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7 New Order @ O2 Academy Brixton

by DOPM

踏上大不列顛島前,在台灣便先購入了New Order演唱會的票,購票的過程沒有像另一支新浪潮傳奇樂隊Depeche Mode那麼曲折,但能夠親身見證New Order的演出依舊感到很幸運,他們的許多歌曲已經融入一幕幕的回憶片段;另一方面,也很好奇少了貝斯手Peter Hook的New Order究竟有什麼變化。表演前一週得知暖場團是The Horrors更是感到興奮異常,即使沒有特別喜愛去年的《Luminous》專輯,仍然很期待聽到他們會怎麼呈現較為甜美的新風格。

演出當天和倫敦的朋友一起前往,到現場前第一次拜訪英國人的家,一切都很新鮮。和看Ride的時候觀察到的相同,看表演對一般非重度樂迷的英國人來說,最重要的目的是放鬆和社交,音樂現場讓他們拋開平時的拘謹,開懷飲酒、談笑甚至衝撞。

到場時The Horrors的表演已經開始,正好聽到〈In and Out of Sight〉的前奏,這首歌為這個夜晚定了調——整晚將充滿使人愉悅的舞曲。緊接著的〈Sea Within a Sea〉鍵盤的份量加重並添加額外旋律,如果專輯版本是灰階色調,現場版就上了色。雖然The Horrors的音樂少了些神秘感,友人注意到團員依舊隱身在舞台燈光之後,和上次台北的表演一樣,觀眾只能看到團員的動作而不是臉部表情。

〈Still Life〉的合成器片段響亮而復古,給人時空錯置之感,主唱Faris Badwan的酷勁與歌曲中的深情所產生的衝突,讓這首歌的訊息深印心底。結尾的〈I See You〉可說是整晚高潮,前半部的流行曲風讓同行友人紛紛問起這首歌是不是樂團傳唱最廣的歌,最後各件樂器結合的奏鳴非常壯麗,令人難忘。

New Order的部分開始前,友人提議大夥移到舞台前方,我們越過一排排的觀眾到Brixton Academy的左前方位置,開唱前觀眾的情緒已經十分高昂,等到〈Singularity〉一響起,前方的觀眾馬上陷入瘋狂,摩肩接踵地跑跳起來。我已經習慣在演唱會中把注意力放在聲音,但對一些觀眾來說,他們會用整個身體來體驗一場演唱會,在台灣看到他人用這種方式感受音樂會感到很有趣,但在異國就必須注意自身安全,我們稍微後退了幾排,離開「搖滾區」。

可能因為站的位置不是音場最佳的地方,經典歌曲〈Ceremony〉理應令人感動,但低音顯得不足。〈Crystal〉聆聽經驗較佳,Bernard Sumner的吉他與演唱皆有到位,流暢的音符注入耳道,幸福感油然而生。〈586〉、新歌〈Restless〉、〈Lonesome Tonight〉成功維繫著現場的歡樂氣氛,當下最重要的事就是什麼都不要想,跟著音樂移動身體。全場最精彩的歌曲對我來說是〈Your Silent Face〉,Gillian Gilbert彈奏的合成器聽起來飽滿、充滿故事性,就算在喧鬧的現場仍然能聽到歌曲中的疏離與孤寂。

在女歌手Elly Jackson上台和Bernard Sumner合唱〈Tutti Frutti〉和〈People on the High Line〉之後,不知道是因為空氣稀薄,音場欠佳,或者每首歌的節奏都十分類似,我的注意力開始渙散。〈Bizarre Love Triangle〉、〈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甚至平時極為喜愛的〈True Faith〉都沒有引起太大的情緒波動,直到聽到〈Temptation〉我才有大夢初醒之感,可惜低頻部份過於模糊,與記憶中的版本有不小的差距。迷茫間,我反而受到現場的投影影像吸引,這些畫面經過精心策劃,有紀錄片片段、幾何圖形動畫、高科技產品的運作和各種移動的場景,就算因為個頭嬌小而看不到團員,也能享受視覺饗宴。

