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11到20名

by DOPM

20. 拍謝少年 - 歹勢好勢

成軍超過十年的拍謝少年,今年推出第三張專輯《歹勢好勢》,同時也是他們至今最成熟最棒的專輯。有別前兩張專輯,新專輯在不同曲風上的嘗試是令我最驚艷的,因為我未曾想過這些不同搖滾曲風能與台語歌這樣無違的融合。像是和惠婷合唱的〈百百人生〉,那電吉他、貝斯與合成器交織出來的帥度,完全不遜於Depeche Mode。與余佩真合唱的〈踅夜市〉,有著朦朧的dream-pop吉他音牆,更是我們不曾見過如此夢幻的拍謝。關於專輯更多的介紹,可以看看我們的專訪,或是看他們新專輯的音樂解密。聽著這張專輯,拍謝像是在用音樂告訴我們,他們吸收的音樂養分就是來自後龐、英搖、瞪鞋等不同曲風,但是能用台語唱出這些歌更是他們所期待的。

(by F)

19. The Spirit of the Beehive - Entertainment, Death

美國賓州費城樂隊The Spirit of the Beehive的第四張專輯《Entertainment, Death》或許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大膽的一張專輯,融合了取樣、環境、電子、噪音、低傳真、迷幻搖滾、龐克、夢幻民謠等風格讓人一開始聽了完全摸不著頭緒,但聽久了卻會發現即便是這樣的混亂在《Entertainment, Death》中曲與曲的氛圍聽起來還是帶有一致性,你能夠順著怪異扭曲的聲響從頭一路聽到尾也不會覺得有任何違和感,比起前作《Hypnic Jerks》此張專輯來得更加黑暗,它如同產生一股黑暗的漩渦將人從當下吸入其中,又像是一種存在焦慮過了頭所產生的暈眩。

(by G)

18. Goat Girls - On All Fours

今年DOPM曾介紹南倫敦的音樂新勢力,其中Goat Girl的音樂我認為是其中最平易近人的,她們的音樂納入許多樂風,包括後龐克、Trip-hop、90年代的舞曲等等,也運用很多合成器,旋律不落俗套但又琅琅上口。〈Sad Cowboy〉是今年最優秀的單曲之一,一開始的主副歌由靈動的合成器與短促的吉他打頭陣,接下來的合成器獨奏彷彿呈現出萬千風景。專輯中有許多精彩曲目,包括節奏特殊卻很洗腦的〈Badibaba〉,幾乎算是演奏曲的〈Jazz (In the Supermarket)〉展現出樂團對爵士樂的重新詮釋。Goat Girl擅長用戲謔的角度談論社會上種種令人忿忿不平之事,〈Pest〉寫下大眾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漠不關心,〈P.T.S.Tea〉描述在大眾運輸上遇到的無禮乘客,〈The Crack〉是關於地球環境破壞嚴重,上層階級因而想往太空發展,這些怪誕又迷人的音樂記錄年輕世代如何面對上一世代因貪婪所留下的沉痾。

(by D)

17. Japanese Breakfast - Jubilee

《Jubilee》是Japanese Breakfast有史以來最流行也是最成熟的專輯,它證明了女主唱Michelle Zauner優秀的創作與歌唱功力,相較過去較為悲傷的詞曲,這張專輯改變了曲調轉換為較為愉悅亮麗的聲音。如歌曲〈Paprika〉取名自日本動畫大師今敏的《盜夢偵探》,運用編曲軟體中的管弦樂器取樣來製作出動畫中大樂隊行進的熱鬧聽感,而Michelle在曲中的歌聲也展現出她的穿透力,明亮又有力,與Wild Nothing合作的〈Be Sweet〉以肥厚的貝斯線為基底,再用復古的八零合成器聲響製作出一首目眩神迷的流行歌。受到富豪買下地下碉堡新聞而寫〈Savage Good Boy〉,Michelle將自己的視角切換成一位男性富人,當世界毀滅時能夠帶著另一位女人跟他一起在地下碉堡生活,體驗累積財富的貪婪能夠做到什麼程度,而這首與低傳真創作人Alex G合作的歌曲也意外的流行且俏皮,原音的低音琴鍵與明亮合成器聲響搭配的微妙編奏相當讓人耳目一新。

(by G)

16. Sons of Kemet - Black to the Future

由倫敦薩克風手Shabaka Hutchings所領銜的Sons of Kemet,如同專輯名稱《Black to the Future》這次帶來強烈的政治訊息,受到George Floyd之死的影響,Shabaka認為這是系統性的問題,必須追根溯源整個黑人的歷史來找尋答案。他們透過實驗爵士讓人穿越了黑人的奴役、解放到未來,給予人們:「黑人從哪兒來,又要從哪裡去」的思考空間。Sons of Kemet將爵士音樂融合了嘻哈、Caribbean Folk、Afrobeat等樂風,給予了這些音樂風格現代的樣貌,將各樂風所代表的歷史意涵重新顯現在當代。

〈Pick Up Your Burning Cross〉激烈的薩克斯風吹奏與饒舌詩唱,聽來如同施展巫術的儀式給予人超乎常人的力量,緊抓住你的耳朵不放,而〈Let The Circle Be Unbroken〉中展現次中音薩克斯風與低音號的完美合奏,加上非洲鼓節奏,以緊湊的交互吹曲,傳達黑人必須團結一致的意志。如果你將專輯中所有的歌名全部一次念出來,它就是一首完整的詩,是一種思考的進程也是一種宣示,我們必須堅強起來去面對自己的歷史,才有力量對抗不公義的世界。

