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 - Mind Hive

by DOPM
58519627030054.jpeg

少數樂隊能像Wire這樣超過四十年依舊在樂壇上屹立不搖,橫跨過龐克、後龐克、新浪潮、銳舞再到當代的搖滾樂,他們從不回頭看活在當下,不搞懷舊的巡迴演出,創作的素材仍舊隨著時代的演變取之不盡,即便他們在七零年代的三張作品啟發了往後四十年的另類、獨立搖滾樂,我們不禁還是會思考,現在的Wire還能帶給當代音樂什麼樣的影響?

兩千年後的Wire比起以往更著重在歌曲的旋律性上,放下了後龐克和實驗電子的套路,不變的是以Colin Newman和Graham Lewis為主的創作核心以及抵抗主流的態度,而這次《Mind Hive》也是他們最具流行特質又不流於俗的作品,從開場的〈Be Like Them〉就展現出他們不盲從於他人的精神,宛如日本三線琴的電吉他彈奏與重金屬痛調的破音吉他聲響衝撞在一塊,以極具衝突性的編曲與Colin挑釁的唱腔講述生活在社會群體中所講求的一致性與個人獨立性的喪失。

單曲〈Cactused〉與前曲大相逕庭,歌曲轉變為輕快流暢的流行曲調,歌聲將破音吉他壓制在下再讓鼓拍與合成器填滿整首曲子,而〈Primed and Ready〉則再度轉向重度的曲調用間歇的吉他破音刷奏與合成器貫串整曲,歌詞以問句的口吻來探求人為了在社會上競爭生存必須做好各種爾虞我詐的準備,諷刺的體現出人處於優勢而會有的心態。

〈Off the Beach〉由流暢的原音吉他曲調與Colin不經意的輕鬆唱腔與詞意的反差造就了歌曲黑色幽默的特質,歌曲的視角就如同一台冷漠的攝影機注視著眼前發生的一切,一開始人們談話、打招呼、親吻、購物、買賣、抽菸、說笑,過一陣子刀子、槌子出現,有人心碎、被打、無家可歸、死去、消失,看著這個攝影機影像的你有過那種被海水沖走那種孤立無援消失在人群中的感覺嗎?

聽到〈Unrepentant〉不免讓人想起Pink Floyd的〈Fearless〉,同樣的迷幻民謠曲調,曲子輕柔的旋律如同迎面而來的微風,你可以說它並不是那麼的Wire,相較之下接著的〈Shadow〉就回歸了他們那種黑暗的調性,以沉重的口吻唱著戰爭下的悲劇,過去與未來的陰影壟罩在整個世界上,歷史不斷的一再重現,而在喧鬧紛亂的人世中只能從自然界獲得一絲的平靜。

由Graham所創作的〈Oklahoma〉如同晚期Scott Walker的歌曲,以黑暗驚悚的唱腔來詮釋這首詭異的歌曲,一掃前面歌曲輕柔的鋪陳,將專輯導向另一個具有重量的維度,維持著他們之間的恐怖平衡,而Colin也以〈Hung〉延續同樣的重量與闇黑的曲調準備為專輯畫下句點。

出乎意料的,作為專輯結尾的〈Humming〉卻意外的令人平靜,幽暗的合成器音色為歌曲塗上底色,用隱晦的歌詞來講述著模糊的過往回憶,即便他印象早已模糊但對陌生人所哼唱的流行歌曲依然印象深刻。

《Mind Hive》是一張在輕與重之間權衡的作品,比起上一張《Silver/Lead》在結構上來得更加完整流暢在曲風上也有較多的面向,回到一開始的所提到的問題,現在的Wire還能帶給我們什麼,我想Wire所帶來的影響在於永不盲從且走在時代的浪頭上注視一切興亡的態度。他們的專輯不需要任何的製作人,只有他們才知道自己在當下要如何定義他們的聲音,主宰著自己的歷史,成為一股不被抹滅且持之以恆的能量。

by guan

Elbow - Giants of All Sizes

by DOPM
A1tZv4u-CfL._SL1500_.jpg

身處一個(假)訊息不斷攻擊閱聽人的時代,人很容易就陷入疲乏,對周遭的不公不義感到麻木,不再感到憤怒不已,畢竟持續處在強烈負面思緒中足以摧毀一個人的心智。Elbow今年的專輯《Giants of All Sizes》提醒我們不應該忘記或壓制對體制的不滿,至少該把憤怒之情以某種形式保存起來,往後才會永遠記得自己的處事原則。