安可曲New Order表演了前身Joy Division的歌曲〈Atmosphere〉和〈Love Will Tear Us Apart〉,看到Ian Curtis蒼白的臉出現在布幕上,當下只覺得違和。無論喜不喜歡目前New Order陣容所唱出的版本,當時年輕的Bernard Sumner、Stephen Morris和Peter Hook在痛失團員的情況下繼續做音樂,轉換風格並達成極高的藝術成就,對我來說這才是Joy Division/New Order的歷史最難能可貴的面向。用〈Blue Monday〉結束更是適合不過,這首歌寫得奇怪至極,機械化的演繹方式完全傳達出工作日的煩躁,不管經過多少物換星移,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首歌。就算不完美,還是很感激New Order今年帶來的新作品與表演,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by Debby

2015.10.10 Low @ Roundhouse

by DOPM

剛到倫敦的時候為了應付生活所需,沒有機會看表演,當時心裡最念念不忘的就是一定要買到Low在Roundhouse表演的門票。Low的音樂或許不算容易入耳,但這幾年他們已經成為我最喜愛的樂團之一,Alan Sparhawk的吉他乍聽之下簡約卻飽含了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受,而他和Mimi Parker的歌聲結合時的美更是無可匹敵。Low今年的專輯《Ones and Sixes》跳脫出前兩張作品的優美和諧,平緩的旋律壓制不住檯面下緊繃焦慮的情緒,很期待Alan Sparhawk在現場會怎麼讓這些狂亂元素脫繮。

暖場團Two Gallants在Low的表演開始前先打頭陣,原來他們今年也有發片。主唱Adam Stephens和鼓手Tyson Vogel分別擅長多件樂器,竭盡所能地呈現多樣化、飽滿的聲音,歌曲種類從常見的indie rock到接近另類鄉謠的風格皆有。不過如同Alan Sparhawk最近受訪時所說的,聽眾很容易聽出歌者是使用自然的聲音在演唱,或是刻意使用歌唱技巧把聲音變成另一種樣貌,對我來說Adam Stephens的聲音比較像後者,即使Two Gallants表演得賣力,我還是沒有找到能產生共鳴的地方。

過了晚上九點,Low的表演終於要開始,舞台上的布幕投射出倒數計時的數字,不知道是不是樂團自己設計的概念,原本以為像他們這樣內斂的樂團不會適合營造眾所期待的氣氛,但當下卻很適切。接著〈Gentle〉空寂的吉他響起,背景開始播放電子節拍,剎那間心中的所有雜訊都靜止,專注在樂團彈奏的音符上。下一首歌同樣是新專輯的歌曲〈No Comprende〉,記得Alan Sparhawk說過是他這次巡迴時最喜歡表演的曲目,現場的吉他聽起來更銳利,一聲聲剝除原本穩固的安全感。到了〈Kid in the Corner〉,吉他音色變得輕脆甜美,但Alan Sparhawk和Mimi Parker的和聲中含有隱約的不安。〈The Innocents〉由Mimi Parker主唱,仍少不了來自Alan Sparhawk放輕的歌聲,他們在不同歌曲間互相搭配的默契令我印象深刻。

貝斯手Steve Garrington在慢歌時會彈奏鋼琴,接下來兩首出自上一張專輯《The Invisible Way》的歌曲都是由鋼琴主導。〈Plastic Cup〉旋律優美、節奏輕快,不過就像其他Low的歌曲一樣少不了幽暗元素。而〈On My Own〉前半段是中速的民謠,到了中段風格一轉,壯麗的吉他噪音充滿全場,雖然樂迷在討論吉他音樂時,Low不會是常出現的名字,但我非常鍾愛Alan Sparhawk的吉他聲響,他的Drone在挑戰聽眾耐力的同時又蘊含著美麗。

歌單上的幾首舊歌都令人享受,Mimi Parker主唱的〈Point of Disgust〉非常化外脫俗。樂團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Monkey〉錄音室版本製作得相當嘈雜,現場聽起來較溫和,使得旋律與人聲更特出。〈Pissing〉作為樂迷最愛的歌之一實則當之無愧,從開頭醞釀情緒到後段的吉他放聲大作都讓人凝神細聽。〈Will the Night〉在接近結尾的時候出現,輕緩如搖籃曲般縈繞耳際。安可曲〈Sunflower〉和〈When I Go Deaf〉是精彩表演後令人愉悅的點綴。