(by G)

15. Shame - Drunk Tank Pink

比起首張專輯桀傲不馴的態度,新作《Drunk Tank Pink》變得更成熟內斂,就如同去年Fontaines D.C.在創作上的轉變一樣,他們在作品中同樣在獲得名氣後重新審視自己,並且跳脫第二張專輯的框架另闢新徑。從單曲〈Snow Day〉我們聽到的截然不同的Shame,在六分鐘內放入複雜的編曲結構、不斷變換的橋段,將心碎的孤寂透過扭曲的雙吉他刷奏與強烈緊湊的鼓拍節奏排山倒海強襲而來,聲音上的表現如同後龐克樂隊Women及其嫡系樂隊工業感的電吉他音色,但又加上龐克音樂原有的能量,不斷的衝刺又緩衝並且挾帶龐然的氣勢,整體呈現出他們音樂中前所未有的深度,使我們大可以把〈Snow Day〉放入兩千年後後龐克新世代的經典歌曲清單裡。

(by G)

14. Low - HEY WHAT

《HEY WHAT》是Low與製作人BJ Burton合作的第三張專輯,從2015年的《Ones and Sixes》開始他們逐步增加實驗電子樂的元素,《HEY WHAT》達到了高峰,許多歌曲的高頻噪音用耳機收聽會刮耳,最適合的聆聽方式是用音響播放。超級電腦逐漸損壞的意象橫跨整張專輯,在比例吃重的噪音中,Alan Sparkhawk和Mimi Parker的美妙和聲時常被推到前方,在一片機械雜訊中提供指引。雖然我還是偏好(相對)比較容易入耳的曲子,如〈All Night〉、〈Hey〉和〈Don't Walk Away〉,但不得不說噪音暴衝的〈Days Like These〉真是神來之筆,後半段的環境音效和團員夫妻的歌聲創造出全輯最美麗的時刻。如果覺得《Hey What》和Low先前的專輯實在差異過大,終曲〈The Price You Pay (It Must Be Wearing Off)〉有點像會收錄在《Ones and Sixes》的曲目,鼓聲終於短暫出現,歌詞 It must be wearing off 既絕美又悲戚。已經成軍快30年的Low仍然不斷求新求變,很期待他們下一次會帶來什麼樣的作品。

(by D)

13. The War on Drugs - I Don't Live Here Anymore

即便The War on Drugs的上一張專輯《A Deeper Understanding》得到了葛萊美最佳搖滾專輯他們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再度以《I Don't Live Here Anymore》展開自我追尋的旅途,此張專輯的歌曲在聲響上比以往更能掌握到節奏與旋律的和諧,更著重在琴鍵聲的轉換上,每一樣樂器跟人聲都給彼此留有空間,你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主唱Adam Granduciel透過歌聲所要表達的情感,即便音樂上受到那些經典搖滾音樂人的影響,Adam在此專輯中想要給人一種舊地重遊的感受依然是無可比擬的,聆聽整張作品就如同一人在冰天雪地的道路上行駛的孤寂,Adam在〈Victim〉這首嘗試重度合成器與電子節奏的歌曲唱著:「或許,我是自己慾望的受害者。」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by G)

12. Nick Cave and Warren Ellis - Carnage

有別於往年極度悲傷專輯的新作品,這張專輯的Nick Cave用文字描繪出許多抽象的畫面,並沒有太完整的結構,導致我剛聽的時候,覺得有點混亂一直沒有辦法進入到音樂。但是把它當作是一部由Nick Cave主演的電影原聲帶,聽起來就好像合理多了。宛如新浪潮的實驗電影,沒有合理的劇情,完全意識流的畫面一個接著一個。他一下唱著寶貝不要離開我,下一個畫面他卻對你說:你有種過來的話,我他媽打爆你的臉,然後下一個畫面可能又是一群人在唱聖歌。這張或許不是他最好的專輯,但是真的很少有音樂人像他一樣,經過四十年了,每次出輯,都會讓人好奇這次他又帶來甚麼新音樂。

(by F)

11. Dean Blunt - Black Metal 2

電子嘻哈組合Hyper Williams的前主腦、神秘的英國音樂人Dean Blunt在2014年推出超越曲風限制的專輯《Black Metal》,七年後我們終於等到該專輯的續集《Black Metal 2》。《Black Metal 2》的長度還不到前作《Black Metal》的一半,前作較注重氣氛的營造和旋律流轉,《Black Metal 2》則企圖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Dean Blunt期盼的效果,因此可說是他到目前為止最平易近人的作品。開場曲〈VIGIL〉的小提琴聲和慢板的節拍營造出沉重的氣氛,Dean Blunt似乎在訴說一個罪犯與他焦急母親的故事,從上一張《Black Metal》就時常與Dean Blunt合作的女歌手Joanne Robertson此次也參與不少歌曲,她清麗的聲線宛如神啟,為這黑暗的故事投入希望。

(by D)