當我聽到第一支單曲〈Dexter and Sinister〉時,便察覺到《Giants of All Sizes》會和Elbow近幾張專輯很不一樣。自從推出2008年的《The Seldom Seen Kid》後,Elbow創作了許多用弦樂點綴,獻給勞工大眾的暖心歌曲,但早期音樂中的不安感變得少見。我原本以為樂團會繼續推出美麗溫暖的音樂,尤其是2017年的《Little Fictions》大概是他們成團以來最光明的作品,然而我誤會了。〈Dexter and Sinister〉開頭大片的吉他營造出不安定的感覺,前幾句極為沉痛的歌詞 And I don't know Jesus anymore / And an endless sleep is awaiting me 表達出沒有預見脫歐的人們對於公投結果首當其衝感到失望悲憤,英國與歐盟如同結盟紋章上的兩側圖樣(dexter 和 sinister),現在紋章已經不具意義。歌曲後半段宛如成為另一首歌,客座女歌手Jesca Hoop的高音與Mark Potter的吉他刷奏讓聽眾一瞥英國社會這幾年所經歷的情緒衝擊。

《Empires》一語雙關,表達出大英帝國與主唱Guy Garvey個人心中國度的崩毀,即使脫歐已成定局,但英國國內民眾歧異的想法已經撕裂社會,而Guy Garvey這幾年也失去了他的父親與幾位摯友,貫串全曲的拖長鍵琴聲宛如輓歌,悼念著他所失去的一切。

專輯中最突出的一首歌當屬〈White Noise White Heat〉,Guy Garvey寫出2017年倫敦Grenfell Tower大火時,他對政府的信任一夕消弭,自身憤懣難平卻又無能為力,受到自責情緒包圍,「我是誰?只不過是個天塌下來時還在指揮安眠曲的廢柴音樂家」是他有史以來對自我和創作音樂這件事做過最尖刻的批評,但他無須自責,這首歌本身強勁的貝斯和弦樂,絕對成功讓人難忘人在面對政府失能時的心境。

除了前述風格強烈的搖滾歌曲,《Giants of All Sizes》也有幾首飽含悲傷情緒的慢歌。第二首歌〈Seven Veils〉描寫一段逝去的感情,柔美的鍵盤聲讓歌曲彷彿沐浴在夕陽之中,在眼前所見場景消失前捕捉短暫的美麗。以空心吉他為主的〈The Delayed 3.15〉的創作背景令人揪心, Guy Garvey某次在搭火車時遇到誤點,起因是一名男子落軌自殺,而周遭的乘客表現得十分冷漠,對這樣的事情習以為常。

雖然絕望感籠罩整張專輯,樂團依舊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能夠突破僵局,正向的歌曲集中在後半部。在英國叨絮的細雨中,Guy Garvey透過〈My Trouble〉印證對妻子的感情,能夠驅散灰暗的迷霧。〈On Deronda Road〉當中的團員合唱,在Elbow的歌曲中算是獨特,隱約描繪出令人嚮往的家的形象。悲喜交集的〈Weightless〉若不是在最後,或者不是收錄在這張悲憤的專輯中,可能會顯得濫情,但在此處真是適合不過;父親已離世,但Guy Garvey在剛誕生的兒子臉上看到父親的影子,兩人當下都是 weightless 的狀態。大環境與個人的悲劇讓Elbow獲得創作新生命,推出這十年來最佳的專輯,也許在社會動盪中,我們能找到一條更適合未來發展的新道路。

by Debby

The New Pornographers - In the Morse Code of Brake Lights

by DOPM
unnamed (64).jpg

加拿大樂團The New Pornographers最近發行了第八張專輯《In the Morse Code of Brake Lights》,雖然成員都有各自的音樂計畫,然而The New Pornographers一直很穩定地推出作品,對於像我這樣聽The New Pornographers多過於團員其他創作的人來說真是再好不過了。Dan Bejar (Destroyer) 自從上一張專輯《Whiteout Conditions》之後就沒有積極參與,加上其他團員較為忙碌,這張專輯主要由A.C. Newman創作及製作,少了Dan Bejar讓音樂少了些怪誕元素,不過聽起來更具整體性。