重頭戲還是在《Ones and Sixes》的歌曲。〈Lies〉聽起來迫切,Alan Sparhawk唱到“Lies, lies, lies...”時情感滿溢,彷彿承受了所有接收到謊言時的痛楚。〈Spanish Translation〉用不甚和諧的旋律描摹出語言差異這道人類始終無法完全跨越的障礙。〈What Part of Me〉影射親密關係,由Sparhawk和Parker這對夫妻演唱特別具說服力,在一段穩定的關係背後仍有許多的爭執拉距,如何區分彼此隨著時日延長或許變得更加困難。〈DJ〉與〈Landslide〉這兩首歌最不可思議。〈DJ〉唯美的吉他與貝斯已經十分吸引人,當Sparhawk與Parker的聲音在副歌結合時,某種神聖的氣氛瞬間降臨,就算週末晚上Roundhouse的觀眾有些喧鬧也不影響音樂的魔力。正式表演結束前的〈Landslide〉起初只有樂團早期風格的簡約吉他,然後慢慢加強力道,末尾的人聲交融與吉他音牆帶給我前所未有的聽覺體驗。

樂團從頭到尾幾乎沒說什麼話,單純用音樂(以及螢幕上投影的公路、山川、溝壑)傳達訊息。整場演出幾乎唱遍了新專輯《Ones and Sixes》的歌,不論我聽專輯時接受到了什麼,現場的感受便放大了許多倍,令我深刻體會到用文字形容音樂以及聽音樂的感覺確實困難重重,現在記下的只是實際經驗的拙劣模仿,然而這些記錄仍是我留存當下經驗的唯一依據。

by Debby

2015.10.21 萬能青年旅店「河北墨麒麟」 @Live Warehouse 高雄

by DOPM

還記得三年前的三月八日,我們首次在The Wall欣賞萬青的現場演出。當時他們在台上怯生生的,彷彿對於彎彎們的熱情有點慌了手腳,演出不若專輯穩健,無法隨心地將專輯中堪稱完美的錄音表現帶上舞台搬演。其中差異最顯而易辨的便是史立的小號,現場時有落拍入曲的狀況。

這場「河北墨麒麟」的高雄巡迴,也是個人在 Live Warehouse「大庫」聽團的初體驗。先前只到過「小庫」,其音場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並無任何驚艷之處。而這回的「大庫」不但沒讓人失望,甚而遠遠超出期待。各別樂器力度、層次平衡分明。鼓聲立體飽滿圓潤,bassline清晰可辨,主音echo恰如其分,中高頻的三個主秀樂器亦未相互干擾,各自精彩。一個適切的場所,加上樂隊本身現場功力的自在成熟,注定這將是場令人不再缺憾的出演。

身為一組並不多產的樂隊,萬青這場演出毫無意外地由〈不萬能的喜劇〉開場,原先的大提琴前奏改由薩克斯風入替,薩克斯風手李增輝像個粗獷的河北大漢,吹起樂器生猛有力、遊刃有餘,獨奏時略帶即興的吹奏掘出深埋灰裡的煙燻泥煤,適時即刻救援也達到替小號藏拙的效果。(不過這麼說對史立有些不公平,他這回的演出其實已比三年前優秀許多,雖偶有入曲拍點沒抓準的情況,但就和董亞千的vocal失準一樣,整體來說是瑕不掩瑜的。)

緊接著的〈大石碎胸口 〉,除了是演出的首個高潮之外,同時也是觀察場地音場與萬青現場演出是否有所精進的查核點。上回他們表演此曲時,小號明顯及不上錄音室版本出色。這回原先的小號獨奏被拆成兩個片段:由薩克斯風先行,小號隨後,山不轉路轉的小聰明完滿了整首曲子。而來到〈秦皇島 〉時,樂隊整體的演出總算熱機完成,董亞千的歌唱與吉他演奏爬升至絕佳狀態,那望著海的無助絕望彷若近臨眼前。

而三首新歌當中,尤以〈烏雲典當記〉最平易近人,曼陀林的聲響帶來萬青過往少有的明澈清透。〈河北墨麒麟〉雖然主旋律依舊老得可以,但鼓的節拍有點math rock的味道,是萬青少數聽來些許「現代化」的歌曲。

倘若要提到當晚最佳現場演出歌曲,我會將票投給〈在這個行星所有的酒館〉。除了意外發現中段的bassline有點搖擺舞棍節奏外,在經歷前半部神似Pink Floyd的迷幻獨奏後,後半玩起一長段噪音實驗讓人大為滿足,絲毫沒意料到董亞千能將噪音吉他玩得如此暢快淋漓。

