唱腔轉調用些微上揚的腔調後唱著:”Turning your tricks like a newborn gangster”時的那種危險感為歌曲添加了一股蓄勢待發的氣勢,更不用說弱化噪音後中段的轉折有多微妙。

〈Sunny〉受到The Beach Boys的影響因此聽來如同慵懶的躺在海邊曬著太陽,但歌詞其實是一位離開小孩的父親寫給他孩子的一封信,他在作為父親的責任與不負責之間來回擺盪,他並不想被找到,只想孤單一人度過他的人生,就讓艷陽的光投射出他最黑暗的影子。他們把專輯最溫暖的歌〈No〉擺在最後,給人一種聽完專輯還意猶未盡的感覺,歌曲鼓勵著他人試著放下與原諒果去不需要帶著罪惡感活下去。Fontaines D.C.好聽的地方就是那股不妥協的純粹與真誠,不用修飾太多就能夠讓歌曲跟人產生共鳴與對話。

有著包袱的第二張專輯總是最困難的,但在《A Hero's Death》中他們絲毫沒有把這個困難跟包袱當成一回事,他們只是很快的將自己的感觸寫成歌,不讓過去成為自己的敵人,把頭轉向前方往未來看去,在這個當下,沒有時間再眷戀過往榮光了。

Fontaines D.C. - No

給我們你身上的傷痕吧
你戀愛,然後失戀了
就把自己與外隔絕
只是躲在那個灰暗處
受傷又迷失
那些代價你都明瞭
尤其來自你感受最深的那個
你在熟睡時依然在付出那些代價

你還在這泥濘打滾著
去跟你覺得值得的事物玩樂吧
我們知道自由所帶來的是什麼
夠糟糕的歌才讓你唱的出來啊
你這難道不是活在責怪中嗎
這對你的痛苦一點幫助都沒有
請不要把自己與外隔絕
只是躲在那個灰暗處

當你待在那個地方
那裡讓你的臉像個怪物一樣
扭曲又憤怒
又找不到正確的詞語能說出口
這不是人該生活的方式
你所有的恐懼都在這裡泛濫成災
被你自己的信仰所綁架
把所有都歸咎於悲傷
別這樣

即使你不知道
你感受得到,你感受得到
即使你不知道
你感受得到,你感受得到

by guan

Crack Cloud - Pain Olympics

by DOPM
a2315308106_10.jpg

在聽了Crack Cloud的音樂與所製作的音樂影像後,他們給我的感覺並不像一組固定編制的樂團,比較像是一同參與同一個計劃的社群,由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眾人集思廣益在這個計畫中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你可能永遠都搞不清楚參與其中的人有哪些,只知道這個組織的發起人是主唱兼鼓手的Zach Choy。他們的第一張專輯《Pain Olympics》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分鐘,卻很扎實的把他們所想要表達的理念與創意以混搭的曲風表現出來,即便你在Crack Cloud前兩張EP所聽到的是不加修飾的低傳真後龐克,到了《Pain Olympics》則更加入放克、爵士、嘻哈、八零年代的新浪潮音樂。

參與這個計畫的成員部分來自在街上無家可歸及沾染過毒癮的年輕人,Zach Choy自己也曾受毒癮之苦,後來才從藝術中找到救贖,也以藝術作為與他人溝通的橋樑,更進而成為這樣的一個社群幫助跟他有過同樣背景的人。《Pain Olympics》中除了帶有政治批判,很多時候更讓人感受到對被社會拋棄之人伸出援手的溫暖。

看歌名〈Post Truth (Birth Of A Nation)〉標明「後真相」以為是描繪社群媒體出現後所帶來真假難辨的現象,但後面又提到了在美國極受爭議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這兩者的關聯便令人更好奇歌曲的意涵,Zach Choy說在這裡指的「後真相」是政府用修正國家建立的歷史來欺騙人民,包括加拿大政府早先對原住民的傷害,批評政府對歷史的真相不夠透明。歌曲後龐克的節奏與副歌詭異的女合聲,原本以為是開拓美好家園的配樂,厚實的貝斯線與電子節拍又讓歌曲變成末世電影的配樂,彷彿提醒著我們這世界有多瘋狂。

〈Bastard Basket〉用低沉的貝斯線與合成聲效描繪在街頭生活的無助感,薩克斯風更把街頭的淒涼吹奏出來。在〈The Next Fix〉中,Zach Choy用饒舌的方式將對自身背景的恐懼與罪惡感唱出來,「我像被身體困在牢籠中,擔心賺的錢不夠用,擔心我的學歷不夠,擔心我不是無辜的,罪惡無時無刻烙印在我的心上。」直到音樂的節奏響起讓音樂傳入他的耳中才讓他找回生存下去的自信。最後眾人的合聲唱著「當你沮喪時,別放棄,這就是人生。」也讓〈The Next Fix〉成為專輯中最暖心的曲子,就如同這首歌的音樂影像,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眾人最後像家人一般聚在一塊。