聆聽The New Pornographers這麼多年來,他們令我喜愛的一點就是不論主題多麼黑暗,他們的音樂始終聽起來很快樂,團員演奏每一首歌的時候彷彿都樂在其中,這份熱情讓歌曲深具感染力。像開場曲〈You'll Need a Backseat Driver〉描述駕駛和乘客正駛往危險的境地,但跳動的鍵琴與Neko Case、A.C. Newman、Kathryn Calder、Simi Stone等演唱者間的唱和使這首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驅散了所有心中的恐懼。樂團這次也表現出企圖心,從第四首歌〈Colossus of Rhodes〉開始加入弦樂,與電子琴和吉他搭配將興奮之情更加放大。

《In the Morse Code of Brake Lights》中不少歌曲都採用駕車的意象。在搖滾樂「開車」這件事情往往被視為追求自由的象徵,不過A.C. Newman反而用開車暗喻現今政治經濟發展的方向,其中駕駛必須承擔重大責任,且若方向錯誤可能導致重大災難。也有不少歌曲表達出無助的感受,例如〈The Surprise Knock〉描寫人們不知不覺已經進入對立的情況,被強迫加入戰場;無助感也未必都是負面的,〈Falling Down the Stairs of Your Love〉應該是專輯中最正向的歌,寫出戀愛的感受,廉價旅館因為戀人的燦爛笑容而轉化成美景。A.C. Newman的歌詞一向刻意諱莫如深,但我喜歡尋找他歌詞中不時出現的關鍵線索,比如說〈You'll Need a Backseat Driver〉中的 The medium is everything,〈Dreamlike and on the Rush〉探討部份的人在心裡建造海市蜃樓的傾向,〈Higher Beams〉中的 culture of fear 反映日漸加劇的族群衝突。

專輯的重頭戲在中段,從〈Higher Beams〉到〈Need Some Giants〉之間金曲連連。A.C. Newman主唱的〈Higher Beams〉乍聽之下旋律溫暖,開頭的弦樂和主歌隱隱的鋼琴聲創造出優雅溫煦的氛圍,與歌詞所述內容產生強烈的反差,日常生活環境的惡化和無論多麼努力都無法脫貧的現象都令A.C. Newman憤懣不平。演唱者的互動以及搶耳的弦樂讓〈Dreamlike and on the Rush〉成為專輯中的亮點,〈You Won't Need Those Where You're Going〉只有簡單的鋼琴和人聲,聽眾得以在奔忙的曲目中稍作休息,「我們是未經剪輯的母片,畫面笨拙、粗糙又重複 / 但假如拿出來播映還會得獎 / 但你不需要帶這些東西到你想去的地方」等歌詞也很浪漫,似乎是在暗諷現代人隨時都想拍照直播的習慣。〈Need Some Giants〉將專輯帶往另一波高峰,整首歌活力充沛,不過我最喜愛bridge的旋律,這是專輯中唯一Dan Bejar有貢獻想法的歌曲,不確定是不是他的神來一筆。

單曲〈One Kind of Solomon〉依舊火力十足,隱晦的字句批判右派領袖利用經濟弱勢的人掌權,而零工經濟又使人無暇進行深度思考,這首歌的混音與其他曲目相比沒有強調人聲,與樂團過去的作品較類似。而在焦慮不安的專輯尾聲,能夠支撐所有人渡過難關的因素其實是很簡單的東西:夢想和友情,Neko Case和A.C. Newman在〈Leather on the Seat〉的溫馨對唱奇妙地傳達出團員深厚的友誼,即便大家無可避免地會「陷入傷害」,在最壞的情況發生時我們不會是孤身一人,也許就能找到出路。