【2021年終榜】DOPM最喜歡的專輯21到30名

by DOPM

30. Jane Weaver - Flock

英國唱作人Jane Weaver今年的專輯《Flock》一開始對於喜歡聽獨立搖滾或電子的歌迷來說應該算是容易入耳,尤其前三首歌可以歸類為流行歌,一邊做家事一邊播放也不顯突兀,不過細聽後可以發現Jane Weaver對世界和自身困惑不解的疑問。經過Dream pop風格的演奏曲〈Lux〉,〈Modern Reputation〉明顯可以聽到Stereolab的影響,結合了實驗電子聲響、Krautrock節拍和夢幻女聲。同名曲〈Flock〉神秘的編曲與Jane Weaver唯美的歌聲,讓人感到迷醉又不安。專輯後幾首歌變得更為超現實,描寫對一段關係感到厭倦的〈All the Things You Do〉採用了令人焦躁的電子音效和鼓機,〈Pyramid Schemes〉的funk吉他宛如七零年代的搖滾歌曲混搭電子舞曲,終曲〈Solarised〉在充滿電玩風的聲響中鼓吹人們擁抱真實世界,形成有趣的反差,最後引用〈Flock〉的前奏,讓人想再聽一遍專輯,繼續探索其中的未解之謎。

(by D)

29. Manic Street Preachers - The Ultra Vivid Lament

Manic Street Preachers樂團本身似乎互斥又共存的特質一直令我著迷,他們在這個思考淺碟的時代持續寫著深奧不討喜的歌詞,同時曲調又琅琅上口老少咸宜,當我以為他們的巔峰已過,今年的新專輯《The Ultra Vivid Lament》又成為樂團繼《This Is My Truth Tell Me Yours》以來的冠軍專輯。身為Manics的長期樂迷,其實無法宣稱《The Ultra Vivid Lament》是石破天驚之作,但其中的歌曲旋律優美、歌詞充滿智慧,即使主題嚴肅仍能鼓舞人心。在Richey James失蹤多年後,樂團仍以〈Still Snowing in Sapporo〉遙想四人組合時的日子。〈Orwellian〉點出現今資訊混亂、不容易分辨實情的社會現象,相當不落窠臼。由於主唱James Dean Bradfield這次主要以鋼琴創作,許多歌曲比過去Manics作品採用更多的鋼琴和合成器,聽起來復古且流暢。

(by D)

28. Pia Fraus - Now You Know It Still Feels The Same

愛沙尼亞的Shoegaze樂隊這次將他們二十年前的首張專輯《Wonder What It's Like》重新錄製成這張《Now You Know It Still Feels The Same》,很少有樂隊會將自己年輕時期不成熟的作品重新雕琢成新的作品,但如同專輯名稱,他們從這些舊歌中找到年輕時期最初對瞪鞋音樂的悸動,有些歌甚至早就不知道該怎麼彈了,他們還是鼓起勇氣重新面對這一切,由於當初歌曲的旋律性就非常好,所以透過現代的錄音技術整體的可聽性提升非常多,聽〈In Mind〉就如同聽Slowdive的〈Alison〉一樣,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什麼是夢幻民謠的極致,讓人猶如迷失在一大團粉紅霧氣裡找不到回家的路。

(by G)

27. Floating Points and Pharoah Sanders - Promises

這兩位傑出的音樂人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組合,但是他們音樂的探索者。Floating Points以電子實驗音樂為主,而Pharoah Sanders早就是實驗爵士的一代宗師。兩者都是我非常喜歡的音樂人,但能聯手做出這張超越曲風框架的作品,只有感恩與讚嘆!對我來說,這是一首長達46分多鐘的曲子。從開頭簡單的七音旋律motif,慢慢地帶著聽者進入一趟通往內心的旅程。我想沒有好好坐下來把整張專輯從頭聽完,是無法領略它以不變為萬變的神奇。Sanders的薩克斯風與不同樂器的交織與轉換,聲響流動的起承轉合,促成樂音與沉寂的絕妙對話。特別是〈Movement 6〉,LSO龐大情感渲染力的交響樂讓人不禁聯想到Henry Gorecki的《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e》,既使音樂悲傷沉重,卻好像也得到了救贖。

(by F)

26. The Besnard Lakes - The Besnard Lakes Are The Last of the Great Thunderstorm Warnings

主腦Jace Lasek的父親和他景仰的音樂人Prince、Mark Hollis等都在這幾年內相繼過世,引發他在新專輯《The Besnard Lakes Are the Last of the Great Thunderstorm Warnings》中討論生死這深刻難解的問題。熟悉The Besnard Lakes音樂的歌迷在新專輯中依然會聽到他們喜愛的元素,像是充滿回授效果的瞪鞋風吉他、迷幻搖滾的磅礴氣勢、Jace Lasek的誇張假音和Olga Goreas的合唱,不過歌曲的高峰需要更多的時間醞釀,在這講求速成的年代,聆賞這張專輯需要一點耐心,如果原本就喜愛他們先前的專輯,在新作中聆聽各件樂器的微妙音色變化並代入Jace Lasek所寫的情境中仍然是件享受。

(by D)