最後,〈殺死那個石家庄人〉一如既往成為謝幕曲目,畢竟能夠拿來現場演出的僅僅九首之多。雖意猶未盡,卻也無計可施,再長再響的安可聲,也只能換來董二千上台說了則忘詞兒的「揪心玩笑」,但這絲毫無損當晚演出的精彩程度,這場演唱會仍舊是今年數一數二的一場表演,讓人更加期盼能早日聽到萬青的新作。

by Headphone Youth

2015.10.14 Ride @ O2 Academy Brixton

by DOPM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經典的Shoegaze樂隊重組及巡迴演出,讓人覺得這個在兩千年後逐漸被人淡忘卻在另類搖滾脈絡深具引響力的曲風,又重新被燃起火花,也因為這股重組熱潮,我們有機會看到My Bloody Valentine、Slowdive等團的演出,正當我們在預言誰會是下一組復活的樂隊時,不意外的先猜到Ride這組與他們近乎同時期發跡的Shoegaze樂隊,沒想到他們就決定在今年重組並且展開巡迴。

今年剛好待在倫敦,於是就選定了他們在O2 Academy Brixton這表演場地的演出,一進場地就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布幕斗大寫著他們的團名RIDE,觀眾區是由舞台前延伸出具有由低至高坡度的區域,方便讓站在後方的觀眾可以清楚的一覽舞台,但後來發現效果並沒有太顯著,畢竟我們的體型還是跟當地的觀眾差了一截。

在等了近一個小時候,燈光暗下,先是播放了一段引領開場的樂奏待團員進場,此時,燈光亮起,四個Ride的原始團員已經在自己的位置,準備開始他們的第一首曲目〈Leave Them All Behind〉,看到Andy Bell和Mark Gardener同時出現在舞台上,讓人想到他們二十年前因為音樂理念不合而拆夥,現在又重新聚在一塊演出,如同歌名般將所有過去的恩仇都拋到後頭。有時都忘了Ride是有兩個同時具有寫歌及演奏能力的團員,畢竟實在很難分辨出這兩人的歌聲,但在現場你可以很清楚哪首歌曲是由誰來擔任主唱的位置。

演出的上半部份大多是出自《Going Blank Again》的歌曲,如〈OX4〉、〈Time Machine〉、〈Twisterella〉及〈Time Of Her Time〉等,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所有的歌曲都是築構在兩把吉他交幟出的節奏上,對我來說《Going Blank Again》可能比較偏向Guitar/Jangle-pop與《Nowhere》的風格是不全然相同的,從上半場的演出就能聽得出他們掌控歌曲的能力相當好,吉他聲響的層次分明,Andy Bell的獨奏與效果器使用的拿捏時常成為歌曲的亮點。

在中場休息後,他們將完整演出《Nowhere》這張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這時舞台的布幕換上了專輯湛藍的封面,當吉他的反饋聲與貝斯線一出來,你就知道是專輯的第一首曲目〈Seagull〉,速度感的鼓拍與透過Wah-wah效果器所產生的尖銳音牆仿如你在專輯所聽到的一樣。〈In A Different Place〉、〈Polar Bear〉這兩首歌的旋律我想只有你在二十歲的時候才寫得出來,自溺、憂鬱,不解旁人到底在匆忙什麼,這樣的旋律出現在耳邊彷彿把你從現在的時空隔絕出來,人會變老,但旋律即便在二十年後還是一樣,Ride把那種專屬青春的怪異氛圍完整封存的在他們的音樂中,我甚至很難置信能在當下的時空聽到這樣的旋律。

〈Dreams Burn Down〉時而猛烈的吉他音牆依舊沒變,明亮的吉他弦響穿越整首歌曲,如同物體墜落與碎裂的過程,緩慢、優雅卻又殘酷。此時燈光轉成深紅色,鼓與單音的琴響貫穿整首〈Decay〉,紀念著事物的消亡與毀滅,接下來則是自憐的〈Paralysed〉。整場的重頭戲還是看Andy Bell唱〈Vapour Trail〉,經典的吉他節奏與旋律轉換了這個段落的氛圍,從憂鬱轉為希望。而直到看到Mark Gardener在〈Here And Now〉的現場出奏口琴,我才驚覺專輯裡的聲響是由口琴發出的,之前並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細節。