by Debby

DIIV - Deceiver

by DOPM
a1931968652_10.jpg

人類總是在自我毀滅前才意識到自己正走向毀滅一途,DIIV在專輯《Deceiver》的單曲〈Blankenship〉中控訴著由人類貪婪所鋪成的那條通往氣候變遷後的末日景象,他們將Krautrock的Motorik的節拍與Stoner Rock砂塵暴風般厚重的貝斯與吉他聲響完美的合而為一,將行走在沙漠的荒蕪感用器樂表現出來,歌詞直指美國煤礦大亨Don Blankenship對全球暖化的否認以及他的貪婪將人類以及地球上生物的未來都給賤賣掉了,揭露這樣欺騙世人之人的存在也不外乎專輯取名為《Deceiver》。

但除了欺騙世人之人外,還有一種是欺騙自己之人,那個人其實就是樂隊主腦Cole Smith,雖然上張專輯《Is the Is Are》讓他走出藥物上癮的陰霾,並且從中得到救贖並康復但事實上卻是專輯發行後他又再度成癮,外加上其他團員的種種問題,進而樂隊呈現出分崩離析的狀態。

這次他真的下定決心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於是從紐約移居到洛杉磯,讓那邊陽光以及人群的熱度來支撐他重新站起來,Cole Smith誠心向團員們道歉,而團員也決心支持他必且一同來到洛杉磯讓DIIV有了重生的契機。

沒有什麼東西是沒有陰暗面,《Deceiver》每一首歌都帶著這樣的感覺,即便曲子所帶來的是多麼黑暗的氛圍,卻又維持著蠟燭的微小熱度,在幽暗無底的洞穴深處散發微弱的光亮。專輯的曲風跳脫他們輕盈明亮的吉他編曲,轉為使用更重的噪音吉他音牆來譜曲,從首曲〈Horsehead〉就聽得出來他們在風格上明顯的轉變,慢速節拍加上吉他噪音的反饋製造出一種夢幻又殘酷的旋律,Cole Smith只是夢囈般的輕唱著旋律,任由沉重的黑色噪音將他吞噬進去。

雖然專輯中部分影響來自Shoegaze的經典樂隊My Bloody Valentine,像是〈Like Before You Were Born〉與〈For the Guilty〉最為明顯,但又能在其中聽到他們是用Grunge的態度與編曲來表現樂曲,想像著Nirvana慢歌中的破音吉他換成了MBV的噪音音牆的那種感覺。〈Like Before You Were Born〉明明是越漸吵雜的,但聽來就像是平靜的感受微風吹撫而來,就像是在出世碰處到混亂世界前般的平靜,樂音彷彿隔絕了一切。

「他們給了我們翅膀飛翔,如今卻拿走了天空」Cole Smith在〈Skin Game〉中這樣唱著他的孤立無援,存在的苦痛,但又渴望得到救贖,於是他拒絕臣服在自己的腳下,歌曲又再一次闡述了他如何走出自己的陰霾,並且向眾人表達他願意透過他自身的經歷來幫助他人。打破窗戶,讓光進來吧,別再將自己封閉起來了。

聽到〈The Spark〉好像又回到以前的DIIV,用輕快明亮的吉他旋律來告訴他們黑暗的過去已經過去了,如今的他們會繼續發光發熱。而〈Lorelei〉則是相反的讓黑色的吉他音牆滲透到他們的血液裡,或許多少受到Deafheaven的影響,將黑金屬化的Shoegaze也化為了他們的養份。

《Deceiver》對DIIV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轉捩點,也證明了他們在處理自身的混亂時跳脫了他們自己的框架,製作出一張令人耳目一新並且在吉他聲響上具有不同深度的一張作品,但無論歌曲有多吵雜噪動憤世,更具有不凡的意義的地方或許是伸出有溫度的手,讓人感受到自己不再孤單。

by guan

Sebadoh - Act Surprised

by DOPM
sebadoh_act surprised.jpg

對我來說,Sebadoh的音樂生涯分成三個階段:早期的摸索實驗、企圖取得商業成功、多年後再度出擊;如果2013年的《Defend Yourself》是讓長期缺席的Sebadoh給樂迷一個交代,那《Act Surprised》讓樂團證明了自己仍能寫出有趣、切合現狀的歌曲,而不只是一個供人懷舊的名字。