25. Mogwai - As the Love Continues

今年其實蠻多後搖團出輯,但是魔怪的第十張專輯,依舊是我今年後搖專輯的心頭好。過去這幾年常做電影配樂的他們,也慢慢的把氣氛營造的手法加入情緒堆疊吉他音牆中,開場曲(他們總是喜歡取一些很怪的歌名)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新專輯裡還可以聽到爽快的油漬搖滾吉他狂飆,像是〈Ceiling Granny〉,也有像是Daft-Punk得了憂鬱症的曲子〈Fuck Off Money〉。主腦Stuart Braithwaite更是開口唱了主打單曲〈Ritchie Sacramento〉,一首旋律優異的搖滾流行歌。我想只要有愛,魔怪就還會繼續用音樂轟炸我們。

(by F)

24. Alfa Mist - Bring Backs

相較於讓我回味再三的《Antiphon》與《Structuralism》,Alfa Mist今年帶來的新作《Bring Backs》,嚴格來說,並未達到個人期待。這麼說並非全盤否定《Bring Backs》,只是前述的兩座山嶽顯得過於高聳而難以超越。《Bring Backs》依舊恣意流瀉著Alfa Mist對於極簡主義的偏好,Sam Rapley (Tenor-Sax) 於〈Run Outs〉、〈Coasting〉裡吹奏仍足以令我陶醉再三。但不得不說,個人始終認為Alfa今年的最佳單曲,其實是後續收錄在《Two for Mistake》的完整版〈Bumper Cars〉。

(by H)

23. Marissa Nadler - The Path of the Clouds

偏離上張專輯《For My Crimes》時簡約的配樂,Marissa Nadler在《The Path of the Clouds》與Simon Raymonde、Marry Lattimore、Emma Ruth Rundle等客座音樂人合作,樂器組合較為豐富。在疫情期間她吸收了許多奇異的歷史事件,她將這些故事重述並加入自己的感受,寫成專輯中的11首歌。開場曲〈Bessie Did You Make It〉談論新婚夫妻Glen與Bessie Hyde試圖穿越大峽谷的科羅拉多河卻離奇失蹤的事件,她以溫柔的口吻關懷事件中的Bessie是否非自願踏上這段旅程。〈Couldn't Have Done the Killing〉的主題宛如她個人版本的《Murder Ballads》,I'm not your killer anymore 予人許多想像空間,結束時的吉他獨奏也令人驚豔。〈If I Could Breath Underwater〉的特殊的旋律和仙氣飄飄的配樂聽起來實在美麗。Marissa Nadler的聲線一如往常輕柔,偶爾她想傳達的訊息被唯美的音樂所蓋過,不過整體而言《The Path of the Clouds》仍然是一張引人入勝的專輯。

(by D)

22. Black Country, New Road - For the First Time

我們還需要另一張Slint的後搖滾經典專輯《Spiderland》嗎?聽Black Country, New Road的首張專輯《For the First Time》總會想起這個問題,但多聽幾遍此張專輯後答案在是肯定的。他們利用網路上免費的圖像來製造專輯、單曲封面看似跟音樂毫不相關又偷懶,但又顯現出人們在資訊爆炸年代中對真實意義的焦慮,如同〈Sunglasses〉中主唱Isaac Wood歇斯底里所唱的瑣碎字句透露出現代人的存在焦慮,感覺像是一種對自我未來的否定,隨著科技與工業化的急速發展我們隨著時間成為另一種表裡不一的新人類,反覆單一的薩克斯風、小提琴隨著電吉他的刷奏扭曲的轟炸著你的思緒,但在〈Track X〉中又能將器編制的相當細緻,優美又富有空間感,從南倫敦另類音樂場景中打響知名度的他們骨子裡的古怪性格也使得他們成為英國前衛搖滾音樂中的新勢力。

(by G)

21. Dry Cleaning - New Long Leg

英國倫敦樂隊Dry Cleaning在獨立廠牌4AD下發行的首張作品《New Long Leg》是今年最出色的後龐克專輯之一,由知名製作人John Parish製作並在傳奇錄音室Rockfield錄音這也使得將他們強烈的風格顯易的凸顯在這張首發作中,主唱Florence Shaw唸唱的演唱方式初聽像是Kim Gordon在Sonic Youth所唱的歌曲,但又顯得更加冷靜像是一位不帶情感的旁觀者,意識流的描述著周遭的人事物以及鏡中的自己,用那些描述女性外貌的羞辱語言來做為詞句讓它成為一種強而有力的武器,音樂上不得不說《New Long Leg》的貝斯混音得相當大聲,不少歌曲的頭尾都是貝斯獨奏,電吉他也是毫不含蓄的大聲又粗獷但三件式樂器所營造出的空間感又不至於壓過Florence Shaw冷調的唸唱,這樣的聲音讓人想起早期的Wire,在扭曲的噪音與震耳的低音中找到一種宣示與標註自我的方式,讓人聽得相當過癮。

《New Long Leg》在詞句中的描述總是讓人想起英國的種種無關緊要的景象,從街頭到超市,從電視機到洗衣機,對政治的隱喻也相當有趣,〈Strong Feelings〉巧妙的利用因脫歐而被破壞的暗戀之情以及國家藝廊的名畫〈The Ambassadors〉來串起這起政治事件所將帶來得後果。雖然Dry Cleaning埋葬了旋律性,但也透過節奏、噪音、話語來解放了抑鬱的日常。

(by G)