〈Favour Your Fortune〉低沉的貝斯節奏與激進的饒舌再加入環境聲效再把整個險惡的街頭場景帶回到你的耳邊。八零新浪潮風格的〈Ouster Stew〉讓人想起Devo跟Talking Heads,逗趣的合成器與跳舞節拍也讓這首歌成為他們專輯中節奏感最強的曲子。〈Tunnel Vision〉中Zach Choy用了極為挑釁的龐克唱法,再加入泡菜搖滾的節奏與迷幻的噪音吉他,表現了他們精湛的演奏技巧。

終曲〈Angel Dust (Eternal Peace)〉又與專輯中的其他歌曲截然不同,巨大的環境噪音包覆著男女合唱聽來就像是Arcade Fire和Low合作出來的曲子,噪音所帶來寬廣的音場也成為《Pain Olympics》最完美的結尾,警笛響起,在這個腐敗的世界還要繼續生存下去,即使你們用謊言打造的烏托邦不是我們所要居住的地方。

by guan

These New Puritans - Field of Reeds (2013)

by DOPM
These-New-Puritans-Field-of-Reeds.jpg

很少有樂團每張專輯都有巨大的差異,在These New Puritans之前最為人熟知,每推出作品都有重大突破的樂團正是Talk Talk, 而《Field of Reeds》在氛圍和創作方式上延續了Talk Talk的精神,也被一些媒體評選為2010年代最棒的專輯之一。雖然一開始聽這張專輯時可能會因為它的實驗性和艱澀難解的橋段而感到挫折,但一旦跨過表層的障礙後,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許多尚未發掘的事物等著人去體驗。

在發行完第二張專輯《Hidden》之後,These New Puritans成為最被看好的後龐克樂團之一,然而相對容易入耳的《Hidden》已經打破了一些後龐克樂風的傳統,像是加入爵士、古典樂的影響等等。到製作第三張專輯《Field of Reeds》時,主腦Jack Barnett打算徹底革新樂團的作品與形象,為了達成目標,他從頭學習古典音樂創作,使得《Field of Reeds》當中的歌曲聽起來不像流行歌曲,反而比較像新古典音樂。團員雙胞胎兄弟George、貝斯手Thomas Hein、與客座樂手葡萄牙歌者Elisa Rodrigues、荷蘭作曲家Michel van der Aa,以及Bark Psychosis的Graham Sutton參與製作,讓Jack Barnett的縝密計畫得以實現。

由於專輯的主題曖昧,不少聆聽的人都有各自的解讀,我個人認為 《Field of Reeds》捕捉了Barnett兄弟在英國Essex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的回憶片段,另外加上一些超現實場景的拼湊。開場的歌曲〈This Guy's In Love with You〉非常特別地沒有採用Jack Barnett的歌聲,而是他某天在路上偶然錄到一段模模糊糊由素人唱的不知名歌曲(後來才知道歌名),在弦樂和鋼琴引領下,我們如同愛麗絲一樣跟著兔子掉入夢境的洞裡。

〈Fragment Two〉優雅的開場琴聲彷彿呈現賞心悅目的自然美景,歌詞也充滿詩意「在蘆葦的節點之間,躲藏著星星,像動物般醒來,某種事物正存在」,隨後又提到鐵道、河道等的英格蘭的地景,這些朦朧的記憶場景透過Jack Barnett唱的一連串超乎言語的母音和新古典鋼琴來重現。〈The Light In Your Name〉是Jack Barnett和荷蘭作曲家Michel van der Aa合作的歌曲,歌詞以一對戀人的角度彼此對話,歌曲中的男性殷殷期盼女性不要受到外在力量影響而整首歌的情感跌宕起伏變化甚大,彷彿在觀賞一部實驗電影。

〈V (Island Song)〉是專輯中最長也使用最多電子音效的歌曲,反覆出現的電子琴音和Jack Barnett怪異的演唱方式如鬼魅般環繞在耳際,這首歌的鼓錄得極好,在危機四伏的記憶洪流中提供令人安心的指引。〈Spiral〉暗示戰爭的殘酷,哀戚的音樂彷彿在導覽博物館內關於人類暴行的展覽。

在經過幾首實驗性極高的歌曲後,不免感到有點疲勞,這時候〈Organ Eternal〉能稍微釋放聽眾緊繃的情緒,這首歌勉強可算是專輯中最流行的歌曲,重複的合成器橋段很搶耳,點綴了一些取樣的小孩說話聲和木琴敲擊聲,主歌中Jack Barnett的唱法則有點像Radiohead。