樂團年輕時音樂所聚焦的主題──癡情、苦戀、自怨自艾的苦楚已隨著時間淡化,令人好奇多了年歲和歷練的Sebadoh如今會描寫什麼樣的事情,而他們這次確實觸及日前較少探討的面向。《Act Surprised》一如往常穿插了Lou Barlow多愁善感的曲子和Jason Lowenstein挑釁的轟炸,不過現實與幻想界線日益令人難以分辨的現象貫穿了整張專輯。由 Lowenstein主唱的開場曲〈Phantom〉暢快的吉他刷奏彷彿受到Dinosaur Jr.的影響,描述一個人不斷想像出陰謀論來嚇自己,在網路時代,許多未經證實的消息四處流竄,而我們毫無其他選擇,只能承受假新聞日日夜夜考驗我們的理智。

單曲〈Celebrate the Void〉展現出Sebadoh在目前生涯階段的自信,一開始聽起來憂鬱、自我貶抑,正當聽眾以為這又是另一首Lou Barlow的愁思小品,歌曲後半段突然加快,以Krautrock的節拍擁抱個人內向的特質,而不再受他人意見影響感到自卑或抱歉。

延續前兩首歌的高點,《Act Surprised》的曲目品質穩定,每首歌曲都有一些亮點。Lou Barlow撰寫動人旋律的能力仍寶刀未老,關於抗憂鬱藥物成癮的〈Medicate〉和探討感情中權力拉扯的〈See-saw〉雖然主題黑暗但曲子卻很美麗,〈Sunshine〉描寫內向的人需要暫時躲避眾人來暫時找到內心的平靜(需要一間有厚厚窗簾、兩道鎖的房間),性格特質相似的人聽到都能感同身受。Jason Lowenstein則涉獵了emo、jangle pop和鄉村曲風,〈Follow the Breath〉歪斜的吉他和焦慮的歌詞宛如九零年代emo團的歌曲,〈vacation〉的吉他像是得到R.E.M.的真傳,但副歌的嘶吼唱腔頗具惡趣味。〈Raging River〉具體呈現出開場曲〈Phantom〉的陰謀論實踐方法,從取得點擊數,受到瘋傳,直到群眾的意見變成一條「狂怒之河」改變了社會現況,除了激昂的吉他間奏外,這首歌的表現方式並不特別憤怒,反而像是一則冷靜的警世寓言。

真正讓《Act Surprised》成為他們繼《Harmacy》以來最佳專輯的還是因為專輯的最後部份。〈Battery〉的曲調流行程度幾乎可媲美Foo Fighters。唯一由鼓手Bob D'Amico創作的歌曲〈Leap Year〉是全輯最怪異的歌曲,歌詞由古怪的字句組成,副歌團員們合唱的 LONG LEAP YEAR! 只要聽過就忘不了,就像當年的〈Gimme Indie Rock〉一樣出人意表。Lou Barlow所寫的〈Belief〉探討社會現況的角度充滿同理心,除了旋律美好以外,以下的歌詞都是我個人很希望當權者能反思的:

改變正在發生,而你不是弱者 /

隨著最終宣言的發出,這將成為後輩對你的評價──憤怒且困惑一代人做出的決定 /

你希望無數的錯誤能帶來一個正確的決定 /

你有權利將自己的權利奪走 /

但我可以看見你眼中的憤怒 /

這些改變帶給你痛苦 /

我們都一樣,卻也不一樣

〈Reykjavik〉多了一點怨氣,但整體筆觸同樣溫柔,歌詞「購買你的無知/使用你的權力」對民主國家的公民權力感到很悲觀,但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仍能改變,是嗎?

《Act Surprised》對第一次接觸Sebadoh的聽眾不會是最好的進入點,早期的青澀慘情歌和DIY精神已經為Sebadoh立下傳奇,但樂團現在成熟的思路和不變的反骨態度也非常吸引我,希望他們繼續出輯並分享他們人生的感悟。

by Debby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 2012-2025