Tim's Twitter Listening Party

by DOPM
9780241514894_cover.png

英國在2020年三月進入封城,所有的音樂表演活動都無法舉行,如此一來音樂喜好相似的樂迷就很難有機會在固定時間聚首並同時聽音樂。當時線上直播樂團現場演出影像還未蔚為風潮,且前置時間長,該如何迅速打造出可以線上討論音樂的場所呢?The Charlatans的主唱Tim Burgess想到樂團過去曾舉辦過幾次自己專輯的listening party,邀請樂迷來一起聽完整張專輯並聚會,只要透過Twitter這樣隨手可得的科技就能把listening party移到線上,讓大家即時討論與互動。

Tim's Twitter Listening Party從2020年三月底開始舉辦,至今仍未停歇,最多一個晚上就有三場。參加的方式很簡單,Tim Burgess會先在 @LlSTENlNG_PARTY 帳號上宣佈某張專輯的開聽時間,樂迷們就在該時間上線,用 hashtag #TimsTwitterListeningParty 邊聽專輯邊發推文,樂手本人時常也受邀來加入討論,分享歌曲的創作背景。隨著疫情肆虐的時間不斷延長,Listening Party活動也越來越受歡迎,曾吸引到像Paul McCartney這樣重量級的人物來參加。Listening Party不但能確保參與者能完整聽完專輯,也打破了音樂人與樂迷間的屏障。

起初Listening Party經常在英國時間的晚上10點舉行,讓英國人除了看充滿沉重消息的夜間新聞以外,有另一個放鬆心情的選擇,另外也考量日本使用者有機會在他們的清晨時段加入。台灣與英國的時差還比日本與英國少一小時,但慚愧的是,我從來沒有在一大早現場參加過活動,最近的場次也改成了英國時間晚間8點或9點居多,所以要實際體驗需要下定決心。

事實上線上的Listening Party早有許多先例,例如Reddit上個別音樂人的社群中,會在音樂人發片時舉辦派對,或像Deep Cuts這樣的Discord社群中,管理員或社群成員也常有定期或臨時的活動,但這些活動較為分散,活動結束後的資料也難以搜尋。Tim Burgess為Listening Party活動特別架設了網站,上面能搜尋到所有討論過的專輯,連到原Twitter討論串,或是使用Recap的功能,因故無法現場參與的人只要自行播放專輯並同時在網頁上按Play,就能在網頁上看到專輯某個時間點的推文內容,回顧當下時刻的樂團發文。該網站的入口動畫是日本設計師 @takekiyo666 所構想的Listening Party電玩,每次看到都令我會心一笑,希望真的有這樣的遊戲可以玩。

不知不覺中Listening Party的網站成為我另一個收集音樂資訊的地方。像今年二月Goat Girl《On All Fours》的討論串中,團員提到她們的父母有在幾首歌中演奏樂器。For Those I Love透露〈The Myth / I Don’t〉中的一句歌詞 Sunday morning hungover to bits, crying on the couch to When We Were Young 中的〈When We Were Young〉指的是愛爾蘭樂團Whipping Boy的〈When We Were Young〉一曲,這些小趣聞在其他音樂媒體難以找到。另外,在三級警戒期間不方便去實體唱片行,看到Listening Party越來越壯觀的專輯牆令人感到療癒。

Tim Burgess最近精選了100場listening party以及一些幕後花絮、樂團隨筆和照片,集結成《The Listening Party》這本書,版稅將捐給英國的Music Venue Trust(音樂場地信託基金)名單上因受疫情衝擊而經營困難的的音樂場館。如今大家聚焦於社群媒體的負面效應,很驚奇Tim Burgess還能利用這樣的管道幫助音樂人與場館,讓樂迷重新體認完整專輯的價值,在被恐懼侵擾的疫情期間還能創造出美好的回憶。

by Debby

Depeche Mode by Anton Corbijn

by DOPM
P6161748.JPG

談到Depeche Mode,除了討論他們的音樂,著名荷蘭攝影師Anton Corbijn與樂團的長期合作關係也為人津津樂道,許多人將他視為Depeche Mode的非正式團員。Anton Corbijn從1986年以來為Depeche Mode設計專輯封面、拍攝宣傳照和演唱會的影像,有時也擔任MV導演和舞台設計,對於Depeche Mode的形象塑造可說是一手包辦。這次推出的攝影集《Depeche Mode by Anton Corbijn》收錄Anton Corbijn從1981年到2018年拍攝的Depeche Mode樂團照片,他親筆書寫了對團員的近身觀察和相片的拍攝趣聞,另外本書也集結許多從未曝光過的相片,可以從視覺上重溫Depeche Mode的音樂成就。

1981年的Depeche Mode:Martin Gore、Vince Clarke、Dave Gahan、Andy Fletcher

1981年的Depeche Mode:Martin Gore、Vince Clarke、Dave Gahan、Andy Fletcher

即便這次購入的是平裝版,拿在手上還是份量十足。封面是淡紫色的背景配上DMAC字樣、Depeche Mode目前團員的黑白照片以及年份81-18,很像一本將會流傳久遠的寶典。以1981年作為開端也是很特別,我原先以為Anton Corbijn和Depeche Mode的合作開始於1986年的〈A Question of Time〉MV,結果早在1981年Anton Corbijn就曾經幫Depeche Mode拍照過兩次;第一次連Anton Corbijn自己都是翻到舊照片才想起來,他去拍與DM同屬Mute廠牌的電音歌手Fad Gadget的現場照片,當時Depeche Mode擔任暖場團,不過他覺得DM的音樂太「流行」,對這個團並無好感。第二次是替NME雜誌拍攝封面人物Depeche Mode,拍攝工作分兩天進行,第二天創始團員Vince Clarke無故缺席,Anton Corbijn無意間觀察到Vince Clarke將在不久後離團的跡象。