《Field of Reeds》的第三部份繼續往潛意識的領域深入,聽起來也比前面歌曲更具挑戰性,〈Nothing Else〉挑名了「真實世界與夢互換」,娓娓道出人對末日的想像與恐懼,〈Dream〉的末世感更為強烈,Elisa Rodrigues脆弱的聲音思考著如何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掌舵,曲末的哐啷一聲似乎象徵她已從惡夢中醒來。專輯以同名歌曲〈Field of Reeds〉結束,Jack Barnett哼出不成文字的音節與全英聲音最低的男性Adrian Peacock搭配起來實在詭異,不過漸漸可以聽到較為輕快的琴聲和溫暖弦樂慢慢蓋過令人恐懼的聲響,聽眾和樂團在檢視了這些回憶片段和夢境後,彷彿獲得了某種啟示,能夠面對往後的人生。

聽《Field of Reeds》讓我想起以前讀浪漫主義詩歌的經歷,人從與自然界的接觸獲得靈感,這樣的記憶片段能夠支撐一個人繼續保有初心,不被各種消磨意志的力量擊敗。雖然《Field of Reeds》歌曲中的意象往往難以言明,不完全是去探訪自然時全身可以感受到、實在的東西,但我想要相信,從個人有限的生命經驗裡支離破碎、沒有邏輯的回憶片段中,還是能創造出意義。

by Debby

Deeper - Auto-Pain

by DOPM
CS766880-01A-BIG.jpg

美國芝加哥樂隊Deeper在他們的歌曲〈Lake Song〉中唱道:「這一生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因為你將自己遮蔽在傾倒的牆下;把自己栓在鎖鏈上有什麼意義,只因為這樣讓你的身體感覺良好。」歌詞表達了主唱Nic Gohl對前吉他手也是一同長大的好友Mike Clawson的不解,Mike在離開樂團後將自己孤立起來,獨自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最後還是無法克服心中的沮喪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雖然Mike有參與《Auto-Pain》一半的製作,但可以聽得出來他的離開影響了整張專輯的走向,專輯的上半場依舊充滿能量,下半場則是鬱悶不已。

專輯名稱《Auto-Pain》根據團員們的說法其實是赫胥黎的反烏托邦著作《美麗新世界》中麻痺人心的藥物Soma的相對產物,不光只有感覺愉悅,你可以同時感受到所有的感覺,就像是同時開啟多個社群媒體開始閱讀,讓各種情緒感覺進入到你的身體中,但跟Soma同樣能達到麻痺自我的目的,而前團員Mike也正是讓沮喪無時無刻的侵襲孤立自我而切斷了跟外界的聯繫,Deeper透過《Auto-Pain》來表達人有可能無時無刻都活在這樣讓負面情緒侵蝕的環境中。

首曲〈Esoteric〉聽來就像是兩組我很喜歡的樂隊Preoccupations與Parquet Courts所合作出來的曲子,同時利用了灰暗鏗鏘的電吉他聲線和龐克音樂躍動的節拍與能量,而單曲〈This Heat〉也以同樣的手法表現更俏皮的曲子,讓Gang of Four早期音樂中的跳舞節拍進入到整首歌曲中,雖然Nic想讓歌詞更加抽象一些但過於簡單的詞句並沒有帶出太多能夠想像的空間。

一開始提到的〈Lake Song〉基本上是我覺得專輯中最能抓住聽者注意的曲子,灰暗的合成器旋律與幽魂般飄忽的電吉他Riff會不斷纏繞在你的心頭,直接了當的歌詞一下就能讓人浸入到歌唱者不解與憤怒的情緒中,這首歌也定調了專輯下半部想要表達的情緒,以樂音來面對團員的離世以及從中找到療癒的方式,到了〈4U〉更是讓憤怒的情緒攀升到最高點。

〈The Knife〉聽來就如同The Cure的Robert Smith加入Preoccupations串起不同時期後龐克樂隊們的超時空結盟,讓虛無的氣氛再度瀰漫在空氣中,如果暴力是唯一的解藥,我們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

鼓機的節奏在最後的〈Warm〉持續著,但提出的問題似乎找不到解答,低傳真的歌聲彷彿從壞掉的電視機喇叭傳出,它並沒有聽起來像是要讓專輯結束的感覺。《Auto-Pain》像是一面鏡子,映射出樂隊在經歷波折前後的整個歷程,讓他們試圖在憤怒與感傷中找到重新站起來的方式,也嘗試透露出在現代社會中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by guan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