在演奏完專輯最後一首曲目〈Nowhere〉後,他們便離開了舞台,這時兩個set的演出時間已經超過兩個小時,不過過了數分鐘他們又重返台上帶來兩首安可曲目〈Drive Blind〉以及〈Chelsea Girl〉。看看周遭的樂迷有些已是中年,這次的演出對他們來說睽違了二十年之久,而這樣的等待並沒有白費,他們整整演出了二十三首歌,相信足以讓死忠粉絲滿意。

by pblue

2015.9.30 Air Formation @ The Old Bath House, Hackney

by DOPM

英國瞪鞋團Air Formation今年低調重組,並推出新EP《Were We Ever Here》,名稱展現出英國人喜歡自嘲的習性。他們這次回歸幾乎沒有獲得什麼鎂光燈關注,重組以後的第一場表演人潮太過稀落,剛到時我們還疑惑是不是跑錯了地點。

The Old Bath House在倫敦東北的Hackney區,四周有一些低矮的屋舍,場地旁邊的空地有幾個食物攤販,因為四下沒有其他觀眾,又找不到入口,只能央請攤販員工帶我們入場。屋內陳設怪異,牆上掛有幾幅奇特的圖畫,空間規劃出一個簡單的咖啡廳、一個小小的吧台販售酒精飲料,以及一個彷彿學校社團成發地點的閒置房間用來讓團員演出。當晚這間咖啡廳兼酒吧內只有大約二十多人,但可以推測在這個寒冷夜晚來到此地的人都是重度瞪鞋迷,有人穿著Slowdive的T-shirt,另一人的衣服上寫著”I Love You But I’ve Chosen Shoegaze”。

由於Air Formation的表演開始前有兩個暖場團,團員先坐在場內其中一桌聊天,我們鼓起勇氣上前攀談。先前看到樂團帶了一些新EP的黑膠來販售,我們便詢問會不會發行CD版,但主唱Matt Bartram提到前幾張專輯的CD銷量不佳,他家裡還堆了很多沒賣出去的碟片,所以這次不會發行CD,對沒有黑膠唱機的我們而言真是一大打擊。我們另外問到去年發行專輯的分支團You Walk Through Walls,Matt說原來真有人買該團專輯,團員似乎將自已音樂的小眾取向看得很豁達。

心不在焉聽完瞪鞋團The Enters和花草團Night Flowers的表演後,終於等到重頭戲Air Formation。這處場地雖然裝潢陽春,但音響卻不含糊,當EP的新歌〈I Could Stay〉響起,那迷濛混濁卻又如刀般鋒利的吉他聲響令人沉醉。迴盪的鍵盤聲開啟了《Nothing to Wish For (Nothing to Lose)》專輯中的歌曲〈Cut Through the Night〉,吉他與貝斯的聲線演示出我們內心種種難以言說的情感。

表演中囊括了《Were We Ever Here》的四首歌,演出前聽過印象最深的歌曲〈Last Resolve〉現場的回授音效比錄音室版本明顯得多,隱隱釋出鼓舞的能量,滌淨奔波一整天的疲憊。接著聽到《Daylight Storms》的開場曲〈Cold Morning〉讓我確信今晚沒有白來,在幾年前Nugaze樂風仍然盛行的時候,《Daylight Storms》是其中特別耐聽的專輯,陪伴我度過不少年少抑鬱的日子。

旋律優美的〈On the Floor〉結束後,〈Low December Sun〉響起,這首歌是我心目中最優秀的瞪鞋單曲之一,聽到時內心激動,整首歌只帶過一遍主副歌就結束,聽完有點意猶未盡。幸好接下來還有幾首歌曲,給我稍多一點時間能沉浸在被白色音牆包圍的出神感受裡。

演唱會的隔天,無意間看到樂團在Twitter和Facebook上貼出他們很開心能進行這場演出,而所有樂迷的迴響都馬上獲得樂團的認可及轉貼,但前一天和團員短暫談話時完全感覺不出他們的任何情緒。我剎那間明白為什麼瞪鞋音樂會來自英國,因為這邊的人要是沒有酒精或目的性的理由,便很少展露私人情感,所有紊亂的思緒都交纏進入了音樂裡。身為內向個性的人,這類模糊、鬱悶的音樂始終會在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希望樂團願意為少數人繼續創作下去。

by Debby

Air Formation bringing the beautiful noise in London

Wayne Darron Walls(@keepthegaze)張貼的影片 於 張貼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