1982年的《A Broken Frame》,由Brian Griffin拍攝封面

1982年的《A Broken Frame》,由Brian Griffin拍攝封面

在固定與Anton Corbijn合作前,Depeche Mode認為樂團有形象上的問題,因為團員與製作團隊對於自身和作品的視覺呈現還沒有定論,而實驗了許多不同風格,也嘗試與不同的導演合作拍攝MV,但像〈Leave In Silence〉、〈Love, In Itself〉等看起來惡搞成分太多,讓人難以信服這是認真的作品。專輯封面的情況比起團員造型和MV則好上許多,DM前四張專輯的封面都由知名攝影師Brian Griffin操刀, 帶著社會主義的神秘氛圍,Anton Corbijn在書中認為這些封面好看、概念優異但缺乏靈魂。個人其實覺得這樣的評價有點不公平,在DM瘋狂粉絲Vaughn George的YouTube頻道上可以常看到Brian Griffin上節目,並為當時的作品辯護。然而Brian Griffin掌握的層面有限,那些團員沒有現身的照片無法跟他們的音樂創作一起邁向頂峰。

1986年時Anton Corbijn尚未到美國拍過MV,正好Depeche Mode的〈A Question of Time〉提供了到美國取景的機會,Corbijn發現DM的音樂開始變得嚴肅,他個人也喜歡這樣的音樂走向,雙方自然而然地持續合作了三十多年。另一個Corbijn也長期負責視覺設計和攝影的樂團是U2,但U2和他們的團隊對於樂團形象已有既定的想法,Depeche Mode幾乎是完全讓Corbijn自由發揮,相信他能為樂團的音樂找到呼應的視覺面向。

1988年的Depeche Mode:Andy Fletcher、Dave Gahan、Alan Wilder、Martin Gore

1988年的Depeche Mode:Andy Fletcher、Dave Gahan、Alan Wilder、Martin Gore

從《Music for the Masses》開始,Depeche Mode逐漸在世界各地累積知名度,團員的樣貌脫離了早年的青澀蛻變成大人,Corbijn高對比的黑白影像為當時的四位團員增添了成熟世故感,特別是主唱Dave Gahan成為魅力四射的搖滾明星。這張專輯由Corbijn執導的MV〈Strangelove〉、〈Never Let Me Down Again〉、〈Behind the Wheel〉情節互有連貫,是我最喜歡的DM音樂錄影帶。《Music for the Masses》專輯的最後一場巡迴演唱會收錄在《101》現場專輯與紀錄片,拍出了Depeche Mode在樂迷的心中是多麽特別的存在。

1990年的《Violator》是Depeche Mode的生涯代表作,Anton Corbijn構想及導演的〈Enjoy the Silence〉的MV成為跨時代的經典之作,Corbijn在書中透露MV的各個拍攝地點和Dave Gahan當時的心情。《Violator》的受歡迎程度也催生出許多的影像,Corbijn和團員到世界各地拍攝宣傳照,部分曾收錄在《Strangers》攝影集中。

休息兩年後,團員再聚首準備錄製《Songs of Faith and Devotion》時,Anton Corbijn的照片直接讓讀者看到Dave Gahan是如何從內到外都變了一個人,他的長髮蓄鬍造型與之前判若兩人,似乎想活出耶穌的形象。《Songs of Faith and Devotion》的錄音過程困難重重,除了Dave的藥癮以外,創作主腦Martin Gore和善於音效製作的Alan Wilder彼此關係緊張,Andy Fletcher因為憂鬱症而未參與部分的宣傳照拍攝,在Anton Corbijn的影像和直言不諱的文字中,讀者能知曉這張專輯實在得來不易。在《Songs of Faith and Devotion》的現場巡迴中,Anton Corbijn不但拍攝現場歌曲的背景影片,還擔綱舞台設計,上下兩層的舞台建造困難也成本高昂,所達到的效果可以在《Devotional》紀錄片看到,是我所看過最令人激動的現場影像之ㄧ。美妙的舞台效果背後團員卻身心俱疲,一張Dave渾身傷痕的照片看來怵目驚心,部分是自殘來的,部分是現場觀眾抓出來的,這痛苦的兩三年使得Depeche Mode失去了團員Alan Wilder。特別的是,Corbijn在這段黑暗時期還是放入一些溫馨的影像,有張團員和他們兒女的照片就讓人會心一笑。

〈Suffer Well〉的MV場景:Martin Gore和Andy Fletcher

〈Suffer Well〉的MV場景:Martin Gore和Andy Fletcher

Dave Gahan差點吸毒過量離世的事件已經被大幅討論,或許Corbijn和樂團的情誼深厚,能夠在恐怖的事件中找到幽默,〈Barrel of a Gun〉的MV詭異又帶著戲謔,〈It's No Good〉直接嘲弄了Dave的搖滾夢,把他拍成一個過氣的搖滾明星。八年後,《Playing the Angel》專輯的單曲〈Suffer Well〉中,Andy Fletcher和Martin Gore扮成新郎新娘,幽年輕時喜歡穿女裝的Martin一默,Corbijn的創意令人折服。

不得不承認,Depeche Mode從《Ultra》之後的專輯就逐漸失去亮點,Anton Corbijn所設計的封面也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雖然Martin抱怨說專輯封面太常用黑色調,但《Exciter》的龍舌蘭和專輯主題連結薄弱,後來Corbijn手繪的專輯封面也是每況愈下,不過他的攝影還是非常值得一看。即便樂團已經是音樂界的成功典範,Corbijn鏡頭下的他們還是看起來反骨,受到不安於現況的樂迷喜愛。從文字描述中可以得知近幾年的照片常在大城市取景,但Corbijn還是能找到荒涼的地點來拍攝,讓團員看起來飽經風霜。他也凸顯出團員們的不同之處,Dave渾身散發雄性荷爾蒙,Martin外表羞赧但內心充滿創作能量,多年過去始終沒太大改變、看起來像上班族的Fletch。

2018年的Depeche Mode:Martin Gore、Dave Gahan、Andy Fletcher

2018年的Depeche Mode:Martin Gore、Dave Gahan、Andy Fletcher

身為Depeche Mode樂迷,這本攝影集《Depeche Mode by Anton Corbijn》非常值得收藏。雖然目前僅收錄到2018年的照片,只要Depeche Mode不停止創作,Anton Corbijn也會繼續以團員為對象製作出更多有趣的影像。

by Debby

屋頂上的狗:南倫敦另類搖滾新世代的崛起

by DOPM
benroofdog1.jpg

今年有三張令人矚目的專輯讓整個英國南倫敦的另類搖滾場景在累積了數年的能量後一同浮上檯面,當然如果要細數跟這場景有關的作品的話可能也不只有這三張專輯,只是這三張專輯讓我個人覺得在音樂性的古怪上使得他們有更密切關聯,這三張專輯分別是年初Black Country, New Road所發行的《For the First Time》到五月Squid的《Bright Green Field》以及Black Midi的《Cavalcade》,他們將整個英國的另類搖滾能量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隨著當地疫情逐漸解封後一次釋放出來,為接下來樂隊的巡演預做暖身。

maxresdefault.jpg

這三組樂隊近幾年時常在南倫敦Brixton區域的音樂場館The Windmill演出,The Windmill雖然從七零年代以酒吧型式開業,但直到兩千後將事業重心轉往現場演出才逐漸吸引獨立樂隊來演出,場館低矮方長的破舊建築造型以及屋頂上會出現的狗成為該處的特色,從介紹The Windmill的歷史書籍的名稱《Roof Dog: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indmill》就可以知道屋頂上的狗是他們相當重要的精神象徵,雖然Squid的團員曾說,狗狗在屋頂上撒尿在表演的時候會滴到他們。場館內狹擠的空間反而是吸引樂隊前去演出的原因,他們可以很近距離沒有隔閡的直接面對聽眾,也能讓聲音所帶來的能量更加集中在空間中,扭曲狹小的空間使得整體的氣氛讓人不會感到制式與拘束,他們可以大膽去製造出他們想要製造的聲音。

dan-carey-timothy-cochrane-161219-5.jpg

樂隊們除了聚集在The Windmill演出外,製作人Dan Carey和他的廠牌Speedy Wunderground也協助樂隊們錄製他們的第一張單曲,位於南倫敦的錄音室也成為這些另類音樂的搖籃,不過看似凌亂的錄音室也造成了一些小誤會,當愛爾蘭樂隊Fontaines D.C.邀請Dan Carey來幫他們製作首張專輯《Dogrel》時,樂隊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錄音室照片覺得太過擁擠,而詢問可不可以去另一間更大的錄音室,Dan Carey很有個性的說「不用,來我的錄音室錄就好,先來看看就知道這邊空間還算大。」後來他們來之後才發現這空間其實還不錯。Speedy Wunderground名副其實的講求效率,錄音室規則當中就有規定說,所有錄音要求在一天內完成,然後混音在隔一天完成,並且都沒有午餐休息時間,這樣的規定是想要避免過度的製作更修改。規則裡又強調現場錄製時會既黑暗又充滿煙霧還有雷射光,甚至還有名為Swarmatron的合成器會不時出現在歌曲中,即使是這樣子的古怪似乎也不會讓樂隊們有所却步。

根據樂隊的特性來錄製歌曲也是Dan Carey受到音樂人青睞的原因之一,他說錄製Black Midi跟Fontaines D.C.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他認為Fontaines D.C.的歌詞是需要被強調的,所以主唱的人聲需要分開被錄製再被放到相較其他音軌更中間前面的位置,Black Midi的人聲則比較像是樂器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同時被錄製,如果錄製方式相反可能沒辦法凸顯出樂隊的個性跟特質,為了避免過度製作,能在一開始就抓到樂隊聲響合適的呈現方式成為Dan Carey在製作歌曲上相當重要的一環。

194348721_203753624948425_7002299659414385336_n.png

這三組年輕樂隊的首張單曲連接續在Speedy Wunderground旗下發行,分別是Black Midi的〈bmbmbm〉、Squid的〈The Dial〉以及Black Country, New Road的〈Athens, France〉,這三首單曲也定義了樂隊們各自的風格。Black Midi帶有爵士即興的演奏方式、吉他噪音、神經質式呢喃給聽者帶來了前所位有的混亂。Squid的以泡菜搖滾為基底的Motorik節拍、放克的吉他與貝斯、外加上龐克的演唱方式,是這三組樂隊中跳舞節奏最強烈的。Black Country, New Road則令人想起後搖滾傳奇Slint的電吉他編曲方式,明亮詭譎的音色與噪音互相映襯,在靜與鬧之間輪迴,但他們爵士樂隊般的大編制又為聲響上帶來了更豐富的層次。

Squid - Bright Green Field

Squid - Bright Green Field

雖說Dan Carey幫這些樂隊製作單曲,但並不是他們的每張專輯都由他來操刀,Black Country, New Road的首發《For the First Time》跟Black Midi的第二張專輯《Cavalcade》都不再是讓他來製作,只有Squid的首張專輯《Bright Green Field》還是,但我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Bright Green Field》,甚至比較喜歡他們先前的EP《Town Centre》,畢竟有些歌曲讓人感覺添加了不必要的元素可以再精簡一點,像是〈Narrator〉後段的女聲其實聽起來有些干擾,歌曲跟歌曲的相似度也滿高的,當然還是有些相當不錯的像是〈Paddling〉跟〈Pamphlets〉,但無法掩飾我對《Bright Green Field》的小失望。

《Bright Green Field》與《For the First Time》分別由以電子音樂偏重的廠牌Warp跟Ninja Tune發行還滿令人驚訝的,當英國近幾年吉他樂隊不再被重視,而電子音樂一直被視為更出色的情況下,這兩家廠牌還是選擇幫這兩組不是那麼容易聆聽的古怪樂隊來發行專輯,想必廠牌一定從他們的音樂中看到了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質,而這兩張首發專輯發行後的確都受到媒體的讚賞,也證明了他們這次跨界發行的眼光並沒有錯。

Black Country, New Road - For the First Time

Black Country, New Road - For the First Time

Black Country, New Road在〈Track X〉唱道:「我在Black Midi前跟你說愛你。」也象徵了他們在The Windmill演出互相即興的時刻,這反倒是讓人感覺反而像是樂隊其實是在對Black Midi告白一樣,樂隊在《For the First Time》的視覺設計上使用了大量網路上的免費圖像,看起來像是在諷刺現代生活的美好片刻,歌曲〈Sunglasses〉的歌詞,主唱Isaac Wood唱著他自己變成了他女友的有錢父親,抱怨著周遭的人事物,最後戴上太陽眼鏡假裝自己是隱形人,觀察亦或是逃避這些人事物,他將內心焦慮轉換成這首由即興混亂的爵士樂音加上後搖滾編曲的曲子,亟欲擺脫他後現代的惡夢。《For the First Time》就像是後社群媒體時代的《Spiderland》,七位年輕人用聲響攀爬在後真相時代的峭壁上,不斷反抗著地心引力,不讓自己跌落現代生活的深淵。

Black Midi因為在2019就發行了第一張專輯《Schlagenheim》,相較其他兩組樂隊更早被大家認識,毫無妥協與特立獨行的風格得到媒體與樂迷們相當高的注目,他們也很有自信這次的第二張專輯《Cavalcade》會比前一張來得好,雖然吉他手Matt離團,但找來更多樂手來製作專輯,可以聽到薩克斯風、長號、小提琴等來讓人誤以為更有爵士感,但本質就像是David Bowie去King Crimson跟Swans合作的樂隊裡唱歌,然後再加上幾倍速來彈奏這些歌曲,《Cavalcade》在編曲上更加精準但也少了《Schlagenheim》的即興感。從第一首講述君主暴政的〈John L〉換到下一首像德國女演員致敬的〈Marlene Dietrich〉,從混亂急躁的噪音再到Bossa Nova會讓人懷疑自己的耳朵到底聽了什麼,主唱Geordie Greep在想什麼讓人完全摸不著頭緒,當我們在講Black Midi有多創新時,突然他又展現出非常老派的一面,他就像是一位操控時光機讓自己不斷活在過去跟未來的人。

Black Midi - Cavalcade

Black Midi - Cavalcade

在《Cavalcade》中Black Midi再度展現他們的演奏天份,鼓手Morgan Simpson在速度、力道、變拍上的展現可以說是完美,主唱Geordie Greep機關槍般高速的吉他噪音刷奏,讓他們成為現在地球上最具殺傷力的樂團,再聽聽〈Slow〉這首唱著緩慢死亡的歌曲,詭異的旋律線又讓人聽得上癮。這還是一張對聆聽者相當有挑戰性的專輯,不只夠吵、夠快、夠奇怪,但當你聽到最後一首〈Ascending Forth〉也讓你想起早期的Scott Walker,還真的怪的有點浪漫。

這三張專輯展現了今年英國另類搖滾的另一種全新樣貌,他們承襲了傳統又反抗了傳統,重組了所有的元素,打破規則又追求自我的極限,毫不妥協的持續探索並追尋著另一處前人還未到過的領土,這一路上想必艱辛,但The Windmill屋頂上兩隻已經過世的狗狗們的靈魂將會守護著他們。

by guan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